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轉貼~

陳部長今天的話,真的非常重要,記者會的時間有限,我們試著幫他把道理講完整一點。要處理好傳染病,特別是這種傳染力不低的傳染病,能夠有效地 #identification (識別)以及 有意義地 #isolation (隔離),是能不能順利阻擋疾病擴散的重點。
沒有識別,就沒有下一步的隔離。因此讓民眾願意自我揭露旅遊史跟接觸史,是最重要的一環。你再怎麼查,都比不過民眾願意自我揭露。
因此針對接觸者,甚至是感染者的隱私保密,是防疫最基本的原則。如果他們的隱私不受保護,甚至是會被揭露、肉搜、貼標籤,那只會讓人不敢自行暴露接觸史跟旅遊史。
舉個例子,之前從武漢回來的飛機,為什麼不公開隔離所精確地點?不讓記者近距離拍到即將進行隔離的民眾?
這都是要避免他們的隱私曝光,甚至是被污名。積極一點的政府,甚至會對這些人給予超額補償,例如免費提供他們隔離期間的食宿費用以及醫療費用。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收入不到$20000的民眾,接下來你要被強制隔離了14天,會有足足半個月沒有收入,家裡面一家老小都要靠你養,這種狀況你會不會想說,我應該沒這麼衰,乾脆隱匿一下好了?
如果我來當指揮官,我絕對願意貼半個月的生活費。因為如果他因此隱匿,接下來的防疫成本會高到嚇死人,甚至會有許多人染病。有人也許會說隱匿就罰錢啊?對這個人來說,他根本就沒錢,你也別以為罰得到錢。
這就是積極補償的意義。現在先進一點的國家,多會採這類的作法。
針對感染者和有接觸史的人們獵巫,就是最有可能造成防疫破口的原因之一。之前大家應該都有看過,只要是有主動揭露接觸史和旅遊史的民眾,我們粉專一定都會特別感謝他。
如果有人沒有主動揭露,我們也是呼籲大家要主動揭露,而不是咒罵、侮辱這個人。理由很簡單,要是咒罵跟侮辱有用的話,現在就不會有人想隱匿了。
防疫政策一定要考慮人性,政府再怎麼做,都不可能萬無一失。我們要創造一個讓人願意主動揭露的環境。
以下是陳部長今天說的原文:
「當社會跟隔離者、確診者形成對立的時候,那會形成什麼情形,就很多人不敢被隔離,因為他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不敢被隔離,他就必然要隱匿,若大部分的人都要隱匿,而不據實以告,做這種利人利己的事情,反而被社會這樣的氛圍逼著要害人害己,這樣的氛圍,會對我們的防疫工作,造成很大的傷害。」
「所以要提醒大家,疫情險峻,很多情況是未知的,怎麼要讓大家做利人利己的事情,是需要大家幫忙的。」
「社會的氛圍非常重要,讓大家都願意來配合,這是我們現在社區防疫裡面,最需要的一種行為和心態。」
除了防疫人員的努力以外,其實接觸者以及感染者的心態與實際的行為,是和疾病能否繼續擴散高度相關的。作為一般民眾,我們除了支持防疫人員以外,更要一起打造一個防制傳染的有效環境。
這就是我們期待的那個台灣。不只有頂尖的醫療水準,更有最溫暖、最有支持力的社會環境。(歡迎分享,或直接複製到line傳出去,為防疫盡一份心力 from 美好的朋友)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台灣今天出現第一例死亡個案 職業:白牌車司機/曾載中港澳旅遊客 無出國旅遊、無與確診病人接觸史 日本 確診計程車司機一人傳染9人 /曾載中港澳遊客 計程車司機岳母/ 無確診、無接觸、無旅遊史—死亡 檢疫官登鑽石公主號/ 全程戴口罩手套 仍感染武漢肺炎 男性檢疫官接觸每一位旅客都有消毒雙手,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導方針配戴口罩及手套,但並沒有配戴護目鏡及穿著全身防護服。 日本和歌山/醫生病人確診達5人以上 ——————————————— 目前看來,密閉空間的駕駛尤其是搭載國際旅客的司機有被感染風險,第一線負責載送病患的消防救護人員更具有高度被感染風險。 計程車司機、消防救護人員若不小心被感染而不知,這期間所搭載的客人、病患都有高度風險及危險性,也更容易成為病毒傳播的途徑。 但目前我們要求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不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這些可能具傳染風險者選擇搭乘計程車難道會更安全? 若計程車不願搭載也沒家人可載,他們有其他選擇嗎? (最近的幾則案例都突顯這部分的配套還需要加強) 我們如何保護計程車司機?還有搭乘計程車的乘客安全? 