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印尼疾情嚴重醫療設備不足只要確診者直接打包等死!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醫療崩壞在即,基層醫護向社會求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聲明稿 疫情嚴峻,確診病患持續增加,政府一直強調醫療量能足夠,實際狀況到底如何?工會這 幾天接到無數的員工申訴,醫療崩壞在即,基層真的已經不知如何是好。我們不想引起社 會恐慌,只是希望社會可以聽見我們求救的呼喊。 一、急診爆、病房滿,病人源源不絕…… 北市聯醫的現況是:急診塞爆,病房滿床,救護車還是源源不絕地把病人送進來。我們是 市立醫院,守護市民健康責無旁貸,但現在急診發燒篩檢站雙人病房塞了六名確診病患外 加陪病家屬,還有許多病人躺在走廊;北市聯醫的負壓隔離、專責病房都已經滿床,正在 快速將一般病房改建為專責病房,裝設未完成,沒有單獨隔間、空調獨立,就有病人要送 進來。 我們只能很痛心地告訴病人:「等等看或許會有病房」、「醫生等等看完其他病人就會過 來了」、「對不起真的沒有病床了」、「我知道你很喘,但現在沒有重症呼吸器的床」… … 我們真的已經不堪負荷,沒辦法再收更多病人。人力、設備都沒有到位,硬收、超收病患 會造成第一線醫療過載,無法給病人所需的醫療,更多醫護人員過勞或感染,進一步造成 整體的醫療崩壞。不是基層醫護不願意扛起台灣,而是目前北市聯醫真的已經飽和。在人 力、設備都不足的狀況下被推上第一線,我們也很害怕。 我們知道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經在想辦法,全國醫學中心醫院增開肺炎重症病房、台北市各 區域以上醫院也增開專責病房,但以我們在第一線的壓力來看,似乎緩不濟急。 一旦發生醫療崩壞,我們會損失更多醫療量能,失去因應疫情的能力。我們想問,如果如 政府所說,台灣的醫療量能足夠,為何會這樣?能否請政府加強、加速調度資源,或疏導 病患到還有餘裕的醫院? 二、匡列接觸者速度太慢,擴大感染風險 由於疫情嚴峻、確診病患人數增加,院內有許多員工在防護不足的狀況下接觸確診病患、 同事。然而,上述「接觸者」應繼續到院上班、或居家上班、或居家隔離?制度上是由「 地方政府」做疫調,「中央指揮中心」決定匡列名單,問題是確診人數太多,地方與中央 都來不及消化。 有一般病房護理師得知照護的病患確診,卻在「七天後」才收到通知,被匡列為接觸者, 要居家隔離七日。接獲通知時已為「應」隔離期滿日,而這七天他都在醫院照常上班。護 理師擔憂傳染給家人,更擔憂成為「防疫破口」造成院內群聚感染。同單位已有同事出現 發燒症狀,正在等待採檢結果,人心惶惶。 請地方衛生局與中央指揮中心建立管道,即時向醫院反映現況! 三、 院內感染資訊不明,已造成院內群聚 工會在疫情初始就向院方反映:員工需要知道院內感染的狀況,資訊透明才能醫治謠言與 恐慌。然而,目前院內嚴重資訊不透明,就連「我照顧的病患有肺炎確診」或是「我隔壁 的同事有肺炎確診」都不知道!上週,北市聯醫某單位有員工感染確診,然而,主管未告 知同單位其他員工,竟然是同事「自行發現有同仁沒有來上班、私下關心」,才知道同辦 公室的員工已經確診。同事自行前往篩檢後亦確診,至目前同辦公室已有五名員工感染! 若政府「匡列接觸」的速度沒有改善,我們認為院方單位主管有責任進行管控,提供公假 請請風險較高的同仁先行隔離。請北市聯醫做到最基本的資訊透明:當有病患確診,請讓 接觸過的醫護人員知情。當有員工確診,請醫院至少讓同單位同仁知情。以利員工自我保 護,也影響事後職災認定。 四、 急診需要固定人力,而非訓練不足的無效支援 在疫情初始,工會就請院方立即改善「支援的人力調度與教育訓練」問題,然而至今卻仍 有大量相關申訴。跨科如隔山,醫事行政同仁,或病房、門診護理師去支援急診,需要足 夠的教育訓練、工作安排規劃,否則淪為「無效人力」,急診同仁和支援同仁雙方都很困 擾! 急診是目前防疫的第一線,很多病人都卡在急診,而急診同仁還是工作塞車。除了大量篩 檢工作與既有的緊急醫療,還要照護大量等床但等不到床的病患!急診的工作壓力大、強 度高,我們需要增加的是已受訓、固定的護理人力,而不是每日流動式的支援,遑論交叉 支援恐造成擴大感染。醫護同仁都願意投入防疫第一線,但支援問題多次反映未改善,使 急診同仁灰心,堅守岡位的信心開始動搖。 此外,工會也建議聯醫各院區比照仁愛院區,急診與快篩站做出空間、人力、業務的分隔 ,減輕急診同仁壓力。 除上述問題外,供醫護人員下班後住宿的「警消醫護加油棧」竟有對醫護人員的歧視、拒 絕住宿;醫院宿舍為高風險區但沒有正式消毒、只請住宿同仁自行清潔;支援急診室否有 獎勵仍資訊不明……目前仍有許多問題待改善。聯醫院方已經有建立與工會溝通的管道, 但有很多問題並非只靠北市聯醫院方就能解決。醫護人員都堅守在岡位上,希望院方、政 府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專注貢獻我們的專業。也希望長期低薪、人力不足、高離職率的 問題,可以獲得重視與解決,畢竟此刻的人力告急,就是過去長期疏忽漠視的結果。我們 需要深刻的檢討。充足的人力、健全的醫療體系與勞動環境,才是最好的超前部屬。
    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夥伴們,這波病毒,死亡率明顯高於過去,有幾個人竟然在家等待時猝死,其原因是所謂的“快樂缺氧”,也就是說在完全沒有感覺呼吸困難的情況下,血氧濃度下降而不知,下一刻就是感覺吸不到氣而猝死,所以我要分享這篇文章,請大家了解原因。 上禮拜我曾分享一個視頻,是一位在美國的漢醫,他自己得到COVID-19,之後他也知道自己的血氧下降,然後他做了幾個動作,就提高了他的自己的血氧,這個動作能不能挽救,我不知道,但是至少這是一個在沒有醫療資源情況下,可以增進血氧濃度的一個動作,大家也可以詳細的觀看這個視頻,作為參考。(重新將此視頻貼於下方) 由於醫療能量已經不足,目前台灣衛福服部的標準是,C T值小於30才會讓你住院,大於30的話他就請你在家等候。 看完這個需要點時間,找時間看吧。 @@@@@ 認識隱形缺氧(Happy Hypoxia or Silent Hypoxia)- 伴隨Covid-19的殺手 CODID-19疫情在台灣持續延燒,更傳出數起確診者到院前過世,包括70歲婦人在家中猝死、78歲男子在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58歲男確診後於家中猝逝等個案。為什麼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尤其是中高齡個案,特別容易在家猝死? 加上近日又有好幾位專家公開建議,因病情不夠嚴重而不被允許住院只能在家療養的人,應該可以考慮購買操作簡單又廉價的血氧監測器,又稱為血氧飽和儀(Pulse Oximeter)以自我提高警覺,才不會錯過緊急求救的黃金時刻。 笑著笑著就過世了 隱藏危機快樂缺氧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確診者猝逝不獨發生在台灣,去年國外就曾發生類似個案,被稱為「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或「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是主要致命原因一。,,「快樂缺氧」名稱浪漫,實則危險性高,確診者往往不易發覺症狀,身體已在缺氧中而不自知。隱形缺氧時可能意識清楚、情緒平穩甚至能正常應答的情況下突然休克猝死,且病情進展速度不一,有些人是逐步漸進發生,有的個案病情惡化進展飛快,早上沒有症狀,晚上心跳便停止了。 血液無法正常承載氧氣,快樂缺氧死前難以察覺。 