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走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輕鬆自然的事情。其實,要做到說走就走、說停就停,必須靠我們大腦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合作無間才辦得到。年紀增長,大腦細胞會因老化而逐漸減少,走路所需的神經控制與協調就會變得比較差。雖然老人家行動會比年輕時慢一些,但應該可以維持平均每秒大於1公尺的速度,研究發現,行走速度慢的老年人,存活率比較差。
然而,《康健雜誌》的「照顧父母健康,你做對了嗎?」大調查發現,竟有近八成(78%)的受訪者認為老人家走路愈來愈慢是正常的,這樣的迷思應該盡快導正。
通常,會造成老人家行走速度變慢有幾個原因: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肌肉無力、視力不佳、周邊神經病變、中風、巴金森氏症或者害怕跌倒的心理障礙,使得老人家的步伐變小,經常小碎步走,這反而容易步態不穩,提高跌倒的風險。
走路速度慢,也是失智症警訊。研究發現,失智症病人在行走速度、步態、步伐長度等,比同年齡的老年人還來得小。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針對2410 位平均年齡62 歲的受試者,進行步行速度、手握力和認知功能測驗。追蹤11 年發現,走路速度慢的人在65 歲後失智的比例,比走路快的人高出1.5 倍,這項研究指出,步行速度較慢,與腦容量較少,和記憶、語言、判斷力測驗表現較差都有關係。

如果想知道家裡長輩的行走速度表現,可以試著做「5 公尺步行測驗」。用走路速度來當成評估失能或失智的工具之一,就像用年齡、性別、抽菸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指標去評估罹病風險,是一種簡單、幾乎不花錢的做法,僅僅需要一個碼錶(或有秒針的手錶、手機)和一條可標示距離的走道即可。 失智症病人走路重心容易歪到一邊 走路的樣子亦是觀察長輩是否有早期失能的重點。例如: 》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走起路來會有身體前傾、步履緩慢、小碎步前進、身體擺動減少、突然往前衝等特點。 》常壓性水腦症的三大症狀之一是走路小碎步(另兩個是記憶力退化、來不及上廁所,常尿在褲子上)。 》失智病人行走時,重心偏移程度比一般老人明顯。因為平衡感和協調性不好,所以重心會飄移,只要一個走不穩就很容易跌倒。 想知道長輩平衡能力好不好,可以試著做「靜態平衡感測驗」。 如果長輩的行走速度或平衡感測驗異常,建議就醫查病因治療,若單純是年邁造成走路較慢、平衡感退步,建議可以在家常做抬腿運動,或是騎固定式腳踏車,強壯大腿、小腿肌力與耐力。想要訓練平衡感, 可以踩在軟墊上,把腳一前一後站立訓練,並練習走一直線。

查看該用戶回報的所有文章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年紀增長,大腦細胞會因老化而逐漸減少,走路所需的神經控制與協調就會變得比較差。雖然老人家行動會比年輕時慢一些,但應該可以維持平均每秒大於一公尺的速度,研究發現,行走速度慢的老年人,存活率比較差。

    出處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21001095-260603?chdtv
    5 年前
    2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分享善知識~ 《不妨於能力範圍內,適度練習「大步」行走》 走路的好處,大步走都有,但「步伐大」,才是健康長壽、預防失智的關鍵! 預防失智症的最新研究!短短五公分的「步幅革命」 迎向不失智的長壽人生,祕訣就在於大步走路 現在開始大步走,你的今天比昨天年輕! ▌寫給「想要活久一點,但不想失智」的你 人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光是「長壽」還不夠,「健康」是絕對必要的條件。否則,如果始終臥病在床,或是罹患失智症必須有人照顧,長壽也沒有意義。 →日本老年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可達3倍以上!」 步伐變小,也是腦中某處的迴路堵塞所導致。但是,只要你努力邁大步,腦就會為了實踐這點,創造出新的迴路。 ▌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步幅) 研究發現,步調快慢與「認知功能衰退」看不出因果關係。要確認腦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步幅能否擴大」。最新研究指出,「步幅不穩定的人」表示認知功能有問題,且「腦部異常」造成步幅變窄,是不可顛覆的事實。因此,只要你能夠刻意跨大步走路,就證明你的腦能夠正常發揮功能。 →只要步伐比現在大一點,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減半。 ▌大步走的好處,不可不知 ●刺激神經迴路 ●找回肌肉活力 ●提升心肺功能 ●使血管有彈性 ●預防老年癡呆 ●讓心情變開朗 走路的好處,大步走都有,但「步伐大」,才是健康長壽、預防失智的關鍵! ▌簡單跨大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跨大步伐的走路方法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如果你的腰腿無力、腦部不協調、無法保持平衡,請自我訓練持續大步走,你將體驗到: ○大步走路,姿勢會變好。 ○視線變高,手臂會確實擺動,腳尖也會跟著朝上,整個人看起來更有精神! ○全身的肌肉比過去更活躍,運動量大幅增加。 ○全身的血液循環會變好! ○因為腦和腳之間的資訊交換變得頻繁,為了處理這些資訊,大腦會更加活化。 ▌「步幅」要多寬,才算理想? 「步幅」是指一腳的腳跟到另一腳腳跟的距離。不分男女,任何人都適用的步幅目標是65公分。即使你沒有做到這個數字,也不用悲觀,只要步伐能夠比現在大一點,多1~3公分就是進步,表示你有機會愈走愈好、愈走愈大步! →日本一萬名銀髮族的實驗發現:「步幅65公分」是決定健康長壽的關鍵。 ▌開始大步走,預防失智提早上門 是否會得失智症,與你現在幾歲無關,越年輕就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 ★年輕人現在就開始大步走,沒有所謂太早的問題。 ★高齡者現在就開始大步走,也沒有什麼太晚的問題。 就算沒有器材、沒有錢、沒有時間也能辦到。 利用通勤或購物時,稍微跨大步伐走路,這樣就足夠了。 抬頭挺胸、跨大步走路,一下子就會看起來年輕了十歲,而且真的會很有精神。還能預防失智症,得到健康長壽,是最棒的收穫! →步幅只要增加5公分就能夠回春5歲,增加10公分就能夠年輕10歲。 五十年代,艱苦的台灣農家生活。https://youtu.be/094WTi4xyag