第一線消防救護人員也暴露在高度風險中,除了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外,對隱匿旅遊史、接觸史,知情不報者恐成為防疫漏洞。當物資由中央全面掌控,CDC又要求救護人員需穿戴標準防護裝備,包括N95、全面罩、防水隔離衣,中央是否發配足夠的防護裝備給第一線消防救護人員來面對每一位發燒和呼吸道急症病患? 建議: 一、 應立刻檢討由計程車司機搭載需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的現況並提供計程車司機正確防護觀念及防疫物資。白牌車司機成為防疫漏洞也應一併檢討。 二、 應提供無法自行返家而需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返家運輸工具及配套。 三、 需居家隔離或檢疫者,若無住處或其他原因無法居家隔離或檢疫者,應安排至集中檢疫所或協助安排隔離住所。 四、應立刻統計第一線消防救護人員所需防護裝備,包括N95、全面罩、防水隔離衣,並由中央發配地方提供足夠防護裝備。 五、 日本疫情升高已達失控程度,連厚生勞動省都說已看不清感染途徑,應立刻提高日本旅遊警示至二級甚至三級,其他如新加坡、泰國等疫情嚴重國家,也應升高警戒並加強境管、檢討隔離檢疫條件。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這個ICU醫生陳志金的FB很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會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 每次台灣在面臨重大危機時,像SARS、八仙塵爆... 總少不了一些負面指責「受害人」的聲音,此次台灣首例「武漢肺炎」的病人,也是受到多方的指責:「她太自私了!」「得病了還上飛機?不顧別人死活!」「在中國爽賺錢,生病就會知道要回來害人?」等等許多不堪入耳的話。 其實,民眾會有這樣的反應,也是人性,背後的原因當然是「恐懼」! 我親身經歷過SARS,不是在南部的「外圍地區」處理「疑似病例」,而是在SARS的核心重災區,處理最嚴重的病人!台大總共收治全國40%以上的病人,那年我是台大胸腔科總醫師之一,我們兩人一組,每天巡視掌握確診病例的病情進度與治療建議。每天都有好幾回的「未爆彈」! 台大也經歷了創院108年以來首次關閉急診二週的紀錄!全院病房空盪盪的、許多常規手術都取消了,大家都自嘲說,只剩下胸腔科和感染科醫師在上班,其他醫師則在家裡自主管理。 那100多位受感染的醫療人員,不只是數字,而是我身邊的同袍、師長。 看著戰友們,一個個相繼發燒,被隔離,我們每天透過電話,瞭解身在隔離房的同袍/師長的情況,除了語氣中的擔心,完全聽不到他們絲毫的抱怨,是被誰誰誰傳染的~ 那11位殉職的醫療人員,不只是一個個的名字,而是我曾經熟悉的故事,記錄著他/她們每天的變化。 病人一個個,因為病情惡化從外院轉來,然後一個個離去~ 所以,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和大家談談重大疫情的「人性」這件事! SARS時期的「三零」事件、和平封院、中央地方不同調等等有關政治「人性」問題,我就不談了! 面對未明的疫情,大家當然都會害怕,但是,過度的恐懼卻會綁架我們的「理性」,讓我們說出不適當的話、做出不適當的事! 面對疫情,大部分的醫療人員,都是義不容辭的,我沒有看到逃兵! 我負責整理前7位SARS病人的X光在景福館報告的時候,會場是擠滿了北區的胸腔和重症醫師!大家不會因為台大有SARS病人,就不敢來台大參與學習SARS的診斷與治療。台大在辦全院宣導時,大家也都戴著口罩把講堂擠得滿滿的!為什麼大家都不怕,因為,我們相信,生病的同仁不會隱匿,會主動被隔離,大家也都會全程戴好口罩、做好防護! 這一天,我第一次登上報紙的頭版,隔著口罩,仍然可以看得出那憂心的眼神! 這一天,Carlo Urbani (首位留意到SARS是一種全新傳染病的醫生)過世了~ 而這一天,是我生日,我才新婚兩個月,跟我太太說,我這段時間我都不會回去~ 醫療人員因為瞭解,而不會過度恐慌,但是民眾就不是! 有民眾因為知道我們是醫療人員,叫我不能進去餐廳用餐,有些語氣委婉、有些則惡言相向! 甚至還波及了同仁的小孩,學校、家長得知小孩的父母是醫療人員,竟然勸孩子不要來上學! 民眾家中有人被隔離了,全家都會被鄰居排擠! 這些都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過度恐懼,這些都是人性! 所以,加強對民眾的宣導,減少民眾對病人、甚至是醫療人員及其家人的歧視,很重要! 