黃軒醫師解釋,快樂缺氧常見發生在肺部疾病族群,以CODID-19而言,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時,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以致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受到阻礙,連帶身體失去「校正」機制,使患者雖然正常呼吸,但血液中的帶氧量正持續下降,直至猝死前一刻依舊沒有察覺。 黃軒醫師也表示,快樂缺氧的狀況在登山客、飛行員也時有所聞,但這類族群通常身體較為健壯,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CODID-19確診患者不少屬於體力不佳、心臟功能衰退的中高齡族群。一旦隱形缺氧發生,危險性將大會增加。 @@@@@ 中醫老師顧承德先生在今年二月底的時候被傳染到新冠病毒,住院住了十天,剛開始即使已經吸了氧氣,他的血氧仍無法超過90%。後來他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救了自己一命!已經順利出院,在家休養。 煥文拍的影片就是希望將顧老師這段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尤其是那些醫療落後但疫情嚴重的地方。 New Ways to Increase Blood Oxygen for COVID-19 Patients https://youtu.be/LTklHtOUExk
    9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這是新加坡傳來的防疫信息,太重要了~ ★防疫最大的破口就是在脱下口罩吃喝時,口沫中的病毒會通過空氣傳播給2-3米内所有脱下口罩的人,包括同桌和隔壁桌的人。 大家還没意識到的重點: (1),無症狀感染者非常多,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感染! **(2),只要跟無症狀感染者同桌吃飯或喝咖啡或喝酒,大家必然會脱下口罩,2-3米内所有人必定受到感染,然後再把病毒各自帶回家傳給同屋的家人! (3),就算有1000人逛超市商場,大家都會戴口罩,不會有人受感染。 但是就算只有2人同桌吃飯/喝酒/喝咖啡,一個感染者絕對會傳給另一個人,所以群聚不是重點,而是脱口罩跟外人(非同屋的)吃喝! (4),去年的病毒株就算確診了,可以用steroid等等藥物治療。衛生總監說了,現在開始爆發的病毒株對於steroid完全不起作用,只有等死!或希望自然康復。 (5),普通感冒的疫苗,全世界各藥廠都研發了幾十年,還没研發出一款長期有效的疫苗,而是每年需要打一次。 原因是普通感冒病毒每年變種一次。所以感冒疫苗只是對去年的病毒株有效,對於下一年的新病毒株無效。 但是covid病毒株不止是一年變種一次,而是每個月變種一次! 所有現在市場上的疫苗都是去年研發(今年量產)。去年研發時所採用和針對都是6個月前的病毒株。 但是這6個月以來,病毒株都變種了6-10次。現在的疫苗對於所有這些新變種的病毒株都是無效的!只是對於去年的病毒株有效。 ** 所以别以為打了疫苗就可以到處跟外人吃喝!或者,以為康復了就免疫,可能再感染上另一種病毒株。就像今年感冒好了,明年還會感冒的道理一樣。每年感冒的病毒株不一樣。 (6),各大節日之所以會爆發疫情,不是因為有更多人去宗教場所,或逛街買東西。在這些場景,由於每個人都戴口罩,就算有無症狀感染者在其中,没有人會受感染! ** 關鍵是;大節日親朋好友一起同桌脱口罩吃喝的人數比平時多。所以平時一桌有2-3人,所以1人傳給1人,大節日一桌有10人,所以1傳10! (7),馬來西亞40幾萬確診者的幾乎100%都是因自己或同屋的家人,在近期内有跟外人,哪怕只是吃過一頓飯,喝過一杯酒或咖啡,** 而對方是不自知的無症狀帶感染者! ** (8),無症狀感染者是占了80%。所以除了40幾萬確診者,全馬至少有100多萬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感染了,但是他們自身免疫力强,所以無症狀,可是他們還是會傳染给他人! (9),現在的病毒株,比起去年的,毒性更强,傳播性更快,致死率更高,而且對所有疫苗不起作用! 所以接下來要關注的是 每日死亡人数!而不僅是確診人數。 ** (10),很多人誤解政府呼籲少出門的意思。一個人每月30天都天天出門工作、或買菜、打包飯,但他從離開家就全程戴口罩直到返家,那他是安全的。 另一個人所謂少出門29天關在家裡,只有1天跟(非同屋的)親朋好友吃飯喝酒喝咖啡,這位少出門的人,被感染的風險是遠遠大於以上那個天天出門工作、買菜、打包飯的! (11),從金錢角度,政府醫院已經滿了,只能refer你到私人醫院。到時你會發現你所買的任何保單,不論醫療卡或人壽,全部不會支付你covid相關全额醫療費,因為這屬於戰争pandemic類的。頂多就人道式reimburse幾仟元。 但你私人醫院治療收費都是最少12萬一天! 而且是每天要現金支付,而不是出院才支付! ★總結:不要跟任何外人(非同屋住的)一起吃喝,哪怕是一頓飯一杯酒一杯咖啡。 見面,談生意,聊天等等都不要緊,只要不脱下口罩! 為了一頓飯一杯咖啡,不止可能害死自己,還會連累同屋的家人父母老公老婆孩子! 请努力分享出去。 🙏🙏🙏
    36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轉傳楊照先生臉書貼文 事情已經發展到這種地步,竟然還有兩種廉價的意見在台灣流行著。一種是說不要再吵了,一直究責不能解決問題,大家要團結對抗疫情。抱歉,事實證明,如果用那種大家都盲目聽從、跟隨政府和指揮中心的團結法,現在的情況還會更糟糕,而解決問題的方式,正就在認真究責。 認真究責,推翻指揮中心堅定拒絕廣篩、普篩的態度,才發現了過去一年來,我們連篩檢的配備都極端不足,沒有備置實驗室內自動操作可以快速得出檢驗結果的FDA系統,以至於都必須手動,別說普篩,光是要篩檢有疑似症狀的,都造成大塞車,才出現了奇特的「校正回歸」的現象。也因為究責所以政府才開放讓國外的篩檢器材得以進來,我們才不至於連最基本的篩檢都做不了。 認真究責,才逼迫政府稍微鬆動原先高度依賴根本還沒研發成功的國產疫苗的態度,不再將對外採購的數額維持在總數一千萬劑上下。認真究責,現在醫院裡才有單株抗體可以用來救治重症患者。 這些都是過去早已存在的疫情處置方式,卻在沒有人監督、沒有人究責的情況下,任由指揮中心拖沓、拒絕而沒有做的。如果更早,不用多久,早一個星期有人監督究責指揮中心安排確診病人就診計畫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疫情一有破口,確診者沒有章法地送往雙北醫學中心,頓時癱瘓了本來擁有更大醫療能量的機構。這已經是外國媒體報導過很多次的台灣政策嚴重失誤,人為地增加了雙北醫療體系的壓力。 還不究責?還要任隨不受監督的單位繼續拖延、犯錯? 另一項荒謬的意見是:別吵了,全世界都一樣,吵也沒有用。容我嚴肅地列示簡單三件事,證明台灣絕對不是和全世界一樣。 第一,其他國家沒有用這種方式訂疫苗、買疫苗的。在有機會買疫苗時明確地只要買佔全國人口八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人可以得到保護的量,其他的,依賴不知是否會成功的國產疫苗,用這種方式「戰略」地保障國產疫苗。 第二,其他國家沒有這樣一方面嚴重高估自身國產生技的能力,沒有做出任何結果前,就先大喊特喊「下一個護國神山」。高端疫苗公司是台積電嗎?台積電能成為「護國神山」是因為在晶圓技術上領先全世界其他公司大約十年,高端的疫苗技術有在任何地方獨佔領先?於是另一方面用明明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放水方式,打算黑箱審查,硬在七月造出專屬台灣,不必和國際接軌的國產疫苗。 