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9 人回報3 年前
阿公阿嬷們可傳給子女看看 ~ 教導下一代的正確觀念:
自從美國阿肯色州的一所男子中學(Catholic High School for Boys)在校門口貼出了這樣的告 示,並且在他們學校的臉書頁面分享後,旋即在父母與教育圈被瘋狂轉貼。這真的是每所學 校門口最該張貼的告示了!

“STOP!! If you are dropping off your son’s forgotten lunch, books, homework, equipment, etc., please TURN AROUND and exit the building. Your son will learn to problem-solve in your absence.”

「如果你是要進來給孩子送他忘了帶的午餐、課本、功課、物品等等,請您『轉身』並離開 這棟大樓! 您的孩子將會學習在沒有你的狀態下『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來「媽寶」與「直昇機父母」並非亞洲的特有種。
「媽,你怎麼沒提醒我?」

台灣校門口最該張貼的告示:嚴禁爸媽幫小孩「送東西」!

這世代的許多孩子們,普遍在一種「被豢養過度」的環境之中長大。
課本或作業沒帶?拿起手機傳個訊息給父母,還指定送達時間地點。這不是特例,過去女兒在台灣讀小學的時候,同學們普遍會做的事,我也接過幾次這種電話。當我因為工作中而拒絕的時候,內心甚至還會有一絲的愧疚感。

幾次女兒忘了帶東西而被處罰,回家還會跟我說「媽,你怎麼沒提醒我?」我當然會說:「這是妳自己要記得的事」,但也猶豫,是否該讓她就這樣被處罰?

前陣子一位台灣的朋友與我分享,她五年級的兒子幾次忘了帶上課要用的東西,老師便寫在聯絡簿上請家長多多提醒和注意。她同樣內心糾結,究竟「記得帶妥物品」是誰的責任?「瞻前顧後」的媽媽要做到何時?我們很「認真」當爸媽,但這樣的認真態度,是不是也讓孩子少了為自己負責的機 會?

搬到德國後,女兒開學第一天,校長就在家長老師面前告訴全體學生:「在這學校所有的活動與課業,都是你們『自己』的責任,不是其他人的。我也相信,你們能夠很負責任地把自己在學校的一切照顧好。」之後女兒就開始了「沒有聯絡簿」的學校生活。

德國對於「中學生」的期待,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若沒有特殊必要,每個學期兩次的「師生會談」就是家長與老師僅有的互動時間。

對許多台灣的家長來說,會覺得這樣的「親師關 係」似乎很疏離,但過了第一個月,我卻發現女兒不再說「怎麼沒提醒我」了。

有一回,她參加的籃球校隊,要到丹麥「出國比賽」,高頭大馬的她是隊上的主將,非常期 待著出賽。行前教練給了他們一張「攜帶物品清單」,我只在前一天晚上問她東西都帶齊了嗎?我就去睡覺了!

沒錯!我沒有幫她收行李,因為清單上很詳細列出該帶的物品,她已經是中學生了,這應該不是「媽媽」的責任了。 然而,隔天她到校竟然發現,最重要的「護照」沒帶到!她急忙打電話給我,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問:「可以請教練等我半小時嗎?我立刻送到。」

然而,總教練很直接地告訴她: 「很抱歉!妳沒帶護照,就是不能去。下次請記得!」 我透過電話聽到真的很驚訝!這教練也太嚴厲了吧?!而且這球賽關係到球隊年度的積分,難道教練不想贏嗎?孩子們也一直想其他辦法,看看是否可以通融,但總教練就是很堅定地拒絕了。當女兒告訴我她無法出賽的消息,我都聽得出來她已經要哭了。

媽媽心疼,但我還是很理智地知道,要支持總教練的決定。因為錯在女兒,不在總教練。總教練甚至還要承擔這個決定,之後可能輸球的結果,但他仍舊堅持原則,我知道對大人來說也很不容易。

女兒回家一進門,我看到她紅腫的眼睛,知道她剛剛一個人回家的路上,一定哭得很慘。她整個週末都與同學連線著,想知道最新的戰況,而他們還真的輸球了。她對球賽很自責,也很傷心沒能和隊友同遊丹麥,但她對我說的不是「妳怎麼沒提醒我」,而是「媽,我真該改改我的兩分鐘記性!」。她不再「怪天怪地不怪自己」,而真正開始學到自我反省和負責任了。

我感謝總教練,並沒有因為「求勝」而通融,「狠心」地讓孩子的一個疏失變成了一次遺憾,但卻從遺憾中學到更多。這是一個「教育者」該做的!

