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作者李源德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院院長

👉今早看報,看到「國家需要你們,柯向退離醫護喊話」,不是國家需要我們,是柯需要我們幫忙作秀!依照2003年當時,染煞病例突增,隔離人員大加,所幸門住病人也隨疫情大減,一半的人力已夠面對危機,當時決定,沒有醫療任務者,得在家防疫,跨院人員斷絕往來,嚴守防疫規定,我們就安然度過難關。
這次危機的演成,中央著重境外染疫關卡,對本國飛越國際航運人員的督導不力,尤其老態龍鐘的華航是個墮落管理門道,更是缺口。另外,地方政府現在自命不凡,分別嗆中央,壯大自己,有關萬華阿公店,諾福特防疫旅館,廟寺法會遶境,包括獅子會卡拉OK,都屬地方防疫平時應注意的要點,怎能一丟中央,怪罪別人,天天聳聽危言,故作權威,疫情只有惡化跟改善二道走勢,外行人猜猜看,都有一半的勝算,只是享受嘴巴的快感。市長不是作威作福,要出風頭,要讃美,人貴有自知,站著高位指責別人,只凸顯你的無知。
借用好友劉教授送來的醒世警言:
*立地為人,有三不能黑:育人之師,救人之醫,護國之軍。
*千秋史册,有三不能饒:誤國之臣,禍軍之將,害民之賊。

*讀聖賢書,有三不能避:為民請命,為國赴難,臨危受命。
*經商創業,有三不能賺:國難之財,天災之利,貪弱之食。
以慈悲心待人,以謙卑心待己。
有两種人,尤其需要謙卑,一是政治人物,二是知識分子。
政治人物身居高位,上一呼而下百諾,很難聽到不同意見,很容易把權力當作能力,把附和當作贊同,把吹捧當作民意。
知識分子以文字為業,往往自以為博古通今、學究天人,很容易把知識當作智慧,把觀念當作現實,把偏見當作真理。
●(鯨魚網站註:作者李源德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院院長)
< 資料來源:Yuan-Teh Lee的facebook| 引用網址 >

現有回應

  • Rosalind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目前對於柯市長的發言正反意見都有。

    出處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5-21/576852
    3 年前
    11(Why?)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什麼叫醫療資源有限? 剛剛開了醫院新冠病毒防疫緊急手術室設置的會議,才知道要改裝一間負壓隔離手術室,要花“一千五百萬”。 然後進手術室最低人員的配備:兩位外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加護士各一名,協助手術護士兩名,至少開刀房需有六個人,每人都需要手術用防護衣,一件防護衣四萬元,總共要24萬。 現在全台灣的負壓隔離手術室有幾間,配備的防護衣有幾件,如果要改裝要增購要花多少時間買不買得到,更重要的是在線上能上陣的醫護人員有多少,疫情指揮中心一定知道。如果有疑似的病患緊急要開刀,那裡有開刀房有醫療人員可以開刀,風險如何,這都是讓各方傷透腦筋的事。 想罵疫情指揮中心的政治人物,不妨先問一問,再想一想,能不能駡出口。 P.S. 補充今早「認識新冠病毒」演講,本院內科部部長感染專科張藏能醫師的專業說法,病毒應該不耐高溫,所以類似SARS,四五月夏天新冠疫情或可消失。台灣防疫現在在做的就是把疫情阻隔到四五月。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分享好文~ 《感恩那「忘了帶湯匙」的人生》 作者:王顏和 「有人出生帶金湯匙、有人帶銀湯匙,我是忘記帶湯匙。」已故的前台大醫學院復健科教授、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王顏和喜歡這樣笑說。困難的環境讓他能忍別人所不能忍,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機會。 我在新北市三重的淡水河邊長大,爸爸是木工,家有四個男生,我是老大。小時候爸爸要借錢買米,有做工才能還。媽媽賣過豬血糕、後來去幫人挽面。但我不計較、也不抱怨。父母不會故意不給你好環境,他是沒有辦法。 讀三重國小一年級開學第一天,老師點名,有一個名字一直沒人舉手,後來老師用台語唸,我才知道在叫我。我那時不知道還有一種語言叫國語。 老師叫每個人去東方出版社用十元買一本書,全班就有五、六十本可以輪流看。但我那時沒有零用錢。我就去垃圾場撿破銅爛鐵,專門撿壞掉的燈泡,因為裡面的鎢絲是比鐵線還值錢的金屬。河邊也有很多鐵工廠,會倒出含鐵的砂土和鐵塊,我用磁鐵把鐵塊吸出來,再拿去賣。 我是家裡唯一一個繼續升學的人。考上台北市的大同中學是我第一次離開三重。每天早上學校六點鐘開門,我就到了,因為在教室看書可以替家裡省電費。 老師開補習班,我哪有錢補習?他就叫我去當小老師,幫他點名、改考卷、修理課桌椅(因為放假跟爸爸去上工,所以我會),然後他替我付下學期學雜費。念建中時有天突然盲腸炎得開刀,同學們還捐錢替我湊醫藥費。 我的環境讓我能忍別人所不能忍 我很喜歡看偉人傳記,岳飛、林肯這些人的出身都很卑微,所以我一直以為所有偉人都是刻苦出身,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機會。因為很單純,反而沒有太多欲望。我從小也不會去比較,好像一隻鴨在雞群裡不知道自己是鴨子。 進台大醫學院才知道,絕大多數同學都非富即貴。有同學說他的嗜好是射箭,我想都想不出來。所以我喜歡笑說:「有人出生帶金湯匙、有人帶銀湯匙,我是忘記帶湯匙。」 我不太會自卑,包括我長得比別人矮。我接受自己,不會去羨慕別人,我沒有的,就想辦法去掙來、去考來。爸爸是養子,媽媽只有弟妹,我家的親屬關係很單薄,我是所有親戚孩子中唯一飛出去的,其他人都是「勞力士」(勞工階級)。 我很喜歡的座右銘是「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大專聯考因英文不好,考了三次才進台大醫學院。第二次考上北醫,因為又是私立的,學費是台大的好幾倍,我想補習再重考,也想離開家,不好意思再花家裡的錢。一位建中好友的媽媽知道了,就歡迎我去住他家。他家境很好,全家都是基督徒,我爸媽雖然不捨,但是也只好答應。快註冊時,陳媽媽主動拿錢給我,也願意幫我繳補習費。 我那一年真的在他家生活(我同學在外地念書),陳媽媽每天煮飯給我吃,還主動給我零用錢。我真的受之有愧。這位當年坐在隔壁的同學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陳媽媽絕對是天使,他們就是看我很努力,後來不斷幫助我,從不求回報。 我真的很感恩。現在只要有機會我就幫助人,讓他成長成熟,變成社會上有用的人,也許需要十年、二十年,就像我同學全家對我一樣。(採訪整理∣賓靜蓀) 王顏和|前台大醫學院復健科教授、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一生充滿著感恩的王顏和醫師,因罹患肝癌於2013年8月31日晚上辭世。