第三,其他國家沒有奇怪的疫苗施打順序,尤其是有一個永遠說不清楚的「第二類」。「第二類」包括這個包括那個,看起來是雜湊出來的,然而為什麼排序那麼高?又為什麼「包括」了三千三百名受到特別「個資」保護的中央機構人員? 這只是舉構成最嚴重防疫問題的大綱領,台灣的「獨特性」遠遠不止於此。有人可以到現在還弄不清楚自己台灣面臨的獨特問題,要呼嚨大家反正世界都這樣,我們就全盤接受我們得到的待遇? 麻煩具備公民責任感的朋友,如果再遇到有人還用如此廉價的兩種理由來評論疫情,請以你的義憤告知他事實是什麼,請他不要再如此人云亦云了!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智慧手錶於新冠肺炎之隱形缺氧(Silent Hypoxemia/Silent Hypoxia)的可能角色】 疫情升溫,不少接觸者會被居家隔離,一旦發病再連絡檢驗,然後安排就醫。但是,現在的醫療資源,尤其是北部相對不足,因此,確診的輕症者,也會被安排在家中等候住院或者被安排住在防疫專責旅館。這幾天,居家隔離者或是確診者猝死的事件時有所聞。推測可能發生了一般所說的「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 (正確的說法是「隱形低血氧症」(Silent Hypoxemia)或者照字面上來說是「沈默的低血氧症」)。 早在去年四月,Dr. Richard Levitan就曾在《紐約時報》就寫到:不少患有嚴重新冠肺炎的病人,來到急診時,雖然病人的血氧飽和度低達50%(正常人是95%-100%),但是,病人本身卻不覺得喘,因而稱之為「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病人本身雖然不覺得喘,但是這樣的「低血氧」卻會快速的進展到呼吸衰竭而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如果能夠盡早發現這樣的「低血氧」,盡早就醫治療,或許可以改善預後。 其實,這樣的「低血氧」並不難發現,只需要有一台「血氧飽合度偵測儀」或簡稱「血氧計」就可以。但是,在疫情嚴峻的此刻,血氧計,已經是一機難求了(真希望台灣此時也能有「血氧計」國家隊,能夠大量生產)。為了避免發生憾事,政府之前有提供「血氧計」給集中檢疫所內的確診個案,讓他們自行測量,一旦發現血氧下降,就緊急送醫。 在居家隔離或者在防疫旅館,如果沒有血氧計,有沒有什麼可以讓自己稍微安心的做法呢?能不能使用智慧手錶來測量呢? 身為胸腔重症醫師,阿金手邊剛好有一台「血氧計」,上個月也買了一台Garmin Venu手錶,就來為大家測試比對一下: #如何測量血氧? 1. Garmin Venu支援全天候監測血氧,也可以單次測量,需要處於靜止狀態下(錶底要緊貼皮膚)才能測量,動態活動時無法測量,大約15秒左右就可以量出來。無論是心率(例如圖中的每分鐘74下)或者是血氧(97%),都和血氧計測出來的一致。我反覆測試,有時候會有1~2%的誤差,這個也可能是因為兩者的測量位置不同的關係,不過,我覺得這一點點誤差是可以接受的。 2. 另外,因為血氧計是給站在病人對面的醫生看的,所以,在測試者這端看,數字就是反的。我為了拍照,就想說把手錶戴在手腕內側測量,因為手錶在手腕內側比較無法貼著皮膚(有肌鍵的突起),結果,血氧就差了3%,所以不建議戴在手腕「內側」測量。其實,手錶配戴的位置、貼合度、還有皮膚上的汗水、灰塵等等,也都會直接影響監測的結果,可能會出現些微的誤差,所以正確的配戴很重要。 #怎麼樣的數據算是異常? 英國國家健保局NHS針對確診的民眾居家使用血氧計的檢測,如果發現血氧小於等於92%就要聯絡送醫。我覺得,使用手錶可以反覆測個三四次,如果大部分時候都是小於等於92%,那就真的是低了。 #需要多久測量一次? 英國國家健保局NHS針對確診的民眾居家使用血氧計的檢測,建議是早中晚各一次。如果你閒著也沒事,要每一兩個小時測一次也可以,不過,至少就是一天測個三次。另外,在睡眠時,其實Garmin會連續的測量血氧飽合度,採樣頻率是每分鐘一次,你起床的時候也可以看看每晚的血氧,是否有哪一天出現明顯的下降情況,就要聯絡就醫。不過,夜間血氧下降,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像是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者是氣喘。所以,我建議,可以在白天的時候,再測個幾次,以便確認有「持續低血氧」(小於或等於92%)的情況。Garmin Venu的血氧測量,其實也可以做到全天候持續監測,不用怕忘記測量。從手機上的Garmin Connect App就可以看到完整24小時的血氧曲線,可清楚觀察血氧升降變化趨勢,更能即時反應身體狀態,非常方便。(官網上寫說Garmin電力一向很強,可連續使用一周,但開啟全天候血氧感測,確實會影響電力,你也可以不開全天,自己記得固定時間手動測量) #其他可以輔助的參數 雖然「快樂缺氧」或「隱形低血氧症」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呼吸速率」並沒有增快的情形。但是,一般人在血氧較低的時候,其實會出現,呼吸次數會增加、心跳也會加快等「代償現象」。那麼,什麼叫著快呢?你可以和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值來做個比較,如果上升超過20%(也有人說是15%),就算是快。 例如: 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呼吸速率是每分鐘14次,上升到17次,那就算是快了,當然,真正的喘,都是在每分鐘20-30次以上的。 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心跳如果是每分鐘74次,那麼心跳上升到90次以上就算是快了。 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呼吸或心跳比平日快越多、持續而不是短暫的快、血氧比平日低越多,越多項的異常,那病況有惡化的可能性就越高,就需要聯絡就醫。(Garmin手錶也能夠持續性的監測呼吸速率,手錶可以看到即時呼吸速率,手機上的Garmin Connect App也可清楚看到全天的呼吸速率變化,很簡單就能觀察到是否有異常的起伏) #6分鐘走路測試_6MWT 文獻上也有學者建議,可以針對輕度的患者,可以進行「6MWT 6分鐘走路測試 Six Minute Walk Test」,也就是在6分鐘內快走,看看能走多長的距離?一旦發現有以下狀況時,建議聯絡送醫: A. 6分鐘內無法行走超過1400呎(427公尺)或 B. 在行走過程中,血氧下降到低於90%,則必須立即停止 (註:在集中檢疫場所須戴著口罩,且有醫療人員在旁時進行,如果靜止狀態時血氧就已經低於 93%、或年齡大於70歲、本來有心肺疾病、或是孕婦,則請勿嘗試) 但是,考量到輕症病人或是居家隔離的人,只能待在房間裡,比較沒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行走,這個「6分鐘走路測試」,其實比較不可行,而且,如果是已發病,在沒有連續監測血氧的情況下、沒有醫療人員在旁時,如果勉強完成,可能有一定的風險。(Garmin手錶在室內沒有GPS的情況之下,仍可以估計行走距離,它是利用手錶內的加速度計,偵測手的擺動幅度,並以身高當為參考值來計算走路的步距,但與有開啟GPS的狀態相比,會有些許的誤差)。 如果你在居家隔離,或是輕症住在檢疫旅館,很擔心自己會不會惡化,想要瞭解自己的狀況,又剛好有配戴具有這些功能的手錶,你或許可以參考以上的測試做做看。 #與其擔心害怕_不如瞭解面對~ Garmin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有效降低確診後不適。 