我也從女兒學校老師們身上學到,他們認為「學校教育者」的對象,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所以他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讓孩子學到」,而非花許多時間與家長溝通。試想,若總教練第一時間要求我送護照過去,其實也是間接告訴孩子「媽媽『應該』幫你擦屁股」, 但總教練完全沒怪罪我這個做媽的有什麼失職,反而教孩子那是他們自己的疏失,甚至重視 「教育」多過於「求勝」,這是我覺得衷心感到感謝與佩服的。

家長們,我們則要願意「放手」讓孩子從結果中學習。別總是為孩子準備妥當,更別怪老師沒有「善盡提醒之責」。

第一個該扛下「教育孩子」責任的本該就是父母,而非外包給任何人。如果當我們把兒女永遠當「小孩」養,他們永遠都長不大,也永遠無法脫離父母的羽翼 而獨立,那才是做父母最大的失職!

就像這張告示說的:沒有父母在身邊瞻前顧後,孩子將會學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幾週前,女兒又有機會到荷蘭出賽,這次,不只她帶上了護照,全隊前一晚都在群組裡面彼此提醒要帶妥所有東西。這,是總教練一次的狠心,讓所有孩子學到的功課!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一個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老師發來一則短信,家長沉默了 放假了,一個班主任給家長發了一則短信: 不管成績怎樣,沒有什麼優生差生的區別。家長們知道,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只是每個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絢麗綻放;而有的花, 卻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緊盯別人的花,不要覺得別人家的永遠都是好,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呵護,看著他一點點地成長,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也許你的種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有這樣一位老師,他帶的一個55人的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並獲全額獎學金,其他考入復旦、南開等大學。不僅如此,校足球冠軍、校運動會總冠軍、校網頁設計大賽總冠軍等6項文體冠軍,都被這個班奪走;音樂才子、辯論高手、電腦奇才、跆拳道高手在這個班比比皆是。 他也是一名相當成功的父親,他的女兒也以優異成績被北大錄取。老師總結的教育經驗,強烈建議每位父母花約三分鐘時間閱讀,仔細品味一定會受益匪淺! 0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03. 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俐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04.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05.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06.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0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08.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閒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09.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麻利地做事。 10. 