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8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轉傳fb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向上適應vs向下適應

大家新年好!

這次回台,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過年時,跟爸媽住在一起,看看怎樣可以幫爸媽更健康。

除了當醫師的角色,看看體檢驗報告、藥單、營養品清單之外,還要擔任治療師,評估他們的肌力、關節活動度、生活自理能力、運動習慣、風險分析等等。

今天是大年初二,晚餐後,說好要教媽媽八段錦的前三段(我簡稱三段錦),結果光是在腰部伸展和擴胸運動的時候,就發現有些肌力太弱,讓媽媽重心不穩,難怪媽媽常會跌倒。

今天也聽說八十三歲的大姑姑前幾天又跌倒了。前幾天不是新聞報導72歲的葉啟田重摔嗎?

難道人老了,就要常跌倒嗎?

這幾天,我腦海中一直浮現何立安博士說的「向上適應」和「向下適應」這對專有名詞。

隨著年紀增長,一般老年人會越過越省力的生活,例如「含飴弄孫」或「公園散步」變成老人家的標誌。殊不知,就是因為越來越不刺激肌肉,我們的肌力和肌肉量就更會快速流失。然後我們就會本能地過著越來越輕鬆、舒服、便利的生活,平時就看看電視、聊聊天,頂多偶而出門散散步,就算有運動了!

我們的肌肉群,在這樣輕省的生活習慣之下,就會「向下適應」,變得越來越沒力,肌肉也越來越萎縮。

雖然還可以做家事、買買菜,但肌力其實已經退化到及格邊緣。稍微一個臨時的重心不穩,有些肌肉就沒有足夠力氣把身體拉回來,於是就會摔倒。

年輕人可以追趕跑跳碰,絲毫不是問題,甚至可以打球、滑冰、摔角、跳高,但老了之後,肌肉就會一直向下適應到常常摔倒,這難道是必然的現象?

不是的,我們的肌肉隨時都在適應環境,你給它足夠的刺激,它就向上適應,反之,它就向下適應。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殘酷的事實。

可喜的是,只要你認清這個規律,然後做大重量訓練,你的肌肉就會開始向上適應。

荷蘭自從在社區運動中心配置物理治療師和運動教練,免費給社區老人訓練之後,整個城市的老人生活機能大幅提升,醫療開銷也大幅下降。

拿著四隻腳助行器的老人,經過訓練,可以翻跟斗,你說神不神奇?其實一點也不神奇,只是要讓老人「向上適應」罷了!

所以,我常說,年輕人有本錢可以不運動,但老人家如果不運動,就無法保持健康。

也就是說,越老越需要運動!必須要在有概念的教練或治療師,規律地訓練之下,逐步恢復以及提升肌力、關節活動度、手眼協調。

再說一次:越老越需要運動!