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的超強傳染力,可能人人難逃被感染的命運,但同樣被指揮中心列為輕症的患者,每個人不舒服的程度還是不同。如果總有一天可能被感染,在那天來臨之前,有沒有自我「超前部署」的預防方法,可以減輕「中鏢」後的不適? 本土疫情遍地開花,社區處處是病毒,尤其雙北重災區,許多人身邊早有染疫的親友。雖然本土病例99%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但仍不時聽到有人染疫後很不舒服,例如喉嚨腫痛、劇咳、全身肌肉痠痛、腹瀉、高燒等持續數天;但還是有人幾乎無症狀,甚至確診後才回想起前陣子出現輕微症狀可能就是感染。 Omicron防不慎防,台灣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不少人開始「轉念」思考,如果遲早要被感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輕輕中鏢」,希望自己是相對幸運的確診者,症狀可以非常輕微,如果能無症狀感染更好。 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方法,但《康健》訪問多位專家均表示,確實可以掌握一些要訣,如果平常注重保養,身體儲存的本錢夠,當病毒來臨時,身體的免疫反應自然會更好,不適的感覺也就更輕微、更短暫。而關鍵就在降低身體發炎狀態,不要在身體脆弱的情況下被感染。 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術,降低確診後不適。 如何做到抗發炎、建構平衡強健的免疫力?綜合專家觀點有以下建議: 1.多吃蔬菜:蔬菜本身富含葉綠素、纖維質及各種植化素,而且最好是各種顏色蔬菜都要攝取,就能補充到番茄紅素、胡蘿蔔素、花青素等,這些都是抗氧化的物質。蔬菜豐富的營養素也能讓身體產生良好代謝作用,有助消化,腸胃健康、菌相平衡,自然有良好免疫力。 2.適量攝取水果、維生素C:新鮮水果特別是芭樂、木瓜、奇異果和柳橙等,富含維生素C,過去研究發現對於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例如流感或一般感冒,在感染後能夠有效緩解症狀。但吉康耳鼻喉科診所院長羅仕寬建議,太甜的水果不宜吃多,反而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最好是帶點酸味的水果,例如番茄,不會太甜,酸甜滋味也容易入口,他建議,「蔬菜可以多吃,水果還是不要吃太多」。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吳至行表示,國人較沒有缺乏維生素C的情形,只要正常均衡飲食,多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如果平常攝取較少,再考慮補充維生素C錠劑。 3.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維生素D是目前較多研究指向對於免疫確實有幫助的營養素,而維生素D也是國人普遍缺乏的維生素,吳至行建議,即使疫情期間少外出,還是可以在自家前庭、陽台、頂樓曬太陽,以補足維生素D。而曬太陽的時間又以上午9點~下午3點之間最佳,羅仕寬說。 4.適量攝取單寧酸:柿子、黑巧克力、綠茶、紅酒等,都有豐富的單寧酸,這是一種水溶性多酚類,除了抗發炎,也有研究發現能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彗倫說。不過,富含單寧酸的食物不適合在空腹食用,也應該和含蛋白質的食物分開,避免造成消化不良。 5.多攝取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如鮭魚、鯖魚、沙丁魚等,都富含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很好的降低發炎指數方法。另一方面,減少食用Omega 6如沙拉油、大豆油、葵花油等及飽和脂肪酸為主的動物油脂和棕櫚油,這些吃多容易造成體內發炎,尤其許多零食、甜點使用的都是棕櫚油。羅仕寬常推薦病人或親友喝魚肚湯,魚肚本身就是豐富的Omega 3油脂,魚肉也是優質蛋白質,如果搭配味噌或薑絲湯,更是防疫期間很好的降發炎料理。 6.攝取足夠水分:水分會影響身體代謝,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身體每公斤x 30cc的水量。雖然幾天不喝水、體內水分減少,身體不會有立即感受,但日積月累還是可能使身體代謝減退,尤其老人家只要一段時間輕微脫水,身體儲備能量就會變差,一旦感染,身體反應、症狀都會更明顯。吳至行特別提醒,防疫期間大家長時間戴口罩,也別忘了適時喝水,補充水分。 7.補充益生菌:除了直接補充益生菌,一般食物中包括味噌、紅麴、納豆、優格、有機醬油、有機豆腐乳等,都是良好的益生菌食物來源。由於人體免疫細胞腸道中就佔了7成,因此專家都強調,只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顧好腸胃,腸道菌相平衡,就能提升免疫力。 專家一致強調,不熬夜、有好的睡眠,建構良好免疫力,是對抗病毒、降低染疫後不適症狀的關鍵。 8.作息正常不熬夜:熬夜、過勞,向來被視為免疫大敵,黃彗倫指出,早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品質差會增加感冒機率,症狀也會更明顯,如果是夜班工作,「那就用規律運動把免疫力補起來。」吳至行也強調,「遇到疫情才想要趕快補救,第一個可以做的是盡快把生活作息調整好,不熬夜、不過勞,只要過累,絕對比較容易受到病毒影響。」 9.使用漱口水:防疫期間只要外出返家,就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漱口。黃彗倫解釋,口腔本身就有許多病菌,若能減少口腔中的病毒,病毒不要殘留、不要存活太久,也就比較不容易複製繁殖,同時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 10.鼻腔過敏者勤洗鼻子:黃彗倫觀察,他遇到的新冠病人不少是本身就有比較嚴重的鼻過敏,例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有鼻息肉等,感染新冠後症狀通常也更明顯,更容易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可能和Omicron以侵犯上呼吸道有關,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鼻過敏的患者,平常可以洗鼻子,減少一旦染疫後的不適。 維持好情緒、適時紓壓、搭配良好作息,平時為身體儲備足夠能量,就能降低染疫後的症狀與不適。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預先替身體儲備能量 面對疫情快速蔓延,「要有最壞打算,遲早有一天,自己或周遭人可能被感染,才不會面對衝擊時毫無心理準備,措手不及,」吳至行也笑道:「說不定你早就是陽性,只是你沒感覺,所以還是要有正向心態,既然得到了,就把最基本功課做好,不要再捨近求遠、緣木求魚,基礎工還是最重要。」 他常告誡身邊親友和病人,替身體存本錢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作息、定期追蹤檢查、保持心情愉快,這些都是促成人們在面對危難時,身體有足夠的儲備力去應對;而在疫情當下,「不要在身體最脆弱時被感染──作息不良、睡眠不足、情緒不好、壓力過大、體重過重,都可能增加發炎指數。」 