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占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 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小學要麼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麼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傢俱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閱讀,儘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患無窮。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後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5. 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6.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鬆,無效的教育是先鬆後嚴。 27. 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8.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的接受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9.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裡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0. 讓你的孩子儘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性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性。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2. 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家長和孩子就像兩顆彼此分離又相互靠近的大樹和小樹,大樹要為小樹遮擋風沙,也要給小樹留下足夠的空間,感受陽光,呼吸空氣。這樣小樹才能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自由伸展,茁壯成長。太靠近大樹的小樹是不能長成參天大樹的,而遠離大樹的小樹卻要去獨自地抵擋風沙,雖堅強無比卻又極易扭曲或夭折。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logo image 選單 美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決議 子女性教育由家長決定 2018-07-30 • 作者: 艾以琳 上周四(27日)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RNC)通過一項重大決議。未來公立學校,需先經由父母的「書面同意」,才能向學校孩童教導性教育課程。過去有許多父母被當地州政府起訴,只因為想參與孩子的教育遭到學校拒絕。共和黨表示,這項決議將是父母權的一大勝利。 根據FRC官方網站的聲明稿表示,這項決議由弗吉尼亞州委員會成員辛西亞·鄧巴(Cynthia Dunbar)所提出,最後以5票贊成、2票反對通過該決議。鄧巴坦承,黨內推動這項決議時也有受到一些阻撓,不過她很高興最後還是通過了。她說:「孩子的教育不該是個政治及黨派問題,所有的父母都有權知道他們的孩子被教了什麼,而且對他們孩子的教育有同意權。」。 鄧巴說,從維吉尼亞州到賓夕法尼亞州,許多父母不只一次抗議性別混亂的性教育及LGBT議程。他們向當地的州議員抱怨,孩子就讀的公立學校拒絕讓他們參與性教育內容,要求議員採取積極行動,保護孩子免受不適齡的性教育綁架。因此,在RNC在本次夏季會議上,才會提出這項議案。 自由派學校過去為避免爭議,經常使用「退選課程」保護自己免受家長批評,但隨著激進性教育大舉進入校園後,退選成了一個消極的選項。況且,有學校誤導父母性教育的真實內容。例如,他們告訴家長,性教育會教孩童「守貞」,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真的守貞,而是透過「圖解式」方式,教導孩童進行性行為以外的「性探索」,例如口交、愛撫等行為,實際上它正在變向鼓勵孩童嚐試性行為。 