我們必須克服「好吃懶做」的天性,逆轉「向下適應」的趨勢,才能永保健康,享有高品質的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drjameschen 在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的FB上,2/3 1205確實有發表此篇文章, 但內容正確與否仍需另外評估。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最近新聞經常報導老人跌倒的新聞,吳伯雄84歲,72歲的葉啟田也跌倒重摔了,前幾天尹總裁衍樑的國師陳元隆(嘉義人32年次)在約4個月前,跌倒後仰成植物人,前幾天仙逝了,影響南山集團差點金融風暴⋯⋯ 難道人老了,就一定會常跌倒嗎? 何立安博士曾說的「向上適應」和「向下適應」這對專有名詞,就頗具深意了! 隨著年紀增長, 一般老年人都會過越來越省力的生活,例如「發早安問候圖」、「含飴弄孫」或「公園散步」變成老人家的標誌。 殊不知, 就是因為越來越不刺激肌肉,我們的肌力和肌肉量就更會快速流失。然後我們就會本能地過著越來越輕鬆、舒服、便利的生活,平時就看看電視、聊聊天,頂多偶而出門散散步,就算有運動了! 我們的肌肉群, 在這樣輕省的生活習慣之下,就會「向下適應」,變得越來越沒力,肌肉也越來越萎縮,最終肌少症上身,跌倒就變成常態了。 雖然還可以做點家事,但肌力其實已經退化到不及格邊緣。稍微一個臨時的重心不穩,有些肌肉就沒有足夠力氣把身體拉回來,於是就會摔倒。 人老了之後, 肌肉就會一直向下適應到常常摔倒,這難道是必然的現象? 不是的, 我們的肌肉隨時都在適應環境,你給它足夠的刺激,它就向上適應,反之,它就向下適應。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殘酷的事實。 可喜的是, 只要你認清這個規律,然後做大重量訓練,你的肌肉就會開始向上適應。 荷蘭自從在社區運動中心配置物理治療師和運動教練,免費給社區老人訓練之後,整個城市的老人生活機能大幅提升,醫療開銷也大幅下降。 拿著四隻腳助行器的老人,經過訓練,可以翻跟斗,你說神不神奇?其實一點也不神奇,只是要讓老人「向上適應」罷了! 所以,年輕人有本錢可以不運動,但老人家如果不運動,就無法保持健康。 也就是說, 越老越需要運動!必須要在有概念的教練或治療師,規律地訓練之下,逐步恢復以及提升肌力、關節活動度、手眼協調。 •再說一次:越老越需要運動! 我們必須克服「好吃懶做」的天性,逆轉「向下適應」的趨勢,才能永保健康,享有高品質的生活。
    1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書名:慢養你的功能肌 探討少肌症 1、要養成能站,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躺的習慣! 2、50~60歲以後,反而不可以減重,尤其是不運動依靠少吃的減重!因為減的都是肌肉,反而很危險! 3、跑步、騎腳踏車、爬山傷不傷膝蓋? 如果你從來沒運動習慣,想到才去跑步、騎腳踏車、爬山,保證非常傷膝蓋!但如果你的肌力是夠的,是慢慢養成跑步、騎腳踏車、爬山的習慣,那是非常好的運動而且並不會傷膝蓋!傷不傷膝蓋重點取決於你的筋力! 4、如果有老人家生病住院,千萬不可以說叫他多休息,或躺著多休息不要下床! 躺一個星期肌肉量流失至少5%!而且老人家肌肉補不回來! 5、千萬不要認為孝順什麼事情都幫老人家做好,不讓他們做任何家事、提東西,菲傭沒做就罵菲傭!通常很多請了菲傭的老人家肌肉流失更快! 6、去公園不要每天只做單一的活動,甩手就只甩手,也要去拉拉單槓或每個運動器材都動一動! 因為人只要有動,全身的肌肉都會牽扯到!甚至很多老人家吞嚥困難,都是因為運動量不足!甚至最後連一口痰都咳不出來而死掉! 7、少肌症比骨質疏鬆還要恐怖! 骨質疏鬆只要注意不跌倒就好,少肌症除了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因為肌肉量不足會造成血糖偏高! 8、少肌症最快流失的都是腿的肌肉! 因為人一坐下、一躺下,不動的都是腿,而腿的肌力又特別重要!千萬不要變成烏仔脚!所以每天要至少深蹲2~3O下。深蹲不是蹲下去,而是像坐馬桶一樣,可以放一張椅子,屁股碰到椅子就起站來! 台灣醫療進步又有健保,可是台灣老人平均在死之前,有8年的時間是坐輪椅到臥床! 如果不想老年有八年生活品質這麼差! 一定要注意少肌症! ps.千萬不要怕傷膝蓋,就什麼運動都不敢做!爬樓梯、跑步、騎腳踏車、爬山等運動,會不會傷膝蓋都取決於你的肌力夠不夠!意思就是肌力不夠喔!偶爾想到才做這些運動或一次做過量才就會傷膝蓋!如果是循序漸進運動量慢慢加重、你的肌力可以負擔!爬樓梯、跑步、騎腳踏車、爬山都是非常好的運動,而且可以增加肌肉量! 為了大家年老時的生活品質,趕快動起來吧!
