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2 年前
減少大腦發炎與失智風險 研究認證只要每天維持1習慣 - 國際 - 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202005282-260408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研究發現:每周吃魚及喝茶4次以上 失智風險減半 用LINE傳送+ 2019-02-19 11:10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陽明大學長達11年的追蹤顯示,每周攝取魚、茶葉4次以上者,失智風險能大幅減半。 研究團隊分析國人營養攝取與疾病資料,發現常攝取植物類食物、植物類飲品、乳製品、海鮮與魚類這樣搭配的飲食型態的長者,認知功能程度較佳;魚與茶葉的保護作用尤為顯著。 研究團隊以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資料為基礎,藉此進行一份橫斷面研究與一份長期性的縱貫研究。在橫斷面研究中,研究團隊檢視2014至2016年間的NAHSIT資料,分析裏頭1245名65歲以上長者的膳食攝取與認知功能測驗分數。 這群人當中有16.7%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研究團隊校正年齡、吸菸習慣、健康狀況等影響因子後發現,越常攝取水果、堅果種子、全穀物、麥片、咖啡、乳製品、海鮮與魚類的男女,發生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越低。對女性有幫助的食物還有茶葉、雞蛋、蔬菜與大豆製品,攝取越多者的罹病率越低。 長期而言的情況類似。在縱貫研究方面,研究團隊採1999至2000年的NAHSIT資料,檢視裏頭1436名原來沒有失智症的長者的飲食型態,再進一步透過健保資料庫追蹤至2012年,看看這群人罹患失智症的情形。 分析發現,這群人當中有19.53‰罹患失智症,但較常採取上述飲食模式的長者罹病率較低,尤其經常吃魚、喝茶者最顯著。一周內喝茶少於1次者的罹病率是21.7‰,一周喝茶超過4次者則為14‰;一周吃魚少於1次者的罹病率是25.7‰,一周吃魚超過4次者則為17‰;一周喝茶與吃魚都不到1次者的罹病率是24.1‰,若一周內喝茶與吃魚雙雙超過4次,罹患失智症的比率降為12‰,降幅超過一半。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說明,動物實驗顯示,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易使β類澱粉蛋白沈積,導致腦神經元受損,提高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而魚類富含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各種彩色蔬果富含的植化素能抗發炎;綠茶中所含的兒茶素能穿越血腦屏障,進而把抗氧化的作用帶給腦細胞;雞蛋與乳製品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能使人免於缺乏時血漿的同半胱胺酸濃度升高帶來的神經毒性。 魚、茶葉的攝取頻率與失智風險。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 魚、茶葉的攝取頻率與失智風險。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多數人都不知道:許多疾病皆因「大腦退化」引起!很多人認為談大腦退化「還早啦」、「我還很年輕」……但事實上,老化都是從三十幾、四十幾歲開始!目前的研究更發現:20歲後,腰腿肌力會開始退化,進而影響大腦機能。人體的雙腿和大腦是相通的,一旦感到足、腰(下半部)無力或體弱,小心,你的腦部正在老化! 如何判定自己的大腦正在退化?先看看平常是否有以下症狀── □ 站著穿鞋或穿襪時,身體老是搖搖晃晃、無法保持平衡。 □ 走路時,經常被後面的人超越。 □ 地面稍微不平就容易絆到腳。 □ 經常撞到小腳趾。 □ 坐在椅子上時,雙腿會不知不覺張開。 □ 雙腳冰冷或水腫的情形,變得比以前嚴重。 □ 站起來時,嘴裡不自覺發出「呦咻」吆喝聲。 □ 爬樓梯很吃力…… 日本舒壓教育第一人──美野田啓二發現:只是減少走路和運動量,我們的腦袋運作就會變得遲鈍。因此他開始歸納研究,把我們每天都會做的「走路」,規畫成一套隨時隨地都能實踐的「逆齡步行法」。只要運動占全身肌肉三分之二的「腿部」,心臟和大腦都能夠健康運作,進而改善內臟運作、提高思考及記憶力、遠離癌症及失智症。 預防失智症,邁開腳步就能辦到 健忘,是每個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出現的毛病,不過,若忘得太嚴重,就要懷疑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比方說,記不起來曾經體驗過的事、忘記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認不出朋友的臉等,都是失智症的特徵。 關於步行運動對失智症的改善效果,已有各種研究做出實證。我先以加拿大曾進行的研究為例。 該研究共花了5年時間,追蹤調查超過4500位男女,分析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且比較「只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才會步行者」,和「養成步行運動習慣、一週步行運動超過三次者」,結果發現,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例是前者的一半。 此外,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做過「步伐大小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以日本群馬縣和新潟縣共660名、超過70歲的長者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與身體機能。再將其走路時的步伐大小分成「開闊」、「普通」、「狹窄」三組。 結果發現,步伐較狹窄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邁開大步走路族群的3.4倍高。若只以女性作為比較,則高達5.8倍。 美國醫師協會曾提出一份研究報告。