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瘋狂搶人!加拿大公佈最新移民計劃:3年145萬人!EE、團聚移民配額大增!難民減少!
加拿大聯邦政府公佈了未來3年(2023-2025)的移民計劃,未來3年加拿大將吸收145萬新移民,創下一個新的紀錄!

加拿大移民部長肖恩·弗雷澤稱,最新的移民計劃對於確保加拿大的經濟繁榮至關重要。

根據最新的移民計劃,2023年將吸收465,000名新移民,2024年目標增加到485,000名新移民,而到了2025年,目標則是引進50萬新移民!

2021年,加拿大引進了405,000名新移民,未來3年的移民目標可以說是大幅增加了!

未來3年,EE、PNP以及團聚移民的配額都將大幅增加。

其中,EE快速通道2023年將吸收82,880人,2024年109,020人,2025年114,000人。

PNP2023年將吸收105,500人,2024年110,000人,2025年117,500人。

團聚移民的目標人數則從2023年的106,000人增加到2025年的118,000人。

最新計劃宣佈之時,恰逢加拿大最新的人口數據出爐。
加拿大統計局剛剛公佈的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加拿大移民人口超過830萬,佔人口比例接近23%。
這是自1867年加拿大聯邦成立以來的最高比例。
加拿大近年來移民人數增長迅速,甚至超過其歷史上最大的兩次移民浪潮,被認為是該國移民的「新里程碑」。
加拿大統計局預測,如果移民增加的趨勢繼續下去,預計到2041年,移民可能佔加拿大人口的29.1%至34.0%。

加拿大近年來持續增加移民配額以及增加勞動力。
從2016年到2021年,加拿大移民佔勞動力增長的五分之四,並且很大一部分新移民因其對加拿大經濟做出貢獻的能力而完成移民。

20世紀初和二戰後的兩波移民對於加拿大城市化影響深遠。
即便移民會引發一些矛盾,大多數加拿大人仍表示認同,69%的民調受訪者表示不反對移民,58%的人希望通過移民來增加人口。

去年,加拿大移民中60%屬於「經濟移民」——他們要麼受過高等教育,在經濟上有能力創業;要麼承諾對加拿大現有企業進行大量投資;或者具有社會所需的工作技能,總體而言有利於加拿大社會。

