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34 人回報3 年前
還記得街頭彈鋼琴那個流浪漢嗎? 世界都為他讓路

還記得三年前,
美國街頭那個流浪漢嗎?
他因為驚豔的表現刷屏網絡。

當時,在佛羅里達一家樂器店門口,擺著一架鋼琴,來往的市民可以隨意彈唱。

這一天,這位蓬頭垢面的流浪漢經過這裡,看到了鋼琴,原本黯淡無光的眼神頓時亮了起來。

他打量著那座不算昂貴但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傢伙,內心充滿了激動。於是,他坐了下來,顫抖著,輕敲了幾聲琴鍵,那清脆悅耳的聲音,頓時喚醒了他多年塵封在體內的美好。

此時,遠處的行人聽到琴聲,看到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鋼琴前,都開始皺起眉頭,側目而視。

這名流浪漢,低著頭,看著黑白相間的琴鍵,沉浸在他對過去的遐想中……

不經意間,他開始彈奏起來,音樂,隨著他的指尖流淌……那一刻,世界都安靜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流浪漢,瞬間讓街頭凝固,行人駐足,安靜地聆聽美妙音符流淌出來的悠揚、婉轉……

他彈琴的影片被路人拍下來,傳到了網上,僅僅三天便達到360萬的點擊量,人們紛紛猜測,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啊~

在網友的關心下,流浪漢的細節也漸漸的被人們捕捉到。

他叫Donald Gould ,51歲,如今穿著臟兮兮的黑色背心,流落街頭,是因為他有個不堪回首的過去。

Donald最早學習單簧管,之後曾加入過美軍陸戰隊。

退役後,他考入了普林愛伯大學進修音樂教育專業——每天學習複雜而枯燥的音樂理論,反覆進行聽音訓練,從短笛到大號,各種樂器不在話下。

他儼然成為了音樂專業的學霸。

儘管看起來人生無可限量,但命運卻給他開了個玩笑,
大三那年,因為家裡支付不起音樂學院昂貴的學費,Donald輟學了,
在生存現實面前,他不得不放棄音樂夢想,改行從事其他職業,賺錢糊口。

之後,他像很多人一樣,結婚生子。

孩子出生後,他立志要將孩子培養成一名出色的音樂家,畢竟,自己從當時美國當紅明星比利·喬的熱門歌曲,到巴赫的古典音樂,他都能信手拈來。

然而,命運再次給他開了個玩笑。

1998年,他的妻子因為服用過量的嗎啡自殺身亡,喪妻之痛讓他一度陷入抑鬱。

最後藥物成癮,他也開始吸毒,用音樂和毒品麻醉自己的精神。

最終,政府剝奪了他對孩子的監護權,在孩子3歲那年,被轉送到別人家寄養。

那以後,他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兒子。

他一直想培養為音樂家的兒子,再也見不到了。

失去了妻子,他的生活失去方向,失去了兒子,他的理想也隨之崩塌。

他徹底破產了,成為一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整日遊走在街頭。

這些年裡,他一直在渾渾噩噩的打發日子,儘管內心中思念兒子,但仍然沒有勇氣走出那個充滿負能量又被毒品侵蝕的迷茫人生。

就這樣,他迷失了16年,16年沒有見到兒子。

儘管他一無所有,儘管他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但他身上,一直保存著妻子和兒子的照片。

喪妻失子之痛,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重心,他帶著娘倆的照片流浪了16年,伴隨著那無法戰勝的毒品和心魔,始終無力從痛苦和思念中走出來。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路邊這架鋼琴。

鋼琴就像上帝放在那裡來拯救他一樣,讓他周身熱血沸騰。

在碰觸到琴鍵那一刻,那悅耳的琴聲頓時觸動了他內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他把所有的憤懣、壓抑、思念、難過、委屈以及悔恨,融進了曲子裡,一氣呵成,從指尖彈奏了出來。

16年來他再也沒有摸過鋼琴,然而,當內心中各種複雜情感和人性中最美好的那面交織在一起時,音樂展現出來的,竟是那樣的自然、靈動。

他像一個熟稔的鋼琴家一樣,在川流不息的街頭心無旁騖的演奏,這一刻,音樂在滌蕩進化他的心靈,也在感動著周圍的人。

這首優美且伴有絲絲哀傷的曲子名叫“Come Sail Away“,有人把他譯為“揚帆起航”。

他,一個流浪漢,Donald Gould ,美國前海軍陸戰隊員,名副其實的音樂家,此刻,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準備揚帆起航。

原來音樂才是治癒一切的良藥,音樂,才是美好的源泉,才是讓生命鼓足勇氣的希望。

這段傳上網的視頻,確實也幫到了他,粉絲8天內為他籌集了40000美金,幫助他解決燃眉之急。

而密歇根州斯普林愛伯大學,他的母校,破例給51歲的他提供了全額獎學金,圓他學習音樂之夢。

網友們還在Facebook上給他開通了一個社交賬號,名為“Donald Gould-the former homeless piano man”.

一個暖心的細節是,賬號名字是“former homeless piano man”(前無家可歸的鋼琴演奏家)

網友們有個簡單樸素的希望,他能夠告別過去的無家可歸狀態,與過往的不堪切割開,走向他新的充滿自信和美好的人生階段。

他本人,顯然沒有讓網友失望。

他剪了頭髮、刮了鬍子。

換了新衣服,跟以前判若兩人

他還邀請了之前同為流浪漢的吉他手Paul Lonardo,開始進入高級餐廳試演。

最終,他成功的走上了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舞台,在數萬人矚目下,演奏了美國國歌,現場人無不為之感動。

一個吸毒者、流浪漢、妻離子散的生活失敗者,在萬人舞台上,用國歌宣誓了自己的回歸,也宣示了他從未泯滅的希望。

之後,在志願者的聯繫和幫助下,他做了心臟支架手術。

並且和他的流浪漢老伙計、同樣是吸毒者Paul Lonardo一起,去戒毒中心接受治療,幫助戒除毒癮。

因為他的演出,一位舊金山的唱片製作人注意到他,並通過志願者聯繫到他,和他簽了一份錄音合同,獲得了一份正式的工作。

而他,也沒忘記用善意的方式回饋社會,他也開始在社會機構做志願者,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生活,在張開雙臂迎接他的回歸……他,也在努力迎風奔跑走向新的生活……然而,還有心願未了…此前,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兒子,在鏡頭前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兒子,是他16年來心中無法抹去的愧疚,如今都已經滿18歲成人了,他卻沒有孩子的絲毫消息。

他過的怎麼樣?是不是已經是大小伙子了?他記恨我嗎?