當社會出現過譴責被感染者的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 疑似被感染者,會因為害怕被歧視、被攻擊、被隔離,而選擇隱匿不就醫! SARS期間,就發生過一件因為病人害怕被診斷出來、害怕被鄰居知道,而連夜從台北坐客運南下就醫!結果造成同車多人被感染! 還有,SARS初期,民眾因為恐懼而大量採購口罩囤積,讓醫療人員嚴重缺乏口罩使用!請把口罩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不過現在不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各醫療院所都有足夠的備量! 病毒雖然可怕,但是,人性、無知,更可怕! 請停止譴責、歧視、排擠感染者及其家人! 我相信對疾病的正確認知,能夠避免我們成為比病毒還可怕的人! 曾經我們也以為SARS是世界末日,但是,我們撐過去了! 唯有我們大家摒棄互相的猜忌與不當指責、團結一致、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配合防疫政策,我們才能戰勝病毒! 病毒會挑選人性最脆弱的時候,乘虛而入!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第19例, 中部男60歲, 職業司機, 無出國旅遊史, 1/27 發病, 2/3 確診, 2/15死亡. 第20例, 50多歲, 已確認個案家屬. --------------------------------------------------------- (請協助分享)剛傳出國內 #首例 因 #武漢肺炎 死亡的案例,也引起是否有 #社區感染 的疑慮。我們快速整理以下重點,希望幫大家合理評估現在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到底第19例患者發生什麼事? 首先,第19例患者,是61歲男性,在1/27出現症狀,本身無出國旅遊史,但他是白牌計程車司機,多數的客人是中港澳旅客,2/3被診斷為「肺炎」(注意,此時非診斷為武漢肺炎),接下來在2/15死亡。 會發現這名案例,原因是我國看到日本的類似案例,因此自2/12起,只要是全國各醫療院所通報的流感併發重症案例,但流感篩檢是陰性的患者,全部都再檢驗一次武漢肺炎病毒。總共檢驗了113件檢體,這個案例是唯一的一名被驗出的確診者。 確診之後,防疫人員再趕快追接觸史,掌握79名密切接觸者,目前已經完成73人採檢,其中60人檢驗是陰性,一名陽性。目前第20例是第19例的親屬。 這個第19例,依照原本的檢疫規格,很有可能是抓不到的,幸虧現在檢驗的能量逐步擴大,因此在2/12起開始回溯去加驗檢體,才有機會發現。 (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國內防疫人員輕忽,而是規劃檢驗標準時,要考慮到檢驗量能。如果一天只能驗500個,你把標準放很寬,一天送進5000個檢體,那除了驗不完以外,抓不到的還是很可能抓不到。) #到底這是不是社區感染? 第19例嚴格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接觸史。因為他接觸了許多的中港澳旅客。但他在進入病房之前,還是有可能接觸了其他人,目前已經努力追查篩檢中。 今天陳時中部長有特別說明,社區傳播的意思是:「在社區中走動都會被感染」 而社區感染的定義有 1.確診者找不到傳染的來源 2.國內案例多於國外染感案例 3.持續性的傳播鍊,比如一傳十、十傳百 4.廣泛發生群聚感染事件 目前台灣都沒有達到這4個前提,但目前有發生社區傳播的徵兆,目前努力做好疫調與防護鍊,以作好預防。 #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努力「準備戰略物資」,包含口罩、消毒液、防疫人員的防護衣。還有很重要的檢驗能力,現在我們可以在四小時內檢驗完畢,而且一天的檢驗能量已經可達到1000個檢體以上。 除了原本的阻絕病毒於邊境以外,醫療人員面臨的是「可能的感染者」進入醫院,現在的發燒篩檢站、醫療院所的動線規劃,以及防疫人員的防疫物資,都已經嚴陣以待。 我們會不會爆發社區感染?目前的狀況,沒人敢說不會。但以我國目前的戰備狀況,如果民眾沒有混亂、不要隱匿疫情、醫療體系沒有崩潰的狀況下,即使有發生社區感染,也很有機會讓疫情處理在可控的程度內。 努力配合防疫政策,沒必要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眾場合,這段時間避免航空旅行。這些都能有效降低我們的防疫負荷。