加拿大商業委員會(BCC)對聯邦政府的聲明表示歡迎,稱全國各地的雇主都在努力填補工作崗位。

加拿大正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全國差不多有一百萬個工作崗位空缺。

BCC在一份媒體聲明中表示,它希望看到經濟類別下的移民人數從剛剛超過一半增加到總數的 65%。

按照最新移民計劃,加拿大2025年經濟移民的目標是到總數的60%。

移民目標大幅增加帶來的影響將是全方面的。

加拿大因為多次加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專家認為,隨著加拿大移民人數增加,居住需求上升,明年開始房地產市場可能迎來轉機。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余潔麟弟兄關於移民開展的交通:心動變成行動!(2020年6月5日) 你們現在講移民,還是在負擔的階段。台灣在同時間拿起了移民的負擔,更快更具體,同工們有三位要移民出去,另有全台的召會分區,每個區拿起一個地方,譬如,高雄拿起斯里蘭卡國家,新竹拿起東南亞一個國家。 盼望聖徒們有《使徒行傳》八章的移民;移民的火燒起來 現在他們不單是同工們移民,更是盼望聖徒們都動起來。重點是《使徒行傳》八章的移民,不是十三章的移民;十三章的移民是同工的移民,八章是聖徒的移民。第一步,是盼望全台1%的人移民出去,那就是四百多人;第二步,希望達到10%,就是三、四千人移民出去。現在是台灣整體的推動,就是所有的召會、所有的聚會都在推動這件事。移民的負擔我也不知道是誰開始的,反正你們一把火,台灣一把火,我看就是燒起來,大家的報告,彼此鼓勵。 《實行神當前行動之路》要被聖靈漫溢,如氣球一樣起來 我和他們講到我發出去的公開信,還有推薦李弟兄的那本書《實行神當前行動之路》,這是1985-1986李弟兄的交通,現在水流職事站也將李弟兄親自講的錄影一週一篇放在網上。昨天有弟兄打電話來,看了很受感動。講到怎麼樣興起來,要起來,就要像氣球一樣先打足氣,那就是裡面被靈充滿,外面被靈充溢。要被靈充滿,就要先有禱告,有多而徹底的悔改,各方面的悔改。 要同心合意,就是不吹無定向的號角 其實李弟兄講這個話當時是有背景的,1986年南加州同工們有一個悔改,他們去和李弟兄講不能這樣繼續下去,我們需要同心合意,與李弟兄的帶領是一。然後,立即有了一個臨時緊急召集的長老聚會,釋放的信息就收集在《長老訓練》第七本,裡面頭一次講到要同心合意,就是不吹無定向的號角;那個時候就講這些話。 為福音活、為福音死、為國度移民 我跟他們交通完了,我就上電腦,發現2018年那位韓國小姊妹那一封給我的信,再次很受感動。我就將那封信寄給林鴻。原來那個姊妹準備搬到UCLA去,打開家服事,張弟兄知道這件事。他們是在2006年,那時候我在韓國也是打這個負擔,「為福音活、為福音死、為國度移民」。小姊妹的父母,本來是夫妻雙雙在職,生活蠻好,丈夫太太都是教書,還自己辦了一個補習班。當時他們兩份工作忙得不得了,但覺得生活沒有什麼目標、沒有活力、沒有火。 憑信心生活 所以那一次他們就奉獻了,要到國內去。他們語言也不懂。吳有成那時在台灣,說,好啦,韓國要去開展的,我們辦二、三周的速成班。這對夫婦就去了二、三周,學了二、三句,然後全家移民開展了。他們的補習班交給親戚去辦,每月賺的錢寄到給他們解決生活。後來過了兩年,他們的親戚將補習班傾吞了,他們沒有了生活來源,真的是憑信心生活了。 在開展中,主答應禱告,應時供應 姊妹跟我講了很多這方面的經歷,愛筵青年人前家裡沒有吃的,就跪下禱告。聽到樓下有位年長的弟兄在喊,叫青年人下來搬東西,原來給他們提供了一大堆食物,解決了吃的問題。像這樣的見證很多。他們有一兒一女,女兒移民時十一歲,開始有埋怨父母帶他們出來開展;後來她考上了台大,有一個轉,開始認定父母的行動是對的。張弟兄,你知道這件事。這是很感動我的見證。(張弟兄:對,她有幾次和余弟兄交通,都很感動。) 關於主的行動 現在,講一大的情形。關於主的行動,這幾天我常常在禱告,我就簡單跟你們講,就三句話: 第一句,神的歷史,就是神行動的歷史; 第二句,神子民的歷史,就是神子民行動的歷史; 第三句,神是在神子民的行動里行動。 神的歷史,就是神行動的歷史;《詩篇》第六十八篇 第一句,神的歷史,就是神行動的歷史。你們讀《詩篇》第六十八篇,是講到神的歷史,這個歷史就是神行動的歷史。今天早晨,我將這詩篇聽了兩遍,註解說神坐車在曠野行動的背景是在六十八篇,是講約櫃的歷史。民數記里講到約櫃開始走,神子民宣告「願神興起,願祂的仇敵四散」,就是《詩篇》六十八篇的頭一句。神的行動從西乃山,經過曠野,到新約,就是祂升上高天,擄掠了所有被擄的,就是我們;賜下恩賜,然後聖靈澆灌下來,十天降沛雨,天降大雨,然後有傳好信息的成群的婦女。然後鴿子會飛,翎毛就是鳥的翅膀最末段最邊邊的毛,翎毛要起飛了,毛是綠的又是金的,就代表主的生命。李弟兄講六十八篇講的真好,一直講到國度,神掌權。這就是神的歷史,這歷史是在行動中的歷史。神的歷史,就是神行動的歷史。 神子民的歷史,就是神子民行動的歷史;摩西五經的記載 第二句話,就是神子民的歷史,就是神子民行動的歷史。特別是在《民數記》里。民數記就講到神子民的行動。摩西五經,《創世記》是特別個人的,《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是講團體的。《出埃及記》就是兩個詞:救贖和供備。救贖神的供備、供應;《利未記》也是兩個詞:敬拜和事奉。神子民的敬拜和事奉;《民數記》也是兩個詞:行動和爭戰。神子民又有行動,又有爭戰。兩個詞、兩個詞再兩個詞,「救贖和供備」,那是外面的;然後就是「敬拜和事奉」,最後是「行動和爭戰」。這個是第二句話。 神是在神子民的行動里行動;約櫃的歷史 第三句話,神是在神子民的行動里行動。此次國殤節特會中,說到神的歷史是在人的歷史裡面,人的歷史顯示神的歷史。所以神的行動,是在人的行動里行動。《詩篇》六十八篇里,因著神子民的行動,抬著做好了的約櫃,經過曠野,就是神自己經過了曠野。所以約櫃的歷史,就是神子民行出來、走出來的歷史。 危難時候不是嘆息,感想,而是傳福音的腳蹤;神在神子民傳福音的腳蹤中行動 倪弟兄在1937年底,中日戰爭開始了。人開始走了,走得厲害,走了一千多萬,走得中國人口板塊移動。那個時候到處都是逃難的人,人數比這二十世紀所有的難民人數加起來還要多一倍半。倪弟兄在「敞開的門」說,我們不是走難,我們不是逃難,我們是到處去傳福音。那裡面有一欄說「危難時候的腳蹤」。有的人很喜歡這句話,它不是危難時的嘆息,也不是危難時候的感想,而是「危難時候的腳蹤」,裡面講到同工們到各地的腳蹤。 一個記載人的歷史,一個記載神的歷史;亞伯拉罕從迦勒底的吾珥搬出去,是一個大行動 以前我們中國人做皇帝的,左右有兩個史官,一個記載皇帝說的話,一個記載皇帝的行動。我們的神在天上似乎也有史官,但一個記載人的歷史,還有一個記載神的歷史。亞伯拉罕從迦勒底的吾珥搬出去,那是大行動!那個時候,神歷史的史官就開始寫了。世界當時的歷史沒有記載亞伯拉罕,人的歷史也沒有記載亞伯拉罕。人的歷史,後來考古挖出來什麼巴比倫,講的是帝王;還有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是講的帝王的歷史。那些帝王的歷史,在神的歷史里,在聖經里有記載一點,很少,因為大多沒有在神的行動里,比如以前埃及的法老斷氣換位,這是人的歷史。 神的歷史跟人的歷史可以交集在一起 但是神的歷史跟人的歷史可以交集在一起。羅馬帝國有人寫人的歷史,主耶穌降生就有神的歷史,有神的歷史在人的歷史裡面。今天世界的歷史很多,現在拼命在寫,這些歷史都是空前的,但我們都在這歷史裡面寫神的歷史。 下面怎麼行動就需要繼續禱告,被靈充滿 現在弟兄姊妹就是多為這移民負擔禱告,這也不是誰發起的。沒有人叫台灣,也沒有人叫你們移民。但大家都有負擔了。下面怎麼行動就需要繼續禱告,禱告了就能被靈充滿,讓靈充滿了這個行動;靈不充滿就動不了。 大移民、中移民、小移民都是很需要 大移民、中移民、小移民都是很需要。他們台灣也是準備所有沒有召會的鄉鎮,把它全部福音化。我們小移民還有許多空間,西北、西南地區許多還是沒有召會的。你們看那個《敞開的門》,那個時候有人有負擔跑到雲南傈僳族傳福音。今天也有弟兄也有負擔跑到雲南怒江那一帶,傈僳族很敞開,差不多都是基督徒,需要我們的東西。最近有一對好像是河南去的,剛去不久,剛生的小孩子去世了。聽說怒江那裡現在有自然災害,很多人受影響。 福音開展是很需要的,就在這個時期;一大片需要的地方 福音開展是很需要的,就在這個時期。一大片需要的地方。從前煙台移民就是移民到西北。實際怎麼做我就不知道了,現政府也鼓勵去開展大西北。國外也是一大片可以去的地方。最近南斯拉夫、塞爾維亞,亞克羅地亞,過去十幾年沒有同工去,現在興起幾十個召會了,都是因著這個職事的書報。 我們是每一個鎮、每一個鄉都要福音化,要抓的細 林鴻和他們同工講,前幾年我們鼓勵這裡的聖徒去部分移民,一年去3-4個月,就是飛鷹移民。現在國家脫貧攻堅,每一個鎮、每一個鄉都要脫貧。我們是每一個鎮、每一個鄉都要福音化,要抓的細。 心動變成行動!美國也在鼓勵大家移民 我今天要講,真是講不完。反正要多禱告,心動變成行動!美國這裡也是鼓勵大家移民。鼓勵移民到中部沒有召會的地方,還有許多城市沒有召會和聖徒。現在台灣說要移民,美國弟兄也聽到這消息了,也鼓勵他們。 以前摩爾維亞也是先守望禱告,再往外傳福音;一移民就脫離地了 你看韓國這一家,他們似乎也沒有做什麼,弟兄也不太會講,姊妹也不大會講,弟兄就是開車,姊妹就是做愛筵,完全憑信心過生活。他們原來也是在職,二份職業。那時有一個青年弟兄,久不聚會,被他們服事,復興了,現在新竹全時間。移民就脫離地了,一移民就脫離地了。以前摩爾維亞也是先守望禱告,再往外傳福音。 https://www.churchinalhambra.org/zh/2020/06/06/%E4%BD%99%E6%B4%81%E9%BA%9F%E5%BC%9F%E5%85%84%E5%85%B3%E4%BA%8E%E7%A7%BB%E6%B0%91%E5%BC%80%E5%B1%95%E7%9A%84%E4%BA%A4%E9%80%9A%EF%BC%9A%E5%BF%83%E5%8A%A8%E5%8F%98%E6%88%90%E8%A1%8C%E5%8A%A8%EF%BC%81/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明尼蘇達州「minisota」,美國中西部最大的州,北與加拿大接壤,向東鑲嵌入五大湖區。印第安人稱呼明尼蘇達河為「minisota」,意思「好似藍天白雲顏色的水」,充分描繪出這美麗柔情的萬湖之州。最大城市Minnapolis 與位居東南隅的迷你首府聖保羅 Saint Paul,兩市合稱「雙子城」(twins)。 何以治安一向良好的明州雙城區,會發生如此嚴重的暴力事件呢? 原因在於明尼蘇達是美國人口密度較低的聯邦州之一,勞動力嚴重短缺,透過新移民來填補勞動力缺口乃是當務之急。1991 年,非洲索馬利亞內戰爆發,許多人民紛紛逃離索馬利亞,明尼蘇達州積極接納了近三萬索馬利亞移民,為全美人數最多的地方;全美最大的索馬利亞裔社區,有「小摩加迪沙」之稱(Little Mogadishu,Mogadishu為索馬利亞首都),就位在明州最大城市明尼亞波利斯(Minnapolis)市內。 索馬利亞人在明州迅速崛起,伊爾汗·奧馬爾(Ilhan Omar)甚至當選明尼蘇達州第五國會選區的聯邦眾議員,成為了首位索馬利亞裔國會議員,同時也是首位非洲出身並歸化入籍的國會議員。川普大罵四位民主黨籍非裔女性眾議員,並揚言要他們滾回去(Send her back),其中之一就是這位來自明州的伊爾汗·奧馬爾。 然而就像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美國依舊存在種族歧視;伊爾汗·奧馬爾當選眾議員,依舊無法改善明州內的索馬利亞人生活。索馬利亞人信奉伊斯蘭教,無法融入當地人生活,而沒有一技之長,大多只能從事低賤的勞動力,因此貧窮、困苦乃是日常寫照。於是當伊斯蘭恐怖分子頻頻在歐美招兵買馬時,全美最大索馬利亞社區「小摩加迪沙」就成為恐怖分子的宣傳重點。 2013 年 9 月 21 日發生肯亞奈洛比購物中心襲擊事件,造成至少 67 人遇難,犯案的恐怖分子中就有從明尼蘇達州招募的青年軍;而在伊斯蘭青年運動公開的宣傳短片內,亦可見到 3 名自稱明尼蘇達出生的年輕人作為宣傳的號召。 貧窮困苦的索馬利亞裔年輕人不僅投身為海外的恐怖分子,行有餘力更是將激憤投向收留他們的地方。2016年 9 月 17 日明尼蘇達州一家購物中心發生的持刀傷人案,來自索馬利亞的兇嫌在被警員開槍擊斃前刺傷 9人,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官方媒體「阿瑪克通訊社」(Amaq News Agency)隔天隨即宣稱犯案,兇嫌是「伊斯蘭國的戰士」。 雙方互為怨偶,至此明尼蘇達州與索馬利亞人的蜜月美夢正式畫下句點。 原本罕見黑人的 Minnapolis 城市,現今索裔黑人早已突破三萬。貧窮加上文化隔閡、恐攻陰影,索裔黑人開始成為明州警方提防、歧視的對象。因此當明尼亞波利斯 Minnapolis 第三分局員警面對涉嫌持有偽鈔,卻不願配合調查的索馬利亞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時,員警潛意識認定他所面對的不是一般黑人,而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潛在恐怖分子,於是悲劇就發生了。 美國黑人在美國生活了近三百年,和白人信仰的是同一基督宗教;但是索馬利亞黑人是近 30 年才歸化美國,信仰的是與基督文明對立的伊斯蘭教。因此明尼蘇達雙城暴動就不能單純歸類於一般的種族衝突,而是長期以來信仰伊斯蘭教的索馬利亞人,與信仰基督教的明尼蘇達州員警,因經濟弱勢而產生的宗教文明衝突。從歐洲接納伊斯蘭移民的國家陸續發生恐攻的現象來看,雙城的警民衝突不會是偶然,只要文化歧視、衝突持續存在,這一類的暴力事件將不斷上演。
    3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德國預測中國未來三十年的走勢……,一定要往後看完! 2007年,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高增長,房價增長放緩。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器成功發射。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中國45枚金牌名列獎牌榜第二。神舟7號發射成功,宇航員出倉行走。臺灣大選,馬英九當選。 2009年,兩岸實現三通,結成更緊密貿易區。臺灣經濟開始復蘇。 2010年,京滬,京廣高速鐵路投入運營。時速300公里。中國外匯儲備達20000億美圓。中國GDP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 2011年,中國全年出國人次累計超過1億,各國重視中國旅遊市場。中國寬頻用戶超過2億,位居世界第一。 2012年,中國電影蓬勃發展,並且產生第一部科幻大片,講述了未來發生世界大災難,中國拯救世界的故事。影片製作精良,視覺效果震撼,氣勢恢弘,故事精彩。退休導演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看罷影片,當即表示後生可畏,和新生代導演相比,自己就是SB。 2013年,受到電影業成就的鼓舞,中國電視業後來居上,大量中國國產電視劇出口,中華風風靡亞洲。中國國內開始流行穿漢服過年,穿漢服結婚。 2014年,中日韓-東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美國影響逐漸淡出亞洲。中國高速鐵路網初步建成,一舉解決鐵路運力不足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制約,春運成為歷史。朝鮮借鑒中國模式,開始改革開放。 2015年,中國成功發射載人登月航天器。首名中國女太空人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中國人。航天器於農曆八月十五降落在月球表面。全國超過10億觀眾在中秋節親眼目睹了現代版的嫦娥奔月。 2017年,中國宣佈建成科技創新型國家,這項計畫始於2005年,終於利用12年時間完成。中國產業升級初步完成,中國企業的生產線更多的設立在非洲,印度,東南亞,拉丁美洲,中國本土製造比例逐漸下降。 2018年,龍芯處理器佔領國際CPU超過10%市場份額,中國國產汽車大量佔領廣大發展中國家市場,中國國內汽車擁有率達到20%,個人移動終端(那個時候估計不用手機了,應該是掌上型電腦的感覺吧)擁有率超過80%,按照絕對數量,全部位居世界第一。 2019年,朝鮮韓國結成自由經濟體,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7位。當年全球GDP排行為1美國,2中國,3日本,4德國,5英國,6法國,7朝鮮韓國經濟體,8義大利,9印度。 2020年,有中國漁民在東海看到外形似龍的不明生物,引起全國媒體關注,一時間關於是否真的存在龍這種生物的討論沸沸揚揚。隨後,中國海軍在東海與日本自衛隊發生小規模衝突,中國海軍隨即佔領釣魚島,宣佈釣魚島為中國固有領土。並希望日方保持克制,不要使衝突升級。最終中日談判解決爭端,日本承認釣魚島屬於中國,中國支持日本收回北方四島之主權。 2021年,一種以學習中華禮儀,復興中華文化為目的的仿古私塾在民間興起。有條件的家庭紛紛送孩子去這種私塾學習古禮,古文,古文化和琴棋書畫,以增加孩子的修養。以往的英語,鋼琴,芭蕾,素描等等培訓機構逐漸被冷落。 2022年,伊斯蘭世界發動針對以色列的又一次戰爭,澳大利亞和歐洲的穆斯林同時舉行遊行示威支持聖戰,並引起騷亂。美國聯合北約軍隊參戰。中國宣佈啟動反分裂國家法,武力統一臺灣。五星紅旗升起在臺北上空。中國自此全部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軍。並派20萬精銳部隊登陸臺灣維持秩序。 2023年,中東戰爭基本平息,阿拉伯世界再一次失敗,但是對於西方文明的敵對情緒更加膨脹。美國表示承認中國對於臺灣的佔領和統治。中國政府在臺灣推行一國兩制,臺灣體制維持不變,但是取消臺灣軍權,收編為中國人民軍,由中央統一管理,取消總統選舉,由中央委任,保持縣市長選舉。同年,中國大型空間站建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初步完成,從此,伽利略,GPS在中國成為純民用,軍用全部採用北斗系統。 2024年,中國第三個航母編隊建成。活動區域,南海。有效扞衛了我國領海主權。