他的思念只能靠照片來排解。

命運真的就像交響曲,婉轉低迴,又琴聲悠揚……

奇蹟不經意出現在拐角。

孩子的養父母無意中看到了Donald Gould 接受采訪的視頻。

於是,他們盡快聯繫了電視台,告訴他兒子Donny的消息。

此時,Donald Gould還在跟老伙計一起在戒毒所接受治療,無法出去見到兒子。

於是,養父母安排他們先視頻相見。

兒子已經是18歲的大小伙子了,很快就要高中畢業,目前跟養父母一起生活在密歇根。

儘管雙方似乎還有些陌生感,但血濃於水的親情,仍然讓他們激動無比。

視頻連線結束後,老Donald再次潸然淚下,這一刻,喜悅、悔恨、委屈,都讓他不能自已……老伙計拍著的他肩膀,緩緩的安慰著他。

生活就像一齣戲劇,但遠比戲劇精彩和跌宕。

起初,音樂帶著他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讓他暢遊。如今,音樂再次帶著他回歸,走向新的生活,與家人團聚。

他自己,也成了一曲音樂,時而低迴婉轉,時而琴聲悠揚,願他後半生繼續緩緩流淌……

希望不僅是人生的興奮劑,也是推動生活不斷前進的力量。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希望存在,所以生活才能得以行進,倘若生活沒了希望,人生沒了盼頭,絕望就會將生命毀掉。