    10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美國紐約醫學院精神醫學專家Jewett, Stephen ,M.D在美國“ 老人學家 ”gerontologist雜誌上的文章指出,在追調查了近百名九十歲老人的生活狀況後,他們發現活過九十歲的人通常有以下共同特徵: 1. 很少看病,很少住在養老院。 2. 在中年時未患過重大疾病。 3. 沒有患老年癡呆症。 4. 生理上具有的特徵:身材中等(平均身高男性為171厘米,女性157厘米)體重不過重或過輕,而且一生中變化小。肌肉張力佳,皮膚有彈性,握力佳,晚年仍經常運動。 5. 理解力強,對於時事相當感興趣記憶力好。 6. 無憂無慮,獨立自主。 7. 大多數人在 65 歲左右退休。 8. 通常在五六十歲時會出現憂鬱的情緒,但不久後他們都能開始新的生活。 9. 懂得享受生活(有適當規律伴侶和性生活及運動),個性樂觀且有幽默感,容易感到愉悅。生活中充滿著冒險經歷;能夠在別人認為不利的情形中,看到美好的一面。 10. 適應能力強,雖然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懷念童年時光,但沒有人希望回到過去,多喜歡生活在多變的現在。 11. 不會全神貫注在死亡的問題上。 12. 每天過著知足的日子。 13. 有廣泛的宗教信仰,但對宗教不會過度狂熱。 14. 吃飯不多,但樂意嘗試新的食物。飲食注重多樣性,蛋百質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 15. 都有早起的習慣,平均睡眠時間為 6--7 小時。 16. 喝酒都是小酌淺嚐,極少人會飲酒過度。 17. 不抽煙者居多,有些人抽煙但抽不多,還有些人歡喜抽煙斗。 18. 一生中吃的藥很少,甚至比有些人一周的藥物用量還少。 19. 多數人有喝咖啡的習慣。 Jewett, Stephen ,M.D.(紐約醫學精神醫學教授暨高點醫院評議委員會顧問與會員)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由於人體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歲的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卻只剩下四成。不過,大家也不必擔心。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國在內的科學家們發現,溫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最近在美國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書中,作者 史塔曼 博士指出: “行走健身要求邁大步,速度較快,雙臂擺動,抬頭挺胸。” 別以為健步行走就是簡單的下肢運動。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規律的健走可有效鍛煉身體各部位: 頭腦——促使腦部釋放內啡肽,使心情愉悅。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煙者對吸煙的渴望。 背部——加強背肌力量,且對背部傷害較小。 腿腳——行走相當於對骨骼進行力量訓練,能明顯增強腿腳骨骼和肌肉力量。 行走能治病 現代運動科學的新發現給健走鍛煉方式提供了更多吸引人的亮點。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報導,一周步行三小時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自然》雜誌的最新報導稱,60歲以上的人,一週三天,每次步行45分鐘以上,可以預防老年癡呆。一周步行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對II型糖尿病有50%的療效。 