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打疫苗後疾病發病率飆升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2/5/n13556562.htm
如果打疫苗真的有效
就不須一再再而三的打
打到第四 第五

在台灣打疫苗而死的
有1309人
而因感染病毒而亡的
只有851人

另個問題是
沒打疫苗的人
反而被傳染的比率更低
英國以高病毒測試
36位未打疫苗者
結果只有一半的人被傳染
而被感染者的症狀也輕

已打疫苗者
常有突破性感染的問題
這證明打疫苗
是沒有保護力
因為人體
自然的抵抗力變弱了
人生無法重來
覆水難收 但可亡羊補牢
數千人在推特上說
他們「後悔」接種疫苗
副作用比COVID還嚴重

Thousands on Twitter Say
They ‘Regret’ Getting the Vaccine ‘Side-Effects Worse than COVID’

I REGRET GETTING VACCINATED!

https://www.dailyveracity.com/2022/01/23⋯e-vaccine-side-effects-worse-than-covid/
多數人都有打疫苗了
後遺症會慢慢的出現
不一定會馬上發生
我周遭的親友
已經有好多案例

最主要是
苗後如何改善自己的身體
提升自己的自然免疫力
在還沒有調整好之前
建議不做激烈運動

原本有心血管問題的人
更要特別注意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假的,這是質疑疫苗的陰謀論。新冠疫苗對防止重症及死亡的保護力仍非常高,不能否定疫苗對於群體的防護效果。實際上要能避免死亡,仍是建議施打疫苗。

    出處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6152
    2 年前
    2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依據以色列政府的統計資料,今年6/20~7/17感染變種病毒新案例人數5627人,其中打過『完全』疫苗者佔4756人,佔總數的84.5%。 以20-29歲的年齡層分析,打過疫苗的人數,佔全國人數的71.8%;而在感染變種病毒的新案例中,打過疫苗的人數佔總感染人數的77.7%。 這說明甚麽?對於變種病毒的防護能力,打了疫苗不僅毫無效果,而且比不打疫苗更差!這不是單一年齡層的現象,而是從20~79歲所有年齡層的現象! 打了疫苗的人,對於感染新病毒的防護能力不僅更差,而且還要面對打了以後,未來致死、致殘、副作用的風險! https://twitter.com/Maggie12409794/status/1419284418569641986/photo/1 日本現在單週因為施打疫苗而致死的人數,已經接近因為感染病毒而致死人數的兩倍!這還不包括施打疫苗後,未來致死、致殘、副作用的風險! https://gnews.org/zh-hant/1417899/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個人疑問 1 一開始不是說接種人數達到幾成就可以全體免疫嗎? 2 有數據報告證實沒有打疫苗的感染傳播力大於有打疫苗的嗎? 3 打疫苗者應該防護力更強,侵犯人權與違憲強求沒打疫苗者;用意與法源何在? 4 打了二劑疫感染的機率比沒有打的高出15倍,還要硬推疫苗;用意何在? 5 打了二劑疫感染5年內心肌炎比率由11%上升至25%,還要硬推疫苗;用意何在? 6 打與不打疫苗感染後康復期只差2天,還要硬推疫苗;用意何在? 7 第三劑又開打了;到底要打劑?是否防疫策略錯誤?沒有科學驗證數據? 8 為何不鼓勵中醫清冠一號等療效;若無效為何主管機關不明文禁止?中醫人士在哪裡? 9 打疫苗造成死亡比率遠高於未打疫苗;還要硬推疫苗;用意何在? 10 為何不正視印度伊維菌素之療效? 11 為何不正視印尼集體產生抗體報導? 12 為何不敢彙整所有因疫苗產生後遺症甚至死亡之案例? 13 疫苗後遺症已陸續發威?半年內多達108位足球員死亡;還要硬推疫苗;用意何在? 14 目前在台灣使用的所有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以及PCR與快篩試劑等產品,皆屬於EUA緊急授權範圍;亦即未上市之實驗性藥物與檢驗方法,依法不可未經本人同意即執行。 15 疫苗與強制篩檢皆缺乏法律基礎並且可能違法+違憲。加以COVID-19疫苗對於防止疫情傳播欠缺明確效力,並且接種後的死傷個案屢見不鮮。 16 西堤吃飯感染的 全部打過兩劑疫苗 不防感染 如何防重症,真是睜眼說瞎話? 17 打三季的都會確診,卻開放他們自由傳播病毒,並且不用檢測,這跟疫情沒關係了,和專制極權有關係? 