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3 年前
血液腫瘤科
我需要打疫苗嗎?
黃懷萱 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建議施打,因免疫力及血液功能問題,感染風險與死亡率較高
常見的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或較少見的 血友病 等,皆 建議施打
● 特殊疾病接受 幹細胞移植 或 化療 病人,請與主治醫師 討論接種時間點
我正接受藥物治療可以打疫苗嗎?
正接受 化療 病人,因治療藥物種類複雜,請務必與 主治醫師 討論
化療會影響病人血球與免疫力,需與醫師討論 接種時間點,以利疫苗發揮效果
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病人,請於移植三個月後再考慮接種
為讓疫苗產生抗體,通常會 延後 下一次化療,請務必 告知醫師 以安排療程
我該選擇哪一種疫苗?
因疾病(如 白血病)或 化療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皆 不建議 接種 活性減毒疫苗
國際認可的 腺病毒 或 mRNA 疫苗 都是適合的疫苗
含 : AZ / 莫德納Moderna/輝瑞BNT/嬌生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一、所謂「惡性腫瘤史者不予接種」的說法與事實不符。無論是穩定追蹤,或者正在做治療的癌症病人,大多可去打新冠肺炎疫苗。唯獨「正在做化學治療、剛做完化學治療的癌症病人」,醫師不建議接種[見出處1]。台北市振興醫院也證實,前副總統連戰夫婦已完成疫苗接種,連戰是因罹患惡性腫瘤且年事已高,必須經常進出醫院,容易受到感染,基於人道立場,為連戰夫婦兩人施打疫苗[見出處2]。 二、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肥胖、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腎臟病等疾病可以接種疫苗嗎?這些疾病是可以接種疫苗的,而且由於這類患者的重症風險較高,還會被列為優先施打的對象[見出處3]。但指揮中心也提醒,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建議可以等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接種[見出處4]。 三、所謂「精神類疾病者不予接種」的說法與事實不符。相反地,專家呼籲精神病患者應優先接種COVID-19疫苗[見出處5]。 四、所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者不予接種」的說法與事實不符。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會讓免疫反應變弱,如果施打疫苗,可能反而減弱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有在服用這類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如要施打AZ疫苗,應該要跟主治醫生討論,把吃藥和打疫苗的時間錯開即可[見出處6]。 五、懷孕婦女可以打疫苗嗎?若無特殊禁忌症,孕婦也能打新冠疫苗。目前美國CDC和WHO的建議是,孕婦如果感染到新冠,變成重症的機會也很高,若沒有特殊禁忌症,可以先打疫苗來得到保護[見出處6]。 六、所謂「哺乳期婦女,不予接種」的說法與事實不符。根據衛福部建議,雖然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安全性,或是疫苗對母乳或嬰兒的影響未有完整的研究報告,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因此,如果是從事高風險的工作,也應儘早完成接種,接種後也可以持續哺乳。[見出處7]。 七、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前後,都必須與其他疫苗(不限流感疫苗)接種間隔至少14天;若是施打牛津AZ疫苗者,則需間隔水痘疫苗等活性減毒疫苗28天[見出處8]。 八、打疫苗前最重要的是放鬆心情,民眾要施打疫苗前,如果吃飯、喝溫水能緩解心情,可以依照一般的生活習慣,但不需要過度飲食、喝水,反而造成身體不適。打完疫苗後,則保持健康生活與均衡飲食即可。打疫苗前後,可以補充維生素,但沒有證據顯示補充維生素對打疫苗的效果有幫助[見出處6]。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新冠疫苗注射前六個必知 ~ 陳筱芬 醫學博士 2021-01-13 美國自2020年底,開始了新冠狀病毒的疫苗注射,到目前為止,已經有 Pfizer 和 Moderna 兩家通過 FDA 的檢定合格 ,相信日後還會有其他廠牌的疫苗通過。而疫苗的注射計劃,也開始在各地進行中。疫苗注射的先後順序,各地衛生部門都有規劃,大家應該遵守規定、按照順序上網登記,確定時間地點後,才能接受疫苗注射。相信在未來幾個月內,大家都有機會去做疫苗接種。 今天要談的是,接種疫苗時要注意的事項。首先,我們要了解,在不同的狀況下,有哪些人不合適接種新冠疫苗: 第一),曾經對藥物、昆蟲叮咬、食物、或其他疫苗有嚴重過敏體質的人,請務必和你的醫師討論。 第二),目前對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還沒有定論,廠商也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以確認他們注射疫苗的安全性。 第三),關於孕婦,則要根據懷孕當時的狀況,來研討是否適合接種新冠狀病毒的疫苗,請先和妳的婦產科醫師討論。 第四),免疫系統功能不全的人,包括做過器官移植,正在吃抗病毒、抗排斥的藥物,或是正在接受化療、電療的病人,請跟你的腫瘤科或感染科醫師討論。 第五),有嚴重病情失控的人,例如有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氣喘、心臟病等狀況的病人,請跟你原本的醫師討論。 第六),正在發燒或正處於急性感染的病人,請跟你的感染科醫師討論。 目前的新冠狀病毒疫苗注射,是要施打兩劑,Pfeizer 輝瑞的兩劑中間,起碼要間隔三週、但不能超過六週。Moderna 的兩劑中間,起碼間隔四週、但不能超過六週。 通常注射之後,要在現場停留至少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以免萬一有嚴重過敏的情形發生,就可以馬上在注射疫苗的現場處理。如果沒有緊急過敏的問題,目前最常遇到的疫苗注射後的副作用,主要是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痛。其他較少見到的有發燒,腹瀉,嘔吐等等。這些通常都是暫時性的,也都會恢復。其他有關注射後的注意事項則類似流感疫苗。 大家最關心的事情,是打完兩劑新冠狀病毒疫苗之後,到底有多少保護力?可以持續多久?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打完兩劑之後,要等一週以上,身體在一段時間之後,才能達到最高免疫力,然後可以有至少三個月的保護效果,也可能會更久。但是目前仍然不清楚,疫苗是否只能預防症狀、不會發病,還是足以終止傳播。 所以即使完成疫苗注射,還是要繼續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及勤洗手是等防疫措施。