1、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2、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步行能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並能使關節靈活,促進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4、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欲,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 習慣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靈活,可有效消除腦力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6、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測定,當煩躁、焦慮的情緒湧向心頭時, 以輕快的步伐散步15分鐘左右,即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 7、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 8、步行可減少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聚積,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會。 9、步行能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0、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慢版起立坐下有效預防飯後飆血糖,他3個月改善糖尿病 14 / 49 早安健康 標誌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 日文編譯/李奕璇 2018/1/12 分享  分享  推文  分享  電子郵件  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早上就血壓飆高?原因恐出在上廁所 【早安健康/李奕璇編譯】每天早上醒來測血糖明明沒問題,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還是超標?許多人看到空腹血糖數值正常就安心,卻輕忽了飯後血糖,使糖尿病失去控制!即使飯前空腹血糖正常,飲食沒控制好,就可能出現飯後血糖飆,導致糖化血色素超標的情形,醫師建議做深蹲運動,就能預防飯後高血糖,糖化血色素恢復正常不超標! 深蹲運動促進肌肉激素分泌,三個月降血糖,糖化血色素不超標 飯前的空腹血糖是篩檢糖尿病的主要項目之一,而台灣研究發現,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控制更加重要,要有效預防糖尿病,也應設法防止飯後高血糖,防範飯後血糖的急速上升。日本醫學博士.南越谷健身會診所院長周東寬表示,做深蹲運動刺激肌肉,讓肌肉分泌出肌肉激素,就可能預防飯後高血糖! 肌肉激素(myokine)是肌肉所分泌出的荷爾蒙的總稱,也被稱為是可以抗老的體內荷爾蒙,肌肉激素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皮德森教授所發現,當肌肉受刺激的時候,人體內就會分泌肌肉激素,目前的研究顯示肌肉激素可以預防糖尿病,還能擊退大腸癌、肥胖、脂肪肝、失智症等疾病。 周東寬醫師指出,在肌肉激素中,被發現有助改善糖尿病的是細胞激素IL-6(interleukin-6)和脂聯素。細胞激素IL-6可以調節肝臟葡萄糖的生成,讓葡萄糖通過血液運輸被細胞吸收,而脂聯素則有改善胰島素、調節血糖的功效,脂聯素濃度越高,糖尿病風險就越低。 用1分鐘起立坐下就能控制飯後血糖!下一頁教您做 做緩慢深蹲運動時肌肉受到刺激,就能藉此得到細胞激素IL-6與脂聯素的相乘效果,抑制飯後血糖上升。日本諏訪中央醫院名譽院長鐮田實表示,人體最大、肌肉量最多的肌肉在大腿,做慢慢深蹲的動作,或是先坐在椅子上再起立、深蹲也可以,常活動與刺激大腿肌肉,就有助於促進肌肉激素分泌。 深蹲時要注意彎曲膝蓋的時候,雙腳膝蓋不要比腳尖還前面,要讓臀部向後突出。如果可以養成習慣每天持續做這項運動,就能有效率地改善糖尿病。有患者做深蹲運動三個月,糖化血色素就恢復正常,連合併症的眩暈也解決。 《緩慢深蹲運動這樣做》 理想時間是30分鐘做1次,平常習慣久坐的人也建議30分就做一次,請坐在穩定的椅子再開始此項運動。 深蹲,運動,控制血糖© 由 Everyday Health 提供 深蹲,運動,控制血糖 1.坐在椅子上,雙手自然放大腿上。 深蹲,運動,控制血糖© 由 Everyday Health 提供 深蹲,運動,控制血糖 2.