18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轉貼》 第三劑疫苗 該不該再打? 台灣的疫情 如何happy ending ? 我不是疫苗專家, 照道理,我沒資格,談論這樣的話題! 但全球的疫情,已經衍燒了兩年,這當中,事實上,有很多端倪,是可輕易了解的。 全球疫情剛起的時候, 很多自稱的疫苗專家,公衛專家說: 一個國家, 只要有80 %的老百姓,打滿兩劑疫苗,整個社會就會有群體免疫 , 疫情,自然就會慢慢無疾而終! 現在兩年過去了, 疫情不僅未見稍緩, 全球疫苗施打率最高的國家,如美國英國以色列等, 現代都準備要打第四劑了, 原先說好的兩劑就夠了,說好的群體免疫,在哪裡呢? 打疫苗的第一個最重要的作用,是阻斷大眾的傳染鏈 , 就是因為以上這些國家,感染的人數,不斷地擴大,阻斷不了傳染,所以必須要再打第三劑,再打第四劑。 台灣,最近,疫情又起,也是陷入這樣可笑的惡性循環, 打兩劑不夠了,政府現在拼命鼓吹再打第三劑! 打疫苗的第二個重要的作用是, 防止重症;台灣因施打疫苗而死亡的統計人數,目前約1400餘人, 因自然確診而死亡的人數,也不過才約800餘人。 疫苗專家,公衛專家說,打疫苗可以防止重症,請問這些1400餘人死掉,算不算重症? 很有良知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說, 因施打疫苗,血液中所增加的高抗體, 不代表高保護力, 最近台灣的疫情, 中重症患者當中, 有很高的比例,已施打了兩劑疫苗,或三劑疫苗, 就是證明。 既然打了兩劑苗三劑疫苗的人,仍然 確診,得到中重症,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再施打疫苗呢?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說, 病毒株不斷的變異, 新疫苗研發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病毒株變異的速度, 所以,現階段,施打的疫苗,只是應付一下現階段的疫情而已! 並沒有辦法抵抗的太久的! 當病毒株從Alpha, Delta,,Omicron,到目前的BA,2,不斷變異時, 新疫苗的新保護力,夠嗎? 全球疫情的終點,到底在哪裡呢? 但是大家也不用恐慌,不用絕望! 物極必反,隧道黑暗的盡頭,終就會出現光明的! 根據彭博社新聞報導,以色列的研究提出了全球最大研究結論,比較了「COVID 自然感染的免疫力」,與「全球最高疫苗接種率之一」的疫苗所產生的保護力,他們發現疫苗接種者的染疫率,對比自然感染的免疫者,反而更高達13倍。 自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以來,公衛專家始終憂心,疫情將席捲非洲,奪走數百萬條人命,但兩年即將過去,既無豐沛醫療資源,也苦等不到疫苗的非洲,卻未如專家預測出現災難疫情,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麼神秘力量,為這塊大陸擋下災厄? 根據美聯社,非洲目前僅6%人口,完整接種疫苗,但數個月以來,卻都是世界衛生組織(WHO)週報中「疫情最輕微」的區域。 另據報導,印尼全國人口中,只有30%打過疫苗 ,但根據檢測統計,卻有90%的人身上,已有經自然感染的高抗體。 由以上具體資料,可以了解, 人類所需要的並不是疫苗,而是身體自然的免疫力 憑藉著,身體自然免疫力,印尼及非洲都打敗了covic-19,戰勝了疫情。 台灣疫情,如何Happy Ending呢? 就是整個社會,如非洲般, 將疫情視若無睹,大家就會自然的感染,自然的感染,就會加強你的免疫力,所以根本不需要,再打第三劑, 而且自然感染的保護力,遠比施打疫苗的保護力還高。 也就是讓covid-19的自然染疫,產生眾多個體的自然免疫力, 再逐漸慢慢擴大成,整個社會的群體免疫,來取代疫苗的施打。 病毒的清零,既然已不可能,就讓病毒融入社會,跟這個社會,和平共存吧! 筆者 陳明致 2022/4/13 本篇文章 極為重要 歡迎多多轉傳 謝謝你的關心 備註: 1 目前台灣社會,Omicron染疫的統計狀態, 99.8%為輕症, 只有0.2%為中重症。 2 害怕中重症的人, 可利用以下自然醫學,事先好好增進個體免疫力的方法:如攝取高劑量的維他命c, 多多補充大蒜精, 鋅,鎂,多多曬太陽 ,或補足維他命D, 好好改善自身的三高等慢性病等。 有了這樣的充分準備 ,即時確診 也可能是無症狀,或頂多輕症而已!