在維吉尼亞州,小學生都有超過80小時的性教育課程,而且父母對於內容一概不知。鄧巴補充,做父母的都無法想像,自己12歲的小孩在討論口交、或是課本向高中生推薦助興藥物及支持多性伴侶的高風險性生活。她痛批,「沒有獲得父母的知情及同意下這樣教他們的孩子,是徹頭徹底的邪惡」。 該決議內容包括三項,一、公立學校必須在教授性教育課程前,告知父母或監護人內容,並且只允許教授經由父母或監護人書面同意的內容;二、預設情況是未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前,不得向尚未獨立學生提供性教育,否則將以退選以來保障父母的權利;三、鼓勵所有州的立法機構制定及通知相關保障措施的立法,保護未獨立學生免受不適當及淫穢課程影響,並且承認父母或監護人有決定女子的教育內容、照顧及撫養的權利,包含保護孩子不曝露在他們認為不適合的內容的權利。(艾以琳、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新聞,請至以下FB、 Line@、App追蹤我們! 好友人數 13562 Facebook 留言 相關 美加澳12城巿發起「家長罷課日」 反對不當性教育:孩子不是社會實驗品! 美國性教育失控 更多父母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 家長的勝利 加國安省9月恢復「傳統性教育」 色情?教育?教學生使用性玩具 加州家長連署要求下架「綜合性教育」 美妙齡女吸新興毒品變「喪屍」 廉價、速效、可自行調配最嚇人 捐line_icon Focus Retriever 1.5k 分享Facebook1.5kFacebook SendTwitterLineSumoMe
    1 人回報2 則回應6 年前
  • 台灣年輕學生的這個行為!要歸咎於學生家長,還是學校教育,還是個人品德問題呢? 如果這輛腳踏車,是他自己的 他會一樣的損毀破壞嗎? 請大家儘量轉傳,或許~「 轉傳 + 轉傳 」~會傳送到他們的 ~ 父母親 ~ 親朋好友 ~ 就讀學校 ~ 老師 ~ 同學 讓社會輿論來唾棄與制裁他們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性教育解放 刻意淡化父母角色 在加拿大魁北省也發生一樣的情形。5歲便開始學習認識性器官、如何自慰及同性戀強制性教育。且大部份學校所雇用的教師,允許老師可不具教師背景,可以是任何衛生或是社服體系的「專家」。 對此,魁北省家長組織表示,支持墮胎及LGBT團體經常滲入在其中。其中一位家長說,性教育把家長排除在外,刻意淡化父母的角色。孩子擁有完全的性自主權,而家長只是「指導」的角色,無法干預。「而且我們被告知,這門課是必選,不能退課。」一位家長氣憤地說。 魁北省家長組織發言人麥克諾頓(McNaughton)則說,家長知道自己的小孩需要什麼,應該要納入家長的想法,而非武斷地設計一門孩子不需要的東西。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主張「性自由」的人士能為我們的孩子負責嗎? 同運人士嚷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教育部司長說著「讓孩子提早認識各種性癖沒啥不好」 立法委員叫著「貞潔教育違法」 性平委員會喊著「一夫一妻罰三萬」 同運何教母要少男少女「早早交媾、多多益善、愈多愈爽」 然而,孩子若因「性探索」染上愛滋,是父母的錯還是「專家們」的錯? 孩子若因「性探索」感染性病,是父母還是「專家們」要照顧? 這個到外地出差、有著兩個孩子的父親,為了關心教育,特地趕回台中參加聽證會,會議結束後又風塵僕僕的趕去繼續工作。 為了具體說出自己的意見,疲憊的他還利用時間趕做了一份PPT以便完整說明,在聽見社運人士叫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時,終於再也忍不住怒氣。 政客、「專家」、「覺青」們以「守舊」、「迂腐」等標籤汙名家長,造成父母代表「顢頇」、「專制」的刻板印象。 然而,撐起整個社會,是沒有聲音、勤懇工作、教育子女的他們。 為什麼要剝奪家長參與自己孩子教育的權利? 什麼是同志教育?底下的連結有最完整的整理。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1ZqVuYZhbBNpPTYOU6kBDU6cOUK77Gi1/view?fbclid=IwAR3p_H_A4TC1FtW4Q6q5ej9YurLC7bGquYSKDJrXnQWm5yVj1eM8kzL0Ino #任何鼓吹性自由的教育就是同志教育 #性教育該強調性節制及性道德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原來變態離我們這麼近! 