用5秒慢慢站起來。 深蹲,運動,控制血糖© 由 Everyday Health 提供 深蹲,運動,控制血糖 3.站好之後靜止約2秒,再用5秒慢慢坐下。 4.步驟1~3重複5次,所花時間約1分鐘,為了預防跌倒,也可以扶著椅子或桌子進行。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最近健身風潮盛行,越來越多人喜愛上健身房練練肌肉、雕塑身材。 進行重量訓練時還會習慣喝高蛋白飲品,想要更快速得練出結實精壯的肌肉。 但根據英國研究顯示: 重訓搭配高蛋白飲品恐怕讓你在肌肉長大時,頭上的毛髮量卻跟著逐漸減少。 難怪小編很常看見肌肉越大塊的人,幾乎是光頭、禿髮的人? 當然是說有部分啦,不能以偏概全。 根據〈TVBS新聞台〉報導: 英國毛髮醫學家認為,做重訓時血液的雄性激素、睪固酮濃度會增加,高蛋白裡有些會加入脫氫異雄固酮(DHEA),屬於睪固酮的一種,它會攻擊毛囊的健康,進而造成落髮。 經〈中國時報〉報導: 專家表示,重訓與高蛋白飲料都會刺激體內二氫睪固酮(DHT)與睪酮素的分泌,而這兩種荷爾蒙剛好就是造成雄性禿的主要原因。 人體所分泌的DHT,會黏附在頭皮毛囊的細胞受體,阻礙毛囊吸取養分,久而久之導致毛囊萎縮,一旦無法維持頭髮的健康生長,自然就會出現落髮的現象。 由於受體多半在於頭頂,因此形成地中海型禿髮是很常見的情況。 結語: 重量訓練、喝高蛋白飲品都在是增加落髮因子。 但還是有部分皮膚科醫師對英國研究持保持看法。 台北榮總皮膚科主任陳志強表示: 對睪固酮敏感的人易掉髮,與體質、遺傳有相當大的關係,特別建議有雄性禿問題的人才需要擔心重練訓練與高蛋白飲品,避免增加掉髮危機。 而同份英國研究也指出,有氧運動是能有效減少落髮因子,重訓與有氧訓練做搭配也是一種預防方法。 如何治療禿髮 目前治療禿頭的方式相當有限,已在臨床證實有效的療法為口服藥Finasteride、外塗藥Minoxidil、以及常見的植髮。 市面上所有生髮產品幾乎都含Minoxidil,但有專家強調,Minoxidil只能預防落髮,無法刺激生髮或者增髮。 使用口服藥則可抑制DHT分泌。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走路燃脂比慢跑多、還降31%腸癌!13個好處非走不可 走路是健身最好的藥帖,每天走路30分鐘,一星期走5天,幫助你活得健康、活得長壽、活的開心,來看看走路有哪些好處吧! 可釋放壓力、消除疲勞: 走路可以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β-腦內啡,一種可以提振心情使人產生愉快感覺的 「快樂嗎啡」。研究顯示,多走路對於釋放壓力、消除緊張和疲勞有很大的功效,讓我們感到神清氣爽,不再焦躁。 降低罹患青光眼機率: 多走路可以降低得青光眼的風險。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可以幫助降低眼壓,預防青光眼。對已經得青光眼的人來說,則有減緩症狀的功效。 可減緩失智症狀: 科學家研究發現,走路增進我們的腦記憶迴路運作,使我們腦袋靈光。多走路可以幫助減緩失智或知能減退症狀,例如延後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 可增加身體抵抗力: 多走路使我們身體強健,抵抗力超強。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的人免疫力比較好,不容易感冒。為什麼呢?運動時血液循環比較快,使得免疫細胞大軍運作更加順暢,可以有效率的快速殲滅細菌和病毒。 可預防罹患心血管疾病: 走路促進血液循環及強化心跳效率,多走路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使得膽固醇量過多,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持續20分鐘以上的步行,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好膽固醇的含量。此外,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星期若走路3小時以上,可降低35至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可鍛鍊肌肉: 走路可以鍛鍊肩膀和手臂肌肉,走路時雙手自然擺動這個動作有助於鍛鍊我們的肌肉,運動強度越高,如到快走或是競走,效果更加明顯。 可降低高血壓: 多走路有助降 低血壓。研究顯示,經常走路血壓可以降低5毫米汞柱(mmHg), 對患有高血壓的人來說,走路是一項很合適的運動。 