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7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該呼吸法為短時間的「快吸快呼」,血氧量在當下會上升,一旦恢復正常呼吸頻次,血氧量就會回降,此為人體生理現象,不是治療方法。要提醒的是,新冠肺炎患者若已血氧不足,持續一段時間快吸快呼,恐會換氣過度而昏厥。

    出處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386
    3 年前
    50(Why?)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拒絕“快樂缺氧症”😱 正確的強氧呼吸~治百病 1.深層的呼吸~是平衡自律神經的最好方法🙏 2. 腹式深呼吸能讓血壓下降,並預防動脈硬化。光是調整呼吸,就能變得健康💪 3.深層吸氣時.促進交感神經~啟動.與平衡。 4.深層吐氣時.促進副交感神經~放鬆.與平衡,讓自己不躁動.不憂鬱.不失眠🤗 5.深層呼吸~讓思緒清楚.神清.氣爽.年輕.不老化。 6.深層呼吸~讓自己在無形中.很自然的享《瘦》身形結實.小一號。 7.深層的呼吸~讓體內《有氧》溶化壞細胞、壞組織、修護受損的細胞。 8.ㄧ般胸式呼吸、只用到肺功能的30%左右!所以為什麼多數人.都含氧量不足.頻頻打哈欠了😩 9.肺活量+殘餘容積=全肺容積! 所以“氣吐盡”很重要👌將體內濁氣吐盡.便是增加肺活量!換新鮮的氧氣.以喚醒細胞.自癒健康。 10.體內含氧量.決定健康的“質與量”💪 自律神經失調、是百病之根😱 身體缺氧、是病變之首🥶 筋脈緊縮、是萬病之源😩 十次深呼吸為一個回合:用鼻子吸氣3秒鐘、嘴巴吐氣6秒鐘。 懂了明白🙏健康人生就不遠了 yes 學會呼吸👌美麗人生就近了🤗 大家傳出去🙏一起功德無量 yes https://youtu.be/oIwwmEVYjOg
    3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當您不幸染上肺炎的時候,無症狀初期醫院不收,但最怕的就是缺氧,您不注意的話,只要一兩天就迅速轉為重症,醫院也不收,那時就極度危險了。 因此,您一定要做好深層的呼吸~讓體內《有更多的氧》溶化壞細胞、壞組織、以及修護受損的細胞。利用更多的氧氣.喚醒細胞.自癒健康。 請大家告訴大家,功德無量 ! https://youtu.be/oIwwmEVYjOg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wwmEVYjOg
    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拒絕 “快樂缺氧症”,正確的強氧呼吸~治百病: 1.深層的呼吸~是平衡自律神經的最好方法🙏 2. 腹式深呼吸能讓血壓下降,並預防動脈硬化。光是調整呼吸,就能變得健康💪 3.深層吸氣時能促進交感神經的啟動與平衡。 4.深層吐氣能促進副交感神經的放鬆與平衡,讓自己不躁動.不憂鬱.不失眠🤗 5.深層呼吸~讓思緒清楚.神清.氣爽.年輕.不老化。 6.深層呼吸~讓自己在無形之中很自然的享《瘦》,身形結實小一號。 7.深層的呼吸~讓體內《有氧》溶化壞細胞、壞組織、修護受損的細胞。 8.ㄧ般胸式呼吸、只用到肺功能的30%左右!所以多數人都含氧量不足,頻頻打哈欠😩 9.肺活量+殘餘容積=全肺容積! 所以 “氣吐盡” 很重要👌,將體內濁氣吐盡便是增加肺活量!換新鮮的氧氣,以喚醒細胞,自癒健康。 10.體內含氧量決定健康的 “質與量”💪 自律神經失調是百病之根😱 身體缺氧是病變之首🥶 筋脈緊縮是萬病之源😩 十次深呼吸為一個回合:用鼻子吸氣3秒鐘、嘴巴吐氣6秒鐘。