邀請阿茲海默症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進行每週3次、每次50分鐘的步行運動,六個月後發現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改善。 在日本,約有462萬失智症患者,而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推估至少有400萬人(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顯示。) 編按:根據2015年8月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2015年六月底人口資料與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臺灣約每一百人中即有一人為失智者。 你我都可能在某天罹患失智症,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腦退化是可逆轉的 台大醫院教授親身示範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在偶然下,發現事件記憶網絡的腦年齡比實際年紀大了8.2歲!震撼之下,他鞭策自己一段時間後,再次檢查發現全腦腦年齡及事件記憶網絡腦年齡都變年輕了!原來,腦年齡可回春!他怎麼做到的? 我的職業是放射診斷科的專科醫師,在臨床上看過不計其數的大腦影像。但是幾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當我看到自己的大腦磁振造影檢查結果時,才驚訝地發現,61歲的我,兩側顳葉及海馬迴有明顯萎縮,側腦室也明顯擴大。於是,我立刻做了腦齡檢查,看看自己的腦年齡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檢查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全腦神經年齡比實際年紀年輕了1.2歲,這使我暫時鬆了一口氣。但是,在八個認知功能中,事件記憶網絡的腦年齡比實際年紀大了8.2歲!而事件記憶網絡就坐落在兩側顳葉及海馬迴的位置。 這個結果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促使我開始鞭策自己,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做出一些改善措施,以挽救我的腦健康。 我嘗試著從運動,一周游泳兩次,每天上下班也不再坐公車,而是改騎Ubike,一天騎五十分鐘。 在飲食習慣方面,我採用168斷食法,周一至周五,不吃午餐,早晚餐照吃,讓每天攝取的熱量減少30%。有時以蔬菜沙拉配上橄欖油及果醋,再加一些堅果、辛香料,就是美味的一餐。平日我攝取的蛋白質食物以魚肉、雞肉、雞蛋為主,澱粉類食物則以全穀類為主,盡量減少吃精緻糕點的機會。 一年半之後,我的體重減輕了8 公斤,精神狀態比以前更好,思緒也更加清晰敏銳。 隔年,我再去做一次腦齡檢查,結果全腦的腦年齡是56.6歲,比實際年齡年輕了5.7歲,而事件記憶網絡年齡只比實際年齡老了3.7歲。 比起上一回的檢查,我的全腦腦年齡及事件記憶網絡腦年齡都變年輕了!整個人也更有活力。 這個經驗讓我體認到一個事實:腦年齡是可以透過改善生活型態逆轉的!我很高興看到自己努力實踐的成果,想要將腦齡檢查技術帶來的好處,分享給更多人。 有位體態良好的施先生前來上頂醫學檢測腦年齡,顯示為69歲,比他身分證上的年齡足足年輕了10歲。而他的八項認知功能網絡的腦年齡都比身分證上的年齡年輕了8歲以上,腦適能分數是22分(滿分為23分)。 施先生的腦齡其來有自,生性樂觀開朗的他從小就有運動習慣,是位高爾夫球高手。他始終維持一個禮拜打一、兩次高爾夫球的習慣,並且每天在公園裡健走一萬步。 他還喜歡打橋牌,擁有一手好廚藝。據說他母親到了90歲高齡,仍可記得大部分親戚朋友的電話號碼,令人羨慕。 研究證實,腦年齡大於實際年齡越多,失智風險越高。若是退化超過5歲以上,為失智症潛在高風險群,建議定期追蹤;若是退化10歲以上代表明顯老化,10年後失智風險將增加兩到三倍。 努力永遠不嫌晚,我鼓勵每個人積極改善自己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保持正向心理,降低失智風險,讓大腦回春。 文 書摘精選 曾文毅 時報出版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317?rec=es
    7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人家天天補充維生素D,當心反而有害健康!國衛院今(29)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打破一般人認為「補D」可保護失智症的印象,經動物實驗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只要一年吃活性維生素D超過146天、即每周超過3天,符合高劑量條件,反而恐加劇失智症,恐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不過,研究團隊強調,民眾勿恐慌,維生素D對小孩及年輕人,仍是絕對的正向,可以幫助發育及骨質。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的團隊是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進一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也驗證65歲以上的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而失智症患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死亡風險增加2.17倍。研究結果完全顛覆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健康形象;成果也已於2021及2022年分別發表於老化醫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Aging Cell》。 莊志立表示,維生素D發現已經超過百年,有益於兒童早期骨骼發育及大腦智能缺陷,是佝僂症的救星,一直被認為有益人體骨骼跟大腦的健康,也有神經保護作用,尤其老化過程跟失智症患者過去被發現普遍缺乏維生素D,因此「缺乏就要補充」的概念一直被一般人所接受,根深柢固,但其中的因果關係,其實過去並沒有好好被釐清。 