可使體態優美: 走路可以鍛鍊腹肌,使我們體態更美。 預防骨質疏鬆: 走路可以強化我們的骨質,預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大腸癌機率: 研究顯示,常走路的女性和幾乎不走路的女性相比,得大腸癌的機率降低了31%。 可鍛鍊腿部肌群: 下肢的穩定對於腰部的支撐也很重要,大腿肌肉強化可以分擔穩定腰椎的力量,走路幫助鍛鍊我們的腿部肌群,強化包括股四頭肌、臗屈肌、腿後肌等部位。若走在有斜坡的路上,效果更加。 提升身體平衡感: 常走路有助提升我們的平衡感,使我們不易跌倒。走路時雙腿輪流抬起放下這個動作可以訓練我們的肢體協調和平衡感。 可以減重: 信不信由你,走路所消耗的熱量竟比慢跑多哩。 走路所消耗的熱量大部分來自於脂肪,而跑步所消耗的熱量只有其中30-50%來自脂肪。如果以相同時間內所燃燒脂肪來看,跑步因為速率較快,也就是說實際上在同樣時間內動的較多,想當然爾,跑步所耗熱量較多。但如果我們以百分比來看的話,其實走路所耗的熱量比慢跑來的多。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新書分享 介紹書名:慢老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永保年輕、健康,但隨著年齡增長無人能避免「老」這個關卡。 老化經常伴隨著健康亮起紅燈、記憶力衰退,失去年輕時的光鮮亮麗及活力等,因此 「慢老」成為大家心之所向的一件事,作者係前《康健》雜誌總編輯,也是慢老的實踐者,她彙整歐、美、日等最新的科學研究與醫學報告,告訴我們如果要老得慢, 得從六個面向著手,多運動、均衡飲食、定時睡眠、改造日常生活、預防疾病與情緒管理等。 重點一運動: 一定要動,離開椅子都算數 1.坐1小時的傷害約等於抽兩根煙,也就是少活22分鐘,要慢老,站起來是最應該培養的習慣。 2.走路,不一定要「每天萬步」,只要步伐比平常大十公分,就能達到鍛鍊肌力的效果。 3.運動可以零存整付,美國剛更新的運動建議,停車停遠一點,遛狗,爬樓梯都算。 4.即使年齡增長也能維持體能的關鍵,就是管理肌肉「財產」,為了避免肌少症找上門,適度的阻力運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鈣質及維他命D,才能幫你慢慢老。 重點二 飲食: 體重真的不是重點 1.一旦進入60歲或60歲後期,節食減肥不是好事,因為體重減輕,肌肉跟著流失,肺炎或跌倒之後變成失能臥床,反而增加短命的風險。過60歲後,就算不餓,還是要定時定量,每天至少吃三餐。 2.一個人吃飯容易草草了事,吃得快、咀嚼少,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也會減少,容易憂鬱,一個人吃,不再瀟灑,還是找個飯友一起吃飯吧。 3.你喜歡吃甜食嗎?需要策略幫助自己達成戒糖的目標, 用天然的甜食取代、訂定甜食契約、淺嚐即止、多吃蛋白質。 重點三 睡眠: 定時上床、起床,比睡多久重要 1.每逢週末或假日偶爾晚睡或補眠,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避免心臟病、肥胖找上門。 2.不想憂鬱、肥胖上身,睡前關掉手機、平板、電視,只留半夜起床上廁所、不會踢到東西跌倒的小夜燈就好。 3.不要靠酒精助眠,因為酒精會產生耐受性,讓你的人生難題從失眠變成酒癮。 重點四 防病: 醫療的突破讓我們比前人活得更久,但我們要的是生龍活虎到最後一刻,而不是失能臥床, 因此預防疾病是很重要的。 1.去唱KTV、吃飯細嚼慢嚥,看書唸出聲等,可以鍛鍊臉部肌肉預防口腔衰弱症。 2.在日本已經證實運動可同時動腦,可以逆轉被稱為「失智症的前段班」的輕度認知障礙。 3.吃些好菌或含益生菌的食物,就能達成改善動脈硬化的效果。 重點五 生活: 慢老的日常從改造環境開始 1.待在一個雜亂、無秩序的環境裡,會讓人傾向吃下更多卡路里,因此增加體重,想要減腰線,先整理你家廚房。 2.學會流好汗,可以排出毒素和老廢物質,改善代謝循環,比較不容易老,可以透過泡澡、有氧運動、肌力訓練的流出好汗。 3.小包包代表有限的人生,從背小包包練習斷捨離,只帶真正需要的東西出門。 重點六 情緒: 就是這些個性讓你顯老 1.常抱怨會容易成為負面的人,也會改變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升高壓力,引發各種慢性疾病。 2.心智強度是一種選擇、一種紀律,你可以從戒除拖拖拉拉的習慣開始。 3.白天好好工作,晚上好好休息,適時紓壓,就能避免退休失智的風險。 慢老,不顯老,是你為了自己的人生設立了保護傘,活得有紀律,並勇於實踐。 