    2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下面這個是我在大陸的網站上擷取的,再簡體字轉換繁體字,可以參考看看⋯ 哪些人不能打新冠疫苗?這42種情況說全了! 為落實新冠病毒疫苗「應接盡接」 的接種策略,解決受種人員和接種人員在禁忌症把握方面的一些模糊認識,減少因禁忌症把握不當造成的受眾人員流失和醫患矛盾,按照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技術指南(第一版)》及知情同意書和疫苗說明書的內容,對新冠疫苗接種的禁忌症及相關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梳理和明確,快跟著一起看看吧! 1 既往接種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如急性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等)不能接種。 2 對疫苗成分及輔料過敏者不能接種,滅活新冠疫苗輔料主要包括:磷酸氫二鈉、氯化鈉、磷酸二氫鈉、氫氧化鋁。 3 對塵蟎、食物(雞蛋、花生、海鮮、芒果)、花粉、酒精、青霉素、頭孢或者其他藥物過敏,可以接種。 4 任何原因(感冒、傷口感染、局部炎症)引起的發熱(腋下體溫≥37.3℃),暫緩接種。 5 痛風發作、重感冒、心梗、腦梗等疾病急性發作期,暫緩接種。 6 心臟病、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不是急性發作期,可以接種。 7 健康狀況穩定,藥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為新冠疫苗接種禁忌人群,建議接種。 8 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或未控制的嚴重慢性病患者,不能接種。 9 高血壓藥物控制穩定,血壓低於160/100mmHg,可以接種。 10 糖尿病藥物控制穩定,空腹血糖≤13.9mmol/L,可以接種。 11 甲減患者服用穩定劑量左甲狀腺素(優甲樂),甲功正常,可以接種。 12 慢性濕疹沒有明顯發作,可以接種。 13 慢性蕁麻疹當前症狀不明顯,可以接種。 14 慢性鼻炎症狀不明顯,可以接種。 15 慢性肝炎不用吃藥治療,肝功正常,可以接種。 16 肺結核不是活動期,可以接種。 17 銀屑病非膿皰型等急性類型,可以接種。 18 慢阻肺非急性發作期,無明顯咳喘,可以接種。 19 強直性脊柱炎無急性疼痛表現,可以接種。 20 抑鬱症藥物控制良好,生活工作如常,可以接種。 21 用於治療糖尿病的各種藥物(包括注射胰島素),均不作為疫苗接種的禁忌。 22 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前後,正在進行化療、放療期間,暫緩接種。 23 免疫系統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乾燥綜合徵等等)總體原則是謹慎接種,一般來說, 在病情穩定時可以接種新冠滅活疫苗和重組亞單位疫苗。 24 惡性腫瘤術後超過三年,不再進行放化療;腎病綜合徵;腎移植後吃免疫抑制藥物;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建議接種滅活疫苗和重組亞單位疫苗。 25 患有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者(如橫貫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綜合症、脫髓鞘疾病等)暫緩接種。 26 月經期、備孕期、哺乳期可以接種,並且繼續哺乳。 27 妊娠期不能接種。 28 接種後發現懷孕不需要終止妊娠,建議做好孕期檢查和隨訪。 29 男性不存在因備孕不能接種新冠疫苗的問題。 30 新冠疫苗不推薦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其他疫苗與新冠疫苗的接種間隔應大於 14 天 31 任何情況下,當因動物致傷、外傷等原因需接種狂犬病疫苗、破傷風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時, 不考慮間隔,優先接種上述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32 如果先接種了狂犬疫苗、破傷風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等,需先完成上述疫苗最後一針接種,間隔 14 天後可以接種新冠疫苗。 33 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者應至少間隔1個月以上接種本疫苗, 以免影響免疫效果。 34 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在充分告知基礎上,可在6個月後接種1劑新冠疫苗。 35 在疫苗接種前無需開展新冠病毒核酸及抗體檢測。 36 接種後也不建議常規檢測抗體作為免疫成功與否的依據。 37 現階段建議用同一個疫苗產品完成接種。 38 如遇本市疫苗無法繼續供應、或者異地接種等特殊情況, 無法用同一個疫苗產品完成接種時,可採用相同種類的其他生產企業的疫苗產品完成接種(比如中生北京所、中生武漢所、科興中維替換)。 39 滅活疫苗需要接種2劑,未按程序完成者,建議盡早補種。免疫程序無需重新開始,補種完成2劑即可。 40 滅活疫苗在14-21天完成2劑接種的,無需補種。 41 現階段暫不推薦加強免疫。滅活疫苗按照程序完成兩針,不再加強。 42 其他情況請垂詢接種點醫。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引 言- 癌症並非絕症: 癌症是國內死亡率最高、美國死亡率次高的慢性病,雖然如此,卻非絕症。然而,倘患者寄希望於西醫癌症的標準療法(即化療、放療、手術)或求神問卜(即不治療),則其未來悲慘的命運恐不問可知。 據研究,在人的一生中,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會罹癌,而罹癌者多半迷信癌腫瘤科西醫的甜言蜜語,癡心妄想不治病因的錯誤療法能起死回生、創造奇蹟。