謝謝有媽咪很熱心的揪團 讓很多朋友可以到可免費體驗的試游 期間我也有看到試上狀況非常良好 甚至決定報名正式班的朋友 這一切看在眼裡,原本都覺得,哇!真得很棒! 直到某位媽咪帶著他的女兒去試上 發生了一件真得很不OK的事情 先謝謝那位媽咪願意跟我們說 我也才能上來跟大家呼籲 但請大家先答應我一件事情 絕對 不要 檢討受害人! 然後,除非當事人同意,大家也不要問我他是誰 因為說出口提醒大家,已經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而且這位媽咪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 只是,就那一分鐘......發生了真得讓人很難受的事情... 以下是那位媽咪給我看的文字 我後來有跟他通電話,電話兩端的我們都哭了 這真的是太難受! ————————— 我是失職媽媽😭😭😭 沒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帶女兒第一次免費試上游泳課 家長只能旁觀 中間出泳池 要去上廁所 是由男教練帶去 我從外面衝進去 到殘障廁所 只看到女兒 已經坐馬桶上要準備尿 男教練看我進來 就離開了 晚上2100睡前 我問女兒 去廁所有發生何事 她說 "哥哥(男教練)伸進泳衣摸我屁屁(妹妹) 還聞 說臭臭 就去洗手" 💔💔💔💔💔💔💔 聽到心都碎了 課程結束幫女兒吹髮時 女兒也說 "教練跟我說 如果我再哭 她就要生氣了" --------------- 事情發生地點是在新北老牌分校 小孩是獨立上課的班級 該媽咪看到小孩被男性成年人帶去上廁所 已經是飛奔過去,前後不到一分鐘 但沒想到,小妹妹已經遇到很不舒服的遭遇 我得知事情之後,已經找到他們北區最大的主管聯繫反映 對方也已經很快的調了監視器 後續會由該位家長跟校方協商 但我選擇現在先說出來 是要提醒每一位家長 小孩的身體自主權,需要我們去捍衛。 這件事情,我聽到非常難受 那位媽咪,應該比我更難受一萬倍 不論是男寶媽 女寶媽 變態,真的防不勝防 但我們面對這樣的事情 除了要再次提醒孩子身體的自主權 更需要大人自己本身提高警覺 寧願是自己被害妄想,也絕對不讓孩子真的有什麼狀況。 這是很沉痛的呼籲 拜託大家 一字一句 都放到心上 謝謝大家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性教育到底該從幾歲開始?又該如何拿捏?讓家長、老師、主管機關很頭痛,而且不只台灣有爭議,國外也一樣。 ** 3年前,新北市1對國小6年級的男女學童,照著新北市政府出版的性教育手冊在廁所實戰,後來女生看到男同學的生殖器「有東西」流了出來,擔心懷孕,跑到保健室找護士,意外讓事件曝光。 原來新北市政府為教導學童正確性知識,出版了《讓愛自由,私房小語》性教育手冊,建議小6學生都要看,除了用圖文教導如何使用保險套,也寫到:「性行為就是男孩的陰莖插入女孩的陰道」,結果被家長罵翻。新北市衛生局解釋,因青少年性行為比例上升,才會印製,但內容有爭議,只發送過1次。 2016年4月,英國教育單位規定11歲以上學童需接受性教育,但有家長認為把同性戀等議題列入課程是對學生洗腦,要求讓子女不必上有爭議的課程。 同年12月,台灣13個家長團體召開記者會,指控中小學教科書中的性別平等教育內容根本是「同志養成教育」,要求政府「未經家長認可,性平教材不得進入校園」。 2017年3月,美國加州推出全新性教育課程,其中7年級課程引發爭議,不少家長認為教導「口交」「肛交」及操作戴保險套等內容太超過,決定讓孩子跳過不上。 今年4月,加拿大數百名家長走上街頭抗議教育大綱中的「性別性向多元化教育」,反對教導學童性別可變、同性戀正常、異常性行為等內容。 今年9月,澳洲新任總理莫里森接受採訪,談到對子女的教育理念時,就表示不會讓2個女兒讀公立學校,因為不希望讓女兒被「強制灌輸」官方版性教育,他甚至用「毛骨悚然」來形容。 許多澳洲家長認為,目前官方的性教育「美其名倡導平等尊重,但引導式內容卻讓孩童逐步走向性解放」。例如「性親密的不同視角」課程,讓學生扮演指定的角色,包括「雙性戀、有15個性伴侶」「從13歲開始豐富的性生活」「覺得自己可能是女同志」等等,引發極大的爭議。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想再請問這篇轉貼文章該怎麼回應 很棒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有朋友針對性教育公投的事問我意見,我就一併跟大家分享了:) 性教育這個題目太大,在支持或反對之前,大家應該先問的是:現在針對的是”哪一個”部份?