    9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台大醫院醫師最近掀起一股超音波檢查熱,原因是該院一位才 37 歲的主治醫師就是因為太過仰賴肝功能指數檢查(GOT、GPT),卻在春節前被檢出已有 10公分 肝癌!且肝已被撐破! 臨床上有太多太多人都迷信肝功能指數,以為指數正常就一切OK,這樣的誤解,連很多專業醫師都會犯,這些平時要民眾建立正確保健常識的醫生,自己的常識竟還不正確。 肝癌的預防要好,但台大早年推動肝癌防治,但最後仍是死於肝癌的許子秋署長最令人印象...,另外還有病理界頗負盛名的林文教授、醫界耆老杜教授,以及台大內科醫師、醫學院內科博士班的學生KK,均因罹患肝癌宣告不治.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內科教授許金川指出,近十幾年來,隨著小型肝癌的研究,臨床上才確定肝臟好壞並不能全然仰賴GOT、GPT數值,但醫學發展至此,觀念竟依然如故。 許金川表示,醫生對肝病的防治都可能發生錯誤認知,更遑論一般民眾了;曾有一位 醫師也是誤信GOT、GPT,結果只幫他岳父監測數值,後來這位岳父大人還是得了肝癌! 台大這位年輕醫師,係因右上腹不舒服,自行用超音波探頭檢查才發現腫瘤。 許金川說,肝臟本身並沒有什麼神經,因此常常在得肝癌已經很大了才會發現,但卻為時太晚;這也是肝癌為何如此難以治療的最大原因。 在台灣,每天有30人死於肝病,肝臟疾病已是威脅國人健康的最大殺手,在肝病常識有限下,許醫師感嘆,有太多人都是被無知給害死的。 日前,許醫師門診也是有位病人,最近一個月經常肚子痛而且體重也減輕了不少;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部位有一個很大的肝癌,幾乎 80%的肝臟都「吃」掉了。 病人大吃一驚,直呼「怎麼可能?去年才做健康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怎麼可能才短短的一年,就長出這麼大的肝癌?」原來病人接受的體檢只有做肝功能檢查,檢查結果病人的肝功能都是「正常」? 病人接受的肝功能檢查,是肝臟檢查項目中最讓一般人耳熟能詳的一種檢查,但這項檢查卻是被國人誤解最深的一項。因為,很多人以為只要肝功能檢查出來的數值正常的,那肝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結果一樁樁喪失治療先機的悲劇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許金川說:GOT、GPT是肝細胞裡面最多的酵素,如果肝臟發炎,或者是不管什麼原因細胞壞死,壞死之後GOT、GPT會跑出來,導致血液裡的GOT、GPT數值升高;但是,GOT、GPT指數不高,卻不代表病人沒有肝硬化或是肝癌。 因為形成肝硬化的時候,大部份肝炎患者,就算發炎情形都已經停止了,可是纖維化、肝硬化卻已經形成;一旦變成肝硬化,病人就很容易形肝癌。 另外,肝癌在早期,肝指數也不會高,因為肝癌在生長的時候,只有在肝癌周圍被肝癌壓迫侵犯的肝細胞才會壞死,因此,GOT、GPT仍可能是正常的,即使會升高,不會太高;但是,由於很多人缺乏這些知識,因此造成不幸悲劇。 肝的致命傷原因如下: 1 .晚睡晚起為最大致命傷。 2.早上不排便。 3.暴飲暴食。 4 .不吃早餐→透支體力而不自知。 5 .服用藥物過度。 6 .防腐劑、添加物、色素、人工甘味(如:沙茶醬) 7 .不當的油脂(如:沙拉油為不穩定油),烹調盡量少用油,即便是好油,如:橄欖油。疲倦時不吃油炸物,若要吃趁精神好時吃。 8 .不生食(完全熟食)亦不利肝。青菜生吃或煮三分或五分熟,炒過的青菜當天吃完,不要隔夜吃。 9 .錯誤的價值觀,只追求卓越,欠缺和平、博愛。 1 0.急躁。 要做到,完全不需花錢,只要注意起居與飲食習慣的調整。食療加上時療,讓身體在正確的時間內主動進行吸收與排毒的動作。 原因: 晚上9- 1 1 點為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倘若此時,作母親的仍處於焦慮狀態,如洗碗盤、盯孩子功課,對健康不利。 晚間11-凌晨 1 點 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 凌晨1-3點 膽的排毒亦同。 凌晨3- 5 點肺的排毒,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經,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 凌晨5- 7 點 大腸的排毒,應上廁所排便。 早晨7- 9 點 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療病者最好早吃,在6點半前,養生者在7點半前,不吃早餐者應改變習慣,即使拖到 9 、 10點吃都比不吃好。
    1 人回報2 則回應7 年前
  • ~ 轉貼 ~ 最近網路上流傳 「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看台灣」的PO文,部分網友反酸,藍軍不是唱衰台灣,而是民進黨政府欺瞞台灣人民,誤導台灣人民! 前台大醫院李院長之PO文中,一開始就提到台灣一向引以為傲之外匯存底: 【截至2019/2月的外匯存底,是4639.3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92%。 我們僅次於中國,日本,瑞士,沙烏地阿拉伯(產油的),俄羅斯,台灣(NO.5)!】 殊不知民進黨政府不願意清楚明白的告訴台灣人民,目前我們真正的【外匯存底淨額】剩下多少? 依據台灣中央銀行2019年3月6日公告,2019年2月底,外資及陸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計3,624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之78%。 金融業者指出,台灣一向引以為傲之外匯存底,扣除上述外資及陸資匯入金額後,數十年來台灣真正累積之【外匯存底淨額】,僅剩餘1000億美元左右,值得警惕。 簡單的說,台灣目前擁有【外匯存底資產】4639.35億美元,但同時亦有對外資及陸資的【外匯負債】3,624億美元,數十年來累積真正之【外匯存底淨額】,僅剩餘1000億美元左右。民進黨政府不願意清楚明白說明這關鍵點,請問有多台灣人民能夠了解真相? 若不幸兩岸關係不慎擦槍走火,外資將迅速賣出台灣股票、債券,自台灣撤資出走,台灣股市、匯市及房市,將面臨極大衝擊,甚至崩盤,屆時絕非小英總統一句口號,可以抵擋。 