中國初步借鑒臺灣經驗,在廣東福建進行試點,實行縣市長選舉。同年,美國登陸火星。 2026年,俄羅斯遠東的中國移民首次超過俄羅斯族,成為半中國化地區,中國對此地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俄羅斯人口繼續衰退,經濟影響力甚微,使得俄羅斯對遠東心有餘而力不足。 2027年,朝鮮經過多年改革開放,各方面體制與中國無異,加之中國對朝鮮的扶持,朝鮮人均GDP達到韓國的60%。朝鮮半島開始統一談判。 2028年,由於蒙古國在經濟文化上越來越中國化,同時大量中國移民湧入蒙古,蒙古對中國的依賴越來越嚴重,最終蒙古以邦聯形式加入中國。同年,中國大陸進行簡化字修改方案試運行,將簡化的不科學,不成功的簡化字取消,所有簡體字應保持與繁體字一一對應,並且結構合理,表意明確。同時,在港澳臺地區推行新簡體字。 2029年,馬來西亞華人獨立建國,國號新新加坡。印尼華人開始獨立鬥爭。 2030年,中國政府表示支持印尼華人的民主要求,認為當地華人有人民自決的權利,印尼政府對華人的殘酷政策嚴重損害了當地華人的人權。中國本著人權大於主權的原則,派出2只航母編隊和10萬陸軍進發印尼。 2031年,經過幾個月的戰鬥,印尼華人成功建國,國號,新新新加坡。國防暫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西方媒體披露中國軍隊在印尼的戰爭中有種族滅絕的情況發生,導致大量印尼馬來人被屠殺。中國表示這純粹子虛烏有,印尼馬來人的大量死亡完全系此人種生存力不強造成,屬於自然現象,與中國軍隊無關。 2032年,中國在國內推行基層民主選舉,各地縣市長由人民民主選舉。省長仍由中央委任。朝鮮韓國統一談判達成協議,組成聯合政府,同時美軍撤離韓國。新國家國號大朝鮮民國。 2033年,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新新加坡,新新新加坡,蒙古加盟共和國的經濟總量首次與美國持平。當年全球GDP排行為1大中華,美國,3日本,4大朝鮮民國,5,德國,6法國,7印度,8英國。 2034年,中國成功登陸火星。美軍撤離日本,日美安保條約失效。中國主導建立亞洲共同體,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2035年,大朝鮮民國正式全面啟用漢字書寫,要求利用10年時間恢復漢字與朝鮮文書寫系統並用。同年,日本限制假名和英語詞彙的過量使用。規定有漢源詞的詞語一律使用漢字書寫。同時日本人姓名中,不得出現假名。 2036年,越南正式啟用簡體中文作為書寫系統,朝鮮,日本也開始引進中國的簡體字,保證本國漢字與中國漢字的一致。同年,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3億。 2037年,中國出臺新移民法,嚴格限制外來移民和偷渡者。 >2038年,亞洲共同體把人民幣作為通用貨幣。日元匯率與人民幣掛鉤。以西方世界主導的經濟秩序正式崩潰。 2040年,東方世界的財富超過西方世界,全球GDP排行為1大中華地區2歐盟3北美(美國加拿大)4日本,5大朝鮮民國,6印度。中國人均GDP,達到200000人民幣,成為發達國家。
    1 人回報2 則回應6 年前
  • 【 厲害了,華為! 】 一 一場圍剿與反圍剿的鬥爭,已經打響! 從無端拘扣孟女士開始,美國就在圍剿華為這場行動中圖窮匕現;也正是從那一刻開始,華為的突圍加速了腳步! 華為用自己的行動向世界說明,世界還是之前的世界,但中國不是之前的中國! 1、英國回心轉意了! 剛剛,英國第二大移動通訊運營商O2宣佈:將於明年1月開始,在倫敦200個通訊基站測試華為的5G無線通訊裝置,替換目前正在使用中的諾基亞裝置。 另外幾家英國運營商也表示:他們也將使用華為的裝置進行5G測試。其中有三家公司證實,已經與華為達成了20億英鎊的協議,將在英國各地建立5G網路,並準備開始在明年開始正式運營。 英國,這個華為在國外最重要的一個市場,穩了! 2、韓國改弦更張了! 韓國通訊公司LG副會長河炫會表示:計劃通過國際公認的檢驗標準,正面消除對華為5G裝置安全問題的疑慮。 LG還坦言: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有一個公平的競爭,華為不應該被單獨挑出來,如果有問題那也是整個行業的問題。更何況,華為在全球170多個國家提供的裝置都沒有出現安全問題。 可以說,LG 公司這一番言論,簡直就是華為遭受多個國家針對以來,得到的最有力的支援! 3、捷克來了180度大轉彎! 捷克前段時間,突然宣佈: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停止使用華為手機。這個訊息傳來,讓全世界一片譁然。 終於,12月21日,捷克總理巴比什承認錯誤了:他此前有關政府部門不使用華為終端產品的表示是草率行動。 捷克政府還發表了聲明:在關鍵的資訊基礎設施系統或重要的資訊系統採購程式中,如無國家安全相關的重要原因,不應歧視任何投標人或實體。 4、印度伸出了合作之手! 據《印度時報》12月18日報道,印度已經准許華為參與該國5G測試,並在發出的邀請中,稱讚華為在印度電信市場的發展。 而華為聲明指出,仍致力於為客戶開發可信和安全的解決方案,將繼續與印度政府和其他行業利益攸關方密切合作。 是的,你沒看錯:遭受空前打壓的華為,並沒有喪失鬥志,反而加速了自己進軍世界的步伐! 華為正在以實力扭轉乾坤,化危機為轉機,突破層層的封殺! 二 尼采曾經說過:凡是不能殺死我的,都會令我更強。你越強,能夠傷害到你的就越少。 孟晚舟被拘扣後,一些國家加入了美國抵制華為的聯盟,宣佈抵制華為。一時間,議論紛紛,好像黑雲壓城! 有人心裡嘀咕,面對美國及其盟友這麼大氣勢的封殺,華為能扛過去嗎?答案是——可以! 華為從一開始,就顯得尤為淡定,無論是從釋出有關孟女士事件的聲明,還是相關工作的開展,都顯得極為理性、絲毫不見慌亂! 為什麼華為如此淡定?一方面,這是華為作為一家國際企業具有的理性、剋制、專業的風範;另一方面,華為的這種隱忍和冷靜,也來源於它對自身實力的自信! 這種自信就是:華為已經強到了近乎無可替代,誰拒絕華為,誰就近乎是自絕於5G時代! 比如,前不久華為首次披露了5G的專利數量,華為已有5G標準專利61項,佔比達22.93%,排名全球第一,遠超美國高通。在美國權威協會發布的5G報告中稱,排名第一的是中國! 再如,11月21日在倫敦舉行的華為“全球移動寬頻論壇”上,英國電信首席架構師公開宣佈:現在只有一家真正的5G供應商,那就是華為。 更有說服力的,或許是市場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剛剛公佈的這個最新訊息:2018年的前三季度的全球五大電信裝置廠商的排名分別是:華為、諾基亞、愛立信、思科以及中興通訊。其中華為佔據了整個市場的28%! 這些都說明了,華為已經強到了難以打敗的地步!只要華為自己不打敗自己,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打倒華為! 是啊,這世界仍然是一個殘酷的叢林社會。在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時代,實力就是最有力的語言。你要麼變強改變一切,要麼一直做被傷害的那一個。 事實上,對很多國家來說,面對美國的威逼利誘,他們不可能不看看老大哥的臉色,給老大哥一些面子。但是,當面對真正的利益損失時,他們的身體永遠比嘴巴老實。 畢竟,他們真的在乎的,是自己國家的5G建設,能不能早點搞起來;他們真的擔心的,是沒有華為,他們或將在5G競爭被甩到月球上去;而對於美國莫須有的“抵制華為”,他們真的不在乎! 什麼叫實力?這就是實力!靠實力打破封鎖,靠實力獲得客戶,靠實力打贏勝仗! 現在看來,華為正在實現這一目標! 三 當然,是否選擇華為,除了經濟與現實利益考量這個最根本的因素外,還與國家政治有關:關於是否支援華為,世界範圍內開始站隊。 從封殺華為,再到孟晚舟被無故羈押,總有人在不斷地試探中國的底線——實際上,當一個超級大國動用自己國家以及盟友的國家公器,不遺餘力不折手段的去“追殺”一家高科技公司,其高低優劣,就已經有了分曉。 雖說我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但是有的時候,公道還需要自己爭取——讓對手或者流氓級的對手,願望落空,甚至悔不當初,是最好的反擊! 華為的反擊讓他們看到:我們不惹事,也絕不怕事。與中國合作好,能得到更多利益;反之,必然會受到損失。相關國家要理解這一點,需要長時間反覆才能達到。 比如韓國。 與日本不同,韓國近一兩年一直在努力緩和半島關係,同時也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所以韓國並不像日本那樣禁止華為既是明智之舉,也是利益選擇。 事實上,韓國這種選擇也是出於經濟利益考慮,因為韓國在電子科技上對中國很依賴,如果韓國也拒絕中國華為,那韓國將失去作為中國配套的地位,所以韓國不會那麼傻,美國讓他幹他也不幹,因為那些損失美國是不可能彌補啊的。 再看看加拿大。 針對孟晚舟無端被拘扣事件,中方對加拿大的手段,可謂有理有利有節!現在,本來是屬於加拿大的一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單,已不翼而飛了。加拿大企業也“殃及池魚”,為加拿大政府的錯誤行為蒙受了鉅額的損失! 是啊,國弱受欺,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被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看看下面這張照片裡,這位絕望和孤獨的老人吧。 他是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他叫賈法裡,在他的國家被轟炸、全是焦土的時候,他一個人在聯合國向美、英、法三國辯解,三個國家的代表直接離席。 他只能一個人默默坐在一個角度一邊流淚,一邊嘆息。。。 這不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所幸我們生在了一個和平而強大的國家!如今,中國在國際的地位舉足輕重,它的發展迅猛神速,也讓人心生敬畏。 經歷幾代人的血汗,中國一步一步走到了世界的頂端!它的麾下,有難以封殺和撼動的民族企業。 正如任正非所說:不要遇到一點困難,就悲觀,不要遇到一點挑戰,就想投降,投降沒有出路,只會被人蹂躪。要敢於亮劍,提刀跨馬殺敵。 為華為點贊,為偉大的祖國點贊!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聯合國:人類「大限將至」!世衛組織:40年內全球吃素!必須馬上吃素!刻不容緩! 假如你得知 全人類在22年後大限將至 你會作何反應? 也許你會無動於衷 覺得事不關己; 也 許你只是當時有所震驚 但事後依舊我行我素; 但是朋友們 這個絕不是危言聳聽 就在前幾天 聯合國向全人類發出了 「只剩22年,地球將陷入危機」的警告卻被無數人忽視了… 聯合國發出重磅警告全球升溫需限於1.5℃否則2040年世界將陷入危機 上週末 聯合國發佈了一份重磅報告 《IPCC 全球升溫 1.5ºC 特別報告》 這份報告引用超過6000篇科學文件 全球數千名專家和政府審稿人為其貢獻了力量由此可見IPCC的廣泛性和政策相關性 得出的結論令無數人震驚 全球升溫需限制在1.5攝氏度 否則,到2040年地球將面臨氣候大危機2016年《巴黎協定》簽署時的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 到2100年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ºC而非2ºC全球海平面上升將減少10釐米;與全球升溫2ºC導致夏季北冰洋沒有海冰的可能性為至少每十年一次相比全球升溫1.5ºC則為每世紀一次;隨著全球升溫1.5ºC 珊瑚礁將減少70-90% 而升溫2ºC珊瑚礁將消失殆盡(>99%); 聯合國發佈的這一報告則直接將地球給人類少之又少的升溫額度 又減少了四分之一那現在 人類已經用掉多少份額了呢? 極限值的三分之二 1攝氏度… 這意味著,假如人類再不做出改變,以現在這樣的形式發展下去… 到2040年足以毀滅人類的氣候大危機就會上演… 地球上很多物種包括人類的壽命 或許只剩下22年… 如果不控制全球變暖 地球將會變得怎樣? 不知大家是否看過一部名為《後天》的災難片。 因為全球變暖引發了颶風、冰雹、洪水、冰山融化 最終帶來了極度嚴寒 一系列的地球巨變引發了一場不可輓救的災難 這些畫面無不令人膽戰心驚… 但是現在現實版的後天 卻在人類面前一一上演… 首先是全球各地出現極端高溫 連北極圈的氣溫甚至也突破了32攝氏度 還有瑞典高溫創百年記錄引發森林火災 英國出現50年來最乾旱夏天 還有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 肆虐美國的颶風弗洛倫斯 讓620萬人只能眼看著自己家被颶風吞噬 大阪出現57年來最強風力15級大風,全城陷入癱瘓 颱風山竹給廣東各地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這些駭人的圖片 這到底是科幻還是現實? 或許我們已經分不清了… 或許地球 早已開始給人類一次次警告 只不過人類不知道… 面對眼前的利益人類一次又一次無視了地球的警告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接受BigThink網站採訪時曾說過: 由於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對於地球的掠奪日盛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 「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 或許他說的並沒有錯人類為滿足眼前的利益 究竟做過多少不計後果的事情? 巴西政府曾畫下紅線 80%的亞馬遜雨林不允許濫砍濫發 畢竟,亞馬遜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然而,從衛星雲圖可以看到非法砍伐的林場早已滲透至公共區域 多處還因為不法分子放火燒林 被熏得焦黑 「懶人經濟」讓外賣和電商經濟體規模逐漸增大讓人人都想投身進入分一杯羹 但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外賣、快遞的過度包裝所帶來的塑料這種「石油」副產品的濫用 不僅會造成垃圾圍城由於塑料是石油的副產品塑料被使用的越多 石油相應的就要開採的越多 碳排放量也將越高… 還有最為諷刺的「共享單車」 這一以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為口號的經濟模式最後卻造成了大規模的資源浪費… 一個個「單車墳場」從高空拍攝的照片讓人看著震撼又可悲… 其實,地球不需要拯救 而是人類需要自救!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接受採訪時說過: 我們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 恰恰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地球已有44~46億歲 經歷過很多不同的時期 但無論是哪個時期 無論地球曾經遭受過何等巨大災難 無論是否有人類存在,地球都是地球 所以,當有一天人類把地球的資源耗盡 把地球變得很熱,海平面升高百米 即使人類會像恐龍一樣消亡,地球還是地球 聯合國這份警告 給人類下了最後通牒 地球留給人類自救的時間 只剩下22年 或許,你應該行動起來了 • 做好Reduce,Reuse,Recycle • 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堅持廢物利用,做好垃圾分類 • 盡量減少自己的碳足跡,比如能走路的距離,就不要再開車了 • 將家裡的白熾燈泡,換成節能燈泡 •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更多考慮使用新能源產品 • 減少熱水使用,可以極大減少能耗 • 減少一次性塑料消費,如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 • 改變觀念,將對環境負擔的考慮納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不要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 • 將食物垃圾單獨處理,使用廚余垃圾處理系統,如堆肥桶 • 加入環保組織,參與義務植樹活動 • 如果家裡有空調,記住給空調換乾淨的過濾網 • 老生常談的節約用水,但這的確是節約能源很關鍵的一步 還可以選擇多吃素食,少吃肉食 從而逐漸減少肉類的生產 減輕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畜牧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要遠高於運輸業 保護動物也是保護環境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物種多樣化不斷下降的今天 拒絕肉食是當務之急 畜牧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推薦幾部紀錄片給您 《面對肉食的真相》、《微妙的平衡-真相》、《統治》 還有22年 希望我們都能看到 人類共同努力 扭轉命運的那一天! 🔴世界衛生組織鄭重發聲:40年內全球都要來吃素! 據聯合國統計,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至90億,但那時候的水資源卻遠遠不足以生產出足夠的糧食,食物短缺將迫使人類在40年內選擇素食! 籠罩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生存假象之下,全球糧食危機已然開始。聯合國做過一個統計,到2050年,全世界需要增產70%的糧食才能餵飽屆時將達90億的地球居民。 人口快速增長,土地面積和水源卻無法增多。儘管今天人類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但「無水之炊」仍將導致嚴峻的全球糧食危機,因為地球上已經沒有多餘的可耕地以及多餘的淡水資源供人類種植糧食了。