[註:據最近瑞典研究,凡接種基因改造疫苗(包括輝瑞、BNT、AZ、莫德納等進口疫苗)者幾乎100%會罹癌。倘您施打過基改疫苗,如何採取有效方法預防及治療癌症,便成為您生命中第一大事!] 事實上,遠離西醫標準癌症療法,癌症病人的存活機會暴增。據筆者所知,在台灣死亡率極高的直腸癌與攝護腺癌,採用端粒營養素配方施治,治癒率幾乎100%,無副作用,且成本低廉(按,不須出國求診,可在家治病)。 讀者可能印象深刻,幹細胞療法、高壓氧療法的治癒率亦近乎完美,且無副作用[註:靜脈注射高劑量維他命C,為最新重新被發現的治癌方法,連最凶險的末期胰臟癌都能被治癒。據Dr. Keith稱,現在日本此法已被該國各治癌中心列為第一線治癌方法]。許多時候,倘我們聰明地組合上述各種療法,對癌症末期的患者施治,打退癌魔,更增勝算。 以下,李威廉醫師簡報的抗癌、護心的新發現和新發展,誠然令人興奮。例如,罹癌者在初步清除體內的癌細胞後,如何預防未來癌腫瘤復發?李醫師確認喝抹茶、純可可(或80%以上的黑巧克力)、石榴汁,食用橄欖油、吃紫色馬鈴薯……就是科學上證明有效的答案。 下文值得癌症病人的信賴。 …………………………………………………………………………… 《 醫學快報 # 032b /12.21.'21; 1.11.'20: 李威廉醫師年終報告其2019年的抗癌新發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令人特別興奮,因為「血管新生基金會(the Angiogenesis Foundation)」發現: ● 黑巧克力(80%+)所含的可可能抑制血管新生而餓死癌細胞。我們的研究顯示可可能直接摧毀淋巴腫瘤癌細胞。 ● 石榴汁單靠支持一種重要的腸道益生菌叫艾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ophila),便能幫助癌症病人對免疫療法產生反應(從而逆轉癌症)。 ● 吃蕃茄(每天吃半個~1個)跟減低乳癌的風險密切相關。這是以多吃蕃茄為一大特色的地中海膳食法的重大優點之一。 談到乳癌,我們一直傳播一項事實:吃大豆與降低(不是增加!)乳癌的風險密切相關。這點曾經一直混淆不清,現在則清清楚楚。 令我們驚奇的是,我們發現某些食物能毀滅癌幹細胞- 病人治癌成功後,只怕未來癌幹細胞來主導癌腫瘤復發。抹茶、紫色馬鈴薯、橄欖油、及黑巧克力等是我們已經確認的能毀滅癌幹細胞的食物。 膳食並非「血管新生基金會」推動醫藥進步的唯一方法。能刺激心臟新生出血管的幹細胞,也是「血管新生基金會」幫助心臟病病人的工作重點。我們幫助發展的新療法把CD34幹細胞送達心臟,並刺激新血管成長從而改善血流- 令人興奮的數據暗示,這不只緩解了病人的胸痛,而且確實改善了其存活率!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如果想打疫苗的參考一下 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整理了關於疫苗的Q&A,讀者可以參考後,與自己的醫師根據自身狀況討論,再決定是否要/是否可以施打疫苗。 首先要知道,目前市面上可以施打的疫苗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種類,mRNA疫苗跟腺病毒載體疫苗。 輝瑞/BioNtech與莫德納疫苗屬於mRNA疫苗,注射後,mRNA被注射部位的巨噬細胞吸收,並指示這些細胞製造棘蛋白,棘蛋白就會出現在巨噬細胞表面,誘導身體起免疫反應。 AZ疫苗跟嬌生疫苗則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是由實驗室中提取新冠病毒的DNA序列,讓其穩定後由腺病毒攜帶,注射疫苗後,腺病毒無法複製,但其遺傳物質可以進入宿主細胞轉換成mRNA,製造出棘蛋白抗原,引起宿主反應,過程模擬Covid-19的自然感染機制,抗體跟細胞免疫都會被誘發。 Q: 疫苗能持續多久?需要補打嗎? 由於疫苗測試從2020年夏天才開始,疫苗保護力可以持續多久尚沒有明確的資訊。 以莫德納疫苗的第一期試驗為例,試驗結果表明抗體大約能持續四個月左右,滴度會隨時間過去輕微下降。(注射時間愈長,免疫效果愈弱) 由於尚未確定疫苗可持續的時間,目前不建議增加劑量或補打。不過各大藥廠的確正在研發加強劑量的疫苗,以及針對變種病毒進行防護的疫苗。 Q: 接種了疫苗,就不會把病毒傳給別人了嗎? 新興證據表明,已接種疫苗者「較不容易」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在以色列進行的大型研究中發現,已接種者無症狀感染病毒的機率比未接種者減少了90%。此外,在接種疫苗後仍被感染的人群中,病毒量似乎也比未接種者來得低。嬌生疫苗的研究發現接種後第29天,接種疫苗組出現18例無症狀感染,而安慰劑組則是50例,也就是疫苗組少了66%。 可以合理假設,無症狀感染數少,病毒傳播的機率就會降低 (無症狀者會到處跑,所以傳播機率高)。這讓人看到疫苗抵禦病毒感染跟減少傳播的希望,而疫苗政策背後的動機,也多是為了控制傳染數。 即使疫苗降低了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我們不能說「打了疫苗就不會傳給別人」,因為保護效果永遠不會達到100%。 因此,在新病例減少,而且大部分人都接種疫苗以前,政府單位有責任繼續向大眾強調,接種了疫苗不代表其他的防護措施就不需要了,在公共室內空間仍應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去人多的地方仍是重要且必須遵循的政策。 Q: 疫苗真的安全嗎?過了幾年會不會有後遺症啊? 無奈的是,由於疫苗發展進行時間很短,目前只有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後續,而不是好幾年。 輝瑞跟莫德納的疫苗試驗都是從2020年夏天開始,嬌生則是2020年9月才開始。不過以過往其他病毒的疫苗為例,嚴重的不良反應通常會在幾天或幾週內就發生。 幸運地是,根據長期研究的結果,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疾病的疫苗長期副作用非常少見,當然新冠疫苗的長期副作用要等到數年後才能確定。接種疫苗後病人的資訊都會被蒐集並集中分析。 Q: 針對不同族群,是否有建議施打的疫苗品牌? 目前輝瑞疫苗可以讓16歲以上人群施打,而AZ、莫德納和嬌生則是18歲以上人群才能施打。 一開始疫苗很少的時候,醫界呼籲所有成人都可以施打各牌疫苗,不過現在已經開始有比較明確的建議,尤其是AZ和嬌生疫苗施打者,都有部分被誘發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症(TTS)的症狀,尤其年輕女性出現此狀況的機率特別高,因此臨床醫師建議50歲以下的女性最好使用輝瑞或莫德納等mRNA疫苗。 而對於施打mRNA疫苗者,一旦施打了第一劑,就應該按照醫生給予的第二劑預約時間施打「相同品牌」的第二劑疫苗。