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小英總統主張台獨,去中國化,導致兩岸關係結冰。 近來更有民進黨民意代表主張將大陸列為敵人。 依據台灣中央銀行公告,2018年台灣對全世界貿易出超(貿易盈餘)總計 495億美金,但單獨對大陸地區貿易出超(貿易盈餘)即高達831億美金(超過台灣對全世界貿易出超之總金額),亦即對日本加上其他地區入超(貿易虧損)336億美金。 換言之,目前台灣每年有336億美金左右之入超(貿易虧損)。以現今1000億美元左右之【外匯存底淨額】,若無出口大陸地區鉅額貿易出超(貿易盈餘)挹注,三年後外匯存底淨額,即將消耗殆盡。 民進黨政府必須向台灣人民說明,如果台灣將大陸列為敵人,台灣對大陸地區之進出口,勢必全面停止,否則即被認為通敵,依法送辦。 台灣每年從大陸赚取831億美金外匯,轉眼間將化為烏有。島內數萬工廠因缺乏訂單將停工,數百萬員工將失業,這是動搖國本的嚴重問題。 當前民進黨政府最重要的二件事,一是經濟,二是兩岸關係。如果不能妥善處理,2020年台灣人民將會以選票表達他們的意見。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國內外醫療專家一致反對讓12歲以下的孩子打針~ 林氏壁,何美鄉等推針學者一致認同:「兒童接種,弊大於利」 《請各位爸爸媽媽千萬注意一孩子的生命安全,經不起冒險!》 以下內容全部出於主流媒體 親愛的父母您好: 如您有為孩子接種新冠疫苗的打算,請您務必先看看這些由台灣知名的推針派醫師,對於兒童接種的反對意見! 《一邊,是極低的染疫致死風險,一邊,則是連最推崇疫苗的醫師,都覺得「弊大於利」的未知風險,相信最疼惜孩子的您,在看完後,必會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林氏壁(孔祥琪) 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內科人事總醫師,台大雲林分院感染科主任,台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台大臨床試驗中心主治醫師,曾至美國杜克大學進修臨床研究 「不鼓勵兒童接種疫苗」,12歲以下兒童,並不是新冠病毒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重症死亡率極低,希望爸媽們不要過度擔心。 我們應該要把這些國外觀察到的兒童染疫的死亡率、可能後遺症、疫苗有效性、疫苗可能副作用全部都攤開來看,才可能有科學和理性的對話。 否則,很容易被無限上綱的恐懼主導了你的想法。 陳秀熙 臺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陽明大學碩士,劍橋大學博士及碩士。現任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以及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研究領域包含生物統計、流行病學、預防醫學。曾獲科技部傑出科學獎、芬蘭科學院芬蘭國家科學院傑出教授獎、財團法人青杏醫學文教基金會「青杏醫學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陳秀熙認為,台灣的防疫具有高水準,兒童的致死風險不高,「反觀兒童疫苗接種的未知風險,反而高於致死風險。」 陳秀熙表示,根據國外數據,「兒童染疫致死率極低」,五到十一歲童接種疫苗後引發的副作用卻仍然未知,在兒童染疫多為輕症的情況下,「不建議五到十一歲接種疫苗。」 何美鄉 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內科醫師,現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中研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委、生醫所研究員(2015年退休)。是台灣首位參與美國疫情調查服務隊的流行疾病學專家,曾於SARS期間率先進入和平醫院,協助照顧病患。 何美鄉表示,十二歲以下兒童是否要打疫苗仍有疑問,「她個人認為弊大於利」,北歐有些國家亦不建議。 邱南昌 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常務理事,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感染管制醫學會監事,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常務理事,北市衛生局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委員,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臺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常務監事,臺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理事長,靖娟基金會兒童安全委員,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美國杜克大學小兒科進修 邱南昌表示,近日將開會討論五到十一歲童疫苗接種議題,包括,疫苗安全性及如何執行等配套措施;隨防疫規定鬆綁,染疫人數勢必增加,「但幼兒重症率極低,爸媽不用過度恐慌。」 當眾多推針派醫師都認同「兒童接種,弊大於利」時,各位父母就必須更正視這篇文章所述的危險性了 1.官方數據表明,新冠疫苗對於孩童的學習,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依照目前的國際現況,仍缺乏足夠時間和數據得知兒童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所以也難以評估疫苗對兒童的潛在風險。JCVI的數據已明確告訴我們,「疫苗有可能對於孩童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在今年二月十六日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美國的官方數據顯示,美國有八到十%的兒童接種疫苗後發生至少缺課一天的現象,而美國有超過八百萬名五至十一歲兒童接受了新冠疫苗注射,意味著十名當中就有一名兒童,因嚴重不良反應無法進行日常活動而被迫缺課。 2.美國佛州的最高衛生單位,對兒童接種問題直接表態:「弊大於利」 美國佛州政府對於孩童施打疫苗的政策已重新審視,並且該州最高衛生單位已於三月份所發布的新指引明確表示,兒童施打疫苗可能「弊大於利」 依其臨床試驗證據顯示,兒少族群因染疫所引發的重症率相當的低。同時,也缺乏證據顯示疫苗對兒童的益處,反發現五至十七歲疫苗受試者嚴重不良事件高於預期,且注射後產生心肌炎的風險不可忽視。 3.除了接種後的心肌炎與其他長期風險難以估計,紐約衛生局更表明,兒童接種後對病毒的保護力,竟降至了十二%! 美國自去年十一月開放五至十一歲接種疫苗,紐約衛生局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去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今年一月廿四日Omicron案例暴增期間,在該年齡段的孩童中,輝瑞疫苗對Alpha病毒株的保護力從最初的六十八%,降至了十二%。目前不僅接種後的追蹤數據不夠完整,疫苗的保護力也大幅下滑。 取自網友