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目前世界上11億人無法獲取乾淨水源,8億人喝不到飲用水。聯合國預測,2025年全球會有18億人活在絕對缺水的環境,另有三分之二人活在用水緊張的地方。今天全球飢餓人口已達10億,20億人營養不良,再增加20億人去哪裡填飽肚子呢? 瑞典的科學家指出,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要先解決水資源問題。當今全世界有超過70%的用水消耗於農業上,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水用於種植牲畜飼料。我們一般人每天只需要喝二公升水,但肉食的生產過程卻需要2,000至5,000公升水——如果這些水種出的糧食直接供人食用呢? 生產一公斤牛肉要耗費10萬公斤水,這相當於一個人20年的飲水量;平均16公斤植物蛋白才能轉化為1公斤牛肉;全世界牧場的面積是耕地面積的2.5倍;世界糧食消費量的45%用於餵養牲畜,這個數字在發達國家是2/3,而在美國達到了驚人的70%!(參見《世界各國飼料用糧統計》)世界上38%的穀物和74%的大豆餵了牲畜!美國家禽家畜吃掉的穀類是美國人口吃掉的五倍!目前全球餵牲畜的穀物足以供20億人食用!我們花了如此大的代價在牲畜上,但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從肉類中我們只攝取了10%的蛋白質和熱量,穀物中90%的營養成分都變成了牲畜的糞便,其中大部分被直接衝進了下水道,造成水污染!因為食肉無度我們疾病與肥胖纏身,身處食物鏈頂端的我們,通過動物獲取的毒素是植物的幾倍乃至幾十倍。人類為了吃肉已經把可耕地和可居住空間的30%讓給了養殖牲畜,還要把90%的食物營養浪費在下水道!全球還有十幾億人在挨餓! 我們需要一份全新的食譜,以填飽未來的世界人口。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經濟學家指出,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第一步,首先應該是以素食代替肉食。顯然,素食是未來的飲食方式,也是人類必須再次選擇的飲食方式。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研究院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目前人類20%的蛋白質攝入來源於肉類食品,但是這個比例將會在2050年降至5%,以填飽淨增加的20億人的肚子。 科學家們估計,未來食物的需求將大量依賴於植物蛋白。許多西方國家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究如何從黃豆粉中提取美味的植物蛋白,而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已經學會了從豆腐和其它豆製品中獲取優良的蛋白質。 1.哈佛大學營養學家J. Mayer估計,美國只要削減10%的肉類食品就能節省足夠6千萬人食用的糧食。 2.北美每個人每星期只要吃一頓素食,每年節省的糧食就可以養活1600萬人。 3.養活1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生產力,能養活20個素食者。 4.1人吃素1天=讓20人1天免於飢餓!全球每年有超過500萬人因為飢餓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5歲以下的兒童。平均每5秒鐘就有一個兒童死於飢餓,每天有8億5千萬個兒童餓著肚子上床睡覺,有1萬5千個兒童死於營養不良。為輓救生命請選擇素食! 「如果我們大家都吃素,那麼,我們一定能將飢餓逐出這個星球。那時,孩子們將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從出生到長大,他們將生活得健康和幸福。牲畜們也將真正像野生動物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再也不會被迫大量繁殖,養肥和屠宰,吃著本應屬於飢餓人民的糧食。」——B. Pinkus的《植物蛋白》(內容來源:環球時報) 我認為40年太久了!必須馬上吃素!刻不容緩! 同意的請轉發 ! https://m.sohu.com/a/373531406_409719/?pvid=000115_3w_a
    2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中時電子報 首頁 日報 工商時報 產業.科技 義联砸百億到屏東蓋醫院 最快2年完工 小字型 中字型 大字型 2018年04月07日 04:10 工商時報 林憲祥/高雄報導 義联集團計畫在屏東麟洛鄉,大手筆砸下新台幣148.5億元,興建大型醫院結合養生、長照、小型義大世界的投資案終於有眉目。屏東縣長潘孟安受訪時表示,只要義联集團的開發作業程序,進行順利,最快2年內可以完成開發和啟用。 義联集團表示,屏東縣長潘孟安相當積極發展地方經濟建設,並關懷縣民醫療照護,希望能減少居民外地就醫飽受舟車勞頓之苦,讓屏東人民享受同等的健保醫療照護水平,且義大醫院約有20%的患者來自屏東,因此希望義联集團能到屏東設立醫院。 伴隨義联集團已具有結合醫療、養生、長照、度假休閒等綜合體的投資開發經驗,該集團計畫在屏東麟洛鄉,投資約148.5億元,推動結合醫療、養生、長照、度假休閒等綜合體開發案,若政府相關手續完備,義联集團可望順利推動這項投資,期能貢獻地方,且可望成為屏東歷年來民間最大的投資開發案。 對於這項投資案,潘孟安樂觀其成,他表示,這項投資案是他親自拜訪義联集團,努力爭取來的投資案,且開發案所需土地和環評應不是問題。 義联集團董事長林義守則表示,若屏東開發案能夠順利進行,則不僅這項開發案深具靈活度,而且可以發揮土地的開發效益,尤其每年更可為地方增加不少的營業稅和地價稅,帶動地方產業和經濟繁榮發展。 (工商時報) 鋼鐵人搶蓋旅館 陸續落成啟用 麗星郵輪母港高雄首發 今年將開… 【樂時尚】 曖昧根本不用試探 3個超明顯指標得知對方是否喜歡你 【特輯】 權證大賽開跑囉 總獎金294萬等你拿! 【樂時尚】 維力炸醬麵怎麼吃? 網激推3大新吃法「麵Q到彈牙」 【樂時尚】 家家暴瘦10kg! 鏟肉3秘訣曝光「整個人小一號」 【樂時尚】 5年存200萬 月薪4萬作業員曝存錢三大秘訣 【樂時尚】 他都不主動找我? 別想太多!先過好你的生活吧 123 也許你會感興趣 亞洲蹲做不到 你可能不夠健康 「亞洲蹲」是近來興起的網路熱詞,即雙腳完全著地、臀部貼近腳踝、雙膝分開的一種動作或姿勢,因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做這個動作幾乎毫不費力,姿勢還很標準而得名,一張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蹲著幫人拍攝的照片,更讓這姿勢被廣為討論,那麼,下蹲真有國界之分嗎,為什麼有些人就做不了「亞洲蹲」,還有下蹲的狀態是否就能反映身體狀況等疑問,都讓網友熱議不停。 其實,「亞洲蹲」並非亞洲人專屬,從人體解剖結構來說,人種之間沒有… 曹嘉豪优先改善 师资结构与预算 彰化县议员曹嘉豪表示,「教育」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国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在国际舞台能否取得优势,都与教育息息相关。现今台湾教育出现严重的城乡差距,是政府与家庭必须省思与面对的课题。 曹嘉豪说,台湾教育深受升学主义影响,学校办学功利化,「考试」领导「教育」,教学无法回归运作,许多政策制度上改革不容易,以及地方政治的干扰让教育產生「都会化」与「集中化」。 他强调,贫富与城乡差距形成的M型… 直飛東方夏威夷只要2.5小時 最新廉航優惠通知:帶你看見東方夏威夷之稱的- 峴港,「藍天、碧海、白沙灘」,就是你來峴港能看到的風景。廣告 敢自由致青春。ACER畢業季 人生升等了!買就送畢業好禮!揪團購機下殺價! 助你人生路上繼續打。怪。升。等!廣告 櫃買交投熱 中小型、上櫃股票基金 活跳跳 櫃買市場交投熱絡,領先大盤創下十年來新高。投信法人表示,櫃買企業獲利表現佳,加上市場資金回籠、電子旺季將至,仍有利櫃買指數續創高,若遇市場回檔,建議可聚焦布局台股中小型或上櫃股票基金,掌握中小型股爆發力的超額投資報酬機會。 根據統計預估,櫃買市場2018年企業獲利成長率將約六成,優於集中市場企業的一成。 復華中小精選基金經理人周奇賢表示,隨電子旺季將至,加上未來三至五年科技業可望持續蓬勃發展,包括汽… 觀念平台-掌握既有製造優勢... 新任央行總裁日前曾指出台灣內需不振,企業不投資是台灣10年來經濟成長遲緩的根源。面對這樣的病徵,除了回溯過去尋找「何以企業不投資?」外,或許也須向前思考找答案:給企業投資的理由! 過去台灣的產業發展,從農業轉型到製造業、服務業,從要素驅動到效率驅動,再升級到創新驅動,持續都有不錯的表現,甚至成為許多國家發展的典範。「快速追趕」是台灣業者最重要的能力與策略,目前台灣幾個重要產業,例如個人電腦、網通、… 金正恩借力使力 深諳謀定而後動 「核按鈕就在我桌上,這是現實,不是威脅。」 年紀僅34歲的北韓領袖金正恩懂得如何叫牌和變換角色。首次站上世界鎂光燈中心的他,深知謀定而後動的道理。3架飛機瞞天過海,直到最後一刻才揭曉他已經抵達新加坡的政治操作;前晚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致謝後,並表示全世界都非常重視這次峰會。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人格特質和希望在60秒內贏取川普信任的決心。 頂著白頭山血統的光環,金正恩不但是政治精算師,還是在大國角力中借力… 海洋竹南離岸風力發電 西門子歌美颯提供風機 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公司(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已接獲其客戶融資到位的通知,為台灣具有開創性的海洋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Formosa 1)第二階段提供額外120MW的發電容量。今年稍早簽訂的合約包括供應與裝設風機,以及一份15年的服務協議。西門子歌美颯將在2019年裝設全數 20組SWT-6.0-154風機。試運轉後,海洋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Formosa 1)的總發電容量將達到128MW。 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離岸部門執… 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參與 台灣與澳洲政府於去年9月祕密簽署備忘錄,允許澳洲把安置在諾魯有緊急醫療需求的難民送來台灣接受治療,已先後有十多名難民來台治療。台澳祕密協議的背後以及對我實質外交有何意義?是許多國人關切的話題。 澳洲長期以來就是一個移民國家,最早的來自英國,但排除有色人種。到了1970年代中,澳洲已成為一個類似美國及加拿大的多元移民社會,不僅有大批過去是大英國協成員國家的東南亞、南亞移民進入,也有歐洲及中東人在這南半… Recommendations 贊助廣告由plista提供 推薦閱讀 飯後半小時這些事不要做 名醫傳授養生密技 72歲的老中醫,一根白髮也沒有,耳不聾眼不花,他坦承每天堅持喝它 Sponsored buymall 屏東洋蔥滯銷 台東認購9公噸 歡迎首席顧問林柏川 患『痔瘡』十幾年了,一個偏方竟然治好了! Sponsored COCOMALL嚴選商城 認識二峰圳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將於林後四林開課 屏醫引進高壓氧艙 讓屏東患者能就近治療 發表意見 留言規則 旺旺中時 翻爆 請輸入新聞搜尋關鍵字 即時 日報 娛樂 話題 運動 書刊 投票 精選 © 1995 - 2018 China Times Inc.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請看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胸懷大志! 是大家都應該知道的事❗️ 法國總統內部講話,世界為之震驚❗️ 聞政視訊 1周前(C.lms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國戎(ID:xuu5336)
 近日,內部會議上,馬克龍對現今的國際局勢進行總體分析: 他發出嘆息:“西方霸權已近末日!”  如何看待今日世界權勢大轉移? 馬克龍的閉門演講極具含金量‼️ 馬克龍: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座的使節們比我更瞭解這個世界。  是的,國際秩序正在被一種全新的方式給顛覆,而且我敢肯定的說,這是我們歷史上經歷的一次重大顛覆,它在幾乎所有地區都具有深遠影響。  它是一次國際秩序的轉型,一次地緣政治的整合,更是一次戰略重組。  是的,我必須承認,西方霸權或許已近終結。  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種自18世紀以來,以西方霸權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這是一個源自18世紀受到啟蒙運動啟發的法國。  這是一個源自19世紀受到工業革命引領的英國。  這是一個源自20世紀受到兩次大戰崛起的美國。  法國、英國、美國,讓西方偉大300年。  法國是文化,英國是工業,美國是戰爭。    我們習慣了這種偉大,它讓我們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掌控著絕對的支配權。  但事情正在起變化。
 有些危機來自於我們西方國家自身的錯誤,而有些,則來自於新興國家的挑戰。  在西方國家內部,美國在面對危機中的多次選擇錯誤,都深深動搖著我們的霸權。  注意,這不只是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的,早在特朗普之前,美國的其他總統也作出了其他錯誤選擇,克林頓的對中政策,小布什的戰爭政策,奧巴馬的世界金融危機以及量化寬鬆政策。  這些美國領袖的錯誤政策,全都是動搖西方霸權的根本錯誤,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卻又極大的低估了新興大國的崛起。  低估這些新興大國的崛起,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的,而是早在十年或二十年前。   我們打從一開始,就低估了他們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和俄羅斯在不同的領導方式下,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度也在快速崛起為經濟大國,同時他也在成為政治大國,中國,俄羅斯,印度,這幾個國家對比美國,法國和英國。  我們不說別的,光是他們的政治想象力,都要遠比今天的西方人強,他們在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後,開始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哲學和文化”。  他們不再迷信西方的政治,而是開始追尋自己的“國家文化”。這和民主不民主無關,印度是民主國家,他也同樣在這麼做,尋找屬於自己的“國家文化”。  當這些新興國家找到了自己的國家文化,並且開始堅信它時,他們就會逐漸擺脫西方霸權過去灌輸給他們的“哲學文化”。  而這,正是西方霸權終結的開始。  西方霸權的終結,不在於經濟衰落,不在於軍事衰落,而在於文化衰落。    當你的價值觀無法再對新興國家輸出時,那就是你衰落的開始。  我認為目前這些新興國家的政治想象力,是高於我們的。  政治想象力很重要,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內涵,能夠引出更多的政治靈感。  在政治上我們能不能做的更大膽點,新興國家的政治想象力,遠超過今天的歐洲人,這一切都深深震撼了我。  中國已經讓7億人口脫貧,未來還將有更多人擺脫貧困,但在法國,市場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了收入不平等現象。  過去一年中產階級的憤怒,讓法國的政治秩序發生了極深刻的變化,從19世紀以來,法國人的生活就在一種平衡中。  個人自由,民主制度,富裕的中產階級,這三者是平衡法國的政治的三腳架,但是當中產階級不再是我們國家的基石時,當中產階級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危機就誕生了。    他們就會對民主與市場制度產生根本的懷疑,這樣的制度還能讓我獲得更好的生活嗎?  他們有權利這麼懷疑,並且也有權利加入到激進的政治運動中去。  在英國,政治體制的淪陷更為明顯。  英國脫歐的響亮口號,Take back control(奪回控制權)說明了一切。  民眾認為,自己的命運已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要“奪回控制權”。  而“奪回控制權”的直接方式,就是脫歐,他們厭惡了歐盟,厭惡了老套的政治,他們想要更富有政治想象力的事情出現。  歸根結底,是過去的政治制度無法讓英國人獲利,甚至讓他們活得越來越糟,但上層的政治領導者並沒有察覺到這一點。  於是,他們失敗了。  至於美國,美國人雖然同屬西方陣營,但他們一直與歐洲有著不同的人道主義標準(暗示宗教)。    美國人對氣候問題,對平等,對社會的平衡敏感性,和歐洲並不是以相同方式存在的(暗示美國貧富差距比歐洲大得多)。  美國文明與歐洲文明存在著明顯差距,即使美歐深深結盟,但我們的差異一直存在。  特朗普的上臺,只不過是將原本的差異,放大化了。  我必須強調,歐洲與美國不同。  歐洲的文明計劃,當然不能由匈牙利的天主教徒,或者俄羅斯的東正教徒來決定,但歐洲長時間的跟隨美國,將俄羅斯從歐洲大陸驅逐出去,這樣的政策,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美國需要讓“俄歐對立”,但歐洲需要嗎?    歐洲配合美國,驅逐俄羅斯,這可能是歐洲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錯誤。  驅逐俄羅斯的結果,就是普京別無選擇的必須去擁抱中國,而這正好給了中國與俄羅斯抱團取暖的機會。  讓我們的一個競爭對手,與另一個對手相結合,形成一個巨大麻煩,這就是美國人的做法。  如果歐洲不驅逐俄羅斯,俄羅斯的政策也絕不會那麼反西方。那如今在地緣政治上,給與東方大國的幫助,也就不可能那麼多。  但歐洲的問題,在於軍隊。  因為北約的存在,歐洲想要再組建一支歐洲軍就變得非常困難,而只要“歐洲軍”一天不存在,歐洲就一天要受到美國的政治指令操控。    可悲的是,當我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談到這些時,我們都是悲觀的,目前的歐洲,沒有人擁有這種能力去組建一支歐洲軍,更沒有人對這項重大的戰略性政策,給與投資。  但歐洲軍是制衡美國的關鍵點,沒有歐洲軍,歐洲就沒有真正的獨立性可言。  是的,美國是盟友,是我們長期的盟友,但同時,他也是一個長期綁架著我們的盟友。    法國是一個強大的外交大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是歐盟的心臟。