羅仕寬也分享,他的病人依照他的生活飲食建議執行,儘管染疫,但症狀輕微,而且1、2天就明顯改善。黃彗倫和確診者視訊看診時也常鼓勵他們,即使居家照護,關在家中,還是可以過得很健康,不只是成天上網、追劇,有健康的生活,就能大大降低日後出現後遺症的機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4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注意饮食! 在台灣,一名女孩突然無緣無故的七孔流血暴斃,一夜之間,就奔赴黃泉, 經過初步驗屍,斷定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 那砒霜從何而來? 一名醫學院的教授被邀趕來協助調查。教授仔細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個小時,暴斃之謎便揭曉。教授說:「死者並非自殺,亦不是被殺,而是死於無知的『它殺』」 大家莫名其妙。教授說:「砒霜是在死者腹內產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也會服食「維他命C 」,這完全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蝦,蝦本身也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她在家吃了都沒有事,但死者卻同時服用了「維他命C 」, 問題就出在這裡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員,通過實驗發現,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鉀砷化合物。這種物質食入體內,本身對身體並無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維生素C」之後,由於化學作用, 使原來無毒的-五鉀砷(即砷酸酐,亦稱五氧化砷,其化學式為(As05),轉變為有毒的三鉀砷(即亞砷酸酐),又稱為三氧化二砷, 其化學式為(As203),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砒霜! 砒霜有原漿毒作用,能麻痺毛細血管,抑制巰基梅的活性,並使肝臟脂變肝小葉中心壞死, 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竅出血。 所以;為慎重起見,在服用「維生素C 」期間,應當忌食蝦類。 現在很多飲料裡都有維他命C蝦 + 維C = 中毒 感冒藥 + 可樂 = 中毒 榴槤 + 可樂 = 中毒 榴槤+酒也等於中毒喔~嚴重時甚至死亡。 吃榴槤的前後8小時禁飲酒喔~包括燒酒雞,薑母鴨等含酒的料理。 看完後,請不要吝嗇,轉貼給周圍的親友吧! 🧐 法醫 [貼圖] 高大成對疫苗猝死的專業解析 不要跟任何親朋好友、 外人一起吃喝,哪怕是一頓飯、一杯酒、一杯咖啡。 記住:現在的Covid19 變種病毒株是無藥醫治,疫苗也不保證能起作用的! 全文:防疫最大的破口就是在脫下口罩吃喝時,口沫中的病毒會通過空氣傳播給2-3米內所有脫下口罩的人,包括同桌和隔壁桌的人! 大家還沒意識到的重點: 1)無症狀感染者非常多,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 2)只要跟無症狀感染者同桌吃飯或喝咖啡、飲酒,大家必然會脫下口罩,2-3米內所有人必定受到感染,然後再把病毒各自帶回家傳給同屋的家人。 3)就算有1000人逛超市商場,大家都會戴口罩,不會有人受感染。但是就算只有2人同桌吃飯/飲酒/喝咖啡,一個感染者絕對會傳給另一個人!所以群聚不是重點,而是脫口罩跟外人(非同屋的)吃喝。 4)去年的病毒株可以用steroid等等藥物治療,衛生單位表示:現在開始爆發的病毒株對於steroid完全不起作用,只有等死,或希望自然康復。 5)普通感冒的疫苗,全世界各藥廠都研發了幾十年,還沒研發出一款長期有效的疫苗,而是每年需要打一次。原因是普通感冒病毒每年變種一次。所以感冒疫苗只是對去年的病毒株有效,對於下一年的新病毒株無效。 但是covid病毒株不止是一年變種一次,而是每個月變種一次! 所有現在在市場上的疫苗都是去年研發(今年量產)。去年研發時所採用和針對的都是6個月前的病毒株,但是這6個月以來,病毒株都變種了6-10次。現在的疫苗對於所有這些新變種的病毒株都是無效的!只是對於去年的病毒株有效。 所以別以為打了疫苗就可以到處跟外人吃喝,或者以為康復了就免疫,可能再感染上另一種病毒株。就像今年感冒好了,明年還會感冒的道理一樣,每年感冒的病毒株不一樣 6)各大節日之所以會爆發疫情,不是因為有更多人去宗教場所,或逛街買東西。在這些場景,由於每個人都戴口罩,就算有無症狀感染者在其中,沒有人會受感染!關鍵是:大節日親朋好友一起同桌脫口罩吃喝的人數比平時多。所以平時一桌有2-3人,所以1人傳給1人,大節日一桌有10人,所以1傳10! 7)馬來西亞40幾萬確診者幾乎100%都是因為自己或同屋的家人在近期內有跟外人,哪怕只是吃過一頓飯,喝過一杯酒或咖啡,而對方是不自知的無症狀帶原感染者! 8)無症狀感染者佔了80%,所以除了40幾萬確診者,全馬來西亞至少有100多萬人自己都不知道已經被感染了,但是他們自身免疫力強,所以無症狀,可是他們還是會傳染給他人! 9) 現在的病毒株,比起去年的毒性更強,傳播性更快,致死率更高,而且對所有疫苗不起作用!所以接下來要關注的是每日死亡人數,而不僅是確診人數。 10)很多人誤解政府呼籲少出門的意思。一個人天天出門,一個月30天都天天出門買菜,但他從離開家就全程戴口罩直到返家,那他是安全的。 另一個人所謂少出門,29天關在家裡,只有1天跟(非同屋的)親朋好友吃飯/喝酒/喝咖啡,這位少出門的人被感染的風險是遠遠大於以上那個天天出門買菜的! 11)從金錢角度視之,政府醫院已經滿了,只能refer你到私人醫院。到時你會發現你所買的任何保單,不論醫療卡或人壽,全部不會支付你covid相關的全額醫療費,因為這屬於戰爭/pandemic類的。頂多就人道式reimburse幾千元。但你私人醫院治療收費都是最少2萬/天! 而且是每天要現金支付,而不是出院才支付! 總結:不要跟任何外人(非同屋住的)一起吃喝,哪怕是一頓飯、一杯酒、一杯咖啡。 見面、談生意、聊天等等都不要緊,只要不脫下口罩!為了一頓飯、一杯咖啡,不止可能害死自己,還會連累同住的家人、父母、老公、老婆、孩子..... 記住:現在的Covid19 變種病毒株 是無藥 醫治,疫苗也不保證能起作用的! 分享出去,就算只有一個人聽勸而避免死亡,就功德無量了。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有此一說 轉貼 在這全球都陷入恐慌的時刻,希望這篇的內容能對你有幫助,以下資訊來自醫療靈媒的直播、社團分享及蜂鳥 一、西芹汁是天然的抗菌劑 高靈說全球已經有上億人在喝西芹汁,西芹汁的鈉簇鹽可以摧毀新冠狀病毒上面的那層保護膜,讓它無法存活,所以如果不是有這麼多人在喝西芹汁,全球染疫的人數絕對會再攀高 西芹汁中的鈉簇鹽,當它們遇到病毒時,就會發生衝突,因為西芹汁中的鈉簇鹽會吃掉病毒上面的細胞膜。 病毒周圍有一層膜可以保護它免受任何傷害,只有鈉簇鹽可以侵蝕摧毀這層保護膜。 鈉簇鹽就像懸浮在液體中的太陽系,它帶有太陽的信息,這個信息是要傳達給攝取者,鈉簇鹽並不是為了維持西洋芹自己的生命所產生的防衛機制,它是為了攝取者所創建的 鈉簇鹽在進入人體後才會啟動這太陽的信息,這是關於延長生命及幫助獲得健康的複雜信息,所以它在流過血液和器官時可以中和毒素,破壞有毒重金屬的活性,擊退體內有害的細菌與病毒。鈉簇鹽裡的礦物鹽還可以生長免疫細胞、幫助肝臟再生及製造膽汁及幫助胃腺重建及補足胃酸。 