    10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心肌梗塞有前兆 不輕忽可保命 2017-01-08 18:24中央社 台北8日電 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心肌梗塞過世,醫師王宗道今天說,心肌梗塞發作前常有胸悶、容易喘等徵兆,若一週發生3次以上,並有冒汗、噁心等狀況,一定要儘速就醫。 親民黨人士今天證實,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上午起床後外出運動,突然身體不適,因心肌梗塞,不幸辭世,享壽70歲。 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心臟血液供應來自冠狀動脈,當冠狀動脈因為狹窄,造成血液供應出問題時,心臟便無法正常執行功能,形成胸悶、喘不過氣來,就是所謂的冠狀動脈心臟病。 若冠狀動脈內的動脈硬化塊因破裂造成血栓形成,血管在短時間內完全阻塞,則失去血液供應的心肌細胞會死亡,心臟的收縮功能於是大受影響,病人也會出現劇烈胸痛、冒冷汗等現象,就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死亡率約在10%至20%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40%;其中半數以上甚至來不及送醫便已死亡。高危險因子包含年齡、三高、家族遺傳、抽菸、肥胖等。 王宗道受訪時表示,根據經驗和國外研究發現,半數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前1個月內都有或輕或重的胸部悶痛狀況。但可能因為發生的時間短,患者容易輕忽,或自我安慰「這沒什麼」,但往往釀成憾事。 他表示,長期養成運動習慣,確實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但有些患者誤認為胸悶、不舒服是「體力差」,想靠短期運動讓身體強健,忽略胸悶、喘不過氣其實是心臟疾病發出的警訊,若做運動,可能超出心臟負荷能量。 心肌梗塞發作前有徵兆,王宗道表示,如果一週發生3次或3次以上胸悶、喘不過氣,且持續時間達5分鐘,合併冒汗、噁心、想吐等症狀,或本來跑一陣子才會喘,卻變成走一走就喘,都應該要立即就醫,這些都是心肌梗塞即將發作的危險訊號。 王宗道說,養成運動習慣很重要,但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態,如果察覺胸悶、不舒服,一定要立刻停下腳步,不要逞強;心血管疾病患者若獲醫師開立硝化甘油等救命藥,出門就要隨身攜帶,遇到緊急狀況才能保命。 心肌梗塞也常是中壯年的奪命殺手,王宗道提醒,典型冠狀動脈心臟病症狀是在運動、吃飽飯、或洗澡時,感覺胸口有重物壓迫感;有些人甚至會感覺有一股熱氣從胸部上升到脖子或下巴,也有些人會合併左手酸麻的感覺。若有這些症狀,需儘速就醫檢查。 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story/7266/2217332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挺直脊梁,做一個真正的「人」 楊渡 2023-03-08 二〇二一年深秋,管中閔談及想寫作臺大校長遴選事件時,我心中明白「不容青史盡成灰」,這一段歷史應該留下。不僅是臺大校史,它更是臺灣知識分子集體與當權者奮戰,也是自由民主的理念與擴張權力的獨裁之間的對抗。 這一場對抗,持續了近一年。當權者動用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四大院的無上權柄,動用各部會的資源,甚至以國家機器的力量,動員電視、電臺、媒體、網軍、名嘴、輿論等,就為了封殺一個臺大校長,一個合法遴選出來的大學校長。硬生生不讓他就任。 為了一個大學校長,這一仗,教育部賠上了三任部長,臺大拖延五百多天沒有校長,臺灣知識分子第一次見識到權力的傲慢可以橫行到什麼程度,也見識到昔日自由主義的學人、召喚大學自主的教授,如何在選出的校長不合己意之際,甘願「再次為奴」,函請教育部不發聘書給校長,收回大學自主的權力。 這一仗,曾經被視為「進步」的學人成為意識形態的囚徒,召喚總統蔡英文出面停止臺大校長的合法就任。 這一仗,也激發出知識分子的風骨,許多大學校長、海內外的學人、公私立學校教師,乃至於公車司機、市井民眾,無數人站了出來,向管爺喊「加油」,向權力說「不」。 時間未遠,歷史之鏡是如此清晰。我們還能逐一記憶,為臺灣大學,為臺灣知識分子,為一段那麼珍貴的「人間風骨」,留下鮮活的見證。 書寫,是記憶,也是反抗。 特別是隨著冷戰的回潮、世界對抗的加劇,權力者不斷使用金權政治,收買、掌握宣傳機器,擴大話語權,甚至改寫歷史。我因此特別建議,作為當事人,管中閔應該自己來書寫,留下真實的記憶,以免歷史真相遭到扭曲。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然而,中閔兄堅持由我來寫作。他希望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書寫這段歷史。若由我來寫,當以報導文學的角度,記錄那一段事件。好處是可以多採訪一些當事人,讓歷史的角度較為全面。但它和當事人的真實歷史見證,畢竟是不同的性質。當事者的見證,終究是最珍貴的。在中閔兄自謙的堅持下,我接受他的想法,而他也願意作為當事人,寫下當時的心情記事,以為歷史的見證。這便是構成這本書的因緣。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隨著訪談的逐步深入,我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他所受到的傷害與苦難,是外界難以想像的。他是一條漢子,怎麼也不輕易服輸認慫。