    2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今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2011~2015年對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 進行調查,讓她們連續7天佩戴記錄設備,記錄下了 每天行走的步數和步速。 然後在2018~2019年間跟踪調查這些人的狀況,發現有504人已經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 分析的結果是:步行的確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約15%;在每天步行達到4400步時,死亡率出現了顯著下降,與每天2700步相比,死亡風險降低了大約40%;每天行走越多, 死亡風險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達到7500步時,死亡風險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所以結論是:老年人每天步行7500步對於長壽是最有利的。    此外,這項研究也分析了行走速度與死亡率的關係,發現行走速度的快慢與死亡率高低無關,行走速度過快反而容易引發摔倒、骨折等意外。
    1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多數人都不知道:許多疾病皆因「大腦退化」引起!很多人認為談大腦退化「還早啦」、「我還很年輕」……但事實上,老化都是從三十幾、四十幾歲開始!目前的研究更發現:20歲後,腰腿肌力會開始退化,進而影響大腦機能。人體的雙腿和大腦是相通的,一旦感到足、腰(下半部)無力或體弱,小心,你的腦部正在老化! 如何判定自己的大腦正在退化?先看看平常是否有以下症狀── □ 站著穿鞋或穿襪時,身體老是搖搖晃晃、無法保持平衡。 □ 走路時,經常被後面的人超越。 □ 地面稍微不平就容易絆到腳。 □ 經常撞到小腳趾。 □ 坐在椅子上時,雙腿會不知不覺張開。 □ 雙腳冰冷或水腫的情形,變得比以前嚴重。 □ 站起來時,嘴裡不自覺發出「呦咻」吆喝聲。 □ 爬樓梯很吃力…… 日本舒壓教育第一人──美野田啓二發現:只是減少走路和運動量,我們的腦袋運作就會變得遲鈍。因此他開始歸納研究,把我們每天都會做的「走路」,規畫成一套隨時隨地都能實踐的「逆齡步行法」。只要運動占全身肌肉三分之二的「腿部」,心臟和大腦都能夠健康運作,進而改善內臟運作、提高思考及記憶力、遠離癌症及失智症。 預防失智症,邁開腳步就能辦到 健忘,是每個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出現的毛病,不過,若忘得太嚴重,就要懷疑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比方說,記不起來曾經體驗過的事、忘記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認不出朋友的臉等,都是失智症的特徵。 關於步行運動對失智症的改善效果,已有各種研究做出實證。我先以加拿大曾進行的研究為例。 該研究共花了5年時間,追蹤調查超過4500位男女,分析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且比較「只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才會步行者」,和「養成步行運動習慣、一週步行運動超過三次者」,結果發現,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例是前者的一半。 此外,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做過「步伐大小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以日本群馬縣和新潟縣共660名、超過70歲的長者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與身體機能。再將其走路時的步伐大小分成「開闊」、「普通」、「狹窄」三組。 結果發現,步伐較狹窄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邁開大步走路族群的3.4倍高。若只以女性作為比較,則高達5.8倍。 美國醫師協會曾提出一份研究報告。邀請阿茲海默症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進行每週3次、每次50分鐘的步行運動,六個月後發現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改善。 在日本,約有462萬失智症患者,而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推估至少有400萬人(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顯示。) 