當你把西洋芹榨汁時,你就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草藥。西芹汁不能加水或其它東西,加水會稀釋它的藥性,加其他果汁會破壞鈉簇鹽的活性,渣要過濾,因為渣會干擾鈉簇鹽的特性 二、胃酸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線 胃酸是由七種胃液混合而成,是最天然的殺菌劑,可以殺死病原體,這就是使我們身上的有害細菌得到控制的原因。 長期的高脂肪飲食造成肝臟沉重的負擔,必須依靠膽汁及胃酸去分解脂肪,過度的消耗已經讓膽汁及胃酸枯竭、嚴重不足,我們的胃酸已經無法再保護我們 當胃酸濃度不足時,我們也會很容易食物中毒。益生菌對腸胃有幫助但無法幫我們殺死壞菌 西芹汁是免疫系統的建造者,降低油脂的攝取及保持低脂肪飲食,才可以讓西芹汁中的鈉簇鹽幫助胃腺重建及補足我們的胃酸,當我們的胃腺恢復健全時,我們也就擁有最天然的殺菌劑。 三、鋅及酯C休克療法 當你的鋅含量過低時,你的免疫系統可能會反應過度,所以當疫情或混合型流感來襲時,你的免疫系統會變得瘋狂。它會立刻全速投入戰鬥,又快又猛。那你就處於細胞因子風暴中,會病得很重。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免疫系統達到那樣的程度。 我們也不希望我們的免疫系統處於睡眠狀態,這樣當我們感染疫情、流感、EB病毒時,它就會反應不足。病毒在我們的免疫系統中停留的時間太長了,它甚至沒有注意到新的病毒進入,因爲它睡着了,然後當它最終趕上病毒時就太晚了,我們將會要面對一個長期的慢性問題。不管怎樣,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都對免疫系統不利。 特別是在這段期間,安東尼都要確保他的家人和他自己每天都服用鋅。他自己每天都早晚各兩滴管 如果你已經接觸了高傳染源或已經出現症狀,做鋅或酯C休克療法。這不是因為恐懼,而是要懂得先照顧及保護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會接觸到風險。 鋅休克療法是每三小時兩滴管,持續兩天。你可以把它放進水裏,也可以直接放進嘴裏。將其停留在喉嚨裏,或者立即吞下去。 酯C休克療法:拆開兩粒酯C膠囊,放入一杯溫水中,加入2茶匙生蜂蜜(楓糖也可以)。安東尼通常會再擠一些橙汁或檸檬汁進去。持續幾天 安東尼有強調他用的是Vimergy 的鋅及酯C,他說不是每種廠牌的都有效,有些鋅如同電池酸甚至吃起來會讓人產生噁心感 四、瞭解新冠狀病毒(COVID) 節錄社友楊淳涵曾經分享醫療靈媒增修版裡有關COVID的內容 COVID是人造病毒,人體不認識這個病毒,所以反應會激化。 事實上COVID病毒只是一個觸發的因子,人體內早就有EB病毒慢慢在造成慢性病症,COVID使這些慢性病症加速發展,使人提早20年發病。 COVID後遺症,其實是被COVID帶出來的EB病毒慢性病症。意指感染COVID以後,會促進EB病毒的病症加速發展而浮現在檯面上,COVID被人體消滅後,後續遺留的病症其實是EB病毒造成 關於病毒的秘密,安東尼在直播時有透露: 1916 年左右,人們開始在顯微鏡下觀察病菌。私人醫療行業已經發現了細菌,但他們不知道要如何讓它們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以繁殖它們。 他們發現,培育細菌的唯一方法是在雞蛋內培育它。他們切掉雞蛋的頂部並將病原體放入裡面,然後它們就會繁殖,因為雞蛋沒有免疫系統,雞的免疫系統出現的比較晚。 你認爲所有的病毒都來自哪裏?它們都來自實驗室,在那裏被雞蛋餵養長大。 現今存在於世界上的每一個病菌都是在雞蛋中飼養,然後被釋放的。 私營的醫療行業多年來不斷的釋放這些病菌。而這也是雞蛋成為餵養病毒頭號食物的原因 由以上資訊讓我們瞭解COVID其實沒有那麼恐怖,可怕的是我們體內的EB病毒因為COVID這個觸發因子,導致大爆發及快速生長,讓原本在20年後才會出現的狀況在此刻立即重創我們 當飲食中有大量油脂時,會造成體內缺氧 ,氧氣是殺死病毒的頭號武器,缺氧會間接給病毒繁衍和腫瘤發展創造最好的機會。同時也會導致身體脫水,這會大大的影響身體的排毒能力,讓病毒、毒素很難離開人體。 所以降低油脂的攝取及保持低脂肪的飲食很重要,這是安東尼幾乎每天都在提醒的事 現代的飲食都是屬於高脂肪飲食。 即使是被喻為最瘦的雞胸肉,只要120克進入體內對於肝臟就是一湯匙的脂肪要消化。 高脂肪飲食還會造成血液粘稠、骯髒和體內脫水,這是造成所有疾病的最關鍵原因,如果有一個指標能夠清楚反應我們真正的身體狀況,那就是血液中的油脂指數。 你或許以為攝取被認為最健康的鮭魚是很明智的,但鮭魚其實是會讓你乾燥及脫水的食物,並且會在你的結腸和腸道粘上15-20年。你的膽汁儲備在很久以前就降低了。現在會出現腹脹,是因爲細菌躲在那層脫水的蛋白質後面。你十幾二十年前吃的熱狗裏的豬肉也都還在你的腸道里。這些蛋白質粘附在腸道的內壁上。脂肪變得腐爛發臭及粘稠。 素食者也沒有比較好,蛋奶素的人仍舊大量攝取雞蛋、牛奶這種高脂肪的食物,全蔬食者也是大量攝取油、堅果、種子、大豆、椰子等高脂肪的食物 高靈說長期的高脂肪飲食讓我們的胃腺和肝臟都累壞了。COVID可以快速感染就是因為長期的高脂肪飲食、長期的慢性脫水、生活中大量的毒素諸如有毒重金屬、各類有毒的化學物質、輻射、農藥、除草劑等等的污染,以及缺乏關鍵的營養元素諸如鋅和B12,以造成現在普遍的免疫力下降,這也是為什麼流感病毒可以影響大量人群的原因。 同時,COVID還造成了集體強烈的恐懼心理,這導致了大量的腎上腺素分泌,這對於身體就如同硫酸一般的具有腐蝕性,情緒往往是影響健康背後的真正原因。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進一步的削弱全球的免疫力。 堅持每日空腹喝西芹汁、保持低脂飲食、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喝重金屬排毒果昔、補充關鍵的營養元素,這些是我們對抗任何病毒和細菌的關鍵。 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無法保證不會感染病毒,我們只能把身體改造成病原體不喜歡的環境,避免攝取諸如病原體最愛的蛋、乳製品、小麥麩質等餵養食物,及高脂肪飲食所造成的缺氧環境,壓力、 情緒波動和創傷事件造成的大量腎上腺素分泌等都要去避免。 當我們去除了這些病毒最喜愛的食物和生存環境,同時給予我們身體必須的關鍵營養元素諸如水果和蔬菜中的各類抗氧化物、葡萄糖、礦物質等,保持情緒的平穩,我們免疫系統是完全可以戰勝這些外來入侵者的。 醫療靈媒分享的所有信息和各種淨化療愈法都是為了幫助我們重建免疫系統的防線,以抵禦任何可能感染到的病原體,無論是COVID還是更具攻擊性的EB病毒等,即使出現病症也可以盡快的從中恢復。 能接受到醫療靈媒信息的人很幸運,但要相信醫療靈媒的人必須有很強大的精神力及信仰,因為主流的醫療健康觀念跟醫療靈媒的信息往往是背道而馳的,沒有強大的精神及信仰很難跳脫這個圍籠 如果始終被傳統的醫療及營養學所束縛,那麼我們將永遠只是徘徊在醫療靈媒的門檻外而無法獲得療愈 與大家共勉,祝福大家平安❤️❤️❤️ 其它防疫工具的詳細資訊請參考社長分享的:【如何抵抗病毒】,這篇資訊很重要,是安東尼在疫情剛開始時提供給大家的防疫法寶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785831928295649/permalink/2635266390018861/