但在那府、院、黨全面獵殺,綠色媒體全面人格抹黑的「至暗時刻」,在那常人無法想像的驚懼、圍獵、扼殺、窒息的氣氛下,一個堂堂的臺大校長當選人,竟是有家歸不得、有苦說不出、真相無處訴。 那壓力大到甚至讓他瀕臨崩潰邊緣,無法躺下睡覺。一躺下就氣血逆流,胸口翻江倒海,幾欲窒息而死,只能坐起來假寐。一夜復一夜,無法入睡,只能坐起來喘息。心理醫生後來判斷,那已是憂鬱症的初期了。 一夜復一夜,他就那樣苦苦撐持著。 即使在那樣的時刻,他總是在臉書寫下「I AM FINE」,並宣告天下「我們必將贏回大學自治」。然而,那劇烈的、全面圍殺的傷害,終於造成他的心臟受損、視網膜破裂,必須開刀住院。他只能趴伏在臺大醫院的病床上,等待眼睛復原。視力開刀,讓他什麼也不能看,被迫遠離一切外界訊息,也隔開了所有迫害的毒箭。天知道,視力受損反而救了他。 那是什麼樣的傷害呢? 管爺真的太「爺們」了。這一條漢子,在我訪談時,甚至不願多說一句苦痛,是他的妻子陳達敏有時參與談話,才真正透露那受迫害時刻的悲抑、冤屈、痛苦。妻子既然說了,他才慢慢說出內在的傷痕。 在權力獨裁之下,這種從國家機器「中央廚房」發動的凶狠圍殺,自管中閔始,繼之以對付所有政敵,也包括民進黨的賴清德,更不必說文化界、知識人了。然而未曾有人說出那傷害之深重,對人性的扭曲,對人格的破壞,對名譽的毀損,乃至於身體、心理健康的傷害,豈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管中閔的見證,說明這個時代的「至暗時刻」,是如何鏤刻在人心、人性的至深處。 我也訪談了臺大前校長陳維昭,他正是那一次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召集人。在事件發生當下,他遭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絕對比誰都大,甚至蔡英文還找他去官邸直接會談,希望說服他「解決困難」。可以想見,那是多麼大的壓力。然而他不僅挺住了,還反過來希望說服蔡英文,幫忙解決臺大校長就任的困難。他溫文儒雅、沉穩內歛的氣度,使得他未曾說出一句傷人的話,卻以最堅定的態度,維持一個時代知識分子堅強、柔韌、永不屈服的風骨。 我最欣賞他的一句話是:如果我屈服了,那以後怎麼做人? 人啊人,這個字,那麼簡單兩筆畫,卻是頂天立地、挺立不屈的原型。 我也訪談了幾位臺大教授,特別是遴選委員會的委員、臺大自主聯盟的學者,以及曾參與的老師、教職員。我想在此向他們致上敬意,當年如果不是他們的堅定不移、氣節自持,恐怕為否定校長遴選而發動的兩次校務會議,早就把合法的校長選舉制度給否定了,大學自治也就崩潰。 隨著訪談的深入,我漸漸明白,自己所寫的不只是一本報導文學之書,而是一段珍貴的歷史紀錄。記錄著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如何用僅有的信念與風骨,對抗無所不用其極的政治暴力,對抗來自四面八方的抹黑、圍獵、人格謀殺;用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由民主理念,對抗極權的擴張、權力的凌辱、獨裁的邪惡。這是一本時代知識分子風骨的記憶之書。 是的。它不僅是管中閔和臺大的見證,也是一個時代不能遺忘的記憶。我們要記憶善良與義行,也要記下那些邪行之人、邪惡之事、邪道之害。如果我們對邪惡沉默,那些邪惡就會反過來將我們淹沒。 一切的書寫,最終仍是為了見證,再壞的時代,仍有人為維護作為人應有的氣節與尊嚴,挺直了脊梁,做一個真正的「人」。 這風骨,不僅是「人」的脊梁,也是大學的脊梁。 (補記:本書內容的相關資料引用,為避免以後網路所留資訊,被取消、變造、改寫(這是掌權者最喜歡做的事),有關事件文字記載部分,特別是關鍵處,盡量存其真實原貌,若文字稍長,敬請讀者見諒。) *作者為詩人、作家。本文原《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楊渡,管中閔 ∕ 時報出版)作者序。
    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心內科39位醫生集體吃素!全球40年科研鐵證:一半癌症與過量食肉有關! http://line.me/ti/p/%40pyn1177a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早在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官方微博正式宣布,根據其麾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相關結果:加工肉製品被正式列為一級致癌物(人類致癌物),經常食用的紅肉也被列為二級致癌物(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事實上,同屬於一級致癌物的還有香煙和砒霜,常見的加工肉(培根、香腸和火腿等)就和劇毒物砒霜並列了。 提前拿到世衛組織報告的BBC報道稱: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會使患結腸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 加工肉:指通過鹽、腌制、發酵、煙熏或其他工藝以增強風味或改善保存的肉類製品。 紅肉:指所有哺乳動物的肌肉,包括牛肉、小牛肉、豬肉、羔羊肉、羊肉。 難道我們真的不能吃肉了嗎? 美國40年科研:一半癌症與過量食肉有關 2015年:減少食用能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 早在1976年,美國成立由參議員喬治麥高文主持的「營養與人類需要」小組,調查結果顯示:以肉食為主的飲食引發的癌症佔了超過一半。 1980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指派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進行食物營養與癌症有關文獻的收集和研究。研究報告指出: 男性的癌症有四成由肉食引起;女性的癌症高達六成與肉食有關。 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新聞稿(PRESS RELEASEN°240): 將加工肉列為一級致癌物,「人類致癌物(carcinogenic tohumans,Group1)」,將紅肉列為二級致癌物,「可能的人類致癌物(probablycarcinogenic to humans。Group2A)」。 報告還稱:基於足夠的證據,食用加工肉製品可導致大腸癌。 2015年10月29日,WHO在官方網站確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關於加工肉及紅肉的致癌風險,是對2002年WHO「飲食,營養和慢性病預防」報告建議的確認,提醒人們減少食用這些產品,可降低結腸直腸癌的風險。 