編按:根據2015年8月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2015年六月底人口資料與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臺灣約每一百人中即有一人為失智者。 你我都可能在某天罹患失智症,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早安 同學分享,反正不用發錢,也不用特別訓練,只需跨大步向前走,不妨就試看看! 日本老年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可達3倍以上!」 步伐變小,也是腦中某處的迴路堵塞所導致。但是,只要你努力邁大步,腦就會為了實踐這點,創造出新的迴路。 ▌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步幅) 研究發現,步調快慢與「認知功能衰退」看不出因果關係。要確認腦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步幅能否擴大」。最新研究指出,「步幅不穩定的人」表示認知功能有問題,且「腦部異常」造成步幅變窄,是不可顛覆的事實。因此,只要你能夠刻意跨大步走路,就證明你的腦能夠正常發揮功能。 →只要步伐比現在大一點,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減半。 ▌大步走的好處,不可不知 ●刺激神經迴路 ●找回肌肉活力 ●提升心肺功能 ●使血管有彈性 ●預防老年癡呆 ●讓心情變開朗 走路的好處,大步走都有,但「步伐大」,才是健康長壽、預防失智的關鍵! ▌簡單跨大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跨大步伐的走路方法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如果你的腰腿無力、腦部不協調、無法保持平衡,請自我訓練持續大步走,你將體驗到: ○大步走路,姿勢會變好。 ○視線變高,手臂會確實擺動,腳尖也會跟著朝上,整個人看起來更有精神! ○全身的肌肉比過去更活躍,運動量大幅增加。 ○全身的血液循環會變好! ○因為腦和腳之間的資訊交換變得頻繁,為了處理這些資訊,大腦會更加活化。 ▌「步幅」要多寬,才算理想? 「步幅」是指一腳的腳跟到另一腳腳跟的距離。不分男女,任何人都適用的步幅目標是65公分。即使你沒有做到這個數字,也不用悲觀,只要步伐能夠比現在大一點,多1~3公分就是進步,表示你有機會愈走愈好、愈走愈大步! →日本一萬名銀髮族的實驗發現:「步幅65公分」是決定健康長壽的關鍵。 ▌開始大步走,預防失智提早上門 是否會得失智症,與你現在幾歲無關,越年輕就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 ★年輕人現在就開始大步走,沒有所謂太早的問題。 ★高齡者現在就開始大步走,也沒有什麼太晚的問題。 就算沒有器材、沒有錢、沒有時間也能辦到。 利用通勤或購物時,稍微跨大步伐走路,這樣就足夠了。 抬頭挺胸、跨大步走路,一下子就會看起來年輕了十歲,而且真的會很有精神。還能預防失智症,得到健康長壽,是最棒的收穫! →步幅只要增加5公分就能夠回春5歲,增加10公分就能夠年輕10歲。
    48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研究發現:每周吃魚及喝茶4次以上 失智風險減半 用LINE傳送+ 2019-02-19 11:10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陽明大學長達11年的追蹤顯示,每周攝取魚、茶葉4次以上者,失智風險能大幅減半。 研究團隊分析國人營養攝取與疾病資料,發現常攝取植物類食物、植物類飲品、乳製品、海鮮與魚類這樣搭配的飲食型態的長者,認知功能程度較佳;魚與茶葉的保護作用尤為顯著。 研究團隊以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資料為基礎,藉此進行一份橫斷面研究與一份長期性的縱貫研究。在橫斷面研究中,研究團隊檢視2014至2016年間的NAHSIT資料,分析裏頭1245名65歲以上長者的膳食攝取與認知功能測驗分數。 這群人當中有16.7%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研究團隊校正年齡、吸菸習慣、健康狀況等影響因子後發現,越常攝取水果、堅果種子、全穀物、麥片、咖啡、乳製品、海鮮與魚類的男女,發生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越低。對女性有幫助的食物還有茶葉、雞蛋、蔬菜與大豆製品,攝取越多者的罹病率越低。 長期而言的情況類似。在縱貫研究方面,研究團隊採1999至2000年的NAHSIT資料,檢視裏頭1436名原來沒有失智症的長者的飲食型態,再進一步透過健保資料庫追蹤至2012年,看看這群人罹患失智症的情形。 分析發現,這群人當中有19.53‰罹患失智症,但較常採取上述飲食模式的長者罹病率較低,尤其經常吃魚、喝茶者最顯著。一周內喝茶少於1次者的罹病率是21.7‰,一周喝茶超過4次者則為14‰;一周吃魚少於1次者的罹病率是25.7‰,一周吃魚超過4次者則為17‰;一周喝茶與吃魚都不到1次者的罹病率是24.1‰,若一周內喝茶與吃魚雙雙超過4次,罹患失智症的比率降為12‰,降幅超過一半。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說明,動物實驗顯示,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易使β類澱粉蛋白沈積,導致腦神經元受損,提高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而魚類富含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各種彩色蔬果富含的植化素能抗發炎;綠茶中所含的兒茶素能穿越血腦屏障,進而把抗氧化的作用帶給腦細胞;雞蛋與乳製品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能使人免於缺乏時血漿的同半胱胺酸濃度升高帶來的神經毒性。 