(少了可能的感染者或者是需要被隔離者,就能降低檢疫人員、疫調人員、檢驗能量甚至醫療能量的消耗) 這次死亡的案例,患者本身也符合中高齡、本身有慢性疾病(B肝跟糖尿病),和之前對這個疾病的了解,也就是死亡案例多數會是中高齡的慢性疾病患者一致。因此年輕人一樣請配合 #我OK你先領 的政策,把口罩優先給高危險的族群使用。 現在醫療院所的口罩已經大致上足夠,產能也還在繼續上升中。大家沒必要,就不要隨便跑醫院,這很重要。 媒體也很重要,今天已經看到有媒體下標「暴增兩名案例」,誒,一天增加兩名個案叫做「暴增」嗎?各種聳動的標題就是要製造國人的緊張,請大家要有點免疫力,不要被這種標題嚇到。你接下來一定也會看到一堆什麼失守啊、淪陷之類的標題,但以我們看來,這跟真正的疫情失控還有很大的距離啊... 之前就說過,武漢肺炎的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團體戰。在我們國外的疫情沒有獲得控制之前,國內的挑戰就會持續。恐慌的人會用跑百米的速度去反應,但我們在跑的是馬拉松,不要讓自己過度緊張導致跑不到終點。除了保護自己以外,更要支持我們的前線將士,才有辦法讓這個島嶼上的多數人一起順利渡過危機。 台灣加油!!!台灣人,加油!!!(本篇歡迎隨意分享,複製到line群組去避免更多人因為沒有完整了解狀況恐慌)
    7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北部確診者2/16到台東】 足跡重疊者請做好自我健康監測‼ ⭐桂田專案篩檢站今上午9時啟用 ⚠️9:25更新: 匡列密切接觸的居家隔離者增為15人 ⚠️快訊更新:配合防疫、加強清消正氣路觀光夜市今(2/17)停業1天 ⠀⠀⠀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 台東衛生局 在昨天傍晚接獲👇 1位30多歲女性通知為台北確診個案(案19816)接觸者 衛生局立刻派防疫專車 送她到醫院PCR採檢後確診‼ 🐾她的足跡包括2/16搭乘立榮8721班次中午11時抵達台東 🐾隨後搭乘計程車至桂田酒店短暫停留 🐾再搭計程車到天野餐廳用餐(自覺頭暈不舒服、單獨吃飯) 🐾再搭乘計程車回桂田 👉傍晚確診後已在醫院接受治療 ⠀⠀⠀ 臺東縣衛生局目前除匡列密切接觸者有15人並列為居家隔離 並請臺東市桂田飯店、天野餐廳等店家 緊急暫停營業進行清消 今(17)日也立即啟動專案快篩作業 衛生局人員進駐桂田酒店外 針對16日房客與飯店工作人員約500人執行快篩作業 希望能防堵擴散,也呼籲民眾勿恐慌🙏 若與確診個案有足跡重疊,請減少外出活動‼ 並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症狀 請戴口罩盡速至指定社區採檢院所急診就醫評估😷 並請主動告知接觸史、旅遊史、職業暴露、周遭其他人否有類似症狀 ⠀⠀⠀ ⚠️疫情仍未平息,請提高警覺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柯文哲:國家為什麼放任假消息到處流竄,甚至成為散播假消息的推手? 這幾個星期,從名嘴到民代,到處說臺北市不疫調、不匡列;謊話講一萬次之後,連知識份子都相信了。 今天我要向大家鄭重澄清,臺北市有做疫調,還做精準疫調。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每一個個案都有紀錄,全都完整上傳到中央。 一般疫調是鎖定與確診者之親密接觸者,匡列後隔離,隔離期滿前才驗PCR,決定是否解除隔離。 但親密接觸者可能在隔離期間發病並且傳染給他人,因此臺北市政府決定 #提前在隔離的第4-5天,先為隔離者做PCR篩檢,一旦確診,就可以提早追溯其他接觸者。 #沒有被法定匡列的其他接觸者,我們也一一打電話確認他們的健康狀況,鼓勵他們出來做篩檢。例如:之前大安區某耳鼻喉科診所有317位非法定匡列者,在疫調人員勸說下,目前已有292個人願意篩檢,從中驗出三人陽性。如果我們沒有做這個動作,這三個確診者可能傳染更多人。 我們還利用大數據去分析確診者在同一段時間、足跡高度重疊的熱區,到當地進行擴大篩檢。 每一個確診個案,我們都有做疫調,資訊完整上傳到疾管署的 #法定傳染病系統,這個系統只有防疫人員有權限看,跟疾管署公佈足跡的網頁完全不同。 #為什麼台北市上傳的足跡資訊這麼少? 其實五月之前只有中央可以公佈確診者足跡。五月中疫情大爆發,中央無法處理了,才放寬權限給地方政府,但還要等到中央公佈案號才能公佈個案足跡。問題是「 #校正回歸」之下,那個足跡可能已經是一兩星期前的活動史,根本不具意義。 另外,之前台北市一星期就有上千名確診者,公布足跡也不具意義。民眾以為沒有公佈的地方就安全,其實是假象的安全感。 現在台北市的疫情趨緩,且檢驗到中央公佈之時間縮短,公布個案足跡才有意義。只有 #公開場所 、 #可能接觸到不特定對象且接觸時間大於15分鐘(而且要在沒有戴口罩等防護的狀況下)才需要公開。為公佈而公佈,反而只是製造民眾、店家的困擾和恐慌。 臺北市有450位疫調人員,還有衛生局各級長官,他們的工作不應該被惡意抹煞。 不要為了攻擊柯文哲去製造謠言,讓防疫人員專心對抗病毒,這才是一個政府該做的事。 你們相信嗎?