享受生命、活躍自在,老化的過程可以緩慢、細微而且出乎意料的優雅。 祝福你,以及咱們的親人們健康快樂、幸福平安每一天 https://youtu.be/hiA_jM7taAE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飯後經常走路的人,最後會變成這樣(建議永久收藏) 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資料統計:每走一步,可推動人體50%的血流動起來,活血化瘀;可擠壓人體50%的血管,是簡單的“血管體操”;至少可運動50%的肌肉,有助於保持肌肉總量。 一起來看看走路的19條益處! 1 增加記憶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力也在退轉,步行能夠增加記憶力,記住每天早上走路,記憶力會越來越強了。 2 開啟經絡 長期坐在家裡或者辦公室,沒注意身體,經絡僵硬了,全身會有小疙瘩,堅持步行,疙瘩就少很多。 3 疏通脈搏 經絡不通,脈搏自然僵硬,全身都很緊張,很僵硬,每天下午步行半個小時,全身放鬆了。 4 身心輕安 身心不和,身心不安,身心不平,身心疾病都來自於氣血不通,氣血不通的原因就是經絡不通,所以,身心都不自由,通過走路,氣血通暢了,身心就自由了。這方面與步禪有關係。 5 增強心臟功能 不愛運動,所以心臟不好,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6 打通血管 醫學講,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也能夠增強全身彈性。 7 增強肌肉力量 生活沒有規律,所以全身肌肉僵硬而沒有彈性,沒有力量,通過步行之後增強肌肉力量,還有強健腿力、足力、筋骨,而且關節也靈活了。 8 通暢血液迴圈 人體血液不通暢,因為經絡和脈絡不通,人容易得病,步行能夠打通經絡,增強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9 減少五臟疾病 五臟六腑需要運動,如果不運動,自然就硬化而得病,因此,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慾,增強五臟六腑彈性的功能,很多疾病自然就治癒。 10 輔治三高 有三高,醫生們開了很多藥方,沒有大的效果,開始走路吧,五個月減了四十斤,三高就三和了。步行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習慣性便祕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11 精神快樂 藏醫學講,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人不愉快與血性有關係,步行能減少血糖,血脂;排除血淤,血癥等血裡的垃圾,血裡沒有垃圾,氣血通暢,人會愉快。 12 體形美麗 人美不美與血性有直接關係,人的血裡沒有垃圾,人一定漂亮及美麗,血裡垃圾多,人自然就不漂亮。因此,步行能排除體內的垃圾和血裡的垃圾,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3 減少心肌梗塞 醫學裡講,心肌梗塞主要是氣血不通暢,血凝塊堵塞血管而造成的,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4 增強腎功能 人本身懶惰,不願意活動,坐的時間長,會傷害腎,造成腎虛,腎炎,腎結石,腎功能退縮。因此,腎供血不足,肝血就不足;肝血不足,心血就不足,就開始生病了。為了治病吃藥,增加腎的負擔,步行能減少吃藥,從而增強腎的功能。 15 大腦清晰 待在電腦前,待在家裡看書,寫文章,大腦會不清晰,步行吧,接受戶外新鮮空氣,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了、靈活了,明顯消除了大腦的疲勞,提高了學習和修行。 16 增強視力 看書,打電腦,發微信過多,視力退化了,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17 延年益壽 生命在於運動的意思,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穩定情緒,這樣壽命自然延長。 18 開發智慧 人愚笨與血性有間接的關係,人體的血裡垃圾多,人自然變為愚笨,愚笨的人無法開發智慧。定時堅持步行,能排除血裡的垃圾,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消除廢氣汙染,對強健身體,靈性活潑,提高智慧。