到底還吃不吃加工肉? 浙江邵逸夫醫院心內科醫生集體吃素 其實,過量食用加工肉不僅會引起可能的癌變,還會對我們的血管、心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對此,浙江邵逸夫醫院的全體心臟內科醫生直接用行動表明肉食的危害: 「不想給將來心臟上支架,就要以素為主。」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中央人民日報下屬網站《人民網》在今年的1月7日報道的:《浙江邵逸夫醫院的39位心血管科大夫集體吃素防禦心臟病》,這足以說明吃素的好處。 湖南省中醫院心血管科教授肖長江也公開表態吃素,他說: 「我臨床見到太多的心臟病人,我們決定以素食為主,就是不希望將來給自己的心臟上支架,所以減少吃大魚大肉!」 為什麼這麼多心血管科的醫生都用吃素來對抗心臟病呢?心血管科主任肖長江解釋到: 首先(吃素的好處在於)植物性食物優於動物性食物。除了缺乏部分B族維生素(如維B12)外,蛋白質、脂肪、糖、大部分微量元素等營養素都優於動物性食物。 第二,素食膽固醇含量少。 第三,素食熱量更低。 第四,我自己原來有脂肪肝和高膽固醇血症,現在脂肪肝消失,高膽固醇已經不存在了,體重也降低了10多斤。 「我們每天接觸到那麼多病人,2/3是冠心病,這類疾病的發病原因,基本是由糖尿病、高血壓,引起血管堵塞。而這些慢性疾病,與飲食富營養有直接關係,其次的誘因就是抽煙、喝酒。」 ——傅國勝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有39位醫生。而醫生們自己平時吃得都非常素,去他們醫院食堂觀察醫生們的午餐,發現他們的午餐沒有最素,只有更素。青菜香菇、胡蘿蔔素雞、包心菜……感覺農家菜畦撲面而來。 然而吃完素菜和大半碗飯,傅國勝主任一口肉都沒有吃。峰迴路轉的情節,也就是說了句「今天有點饞」,夾了半塊肉皮,午飯就正式吃完了。 傅國勝教授說自己再年輕一些的時候,也愛吃大肉。大約4、5年前,開始基本吃素,午飯、晚飯兩頓,葷菜基本上就吃魚。科室里有的醫生吃素的時間更早。 傅國勝教授說,由於輻射和長期吃素,他們這群醫生的白細胞指數都偏低。但醫生們為什麼仍然選擇長期、大量吃素。 多吃一份肉,死亡風險增加16% 保健專家、第四軍醫大學教授萬承奎曾說:人就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愛吃肉,對心血管太有害: 1、美國哈佛大學的兩個大型研究顯示,每天多吃一份肉會增加16%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0%的癌症死亡風險。 2、愛吃肉,血管過早老化。英國研究者發現,含有過多紅肉而果蔬數量不充足的飲食會加速人體的老化進程,導致患心血管疾病、血管過早老化和腎病的風險上升。這項研究發表在《老齡化雜誌》上。 3、少吃肉,患心血管病率低20%。英國另一項研究發現,半素食者,也就是食物中素食佔七成、肉食佔三成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比吃肉多的人低20%。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顧東風教授表示,降低心血管病風險要改善飲食結構,多吃水果蔬菜,減少脂肪攝入量,盡量低鹽限油,少吃高熱、高蛋白類食物,避免酗酒和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 中國首家「素食病房」 掀起醫學界的飲食革命革命 2017年4月10日周一,註定將成為醫學屆和素食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在全國率先啟動「素食病房」公益計劃,每周一中午預約登記的心血管科住院患者,均可免費獲得一份由愛心人士捐贈的「愛心素食」,推廣健康素食,調養心血管疾病。在湖湘大地這片素食的「窪地」上,悄然掀起一場健康飲食革命。 「素食病房」源於湖南省中醫藥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肖長江博士多年的夙願和積極倡導,由湖南省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學會自然醫學專業委員會、湖南踐行國學基金會稻禾香國學踐行館、長沙市稻禾香公益文化促進中心、長沙稻禾香公益素食餐廳攜手推出的一項素食公益計劃,所有素食由愛心人士免費捐贈提供。 前期試行「每周一素」,並逐漸推廣到「每日一素」,旨在通過這種公益的方式,喚醒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飲食意識,引導患者逐步過渡到以素食為主的健康飲食習慣。 以現在發達的生活條件和普及的營養學知識,即使是純素食(不含奶蛋),也能通過合理膳食來保證營養均衡,還能帶來很多健康益處,儘管素食者更需要關注某些關鍵營養素的攝入(包括蛋白質、維生素B12、維生素 D、鐵、鋅、鈣、碘、N-3 多不飽和脂肪酸)。 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原名為美國飲食協會,ADA)、加拿大營養師協會(DC)、英國飲食協會(BDA)、澳洲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理事會(NH&MRC)都表示經過適當規劃的純素膳食能滿足人體在各個階段的所有營養需求,包括孕期、哺乳期、嬰幼兒、青少年和運動員。 科學已經證明, 肉食在今天已經嚴重威脅到 大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時,素食讓我們遠離癌症。 為了我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請盡量 素食!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從紐西蘭經驗看台灣防疫虛實 2021/05/21 孟真 (作者為退休感染科醫師及前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 [普篩] 過去台灣各大醫院與研究機構的檢驗設備與技術堪比歐美,但為何從去年到今天一直沒有發揮該有的水準?首先是衛福部從沒有打算要讓篩檢普遍化,讓篩檢壟斷在少數大醫院檢驗室手中,從收費一次5000 -7000元就可以看出。紐西蘭政府從去年就在各區廣設篩檢站方便人民隨時自由去篩檢,而且免費,去年疫情吃緊時每天可以篩檢到十幾萬人次。紐西蘭無論人力與設備都不如台灣,但政府策略正確行動果斷,而且從頭到尾都只用PCR核酸檢測,沒有用病毒抗原快篩,因為目前的抗原快篩試劑敏感度專一性都不足,浪費時間與金錢。