魚、茶葉的攝取頻率與失智風險。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 魚、茶葉的攝取頻率與失智風險。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人家天天補充維生素D,當心反而有害健康!國衛院今(29)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打破一般人認為「補D」可保護失智症的印象,經動物實驗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只要一年吃活性維生素D超過146天、即每周超過3天,符合高劑量條件,反而恐加劇失智症,恐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不過,研究團隊強調,民眾勿恐慌,維生素D對小孩及年輕人,仍是絕對的正向,可以幫助發育及骨質。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的團隊是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進一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也驗證65歲以上的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而失智症患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死亡風險增加2.17倍。研究結果完全顛覆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健康形象;成果也已於2021及2022年分別發表於老化醫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Aging Cell》。 莊志立表示,維生素D發現已經超過百年,有益於兒童早期骨骼發育及大腦智能缺陷,是佝僂症的救星,一直被認為有益人體骨骼跟大腦的健康,也有神經保護作用,尤其老化過程跟失智症患者過去被發現普遍缺乏維生素D,因此「缺乏就要補充」的概念一直被一般人所接受,根深柢固,但其中的因果關係,其實過去並沒有好好被釐清。 莊志立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維生素D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血液中維生素D的量明顯較野生型小鼠低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病人及小鼠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大腦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顯示維生素D在細胞內的作用機制,已在阿茲海默症的病程中明顯改變了,阿茲海默症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維生素D受體蛋白竟然可以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增加表現量,並且參與神經病變,「很有可能是疾病造成缺乏,而非缺乏造成疾病」,顛覆過去「缺乏就要補充」的概念。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莊志立指出,維生素D受體蛋白正常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走好路」、「做好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中,卻會走向另一條「壞路」,維生素D受體蛋白會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並藉此促進神經細胞凋亡,反而壞事。 影響所及,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小鼠若持續補充維生素D,非但沒有減輕病程,反而會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因為補充維生素D進一步增加維生素D受體蛋白與p53的結合,加速大腦神經退化。 莊志立說,研究同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即每周使用超過3天,每次1到2顆維生素D,每日使用0.25國際單位,其日後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若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維生素D3超過146天,其死亡風險更是未服用者的2.17倍。 莊志立強調,研究結果並非全盤推翻維生素D的作用,只是要提醒民眾不要濫用,只有在適當的時機用它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已經進入老年或失智症的狀態,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反而有反效果,提醒年長者或失智症患者在補充維生素D上,需考量增加失智症的風險,除非醫師建議,否則不必自費購買,並可用曬太陽來取代口服補充。