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英國醫院數據震驚世界:80% 的 COVID 死亡病例都在接種疫苗……疫苗浪潮後 COVID 死亡人數增加了 3,000% 2021 年 9 月 28 日,星期二,作者:Lance D Johnson 標籤:抗體依賴性增強、死亡、人口減少、增強的疾病、錯誤療效、種族滅絕、醫院、醫源性死亡、致病性啟動、宣傳、科學欺詐、接種疫苗的死亡、疫苗死亡、疫苗失敗、疫苗欺詐、疫苗大屠殺、疫苗引起的死亡, 疫苗戰爭, 疫苗 通過分享此鏈接繞過審查: 新的 https://www.afinalwarning.com/557248.html 複製網址 8,590 視圖 圖片:英國醫院數據震驚世界:80% 的 COVID 死亡病例都在接種疫苗……疫苗浪潮後 COVID 死亡人數增加了 3,000% (自然新聞)科學欺詐、制度脅迫、賄賂、大型科技審查、政府力量和媒體宣傳的致命組合正在使世界屈服。沒有真實世界的數據表明 covid-19 疫苗可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風險。目前,來自英國的醫院數據震驚世界,提供了疫苗失敗和疫苗導致死亡的嚴重證據。在英國,目前高達 80% 的 COVID 死亡來自接種疫苗的人。現在,英國各地的 COVID 死亡人數比一年前的同一時間增加了 3,000%,當時人口“未接種疫苗”。 一年多來,儘管市場上所有 COVID 疫苗的絕對風險降低率不到 2%,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數字,但疫苗的功效卻在不知疲倦地提升。更糟糕的是,疫苗正在增加醫源性死亡率,使更多的人容易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從而為人類細胞提供抗體依賴性增強。 英國公共衛生死亡率數據震驚世界 英國的黃卡計劃是一種疫苗傷害和醫療差錯監測系統,顯示了疫苗失敗的明顯模式。對於那些本可以輕鬆繼續生活、健康且無 VAX 的人來說,COVID 疫苗正在增加他們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成千上萬的病人和垂死的人本可以面臨潛在的感染,並以持久的自然免疫力康復,而不是被迫進行危險的複合疫苗實驗。 英國醫院的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現在的 covid-19 死亡人數增加了 3,000%,而且死亡人數更多的並不是“未接種疫苗”。來自英國公共衛生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了疫苗崇拜和強制的危險性。從 2021 年 2 月 1 日到 2021 年 9 月 12 日,未接種疫苗的人僅佔 Covid 死亡人數的 28%,而接種疫苗的人數佔死亡人數的 72%! 蘇格蘭公共衛生部證實了同樣的疫苗失敗模式。從 2020 年 8 月 14 日到 2020 年 9 月 12 日,蘇格蘭僅記錄了 7 例 covid-19 死亡病例。在強迫大部分人口接種 Covid 疫苗後,蘇格蘭僅在一年後的同一時期就記錄了 222 例 covid-19 死亡。在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之後,這種 covid-19 死亡高峰高出 3,071.4%。最令人震驚的是:80% 的死亡發生在接種疫苗的人身上。 (相關:“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在再次接觸新的冠狀病毒變種時會加重病情。) 疫苗聲稱的 95% 功效在現實世界中完全是騙局,實際上增加了死亡風險 儘管未接種疫苗的人因旅行、教育和工作而被迫更頻繁地進行測試,但他們的人數仍然與“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數相似。數據顯示,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 COVID 病例相對相等。從2021年8月21日到9月17日,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有69,639例陽性病例,接種疫苗的人群中有79,613例,其中60,923例來自“完全接種疫苗”。顯然,疫苗不能預防 COVID,甚至可能成為未接種疫苗者新感染的驅動力。 最令人震驚的是,接種疫苗組的死亡率並沒有降低 95%。從 2021 年 8 月 14 日到 9 月 10 日,蘇格蘭登記了 208 例 covid-19 死亡病例。未接種疫苗的死亡人數為 41 人,部分接種疫苗的死亡人數為 9 人,完全接種疫苗的死亡人數為令人震驚的 158 人。如果疫苗的 95% 的效力是真實的,那麼 95% 的死亡將發生在未接種疫苗的人身上,而只有 5% 的死亡發生在接種疫苗的人身上。然而,高達 80% 的死亡發生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只有 20% 的死亡發生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疫苗目前使英國的死亡風險增加了 400%!