    78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台灣人前往美國當教授,他說新冠病毒輕症患者,屬於快樂缺氧或隱藏缺氧,如果醫院不收治時,在家自我隔離時要深度呼吸🫁,自救自我醫療否則很危險,會猝死!所以除睡覺時醒了就自我深呼吸,不要讓肺部缺氧,那麼就會慢慢改變自我治癒!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https://youtu.be/DclptVr28TE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這波病毒,死亡率明顯高於過去, 有幾人竟在家猝死,是因為“快樂缺氧”, 也就是在沒有感覺呼吸困難情況下,血氧濃度下降而不知, 但下一刻就感覺吸不到氣而猝死,所以我分享這影片,請大家了解原因、並且有突然狀況時,迅速自救。 此視頻,是住美國的中醫老師顧先生,得到COVID-19,住院十天,即使吸了氧氣,但血氧仍無法超過90%。 然後他自己做了幾個動作,就提高血氧,救了自己! 至少這是在沒有醫療資源時,能增進血氧濃度的動作, 芳蒂說!!! 請好友們務必觀看,不然就放大聲音用聽的,不要忽略!!! New Ways to Increase Blood Oxygen for COVID-19 Patients https://youtu.be/LTklHtOUExk,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智慧手錶於新冠肺炎之隱形缺氧(Silent Hypoxemia/Silent Hypoxia)的可能角色】 疫情升溫,不少接觸者會被居家隔離,一旦發病再連絡檢驗,然後安排就醫。但是,現在的醫療資源,尤其是北部相對不足,因此,確診的輕症者,也會被安排在家中等候住院或者被安排住在防疫專責旅館。這幾天,居家隔離者或是確診者猝死的事件時有所聞。推測可能發生了一般所說的「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 (正確的說法是「隱形低血氧症」(Silent Hypoxemia)或者照字面上來說是「沈默的低血氧症」)。 早在去年四月,Dr. Richard Levitan就曾在《紐約時報》就寫到:不少患有嚴重新冠肺炎的病人,來到急診時,雖然病人的血氧飽和度低達50%(正常人是95%-100%),但是,病人本身卻不覺得喘,因而稱之為「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病人本身雖然不覺得喘,但是這樣的「低血氧」卻會快速的進展到呼吸衰竭而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如果能夠盡早發現這樣的「低血氧」,盡早就醫治療,或許可以改善預後。 其實,這樣的「低血氧」並不難發現,只需要有一台「血氧飽合度偵測儀」或簡稱「血氧計」就可以。但是,在疫情嚴峻的此刻,血氧計,已經是一機難求了(真希望台灣此時也能有「血氧計」國家隊,能夠大量生產)。為了避免發生憾事,政府之前有提供「血氧計」給集中檢疫所內的確診個案,讓他們自行測量,一旦發現血氧下降,就緊急送醫。 在居家隔離或者在防疫旅館,如果沒有血氧計,有沒有什麼可以讓自己稍微安心的做法呢?能不能使用智慧手錶來測量呢? 身為胸腔重症醫師,阿金手邊剛好有一台「血氧計」,上個月也買了一台Garmin Venu手錶,就來為大家測試比對一下: #如何測量血氧? 1. Garmin Venu支援全天候監測血氧,也可以單次測量,需要處於靜止狀態下(錶底要緊貼皮膚)才能測量,動態活動時無法測量,大約15秒左右就可以量出來。無論是心率(例如圖中的每分鐘74下)或者是血氧(97%),都和血氧計測出來的一致。我反覆測試,有時候會有1~2%的誤差,這個也可能是因為兩者的測量位置不同的關係,不過,我覺得這一點點誤差是可以接受的。 2. 另外,因為血氧計是給站在病人對面的醫生看的,所以,在測試者這端看,數字就是反的。我為了拍照,就想說把手錶戴在手腕內側測量,因為手錶在手腕內側比較無法貼著皮膚(有肌鍵的突起),結果,血氧就差了3%,所以不建議戴在手腕「內側」測量。其實,手錶配戴的位置、貼合度、還有皮膚上的汗水、灰塵等等,也都會直接影響監測的結果,可能會出現些微的誤差,所以正確的配戴很重要。 #怎麼樣的數據算是異常? 英國國家健保局NHS針對確診的民眾居家使用血氧計的檢測,如果發現血氧小於等於92%就要聯絡送醫。我覺得,使用手錶可以反覆測個三四次,如果大部分時候都是小於等於92%,那就真的是低了。 #需要多久測量一次? 英國國家健保局NHS針對確診的民眾居家使用血氧計的檢測,建議是早中晚各一次。如果你閒著也沒事,要每一兩個小時測一次也可以,不過,至少就是一天測個三次。另外,在睡眠時,其實Garmin會連續的測量血氧飽合度,採樣頻率是每分鐘一次,你起床的時候也可以看看每晚的血氧,是否有哪一天出現明顯的下降情況,就要聯絡就醫。