希望是堅強的勇氣,是新生的意志。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馬友友的愛情故事! 被西方媒體評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馬友友,居然沒有任何音樂學院的畢業文憑,雖然他已獲15個格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台。 《時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 一、「一吻之賭」失掉初戀! 馬友友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是音樂教育家,母親是歌唱家,4歲時,父親把他領到了大提琴面前,把巴赫的樂譜交給他,馬友友對音樂的痴迷讓人吃驚,兩年時間,他練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壓出了一片坑凹。 6歲時,馬友友來到美國,跟著名指揮家斯坦恩同台演出,演奏完畢,觀眾把瘋狂的掌聲送給了這位音樂神童。 幾年後,在斯坦恩的勸導下,9歲的馬友友決定進入正規的音樂學院學習,那時馬友友已經跟許多名家合作演出過,出了個人專輯,上了暢銷排行榜,已頗負盛名,但是,正處在青春萌動期的他開始放縱自己:他蓄起了披肩長髮,開始曠課、抽煙、酗酒…… 一個週末,馬友友在百無聊賴時參加了一個同學的生日派對,朋友同他打賭,誰能在晚上12點時得到一個叫吉兒的女孩的吻,那麼第二天他就可以獲得兩張NBA的入場券和一整塊外賣海鮮比薩餅。 馬友友對吉兒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才女,從小在歐洲長大,還有她因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而有了「芭比小姐」的綽號,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MA(馬友友的英文名)。」 入夜,晚風有些清涼,吉兒給馬友友講起一個故事:「14歲生日的時候,我在維也納得到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那是一個大提琴獨奏會,大幕拉開後,是一個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少年,在鋼琴的伴奏下,他老練地開始了演奏,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那天晚上我對父母說,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年是我見過最性感的男人…… 「我搬到了美國,到了紐約,試圖再尋找那個少年,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再也沒有查到他音樂會的消息了,直到有一天我聽說了他在朱麗亞音樂學院就讀的消息,你可以想像我的興奮……」 聽了吉兒的一席話,馬友友良久無言,那個少年之所以銷聲匿跡,是因為他正沉湎於各色派對和酒會中的緣故,12點到了,幾個朋友在遠處叫馬友友的名字,他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他想都不想就吻了吉兒,轉身離去。 第二天,馬友友得到了NBA門票和比薩餅,可是他一點兒都不快樂,而吉兒知道那個晚上的內幕後覺得很受傷,她給馬友友送來一封信,信中夾著那張她14歲生日時馬友友的音樂會門票,她只寫了一句話:「我後悔回到美國,你摔碎了我的夢。」 吉兒的信讓馬友友深受震動,一番痛苦思考後,他決心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 1972年春,17歲的馬友友決定從朱麗亞音樂學院輟學,院長握著他的手不解地問:「為什麼要讓自己的音樂理想湮滅?」 馬友友回答很簡單:「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做一個音樂人,我迷失了太久了。」 不久,吉兒要回歐洲了,馬友友聽說後趕到機場送行,卻沒有勇氣向她當面道別,飛機離去後,這個少年久久徘徊於機場外的草坪,眼中噙滿淚水。 說起這段經歷,馬友友的母親說:「那是他的初戀,吉兒走後,他痛苦了一大段時間,甚至有一次他問我:有沒有辦法讓時間倒流?我告訴他沒有,但是我們可以重新書寫未來,於是,他考上了哈佛。」 二、哈佛邂逅重拾琴弓! 轉眼間,馬友友在哈佛已經進入了第4個年頭,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習慣低頭思索走路的馬友友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人,他抬起頭的一瞬間呆住了。 「你胖了高了,而且換了眼鏡。」 她平靜地看著他說,他張著嘴,什麼都說不出,他的手心又在出汗…… 她就是吉兒,他們分手4年後竟又重逢,吉兒還是那麼熱情和大方:「聽說你在修人類學,這似乎跟大提琴無關呢!我修數學,剛剛入學。」 與吉兒相遇後的那個晚上,馬友友一夜無眠,第二天一早,他打電話到吉兒的宿舍,吉兒的同室說她已回長島家中了。 吉兒到家後意外地收到了馬友友的信,裡面是那張被保存多年的音樂會門票,在吉兒當年的留言旁邊,貼了馬友友這樣的字條:「你離開我後,愛情和音樂似乎都從我的生命裡消失了,我放棄了大提琴已經快4年了,現在的我不知道還能否會拉琴,昨晚,我躊躇了一夜,我想要為你做一件事情,彌補我從前的荒唐和輕薄,我想了很久,覺得只有一個辦法:我要為你舉行一個獨奏會,請別拒絕我!」 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 吉兒在台下耐心等著,她發現馬友友的手抖得厲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溫柔地問道:「親愛的,你擔心什麼呢?」 馬友友憋紅了臉說道:「我擔心我演出失敗,你又跑回歐洲。」 吉兒在馬友友的臉頰上輕輕地吻了一下,說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 馬友友受到了鼓勵,第一個深沉的音符終於從他的手中滑出,同樣是巴赫的《熱情》,所不同的是現在的《熱情》裡飽含著男人深沉的渴望。 當音樂終於停下的時候,吉兒走上了台,俯身在馬友友的身邊說:「4年前的那個晚上,我曾經對父母說過你是我見過的最性感的少年,但是我隱瞞了一句話,現在我補充上,我要嫁給他!」 馬友友的臉紅了,激動地抱住他的夢中情人,拼命旋轉。 1974年,在哈佛大學生的反越戰集會上,馬友友在吉兒的鼓勵下,正式拾起了大提琴。 在那個上萬人的集會上,他那首優美動人的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和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依的《悲慘世界》震撼了在場所有人。 演出結束後,會場裡一片寂靜,許久,大家才從他美妙的意境中甦醒過來,長久地歡呼著「YO-YO MA」的名字,如痴如醉。 那次集會使馬友友深刻感受到了音樂給人們帶來的震撼力,他決定重出江湖。 三、愛妻助他走出陰霾! 1978年,馬友友與吉兒正式結婚,兩年內,他們的一雙寶貝兒女相繼出世,吉兒放棄了在哈佛繼續攻讀數學博士的機會,做了一個賢妻良母。 吉兒不僅是丈夫生活上的好伴侶,也是事業上的好幫手,她以自己旅行非洲時所見的叢林音樂卡爾哈利的節奏為靈感,建議丈夫大膽嘗試非洲音樂元素,一年後,承載著馬友友全新創作理念的《Meyer》獲得了該年度的格萊美大獎。 同年,馬友友的4張新專輯全部打入了世界古典音樂排行榜,尤其是他的《巴赫靈感》專輯,由於對巴赫的全新詮釋風靡世界,被譽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界一個偉大改革,為古老的經典曲目賦予了新的生命,許多現代音樂評論家指出,馬友友的大提琴穿越了國界、戰爭、宗教,琴聲裡飽含了生命的激情和愛情的震撼。 20世紀90年代初,正當馬友友處於事業頂峰之際,卻遭受了一場重大的危機,而在最艱難的時候,讓他重新站立起來的恰恰又是他的妻子吉兒。 由於馬友友從20世紀80年代起,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觸怒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 1992年春,維也納國家劇院宣布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同時,馬友友的恩師,也是他最依賴和崇敬的指揮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絕與他同台演出,電話中,他對馬友友說:「孩子,你在自以為是的軌道上滑行得太遠了,難道你想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 馬友友無聲地放下了電話,被迷茫和孤獨徹底地打倒,那天晚上,他給遠在美國的妻子打了一個電話,吉兒第一次聽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頭的工作,飛到了丈夫身邊。 吉兒像母親一樣地摸著馬友友的頭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你認為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組合,你不願意我們的孩子和孩子們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音樂存在過!你沒有錯,這不是一個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賴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1999年,馬友友醞釀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專輯終於問世,經過曠日持久的論戰,格萊美第12次給他「加冕」,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這首新古典提琴曲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2004年春,馬友友再次獲得第43屆格萊美大獎,迫於公眾和媒體強大的輿論壓力,維也納國家劇院再次向馬友友發出邀請。 2005年春,馬友友在回答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談到他和吉兒的婚姻:「我慶幸擁有了這樣一位集美麗、智慧和愛於一身的女性為伴侶,我們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誰離開誰都不是琴,都成不了音樂!」