 讓俄羅斯脫離歐洲,或許是一個絕對深遠的戰略錯誤。  法國如果無法將俄羅斯拉回歐洲,那也不願再繼續參與,加劇緊張局勢與孤立俄羅斯的政策。  目前俄羅斯與那個東方大國,雙方都沒有要結盟的興趣,但沒人敢肯定,倘若西方世界再步步緊逼的話。  中俄還會不會如此肯定的說,我們不會結盟。  我們朋友的敵人,就一定是我們的敵人嗎?  俄羅斯是美國的敵人,那他一定是歐洲的敵人嗎?  我們需要建立歐洲自己的新的信任與安全架構,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那歐洲大陸將永無寧日。    美國人說,這個在武器裝備上進行大量投資的國家,這個人口結構不斷下降惡化,這個不斷老齡化的國家。    美國人問我,我們該害怕這個國家嗎?我們該和這樣一個國家和解嗎?    我反問美國人,把俄羅斯與加拿大的位置互換一下怎麼樣呢?  除了經濟動盪和地緣政治動盪外,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第三個大動盪,無疑就是技術革命動盪。    大數據互聯網,社交媒體,人工智能,在大智能於全球化中鋪開時,信息技術的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智能全球化所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情感、暴力、甚至仇恨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人類學變化,也為我們創造了全新的空間,一個需要人類去重新審視和制定規則的空間。    這是一個目前全球都不曾觸碰的新技術規則空間,也是一個所有人都該認同與參與的,互聯網國際秩序規則。  但在這套新規則尚未完全建立之前,新技術革命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失衡,更是人類學上的階級矛盾與意識形態矛盾。  最終,它會給我們引以為豪的民主帶來沉重的撕裂與不穩定性。    在座的使節們都能看到,經濟動盪,地緣政治動盪,信息技術動盪,民主的動盪。  所有這些動盪都是同時發生的,但我們該做什麼呢?  我們現在需要如何做?我們是繼續當觀眾,當個評論員,還是去承擔我們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都失去了政治想象力,讓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習慣來主導我們的策略,那我們……  一個共和國總統,一位部長,一位外交官,一個士兵,在這房間裡的每個人都繼續照過去的方法做下去的話。  那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肯定會“失去控制”。  而“失去控制”後,等待我們的,就是消失。  文明逐漸消失,歐洲逐漸消失,西方霸權的時刻也會一同消失。    最終,世界將圍繞兩個極點運轉:即美國和中國,歐洲將必須在這兩個統治者之間做出選擇。  歐洲,將完全失去掌控權,因此我至今只相信一件事,就是勇敢——敢於突破和冒險的政治策略。  這種不同於以往老歐洲的政治策略,會導致現在的很多事情失敗,而且國內也有大量的評論員,批評家說它不會成功。  但致命的不是評論和批評,而是失去“勇敢的心”與“充滿想象力的思維”,並且我認為,唯有去嘗試一些勇敢的,富有想象力的政治,才是深刻體現法國國家精神的最佳方法。  只有法國,能重新樹立深刻的歐洲文明;只有法國,能從歐洲戰略和國際政治的高度,去考慮歐洲的存亡問題。  法國精神,是一種頑強的抵抗精神,是對與眾不同的世界追求的精神。抗拒精神絕不會屈服於事務的必然性與適應性  這種貫徹於法國人靈魂的不凡精神,塑造了唯有法國,才能改變歐洲漸漸被“兩極”吞噬的歷史趨勢。    接下來法國將有幾個重要的議程方向,第一是“歐亞議程”。  法國將促進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與歐洲聯通戰略的更好融合,但是該融合必須在尊重我們的主權和規則上進行。  十年前我們在歐亞融合上犯了一些錯誤,歐洲在處理那場重大的金融危機時,為了求得援助,而被迫開展了私有化,來降低歐洲的部分主權。  從南方的意大利到北方的英國,但我們不會去責怪聰明的中國人,我們只能怪自己蠢。    另外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法國還必須和美國在印太地區,建立起“法國戰略”。  這是對於法國歡迎中國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補充”。    我們在一個地方幫助了對手,那我們就必須在其他地方制衡它一下,這是政治的一貫玩法。  法國必須在印太地區建立“法國影響力”,去平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勢力崛起,畢竟法國在該地區擁有百萬居民,更有近一萬名戰士。  法國要成為該海域的主要海上力量之一。  法國第二項重要議程是——優先建立歐洲主權。   我已經與很多人聊過,歐洲主權絕不是一個空洞的詞,但我們早已犯了將主權的話語權留給民族主義者的錯誤。  民族主義者絕不代表我們的主權,主權是一個好詞,他代表我們民主的核心。但如果政府失去對一切的控制,那主權也將一無所有。  所以民族主義者有權發表他們的聲音,但他們絕不代表歐洲主權。  幾十年來,歐洲已經建成了一個強大,友好的市場,但同時我們也是最開放,和最幼稚的市場。  而且我們在討論歐洲主權時也必須非常深入的包括英國,無論英國脫歐最後結果如何,歐洲主權都包括英國。  歐洲主權另一個方向,是國防,關於歐洲防務問題,自1950年代以來就沒有任何進展,它甚至是被禁止討論的。  但是時候建立一個擁有更多國防主權,依靠歐洲基金和歐洲軍隊的倡議。  我認為目前正是商談“歐洲國防主權”,幾十年來的最佳時機,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使節,多加努力。  歐洲主權的另一個側重點,是歐洲對於邊界的思考,這問題也將引申到對於人口和移民的話題。  歐洲自2015年以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危機,我們必須摒棄關於難民的緊急管理制度,從而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人才登陸機制。  我們更應該與國際移民組織合作,恢復我們在巴黎所做的移民過濾工作。    最後是關於經濟和金融主權的部分。  我們現在正積極的談論伊朗,繼續捍衛我們主張的伊朗議程。  但美元存在其“特殊性”,即使我們決定保護伊朗,但我們的公司要前進,也要依賴美元。
 注意,我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和美元作鬥爭,而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歐元主權”。  但這個過程實在太慢了,我們進展的太慢了!  而且在建立數字貨幣主權上,歐洲也需要重新思量,因為數字貨幣,也必將影響未來的經濟主權。  重建歐洲的主權,經濟主權,國防主權,邊界主權,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加強歐洲的一體化而不受外界其他國家的干擾。  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擁有強大而一致的外交,在目前西方霸權受到挑戰的時刻,我們更應發揮各自的政治想象力。  掌控歐洲人自己的命運,將控制權還給我們的人民。  在外交上我依靠你們發揮重要作用,我不勝感激的提出這些要求。    我將永遠在你們身邊,以讓法國成為引領一系列重要政治問題的核心。  使得我們的使節在世界各地都有強大的代表實力,來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超越我們的國家利益,讓我們的價值傳遍世界。  我謝謝你們!  共和國萬歲,法蘭西萬歲!   ——伊曼紐爾.馬克龍   這篇文章很重要,一定要好好看看。希望大家能看到這篇文章分享給親朋好友看看,能幫助到更多人哦。 
    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法國總統馬克洪講話展現睿智 【園丁按】 《財經會議資訊 》5月5日刊載〈法國總統內部講話流出,西方世界一片譁然!〉這篇講話內容紮實豐富,充分表現他對世局的深刻瞭解,和法國人特有的自負和自信,這種人格特質,是當前臺灣的政治人物中所欠缺的,他說「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法國還必須和美國在印太地區,建立起“法國戰略”。這是對於法國歡迎中國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補充”。」此語的確是智者之語。抱美國大腿以苟全,是台灣執政者唯一的生存策略,殊不知美國早被馬克洪看扁了,全文如下: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座的使節們比我更瞭解這個世界。 是的,國際秩序正在被一種全新的方式給顛覆,而且我敢肯定的說,這是我們歷史上經歷的一次重大顛覆,它在幾乎所有地區都具有深遠影響。 它是一次國際秩序的轉型,一次地緣政治的整合,更是一次戰略重組。 是的,我必須承認,西方霸權或許已近終結。 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種自18世紀以來,以西方霸權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這是一個源自18世紀受到啟蒙運動啟發的法國。 這是一個源自19世紀受到工業革命引領的英國。 這是一個源自20世紀受到兩次大戰崛起的美國。 法國、英國、美國,讓西方偉大300年。 法國是文化,英國是工業,美國是戰爭。 我們習慣了這種偉大,它讓我們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掌控著絕對的支配權。但事情正在起變化。 有些危機來自於我們西方國家自身的錯誤,而有些,則來自於新興國家的挑戰。 在西方國家內部,美國在面對危機中的多次選擇錯誤,都深深動搖著我們的霸權。 注意,這不只是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的,早在特朗普之前,美國的其他總統也作出了其他錯誤選擇,克林頓的對中政策,小布希的戰爭政策,奧巴馬的世界金融危機以及量化寬鬆政策。 這些美國領袖的錯誤政策,全都是動搖西方霸權的根本錯誤,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卻又極大的低估了新興大國的崛起。 低估這些新興大國的崛起,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的,而是早在十年或二十年前。 我們打從一開始,就低估了他們。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和俄羅斯在不同的領導方式下,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度也在快速崛起為經濟大國,同時他也在成為政治大國,中國,俄羅斯,印度,這幾個國家對比美國,法國和英國。 我們不說別的,光是他們的政治想像力,都要遠比今天的西方人強,他們在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後,開始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哲學和文化”。 他們不再迷信西方的政治,而是開始追尋自己的“國家文化”。這和民主不民主無關,印度是民主國家,他也同樣在這麼做,尋找屬於自己的“國家文化”。 當這些新興國家找到了自己的國家文化,並且開始堅信它時,他們就會逐漸擺脫西方霸權過去灌輸給他們的“哲學文化”。 而這,正是西方霸權終結的開始。 西方霸權的終結,不在於經濟衰落,不在於軍事衰落,而在於文化衰落。 當你的價值觀無法再對新興國家輸出時,那就是你衰落的開始。 我認為目前這些新興國家的政治想像力,是高於我們的。 政治想像力很重要,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內涵,能夠引出更多的政治靈感。 在政治上我們能不能做的更大膽點,新興國家的政治想像力,遠超過今天的歐洲人,這一切都深深震撼了我。 中國已經讓7億人口脫貧,未來還將有更多人擺脫貧困,但在法國,市場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了收入不平等現象。 過去一年中產階級的憤怒,讓法國的政治秩序發生了極深刻的變化,從19世紀以來,法國人的生活就在一種平衡中。 個人自由,民主制度,富裕的中產階級,這三者是平衡法國的政治的三腳架,但是當中產階級不再是我們國家的基石時,當中產階級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危機就誕生了。 他們就會對民主與市場制度產生根本的懷疑,這樣的制度還能讓我獲得更好的生活嗎? 他們有權利這麼懷疑,並且也有權利加入到激進的政治運動中去。 在英國,政治體制的淪陷更為明顯。 英國脫歐的響亮口號,Take back control(奪回控制權)說明了一切。 民眾認為,自己的命運已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要“奪回控制權”。 而“奪回控制權”的直接方式,就是脫歐,他們厭惡了歐盟,厭惡了老套的政治,他們想要更富有政治想像力的事情出現。 歸根結底,是過去的政治制度無法讓英國人獲利,甚至讓他們活得越來越糟,但上層的政治領導者並沒有察覺到這一點。 於是,他們失敗了。 至於美國,美國人雖然同屬西方陣營,但他們一直與歐洲有著不同的人道主義標準(暗示宗教)。 美國人對氣候問題,對平等,對社會的平衡敏感性,和歐洲並不是以相同方式存在的(暗示美國貧富差距比歐洲大得多)。 美國文明與歐洲文明存在著明顯差距,即使美歐深深結盟,但我們的差異一直存在。 特朗普的上臺,只不過是將原本的差異,放大化了。 我必須強調,歐洲與美國不同。 歐洲的文明計畫,當然不能由匈牙利的天主教徒,或者俄羅斯的東正教徒來決定,但歐洲長時間的跟隨美國,將俄羅斯從歐洲大陸驅逐出去,這樣的政策,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美國需要讓“俄歐對立”,但歐洲需要嗎? 歐洲配合美國,驅逐俄羅斯,這可能是歐洲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錯誤。 驅逐俄羅斯的結果,就是普京別無選擇的必須去擁抱中國,而這正好給了中國與俄羅斯抱團取暖的機會。 讓我們的一個競爭對手,與另一個對手相結合,形成一個巨大麻煩,這就是美國人的做法。 如果歐洲不驅逐俄羅斯,俄羅斯的政策也絕不會那麼反西方。那如今在地緣政治上,給與東方大國的幫助,也就不可能那麼多。 但歐洲的問題,在於軍隊。 因為北約的存在,歐洲想要再組建一支歐洲軍就變得非常困難,而只要“歐洲軍”一天不存在,歐洲就一天要受到美國的政治指令操控。 可悲的是,當我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談到這些時,我們都是悲觀的,目前的歐洲,沒有人擁有這種能力去組建一支歐洲軍,更沒有人對這項重大的戰略性政策,給與投資。 但歐洲軍是制衡美國的關鍵點,沒有歐洲軍,歐洲就沒有真正的獨立性可言。 是的,美國是盟友,是我們長期的盟友,但同時,他也是一個長期綁架著我們的盟友。 法國是一個強大的外交大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是歐盟的心臟。 讓俄羅斯脫離歐洲,或許是一個絕對深遠的戰略錯誤。 法國如果無法將俄羅斯拉回歐洲,那也不願再繼續參與,加劇緊張局勢與孤立俄羅斯的政策。 目前俄羅斯與那個東方大國,雙方都沒有要結盟的興趣,但沒人敢肯定,倘若西方世界再步步緊逼的話。 中俄還會不會如此肯定的說,我們不會結盟。 我們朋友的敵人,就一定是我們的敵人嗎? 俄羅斯是美國的敵人,那他一定是歐洲的敵人嗎? 我們需要建立歐洲自己的新的信任與安全架構,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那歐洲大陸將永無寧日。 美國人說,這個在武器裝備上進行大量投資的國家,這個人口結構不斷下降惡化,這個不斷老齡化的國家。 美國人問我,我們該害怕這個國家嗎?我們該和這樣一個國家和解嗎? 我反問美國人,把俄羅斯與加拿大的位置互換一下怎麼樣呢? 除了經濟動盪和地緣政治動盪外,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第三個大動盪,無疑就是技術革命動盪。 