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則鴕鳥心態自得意滿,即使現在疫情擴散,中央與地方沒有共識,亂無章法。 [防疫漏洞] 台灣防疫最大的漏洞就是對入境旅客居家檢疫14天管控只做表面文章,我去年12月回台,在台北市大安區住一個晚上要價5000元的旅館,15天期間發現防疫人員都只是電話及簡訊提醒,沒有任何核酸檢測,期滿沒症狀就直接放人。期間我有問題要釐清,打防疫專線,各單位互推責任,一問三不知。而且旅館居家檢疫沒有配置任何醫護人員,我離開時只在櫃檯看到一個旅館值班僱員,只給我付費收據,不需要其他簽署文件。 [檢疫管制] 反觀紐西蘭政府在各旅館居家檢疫配置大量工作人員,包括醫護人員及軍人警察,24小時三班輪值,在旅館大廳內就設有核酸檢測站,隔離期間至少要做三次核酸檢測(第1、3、12天),三次都陰性才能放人。整個流程井然有序。台灣邊境管制防疫工作虛有其表,能撐那麼久才爆發社區感染,可能與台灣人比較聽話會帶口罩有關。 [疫苗採購] 至於疫苗採購,疫情指揮中心說已經訂多少劑疫苗,請問簽約了沒?付了多少訂金?台灣政府採購法雖然很官僚,但也有緊急採購的機制。紐西蘭政府去年就有先見之明,訂四種不同疫苗,但最後決定全部採用輝瑞,把其他已訂的疫苗照樣交貨但轉贈給南太平洋島國。衛福部採購疫苗程序到底走到那個階段?不要只會嚷嚷叫叫,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疫苗廠商是國際大廠,我們如果已簽約也付訂金,不會買不到疫苗的,衛福部應該公佈實情。否則就是怠忽職責,在野黨立委也應該追究衛福部的政治責任。台灣疫苗採購不順,衛福部若只一廂情願寄望國產疫苗,如果到時候國產疫苗保護效果不如預期或歐美不承認,國人如何出國?現在歐美已經開始醞釀入境要有疫苗接種黃皮書(證明),台灣下一步怎麼走? [無知心態] 衛福部從去年全球疫情爆發開始就完全採取守勢,從未提出疫情爆發最壞情況的緊急方案,每次疫情有狀況,都靠運氣躲過。直到今天疫情擴散,還有很多人認為每天只有幾百個感染被發現,與其他國相比,算什麼?這種無知心態還被政府肆意渲染,甚至開始宣揚指揮中心領導白髮蒼蒼,召集人台大醫生豐功偉業。疫情當前某些媒體還不忘造神運動,作秀要國人知道他們多辛苦。這在民主國家是匪夷所思的,能力不足早就下台了,還厚臉皮自我表功,沒有政治責任擔當,只要上級沒意思要換人,就表示靠山依在,何懼之有?我們看不到相關單位反省與道歉,只看到政府網軍繼續圍剿異議人士,好像任何批評與建議都是在唱衰台灣。台灣的疫情指揮中心若不改弦易轍,這場疫情將會曠日持久,民心盡失,什麼大內宣大外宣都是徒勞無功的。 [無症狀感染] 是社區爆發感染的不定時炸彈,現階段為避免造成恐慌,要求沒有症狀者不要去篩檢,但這是阻斷社區感染的軟肋。相反的,至少在熱點區必需擴大篩檢,這是疫情指揮中心應當馬上開始執行,而且要越快越好。只有努力找出無症狀帶原者,才有機會阻斷傳播鏈,清除社區感染。若不積極找出無症狀帶原者,社區感染即使暫時緩和下來,也隨時會再爆發流行,形成地方流行病。除了擴大篩檢及戴口罩外,終止社區傳播的終極手段還是得靠疫苗接種。這次疫情爆發流行或許提供一個好的機會,讓國產疫苗開始本土的臨床三期試驗,不必受制於他國,衛福部要當機立斷。 [疫苗施打先後順序] 目前在疫苗供應受限下,應該先排優先次序,學紐西蘭讓第一線的邊境管制人員包括機場海關警消及所有參與防疫的人員與家屬優先接種,第二線是所有醫護人員及其家屬,第三線是65歲以上老人,其他視疫苗供應量依照年齡再排順序。寧可先擴大接種基數,讓更多的人可以產生初級免疫反應,接種14天後萬一暴露於感染風險中,也可以產生次級免疫反應,降低發病或病重的風險。第二劑可混打不同種疫苗,這已經有研究報告支持,因此打完第一劑可以等,不用急,大家共體時艱。希望大家能在這次疫情擴散造成社區爆發感染中學到教訓,發揮智慧與能力終止疫情傳播,再度讓世人刮目相看。
    1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轉傳 [走進歷史的真相] 今年5月,哈佛大學找彰化縣加入「卡介苗對武漢肺炎防護效果」研究計畫;6月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宣布,要與彰化縣合作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檢測,想了解台灣社區感染程度。 許多人在問:為何不是台北、新北,而是六都之外的彰化? 也許只能是彰化。 台灣新冠肺炎第一個本土案例、第一個死亡案例都在彰化;這裡還有連續16年舉辦全縣萬人健檢的經驗,以及全台任職最久的衛生局長葉彥伯。 年省5,000萬元未來醫療支出 葉彥伯從偏鄉衛生所醫師做起,2004年起接掌彰化縣衛生局,經歷藍、綠4任縣長。這16年宛如一部台灣公衛發展史——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劑、頂新混油案與六輕空污案等,都發生在彰化。 葉彥伯也是全台唯一有公衛博士學位的衛生局長,平日還在台大開設「結核病流行病學」——這種台灣高盛行的傳染病,是他的博士論文主題;而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正是葉彥伯的碩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這對師徒,加上出身彰化永靖的六輕污染權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成為撐起彰化人健康的鐵三角——16年健檢,找出超過1萬個癌病變民眾,省下約5,000萬元未來醫療支出,也提升地方公務員的能力,有十多位衛生局同仁正在台大念公共衛生碩士。 彰化縣與台大公衛長期推動萬人健檢,吸引外國公衛學者前來取經。(圖片來源:王惠美臉書) 其實1999年後,台灣各縣市陸續開辦社區健檢,但有的做做停停、有的參與率低。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認為,持續系統化、科學化推動健檢的,當屬彰化。 彰化與台大公衛的合作經驗,每年還會登上4、5場國際研討會,去年還有14國公衛學者來健檢現場取經。 這3個人,如何把一個127萬人規模的社區健檢,做到世界知名? 首長、地方參與,如媽祖遶境 6月13日清早,「未來城市@天下」記者跟著詹長權搭上最早一班高鐵,來到今年彰化健檢第一站、「口罩套之鄉」社頭。 社頭國小前一天就用紅帳篷搭起報到處,彰化縣長王惠美、葉彥伯與陳秀熙早等在現場,8點不到,已有262位民眾報到。為拉開社交距離,檢查動線從有冷氣的大禮堂,拉到後排教室走廊;上百位穿桃紅上衣的衛生局所人員與黃色上衣志工,在各檢查站穿梭,確保流程順暢。 2005年開辦的萬人健檢有如彰化版「媽祖遶境」,首長、民代一定出席,民防、義消主動維持交通,社區民眾除了當志工,還有人扛來一桶桶豆漿、仙草冰,餵飽剛空腹做完健檢的民眾。 