    6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當世界頂級球星沒有了名人光環,他還會受到大家的追捧嗎? 在2015年斯羅就曾做過一項扮豬吃老虎的街頭測試, 節目組將他喬裝成一名流浪漢,並改變了身形。 當他來到西班牙馬德里大街的廣場上,將小狗拴在椅子之後,就開始了他的表演。 可儘管他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吸引一位路人駐足為官,即使從他身邊路過都不瞄他一眼。 無奈之下,這位世界足球先生只好開始主動找路人互動。 當皮球踢到一位女士腳下時,他只是探了探,便匆匆離去。 接著斯羅來到路過的大爺跟前秀起了球技,大爺也僅僅是一笑而過。 斯羅打算進一步與路人互動,他將皮球踢到路人的腳下,剛開始卻被直接無情地忽視。 直到這位男士,也許出於本能反應輕輕將皮球踢回給斯羅後, 接下來斯羅主動來到一位美女身旁,還向其索要電話號碼,只見美女加快步伐迅速離開。 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麼,這也許是斯羅最挫敗的一天。 時間又過了十多分鐘,斯羅還是一無所獲,路人們根本就不願意與他互動。 大受挫敗的斯羅趴在地上大喊, 隨著時間的推移,斯羅偶爾會遇到幾個熱愛足球的打工人, 他們會願意與斯羅簡單互動踢上幾腳,可還是匆忙地離開。 最終,一位小男孩來到斯羅面前,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繁忙的工作和對流浪漢身份的嫌棄。 他與斯羅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互動,能看出小男孩對足球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結束之後,斯羅拿出一支簽名筆,並決定將這顆簽名的足球送給小男孩。 當斯羅慢慢取下墨鏡,接下鬍子,撕下碗裝飾,路人們開始發出驚訝的尖叫聲和掌聲,整條大街開始為此沸騰。 路人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並尋求合影,可都被斯羅一一拒絕,最終在保鏢的協助下匆匆離開了人群。 從剛開始的無人理睬到後來的眾人促用,斯羅用親身測試證明了,哪怕你擁有世界等級的球技,但只要失去了名人的光環,別人該不理你的還是不理你的,這也許就是人性。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Canon in D]一首很受歡迎的進場曲,你知道它背後的一段淒美故事嗎? Pachelbel(卡農的作者),德國人。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那個琴師彈琴,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教堂旁邊的鎮上,有一個女孩叫Barbara Gabler,家裡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了Pachelbel彈的曲子後,就愛上了他。而很多有錢人到府 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裏只喜歡Pachelbel一個人。但女孩子嘛!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裡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他為師學藝。 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時間花費在彈琴上,而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責罵。Barbara Gabler心裏很受委屈,但還是一直跟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Pachelbel 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彈鋼琴。」Barbara Gabler聽後,對他說:「不要說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會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演奏第一名。」(在這個小鎮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 半年裡 Barbara Gabler天天練習,餓了就叫家裏的佣人送些吃的給她,睏了就趴著睡一覺。半年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Barbara Gabler參加了比賽,果真的拿了第一名大獎。Barbara Gabler想拿這個獎盃去找Pachelbel,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Pachelbel的時候,Pachelbel已經不在了。當時正值戰Pachelbel被徵召去打仗。Barbara Gabler知道後說:「好!我會等他回來。」 就這樣 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村長的兒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破碎的屍體,說那就是Pachelbel。由於Pachelbel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因此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經死了,而趴在Pachelbel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親,Barbara Gabler沒有理睬。 三天后的晚上,在當時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裏,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 而Pachelbel在離開Barbara Gabler上戰場的半年裏,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會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愛上了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了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寫一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 1/3的時候,他就被徵召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經過多次的九死一生,每當心中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的第2個月,Pachelbel回到了村裏。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所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之後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裏人都不肯告訴Pachelbel,隨後的一次禮拜,Pachelbel招集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 (D Major)],彈完後,在場所有的人沒有一個沒有掉眼淚的。 幸福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的,如果它今天有幸來到我們身邊,我們要全心全意珍惜它!讓它化為另一個我們喜悅的幸福故事! [Canon in 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tk_1Dc2iPY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余光中,寫給未來的你。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 童年,我們講英雄故事給你聽,並不是一定要你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純正的品格。 少年,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讓你的心靈填滿高尚情趣。 這些高尚情趣會支撐你一生,使你在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理想會使人出眾。 孩子,不要為自己的外形擔憂。 理想純潔你的氣質,而最美貌的女人也會因為庸俗而令人生厭。 通向理想的途徑往往不盡如人意,而你亦會為此受盡磨難。 但是,孩子,你儘管去爭取,理想主義者的結局悲壯而絕不可憐。 在好像坎坷的人生裡,你會結識許多智者和君子, 你會見到許多旁人無法遇到的風景和奇跡。 選擇平庸雖然穩妥,但絕無色彩。 不要為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要為某種潮流而改換自己的信念。 物質世界的外表太過復雜,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絕虛榮的誘惑。 