不過,夜間血氧下降,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像是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者是氣喘。所以,我建議,可以在白天的時候,再測個幾次,以便確認有「持續低血氧」(小於或等於92%)的情況。Garmin Venu的血氧測量,其實也可以做到全天候持續監測,不用怕忘記測量。從手機上的Garmin Connect App就可以看到完整24小時的血氧曲線,可清楚觀察血氧升降變化趨勢,更能即時反應身體狀態,非常方便。(官網上寫說Garmin電力一向很強,可連續使用一周,但開啟全天候血氧感測,確實會影響電力,你也可以不開全天,自己記得固定時間手動測量) #其他可以輔助的參數 雖然「快樂缺氧」或「隱形低血氧症」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呼吸速率」並沒有增快的情形。但是,一般人在血氧較低的時候,其實會出現,呼吸次數會增加、心跳也會加快等「代償現象」。那麼,什麼叫著快呢?你可以和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值來做個比較,如果上升超過20%(也有人說是15%),就算是快。 例如: 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呼吸速率是每分鐘14次,上升到17次,那就算是快了,當然,真正的喘,都是在每分鐘20-30次以上的。 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心跳如果是每分鐘74次,那麼心跳上升到90次以上就算是快了。 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呼吸或心跳比平日快越多、持續而不是短暫的快、血氧比平日低越多,越多項的異常,那病況有惡化的可能性就越高,就需要聯絡就醫。(Garmin手錶也能夠持續性的監測呼吸速率,手錶可以看到即時呼吸速率,手機上的Garmin Connect App也可清楚看到全天的呼吸速率變化,很簡單就能觀察到是否有異常的起伏) #6分鐘走路測試_6MWT 文獻上也有學者建議,可以針對輕度的患者,可以進行「6MWT 6分鐘走路測試 Six Minute Walk Test」,也就是在6分鐘內快走,看看能走多長的距離?一旦發現有以下狀況時,建議聯絡送醫: A. 6分鐘內無法行走超過1400呎(427公尺)或 B. 在行走過程中,血氧下降到低於90%,則必須立即停止 (註:在集中檢疫場所須戴著口罩,且有醫療人員在旁時進行,如果靜止狀態時血氧就已經低於 93%、或年齡大於70歲、本來有心肺疾病、或是孕婦,則請勿嘗試) 但是,考量到輕症病人或是居家隔離的人,只能待在房間裡,比較沒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行走,這個「6分鐘走路測試」,其實比較不可行,而且,如果是已發病,在沒有連續監測血氧的情況下、沒有醫療人員在旁時,如果勉強完成,可能有一定的風險。(Garmin手錶在室內沒有GPS的情況之下,仍可以估計行走距離,它是利用手錶內的加速度計,偵測手的擺動幅度,並以身高當為參考值來計算走路的步距,但與有開啟GPS的狀態相比,會有些許的誤差)。 如果你在居家隔離,或是輕症住在檢疫旅館,很擔心自己會不會惡化,想要瞭解自己的狀況,又剛好有配戴具有這些功能的手錶,你或許可以參考以上的測試做做看。 #與其擔心害怕_不如瞭解面對~ Garmin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快樂缺氧是這幾天的熱門議題,指的是身體血液中的血氧濃度不足,若是不注意可能會猝死 冠狀病毒會攻擊你的下肺部,滲出和膠水一樣濃厚的積液,堵塞肺部,導致窒息以及呼吸衰竭。很多醫學研究得出結論,毫無疑問,給肺部送入氧氣最好的方法,是ICU團隊幫助病人處在俯臥姿勢,更好的姿勢是我剛才演示的,用手和膝蓋支撐身體,像這樣交叉雙臂,把頭低下,深呼吸並咳嗽。這叫做俯臥位(Proning)。這個姿勢能超級有效地移動肺底的膠粘物質以及肺部分泌物,濃厚的跟膠水一樣分泌物。 把肺部從病毒手裡保護起來,勁量多做俯臥位,越多越好。8、10、12小時一天,你可以喝點薑茶、帶點薑黃素的飲料,加點純天然的蜂蜜,這樣能軟化肺部分泌物,就能排出積液。