現在完全沒有關於第一劑和第二劑使用不同廠牌疫苗的安全報告。 不過CDC表示若真的無法獲得第一劑使用的廠牌時,只要與第一劑施打時間間隔28天以上,就可以使用不同廠牌的mRNA疫苗。雖然仍應該「盡可能」不要使用不同廠牌的疫苗,但如果同是mRNA疫苗「理論上」是可行的。而對第一劑mRNA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者,CDC建議在醫生監控下給予嬌生疫苗進行第二劑施打。 Q: 打疫苗有禁忌嗎? 目前施打Covid-19疫苗唯一的禁忌,是已經知道自己對疫苗成分有超敏反應的人不能打。CDC明確指出禁打疫苗的族群如下: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或曾服用任何疫苗成分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時,出現立即性的過敏反應(不管嚴重程度),或對任何疫苗成分有過敏史者 對任何其他疫苗/注射療法曾有過過敏史者,則不在禁打疫苗之列,但有過敏史者應該由醫療人員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密切觀察至少30分鐘。如果有人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則不應該再施打第二劑mRNA疫苗。不過,建議四週後可以在嚴密監控下施打嬌生疫苗。 而如果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嚴重疼痛,或其他非過敏性症狀,則必須自己決定是否要施打第二劑。醫生不會禁止,但第二劑的副作用可能會更嚴重。(不過要注意,曾經感染Covid-19的人通常會回報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更嚴重,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準備好要對付Covid-19疫苗)。 如果擔心第二劑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一種解決方法是在施打完第二劑,疼痛開始發作時就馬上服用布洛芬 (ibuprofen) 或醋氨酚 (acetaminophen) 等止痛藥。不過不建議在施打疫苗前就進行投藥,因為理論上它們會減弱疫苗引發的抗體反應,讓產生抗體的效果變差。 用於治療Covid-19的單克隆抗體 (monoclonal antibodies) 或恢復期血漿 (convalescent plasma) 可能會降低疫苗的效用。任何曾經接受這些療法的人必須至少等90天以上再進行疫苗施打,考慮到這段時間這些療法會進入半衰期,而已得過Covid-19的人三個月內再度被感染的機率也極低。這一建議已被加到CDC指南的臨床考量中。 Q: 孕婦或哺乳婦女可以施打疫苗嗎? 孕婦和哺乳者出於安全考量都沒有被包含在Covid-19疫苗試驗中,因此沒有相關的安全數據。然而CDC建議醫療系統可以提供孕婦和哺乳者施打疫苗的機會,而這兩個群體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施打。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 和母嬰醫學會 (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 都同意這個觀點,而這兩個學會都是婦產科界的權威。目前輝瑞針對孕婦研發的疫苗已經在試驗階段。 而嬌生在疫苗試驗階段同樣排除了孕婦、哺乳婦女,以及近期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在研究過程中,有8名婦女懷孕,疫苗組跟安慰劑組各4名,兩組都有出現少數妊娠不良反應,但是樣本實在太少,很難說是由於疫苗或研究引起的。 不過由於年輕婦女較可能出現血栓反應,而且懷孕期間發生血栓的機率本來就很高,歐美醫界目前偏向給予懷孕跟哺乳婦女mRNA疫苗,而非AZ或嬌生疫苗。 理論上,mRNA疫苗不會對懷孕婦女、發展中的胎兒或者哺乳中的嬰兒造成傷害。 懷孕的大鼠在接受莫德納疫苗後,也沒有出現與胎兒或胚胎發育有關的隱憂。而懷孕期間接種疫苗的一項潛在好處,是抗體可以經由胎盤傳給胎兒,這也是建議孕婦可以接種百日咳疫苗的主因,最新的病例也表明Covid-19抗體確實可以透過胎盤傳給肚子裡的胎兒,理論上也能保護新生兒免於被感染。 孕婦必須知道懷孕期間感染Covid-19或流感,重症的機率特別高。孕婦可以根據這項事實,自己感染Covid-19的機率(例如工作性質),以及目前已知的疫苗風險(雖然資料很少)自己判斷是否想要接種。不過,接種疫苗仍應是孕婦的選項之一,畢竟過去也未曾限制孕婦施打流感疫苗,孕婦應該跟婦產科醫師充分討論所有有關問題與疑慮再下決定。 Q: 如果我已經出現相關症狀,或病得很重,還可以接種疫苗嗎? 如果你已經出現Covid-19相關症狀,或病得很重,則不能接種疫苗,需要推遲到康復以後再進行接種。不管懷疑是Covid-19感染,或者跟Covid-19無關,只要有疾病症狀,都最好先不要接種。不過,患有慢性病且症狀穩定的人則可以接種。例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長期呼吸困難或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以及有腸胃道症狀的人,是可以施打Covid-19疫苗的。當然,在施打疫苗之前必須跟醫師進一步討論可能的疑慮。 Q: 我很害怕疫苗的副作用,怎麼辦? 止痛藥跟退燒藥,例如布洛芬跟醋氨酚可以有效控制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肌肉痛跟發燒等。 但是這些藥物建議在注射結束後出現症狀時再使用,不要在注射前「預防性投藥」,以免使抗體效果下降。由於仍有少數的過敏風險,疫苗施打的場所必須嚴格注意並有辦法評估及治療可能造成生命威脅的過敏反應。 Q: 我曾經跟確診人士近距離接觸,趕快打疫苗可以避免感染嗎? 很遺憾,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與確診個案接觸的人,緊急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感染。由於Covid-19的平均潛伏期為5天,疫苗反應速度不太可能快到可以產生抗體。因此,曾經接觸過確診個案的人,應該好好完成14天的隔離,再施打疫苗。 Q: 我已經得過Covid-19又康復了,還需要打疫苗嗎? 是的,你還是應該接種疫苗。臨床試驗中有一部分人已經有Covid-19的抗體,而疫苗試驗在這群人當中是安全有效的。 由於得到Covid-19再康復後,90天內再次被感染的機率非常低,有些Covid-19康復者可能希望推遲施打疫苗的時間,不過就算你希望可以早點打,這也不是禁止的。