    3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你有沒有發現今天的記者會、陳時中等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這認為意味著什麼? 現在無症狀卻可能有傳染力的隱性感染者,是最讓人驚恐又難以防範的 真的不要挑戰自己的運氣,清明節連續假期之後、我們這些選擇待在家裡的人、接下來的兩週外出的話,都有可能跟這些隱性感染者在路上擦肩而過 你從來不知道站在你對面的人、他在過去兩週到過哪裡、跟誰接觸過,那恐怕都必須把對方當成可能的「嫌疑犯」了 我們只能更加約束自己跟任何他人的接觸距離和情境,盡量的不要跟別人-尤其是陌生人-靠得太近,也不要接觸太久,包括市場攤販、超商店員、去領口罩的排隊人潮,甚至是辦公室同事等等⋯ 清明假期過後的這兩個禮拜,是驗證社區感染的最佳機會、可能也是風險最大的時候,建議大家這兩個禮拜先跳過不要零口罩、減少外出採買頻率(一次買多一點就不用三天兩頭去買菜)盡量不要參加聚會,把自己宅在家裡吧 口罩一定要戴好戴滿!有醫界朋友已經發警告了!少接觸人群!
    15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北市聯醫自25日起進行門禁管制謝絕所有探病訪客! 因應2019新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北市聯醫自25日起進行全院門禁管制,限制出入口,並謝絕所有探病訪客!聯合醫院表示,就醫民眾及陪病家屬進入醫院務必配戴外科口罩!陪病家屬或加護病房會客最多兩名,且須出示陪伴證並量測體溫無發燒、無呼吸道症狀者才能入院陪病!建議家屬多改以通訊軟體如:LINE視訊等以滿足探病需求. 呼籲市民共同配合,以達到保護市民安全之要求。 北市聯醫提醒,春節期間適逢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一般健康民眾應養成量體溫、以肥皂勤洗手、減少觸摸眼鼻口、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習慣;若有發燒、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症狀的民眾,請務必在家休息,不要到公共場所,若有必要外出就醫或處理重要事務時,請務必戴口罩,以肥皂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 返國民眾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返國14日內如出現上述疑似症狀,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戴上口罩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及時診斷通報。其他「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相關資訊,可參閱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 緊急公告 緊急公告 🆘 親愛的家長與孩子們晚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4日針對11景點發布「疫情警報」,景點包含: 📍屏東縣南州鄉以南(含墾丁觀光景點)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花蓮東大門夜市 📍嘉義文化路 📍台南關子嶺 📍虎頭埤 📍烏山頭水庫 及 湖境度假會館等埤塘風景區 📍高雄興達港 📍旗山老街 📍雲林北港朝天宮 由於疫情升溫之考量,即日起我們將提高進班要求,以減低傳染風險。 1. 有國外旅遊史或接觸史者,請嚴格配合政府政策,做好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 2. 連假有到上述11個特定地點或各大旅遊景點者,煩請家長們先讓孩子在家休息一週,切勿到班! 3. 若無至上述景點,但仍有出現疑似感冒症狀者,請儘速就醫,切勿到班! 4. 