    32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由於人體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歲的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卻只剩下四成。不過,大家也不必擔心。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國在內的科學家們發現,溫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最近在美國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書中,作者 史塔曼 博士指出: “行走健身要求邁大步,速度較快,雙臂擺動,抬頭挺胸。” 別以為健步行走就是簡單的下肢運動。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規律的健走可有效鍛煉身體各部位: 頭腦——促使腦部釋放內啡肽,使心情愉悅。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煙者對吸煙的渴望。 背部——加強背肌力量,且對背部傷害較小。 腿腳——行走相當於對骨骼進行力量訓練,能明顯增強腿腳骨骼和肌肉力量。 行走能治病 現代運動科學的新發現給健走鍛煉方式提供了更多吸引人的亮點。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報導,一周步行三小時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自然》雜誌的最新報導稱,60歲以上的人,一週三天,每次步行45分鐘以上,可以預防老年癡呆。一周步行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對II型糖尿病有50%的療效。 1、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2、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步行能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並能使關節靈活,促進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4、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欲,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 習慣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靈活,可有效消除腦力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6、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測定,當煩躁、焦慮的情緒湧向心頭時, 以輕快的步伐散步15分鐘左右,即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 7、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 8、步行可減少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聚積,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會。 9、步行能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0、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你可能會藉由走路燃脂或提升心肺能力,也許,走路是單純覺得舒服。你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在為了骨頭走路。而且,只要在日常散步中加入一些習慣,就能對骨骼產生更好的保護力,進而預防骨質疏鬆症和骨折。 紐約水牛城凱尼修斯學院運動機能相關領域助理教授佩利泰拉(Charles Pelitera)指出,走路固然對骨骼有一定幫助,但在走路時適時刺激(shock)骨頭更有益。 試每週走5次,每次約30分鐘,前4天加入以下4個簡單做法,最後一天就照平時的步伐即可;無法抽空認真散步也無妨,將下列方法加入路程中,對鍛鍊骨骼、提升骨密度一樣很好。 1.提起腳步快步走 高衝擊運動如跳繩,對強化骨骼的效果很好,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非要這麼做。《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期刊針對超過6萬名停經後婦女進行研究,發現每週至少快走4次的婦女,髖部骨折機率遠低於其他婦女。 所以,下次走路,嘗試一下「間歇走」。也就是在平常的走路速度中,加入3~5次各2分鐘的快走,速度要快得讓你無法與他人對話。每次快走中間,再穿插較慢的散步喘口氣,約1〜2分鐘,如此循環。幾個星期後,慢慢延長快走的時間。 對於有背痛或關節問題的人,這是很好的鍛鍊骨骼的方式,而且能避免高衝擊運動造成的運動傷害。 2.倒退走、橫著走 要為你的骨頭施加壓力,還有一個安全且簡單的方法:改變走路的方向。 發表在《國際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期刊一項研究發現,倒退走、橫著走跟高衝擊運動一樣,都能增加骨密度。佩利泰拉建議,平時行走3〜5分鐘,再花30秒橫著走或「倒退嚕」,重複這個模式,是個趣味又方便的健骨方式。 3.連續跳躍20下 特定的跳躍方法對停經前婦女來說,可說是骨頭的一大福音。一項研究發現,25~50歲的女性,連續跳躍20下,一天2次。4個月後,顯著增加了髖骨的骨密度。 下次走路時,試試在手機上設定計時器或多留意手錶,散步5~10分鐘後,跳30秒、休息30秒,繼續散步、再跳躍,如此重複。跳躍之前,記得彎曲一下膝蓋、轉轉雙臂和肩膀,活動關節和肌肉,以免受傷。 4.添加樓梯或斜坡進入路程 除了前面提到的快走,佩利泰拉表示,你還可以透過快步走高低、爬坡來鍛鍊骨骼。 如果你散步的環境周邊有很多小斜坡,你很幸運。只要在必經的路線中找到2~3個斜坡,或找附近學校或大型建築物外的樓梯,花個2分鐘走上、走下,「你的骨密度會出現奇蹟,」佩利泰拉說。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不可能學不會。試著在日常路線中快走、跳躍、走樓梯或爬坡,讓自己累一點點,不會耽誤太多時間,也不至於害你氣喘吁吁,卻會為你的骨骼、骨密度和肌力帶來改變。