不過曾經接受單克隆抗體或恢復期血漿治療的患者則一定要等90天以上才能施打疫苗,因為這些治療方式可能會讓疫苗失效。 須注意的是,曾經得過Covid-19的康復者,在施打第一劑疫苗時,可能伴隨更明顯的全身性副作用,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此病毒並不陌生。這也表明曾經得過Covid-19的患者自身的免疫抗體是「主要的」,而疫苗則是「增強用」,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曾得過Covid-19的康復者不需注射第二劑疫苗,但並非所有免疫學家都認同。目前,CDC仍然建議兩劑疫苗都要施打。 對於要不要打疫苗這件事,只能說避免大規模傳染需要一定人口接種,但由於疫苗上市後後續研究時間還不長,每個人應該根據本身的風險與身體因素,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施打。 奧 (參考資料: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DC)
    3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隨著國內疫苗數量增加,越來越多類別人員開放接種,也隨之出現許多害怕施打的聲浪。有些人認為「給我疫苗其餘免談!」、有些人則是被接連的「接種後死亡不良事件」嚇到不敢打。這種心態稱為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在2019年就被WHO列為影響全球健康的10大威脅之一,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理解這個現象。 疫苗猶豫是什麼? 出現與否三大關鍵 疫苗猶豫分成三個類別,前提是即便已有疫苗可以打,卻出現下列現象:雖然接受要打,但心中仍有不安,稱為被動接受;能拖就拖,或是只接受某種疫苗,稱為延遲接受;另外就是死都不打的類型,則稱完全拒絕。決定是否會出現疫苗猶豫有三大關鍵: 1. 信心:相信疫苗安全、信任打疫苗的體制,對於可能的不良事件處理也有信心。 2. 滿意:倘若目前感染疾病風險仍低,且疫苗並非必要手段時,可能就不會想要打疫苗。甚至想藉由群體免疫,自己就可以不用打疫苗。 3. 方便:是否可以簡單取得,距離近、便宜、不需等待。 全球皆有疫苗猶豫 在乎自己而非群體 疫苗猶豫並不是僅存在台灣,在世界上也並不少見。歐美國家的疫苗猶豫者統計起來有近一半,韓國與日本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疫苗猶豫者,疫苗猶豫現象與許多背景因素相關,包括文化、戰爭、民眾對政府信任度等,要解決這一現象,需要長遠的計畫。 要說服疫苗猶豫者,解釋疫苗對個體的幫助,遠比告知群體的好處有用。延伸來說,疫苗猶豫者可能較在乎的是自己,而非群體,因此用全體、國家、為別人想的大帽子扣在那些不想打疫苗的人身上,其實沒什麼用。 疫苗致死原因  過敏性休克與血栓 以AZ疫苗為例,在國外直接相關的致死原因,主要是注射完半小時內會出現的嚴重過敏性休克,另外則是在注射4-28天後出現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後(TTS)所以這幾天傳出的死亡個案,普遍認知是「直接與疫苗相關」的機會不大,因為這兩種死因一個來超快、一個要等至少幾天以上。但未來是否會出現與疫苗相關的死亡個案,還是要持續觀察。 打不到疫苗  躲好躲滿也有效 在打疫苗前,評估好自我狀態很重要,指揮中心也強調近期身體有狀況,或是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要仔細考慮是否要暫緩施打,最好能與主治醫師諮詢。 若暫時打不到或是不適合打,今年6月初的英國研究也指出,其實做好完整自我防護,口罩確實戴好,並避免外出,保護力與接受完整2劑疫苗相當,但疫苗不是萬能的,打完疫苗並不保證不會染病,繼續落實防疫新生活依舊很重要。 想勸親友打疫苗  同理心最重要 民眾若想勸說親友接種,同理心很重要,每個人考量的點不同,不要以道德勒索的方式強迫對方,也不要誇大恐懼威脅對方。建議先表達自己的關心,在說服他之前,先完整聆聽他擔心的點,整理後回饋給他聽並做確認,讓對方知道你明白他的焦慮。 再依照個人情況,分析好處、壞處,並分享自己的決定。對於疫苗猶豫者,給予個人化的建議,比告知群體免疫好處來的有意義。最後,提醒不論如何選擇權仍在對方手上,即使勸說失敗,也不要影響彼此的感情,「希望愛依舊在」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國內外醫療專家一致反對讓12歲以下的孩子打針~ 林氏壁,何美鄉等推針學者一致認同:「兒童接種,弊大於利」 《請各位爸爸媽媽千萬注意一孩子的生命安全,經不起冒險!》 以下內容全部出於主流媒體 親愛的父母您好: 如您有為孩子接種新冠疫苗的打算,請您務必先看看這些由台灣知名的推針派醫師,對於兒童接種的反對意見! 《一邊,是極低的染疫致死風險,一邊,則是連最推崇疫苗的醫師,都覺得「弊大於利」的未知風險,相信最疼惜孩子的您,在看完後,必會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林氏壁(孔祥琪) 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內科人事總醫師,台大雲林分院感染科主任,台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台大臨床試驗中心主治醫師,曾至美國杜克大學進修臨床研究 「不鼓勵兒童接種疫苗」,12歲以下兒童,並不是新冠病毒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重症死亡率極低,希望爸媽們不要過度擔心。 我們應該要把這些國外觀察到的兒童染疫的死亡率、可能後遺症、疫苗有效性、疫苗可能副作用全部都攤開來看,才可能有科學和理性的對話。 否則,很容易被無限上綱的恐懼主導了你的想法。 陳秀熙 臺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陽明大學碩士,劍橋大學博士及碩士。現任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以及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研究領域包含生物統計、流行病學、預防醫學。曾獲科技部傑出科學獎、芬蘭科學院芬蘭國家科學院傑出教授獎、財團法人青杏醫學文教基金會「青杏醫學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陳秀熙認為,台灣的防疫具有高水準,兒童的致死風險不高,「反觀兒童疫苗接種的未知風險,反而高於致死風險。」 陳秀熙表示,根據國外數據,「兒童染疫致死率極低」,五到十一歲童接種疫苗後引發的副作用卻仍然未知,在兒童染疫多為輕症的情況下,「不建議五到十一歲接種疫苗。」 