生理變化?兩性關係?醫學常識?還是雜交?性解放? 台灣小,政策錯了誰也別想逃 這樣說好了,美國國土是台灣的260倍,人口只有10倍。如果同樣大的原子彈爆在兩個地方,誰比較嚴重? 在美國,颶風再強,我總有地方可以跑。如果台灣來一個穿心強颱,有多少人逃得掉呢? 所以,假設我住在美國,對某些政策漠不關心,出事了頂多換個地方住,還是可以把自己顧好。在台灣卻没有這個機會,如果你隨便決定,最後一定吃得到苦,這跟投票選錯首長的結局是一樣的。 美國各州的政府有相當的權利可以決定教育政策,而且這裡的許多父母也很注重孩子在學校所接受的是什麼教育。 我待過兩個州,熟悉三個州,至少在我孩子的學校没有目前台灣部分人士提倡的性教育。而且就像剛剛跟你說的,學校或是什麼機構要教導性相關教育,需要父母簽名同意。如果孩子没有父母的簽名,就不能參加該課程。此外,上課前一週他們也會邀請父母參加座談會,了解課程內容,讓父母可以決定要不要讓孩子參加。 這部份很重要,怎麼台灣不跟進呢? ————————— 父母是監護人,要負擔孩子身心教育的責任 父母在法律上還有另一個身份,叫監護人,意思就是監督和保護。既然是這樣,關於孩子身心發展的一切教育,父母應承擔。他人要干預不對,自己要卸責也不對。 性教育當然要教,但要依據孩子的成熟度,教材內容也要分深淺。更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親身參與教材的審查,自己也要學習,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因此,在出聲支持或反對前,一定要各方的了解教材的內容是什麼?由誰來教導?目的是什麼? 當然,台灣社會的發展讓父母過度忙碌,同時政府也没有高抬父母的價值、和提供各樣支援,導致孩子在學校和螢幕前的時間比和父母相處還多。 為什麼孩子會“性早熟”?因為吸收了太多不該吸收的資訊。早熟是好事嗎?相信許多父母不認為,可是又無可奈何。所以當有人說這是趨勢,大家就束手同意了。 因為孩子早看過,所以乾脆提早教,這個邏輯是很奇怪的。 孩子“性早熟”不是先天性疾病,是後天環境影響。就像是吃了太多含賀爾蒙的食物孩子會讓青春期提早來到,父母該做的不是開始為他相親,而是停止他再繼續接觸相關食品,不是嗎?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節奏,性早熟、心智卻還不熟,這並不是好現象。 如果因為孩子一天到晚看電視、上網避免不了,所以支持提早學習。爸媽們,你太不負責任了!!孩子會有接觸到這些年齡不適當的資訊和畫面的機會,卻没有你的把關,你應該先檢討自己,而不是乾脆同意教他怎麼使用保險套。 —————————— 性教育不應本末倒置 因為不給孩子吃糖他就哭,所以就讓他一直吃,最後乾脆告訴他以後可以植牙,這樣對嗎? 因為不愛運動造成肥胖,所以也別鼓勵他動了,直接吃糖尿病藥吧!這樣對嗎? 植牙是為了恢復生活品質,不是因為可以植牙所以盡量吃糖没關係。 吃糖尿病的藥是為了維持健康底線,不是因為既然有藥吃就不必運動了。 現在的理論是:小孩自己就會上網看,早晚會知道。與其自己亂來,不如早點教,免得他得性病,或生孩子給你養。 我的回答: 1.孩子能隨意上網瀏覽他不該看的東西,就已經是亂來了!父母應該監管,而政府對於網路安全也應該有作為,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才對。 2.我不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會“性早熟”,我的孩子就不是;他們要使用網路都必須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所以見黑率很低。我相信有許多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專注的。那麼教育部是否也應該想一下,這些孩子已經適合學習各樣的性姿勢和多人雜交嗎? 並不是說我的孩子對於性一點都不懂,他們知道的醫學常識遠超過許多同齡孩子。那些知識幫助他們對自己的成長歡欣,懂得保護自己、尊重別人,這是最重要的。 性教育需要嗎?是。就像學習牙齒保健和體能訓練一樣,他是為了孩子在身心發展的每個階段適度的認識自己身體和心靈的發展,所以他能健康自信的看待自己的改變,享受生命的成熟。 而保護孩子遠離他的年紀不該接觸的事物,隨著他的成長,在他困惑時給他陪伴和開導,這才是性教育的主軸。 —————————— 拿回孩子教育的主導權 1.實地的了解並參與教材編寫 如果不好好檢視提案內容,就隨手支持或反對,親愛的,萬一後果慘痛你是躲不掉的!