理想不是實惠的東西,它往往不能帶給你塵世的享受。 因此你必須習慣無人欣賞,學會精神享受,學會與他人不同。 孩子,我希望你是個踏實的人。 人生太短,而虛華的東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繚亂,最終一事無成。 如果你是個美貌的女孩,年輕的時候會有許多男性寵你, 你得到的東西太過容易,這會使你流於淺薄和虛浮; 如果你是個極聰明的男孩,又會以為自己能夠成就許多大事而流於輕佻。 記住,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我們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 寫好一本書,做好一個主婦。 不要輕視平凡的人,不要投機取巧,不要攻擊自己做不到的事。 你長大後會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難,但絕不要放棄。 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 不管男人女人,不管牆內牆外,相交一場實在不易。 交友會有誤會和摩擦,但想一想,諾大世界,有緣結伴而行的能有幾人? 你要明白朋友終會離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身邊,聽你傾談,傾談給你聽,就應該感激。 要愛自己和愛他人,還要懂自己和懂他人。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軟,你的眼波要像春天般明媚。 你要會流淚,會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聽傷感的音樂。 希望你不要媚俗。 你是個獨立的人,無人能抹殺你的獨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協。 學會欣賞真,在面具下看到真。 世上圓滑標準的人很多,但出類拔萃的人極少。 而往往出類拔萃又隱藏在卑瑣狂蕩之下。 在形式上我們無法與既定的世俗爭鬥,而在內心我們都是自己的國王。 如果你的臉上出現諂媚的笑容,我將會羞愧地掩面而去。 世俗的許多東西雖耀眼卻無價值,不要把自己置於福斯的天平上, 不然你會因此無所適從,人雲亦雲。 你要懂得欣賞悲劇,悲劇能豐富你的心靈。 在具體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斷別人的談話,不要嬌氣十足。 你每天至少要拿出兩小時來讀書,要回信寫信給你的朋友。 不要老是想著別人應該為你做些甚麼,而要想著怎麽去幫助他人。 借他人的東西要還,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 要記住,別人的東西,再好也是別人的;自己的東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孩子,還有一件事,雖然做起來很難,但相當重要,這就是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缺點。 你會一年年地長大,會漸漸遇到比你強、比你優秀的人, 會發現自己身上有許多你所厭惡的缺點。這會使你沮喪和自卑。 但你一定要正視它,不要躲避,要一點點地加以改正。 你要知道,戰勝自己比征服他人還要艱巨和有意義。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變化,人的優秀品質卻是永恒:正直、勇敢、獨立。 我希望你是一個優秀的人。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美國的另一面。 Hotel 22並不是旅館。它只是一條公車路線,也是整個矽谷路線最長,唯一24小時營運的公車路線。22號公車全程60公里,從起站到終站一共兩個小時。單程一張票兩塊美金。所以只要有8塊美金,你就可以一整夜來回不停地坐巴士,把這裡當作全世界最廉價的旅館。所以這也就成了某些遊民每天晚上過夜的地方。 矽谷沒有人聽過這間旅館,知道它存在的人都有特殊而沉重的原因。在這個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前3家公司都匯集的富裕之都,每天晚上都重覆上演著矽谷最陰暗的一面。當夜幕低垂之後,Hotel 22所背負的黑暗面也跟著漸漸升起。第二天清晨當第一道陽光灑進谷裡的時候,Hotel 22就會隨之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光鮮亮麗的上班族。他們手裡拿著筆電和星巴克咖啡,或是低頭滑手機或是談論高科技議題。他們永遠不會知道前一天晚上在同一個空間所發生過的事。 矽谷700萬的人口沒有人知道這個後窗的存在。 以兩小時為單位的家 美國沒有騎樓也沒有小巷。入夜以後無家可歸的遊民們很難找到避人耳目的棲身之地。只是,長期夜宿街頭的人遮風避雨遠比避人耳目重要。搭有冷暖氣的巴士能夠避風避雨,同時睡兩個小時支離破碎的覺,這就是他們的五星級旅館。Hotel 22這個圈內的渾稱就是這樣來的,這個秘密一直沒有傳開,直到幾年前《紐約時報》才披露了這個與我們真實世界平行共存的黑暗世界。 美國各大都市都有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傳統的流浪漢多半沒錢沒工作。他們很多都吸毒嗑藥酗酒,要不然就是殘障或智障,靠著在街頭乞討為生,或是在速食餐館門口的垃圾箱裡面找尋下一頓晚餐。看到這些人我們基本的反應都是避而遠之,有時候我們甚至在內心咒罵他們四肢健全為什麼不去工作。剛到美國的時候看到這些乞丐都會忍不住丟幾個銅板,後來美國朋友告訴我,那樣等於幫助他們買酒買毒,所以後來我也不丟了。社會看他們是同情中帶著罪有應得。 入夜後如果走在舊金山鬧區的人行道上,在觀光客步履雜踏的縫隙之間,你會看到建築物牆邊不時參差著一堆堆的破毯子,那都是躺在地上的遊民,冬天的時候他們有些也許就永遠不再醒來,經過香奈兒的專賣店撲鼻而來的很可能是尿騷而不是香水味。 美國廁所文化與台灣大不相同,他們很少有公廁,商家廁所也不外借,地鐵站或公園的廁所常常是上了鎖,為的就是怕流浪漢霸佔吸毒。 社會大眾對於流浪漢的存在就是以圍堵和避而不見來處理,光是舊金山市就有1萬2千這種被眼不見為淨的流浪人口,他們對大多數夜歸的行人來說只是路邊一堆堆沒有動靜的破毯子。 第一次迫使我以流浪漢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是有一次我在路口等紅燈,看到街頭轉角有一個中年婦人穿著一件蓬鬆而骯髒到看不出原本真正顏色的大裙子;她蹲在那兒,兩眼直視前方。不一會兒,我看到淡黃色的液體從她的兩腿中間流出來,橫跨人行道緩緩流到馬路邊。 紅燈下聊天的人繼續聊天,滑手機的人繼續滑手機,走在人行道上的人跨過那條黃色的溪流,繼續他們的旅程。沒有人對溪流的來源感到好奇。人們已經學會告訴自己這種景象從來不存在過。那是在光天化日車水馬龍的街頭,可是她的眼神始終像動物一樣呆滯,沒有感覺、沒有羞愧、也沒有迴避。 那一幕讓我震撼了很久,原來他們沒感覺到我們的存在。我們共享同一個空間,可是雙方的世界完全互不存在。 新一代的遊民只是戰敗的矽谷人 曾幾何時矽谷房價飛漲,街頭遊民已經不再限於吸毒嗑藥和精神不正常的人。今天在矽谷有工作已經不能擔保有棲身之地。在這個最富有的國家平均收入最高的城市裡,如果拿的只是最低工資,你距離夜宿街頭也不過是一張支票而已。 Hotel 22的住客已經不同於傳統的街頭流浪漢,他們淪落街頭並非出於毒癮,也不是自甘墮落,他們只是不幸在矽谷殘酷的戰場上被淘汰的一群人。 吉米過去在高科技公司擔任廚師,後來失去工作淪為街友。 每天晚上睡在Hotel 22來回4趟熬到天亮,這樣可以免於夜宿街頭。只要花8塊錢就可以保溫暖。他每天晚上都會拖著全部家當,在10點左右登上巴士,投下價值2塊錢的零錢,走到最後面找個位子把帽檐拉低,開始這漫長顛頗的一夜。 2個小時以後巴士到了終點站,司機會打開電燈,把他們全部叫醒趕下車,有時候還需要借助警力強力執行。在這個安全,溫暖又可以避風避雨的空間裡,能夠多賴一分鐘就可以少一分鐘的煎熬。下了車以後他會睡眼惺忪地走過馬路,在漆黑的寒夜中等上半個小時,再搭下一班回程的巴士。就這樣,他一夜來回兩趟,已經跑了1年多,求的只是支離破碎的棲身之地。 這條路線經過蘋果、臉書和Google,也經過他的老東家微軟。 女遊民微雅也是因為受傷不能工作。買得起車票的時候她就享受一下住Hotel 22。大多數時候她都是睡公園板櫈,睡巴士對她最大的意義就是安全感。無家可歸的婦女除了所有該有的苦難與不便之外,還得面對安全問題,一張車票至少可以暫時買到2個小時的人身安全。 帶著孩子每晚毫無目地來回穿梭 另一位失業多年名叫尼克的40歲父親,帶著一個唸小五的11歲女兒,也是Hotel 22的常客。他們如果搶到最後一排,就可以佔三個位子。爸爸坐著睡,女兒就圈著身子躺在爸爸身上睡。凌晨 1 : 45,巴士抵達終點站。小女孩比爸爸先醒,看到回程的巴士已經在對街等著。她急忙搖醒爸爸,父女兩人抓著家當飛奔跑過馬路,又開始另一段半醒半睡的旅程。他們算好時間,在天亮的時候回到前一天晚上的起點,然後送女兒上去學校的巴士。她還是必須要天天上學。 這對父女就這樣每天晚上住在以兩小時為單位買來的家,當然報導這則新聞的媒體並沒有談到他們每天如何面對如廁,洗澡,換洗之類的基本問題。也許這些對他們來講已經都不重要了。他們唯一能夠買到的就是一個可以坐著睡覺的地方。過去4個月來這對父女從來沒有睡過床。 無家可歸的人在22號巴士上度過漫漫長夜。 尼克從外州搬到矽谷靠打零工維生,求的只是這裡的工作機會。運氣好的時候他可以搬進日租的房間。收入不穩定的時候他就必須搬進 Hotel 22,他自認很幸運還能夠付得起一趟兩塊錢的車資,否則他就必須帶著女兒夜宿街頭。 兩個交錯而不交集的矽谷世界 當全世界的人想到矽谷,他們想到的都是蘋果或Google的商標。他們想到的是無盡的財富與機會;他們從來不知道高科技帶來的生機蓬勃背後,有一個壓縮後被扔近垃圾桶的族群——他們不是毒蟲酒鬼,他們只不過是戰敗的矽谷人。這個鮮為人知的後窗和矽谷炫耀奪目的科技櫥窗形成強烈的對比。Hotel 22是一個微宇宙,裡面住的是被丟棄的失敗者。他們的故事一直沒有流傳出去。世界對蘋果總部巨大環形建築何時完工的興趣,遠遠超過這一小撮每天深夜毫無目地的跟著22號巴士來回穿梭的矽谷人。 世界各地的科技菁英無不想要擠進諸如Apple等公司。Photo source:Wikimedia Commons 隔天一早趕著搭同一條路線上班的高科技通勤族,也從來沒有人知道太陽升起代表另一個陰暗世界的結束。