何美鄉 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內科醫師,現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中研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委、生醫所研究員(2015年退休)。是台灣首位參與美國疫情調查服務隊的流行疾病學專家,曾於SARS期間率先進入和平醫院,協助照顧病患。 何美鄉表示,十二歲以下兒童是否要打疫苗仍有疑問,「她個人認為弊大於利」,北歐有些國家亦不建議。 邱南昌 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常務理事,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感染管制醫學會監事,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常務理事,北市衛生局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委員,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臺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常務監事,臺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理事長,靖娟基金會兒童安全委員,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美國杜克大學小兒科進修 邱南昌表示,近日將開會討論五到十一歲童疫苗接種議題,包括,疫苗安全性及如何執行等配套措施;隨防疫規定鬆綁,染疫人數勢必增加,「但幼兒重症率極低,爸媽不用過度恐慌。」 當眾多推針派醫師都認同「兒童接種,弊大於利」時,各位父母就必須更正視這篇文章所述的危險性了 1.官方數據表明,新冠疫苗對於孩童的學習,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依照目前的國際現況,仍缺乏足夠時間和數據得知兒童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所以也難以評估疫苗對兒童的潛在風險。JCVI的數據已明確告訴我們,「疫苗有可能對於孩童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在今年二月十六日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美國的官方數據顯示,美國有八到十%的兒童接種疫苗後發生至少缺課一天的現象,而美國有超過八百萬名五至十一歲兒童接受了新冠疫苗注射,意味著十名當中就有一名兒童,因嚴重不良反應無法進行日常活動而被迫缺課。 2.美國佛州的最高衛生單位,對兒童接種問題直接表態:「弊大於利」 美國佛州政府對於孩童施打疫苗的政策已重新審視,並且該州最高衛生單位已於三月份所發布的新指引明確表示,兒童施打疫苗可能「弊大於利」 依其臨床試驗證據顯示,兒少族群因染疫所引發的重症率相當的低。同時,也缺乏證據顯示疫苗對兒童的益處,反發現五至十七歲疫苗受試者嚴重不良事件高於預期,且注射後產生心肌炎的風險不可忽視。 3.除了接種後的心肌炎與其他長期風險難以估計,紐約衛生局更表明,兒童接種後對病毒的保護力,竟降至了十二%! 美國自去年十一月開放五至十一歲接種疫苗,紐約衛生局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去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今年一月廿四日Omicron案例暴增期間,在該年齡段的孩童中,輝瑞疫苗對Alpha病毒株的保護力從最初的六十八%,降至了十二%。目前不僅接種後的追蹤數據不夠完整,疫苗的保護力也大幅下滑。 取自網友
    10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高端疫苗獲美CDC期刊肯定效力 法媒:遭台灣自己人汙名扼殺 2024/02/04 21:18 陳定瑜/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疾管局(CDC)期刊《新興傳染病》(EID)3月將刊登台灣國產高端疫苗對預防中重症的保護力達9成以上,與mRNA類疫苗相似。法媒《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也特別報導此事,並嘆如此應該感到自豪的成就卻遭不少台灣人汙名扼殺,引發外界討論。 高端疫苗儘管受到國際肯定,卻還是屢遭在野陣營抹黑。美國CDC官方期刊《新興傳染病》接受我疾管署統計分析,接種三劑疫苗後對中重症及死亡的保護效力,高端達91%,與BNT95.8相近,高於莫德納81.8%及AZ的65.7%,證實高端在真實世界有效,內容已全文上線、預計3月刊登。 《法廣》3日特別引述本報報導,指此前有評論指不少台灣人汙名化自己的先進疫苗成就,這種事情放在全世界來看都是「嘆為觀止」的,並於X平台發帖直言:「台灣高端疫苗獲美國肯定有高保護力,但多遭台灣人自己污名扼殺」。澄清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今天(4日)在臉書分享《法廣》在X平台的貼文截圖,無奈表示「連法國人都知道,高端得到美國人認證,比莫德納還厲害,結果都被自己台灣人抹黑潑糞。這些人見不得台灣生技研發好、見不得台灣豬肉可以外銷、見不得台灣經濟成長。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今也在臉書分享高端與其他主流疫苗效力比較圖表,質問「那些不斷唱衰台灣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網友則紛紛表示,「因為偏見不需要理由」、「遺憾的是他們已經得逞,保護台灣的人也如他們所願下台,高端也受到傷害,台灣總是有一批人不見得台灣好」、「遲來的正義往往不等同正義」、「那些人還會覺得美國CDC是被收買的」。
    2 人回報1 則回應8 個月前