為了你的健康,請開始步行吧。 19 益於大腦健康 戶外運動有助於大腦釋放更多的欣快激素內啡肽,戶外漫步比室內跑步機運動更有益於心理健康。 原來步行有這麼多好處,趕緊發給家人朋友們,今後走起來,走出健康長壽,走出快樂年輕!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靜芸專欄】儲存肌纖維要60歲之前!快做3件事預存老後健康 若罹肌少症,身體發炎指數高。文/林靜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林靜芸,先生是心臟外科醫師,看多了手術後的病人後得到結論:病人能否恢復順利,全靠平日的健康存摺:腦力、骨本與肌肉,才能避免失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 外子是心臟外科醫師,專長心臟瓣膜修補。開完刀,他習慣留在加護病房照護病人至狀況穩定。 因此他下班回家的時間,可能是凌晨,或是數天之後。作為他的太太,我知道手術是救命的事,也許自己也是外科醫師,了解手術難免有風險,每遇丈夫沒有回來的日子,我常忍不住胡思亂想,經常食不知味,睡夢中也擔驚受怕。 有一回與丈夫聊到我的恐慌,丈夫安慰我:「明天的病人體力不錯,應該可以回來吃晚餐。」,丈夫那晚果然準時出現在餐桌上,帶給我們一家極大的歡樂。 另一回,丈夫預告要替50多歲的女性病患手術,丈夫說病患乾扁瘦弱,預估術後需要照顧幾天,那回丈夫帶了換洗衣褲出門,真的過了好幾天才回家。 長年來耳濡目染許多醫療經驗,我學到一個觀念,大家平常重視的血壓、脈博,猶如口袋中的現金,只能支付眼前的生活。 身體有狀況時,例如生病、手術,以及老後,還會動用健康存摺,健康存摺需要預存: 一、 腦力 一位72歲的阿伯,退休之後宅在家中,有回膽囊炎併發敗血症,休克掛急診。膽囊切除之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二星期,出院之後,腹腔沒有狀況,智力卻退化到無法自理生活,醫師說阿伯平常沒有訓練用腦,生病期間所有的器官都受影響,其它器官逐漸恢復,惟獨大腦卻失智。近代人長壽,大家平常也要多動腦,儲存腦力。 二、骨本 一位60歲的阿婆,腰痛每天去作復健。有一天在復健科上厠所,腳絆到東西跌倒,阿婆感覺劇痛,X光顯示大腿骨骨折,原來阿婆骨質疏鬆,骨骼變脆變弱,需要置換人工股骨頭。 阿婆術後疼痛,只能坐輪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骨科醫師說年輕時需存骨本,曬太陽,運動,並補鈣。年輕若多存10%骨密度,可以使骨鬆延緩13年。 三、肌肉 肌肉約占體重的30%~50%,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強度、耐力減弱,40歲至70歲,肌肉量每10年減少8%。不作預防70歲的女性上半身肌肉可能剩下70%,下半身肌肉只剩40%。 肌肉的重要性這幾年常被強調,講的大多是肌肉減少影響骨頭關節,妨礙活動。許多內向的人,尤其不喜歡顯壯的女人,覺得沒有肌肉,身體變瘦,腿變細最好。 這些錯誤的觀念猶如平常不儲蓄。醫學文獻記載,肌肉減少10%會影響免疫系統,減少20%會影響傷口修復,減少30%容易肺炎以及感染,減少40%可能有褥瘡以及死亡風險增加。 肌肉應該是本世紀發現健康存摺最重要的貨幣,原因是人體的組織24小時在新陳代謝,例如紅血球壽命是120天,皮膚表皮細胞是28天,細胞生成需要蛋白質。 蛋白質儲存在肌肉,肌少症的人除了活動不便之外,蛋白質儲存有問題,身體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干擾,影響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而原本肌肉的空間被脂肪佔據,人體發炎指數增高。也難怪外子作心臟手術遇到乾扁瘦弱的女人,事前就能推論需要較長恢復時間。 儲存肌肉必須從年輕時期開始鍛練,年輕人運動,肌纖維數目會增加,每條纖維也會增胖,過了60歲才運動,肌纖維只能增胖,數目無法增加,顧肌肉還須補充蛋白質,以及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促進肌肉代謝,減少胰島素阻抗。 豐厚的健康存摺必須有足夠的腦力、骨本、肌肉。您的健康存摺餘額夠用嗎?! (本文轉載自元氣網,原文標題為〈林靜芸/健康存摺要素 這項尤其重要,顧不好增40%死亡風險〉)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