    6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西醫治癌症真相 癌症是絕症嗎?西醫為何治不好癌症? 其實癌症不是病,更不是絕症。 西醫發明了很多癌症病名…… 比如:腦癌,血癌、舌癌、喉癌、食道癌、甲狀腺癌、淋巴癌、肺癌、胰腺癌、口腔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皮膚癌、膀胱癌及攝護腺癌、子宫頸癌、直腸癌、卵巢癌、睪丸癌、骨癌……等等。 光看這些名字就把人嚇死了,因此顯得西醫非常(鉅細靡遺)(淵博科學),好像什麽都知道似的。 不過,一旦具體落實到(治療手段)上,西醫的(弱點特徵)就一展無疑了…… 一、傳統刀割:用手術刀切除癌細胞組織; 二、化療: 用化學藥物來殺滅癌細胞組織; 三、放療: 用(放射性射線)來攻擊、殺死癌細胞。 這是西醫治癌(三步驟)…… 如果治療不成功,把病人治死了…… 西醫就說這是(不治之症);如果病人的命大,居然挺過了(三關),檢查發現治療後,癌腫瘤變小或者暫時消失了,他們就宣傳(治療很成功)。 至於後來瘤又長出來了,他們說這是(復發);别的地方瘤也長出來了,他們說這是(轉移、擴散)。 反正就是不承認自己没本事治療,醫死也不甘他們的事。 一旦出現病情急轉直下,都是病人的運氣不好,與他們無關。 至於癌症為什麼會復發? 為什麼會轉移? 他們不知道、也不關心。 但是他們會很認真地……一次次去治療,順便收獲一大筆的醫療費。 有一個最笨的辦法,雖然簡單,但絕對比西醫的各種治療辦法更好,就是(確診不治療)。 因為不治療,好像(等死),去治療則肯定是(找死)。 因為(等死)的存活比率和時間,一定比(找死)强。 以西醫手術後,(平均存活時間)來判斷療效好壞的話, (不治療)就創造了比西醫癌症治療方式更好的(療效)。 這可不是笑話,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國外醫學研究人員,已經通過上千個案例證實了:那些發現得了癌症者,堅決不肯去醫院接受(三步驟)考驗,願意平靜地等待死亡的病人,普遍比急著去(全面抗癌)的人,存活時間更長。 我們稍微覺醒地分析一下西醫的(治療方法)後,就絕對不會再信任他們了…… (信任他們……更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如果找不到比西醫治療更好的方法,顯然不治療等死,就是最好的方法。 (其實不是等死,因為癌症不是病,不會死,而是尋求對的方法來解決) 西醫的傳統癌症治療法: 手術切除的弊端…… 手術切除法是西醫對付各種人體疾病的(傳統戰術),凡是覺得不對勁的東西,西醫就(一刀切除),以為就萬事OK。 西醫歷史,很早就採用割掉組織來治療癌症的方式,很多人因此而死去(今年國內已突破每年50000人死去); 但是醫生們認為這是(絕症)的必然結果,不認為這種辦法有什麼問題。 (癌症,每年死48000人---50000人,這是何等大事! 我們的醫療人權,被整個共犯結構終結了,大醫院、藥廠、藥商、民意代表、政府單位) 1986年,英國醫生(霍爾斯杰德)發現: 手術切除,反而造成了癌細胞的迅速轉移。 手術切除人體組織,必然帶來機體組織的破壞,以及癌細胞的轉移。 按中醫理論來說,亂切除開刀,會導致人體生機系統的破壞,因此會造成生命系統更大的紊亂,只會更糟糕! 但是西醫們並不會這樣想。 他們認為:以後不僅僅要切除癌腫瘤,還要把癌細胞身邊的其他正常組織都切除掉,這樣就不容易轉移了。 這就是目前仍然在運用的,把好人和壞人一起幹掉的治療方式……癌腫瘤連同周圍正常組織的大範圍切除法。 他們為這種實質上,變本加厲的殘酷治療方式,取了個優美的名字來吸引顧客,叫做(無瘤切除法)。 這種手術方式,就是至今依然在使用的(科學手段), 美國癌症研究所1977年報導了一個婦女乳腺癌的手術治療情況:證明切除法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問題。這個婦女的腫瘤直徑是2釐米,也就是說還算是(早中期)發現,並不很嚴重。 癌腫瘤在一釐米以下時,醫院的儀器是無法發現的; 這婦女2釐米的腫瘤,按道理是很容易治療的。 其實就算是不治療,依據西醫公佈的乳腺癌發現到死亡的平均時間是12年。 這婦女完全應該活得比這個年限更長一些,因為她是(乳腺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患者)。 可是三年内,西醫們就把她治死了。 因為切除後不久,她的腫瘤就又快速地復發和轉移了,於是又切除,這樣三年内反覆切除了38次,終於(搶救失敗),把她治死了。 想想,一個正常的人,三年内不斷開刀,在身上到處挖掉一些正常組織,這樣連續玩38次,恐怕誰都會死的。 這女病人根本就不是死在乳腺癌上,而是死於庸醫之手。 明明是被西醫治死的,但是西醫公佈的這個案例,卻不反省自己治療方式的錯誤。 他們反而是用這個案例來說明:傳統以為癌症3釐米以上才會轉移,但是這個案例證明2釐米的癌症也會轉移。 因此並没有反省治療方法的無效,而是決定要(更早地動手),比如如果在一釐米時候就(及時發現,及時切除)。 這就是西方醫學的(定期檢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早期治療法。 (但事實是: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死亡) 癌細胞其實是變異的細胞,如果人體健康狀態良好的話,這些細胞的存在根本就不會有什麽問題。 就像是人體内有各種細菌和毒素,只要不破壞身體的平衡和健康,這些細菌和毒素就不會危害人體。 只有人體的正常平衡遭到破壞,這種變異細胞就得到了不受控制的成長,導致生病。 因此中醫認為(養正)才是(除邪)的最佳手段。 用破壞人體健康的,招邪入體的治療方式來治療(邪病),如細胞變異的癌症等,就是(引狼入室,剜肉補瘡)。 是自殺的行為。 這種理論,實際上也得到了西醫臨床醫學檢驗的證明:美國癌症協會同期也發出了研究報告認為:手術創傷破壞了周圍組織對於癌細胞的包圍圈,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癌症病人手術切除後,其他部位就迅速出現新癌腫瘤的原因。 化療和放療為何注定不會有效? 既然手術無效,那麽西醫就採用化療和放療, 其實這就是西醫在發現手術切除無效之後的(補救措施)。 實際上,現在醫院的做法是三者一起上,患者死得更快,更冤枉; 對於疾病一向只會採取對抗態度的西方醫學,就是只要能够把(敵人)殺死,什麼手段都敢用上。 動動腦:如果稍微懂一點基本的(科學常識)的話,就知道這兩種所謂的(治療方式)本身就是嚴重致癌的手段。 現代的西醫要對動物做實驗,想要得到癌症的病例,採用的方式就是用放射線照猴子。 運用這種致癌手段用來治療癌症, 西醫們用這種手段,無非是用放射線把癌細胞殺滅就萬事大吉了。 至於會把好的細胞也殺死,甚至導致正常的細胞變異成新的癌症細胞,這種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他們根本顧不上。 他們說這些都是(醫療的副作用),是必然的伴生現象! 這種西醫思維,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化療也一樣,同樣是强致癌致病物質。 我們都知道:採用放療化療後,病人很快就頭髮掉落,這就是肝臟和腎臟嚴重受損的標誌。 另外病人喪失胃口,不想吃飯;這就是脾胃系統損壞的標誌。 實際上,採用放療和化療,病人的心肝脾肺腎五臟全部受損。 這種以傷害人體基本生命力的手段,只會(致死),怎麽可能是(治療)呢? 實際上,已經有很多案例證明了化療就是直接導致病人死亡的原因。 因為這些特殊案例中,病人並没有真得癌症,僅僅是誤診(經統計門診有3成誤診率); 一些不起眼的,根本就不是大病,小問題被誤診為癌症(尤其是腸道的問題,不是大腸癌,說是大腸癌),就當作癌症來治療,(又化又放)。 最快的病患幾個月後就給治死了,死後解剖屍體,才發現根本就不是癌症。 這些病例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成百上千。 西醫誤判癌症的比例,一直維持在相當高的比例, 當然他們只會内部討論這些案例,絕不告訴病人真相(其實没有癌症), 其實就是他們治療死的。 