這些孩子都會長大,你的未來就在他們的手中。將來的警察、醫生、政務官、老師、銀行員、飛行員、鄰居、媳婦、女婿...。 在同一個缸裡,大家灌清水,同淨;大家潑髒水,同污。千萬別獨善其身!想遠一點,為子孫未來的社會環境盡點心力吧! 你應該實地參與教材的編寫、或至少擁有審查權。有些東西可以在課堂上教導,例如醫學常識、兩性分別,有些則不合適。 2.成為性教育的最佳導師 你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自然更能駕輕就熟。為什麼性教育這麼私密又神聖的話題要別人來教呢?父母自己不就是最好的“前輩”嗎?你經過發育期、生理期、戀愛期、性愛階段,然後你的期待、歡欣、苦惱,兩人一起建立家庭、生育計劃、經濟計劃、醫療考量...。 只要適當的學習,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老師,因為你的例子都是血淋淋的。成功的可以當捷徑、失敗的可以當借鏡,都對孩子有幫助。 —————————— 關於如何進行性教育,我的意見是,性教育之前,必先是愛教育,而在孩子學習性教育之前,父母必須先學習。(請閱讀我的文章:何時該教性教育。) 你是監護人,這是你的孩子,不要把他的人生輕易的交到別人的手上,因為到最後會為他哭的,也只有你。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各位留意一下:此物俗稱“牙籤弩/迷你弓”,是最近中小學學生中比較常見的玩具,其威力巨大,竟能射入石膏板。現以朋友圈微薄之力呼籲我們的學生家長管好自己的孩子。 希望牙簽彎的生產者、營銷者、消費者、相關政府職員能監管部門,能够予以足够重視!這東西一但射到孩子的身上,尤其是臉上,眼睛……😱一時的傷,一世的殤😱 不求點贊但求轉發,讓更多人知道😊 做父母的都關注一下,盡可能提前讓孩子意識到這些玩具的危險性。 台灣的拍賣網站已經都在賣了,所以提醒小朋友看到要盡快通知老師或家長! 我發現超棒的東西『牙籤迷你弓 牙籤弩 筷子弩兒童 玩具 學生連弩箭 整人指尖玩具熱銷禮品』,售價$159!分享給你 http://shopee.tw/ruifan.tw/222551520 我剛去找,真的有! 還寫兒童玩具!!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看完也覺得心疼 這也是我離開幼教的原因 托嬰的孩子小 缺乏完整的語言表達 所以園所很容易瞞騙家長 那幼稚園呢 最大的法寶就是洗腦 跟吃零食 幼幼班的還不太會說話 因此體罰或是語言侮辱 都是常態 可是老師們還是有辦法營造孩子們很愛的學校的狀況 就是每天要放學前 讓孩子們吃零食 而且一直教孩子們說 “我最愛00老師” “我最喜歡上學” 以及 “我沒有棒棒”這是在家長疑慮孩子受傷或哭鬧時 老師就會說是寶貝自己的問題 然後問寶貝“你是不是沒有棒棒啊” 小孩就會說“我沒有棒棒” 諸如此類 就像小鸚鵡般學講 因此呢 家長問“喜歡老師嗎” “喜歡上學嗎” 孩子就會仿說“喜歡” 小中大班的語言表達已經很完整 因此在處罰或是體罰時 就一直洗腦孩子 “老師不會打你 不會罵你 我是在教你” 然後我也看過 聽過老師跟孩子說 我會跟媽媽說你愛說謊 所以你亂說話媽媽也不會相信你 以前有一個大班生幾乎每天被自己班導師罵被主任罵 也三兩天會被小打 我偷偷問孩子痛不痛 他說很痛 可是因為自己不乖所以不敢跟媽媽說 被洗腦的好成功 而一般會打孩子的老師 也一定會洗腦家長 把問題都丟回孩子身上 說是孩子皮 孩子說謊 孩子……………………… 最重要的是 如果一個園所 有老師會打孩子罵孩子 而不會被處罰或提醒 一定是上位者或是經營者默許 就像原文中提到的主任也是一起打 我曾經待過的某家園所 常常老師罵完後再丟給組長帶到儲藏室或是監視器死角打或是戳頭 然後再威脅孩子 你很不乖 所以老師教你 如果你亂講話 就是一個愛說謊的孩子之類的 因此要正視這件事 要從改善園所風氣做起 只是太多經營者只想賺錢 能幫他留住家長的主任 組長 老師 就是他們要的 至於如何帶班 只要不出大事 經營者不太在乎的 我以上所說的打都是小打 所以也未出過什麼事 倒是我覺得孩子們的感受與對自己的貶抑讓我心疼 在他被處罰時 他會哭著說都是我不乖 老師只是教我 但最後我要說 打人 罵人 情緒失控的老師 還是少數 更多的老師是很有愛 才願意錢少事多還是堅持著 如果您的孩子常會貶抑自己 說自己不好 請您要用正面的語言引導他 瞭解他 為何會如此形容自己 老師們不是狼虎 親師之間如果要諜對諜也是很可悲的事情 所以要和老師 有良好的溝通 也要細心的觀察 瞭解自己的孩子 一起加油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