  •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稱「接種新冠疫苗並無法保證不會得到感染、也可能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為什麼還需要接種疫苗」,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 (一)齊嘉鈺表示,每個事情都可從多面向討論,傳言是從反向論述;但打疫苗雖不能百分百保護,還是有相對的好處跟接種疫苗的必要性。 齊嘉鈺說,已知的科學證據和真實世界資料可知,接種COVID-19疫苗,可有效降低9成以上住院、重症、死亡的風險,這是毫無疑問的。當感染新冠病毒,任何人都可能演變成重症,因此不是說因為「打了疫苗還是可能被感染」就不打。此外,雖然接種之後還是可能感染到病毒,但症狀是輕微的、病毒量比較低,傳染力相對於沒有接種疫苗者也會比較低。 齊嘉鈺表示,從公衛觀點,當社會中打疫苗的人愈多,愈能增加群體免疫,病毒就愈不容易傳遞出去。 齊嘉鈺指出,目前COVID-19疫情最讓人擔心之處在於變種病毒的威脅。病毒會變種是因為每次病毒感染細胞複製,產生多次的突變,因此要想辦法減緩病毒傳播的速度、終止傳播鏈,就可以減少變種病毒的發生。整體來說,疫苗打得夠多的時候,病毒就沒這麼容易在人群之間傳播。 此外,齊嘉鈺說,接種COVID-19疫苗的另一個好處是,社會中一定有些人沒辦法接種疫苗,如12歲以下的孩童、身體真的極度衰弱或正在使用特定藥品而可能不適合接種者,這些人必須靠旁人有接種來守護。 (二)李秉穎表示,新冠疫苗對於預防感染有一定的保護效果,且對避免住院、重症和死亡,也有很好的效力。就算是變種病毒,目前的研究資料也顯示,疫苗會有一定的防護效果,且對降低重症、死亡的風險效果仍在。 李秉穎說,傳言的部分說法確實正確,如接種疫苗,仍然應該戴口罩、做好其他的防疫措施;且接種疫苗,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可能無症狀或輕微,但確實也仍有風險會把病毒散播出去。但傳言的說法像是疫苗「不能達到100分」就好像不及格,這是錯誤的邏輯。 李秉穎說,實際上,接種疫苗的目的不是要讓人儘快脫下口罩或保證完全不被感染,而是要降低病毒威脅、減少負面衝擊。 (三)根據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對COVID-19疫苗的建言,疫苗研發透過臨床試驗驗證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的疫苗接種,可降低感染率、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 綜合以上,網傳稱「打完新冠疫苗,仍會染疫、仍需戴口罩」,推論為不需要打疫苗,為錯誤推論。傳言忽略接種新冠疫苗,能達到群體免疫,降低住院、死亡率等益處。 爭議點二、傳言稱,新冠病毒疫苗,不提供免疫力、不消滅病毒、不能防止死亡,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整理AZ、莫德納和輝瑞/BNT三種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 AZ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結果發現,AZ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 有症狀之感染,接種完兩劑疫苗的AZ 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第二劑14日後發生經實驗室確診且有症狀感染的機會下降 70%,表示疫苗效力為7成。另根據研究團隊在2021 Z2月9日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截至2020年12月6日的結果,研究顯示疫苗效力為 67%,接種一劑後22至 90 天區間的疫苗效力為 76%。疫苗對預防住院的保護力為100%。 莫德納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疫苗 14 天後,發生有症狀感染的機會降低 94%,顯示接種此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對避免重症的效力為100%。 輝瑞/BNT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接種完第二劑疫苗後7天的效力為 95%,接種一劑後對重症的效力為89%。 (二)齊嘉鈺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和疫苗在國際接種狀況,疫苗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也可以避免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至於疫苗「消滅」病毒,從一些研究可以觀察到,接種疫苗之後無症狀帶病毒的狀況會降低、可減少病毒傳播。 (三)李秉穎表示,疫苗無法「消滅」病毒,但可以降低病毒對人體的健康威脅,對於提供保護力、避免重症和死亡有明確的幫助。 爭議點三、傳言稱,接種疫苗若有不良反應,不能向疫苗廠和政府索賠,政府100%免責,因為疫苗還是實驗性藥物,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諮詢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楊秀儀。她表示,目前能在台灣使用的新冠疫苗,都是經過食藥署審查、通過緊急授權的疫苗,因此,都是合法使用,並不如傳言所言,有「實驗性藥物」的問題。 楊秀儀說,如果民眾接種發生不良事件,可尋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協助,疫苗製造或輸入廠商要繳納一定的金額給救濟基金,因此,不管民眾是接種AZ或莫德納,只要發生不良事件,都可以依法申請救濟,由專家審查、評估是否給予救濟。 楊秀儀說,「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是先進的制度,是類似補償的概念,而不是賠償。國際先進國家,如北歐、德國、日本等,處理疫苗不良事件都是採「無過失」的概念來處理。如果受害民眾堅持要政府賠償,也可以提告,但問題是可能很難告得成,因為必須舉證疫苗設計或製造有瑕疵或過失。 至於還在試驗中的疫苗,楊秀儀說,若還沒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的疫苗,在人體試驗階段就出現接種受害狀況,就不是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處理,而是藥廠必須負責。 (二)李秉穎表示,民眾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疾病、降低疾病對生活的衝擊,是利大於弊的選擇,而公共利益也大於個人,接種疫苗對絕大部分的人都有利。但確實可能有相當少部分的人會出現嚴重的過敏或不良反應,或甚至有罕見的血栓發生。 對於這些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李秉穎說,傳言所稱,疫苗不良事件不能向政府或疫苗廠索賠,但這不是因為COVID-19疫苗是實驗性藥物,而是因為少數的不良反應個案難以預測,若接種後產生嚴重副作用,卻要藥廠賠償,恐怕沒有藥廠願意投入疫苗的研發。 