進班全程配戴口罩,並做好消毒。 在這個非常時期,台灣的每位人民還能保有這樣的自由,得來不易!但是這樣的自由,要由你我一同守護!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造成各位家長與孩子的不方便,我們深感抱歉。 所有到班的孩子也不用擔心,銘文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教室每日消毒、進離班消毒與量體溫、紀錄旅遊史,接下來都只會更嚴格的執行,也要麻煩進班的大家一起配合!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Boris 終於在下午三點多召開記者會發表聲明,表示英國正式從第一階段「Contain 圍堵期」進入第二階段「Delay 延宕期」。 哇,那延宕期有什麼政策呢? 學校關閉? 禁止大型集會?企業在家工作? 不,上述這些 #都沒有。聽完他發表的聲明,讓許多英國人都掉下巴甚至是掉眼淚了。 落落長的聲明,簡單整理幾個重點就是: 1. 不追溯旅遊史和接觸史了。 全體國人只要有感冒症狀,不管症狀輕微嚴重,請自主在家隔離七天。 2. 就算出現疑似症狀也不要打給醫療緊急專線111(What?),他們也不會幫你做檢測(意思就是就算得了也不會幫你確診),除非你在這居家隔離七天內病情急轉直下,再撥打111送醫院。目前只會針對已在醫院或是養老院的人做病毒篩檢,讓資源最佳化。 3. 並沒有停課的打算(但從周五起禁止學校舉辦海外校外教學),也不禁止大型集會活動。因為科學專家研究顯示停止集會對疫情防堵成效不高(這.....) 4. 呼籲70歲以上的老人減少外出。 5. 目前可能有5000-10000人已感染,但現階段目的是在延緩傳播,讓大家建立群體免疫力。(修正,這點我寫得再更確切點) 6. 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很重要所以說三次)(然後不要再提口罩了,口罩一直不在歐美的防疫範圍內) 看完上面這幾點,大家看見了什麼? 我的解讀就是:現在英國官方檯面上近600個確診人數,事實上可能已有10倍甚至20倍的人已感染; 因為自己已是疫區,所以再追溯從其他疫區來的旅遊史也沒意義;然後為了不讓NHS醫療癱瘓,中輕症者就自己在家隔離(反正90%的人會自己打敗病毒痊癒),但真的快不行了的時候NHS還是會救你。 簡而言之,這是一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防疫,要如何渡過這個難關? 人民就自己靠自己吧。 最後,也是最讓我瞠目結舌的一句話,真真實實地從英國首相Boris本人對大家說出: Many more families will lose their loved ones. 好聽的中文翻譯是「更多家庭可能會失去他們的摯愛」,講白話點就是「要有心理準備會死更多人」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這個故事值得說一下… 今天出現在南部的個案,就是案1289為30多歲女性,也是今天確診名單中唯一一位居住地在南部的個案,該名個案並無症狀,今日確診。 陳時中表示:「案1229是案1203獅子會前會長的友人,經衛生單位調查後匡列為接觸者並進行採檢,於12日確診。 確診後疫調時,他聲稱《小孩子都住在國外沒有接觸》,因此當時《並未匡列》住在高雄的女兒為接觸者,但案1289(女兒)看新聞後,自覺曾在父親(案1229)可傳染期有到新北市與家人相聚時間長達一天多,因此即使沒症狀,仍自行到醫院採檢,並於今日確診。」 說真的,我們要謝謝這位南部女孩,她是主動、積極的去處理,並且把對眾人可能造成危害的風險降到最低。 知道救了多少無辜的人嗎?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最早之前金巴黎舞廳小姐,也是因為她的公德心,才揭發了台商趴趴造的事情,事後該名台商被重罰30萬,住院被關長達八十天才被放出來,但這位小姐也因為吹哨,工作上而被集體封殺,後來市府有介入關心希望介紹轉職,但被她婉拒。 而新聞中這位女孩,主動自費花六千去篩檢,並揭穿父親隱匿疫調的事情,估計也會讓父親收到一張三十萬裁罰。 本人無症狀,又願意先自費去篩檢、揭穿父親隱匿行蹤,這人真的是三觀無敵正確的啦!堪稱超有公德心,這兩位女孩都堪稱楷模,職業無貴賤,但人品與公德心,卻在這件事情上卻有了區別,我認為政府應該稍稍給予獎勵褒揚,讓社會大眾更團結,因為關於「防疫」這項工作,本質上我們的敵人並不是病毒,而是自私。 #再次謝謝您 #祝平安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