大資料互聯網,社交媒體,人工智慧,在大智慧於全球化中鋪開時,資訊技術的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智慧全球化所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情感、暴力、甚至仇恨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人類學變化,也為我們創造了全新的空間,一個需要人類去重新審視和制定規則的空間。 這是一個目前全球都不曾觸碰的新技術規則空間,也是一個所有人都該認同與參與的,互聯網國際秩序規則。 但在這套新規則尚未完全建立之前,新技術革命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失衡,更是人類學上的階級矛盾與意識形態矛盾。 最終,它會給我們引以為豪的民主帶來沉重的撕裂與不穩定性。 在座的使節們都能看到,經濟動盪,地緣政治動盪,資訊技術動盪,民主的動盪。 所有這些動盪都是同時發生的,但我們該做什麼呢? 我們現在需要如何做?我們是繼續當觀眾,當個評論員,還是去承擔我們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都失去了政治想像力,讓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習慣來主導我們的策略,那我們…… 一個共和國總統,一位部長,一位外交官,一個士兵,在這房間裡的每個人都繼續照過去的方法做下去的話。 那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肯定會“失去控制”。 而“失去控制”後,等待我們的,就是消失。 文明逐漸消失,歐洲逐漸消失,西方霸權的時刻也會一同消失。 最終,世界將圍繞兩個極點運轉:即美國和中國,歐洲將必須在這兩個統治者之間做出選擇。 歐洲,將完全失去掌控權,因此我至今只相信一件事,就是勇敢——敢於突破和冒險的政治策略。 這種不同於以往老歐洲的政治策略,會導致現在的很多事情失敗,而且國內也有大量的評論員,批評家說它不會成功。 但致命的不是評論和批評,而是失去“勇敢的心”與“充滿想像力的思維”,並且我認為,唯有去嘗試一些勇敢的,富有想像力的政治,才是深刻體現法國國家精神的最佳方法。 只有法國,能重新樹立深刻的歐洲文明;只有法國,能從歐洲戰略和國際政治的高度,去考慮歐洲的存亡問題。 法國精神,是一種頑強的抵抗精神,是對與眾不同的世界追求的精神。抗拒精神絕不會屈服於事務的必然性與適應性 這種貫徹於法國人靈魂的不凡精神,塑造了唯有法國,才能改變歐洲漸漸被“兩極”吞噬的歷史趨勢。 接下來法國將有幾個重要的議程方向,第一是“歐亞議程”。 法國將促進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與歐洲聯通戰略的更好融合,但是該融合必須在尊重我們的主權和規則上進行。 十年前我們在歐亞融合上犯了一些錯誤,歐洲在處理那場重大的金融危機時,為了求得援助,而被迫開展了私有化,來降低歐洲的部分主權。 從南方的義大利到北方的英國,但我們不會去責怪聰明的中國人,我們只能怪自己蠢。 另外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法國還必須和美國在印太地區,建立起“法國戰略”。這是對於法國歡迎中國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補充”。 我們在一個地方幫助了對手,那我們就必須在其他地方制衡它一下,這是政治的一貫玩法。法國必須在印太地區建立“法國影響力”,去平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勢力崛起,畢竟法國在該地區擁有百萬居民,更有近一萬名戰士。法國要成為該海域的主要海上力量之一。 我已經與很多人聊過,歐洲主權絕不是一個空洞的詞,但我們早已犯了將主權的話語權留給民族主義者的錯誤。 民族主義者絕不代表我們的主權,主權是一個好詞,他代表我們民主的核心。但如果政府失去對一切的控制,那主權也將一無所有。 所以民族主義者有權發表他們的聲音,但他們絕不代表歐洲主權。 幾十年來,歐洲已經建成了一個強大,友好的市場,但同時我們也是最開放,和最幼稚的市場。 而且我們在討論歐洲主權時也必須非常深入的包括英國,無論英國脫歐最後結果如何,歐洲主權都包括英國。 歐洲主權另一個方向,是國防,關於歐洲防務問題,自1950年代以來就沒有任何進展,它甚至是被禁止討論的。 但是時候建立一個擁有更多國防主權,依靠歐洲基金和歐洲軍隊的倡議。 我認為目前正是商談“歐洲國防主權”,幾十年來的最佳時機,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使節,多加努力。 歐洲主權的另一個側重點,是歐洲對於邊界的思考,這問題也將引申到對於人口和移民的話題。 歐洲自2015年以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危機,我們必須摒棄關於難民的緊急管理制度,從而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人才登陸機制。 我們更應該與國際移民組織合作,恢復我們在巴黎所做的移民過濾工作。 最後是關於經濟和金融主權的部分。 我們現在正積極的談論伊朗,繼續捍衛我們主張的伊朗議程。 但美元存在其“特殊性”,即使我們決定保護伊朗,但我們的公司要前進,也要依賴美元。 注意,我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和美元作鬥爭,而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歐元主權”。 但這個過程實在太慢了,我們進展的太慢了! 而且在建立數位貨幣主權上,歐洲也需要重新思量,因為數位貨幣,也必將影響未來的經濟主權。 重建歐洲的主權,經濟主權,國防主權,邊界主權,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加強歐洲的一體化而不受外界其他國家的干擾。 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擁有強大而一致的外交,在目前西方霸權受到挑戰的時刻,我們更應發揮各自的政治想像力。 掌控歐洲人自己的命運,將控制權還給我們的人民。 在外交上我依靠你們發揮重要作用,我不勝感激的提出這些要求。 我將永遠在你們身邊,以讓法國成為引領一系列重要政治問題的核心。 使得我們的使節在世界各地都有強大的代表實力,來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超越我們的國家利益,讓我們的價值傳遍世界。 我謝謝你們!
    2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美國GDP,神奇資料背後,隱藏著對中國的焦慮。 我去過美國47個州,訪問過的地方,可能比絕大多數美國人還多。關於美國,我心中一直有個謎團,那就是美國的GDP。 2021年,美國GDP為23萬億美元,中國為17.7萬億美元。美國、中國的人均GDP,分別是6.94萬美元、1.25萬美元。論總量,美國超過中國,論人均,美國幾乎是中國的6倍。 如果說,美國依然比我們強大、富裕,我可以接受。而當身臨其境觀察美國,這6倍人均GDP的差距,別說大人理解不了,連小朋友都有類似的疑問。 疫情前,我帶讀小學的兒子去紐約,涉世未深的他問了我三個問題: 為什麼紐約人喜歡睡在大馬路上? 為什麼紐約地鐵的空調不開?省錢嗎? 為什麼紐約的公交車那麼吵?那麼臭? 他從小在寧波長大,的確沒有見過homeless(流浪漢),他坐過的中國地鐵都是有空調的,但並不意味著美國的地鐵都有空調。中國普及了電動公交車,但美國的大巴,依然以柴油車為主,確實又吵又臭。 最讓我震撼的,並不是這三個問題本身,而是一箇中國兒童,居然在美國最有錢的城市,問了家長這三個問題,他的人生經驗和同齡的美國人完全不同。不知不覺,中國成了例外,而外國成了常態。 很多去過美國的人,都和我一樣,不禁會問,美國的錢,到底都花在哪兒了?! 對一個地方的理解,從普通中國人的角度出發,無非就是「衣、食、住、行」。 01 | 住 對我來說,美國最富裕的那一面,就是飛機降落前的那一段時間,機窗外的景觀。你可以俯視整個城市,無論是洛杉磯,還是舊金山、華盛頓DC、休士頓、邁阿密,獨門獨院的House延綿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草坪、游泳池、樹木,點綴其間,這可能是很多中國人夢寐以求,一輩子都無法擁有的「豪宅」。 歐洲城市的郊區也有成片的House,但規模完全沒法和美國相比。並不是歐洲比美國窮,而是美國的自然條件好,人口密度低,House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土地,只有美國這樣的國家才能養得起。放眼全世界,也許只有加拿大、澳洲的自然條件,可以和美國媲美,其它國家望塵莫及。 論價格,美國的House並不比中國的房子貴。根據美國最大房產中介Zillow的資料,2021年,美國房子的中位數價格是每套28萬美元,差不多200萬人民幣。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21年3月,中國平均房價為1.1萬/㎡。大部分美國house也就幾十萬美元一套。賣掉一套中國房子,完全可以去美國置換一個House。 論實際造價,美國的House遠看像磚混結構,其實幾乎都是木結構,工廠裡流水線生產,像搭積木一樣造房子,成本低,速度快。相反,中國的高樓反而成本高,打地基就要花很多錢,鋼筋水泥一樣都少不了。 大別墅、大草坪、游泳池,大部分中國人,小住幾天,嚐嚐鮮可以,時間一長,先不說「好山、好水、好寂寞」,打掃保養house就是一個巨大的體力負擔。雖然也可以請「老墨」代勞,但價格不菲,一般普通美國中產也承受不起。為啥很多美國男人都有一個工具房,是他們熱愛手工活嗎?想多了,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省錢而已。如果有錢到可以在美國請傭人的程度,住House還是不錯的。 美國人住得通透,散發著仙氣,中國人住得熱鬧,繚繞著煙火氣。生活就像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與其說是差距,不如說是差異。 02 | 食 我去過美國最大的購物中心,Mall of America,翻譯過來就叫「美國購物中心」,位於明尼蘇達州。那裡有的東西,中國都有,但中國有的東西,美國卻不一定有,比如餐飲。 中國購物中心的餐廳,可謂是種類繁多,推陳出新。有專門吃牛蛙的,吃龍蝦的,吃烤魚的,吃羊蠍子的,吃潮汕牛肉火鍋的……有美式快餐,英式茶點,日式料理,韓式烤肉,港式燒臘……只要你想得到,就能吃得到。而「美國購物中心」完全沒有那麼多選擇。 一方面,美國人天生就不是吃貨,另一方面,個性餐廳價格高,普通美國人也做不到餐廳的消費自由。這兩方面原因導致了,美國的餐飲市場遠不如中國繁榮。 美國人基本不存在夜生活,絕大多數人下班也就回家了,而中國別說一二線大城市,連山西大同這樣的城市,夜市也相當火爆。 而在美國,咖啡就喝星巴克,吃飯就是,麥當勞、肯德基、Subway,Tacobell,wendy,Burger King……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就算你想花錢吃點特別的,也沒得選。美國和他的祖宗英國一樣,都是食物充足,但美食極度貧乏的國度。 03 | 衣 如果你去美國的大街上走走,你就會發現,除了極個別的大城市,美國人的穿著,說好聽一點,是隨意,說難聽一點,是邋遢。從外表看,你完全看不出,中美之間6倍的人均GDP差異。 04 | 行 20萬以下的汽車,中國便宜,20萬以上的車,美國便宜。就算便宜,美國大街上的所謂豪車,比例也遠不如我們。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最大的豪車市場。 2021年,世界汽車年銷量為8100萬輛,中國銷量2608萬輛,世界佔比在30%左右。美國1500萬輛,歐盟970萬輛,歐美相加,都不如中國一家銷量大。 2021年,BBA的全球銷量分別為,寶馬221萬輛,賓士205萬輛,奧迪168萬輛。而BBA在中國的銷量,寶馬84萬輛,賓士75萬輛,奧迪70萬輛。中國市場佔比分別為38%、37%、42%。中國豪車市場的規模,已經連續數年,穩居世界第一。 另外,美國買車幾乎都是貸款,中國人買車,尤其是20萬以下的汽車,貸款比例不高。看著美國馬路上奔跑的汽車,我不禁要問,美國人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美國的公路,我只能勉強說「還可以」,但絕對配不上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最大的硬傷在於橋樑。我在美國經歷過的危橋,數不勝數,老態龍鍾,鏽跡斑斑,咯吱作響。美國公路和運輸建築商協會(ARTBA)表示,全美有接近5.6萬座橋樑存在結構性缺陷,這些橋每天會通過約1.85億車次。 如果你說美國的公路,路況不如中國,就一定會有人跳出來教育你,不要得意忘形,我們只不過佔了後發優勢的便宜,美國公路建得早,當然不如我們。說這話的人應該沒有去過德國,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autobahn,就誕生在德國,路況堪稱世界第一,絕對可以碾壓美國。 至於美國的公共交通,完全是第三世界標準,連印度新德里的地鐵,都比紐約地鐵好。美國的地鐵,連最基本的「乾淨、準時、安全」都做不到。同樣是百年地鐵,日本東京的銀座線,堪稱世界典範,美國紐約地鐵,簡直就是人類工業文明的恥辱。 如果以泰國的經濟指標衡量,美國的公路並不差,但美國人均GDP世界第一,是泰國(0.7萬美元)的10倍,是中國(1.25萬美元)6倍,是德國人均(4.5萬美元)的1.33倍。基礎設施這一塊,美國的錢完全都是花在了刀背上。作為發展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最基礎的交通建設,為何美國如此落後?美國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疫情前的好幾年,中國都是全世界消費最高的遊客來源地。在歐洲的景點,看到中國人的概率遠高於美國人。美國城市出現中國遊客的概率,更是高於在中國看到美國遊客的概率。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飛機上華人美國人,差不多各佔一半。而在疫情前的幾年,無論中國航司,或者美國航司,80%以上的乘客都是中國人。我上次去阿拉斯加的育空營地,方圓幾十公里,人跡罕至,就在那個小屋裡,90%的人講普通話。裡面賣的主食就是中國麵條,配料是當地野生的三文魚。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2018年的報告,中國遊客的消費總額是2580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1350億美元,幾乎是2~4名的總和。每次看到這樣的資料,我都會問,美國人的錢,都花到哪兒了? 總之,如果你說美國是發達國家,比中國富裕,我贊同。如果你說,美國一年創造的財富比中國多,我就有點懷疑,如果你說美國人均財富是中國人的6倍,那絕對是挑戰我認知能力的底線!一定是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要麼是統計的漏洞,要麼是標準的差異。 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謎一般的美國GDP。 首先,美國的GDP特徵是服務業佔比極高,超過80%,與此同時,產生物質財富的製造業,只佔GDP的10%。 2018年,中國製造業產值為4萬億美元,而美國為2.3萬億美元,日本為1萬億,德國為0.8萬億,中國製造業產值幾乎是“美、日、德”的總和。 最近我還看到一張讓我印象深刻的圖表。2022年,全世界前50大港口排名。前5名全部來自中國。前10大港口中國獨佔8個。前50大港口中國佔29個。前50名,美國只有4個,整體排名,比韓國還落後。美國經濟「脫實向虛」的程度,已經病入膏肓。美國GDP的祕密,都藏在服務業裡。 讓我舉幾個例子。 會計 美國最詭異的事情,就是報稅。我一直很想不通,就是在這麼一個大部人連加減乘除,都搞不清楚的地方,報稅的過程為何如此複雜, 各種「稅碼」猶如天書。基本上,報稅就是兩部分,一部分是清點自己的收入所得,一部分是算出各種可以抵稅的額度(巧立名目,非凡人所能理解)。二者之差,就是用於計算個稅的收入。 家庭可以一起報稅,也可以分開報稅。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減免辦法,另外,免稅額度本身也有多種計算方式,而且,稅法到這種複雜程度,也有不少漏洞可鑽,所以最後算下來,不同的報稅方式可能有很大區別。 美國每年有超過一億五千萬份個人所得稅單,很難有兩份完全相同。以中國人的思路,報稅如果有麻煩,那直接打政務熱線12345不就行了? 你想得太多了,美國各州的稅務局,熱線電話簡直難如登天,我曾經打過田納西州稅務局的電話,足足等了25分鐘,然後一個女話務員用西班牙語口音的英語,照本宣科,對我毫無幫助,純粹大家互相浪費時間。 這裡要插一嘴,在美國,肉眼可見的腐敗確實很少,但行政效率之低,令人髮指!如果你體驗過國內「最多跑一次」的服務,對美國的各級衙門,絕對是忍無可忍。 在美國,正因為複雜的稅制,普通人根本無法駕馭,美國才有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會計師隊伍,協助納稅人報稅。截至2020年9月,根據AICPA(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統計,美國有65萬名註冊會計師。他們的年平均薪水為7.9萬美元,這比美國的平均薪資水平高出近50%。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3月,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有註冊會計師10.8萬人。