吉米、尼克和她的女兒,以及那些每晚跟著巴士來回奔波240公里的住客們也在日出的那一刻,就在矽谷耀眼的陽光下悄然消失。當晚這個矽谷的後窗會在矽谷人都鑽近被窩之後再度浮現。就這樣,這兩個世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為人知地交錯著,卻也巧妙地從來沒有交集過。 回到那位失業的廚師吉米……他的背包裡隨時帶著一條繩子。他說準備實在熬不下去的時候用。 最後,一起來看2015年Sundance影展入圍最佳紀錄短片──《Hotel 22》。短片只有8分半鐘,沒有旁白、只有幾句髒話和咒駡。 (5:03 ~ 5:30 那段對白是一位民眾辱罵這些游民是垃圾, 把公車當旅館用)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許添盛醫師:家有老人,如何去陪伴? 我認識一位學員,他家裡有位老人82歲了,長了12公分的胰臟的腫瘤,而老人現在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唱歌。而那天我的門診剛好也來了一個老人,他有一些老人癡呆,還有所謂的被迫害妄想,他的被迫害妄想是,他老是想到去世的媽媽。這件事情代表了什麼?這代表了他對去世的父母的心不安,他每次講到這件事情就會對他的弟弟很生氣,因為當年他弟弟對父母比較不聞不問,當父母去世之後弟弟好像都沒有做什麼,而他內心有一種自責和愧疚感,最後演變成被迫害妄想症。 其實,幾乎所有的老人都會有孤單的問題。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比較早的階段是「嬰兒時期」,人要離開世界之前的階段是「老人期」。嬰兒和老人都是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之初」和「人之末」,這兩個時期在心靈上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階段,而且這兩個階段都是比較有依賴性的。 可是,當一個嬰兒出生之後,他會得到很多人的注意力。比如,夫妻、家人、朋友一進門就會逗弄這個孩子,不停地說孩子好可愛。 ​但是一個年紀很大的老人,通常就像一個古董傢俱,你不會去動他,也不會去用他,只是在記得的時候和他打個招呼。多少的老人即使和家人住在一起,他們也是孤獨的,因為他參與不了年輕人的生活,也參與不了兒子、媳婦的生活。多少老人家其實會在心裡用一句話來安慰自己:「沒辦法,孩子在忙。」多少老人家因著對孩子的愛而默默地忍受自己被忽略的這個事實。 其實,多少老人多渴望他們像嬰兒一樣被逗弄,可是他們大部份都被當成了「古董傢俱」。其實他們的內心是多麼地渴望孩子、媳婦、兒子、女兒的陪伴,可是他們又是多麼地識大體,告訴自己不要擾亂孩子的生活,不要造成孩子的負擔。可是老人家的心裡是壓抑了多大的悲傷,他就算因為寂寞而哭,他也不會哭給孩子看,因為他對孩子的那份愛。 所以,那天那個老人家在門診的時候,我就像逗孩子一樣捏老人家的臉逗他玩。他開心得不得了,拼命笑,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好喜歡別人這樣逗他,因為很久很久沒有人對他做這件事情了。 所以,我希望你們給他們老人家必要的注意力。尤其是很多老人家,他們一看到人就一直開口說話,跟你說很多東西。比如我爸爸也是這樣,他有時候一見到人就說個不停,因為他迫不及待地想讓大家知道他的孩子發展得很好。你一定要讓他說,因為其實他好久沒有和人說話了。 所以,有時候在門診,我看到那種一開口就停不下來的老人,我就知道他內心有多孤獨、多寂寞。但是,孤獨和寂寞其實也是自己創造的,因為自己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了。 ​如果可能的話,請你們對你家裡的老人像在逗小孩子一樣對待他們。也許以前你的父母曾經很嚴肅,管你很嚴格,或者是曾經很強勢,但是那都是過去了。如果你的媽媽過去曾經很凶,脾氣很壞,你很怕她。媽媽現在可能中風躺在床上,你可以弄媽媽的下巴逗她。難道媽媽會追起來打你嗎?如果她可以追起來打你,那恭喜你,媽媽的病已經好了,不需要躺在床上了。 ​如果以前你的爸爸很凶,現在可能有心臟病、糖尿病,然後坐在一旁很孤獨,你可以過去捏住爸爸的臉,說爸爸好可愛啊。爸爸也不會對你怎樣,相反他可能會很喜歡你這樣對待他的方式。 我們通常不知道怎樣跟老人家互動,不知道怎樣跟老家說話,你就把他當成小孩子。其實你怎麼跟他互動、怎麼跟他說話都沒關係,他只是希望有人關心他、有人注意他而已。所以老人家迫不及待讓孩子知道他有多好。其實再怎麼好,老人家內心都會有一種孤單和需要被陪伴。 作者|許添盛 摘自|有聲書《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文字整理|泉泉 編輯 | 麥田心靈 歡迎轉載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張艾嘉: 兒子讓我懂得幸福的含義: 我是一個銜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別人追逐一輩子而不可得的東西,於我而言,手到擒來得順理成章。 在鮮花和掌聲中,我也越來越喜歡這種被人追捧的感覺。 30歲那年,心態忽然有了微妙的變化-我不再滿足于那種飛車勁舞的日子,我忽然很想有個孩子。 1990年8月16日 ,我生下兒子王令塵,我給他取了個英文名叫 OSCAR(奧斯卡)。 從第一次抱他到懷裏,我就為他計劃出了未來的道路-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讓所有人知道我張艾嘉所擁有的東西全部都是最好的,不管是婚姻還是後代。 第二天,王靖雄離婚後正式與我結婚,我的育嬰計劃越發清晰:我要從此開始培養兒子,讓他成為 '張艾嘉'這個金字招牌上最耀眼的那點金漆。都說'三代出貴族',為了培養出兒子的貴族氣質,多從最細微處開始,衣食住行時時處處刻意培養,他稍有不對就馬上糾正。老公說我不像是在養兒子,像是在組裝電腦,把所有最先進最頂級的軟體全部塞進去,卻不知硬碟本身能否容納。 現在看來,兒子當初真的很可憐,不能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在地上摸爬滾打,因為那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從學會走路開始就得像個紳士,從小就開始穿禮服,學習吃西餐,要記得站在汽車前等待司機拉門,再高興也不許哈哈大笑,只能微笑地表示自己很開心。 為了能讓兒子入讀名校,我還效仿' 孟母三遷' 搬往嘉多利山居。等到兒子4歲多的時候,小紳士的雛形已經顯山露水了: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語無可挑剔;不管是鋼琴還是小提琴,總能很漂亮地來上一段;和我一起去西餐廳,儘管還不能幫我拉椅子,卻一定會等到我落座以後再坐下;在學校裏整天都保持乾淨與禮貌,是所有老師公認的' 小天使';所有的同學都用仰視的目光看著他……雖然我看得出來兒子並不快樂,可我認定這個選擇沒錯。 隨後,我把兒子推到了大眾面前:兒子5歲那年,我應邀前往泰國北部採訪難民村,我帶兒子隨行,拍攝過程中,我把部分臺詞讓兒子背熟,然後將他推到了攝影機前。電視臺播放後,香港頓時轟動,所有人都驚為天才。在香港成功後,我隨即帶著兒子殺回臺灣,帶他參與了一個國際品牌的童裝展示會,並讓他上臺走童裝秀。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大肆報道,兒子在一夜之間又紅透臺灣。以後的日子裏,我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不遺餘力地打造著兒子,而他的表現也處處可圈可點,很快成了第一童星。 遭人綁架 可是,我忘記了一件事情── 香港並非太平盛世,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最先被別人盯上的就是曝光率高的明星。很不幸,兒子被人盯上了。 兒子在九龍城喇沙利道喇沙小學讀四年級,學校離家有一段頗長的路程。平日上下學都有傭人接送,可是, 2000 年 7月 5日 ,傭人沒有接到兒子,幾個小時後,接到了最不願接到的電話……兒子被綁架了,綁匪開價 2000 萬元港幣。 綁匪在電話 堛瑭n音陰森而恐怖:「你兒子現在是童星,你是大導演,他絕對值這個價錢,你也拿得出這筆錢。給你 3 天時間,交錢的地點我會再通知你。別玩花樣,不然,就等著給你兒子收屍吧!」 我頓時癱軟了,我做夢也沒料到,自己的苦心打造竟會給兒子帶來殺身之禍!為了籌集贖金,我緊急賣了樓,取空了所有的銀行存款,可是,才不過 800萬元而已。與綁匪在電話 堸Q價還價之後,終於敲定以 800萬元成交。儘管綁匪一再威脅不許報警,在再三斟酌後,我們還是通知了東九龍重案組。 在警方的授意下,我們以籌措贖金為由向綁匪拖延時間,警方很快通過電話監聽跟蹤查出了綁匪的藏身之處,火速行動將 3名綁匪一舉擒獲。 當我打開兒子藏身箱子的時候,倒吸一口涼氣──綁匪已經在箱子 媟??n了香燭冥紙,很明顯,他們已經做好了收到錢就撕票的打算。抱著失而復得的兒子,我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 此次遭受綁架對兒子造成極大的刺激,他開始神經質地自問:再也不願意與我一起出席任何公共場合,一回家就鑽進自己的房間鎖上門,就連叫他吃飯也不出來,把飯送到門口也不開門,只允許傭人把飯放在門口,等傭人離開了才偷偷開門自己把飯拿進去。 看著以往舉重若輕的兒子如今像一隻惴惴不安的小鼠般草木皆兵,我的心疼了又疼。諮詢了無數心理專家,得到的建議只有一個──時間療法。 我咽下眼淚,告訴自己:有什麼大不了呢?老天已經對我很寬厚了,把活生生的兒子還給了我。我開始用母愛的本能去和他共處,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他高興,由著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他擯棄牛排去啃漢堡包;請同學回家來鬧得翻天覆地;和那些以前我嗤之以鼻的不富貴沒氣質的同學打成一團;他開始穿便宜的 T 恤和牛仔褲;不再把頭髮三七分得細緻、梳得一絲不苟;不在我的監督下練樂器、苦著臉去聽交響樂……假日的時候,我帶他出去旅遊,不再帶他去這個博物館那個藝術宮。 我放任他自己挑選目的地和所有的旅遊專案。有一次在埃及,我們騎著一頭駱駝,在金字塔前面端詳獅身人面像,兒子坐在前面,靠在我懷 堙A駱駝脖子上的鬃毛蹭得他的小腿發癢,我讓他將腿盤起來,半躺在我的懷 堙A左手幫他撫摸著蹭紅的小腿,右手輕輕摸著他的頭髮。兒子忽然動了動,將腦袋往我的胸前擠了擠,夢囈般道:「媽媽,謝謝!」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第一童星,他沒有謝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謝我。可就在落日大漠 堙A靠在我懷 堛漁伬唌A他那麼由衷地感謝我。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我發覺這樣的生活才是兒子真正覺得幸福和滿足。 三年的恢復,兒子終於痊癒了。隨著兒子的改變,我身上也在發生著本質的變化,我不再張揚,學會了理解和同情,變得成熟和內斂,難怪外界都評論我是一個因為痛苦而長大的媽媽。