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走路燃脂比慢跑多、還降31%腸癌!13個好處非走不可 走路是健身最好的藥帖,每天走路30分鐘,一星期走5天,幫助你活得健康、活得長壽、活的開心,來看看走路有哪些好處吧! 可釋放壓力、消除疲勞: 走路可以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β-腦內啡,一種可以提振心情使人產生愉快感覺的 「快樂嗎啡」。研究顯示,多走路對於釋放壓力、消除緊張和疲勞有很大的功效,讓我們感到神清氣爽,不再焦躁。 降低罹患青光眼機率: 多走路可以降低得青光眼的風險。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可以幫助降低眼壓,預防青光眼。對已經得青光眼的人來說,則有減緩症狀的功效。 可減緩失智症狀: 科學家研究發現,走路增進我們的腦記憶迴路運作,使我們腦袋靈光。多走路可以幫助減緩失智或知能減退症狀,例如延後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 可增加身體抵抗力: 多走路使我們身體強健,抵抗力超強。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的人免疫力比較好,不容易感冒。為什麼呢?運動時血液循環比較快,使得免疫細胞大軍運作更加順暢,可以有效率的快速殲滅細菌和病毒。 可預防罹患心血管疾病: 走路促進血液循環及強化心跳效率,多走路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使得膽固醇量過多,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持續20分鐘以上的步行,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好膽固醇的含量。此外,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星期若走路3小時以上,可降低35至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可鍛鍊肌肉: 走路可以鍛鍊肩膀和手臂肌肉,走路時雙手自然擺動這個動作有助於鍛鍊我們的肌肉,運動強度越高,如到快走或是競走,效果更加明顯。 可降低高血壓: 多走路有助降 低血壓。研究顯示,經常走路血壓可以降低5毫米汞柱(mmHg), 對患有高血壓的人來說,走路是一項很合適的運動。 可使體態優美: 走路可以鍛鍊腹肌,使我們體態更美。 預防骨質疏鬆: 走路可以強化我們的骨質,預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大腸癌機率: 研究顯示,常走路的女性和幾乎不走路的女性相比,得大腸癌的機率降低了31%。 可鍛鍊腿部肌群: 下肢的穩定對於腰部的支撐也很重要,大腿肌肉強化可以分擔穩定腰椎的力量,走路幫助鍛鍊我們的腿部肌群,強化包括股四頭肌、臗屈肌、腿後肌等部位。若走在有斜坡的路上,效果更加。 提升身體平衡感: 常走路有助提升我們的平衡感,使我們不易跌倒。走路時雙腿輪流抬起放下這個動作可以訓練我們的肢體協調和平衡感。 可以減重: 信不信由你,走路所消耗的熱量竟比慢跑多哩。 走路所消耗的熱量大部分來自於脂肪,而跑步所消耗的熱量只有其中30-50%來自脂肪。如果以相同時間內所燃燒脂肪來看,跑步因為速率較快,也就是說實際上在同樣時間內動的較多,想當然爾,跑步所耗熱量較多。但如果我們以百分比來看的話,其實走路所耗的熱量比慢跑來的多。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神明託夢舉止怪 竟是缺維生素B12 2019-04-30 醫師提醒老人家若步態不穩、手腳發麻、記憶或情緒改變時,應儘早就醫檢查。(記者蔡彰盛翻攝)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疑神疑鬼竟因缺乏維生素B12! B12不足影響神經系統 造成妄想混亂 八十歲張爺爺近期因雙腳反覆紅腫就醫,醫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但抗生素治療後病情仍反覆發作,走路常不穩也不愛出門,又常喊胃不舒服,常吃胃藥;醫師抽血檢查發現是張爺爺不愛吃奶、蛋及肉類,造成嚴重缺乏維生素B12。六十五歲李女士則因宗教信仰從三十歲起吃全素,近年個性變得多疑、不愛出門、脾氣暴躁,甚至說有神明指示而撿回雜物、吃生食,醫師檢查發現竟也因缺乏維生素B12。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林洳甄醫師表示,維生素B12是人體造血、DNA合成、神經系統維持完整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時可能會有貧血、舌炎、腸胃不適,以及神經精神症狀。周邊神經系統症狀包含手腳發麻、感覺缺失、肢體無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則有躁動不安、記憶差、失智或如妄想混亂的精神症狀等。 過度飲酒或使用胃藥 易阻礙B12吸收 兩案例的張爺爺經常腳腫與胃不適、李女士的奇怪行為,皆因缺乏維生素B12所致,所幸,靠口服或注射補充維生素治療後,兩人皆獲改善。但仍有部分病人恐會有長期難恢復的神經精神症狀。 林洳甄指出,維生素B12存在動物性食物中,例如蛋、奶製品、肉、海鮮等。而食物中的維生素B12是和蛋白質結合一起,要經胃酸及胃蛋白酶作用後分解、被吸收,因此,除了飲食中攝取不足可能造成缺乏,經過胃切除手術、惡性貧血病人、胃酸分泌不足、萎縮性胃炎、長期酗酒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維生素B12吸收障礙,腸胃功能退化的老人家更易發生。 醫師建議,民眾要注意飲食正常攝取維生素B12,全素食者和接受過胃切除術的患者,尤應注意維生素補充。一般民眾應避免過度飲酒、過度使用胃藥。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