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3倍,會計師卻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說,美國人均供養的會計師,是中國的24倍。會計師是不產生物質財富的行業,按照7.9萬平均工資,65萬律師,一年的工資就是513億美元。他們背後,就是65萬個美國中產以上的家庭,總人口至少200萬。 很多美國華人疑惑,中國的報稅APP這麼好用,美國人為啥就不抄一個?其實,美國也有付費的報稅軟體,但體驗和中國的報稅app相差太大。美國官方也有電子報稅渠道,那就是IRS的E-File報稅系統,我曾經體驗過,和中國的手機報稅相比,那簡直就是石器時代的產物。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鈔能力」的硬核邏輯,才是一切現象背後的本質。如果美國用了中國這一套體系,你讓那麼多高收入的會計師去哪兒涼快去?這些可都是腦袋聰明的有錢人,他們的組織勢力龐大,可以僱傭遊說團體去國會疏通關係。 總之,美國有一條看不見的潛規則,在無形中保護著美國的服務業。現有高階服務行業,是一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體系,哪怕是科技進步,也阻止不了他們把服務業「做大做強」! 律師 單單法律服務業,美國每年將近產生2700億美元的財富!中國呢?我查不到具體資料,但可以推導,結果應該也八九不離十。 從律師人數上來看,2021年,中國有57萬律師,2015年,美國就有130萬律師,美國供養的律師是中國的2.7倍。 按照人均GDP的差距,美國律師收入至少是中國的6倍,那麼,按此推論,中國法律服務業的規模,大約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美國2700億美元,中國最多也就1500億人民幣。 虛擬房租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研究一下「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網站www.bea.gov。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大開眼界,Households with housing are officially regarded as the owners of unregistered enterprises, which produce housing services for household consumption.”「擁有住房的家庭被視為未註冊企業的所有者,這些企業生產家庭消費的住房服務。」 嗯,說人話就是,美國人人都是企業家!不僅自住房屋的「虛擬租金」算入經濟總量,連家庭主婦在家幹家務,也要納入GDP。從照顧老人到看護孩子,從洗衣做飯到修建草坪,也算是事無鉅細了。 網上流傳一個很有名的資料,那就是美國GDP算了私人住宅的「虛擬租金」,而中國卻沒有算。這一塊,一年就相差1.5萬億美元。 其實,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中美兩國的GDP統計法則,基本都是和國際接軌,但在具體的操作上,也要按照各國情況,因地制宜。 「虛擬租金」的意識就是,如果你有房子,就算自己住,或者空著,也要按照市場價值估算租金,然後計入GDP。 我國採用折舊法來計算房屋的「虛擬租金」。農村居民每年的「虛擬租金」規定為建造成本的2%,城鎮居民則為4%。北京市平均建築成本大約為每平米3000元,依照這一方法計算的一套60平米住宅的“虛擬房租”為約每月600元,大大低於市場租金。據統計,我國住房自有率超過85%,這一「虛擬房租」的計算方法大大低估了我國的GDP。 醫療行業 美國醫療佔GDP的比例也高得不正常,達到了16.9%,這個數字比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要高。與此對應的,是美國在發達國家中最低的人均預期壽命,如今,美國人的預期壽命比中國人還低。由此可見,美國在醫療方面的高支出,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關於美國差勁的醫療,普遍的看法是,在無限制的自由市場體制下,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形成了壟斷利益集團,推高了醫療價格 美國最大的服務業就是所謂「火災行業」,也就是「保險、金融、地產服務」的統稱。(FIRE Sector)Finance, insurance, real estate, rental, and leasing。火災行業是最典型的,不產生實際物質財富的食利經濟。 「火災行業」2019年共創造了45418億美元的價值!4.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的21.2%!與此同時,我國金融,房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2019年增加值約為2.6萬億美元,也佔我國GDP的18.1%。僅僅這一項,就比中國多出1.9萬億美元! 建築業 2018年美國建築業GDP增加值為8400億美元,中國建築業GDP增加值為9340億美元,僅僅比美國多10% 而已。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驚訝,號稱基建狂魔的中國建築業和美國相比,規模上居然沒有什麼優勢。 我們來比較一組資料,2018年,中國水泥產銷量22億噸,美國為8850萬噸,是中國的二十五分之一。中國粗鋼產量9.3億噸,美國9500萬噸,中國是美國的10倍。中國每年建成4000多公里的鐵路,5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萬座橋樑。這幾個數字在美國幾乎都接近零。 2018年中國建築業房屋竣工面積413508萬平方米,美國只查到2016年的資料是18780萬平方米,僅為中國的不到5%。這些核心建築業的產出資料中國都是美國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然而美國建築業竟然貢獻了和中國相當的GDP,可以想見其建築成本的離譜程度。 總之,服務業佔美國GDP高達80%。美國人開支的大頭,並不是「衣、食、住、行」,而是「算賬、看病、打官司」,當然,最大頭還是一切背後的「金融服務」。 另外,給人的感覺是,中國總是想方設法把GDP壓低,讓美國繼續當老大,因為當老二,壓力小,多好。而美國呢,想方設法把GDP吹大,因為,他實在承受不起失去老大地位的後果。 總結 寫到這裡,我並不是想說,美國有多麼衰落。其實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定是虛擬化和服務化,也許若干年後,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會像現在的美國一樣,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作為統治世界的超級大國,美國本來可以沿著虛擬化的道路,悠哉前行。但萬萬沒想到,一覺醒來,眼前出現一個龐然大物。一旦美國霸權旁落,美國要面對的,可不僅僅就是衰退的問題,甚至可能是分崩離析。要讓舒服習慣了的傻白甜,重新回到工廠上班,比登天還難啊! 美國不甘心讓出第一的寶座,那麼就只能和東方大國死磕,但轉念一想,美國現在的經濟結構,已經不是冷戰時期的天下無敵。以前,美國的貿易戰「見佛殺佛,見神滅神」,連日本都瑟瑟發抖,登門求饒。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時候,我們國內也有很多人非常悲觀,但萬萬沒想到,3年之後,美國開啟的貿易戰,居然讓美國騎虎難下。用壓力測試讓中國知道,自己的製造業有多麼強大。 「和平年代」的GDP與「對抗年代」的GDP的重點不同。從目前結構來說,中國的GDP結構更適合對抗。但中國不希望對抗,我們希望和平發展,因為時間在我們這一邊。 美國的律師和會計服務業,在戰爭和貿易戰時候是沒用的。好萊塢的電影和NBA的球星,更加沒用。3nm的晶片用於手機,當然好,但對於戰鬥機,100nm也不落後。比如F22,80年代立項,2000年定型,因此它的晶片大概率是九十年代的技術。F35戰鬥機用的晶片都是180nm製程的。 2022年6月,美國空軍少將卡梅隆·霍爾特(Cameron Holt)說:「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花費1美元就能獲得我們花費20美元才能獲得的同等能力。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國防供應鏈,我們就會輸。」 20倍,我覺得太誇張了,就算只有2倍,美國也會被中國的製造業拖垮。這樣的劇情剛好和當年相反,當時,美國用製造業優勢拖垮蘇聯。 美國的焦慮是,在和平與對抗之間,舉棋不定。如果不和東方巨龍死磕,時間不在美國那一邊,眼看著霸權旁落,他不甘心。如果要死磕到底,手裡的牌越出越少,力不從心,於是就陷入焦慮。也許這就是美國霸權的更年期綜合症吧。
    1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由於沒#標題被刪文,故重貼一次,並追加補上Q12物價與最低薪資的關係。 很抱歉因為我的疏忽,以致被刪文造成各位的留言都因此消失,而未能回應所有人。 -- 最近因為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的流言滿天飛,所以我想回應一些常見的謬論。 為了避免影響到各位的獨立思考,我必須先聲明我個人是反對一例一休,並主張周休二日,以及增加勞工休假天數的。 希望大家在讀完本文後,不論你原先支持與否,最終都能在思考後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 以下我將以Q&A的方式,來讓大家理解我的想法。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我不會用複雜的經濟學術語來搞混大家,或是給出一大堆到處查得到的資料,我只單純地用簡單的邏輯和一點點加減乘除的數學,讓大家可以輕鬆地讀完此文。 --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不需要用複雜的經濟模型,不需要專家學者背書,一例一休的錯誤其實很明顯。 請想像一個未來世界,人們過著舒適便捷的生活的未來世界。 請問你在這個世界裡,看到的是什麼? 是機器取代人力,為人類做牛做馬,讓人類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每周休三天假,賺的錢不但夠生活開支,還能買房買車跟出國旅遊? 還是人類每天工作12小時,一年不僅沒有休假,賺的錢就連糊口都有困難? 那麼,你再反過來看現在政府的政策,你覺得一例一休跟砍假是朝哪一個方向走? 方向對了,就算慢慢走,遲早都會走到;但方向錯了,就只會走向地獄的深淵。 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假期、更高的薪水,但這必須要透過周休二日和增加假日才能得到,一例一休和砍假則是背道而馳,讓大家走向每天做到死的窮忙深淵。 進一步來看,如果我們用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休假少的問題,會發現它和低工資是息息相關的。 簡單地說,兩個勞工若每個人做1.5人份的工作,就代表資方可以少付出一個工作的薪資,也代表多一個人失業。 透過長期加班去扭曲勞資市場供需,會造成勞工的需求下降,而在勞工的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人浮於事,勞工的薪資就難以成長。 以台灣1,150萬勞工來說,就算每人僅做1.2人份的工作,也會造成230萬人沒有工作,比台灣總失業人口46萬人還要高。 若按照主計處的平均月薪$45K來算,那就是每個月讓勞工贈送$1,035億(230萬人x$45K)的利潤給資方,相當等於每人每月少領$9,000($1,035億/1,150萬人)的薪水。 這也正是為什麼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薪資20年來負成長,在每天大家都過得很辛苦時,卻總是有土豪買豪宅名車不手軟。 --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台灣的經濟差從來都不是因為勞動成本過高或是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重點在於,台灣一直陷於產業難以升級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產業升級? 其實說穿了,就是用科技代替人力去提高產能和品質,再把釋放出來的人力轉作研發跟設計,創造更多更新更進步的產品。 但是大多數的台灣公司體認到的都不是這個,它們眼中的產業升級方式是砍人加工時來衝淨利,所以,台灣企業逐漸衰弱,陷入惡性循環。 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的議題,就是思維模式上的爭鬥。 在這個時代,產業模式已經從勞力密集,轉變為知識密集,意思是,員工的績效不再以工時為依歸,而是著重在於各種創新的想法與方式。 在未來,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基本上可以取代絕大多數生產類和服務類的工作,而人力的價值則取決於創新和發明,或是一些軟性的技能,如領導,行銷,銷售等等。 在知識型經濟的時代,員工不是勞力,而是資產。 一組10人頂尖工程師工作80天的效果,可以抵上一組10人勞工8000天的勞動。 人才的有效使用,會隨著知識經濟的轉型,而發揮科技上的乘數效應。 但問題來了,台灣的老闆心裡想的是,那我如果讓工程師工作800天,不就賺了10倍嗎? 反正肝爆了,過勞死了就再換一批,我有源源不絕的工程師可以用嘛! 可是,並不是每項資產的產值跟耐久度都一樣。 有些神器的可能屬性超高,但一周只有40小時的耐久度;而一些白裝屬性不怎麼樣,但一周卻有80小時的耐久度。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你把資本當成消耗品,你就會完蛋。 你不可能把神器當白裝用到爛,也不可能把白裝拿來打Boss,這是一定的trade-off。 台灣的老闆想的剛好相反,他們會不斷地逼著神器做久一點,再逼著白裝做神器做的事,結果兩個都被搞到報廢了,再來說台灣沒人才,年輕人吃不得苦,都是爛草莓。 而老闆亂搞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台灣企業最被詬病的三流管理。 給你最優秀的人才,你也能用成廢才,這是領導的無能,不是員工。 於是有機會出走的人才跑了,沒機會只能留在原地的人才被耗損殆盡,神器都發揮不出白裝的屬性。 歸根究底,是台灣的經濟過於封閉,過於保護資方。 老闆可以加班不給薪、過勞不負責、請產假就開除、污染環境只繳小罰款,黑心食品罰錢關幾年就OK,更不用說普遍性地不開發票和逃漏稅。 上一個世代的經營者用過時的思維,不斷地去削弱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他們在政府的保護傘上,依託著關稅壁壘跟從未被嚴格執行的法令,過著不用競爭就能賺錢的閒適生活,就好像炒房地產一樣,買了放著就可以賺錢,啥都不用做,多好? 要改變現狀,必須要逼迫老闆去改變,所以要把員工該休的假都還給他們。 人力成本增加,會逼只想發懶不動的老闆去思考怎麼用科技去取代人力,就像歐洲一樣,人力貴到爆,所以大量使用機器生產,品質效果產能都提升。 而被閒置的人力被投入在新資源的開發,或被重新釋放到勞動市場,公司反而能減重,提高獲利。 與此同時,勞動市場也會更加競爭,人力必須要進一步地打磨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做端盤子這種業務而已。 人力品質的提升,將會增加新創公司的可能,並且讓公司能更輕易取得更優秀的人才,汰換不適任的舊人,變得更有競爭力。 因此,加薪和加假只會促進產業的新陳代謝,將過時和無效率的公司從市場上清出去,而不會讓所有公司都倒光。 相對的,不論是公司或是勞工,都能因此而獲利。 --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請政府規定每日最低工時是16小時,每年只準放一天假,再將最低工資降為每小時$1,這樣對經濟最好呢? 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假日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時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資標準? 合理這兩個字真的很難定義,也許是周休二日,每日8小時工時,每小時$140工資;也許是周休三日,每日6小時工時,每小時$180工資。 但無論如何,就現有的統計數據及世界先進國家的勞動標準來看,我們至少都應該能判斷,以目前台灣的假日數,工時長度,跟薪資厚度是完全糟到不合理的對吧?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多放假有錯? 事實上,多放假並不會讓經濟變差,公司與勞工之間並不是零和遊戲,勞工爽到了,公司是可以獲益的。 今天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短期看起來好像公司爽到了,勞工虧死了,但長期來講,對整個國家反而是有害無益。 你累到沒力氣動會有空去交友娛樂嗎?所以空虛寂寞覺得冷,一堆社會問題發生! 你累到爆會想去戀愛結婚生小孩嗎?所以生育率低,誰敢生啊? 你累到一身病要不要去看醫生啊?所以健保快掛了! 你累到不想出門那旅遊觀光業有錢賺嗎?所以一沒陸客一堆旅行社跟餐飲業都GG了! 放假是為了促進經濟,只有利用金錢的乘數效應來提高消費,企業才能增加營收。 今天你賺$1,000,但沒時間出門去花,$1,000對國家來講就只是$1,000的GDP。 但如果你把$1,000拿去作按摩,按摩師再把$1,000拿去吃大餐,餐廳老闆再把$1,000拿去買書,這樣$1,000的收入,就能創造出$3,000的乘數效應! 