    1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COVID -19的治療有重大進展: 隨著時間的流逝,2020年9月被感染的人比6個月前在2020年2月被感染的人有更大的生存機會。原因是醫生和科學家現在對Covid-19有了更多的了解 ,治療效果比6個月前更好。 下面將列出5項重要的進展,這些是在2020年2月還不知道,到現在才知道的情況。 1. COVID-19最初被認為是由於肺炎(pneumonia)而導致死亡,因此呼吸機(ventilator)被認為是治療呼吸困難的最佳方法。 現在,我們認識到,病毒會在肺部和人體其他部位的血管中引起微小凝塊(blood clots) ,並導致氧合(oxygenation)功能減少。 現在我們瞭解,僅通過呼吸機提供氧氣仍無濟於事,還必須預防和溶解肺部的微小凝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2020年6月的治療方案中開始使用諸如Asprin和Heparin防止凝血的血液稀釋劑之類的藥物的原因。 2. 以前由於血液中的氧氣減少,患者曾經在路上甚至在去醫院之前就過逝。 這是因為醫學上所謂的HAPPY HYPOXIA 「快樂缺氧」現象。「快樂缺氧」也就是說,儘管氧飽和度逐漸降低,但COVID-19患者直到症狀嚴重時才會出現缺氧症狀,有時還甚至氧飽和度已降低到70%。 一般而言,如果氧飽和度降低到90%以下我們就會覺得呼吸困難。 但Covid-19患者不會觸發這種呼吸困難。因此,在2020年2月我們都將患者趕到醫院。現在,由於了解了「快樂缺氧」 ,我們可用簡單的家用脈搏血氧儀(home use pulse oxymeter)去監控所有Covid-19患者的氧飽和度,如果氧飽和度降至93%或更低,則將他們送往醫院。 這為醫生提供了更多時間來改正血液中的氧氣缺乏症,並有更好的生存機會。 3. 2020年2月時我們還沒有抵抗冠狀病毒的藥物。僅能治療由其引起的並發症,譬如低氧症。 因此,大多數患者仍會受到嚴重感染。 現在有2種重要的藥物:日本的FAVIPIRAVIR (法匹拉韋)和美國的REMDESIVIR (瑞德西韋),它們可以殺死冠狀病毒。 通過使用這兩種藥物,我們可以防止患者受到嚴重感染,從而在他們患上低氧症之前就將其治愈。 我們在2020年9月才擁有該知識,而不是在2020年2月。 4. 許多Covid-19患者死亡,不僅是因為病毒,而且還因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被稱為CYTOKINE STORM(細胞因子風暴)的誇大免疫反應。 這種暴風雨般的強烈免疫反應不僅殺死病毒,而且殺死患者。 2020年2月,我們不知道如何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現在到2020年9月,我們知道世界各地的醫生已經使用了將近80年且很容易獲得的steroids (類固醇)即可用於預防某些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 5. 現在我們也知道,低氧症患者靠趴著躺下來就可以變得更好,這就是伏臥姿勢(prone position)。除此之外,日前以色列科學家還發現患者白血球產生的一種稱為Alpha Defensin的化學物質會引起肺血管的微小凝塊(blood clots),現在這可以通過一種用來治療痛風已數十年,稱為Colchicine (秋水仙素)的藥物來預防。 因此,現在可以肯定地說,相對於2020年2月,患者在2020年9月以後得到COVID-19感染倖存的機會更大。展望未來,對於Covid-19而言,沒有什麼可驚慌的,如果我們記得,一個較晚感染的人比一個較早感染的人有更好的生存機會。 讓我們都遵循簡單的預防措施,例如: (1)相距至少1.5公尺 (2)戴口罩 (3)盡量在家工作 (4)盡量叫送食品雜貨到家裡 (5)檢疫期間一定要待在家裡 (6)洗手與衛生 (7)最重要的是,如果您躺在床子上,那麼會有更多的氧氣流向您的肺部,這樣您的呼吸就會輕鬆很多。 這樣我們就可以擊敗病毒。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