莊志立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維生素D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血液中維生素D的量明顯較野生型小鼠低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病人及小鼠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大腦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顯示維生素D在細胞內的作用機制,已在阿茲海默症的病程中明顯改變了,阿茲海默症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維生素D受體蛋白竟然可以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增加表現量,並且參與神經病變,「很有可能是疾病造成缺乏,而非缺乏造成疾病」,顛覆過去「缺乏就要補充」的概念。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莊志立指出,維生素D受體蛋白正常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走好路」、「做好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中,卻會走向另一條「壞路」,維生素D受體蛋白會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並藉此促進神經細胞凋亡,反而壞事。 影響所及,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小鼠若持續補充維生素D,非但沒有減輕病程,反而會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因為補充維生素D進一步增加維生素D受體蛋白與p53的結合,加速大腦神經退化。 莊志立說,研究同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即每周使用超過3天,每次1到2顆維生素D,每日使用0.25國際單位,其日後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若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維生素D3超過146天,其死亡風險更是未服用者的2.17倍。 莊志立強調,研究結果並非全盤推翻維生素D的作用,只是要提醒民眾不要濫用,只有在適當的時機用它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已經進入老年或失智症的狀態,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反而有反效果,提醒年長者或失智症患者在補充維生素D上,需考量增加失智症的風險,除非醫師建議,否則不必自費購買,並可用曬太陽來取代口服補充。
    32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台大名醫「黑咖啡養生術」,再忙也要乾三杯! Hami書城 / 2020-01-25 全世界每天大約喝掉20億杯咖啡,但是咖啡健康嗎? 這也曾是台大醫院乳癌權威張金堅心中的疑問,8年前意外品嘗咖啡後,他便鑽研500多篇論文研究,成為咖啡達人,還得到「日喝3杯咖啡」的養生之道,「除了能夠力抗癌症、失智,也可以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台大醫院乳癌權威張金堅原本完全不喝咖啡,現在則倡導咖啡養生法。 乳癌權威 張金堅【年齡】 73歲 【現職】 台大醫學院外科榮譽教授、台大外科部兼任主治醫師、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獲獎】 台灣癌症醫療終身成就獎、台灣醫療典範獎、癌症醫學終身成就獎。 【咖啡養生法】 1. 每天喝3杯黑咖啡。 2. 選擇淺烘焙咖啡豆,其保留最多抗氧化物。 3.早上9至10時、下午3至4時,喝咖啡CP值最高。 4. 一杯咖啡搭配一杯開水,補充身體水分。 5. 喝咖啡1小時後喝牛奶,補充鈣質。 6. 無論哪種咖啡,最重要是注意保存期限。 7. 胃有宿疾,飯後再喝咖啡。 咖啡是最多人喝的飲品之一,全世界每天喝掉20億杯咖啡,台灣也有很多「酗咖啡者」。 從事乳癌防治工作超過四十年的張金堅。 日前,「西雅圖極品咖啡」遭踢爆混入廉價的羅布斯塔咖啡豆,引發軒然大波,七十三歲的乳癌名醫張金堅表示,羅布斯塔咖啡豆較苦澀,可能會改變咖啡風味, 但對健康沒有影響,主要還是誠信問題。 對咖啡研究相當透徹的張金堅,每週為上百位患者看診,也經常忙於手 術台上開刀,週末還要穿梭於乳癌相關活動之中,「說實在,我真的很忙啊,但還是要偷閒研究咖啡!」 不過,其實他原本不喝咖啡。 期刊證實 抗癌防老。 三十多歲時,張金堅喝了即溶咖啡鬧肚子,從此就對咖啡敬謝不敏,覺得咖啡似乎不健康,但命運就是如此奇妙,「八年前坐高鐵時,我聞到濃濃的咖啡香,忍不住就點一杯來喝。」 當時,張金堅覺得咖啡不但好喝,喝下後身體也很舒服,這下子勾起他的好奇心,從此一頭栽入咖啡的世界,「閱讀五百多篇論文後,我發現咖啡對健康有許多好處。」 張金堅發現,咖啡的優點中,最重要的就是抗癌。 根據一個全球性的研究顯示, 追蹤兩百多萬人近十四年之後,統計出喝咖啡者的癌症風險下降一三%,每多喝一杯咖啡,可降低癌症風險三%。 許多的研究顯示,咖啡能預防癌症,對肝癌、大腸癌效果最好,能減少復發機率, 並能降低死亡率。 每天喝一杯咖啡,總死亡率下降12%;每天喝二至三杯咖啡,總死亡率約下降18%;每天喝四杯以上咖啡,同樣也下降18%。 美國也曾針對近二十萬名不同種族民眾進行研究,排除吸菸因素後,經過平均16.2年的追蹤,發現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的人總死亡率更低。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發表研究證明,咖啡能延緩老化、降低失智與各種慢性病風險。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長年以來在基隆、台南、彰化、台東的社區調查追蹤,發現習慣喝咖啡的民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大腸癌機率降低,壽命亦有增加。 「咖啡擁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如綠原酸等,可以幫助清除自由基,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張金堅進一步指出,「人體中的發炎因子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年長者每天喝四杯咖啡,就能夠使發炎因子下降,減少各種疾病發生。」