    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女記者作家們拜訪王建煊 14位光彩熠熠、才華洋溢的資深媒體與藝文人士,昨(7日)上午她們前往林口拜訪前監察院長王建煊,結果是徹底被他感動了! 感動之一:誰也不許帶禮物,即使帶去送他、自己出版的書,他也請助理現場照價購買。 但他卻買了許多書在現場供大家自由索取,其中包括張祖詒、陳文茜、許歷農、張作錦的書,以及他自己的四五本著作,並為大家簽名。 感動之二:聽他分享以他的影響力,在海內外(美國、大陸、緬甸與台灣)共成立6個公益慈善基金會,而且都已經交棒出去。 感動之三:他提醒「可敬的雄心」五個字,鼓勵大家為了公益,勇敢立下雄心壯志,成就大功績。 感動之四:他興建「天使居」(老人院)專門收留無子女的老人,讓他們安享天年。成立「黃金書屋」(鼓勵閱讀、買書、出書,改變孩子的一生),他希望能遍地開花,全台都有人踴躍參與興建天使居、設黃金書屋。 感動之四:他因攝護腺癌,必須經常包紙尿褲,他現場拿出一包紙尿褲,示範教學,現身說法鼓勵長者跟他一樣,勇敢使用提升生活品質。 感動之五:與輕微中風的妻子蘇法昭老師鶼鰈情深,照顧備至,還跟大家分享年輕時候追求的故事。 感動之六:他用自己的錢,包下高檔火鍋店,請14位貴賓午餐,還請基金會同仁作陪,餐後每人還送一份禮物。 感動之七:他飯後在場高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浪在街頭?」並分享人生的意義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愛心照人間」鼓勵大家多留愛心,勿辜負時光。 感動之八:昨天適逢王院長85歲生日,大家為他唱了多次生日快樂歌,並一起切蛋糕,他非常開心,並幽默的許下生日願望:「2024,選總統!」大家也跟著他開心拍手喊「動蒜」! 這次是我主辦的王建煊院長探訪團,下次我來辦教授團、企業團、教會團、青年團,有興趣的朋友請請留言,屆時再邀請大家參加。 #此次出席名單與資歷 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高惠宇—前聯合報採訪主任、新黨立委、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東森電視副總。 傅依萍—前聯合晚報總編輯、對外關係協會理事 李蜚鴻—前中國時報醫藥記者、副總編輯。 胡幼鳳—前聯合報影視組負責人、金馬獎執行長。目前是楊士琪基金會執行長 歐陽元美—前聯合報經濟記者、總編輯辦公室主任。 梁嘉木—前中央日報編譯、副總編輯。 葉映紅—前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副總編輯,旅居紐約。 劉丹曦—前中國時報編譯、中央廣播電台編審、旅居加拿大。 蔡文怡—前中央日報藝文記者、副總編輯、正中書局總編輯。 沈珮君—前聯合報副總編輯、健康事業部總監、美國世界日報台灣辦事處主任、專欄作家。 田麗雲—前IC 之音總台長,目前是好好聽potcast 負責人。 黃寤蘭—資深藝文記者、曾任職聯合報、中時晚報。目前是華山文創園區紅館總經理。 王之樵—出版「理想的國文」讀本製作人。
    2 人回報2 則回應1 年前
  • 【上帝把兒子還給我 我把自由還給兒子】 . 張艾嘉,從叛逆少女到金馬影后,從未婚媽媽到兩次婚姻,從名演員到大導演。她,似乎天生帶著光環,舉手股足間都在製造新聞,賺著人氣。 然而,一夜之間,她就變了,開始隨遇而安,變得平易近人,懂得享受無處不在的快樂;更重要的,明白了做普通人的樂趣,一切的一切,都從她的【兒子被綁架】開始。 張艾嘉在綁架案結案之後,面對媒體有這樣一番話:一直以為最重要的是盛名,時時處處想保持常青,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從未將自己從高處放下,好好審視一下生活。 直到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方才明瞭最珍貴的財富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攘攘熙熙,皆為名往。以前,我就是攘攘熙熙中的一分子,結 果從相夫到教子處處一敗塗地。 35歲以後,我想當媽媽的念頭越來越固執,我等不及了。於是,我未婚先孕生下兒子王令塵,我給他取了個英文名叫OSCAR(奧斯卡)。 從第一次抱他到懷裏,我就為他計劃出了未來的道路~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讓所有人知道我張艾嘉所擁有的東西全部都是最好的,不管是婚姻還是後代。 第二天,王靖雄離婚後正式與我結婚,我的育嬰計劃越發清晰:我要從此開始培養兒子,讓他成為「張艾嘉」這個金字招牌上最耀眼的那點金漆。 都說「三代出貴族」,為了培養出兒子的貴族氣質,多從最細微處開始,衣食住行時時處處刻意培養,他稍有不對就馬上糾正。 老公說我不像是在養兒子,像是在組裝電腦,把所有最先進、最頂級的軟體全部塞進去,卻不知硬碟本身能否容納。 現在看來,兒子當初真的很可憐,不能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在地上摸爬滾打,因為那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從學會走路開始就得 像個紳士。 從小就開始穿禮服,學習吃西餐,要記得站在汽車前等待司機拉門,再高興也不許哈哈大笑,只能微笑地表示自己很開心。為了能讓兒子入讀名校,我還 效仿「孟母三遷」搬往嘉多利山居住…。 等到兒子4歲多的時候,小紳士的雛形已經顯山露水了: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語無可挑剔;不管是"鋼琴"還是"小提琴",總能很漂亮地來上一段。 和我一起去西餐廳,儘管還不能幫我"拉椅子",卻一定會等到我落座以後再坐下。 在學校裏整天都保持乾淨與禮貌,是所有老師公認的小天使;所有的同學都用仰視的目光看著他,雖然我看得出來兒子並"不快樂",可我認定這個選擇沒錯。 隨後,我把兒子推到了大眾面前:兒子5歲那年,我應邀前往泰國北部採訪難民村,我帶兒子隨行,拍攝過程中,我把部分臺詞讓兒子背熟,然後將他推到了攝影機前。 電視臺播放後,香港頓時轟動,所有人都驚為天才。在香港成功後,我隨即帶著兒子殺回臺灣,帶他參與了一個國際品牌的童裝展示會,並讓他上臺走童裝秀。 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大肆報道,兒子在一夜之間又紅透臺灣。以後的日子裏,我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不遺餘力地打造著兒子,而 他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很快成了第一童星。 可是,我忘記了一件事情~香港並非太平盛世,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最先被別人盯上的就是曝光率高的明星。很不幸,兒子被人盯上了。 2000年7月5日,傭人沒有接到兒子,幾個小時後,接到了最不願接到的電 話……兒子被綁架了,綁匪開價﹝2000萬元港幣﹞ 綁匪在電話裏的聲音陰森而恐怖:你兒子現在是童星,你是大導演,他絕對值這個價錢,你也拿得出這筆錢。給你3天時間,交錢的地點我會再通知你。別玩花樣,不然,就等著給你兒子收屍吧! 我頓時癱軟了,我做夢也沒料到,自己的苦心打造竟會給兒子帶來殺身之禍! 為了籌集贖金,我緊急賣了樓,取空了所有的銀行存款,可是,才不過800萬元而已。 與綁匪在電話裏討價還價之後,終於敲定以800萬元成交。儘管綁匪一再威脅不許報警,在再三斟酌後,我們還是通知了東九龍重案組。 在警方的授意下,我們以籌措贖金為由向綁匪拖延時間,警方很快通過電話監聽跟蹤查出了綁匪的藏身之處,火速行動將3名綁匪一舉擒獲。 當我打開兒子藏身箱子的時候,倒吸一口涼氣,綁匪已經在箱子裏準備好了﹝香燭、冥紙﹞,很明顯,他們已經做好了收到錢就《撕票》的打算。 抱著失而復得的兒子,我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 此次遭受綁架對兒子造成極大的刺激,他開始變得神經質。再也不願意與我一起出席任何公共場合,一回家就鑽進自己的房間鎖上門。 就連叫他吃飯也不出來,把飯送到門口也不開門,只允許傭人把飯放在門口,等傭人離開了才偷偷開門自己把飯拿進去。 看著以往舉重若輕的兒子,如今像一隻惴惴不安的小鼠般草木皆兵,我的心疼了又疼。 當初,我的婚姻招牌沒留住羅大佑;如今,我的再婚招牌還會失去曾經活潑靈動的兒子,諮詢了無數心理專家,得到的建議只有一個~時間療法。 我咽下眼淚,告訴自己:有什麼大不了呢?老天已經對我很寬厚了,把活生生的兒子 還給了我。 我開始學著用母愛的本能去和他共處,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他高興,由著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他擯棄牛排去啃漢堡包。 請同學回家來鬧得翻天覆地;和那些以前我嗤之以鼻的不富貴、沒氣質的同學打成一團。 他開始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褲;不再把頭髮三七分得細緻、梳得一絲不苟; 不再我的監督下練樂器、苦著臉去聽交響樂… 假日的時候,我帶他出去旅遊,不再帶他去這個博物館、那個藝術宮。我放任他自己挑選目的地,和所有的旅遊專案。 有一次遊狄斯奈樂園,他拖我陪他坐在過山車的第一排,隨著過山車的翻滾倒轉,我們情不自禁一起尖叫,兒子緊緊抓著我的手,抓得很緊很緊,仿佛將他所有的力量和希望都寄託在這一握上。 下了過山車,手依然沒有鬆開,我彎下腰將兒子一把摟進懷裏,他攬住我的脖子,臉蛋貼在我的脖子上,呼吸一絲一絲地縈繞著我的耳畔。 好久沒有這樣抱過兒子了。 還有一次在埃及,我們騎著一頭駱駝,在金字塔前面端詳獅身人面像,兒子坐在前面,靠在我懷裏,駱駝脖子上的鬃毛蹭得 他的小腿發癢,我讓他將腿盤起來,半躺在我的懷裏,左手幫他撫摸著蹭紅的小腿,右手輕輕摸著他的頭髮。 兒子忽然動了動,將腦袋往我的胸前擠了擠,夢囈般道:「媽媽,謝謝!」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謝我。 我讓他成為當紅第一童星,他沒有謝謝我。 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謝我。 可就在落日大漠裏,靠在我懷裏的時候,他那麼由衷地感謝我。 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我發覺這樣的生活才是兒子真正覺得幸福和滿足的日子。三年的恢復,兒子終於痊癒了。 隨著兒子的改變,我身上也在發生著本質的變化,我不再張揚,學會了理解和同情,變得成熟和內斂,難怪外界都評論我是一個因為痛苦而長大的媽媽。 .