可恨的是:即使是這樣,西醫們依然不需要承擔責任;因為根據(癌症誤診率醫學標準值),這是可以接受的誤判。 醫生們當然接受别人死亡,可病人應該接受嗎? (術前家屬花錢簽字畫押,術後命都快沒了……不公平的契約,那裡有醫療人權呢! 美國的醫生公佈了一項發現,就是做屍體病理解剖的時候,發現非癌症死亡的人中,50%的機體中存在幾毫米大的癌腫瘤。 現在的儀器設備,能够檢查到更微小的癌細胞在身體裡面存在,所以相信基本上所有的人身體裡,都會被檢查出來有(癌症细胞)…… 那按西醫的方式,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來(清除癌細胞),要把人身上的肉都挖了…… 人在活著的時候,西醫根本就無法檢查出人體裡面小的癌腫瘤。 目前用很先進的儀器如CT等,才可以檢查出1釐米的癌腫瘤,腫瘤小於一釐米是無法發現的,用(超音波)只能看出2釐米的腫瘤。 如果用儀器看不到,西醫就認為(不存在)。 因此一旦身體檢查表示(没有腫瘤)或是(腫瘤消失),其實真實的含義是(身上的癌腫瘤儀器暫時没有發現,可能不超過1釐米)。 換言之:西醫僅僅是把自己能够看到的大腫瘤消滅掉,而不去思考這些癌組織為何生長出來的原因。 真正治療癌症的方法,(固本扶元)是基礎! 由於癌症是一種重大的,對人生命有威脅的疾病。 就相當於人體遭遇了强大的敵人攻擊。 因此如何應對,就成了一個重大的課題。 第一個最自然的想法,當然就是(請外援)了。就是用各種外部的醫療手段和藥物來治療(殺滅敵人)。 不過偶爾請請外援還可以,長期顯然不行。 癌症又不是什麽急病,而是(代謝異常), 因此最重要的方式,當然就是以增强身體本身的抵抗能力才是正途。 生命中最偉大的治療者不是醫生,而是生命自己! 道家生命原則的判斷:如果人體遭遇重大的威脅,第一步就是要(扶元固本),讓身體强健起來後,身體自動就會解決問題。 正氣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氣必虛。 因此如何扶植人體的(正氣),就是正宗中醫最關注的問題。 道家醫學和養生法最核心的思想,無非就是(培植正氣)。所謂的(上藥三品精氣神),所有的醫療如果没有指向這個目標,就是錯誤的。 人體的(正氣)需要多種因素的配合,五行皆正,五臟都健康,當然就(正氣存内),可是幾乎所有的重病人,五臟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 從那裡下手呢?【黄帝内經】早就說了:五臟皆禀氣于胃。 培植身體的營衛二氣,就是治療的總原則。 人體内五行生剋,保證了身體的健康運行;五行當中,土為根本。 土養育萬物,為中央,為核心,為一切生命生發變化的基礎。 對人而言,土就是后天之本,生命之源。 因此固本扶元,首先就是要保護人體的(土氣)脾胃之氣。 人無胃氣不治。人如果喪失了吃東西的能力,或者消化系統有問題,即使是很小的病,也治不好。 因此古代醫家的醫療禁忌就是:一旦發現病人無法開啓胃氣,就會謝絕治療。 治病先治脾;對於一些危重病人,高明的醫家絕對不會一下手就治病,强力驅除疾病。 而是先把病人的脾經系統調理好,培植元氣後 ,再下手治病。其實治病就是治中氣。 脾主運化,主升清,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强,身體内就不會有多餘的組織。當然更不會存在有惡性組織。 即使有,也會(氣化)掉。 同時脾的功能强,就會讓其他系統運轉正常,不容易生病。 就算有些小問題,也可以很快自動治癒。 這就是(正氣存内,邪不可干)的含義。 明白了(扶元固本)的道理,就知道西醫為什麼治不好癌症。 因為西醫治癌的(三大戰術),全都是破壞人體本元的,破壞正氣的。 只要做了手術,特别是化療放療以後,首先出現的就是没有胃口,病人不想吃東西。 這時候就算是把食物强行灌下去也没有用,只會更壞…… 而且由於人體營衛二氣受損,任何食物吃下去都不能消化,反而帶來人體更大的負擔。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西藥,都會有讓人(吃不下飯)的副作用。也就是說西藥都是破壞人體胃氣的。 聰明人就知道:身體通過這種方式,西藥根本就不能吃。 有些人會質疑:讓人胃口大開,就能够治療癌症嗎? 治療癌症當然没有這麼簡單,但是很可能不嚴重的癌腫瘤,就可以輕易地通過(開胃)手段不知不覺地消除掉。 再加上(組織淨化)的(三通),三焦通暢了,自癒力提升了,代謝異常就會逐漸恢復正常。 中醫說的氣化作用,運化之功,主要就是指胃氣良好狀態下的功能和作用。 可以讓人體内的各種廢棄物質,異體組織化為烏有(排出體外)。 癌症這種(西醫稱的死亡絕症),在傳統醫學看來就是(極陰至寒之氣)深入臟腑,導致生命機能的衰退。 採用(升陽療法)轉化陰寒體質,就可以驅除癌症。 因此只要病人還有陽氣,即使弱一些,通過一系列扶植正氣的方式(按推穴位,組織淨化,導引術,改變飲食等等),讓身體的陽氣升起來抵禦陰氣,逐步把(極陰之氣)祛除的話,就能够逐漸治好癌症了。 不過一旦經過西醫的插手,經過一系列的(手術、化療、放療)之後,陽氣生機全然喪盡,生命的基本恢復機能被徹底破壞,就很難治療了。 中醫的(升陽)成功後,如果表現出來,達到身體從内向外發燒的狀態。 與疾病不同的是:這種發燒雖然體温明顯升高了,但人很舒服,另外還不口渴。 要治療癌症的極陰之氣,靠(練功)比較緩不濟急,這是需要多年的功夫才有希望達到的境界。但是可以通過(組織淨化、疏通經絡、溫熱)等來幫助人體(升陽),能够讓病人的(真陽發動),癌症細胞就待不住了,(所謂陽化氣,陰成形)它們會自動地(消退),因此根本不需要用外來的手段去(清除癌組織)。 而且與西醫不同的是:這種發動人體真陽以驅除癌症的方式,是先把看不見的癌細胞清除掉,再清除小的癌腫瘤,最後階段才是去檢查。 如果治療對症的話,可以在(三個月--六個月)左右就見到效果,根據病情輕重不同,徹底消解的時間也不一樣。 (當然癌患者自己也要有信心)。 升陽治療法,與西醫掩耳盜鈴只管清除看得見,摸得著的癌腫瘤治療方式相比,是從内到外徹底的根治手段。 當然,升陽療法是一個方向,具體的手段是有方法的。 (也是自癒力療法的一種) *** 重點提示: 無論得什麼癌症,一定要保持大便通暢! 便秘是很嚴重的問題, 但是大部分西醫不認為如此。 一旦出現便秘,就應該立刻先想辦法排除,再查因何而起的。 保持大便的通暢,身體裡就不會累積過多的營養去支持(癌細胞)。 如果乾燥的大便停積在大腸中過久,其釋放出的沼氣毒素也同樣會影響正常組織成長。 中醫稱為(實症),也就是由於累積而衍生出來的疾病。 目前大部分的醫學研究,都只關注如何(進入人體),很少有醫生關心,如何能完全排除廢棄物。 排除廢物不是光通大便就好,必須要知道正常的大便是如何產生的,形狀、味道、多久排便……才能完全治好便秘,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肺與大腸相表里,就是說兩臟關係極密切。 肺氣主肅降(吸氣),當空氣進入肺時,横膈膜也下降,此時會擠壓肝臟,迫使肝臟排出血液進入大腸周圍,因此而產生推進力,心移熱於小腸,小腸受熱後乃可消化食物,殘渣及水進入大腸,因大腸在小腸的上方,故大腸中的水,受小腸之熱而生氣化,此蒸汽(清氣)再返回入肺,而生口水(津)。 脾主腹,主津液,思傷脾,一旦脾受損,則影響小腸的吸收,也影響大便。 對女性而言,有種特殊的便秘是因為子宫積水過多,造成大腸受到擠壓而產生便秘。 還有一種便秘是由於受到瞬間驚嚇,使燥屎緊接著在肝臟下方,也造成便秘。 腎主二便,如果腎臟功能不佳,腎氣不足,也會造成排便無力。 由以上可知,便秘與肺、肝、脾、腎、心皆有關,不僅僅只是大腸的問題。 因此一旦大腸中有燥屎累積,就會影響到其他臟腑,無論是過多的營養無法排出,或燥屎產生的沼氣,都會影響新陳代謝而可能引發癌症。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