    6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如果想打疫苗的參考一下 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整理了關於疫苗的Q&A,讀者可以參考後,與自己的醫師根據自身狀況討論,再決定是否要/是否可以施打疫苗。 首先要知道,目前市面上可以施打的疫苗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種類,mRNA疫苗跟腺病毒載體疫苗。 輝瑞/BioNtech與莫德納疫苗屬於mRNA疫苗,注射後,mRNA被注射部位的巨噬細胞吸收,並指示這些細胞製造棘蛋白,棘蛋白就會出現在巨噬細胞表面,誘導身體起免疫反應。 AZ疫苗跟嬌生疫苗則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是由實驗室中提取新冠病毒的DNA序列,讓其穩定後由腺病毒攜帶,注射疫苗後,腺病毒無法複製,但其遺傳物質可以進入宿主細胞轉換成mRNA,製造出棘蛋白抗原,引起宿主反應,過程模擬Covid-19的自然感染機制,抗體跟細胞免疫都會被誘發。 Q: 疫苗能持續多久?需要補打嗎? 由於疫苗測試從2020年夏天才開始,疫苗保護力可以持續多久尚沒有明確的資訊。 以莫德納疫苗的第一期試驗為例,試驗結果表明抗體大約能持續四個月左右,滴度會隨時間過去輕微下降。(注射時間愈長,免疫效果愈弱) 由於尚未確定疫苗可持續的時間,目前不建議增加劑量或補打。不過各大藥廠的確正在研發加強劑量的疫苗,以及針對變種病毒進行防護的疫苗。 Q: 接種了疫苗,就不會把病毒傳給別人了嗎? 新興證據表明,已接種疫苗者「較不容易」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在以色列進行的大型研究中發現,已接種者無症狀感染病毒的機率比未接種者減少了90%。此外,在接種疫苗後仍被感染的人群中,病毒量似乎也比未接種者來得低。嬌生疫苗的研究發現接種後第29天,接種疫苗組出現18例無症狀感染,而安慰劑組則是50例,也就是疫苗組少了66%。 可以合理假設,無症狀感染數少,病毒傳播的機率就會降低 (無症狀者會到處跑,所以傳播機率高)。這讓人看到疫苗抵禦病毒感染跟減少傳播的希望,而疫苗政策背後的動機,也多是為了控制傳染數。 即使疫苗降低了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我們不能說「打了疫苗就不會傳給別人」,因為保護效果永遠不會達到100%。 因此,在新病例減少,而且大部分人都接種疫苗以前,政府單位有責任繼續向大眾強調,接種了疫苗不代表其他的防護措施就不需要了,在公共室內空間仍應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去人多的地方仍是重要且必須遵循的政策。 Q: 疫苗真的安全嗎?過了幾年會不會有後遺症啊? 無奈的是,由於疫苗發展進行時間很短,目前只有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後續,而不是好幾年。 輝瑞跟莫德納的疫苗試驗都是從2020年夏天開始,嬌生則是2020年9月才開始。不過以過往其他病毒的疫苗為例,嚴重的不良反應通常會在幾天或幾週內就發生。 幸運地是,根據長期研究的結果,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疾病的疫苗長期副作用非常少見,當然新冠疫苗的長期副作用要等到數年後才能確定。接種疫苗後病人的資訊都會被蒐集並集中分析。 Q: 針對不同族群,是否有建議施打的疫苗品牌? 目前輝瑞疫苗可以讓16歲以上人群施打,而AZ、莫德納和嬌生則是18歲以上人群才能施打。 一開始疫苗很少的時候,醫界呼籲所有成人都可以施打各牌疫苗,不過現在已經開始有比較明確的建議,尤其是AZ和嬌生疫苗施打者,都有部分被誘發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症(TTS)的症狀,尤其年輕女性出現此狀況的機率特別高,因此臨床醫師建議50歲以下的女性最好使用輝瑞或莫德納等mRNA疫苗。 而對於施打mRNA疫苗者,一旦施打了第一劑,就應該按照醫生給予的第二劑預約時間施打「相同品牌」的第二劑疫苗。現在完全沒有關於第一劑和第二劑使用不同廠牌疫苗的安全報告。 不過CDC表示若真的無法獲得第一劑使用的廠牌時,只要與第一劑施打時間間隔28天以上,就可以使用不同廠牌的mRNA疫苗。雖然仍應該「盡可能」不要使用不同廠牌的疫苗,但如果同是mRNA疫苗「理論上」是可行的。而對第一劑mRNA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者,CDC建議在醫生監控下給予嬌生疫苗進行第二劑施打。 Q: 打疫苗有禁忌嗎? 目前施打Covid-19疫苗唯一的禁忌,是已經知道自己對疫苗成分有超敏反應的人不能打。