    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轉傳~ 我們可以從2020美國總統大選的兩位候選人身上學到什麼? . 每次選舉,不分人種、不分國家,就不斷地出現各種負面消息跟醜聞,因為討厭A所以含淚投給B,是很多人的投票邏輯。除了批評、抹黑、假新聞等,選舉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事? .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的,就連美國總統也是,有失敗、失言跟各種難堪的過往。與其大家一直謾罵,倒不如想想看,什麼是我們可以向這兩位截然不同的人學習的?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Biden拜登 …………… 1. 你能想像自己到了77歲還在工作嗎?今年77歲的拜登,成為美國最年長的總統,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光是這點就很勵志。(美國人其實沒有「退休」的概念,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RGB到87歲逝世前都還在工作。) . 2. 從小患有口吃(一種神經系統疾病),雖然長大後改善許多,但在備受壓力的時候,這毛病還是會偶爾發作,也說明了他時而口誤的原因。拜登後來克服口吃成為成功的演說家,證明後天的練習可以改變先天的失調,這也告訴我們努力的重要性, . 3. 官運順遂,家庭卻坎坷:1972年,29歲的拜登當選了Delaware參議員,成為美國最年輕的參議員之一,不過同年的聖誕節前夕,他的太太跟三個小孩跟大卡車發生車禍,妻子與女兒當場身亡,兩個兒子重傷,讓他一度承受不住想輕生。光鮮亮麗的背後,往往藏著萬箭穿心的遺憾。 . 4. 拜登堅持每天搭四小時火車往返德拉瓦州跟華盛頓之間,只為了照顧兒子,每天可以和兒子道晚安與道早安,這樣一搭就是37年。他是個好父親,至少他付出最大的努力這麼做。 . 5. 1988年,46歲的拜登經歷兩次開顱腦瘤手術的折磨,並退出了同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他不是人人想像中的一帆風順,反而充滿大病大痛跟不為人知的折磨。 . 6. 2016年,他的大兒子博.拜登得了腦癌過世,得年46歲。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讓他再次退出民主黨黨內初選,又一度與競選總統擦身而過。他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他在2020/11/5號選舉結果未明的時候曾說:「Democracy is sometimes messy, so sometimes it requires a little patience. 」這句話換成他的人生不是也很適合嗎?人生有時候很混亂,所以需要多一點耐心。 . 7. 即使身為副總統,也無法改變小兒子亨特.拜登的叛逆,數十年的酗酒和吸毒,讓老爸頭痛不已。這不是人人羨慕的家庭,卻是真實的美國寫照,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也讓我們看見拜登的韌性。 . 8. 2020拜登成為美國史上最高普選票數的總統候選人,超越歐巴馬達到逾7500萬張票,身為老馬創了多項紀錄,也讓我想起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這首詩:「在命運為你安排的時區裡,一切都會準時。」 . 9. 經歷過生離死別,拜登更能理解生命的無常與健康的重要性,他在選舉的時候就以身作則帶好口罩、公開演講都有保持社交距離,對抗Covid-19疫情也是他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他11/9在Twitter說:「I will spare no effort to turn this pandenmic around.」,這對美國人2020荒腔走板的防疫是一件好事,終於有個正常的防疫流程了。 . 10. 從小口吃、早年喪妻、中年重病、晚年喪子,讓拜登成為一個富有同理心的人,他用他的方式試圖癒合分裂的美國,如他當選感言所說的:「Time To Heal. 現在是治癒美國的時候。」有同理心是當領導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也希望當他真正握有權力時,能履行當一個治癒者的承諾。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接下來是 #Trump川普,美國政壇的傳奇人物。 …………… 1. 四年前,川普以一個政治素人的黑馬之姿,當選了美國總統。你能想像Biden在政壇耕耘了近50年才有今天的成績,然而川普第一次參選舉就選上,而且還是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證明了一件事:「在美國,一切都是可能的。」 . 2. 雖然今年川普74歲,但是他是個超級工作狂,永遠不休息,他說:「我不想度假,也不需要休假。」不管你喜不喜歡他,你都無法否認他沒有停下來的時候,隨時隨地往前衝。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我超過60歲,還能不能像他一樣這麼努力工作。 . 3. 身為富二代,卻沒有貴公子的陋習。他沒有紙醉金迷的度日,不抽菸、不喝酒、更不碰大麻。2016年美國一場高級慈善晚宴上,就被拍到他用吸管喝可樂(有點可愛),他的成功來自於他的絕對自律。 . 4. 軍事學院出身,體能一流,同時是學校橄欖球跟足球代表隊中踢球,後來更成為棒球隊代表隊的隊長。他這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他的健康,沒有天生殘疾,沒有後天病痛,就算70歲了,也沒有70歲的老態,即使得了Covid-19,三天內就重返白宮繼續工作,他真的是一個體力絕佳之人。 . 5. 川普的五個子女都很優秀,這是很不容易的事。2016年美國總統辯論上,希拉蕊曾經讚美川普說:「His children are capable and devoted, and I think that says a lot about Donald.」他讓孩子知道要不懈地努力,也不准他們碰觸煙、酒跟毒品。大學後要負擔自己的生活費,養成自力更生的習慣,所以即使出生優渥家庭,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上進、努力工作。 . 6. 川普一直都充滿自信。凡事都是一體兩面,往好處想,他是樂觀的、始終帶有希望的,而且絕對不會得憂鬱症的人。這樣的自信,讓他無論多少挫敗都會重新站起來,總是相信他可以東山再起,也因如此,讓他義無反顧參選美國總統,最後也出乎意料地成功了。 . 7. 放棄40萬美元薪資、每年只領1美元的總統:明明這輩子不工作就可以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他願意無償奉獻自己投入政治。我們不應該想他不領薪水,是因為他有錢所以應該的,而是因為他有這個能力不領,不是每任總統都有能力這麼做。有錢的好處就可以不被任何財團所控制,川普打破了兩黨長期被財團主導的局勢,對美國人確實是有吸引力的。 . 8. 一個商人總統的崛起,川普上任後美國經濟十分強盛(疫情爆發以前):低失業率、GDP增長、股市上漲也都是不爭的事實,他一直都是個優秀生意人、談判專家跟銷售員,這是他的長處。 . 9. 不畏強權,對抗中共政府:這是很多人喜歡他的一點。在川普出現以前,沒人敢對共產黨吭聲,全世界都怕被制裁,盡力配合。但是川普不一樣,他不喜歡吃虧,所以當他發現有人威脅他、欺騙他的時候,會全力反擊。這種仗義直言、不畏強權的態度是受到不少人親睞。 . 10. 與生俱來的魅力:他的每一則推文、每一個句子都是新聞焦點。他沒有社會最討厭的官腔發言,取而代之的是極具個人特色的真性情說話方式,創造了感染力極強、淺顯易懂,十分接地氣的川式語言,這就是它無可取代的個人魅力。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成功的人,值得大家效仿,失敗的人值得大家借鏡。這兩個人,都有超越凡人的堅強意志。 . 蔡康永曾經說過一段話:「雞生蛋,雞也拉屎,但你肯定只吃蛋,不吃屎的。對雞如此,對人亦然:每個出色的人,都會生蛋,也會拉屎。例如他很會開公司,那你就買他家股票來賺錢,至於他亂說話,你就不用學。你最要緊是多吃雞蛋,少理雞屎,吸取營養,壯大自己。很多人放著蛋不吃,整天追究屎,難道你靠吃屎能變壯大?」 . 嘲笑與謾罵很簡單,但你不會因此得到雞蛋,有所成長。懂得去欣賞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 . . . (歡迎分享)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