    8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補腦抗老化食物 觀看次數:11,266次•2020年10月16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yoOsZWlvE 今天,讓我們談談對大腦最好的抗衰老食品,這樣您就可以保持大腦年輕健康。 您應該知道以下內容: *鎂-鎂有助於恢復突觸(synapses )並增加其密度。這可以改善記憶力,辨識功能,學習和睡眠。 *鐵-鐵過多會損害您的大腦。如果身體鐵含量高,請不要再吃鐵含量高的補充品和食物。 *鋅-您需要大量的鋅來幫助預防澱粉蛋白斑塊。澱粉樣斑塊是引起癡呆的原因。 *手機-手機發出電磁波對大腦不好,不要手機靠近耳朵,不然就是用擴音,也不要使用藍牙耳機。 *菸鹼酸(B3,50毫克/天)也可以幫助抵抗電磁輻射。 *避免植物油-玉米油,低芥酸菜子油,棉籽油,豆油會促進大腦中的氧化。遠離這些。請改用橄欖油。 *B1缺乏症-如果您缺乏維生素B1,則可能導致稱為WKS綜合疾病。症狀包括記憶力問題,冷漠,視力問題和步態問題。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會消耗維生素B1。 *硒含量低-硒含量低會導致高汞含量,會氧化大腦。 以下是您應該做的5件事: 1.吃貝類,補充DHA是一種omega-3脂肪酸,佔大腦的大部分。要為大腦提供大量的DHA,您需要有大量的貝類和鮭魚等其他魚類。貝類也是鋅,銅,碘和硒的重要來源。 2.多曬陽光,陽光是維生素D的最佳來源。維生素D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它有助於減少大腦發炎並改善睡眠。 3.深綠色葉蔬菜,含有對認知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素,例如葉酸,鎂和鉀。 4.生酮飲食加斷食、酮是大腦首選的能量來源。如果身體有酮,會先使用酮。生酮飲食和間歇性斷食,會使您的身體處於酮症狀態,並為大腦提供能量。MCT油是增加酮的一種好方法。 5.運動:缺氧是指大腦某些部位的氧氣不足的情況。這可能來自許多方面,包括頭部外傷,中風和睡眠呼吸暫停。每天進行有氧運動(例如散步,騎自行車或慢跑)來增加大腦的氧氣。高壓氧療法也可能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好處。 柏格醫生簡介: 柏格醫生現年55歲,是脊椎醫生,專門研究健康生酮和間歇性斷食。 他是暢銷書《健康生酮飲食》的作者,也是Dr. Berg’s Nutritionals營養品總監。 他不再執業,而是專注於社交媒體教育健康知識。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連3個月每天吃半顆酪梨,醫:高膽固醇患者「不藥而癒」。 15:45 2024/07/11 中時新聞網 吳慧芬 酪梨營養豐富,有「超級食物」之稱。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分享有位高膽固醇的病人,已符合使用健保給付降血脂藥物條件,但他請病人每天吃半顆酪梨,3個月後,病人血中壞的膽固醇,已降到正常值,過程「沒用1顆藥」。 酪梨除能降壞膽固醇,還能降血壓、護眼、穩血糖、幫助胎兒發育、抗老、改善消化系統與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是個「全身都是寶」的食物。 江守山說,酪梨含有礦物質鋅、鉀、鎂、磷,維生素A、B、C、D、E、胡蘿蔔素、葉酸、綠原酸、Omega-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麩胱甘肰、膳食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阿魏酸等多種營養素。 酪梨因為能降低壞膽固醇,所以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會,而糖尿病人吃酪梨,會有飽足感覺,能降低食慾,同時不增加飯後血糖,酪梨中的阿魏酸可以改善消化系統,便秘的人吃了能夠助排便,且因為油很多,可以幫助胎兒發育。 江守山指出,酪梨具有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穩定血壓、保護眼睛避免視力損壞、維持血糖穩定、改善消化系統、養顏美容對抗老化、幫助胎兒發育與有抗發炎8大功效,「所以我說酪梨全身都是寶。」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711003282-260418?ctrack=mo_health_headl_p01?ctrack=pc_health_headl_p01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個月前
  • 重磅發現老年癡呆症是傳染病!2019年7月16日11:00 越來越多的臨牀證據顯示老年癡呆症(阿爾茨海默病)具有遠超出我們想像的傳染性。 現在,科學家們發現牙齦卟啉單胞菌就是導致感染老年癡呆症的“罪魁禍首”之一。這種致病細菌來自於一個人們從沒想到過的地方:科學進展,2019年1月23日:第5卷,第1期,eaau333)。美國加州的微生物學家揚•波特帕說,他們在已逝的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大腦中發現了牙齦卟啉單胞菌這種慢性牙周炎也稱爲牙齦炎的原體。 在動物實驗中,這種病原體口腔感染的結果是細菌“侵入”大腦,導致與老年癡呆症有關的β澱粉樣蛋白的增加。 斯蒂芬•多明尼克博士說:“之前研究表明,致病細菌與老年癡呆症的發展有關。現在,我們第一次找到充分證據證明這種革蘭式陰性致病菌,也就是牙齦卟啉單胞菌與癡呆症發病的相關性。” 另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患者大腦中由這種細菌分泌的被稱爲牙齦蛋白酶的有毒酶,這種酶與兩種不同的癡呆症的標誌物希臘字母第19字蛋白及泛激素有關。