CDC明確指出禁打疫苗的族群如下: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或曾服用任何疫苗成分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時,出現立即性的過敏反應(不管嚴重程度),或對任何疫苗成分有過敏史者 對任何其他疫苗/注射療法曾有過過敏史者,則不在禁打疫苗之列,但有過敏史者應該由醫療人員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密切觀察至少30分鐘。如果有人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則不應該再施打第二劑mRNA疫苗。不過,建議四週後可以在嚴密監控下施打嬌生疫苗。 而如果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嚴重疼痛,或其他非過敏性症狀,則必須自己決定是否要施打第二劑。醫生不會禁止,但第二劑的副作用可能會更嚴重。(不過要注意,曾經感染Covid-19的人通常會回報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更嚴重,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準備好要對付Covid-19疫苗)。 如果擔心第二劑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一種解決方法是在施打完第二劑,疼痛開始發作時就馬上服用布洛芬 (ibuprofen) 或醋氨酚 (acetaminophen) 等止痛藥。不過不建議在施打疫苗前就進行投藥,因為理論上它們會減弱疫苗引發的抗體反應,讓產生抗體的效果變差。 用於治療Covid-19的單克隆抗體 (monoclonal antibodies) 或恢復期血漿 (convalescent plasma) 可能會降低疫苗的效用。任何曾經接受這些療法的人必須至少等90天以上再進行疫苗施打,考慮到這段時間這些療法會進入半衰期,而已得過Covid-19的人三個月內再度被感染的機率也極低。這一建議已被加到CDC指南的臨床考量中。 Q: 孕婦或哺乳婦女可以施打疫苗嗎? 孕婦和哺乳者出於安全考量都沒有被包含在Covid-19疫苗試驗中,因此沒有相關的安全數據。然而CDC建議醫療系統可以提供孕婦和哺乳者施打疫苗的機會,而這兩個群體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施打。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 和母嬰醫學會 (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 都同意這個觀點,而這兩個學會都是婦產科界的權威。目前輝瑞針對孕婦研發的疫苗已經在試驗階段。 而嬌生在疫苗試驗階段同樣排除了孕婦、哺乳婦女,以及近期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在研究過程中,有8名婦女懷孕,疫苗組跟安慰劑組各4名,兩組都有出現少數妊娠不良反應,但是樣本實在太少,很難說是由於疫苗或研究引起的。 不過由於年輕婦女較可能出現血栓反應,而且懷孕期間發生血栓的機率本來就很高,歐美醫界目前偏向給予懷孕跟哺乳婦女mRNA疫苗,而非AZ或嬌生疫苗。 理論上,mRNA疫苗不會對懷孕婦女、發展中的胎兒或者哺乳中的嬰兒造成傷害。 懷孕的大鼠在接受莫德納疫苗後,也沒有出現與胎兒或胚胎發育有關的隱憂。而懷孕期間接種疫苗的一項潛在好處,是抗體可以經由胎盤傳給胎兒,這也是建議孕婦可以接種百日咳疫苗的主因,最新的病例也表明Covid-19抗體確實可以透過胎盤傳給肚子裡的胎兒,理論上也能保護新生兒免於被感染。 孕婦必須知道懷孕期間感染Covid-19或流感,重症的機率特別高。孕婦可以根據這項事實,自己感染Covid-19的機率(例如工作性質),以及目前已知的疫苗風險(雖然資料很少)自己判斷是否想要接種。不過,接種疫苗仍應是孕婦的選項之一,畢竟過去也未曾限制孕婦施打流感疫苗,孕婦應該跟婦產科醫師充分討論所有有關問題與疑慮再下決定。 Q: 如果我已經出現相關症狀,或病得很重,還可以接種疫苗嗎? 如果你已經出現Covid-19相關症狀,或病得很重,則不能接種疫苗,需要推遲到康復以後再進行接種。不管懷疑是Covid-19感染,或者跟Covid-19無關,只要有疾病症狀,都最好先不要接種。不過,患有慢性病且症狀穩定的人則可以接種。例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長期呼吸困難或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以及有腸胃道症狀的人,是可以施打Covid-19疫苗的。當然,在施打疫苗之前必須跟醫師進一步討論可能的疑慮。 Q: 我很害怕疫苗的副作用,怎麼辦? 止痛藥跟退燒藥,例如布洛芬跟醋氨酚可以有效控制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肌肉痛跟發燒等。 但是這些藥物建議在注射結束後出現症狀時再使用,不要在注射前「預防性投藥」,以免使抗體效果下降。由於仍有少數的過敏風險,疫苗施打的場所必須嚴格注意並有辦法評估及治療可能造成生命威脅的過敏反應。 