那麼,以台灣人愛存錢的個性,就算有多的錢也就是存銀行,不見得會拿來消費,這樣對經濟也不會有幫助啊! 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儲蓄本身即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能。 當你把錢存進銀行時,銀行會將錢貸給企業或個人,或者是拿去作一些保守型的貨幣市場投資。 你的房貸,車貸,還有無數企業貸款,都不是憑空生出來,而是儲蓄戶存進去的。 因此只要提升薪資水準,可支配收入上升,即便不拿來直接消費,也會促進經濟發展 總言之,如果政府只能單純地去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產值損失,而不能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那是政府的失職。 --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單純以政院版本來說,它們預估一例一休最多增加476億的人事成本,我們不用複雜的數學 就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簡化這個問題。 根據104年5月的統計 全台中小企業共有1,380,000家左右,而中小企業的勞工只佔了勞動人口的78%(請參閱中小企業處統計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13559&ctNode=689&mp=1)。 $47,600,000,000 x 78% / 1,380,000 / 12 = $2,242,換言之,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一個月平均僅會增加$2,242的成本,看起來其實不太多。 與此同時,統計中的中小企業的累積年收入是$11,803,100,000,000,而$11,803,100,000,000 / 1,380,000 / 12 = $712,748,也就是說平均每間中小企業的月營業額在$712,748左右。 假設這些企業都活得很慘,只有3%的淨利,$712,748 x 3% = $21,382,也就是每個月公司的股東只賺到$21,382,而$2,242 / $21,382 = 10%的淨利。 這樣的計算非常保守,因為多數中小企業主如果每月只賺了$21,382,比最低工資都還不如,那他們應該去超商打工,而不是繼續開公司。 即便在這樣保守的假設下,大多數的公司只是面臨淨利減少的問題,而不是死亡,更不用說多數中小企業有著逃漏稅的陋習,實際淨利最少可往上再加5%... --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這個假設之所以錯誤,是因為當部份企業退出市場後,消費者的需求仍舊存在。 簡單來說,今天如果7-11倒閉了,大家就會到全家,萊爾富,跟OK去買,於是其他三家超商就會開更多店,招聘更多人。 企業退出市場,會為同業空出市場空間,使其得到業務成長的機會,而它們的成長則會反過來創造工作。 要瞭解這樣的機制,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為什麼人力成本的提高會造成部份公司的倒閉? 今天新政策一公佈,所有企業都增加了20%的人力成本,但公司A輕鬆吃下成本並遊刃有餘,可公司B卻倒了。 這代表公司B本身的結構跟運作效率未能最優化,導致該公司在營運上無法與公司A匹敵。 真正殺死公司B的是它錯誤的結構跟低落的效率,使得它被公司A擊殺,而不是因為人力成本的提高。 假如今天是所有公司都同時死亡,我們才能說人力成本的提高殺死了所有企業。 但所有公司都死了嗎?沒有! 所以公司B不能怪罪政府,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打不贏同業。 --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提供工作的不是老闆,而是市場需求。 今天如果每個人都需要手機,就算HTC死了,也會有HTD,HTE,HTF等等來承接市場。 這些新公司同樣會需要人力來開展它們的業務,這也代表新的工作。 因此,清洗掉產業中缺乏競爭力的公司,對於消費者跟社會會有正面的幫助。 它不僅洗掉了糟糕的公司,也洗掉了能力不佳或不敷使用的員工(因為優秀員工再就業很容易)。 事實上,要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我們必須要先迫使被過度保護的企業主升級自己的公司,加薪加假減工時都只是第一步而已。 透過提高公司的人力成本,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促進產業升級,用機器代替人力。 聽起來似乎有很多工作會消失,也會有很多技能不足的人會因此而失業,這些人可能是因為教育不足,或年紀大難以轉行,但就算不那麼做,當國外的機器人開始進口時,這些人仍舊會被產業所淘汰。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大量地開放外資進入台灣,移除關稅壁壘,將缺乏競爭力的公司驅逐出市場,並讓更有效率的公司能提供更廉價的服務和產品,使得物價更便宜,消費力更強。 比方說汽機車,如果我們移除高達40%~100%關稅,讓外企進來,今天大家買機車,一台就不會要價8萬,而是4~5萬;買汽車就不會一台100萬,而是一台50~60萬。 省下來的錢,就會變成額外的消費力,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富裕。 是的,有些不好的公司,被過度保護的老闆會因此倒閉失業,但這對整個國家都是好事! --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十多年前,Nike在東南亞外包生產線的工廠剝削員工,長時間超時工作,卻每天僅支付大約兩塊美金。 與此同時,還僱用童工,並任由員工在高化學污染的環境下不受保護地工作。 但很有趣的是,Nike大多數的行為在這些國家是合法的,甚至只需要支付很小很小一筆罰款就能繼續非法下去,儘管對於已開發國家的人來說,這些行為是很不道德的。 那麼,按照市場機制的邏輯,每日工作超過十小時的員工日薪僅$70台幣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員工很不滿,他們可以直接離職,讓老闆被淘汰掉,而不是任由老闆剝削? 而即便Nike每雙鞋能賺取數千台幣的利潤,這些工廠生產線的員工,也沒有資格要求老闆賺少一些,因為是市場機制決定了他們的薪酬和工時,不爽做就不要做? 經濟及商業運作是必須被監管的,因為企業的本質是在合法的情況下,不擇手段地去贏利,它們行事的底限是法律,不是道德。 因此,符合企業最大利益的行為,並不一定符合整體社會最大的利益。 比方說,企業可以在災難來臨前大肆屯積食物飲水,等災難過後用數倍的價格賣給災民賺國難財。 再比方說,企業之間可以聯合哄抬價格,迫使民眾用高價購買,賺取更高利益。 這些行為完全符合企業的利益,但對大眾則是不利的。 所以,世界上才會有限制碳排放的環保法案,會有限制獨佔市場的反托拉斯條款等等,去保護大眾的利益不被企業吞噬。 台灣所遇到的勞資問題亦是如此! 首先,多數公司並未遵從勞基法,不允許員工組成工會,而且存在很多法令問題如環保方面,稅務方面等等。 同時,台灣有著大量的關稅避壘,如先前有提過的汽機車,讓台灣公司能不用面對外資競爭。 最重要的是,台灣對於外國人士來台工作,以及外資招商上做了很多限制,讓國家成為一個外資沙漠。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為地創造出一個對於勞工極不公平,且不友善的環境。 換言之,自由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自由”是不存在的。 而最鄉愿的想法”好人有好報,不道德的壞公司會自己死掉”,也不過是天方夜譚。 多數台灣公司便是利用這樣的環境來榨取勞工應得的報酬,就如同Nike對東南亞勞工一樣。 現在,Nike仍舊活得好好的,就像Apple跟Samsung也都有無數血汗工廠運作中,卻仍舊有無數消費者支持它們的產品一樣。 --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如果給假跟升薪資不會促進經濟發展,那麼不給又不升難道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嗎? 甚至是保持現狀,就能促進經濟發展?事實證明都是不可能的! 台灣從來都不是員工的福利太多,而是太少。 美國薪資是我們三倍以上,勞工可組工會,最低薪資比我們高兩倍以上,但它仍舊是最強大的經濟體。 不管是在英國、德國、法國等等歐洲國家,勞工的福利待遇只比我國更好,但我們的經濟跟科研實力卻仍舊不是他們的對手。 是我們不夠努力嗎? 是我們假放太多嗎? 是我們薪資太高嗎? 都不是!重點是生產力,而不是假日有多少或薪水有多低。 生產力的提升,是靠科技,不是人力。 今天你的工作如果是組手機,你就算找了100人每天24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生產力也比不過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 台灣一直用製造商的角度去看經濟,除了極少數的高科技企業,多數公司都遲遲未能做到將勞力密集升級成知識密集,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贏其他國家的產品,只能依賴低價搶市場。 而惡劣的勞動環境正是讓不思進取的企業,利用對於勞工的剝削,來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此增加人力成本,迫使企業改革,絕對是必要之惡。 我們的國家,有著最優秀的人才,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但政府和業界卻只會把大量優秀人才都逼出台灣後,再到國外哭喊著要他們回去領1/3的薪水做到死來報效國家。 正所謂故土難離,要是有機會,很多優秀的台灣人都想回家鄉工作。 但是頂尖的工程師從教育,培訓,到實戰經驗,要投入千萬的成本;要把一個人培養到能讀出頂尖名校的MBA,至少也要千萬的投資。 這樣的人才所需要的薪資,台灣有多少老闆能開出global pay請得起他們? 就算請得起,又有多少的台灣老闆能夠接受員工比自己優秀,用得起他們呢? --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請換個角度想,今天假設你的月收入3萬,每月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換言之,你每月存$6,000。 如果薪資成長50%,而物價同樣成長50%,每月仍舊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那麼$30,000 x (1+50%) x (1-80%) = $9,000,每月存的就變成$9,000了,雖然購買力是一樣的,但實際領到的金額卻是不一樣的。 而多出來的錢,你可以到國外旅遊時,在購買力更弱(東南亞/中南美/東歐/中亞)或是貨幣走跌(日本/歐元國家)的國家使用。 再者,物價成長的幅度會受到進口產品的競爭而被抑制。 今天假如每支手機賣$22,000,台廠因為加假跟加薪而將售價上調為$33,000,但海外的手機廠如Apple,,Sony,,Samsung,,LG,,華為,,小米等等,可能由於生產線不在台灣而不受影響,選擇繼續維持在$22,000,或者是低於50%的漲幅,來增加市佔率。 也就是說,區域性的物價變動,會因為國際市場的供需而有所限制。 但是,政府在調漲薪資,增加假期的同時,必須要開放貿易,引入外企競爭,通過全球化的方式來保障國民的利益,這樣薪資的成長才會變得有感。 因此請將加薪跟加假當作是勞動環境改善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後一步。 再者,物價的上漲,並不完全是因為成本的增加,而主要是因為市場的供需 ,以及資方對利潤的需求 。 公司會試圖把自己的商品賣得越貴越好,來爭取最高的利益,唯一阻止他們的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其他競爭者的訂價。 所以今天不管有沒有加假或加薪,公司都會找理由去調高售價,反正每年有2%~3%的通貨膨脹,理由總是充份的。 可問題在於,台灣的公司漲價往往是用哄抬的方式,也就是一家漲,其他家就跟著漲。 哪怕只增加它們1%成本的政策,它們也會漲個10%來因應,所以身為消費者的勞工受到低薪和高消的雙重夾擊,難以脫身。 因此,政府不能僅僅只是加薪加假,應該要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用市場的力量將不良的廠商消滅,讓更便宜的商品進入台灣,使消費者能有所選擇,不受這些不良廠商的箝制。 --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有無數人想到高物價的美國工作,而不是美國人瘋狂地往台灣跑? 這種說法是一個很多台灣老闆慣用的理論,但這樣思考的方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高收入國家並不一定所有東西都有更高的物價。 比方說美國跟加拿大的牛奶比台灣便宜,西班牙的超市裡許多商品都跟台灣價格差不多或是更便宜。 可是像是車子,房子等重要高單價的商品,台灣的貴卻是全球名列前茅,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可支配收入因為這些高單價商品的排擠而大幅縮水,為了用台灣的薪資水準去買比美國更貴的房和車,許多台灣人不得不節衣縮食,而這些錢原本是可以用在生活支出的。 民生用品的物價可以透過進口來平抑,但房地產這種重大支出,只能透過加稅、限制貸款等有限的手段來調控,這才是讓多數台灣人痛苦的主因。 如果你一個月能少繳$5,000的房貸或房租,生活一定會好過很多,不是嗎? 第二,今天如果在台灣月薪5萬,但在美國可以賺三倍,也就是15萬,而兩地的物價也如同樣相差3倍。 同一個人假設每月花費佔去60%,那麼在台灣他每月可存2萬,但在美國他每月可存6萬。 人家一個月存的錢,比你一個月的薪水還多,就算美國物價高,可是多出來的錢不會讓你覺得很奇怪嗎? 如果我在美國工作20年,我就能用存下的錢回台灣,什麼都不用做就能過上40年的好日子,但你在台灣工作20年存下的錢,卻只能讓你在美國不用工作地過上4年多,外國薪水高但物價高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這是錯誤的想法,除了先前所說的刺激消費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外,對於企業還有很多好處。 首先,勞工的工作效率會上升,離職率會下降,能夠加強公司的生產力,並大幅減少公司未來僱用新人的培訓成本。 再者,人事成本的增加會減少市場上的競爭者,公司能夠趁機取走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用更高的營業額來減少人事成本的衝擊,同時未來在定價上也會因競爭者的減少而更有彈性,獲得更高的利潤。 與此同時,高人力成本會使產業的進入門檻變高,有效地減少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並且避免公司員工流入新競爭者的公司,拉走自己的客戶和資源。 短期上來說,公司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人事成本的問題,並重新調整人力配置,但長期來講,企業也能因此而得益。 加薪、減工時、周休二日並不是一種對於員工的施捨,也不是企業單方面對員工的付出,而是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必須去做才能生存的轉變。 --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首先,最低薪資的存在,是為了給企業一個起薪標準,也是為了給國內勞工一個最低的議價底線,避免他們因為資訊的不對稱而損失過多的權益,讓人就算再不會談薪資,談到的結果還是能讓人勉強過生活。 比方說,一家公司知道分析師在業內的平均薪資約$30K,但他們只能開$15K去求才,但來應徵的人不見得知道$30K是平均,於是接受了$15K,因此反而拉低了業內的平均薪資。 其他企業發現後決定跟進減薪,就跟漲價一樣,不見得是因為成本提高,而僅是為了哄抬價格,進而造成整體薪資向下沉淪,將非常態的薪資變成了常態的薪資。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是現今社會的常態。 假設今天你是位高收入的醫生好了,你可以確定你的收入跟你其他醫生同事是相同的水平嗎? 有沒有可能你的同事做的比你少,甚至學經歷比你差,但比你每月多領上千元的薪水? 在你議薪時,你是否已經知道整個產業的薪資,各個醫院的薪資? 你所知的薪資資訊,是否能讓你完全判斷自己的學經歷背景值什麼價碼? 如果你無法保證你都知道這些資訊,那就代表薪資本身在勞工之間就是不透明的。 經濟學有很多假設是基於完全競爭,或是資訊完全流通的情況下才能成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假設不見得存在,一旦資訊不對稱,就會創造出套利的空間。 與此同時,最低薪資也是一個保障,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們一樣,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到國外留學,進而就業。 台灣同樣有很多人因為家庭因素,或許是天災,或許是人禍,導致家道中落而無法進修。 這不代表這些人是沒有能力的,也不代表它們應該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假設今天你發生了意外,失去了雙眼,再也無法看診,或是做高收入的工作,你覺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