今年健檢原要取消,後來決定從4月延到6月、從30多場減少到27場。王惠美說,民眾因疫情不出門,全國癌症篩檢人數遽降15%到36%,彰化也少了10%到27%,才決定用鄉親熟悉的「傳統」作為解封儀式,也讓社區醫療回歸常軌。 16年,不只把健康檢查變成健康信仰,也推升了彰化衛生服務的細緻度: 插入健保卡,健檢項目就會印成一張表,民眾按表索驥,便能像大地遊戲般跑關做檢查;表上還有條碼,視力、體重量測結果,「嗶」一下就上傳資料庫,全自動化。 民眾依序坐在紅板凳上等抽血,前排一空,志工立刻吆喝大家往前移;早期用布簾圍成的子宮抹片檢查臨時診間,現在也改用一天租借費1萬元的輕隔板,「這樣才沒有隱私問題,」葉彥伯說。 第一年開辦健檢前,彰化傳出鴨蛋含有戴奧辛,決定放寬健檢年齡。結果民眾擠成一團,縣長被團團圍住;一場400人的檢查,從早上6點半驗到下午1點才結束;中途還因為跳電,X光機燈管燒壞,10幾萬元瞬間報銷。 現在參與人數不變、檢驗項目更多,卻只需一半的時間。早上9點最後一位民眾完成報到,5分鐘後報表就送到葉彥伯手上;10點最後一位民眾健檢完畢,接著開檢討會,隔天要接力舉辦的線西鄉工作人員,站在一旁聆聽。 「衛生局團隊向心力很高,葉彥伯專業受各方肯定,換了別人不一定做得起來!」詹長權觀察。 彰化縣衛生局團隊怎麼做? 第一步,列項目。 「地方健檢最困難的,是整合中央政策與地方需求,」陳秀熙說,健檢項目是中央癌症篩檢,加上地方成人保健。但過去健保署是「想到一種病就做一種篩檢」,台大公衛居中整合後,把彰化健檢變成「量販店」——每一場健檢有20多個項目,可篩檢癌症、能測三高等慢性病;還能隨科技進步或重大事件,隨時加測項目,例如這次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 「健檢平台搭得扎實,加測什麼都方便,」陳秀熙說,為理清流程,2005年起陸續針對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口腔癌等重大疾病,設計檢驗流程,十多年來開了120次會。直到現在,他仍每週帶博士生到彰化,與衛生局人員分組討論。 他舉例,前幾年,民間流行檢測骨質密度,但多數檢測方式並不準確;偏偏民眾不愛做子宮頸抹片,常上演「護士追著民眾跑」的畫面。陳秀熙便建議將骨質密度鑑定,安排在抹片檢查之後,作為誘因,之後再換成專業的骨密檢定車。 「衛生專業知識不斷進展,不跟學術界保持聯繫,專業能力會退化,」葉彥伯認為,健檢不能「有做就好」,這正是必須與台大公衛合作的原因。 第二步,抓資料。 健檢前一個月,衛生局會從中央資料庫下載彰化縣民的健康資料,找出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然而,各疾病分屬不同資料庫,光癌症就有4個,而且格式不一,衛生局同仁必須一筆筆下載,重新整併後,再串接縣民通訊錄——直到這一步,誰多年沒做健檢、誰又是某疾病高危險群,才水落石出。 名單彙整後,交給鄉鎮衛生所接棒。他們會寄出1萬多張名信片,甚至還試寄過白色明信片、有色明信片和彩色DM,結果傳統白明信片反應最好,因為「一看就知道是衛生局寄的!」儘管如此,仍只有3到4%民眾願意來;所以還要一個個打電話邀請,檢驗前一天再提醒,記得空腹、不要穿有亮片的衣服好做X光⋯⋯直到這幾年改用語音電話,才減輕第一線的負擔。 「做健康檢查最難的,就是讓民眾願意來,」葉彥伯笑說,第一年請民眾早上6點半來做健檢,民眾卻以為是詐騙電話,大罵:「哪有人透早做這種?聽你在給我騙!」 「永遠要優先關注不知道、不來的人。他們不是不願意來,只要好好解釋,他會聽,」葉彥伯說,局裡做過實驗,今年不來的,明年再問一次,大概10%會來。「對方了解、接受,都需要時間,」他強調,「溝通的過程就是衛教。」 溝通過程很慢,但他寧可慢,也不用縣府預算買贈品鼓勵民眾,「必須教育民眾,政府已經為健檢花了很多錢!」 由於第一線人員的不厭其煩,健檢從第一年的27場,做到現在一年100多場;參與率也從一成,成長到3、4成;今年加測新冠肺炎血清抗體,第一場31位也是全到。 這幾年,彰化人已漸漸把健檢當福利,甚至有2、3成民眾,時間一到,就主動打電話到衛生所預約健檢。也因為年年健檢,衛生局擁有8成民眾的電話號碼,成為防疫成功的關鍵。 第三步,整系統。 參與縣市健檢多年,陳秀熙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連結醫療系統。「很多免費健檢都『斷頭』,」醫療系統若沒有立即接手病患,就白白流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意義。 彰化的做法,是把醫療系統拉進健檢。 比如,衛生所不是寄給健檢結果給民眾,護士會先檢查健檢報告結果,將需要看診的部分寫好轉診單,註記掛號科別,2週後再請民眾來一對一講解;講解時,除了衛生所醫師,診所醫師也會出席,協助轉診。 「醫師看到病人有病變,然後去治療,才會認為篩檢真的有價值,」葉彥伯他的策略是,每增加一項社區衛生服務,就拉進一個盟友:替毒癮患者驗C型肝炎,就與獄政系統合作;做偏鄉老人流感接種,則與村里長與診所合作。漸漸把健檢從一個點,撒成一面網。 這幾年,還把幾所中部大學體育學系拉進健檢系統,趁發健檢報告時,請大學生幫民眾測驗體適能。 「什麼叫『心肺功能不好』?登階運動做下去會喘就是啦!」葉彥伯笑著說,「衛教知識用講的,沒用啦,要用體驗的!」 「學術研究不能做完就走」 彰化人在體驗「做得到」的衛教,詹長權與陳秀熙也在實踐有成效的公衛研究。 學術計畫大多3、5年結束,兩人陪著彰化縣走了16年,從一開始沒經費,做到拿下近年最重要的高教深耕計畫;連爭議最高的六輕空汙也直球對決,透過萬人健檢發現—與雲林六輕僅有濁水溪之隔的彰化大城鄉民,尿液含有多種重金屬。 詹長權與陳秀熙,用一個計畫接著一個計畫,將計劃的評估經費投入健檢項目,再將研究結果回饋給民眾,形成正向循環。「一方面替國家節省大筆研究經費,一方面訓練地方公務員,」陳秀熙強調,學界不能做完研究就走,一定要建立永續平台,持續提供新的健康服務,「這就是合作。」 而這項中央、地方、醫界、學界與社區的合作成果,今年還拿下美國公共衛生學院暨學程學會哈里森.C.史賓瑟傑出社區服務獎」,理由是「使公共服務與永續醫療照顧,能透過各種創新健康宣導與預防服務傳遞到社區」。 「我們不是做研究,而是做公衛服務,同時帶一點研究,」詹長權笑著說。 原來,真正的公衛實驗室,就在社區。 是不幸,也是幸。彰化因緣際會發生了這麼些指標性的公共衛生事件,又適逢有這麼一位學有專精、有抱負又肯犧牲的衛生局長;從其良知,勇於任事,超前部署,反遭官僚無情批判、網軍恣意意詆毀。公道自在人心,天理必將伸張。 (您可以刪掉這份報導,就讓努力做事的人被消滅;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那些人正在努力的實踐自己的理念與專業,讓台灣更好。)
    7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