Q: 我曾經跟確診人士近距離接觸,趕快打疫苗可以避免感染嗎? 很遺憾,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與確診個案接觸的人,緊急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感染。由於Covid-19的平均潛伏期為5天,疫苗反應速度不太可能快到可以產生抗體。因此,曾經接觸過確診個案的人,應該好好完成14天的隔離,再施打疫苗。 Q: 我已經得過Covid-19又康復了,還需要打疫苗嗎? 是的,你還是應該接種疫苗。臨床試驗中有一部分人已經有Covid-19的抗體,而疫苗試驗在這群人當中是安全有效的。 由於得到Covid-19再康復後,90天內再次被感染的機率非常低,有些Covid-19康復者可能希望推遲施打疫苗的時間,不過就算你希望可以早點打,這也不是禁止的。不過曾經接受單克隆抗體或恢復期血漿治療的患者則一定要等90天以上才能施打疫苗,因為這些治療方式可能會讓疫苗失效。 須注意的是,曾經得過Covid-19的康復者,在施打第一劑疫苗時,可能伴隨更明顯的全身性副作用,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此病毒並不陌生。這也表明曾經得過Covid-19的患者自身的免疫抗體是「主要的」,而疫苗則是「增強用」,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曾得過Covid-19的康復者不需注射第二劑疫苗,但並非所有免疫學家都認同。目前,CDC仍然建議兩劑疫苗都要施打。 對於要不要打疫苗這件事,只能說避免大規模傳染需要一定人口接種,但由於疫苗上市後後續研究時間還不長,每個人應該根據本身的風險與身體因素,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施打。 奧 (參考資料: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DC)
    3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Q1 :確診者有可能會在短期內再次感染嗎? A1 :確診者康復後體內已有抗體,3個月內再感染的機會低。 Q2 : 3個月內曾確診的人是否免再匡居隔? A2 : 原則上是,因曾確診過的個案,因死亡(惰性)病毒,3個月內的PCR都有可能陽,除有下列情況之一,無須對其再進行隔離: 1.症狀惡化; 2.免疫功能低下者; 3.有再暴觸其他新的病毒株之可能性(曾至風險國家或區域)。 Q3 :確診者解隔後須快篩陰才能返回校園或職場嗎? A3 :考量Omicron變異株特性就是以輕症、無症狀居多,病毒去化速度也很快,染疫7天後幾乎就不再具有傳染力,爰無須快篩就可以解隔,自然也免經快篩陰才能返回校園或職場。 結論: 1.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7天解隔離治療後已無傳染力,故依據中央規定免快篩即可回校。 2.確診者康復後體內已有抗體,3個月內再被傳染可能性低,故3個月內不需打疫苗(因已有抗體)原因在此,故也不會有再次被同住確診家人傳染之虞。 3.確診者解隔離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如有症狀,仍請其落實生病不到校、不上班。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2021/12/29 ”向監察院陳情檢舉提告,衛福部陳時中發佈行政命令於111/01/01 開始,強制施打兩劑新冠疫苗為違憲” 記者會 記者會發言人: 楊志良 鍾琴 王群光。 本篇文稿撰寫及發表人: 王群光 醫師。 各位好!我是從事自然醫學的王群光西醫師 1.衛生署發佈行政命令說,從111年1月1日開始,也就是三天之後,就要實施全面性強制施打新冠疫苗 。我代表許多心裏面強烈反對全面強制施打新冠疫苗的醫師、醫護人員朋友們來這裡幫他們發聲。 2. 我曾經親自診斷治療過不少因為施打了新冠疫苗而導致血栓、心肌炎、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患者,為他們的無辜受害,感覺到非常心痛。 3. 根據美國福斯電視臺FOX NEWS 報導,來自以色列一份大型研究報告,高達70萬人口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已經打過疫苗的新冠感染者,是沒有打過疫苗者的13倍,有被打過疫苗者的新冠感染者的死亡率,反而比沒有打的人來得更高。 4. 根據臺灣衛生署所自行公佈的數據顯示,到2021年12月28。日止,在過去的23個多月中,因新冠感染而死亡的人數為850人。 5. 衛生署的公佈報告又顯示說,開打新冠疫苗後,因打了疫苗而發生死亡的人數,在9多個月內,高達1,219人,有副作用的有15,328人。其中有嚴重副作用的,有7559人。表示有7000多個家庭,面臨家人因為嚴重疫苗副作用而無法正常工作,甚至在跟死亡搏鬥中。 6. 至於打了疫苗之後導致發生各種心肌炎、血栓、急性神經炎而臥病、失去工作能力的受害者,並沒有被統計到死亡名單內。