不過,李秉穎說,發生疫苗不良事件,不是政府、藥廠或評估接種的醫師的責任,但為了公共利益、降低個人損害,台灣訂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只要是食藥署授權使用的疫苗,民眾接種後發生嚴重疾病或不良反應,都可以申請救濟,經專家審查後,評估給予合適的救濟。但常見、輕微的可預期接種後不良反應,不予救濟。 (三)查核中心查找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法制規定,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明訂,因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中央主管機關應於疫苗檢驗合格時,徵收一定金額充作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綜合以上,民眾若接種新冠疫苗,若有嚴重罕見不良反應,可以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申請救濟補償,由專家審核。傳言稱「新冠疫苗為實驗性藥物」為錯誤說法。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7/20版】 一、專家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能感染,且仍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但接種疫苗可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風險,並形成社會群體免疫,減緩變種病毒威脅,並保護其他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二、根據AZ、莫德納、輝瑞BNT疫苗等已發布臨床試驗結果,對防止感染有一定效果,也能降低重症風險。 三、專家指出,接種疫苗若不幸有嚴重不良反應,依法可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由專家審議並評估是否給予救濟及救濟金額。 傳言提出10個疫苗問答,說明疫苗不盡完善之處,但錯誤推論到結論「不提供免疫力、不能防止死亡」,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立法委員賴香伶、張其祿國會辦公室新聞稿】2021年10月8日 打高端昏迷22天被漠視 家屬心寒 疫苗接種救濟應認定從速、從寬  中正大學法律所黃同學施打高端疫苗後,9月16日騎機車停等紅燈時突然軟癱昏倒,已在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加護病房昏迷長達22天,黃同學父母只能放下工作、南下照顧孩子,經院方主動通報後,卻無任何政府相關單位前往探視,立委賴香伶、張其祿、黃爸爸與台灣民眾黨嘉義市黨部主委吳亭蓁醫師8日召開記者會,要求衛福部盡速主動派員調查此一疑似高端疫苗嚴重不良反應事件。 立委賴香伶指出,現行預防接種救濟條件審議案件,至今未有一件因COVID-19疫苗得到救濟認定,像黃同學這樣的受害者,因現行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過於嚴苛,國人在高端疫苗三期試驗尚未完成下,政府即給予緊授權並鼓勵民眾接種,民眾也基於群體免疫注射疫苗,若因此施打疫苗產生不良反應是基於公共利益下的特別犧牲,應放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新冠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較107年修法前更嚴。台灣民眾黨也會研議提出修法版本來完善對於國人及弱勢族在於COVID-19新冠疫苗接種救濟有所保障! 立委張其祿表示,對於黃同學遭遇及黃同學家屬,感到非常的遺憾!疫情下政府更要重視民眾陷入更弱勢的問題!黃同學在有限的疫苗種類取得下,選擇接種國產高端疫苗。而在事件發生後,國產疫苗公司不但未主動收集跡證,累積不良反應案例,也未見政府要求國產疫苗公司。而住院費用仍未知,家屬也必須往返當地,工作生計也因照顧時間而影響,這就是因疫情陷入弱勢困境的例子!張其祿強調,政府必須立即針對施打疫苗接種救濟能更為具體並放寬補助標準,尤其對於弱勢家庭疫苗接種相關補助必須再強化,政府更應保障民眾權益並減少疑慮,完善疫苗接種救濟程序。台灣民眾黨也會研議提出修法版本來完善對於國人及弱勢族在於COVID-19新冠疫苗接種救濟有所保障! 住在桃園的黃同學為嘉義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二年級學生,曾任中正大學學生議會議長、法律系學會副會長,在校成績良好、也活躍於公共事務,9月10日響應政府號召、主動登記接種高端疫苗,9月16日騎機車停等紅燈時突然癱軟昏倒,經送醫診斷為右側頸動脈血栓。黃生過去健康狀況良好,體格強健,常練健身且注重飲食,因此得知此消息的同學老師們都感到非常錯愕。事發至今,已在大林慈濟醫院加護病房昏迷22天,黃同學父母放下在桃園的工作南下,在醫院附近租屋照顧,家庭經濟陷入困境,中正大學已積極籌設募款專戶,希望社會大眾可以一起幫黃同學集氣,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黃爸爸表示,過去孩子就很關心政治,常回家宣傳政府的政策政績。這次聽了政府宣導,主動接種高端疫苗,他事前也不知道孩子會去施打高端,否則一定會攔阻他。現在他與太太只能放下工作、南下照顧孩子,他昏迷已長達22天,當時院方通報疑似疫苗嚴重不良反應後,民雄衛生所請他去填寫申請單,此後就無消無息,連現在申請進度到哪都不知道。9月25日媒體報導他孩子的事件後,當天晚上曾接到嘉義縣衛生局打來一通電話,電話中還在詢問他兒子現在的狀況,可見相關單位對於整個事件都後知後覺,消極被動,事發至今已超過3週了,孩子還躺在加護病房昏迷不醒,這段時間來政府、高端疫苗廠商都沒來關心過孩子,令人十分心寒。 一路以來陪伴黃爸爸的民眾黨嘉義市黨部主委吳亭蓁醫師說,黃同學於16日發生血栓後,一直都躺在加護病房,因腦水腫的關係目前左右腦都開過刀,昏迷指數只有5,前兩日剛做完腦部核磁共振追蹤檢查,目前右腦的損傷範圍很廣,也有傷到部分的腦幹,主治醫師評估黃同學最好的情況是醒來但極可能半邊癱瘓,須長期復健治療,最壞的狀況則是變成植物人,預後並不樂觀。黃爸爸、黃媽媽對此情況難以接受,身心俱疲、非常無助,都快撐不下去了。黃同學的師長同學們也非常關心這件事,四處奔走協助學校成立急難救助專戶,希望陪黃家度過難關。 學校設置的專戶如下: 戶名:國立中正大學401專戶 分行:台灣銀行嘉義分行 (代號:004) 帳號:014036070589 匯款須備註:110DB26-1 法律系碩士研究生黃柏霖緊急事故醫療救助專戶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