更引人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在並未被診斷爲阿爾茨海默的逝者大腦裏也發現了這些有毒的牙齦蛋白酶。 這一發現很重要,因爲雖然之前表明牙齦卟啉單胞菌與癡呆症有關,但並不能證明是牙齦病導致老年癡呆。 研究人員說:“我們對人大腦中的牙齦蛋白酶抗原進行鑑定,確認是大腦中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感染引起癡呆症,而不是患有癡呆後口腔護理不善或癡呆症帶來的後果。這就能夠解釋爲什麼中年人在認知能力下降之前就在大腦中發現牙齦蛋白酶。” 目前,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的被稱爲COR388的新藥已投入臨牀。該藥能減少大腦中已被牙齦卟啉單胞菌感染的菌載量,同時也會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及神經炎症反應。老年癡呆症研究方面的首席科學家大衛•雷諾茲:“這是15年來癡呆症治療方面的突破。” 這個研究結果說明減少牙齦炎的復發可降低老年癡呆症的風險。美國牙周病專家塞爾瓦托發現不管牙菌斑清除得多徹底多頻繁,都不能阻止牙齦炎復發。 他使用低劑量輔酶問題10治療繼發性牙齦炎,一年後病人牙齦出血區域已經消失。他加大劑量到每天2次每次服用120mg個月後,患者牙齦炎得到控制,牙齦出血點已經完全消失。 顯然,輔酶問題10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牙周病,有利於防治老年癡呆症。保護好牙齒,清潔口腔,防止牙齦發炎對我們是多麼重要了。
    9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生。台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權威,更是她那個年代裡,少數可以當上主任的女醫生。 劉秀枝醫生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裡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承認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有條有理是不失智者的生活習慣,但失智的人很難辦得到;改善的辦法,只有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它慢慢修復。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你可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運動。 6.常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曬棉被、洗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 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姓名與外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再深呼吸30秒鐘。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鐘,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鐘,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鐘。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銀魚、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轉貼分享)
    9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生。台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權威,更是她那個年代裡,少數可以當上主任的女醫生。 劉秀枝醫生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裡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 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承認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 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有條有理是不失智者的生活習慣,但失智的人很難辦得到;改善的辦法,只有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它慢慢修復。 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你可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運動。 6.常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曬棉被、洗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 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姓名與外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再深呼吸30秒鐘。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鐘,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鐘,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鐘。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銀魚、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轉貼分享)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