很多人感覺到副作用太嚴重,寧願退休辭職也不願意再打疫苗。也有很多人覺得再打下去,可能老命就會沒了。各大醫療機構的內科,心臟科,神經科門診人數突然暴增。健保局衹要統計一下現在的門診人數跟去年的門診人數相對比不就很清楚,增加了多少病人嗎?這些暴增的病人是怎麼樣增加的呢? 7. 由此可見,新冠疫苗不但沒有辦法保護人民,反而還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及嚴重副作用,作為醫護人員,不但堅決反對這種殘害人命的行為持續發生下去,還要對這種明目張膽的謀殺行徑提起告訴。 8. 國外已經有非常多的人公開發聲反對強制打疫苗,甚至發動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抗議,臺灣聽話去打疫苗,卻反而意外成為受害者的民衆們還需要抱持沉默嗎?我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站出來,在憲法的保護下,捍衛自己的健康自主權,和維護基本人權。 王群光醫師 2021.12.29
    59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台灣主流媒體❌沒有告訴我們的訊息 近期身邊越來越多人,被摧著去打疫苗,我決定整理一些主流媒體🙊不說的資訊 國產高端疫苗,大家詬病的主因是~因為它❌沒有藥證、沒有完整的科學數據,同樣的角度~AZ、BNT、輝瑞和莫德納,也都是沒有❌藥證的疫苗,這些疫苗都是EUA緊急授權,所以施打這些疫苗一旦出了問題,這些藥廠一概❌不負責,絕對不要認為疫苗的副作用只有~發燒、酸痛等,所謂輕微症狀,疫苗問世的時間過於倉促... 我們更應該反思,明明疫苗~導致很多❌不良反應,為何政府、主流媒體不報導? 一個客觀公正的媒體,應該是~好的壞的都應該告知大眾,目前短短一個多月以來,打疫苗不良反應死亡的人數已經507人,政府一概撇清責任,這樣做法很不客觀。 客觀的媒體,應該是好壞都應該客觀平衡報導,不能刻意放大任何一方,混淆👉打疫苗是唯一解方❗理性面對思考後再決定,絕對不要❌被任何人~情緒勒索。 截止至7月17日EMI(歐洲藥管)數據,接種Covid-1984疫苗: 死亡👉18,928人! 副作用👉超過180萬人!(其中50%,比如~不斷發抖,生不如死的嚴重副作用) 非常奇怪了,為何歐洲各國政府就像,又聾又瞎🙈了呢?? 1976年,32人接受豬流感疫苗後~死亡,當局⛔停止接種計劃。 反觀至今最少10,991人,因C19疫苗死亡,接種~仍然繼續⁉️ 註:這只是美國本土數字 以色列數據顯示,84%的新型冠狀病毒病例,來自~接種過疫苗的人!參議員羅恩約翰遜說。 實在很納悶!打疫苗~確診比例怎麼⬆️那麼高?我們可以合理懷疑,疫苗⤵️削弱了我們~免疫系統,不然比例怎麼那麼高? 考驗人們智商的時候到了,英國60%因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新病例",是~接種過疫苗的!為何打疫苗感染比例,比不打疫苗高⬆️?還是疫苗削弱了⬇️我們的~免疫系統?? 英國衛生官員發現這個數字對~疫苗不利,隨後在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的情況下把數字變成了40% 檢測病毒的方法也是~緊急授權,PCR測試的發明者也提到,PCR測試❌不能用來檢測我們是否感染,他也是諾貝爾獎得主。 美國CDC要撤回PCR的緊急授權了,因為跟流感比,鑑別度~有問題。 根據美國跟歐洲~緊急授權的標準,要治療新冠肺炎,是必須在沒有❌現行藥物可以治療時,才可以採用~緊急授權。 目前有~伊維菌素、奎寧,它們使用了幾十年,遠比疫苗安全多,數據也比疫苗透明,就算有副作用也是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遠比疫苗的~猝死血栓來的代價更低,看完這裡我們要拿自己的身體,輕易嘗試沒有❌藥證的疫苗嗎? 奎寧~是美國前線醫生,開給病患使用的藥物,目前證實是有效的。👍 https://madara5803zxtw.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html?m=1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 疫苗快報/8.31.2021: 美國疾管局(CDC)主任承認,打過疫苗的人,隨著時間的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狀況正在惡化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者註記:下文是英文原版的摘要,英文原版附於中文摘要的下方) 注射新冠疫苗後,已有幾萬、幾十萬的不良反應與猝死事件提報到「美國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系統」(VAERS)。 根據美國CDC的統計,自2020年12月14日至2021年8月13日,提報到「美國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系統」的不良反應共595,700起,其中猝死者共13,068人。[註:不過,這是美國公衛官僚系統竄改真實數據之後,所發佈的大外宣。真相為何呢? 據哈佛大學去年一項研究,真實數據約為大外宣數據的100倍,另據席連科醫師(Dr. Zelenko)較保守的估計,美國因打了疫苗而猝死的人數應有43萬5,600人之譜- 平均每月死亡人數多達48,400人。] CDC主任在最近一次的記者會中被問道,美國疫情惡化的趨勢,一如大家觀察到的以色列的趨勢,是否跟人們打了疫苗後的發生的「抗體依賴的增強效應」(ADE)*有關,他避而不答,顧左右而言他。 ………………………………………………………………………………………… * 人們打了疫苗後發生足以致命的「抗體依賴的增強效應」(ADE),愈來愈頻見,一如席連科醫師等世界級免疫、傳染病專家先前所預測。讀者諸君,倘你被大藥廠、大媒體詐欺而打了一劑進口疫苗,請勿再被騙打第二次,同時,請務必傾聽專家的良心建議:您得立即每天補充Z-配方保命!【 ●♡ 我們獨家提供國人Dr. Zelenko配方-套組,由 (槲皮素+維他命C) x 3瓶+鋅 x 1瓶組成。我們也提供國人專案優惠價5,900元/組- 節省920元。[註:每天服用本套組內的槲皮素、維他命C三餐後各1粒、礦物質鋅每日1粒,典型足敷3個月使用,適合所有人。打過疫苗者、及糖胖症、心臟病患者、癌症患者尤其需要。] 】, ————————————————————————————— ( 英文原版/8.30.2021刊出) Tens of thousands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的death following COVID shot reported to VAERS, and CDC director admits vaccinated individuals having “worsening infections over time” In a recent press interview, CDC Director Rochelle Walensky admitted that people who have had the COVID shot could experience “worsening infections over time.”  Walensky does not offer any insight into whether this trend, currently observed in countries like Israel, could be related to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ADE happens when antibodies generated during an immune response to an immunization recognize and bind to a pathogen but cannot prevent infection and could actually increase the severity of symptoms if a person does become infected. Instead, Walensky and other CDC officials use this “worsening infections” trend as a call to get the booster shot into the arms of jabbed people 8 months after their second dose. And yet, reports of adverse health reactions and deaths following COVID shots continue to roll in.  According to the CDC, over 595,700 adverse eve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VAERS) since December 14, 2020 (as of August 13, 2021), including 13,068 deaths. There’s no doubt, based on the evidence, this whole situation is going to get much worse before it gets better.  Do your own research and never forget the importance of a nurturing a strong immune system. Sources for this article include: Childrenshealthdefense.org Childrenshealthdefense.org Childrenshealthdefense.org Reuters.com CHOP.edu KHN.org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