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這個ICU醫生陳志金的FB很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會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

每次台灣在面臨重大危機時,像SARS、八仙塵爆... 總少不了一些負面指責「受害人」的聲音,此次台灣首例「武漢肺炎」的病人,也是受到多方的指責:「她太自私了!」「得病了還上飛機?不顧別人死活!」「在中國爽賺錢,生病就會知道要回來害人?」等等許多不堪入耳的話。

其實,民眾會有這樣的反應,也是人性,背後的原因當然是「恐懼」!

我親身經歷過SARS,不是在南部的「外圍地區」處理「疑似病例」,而是在SARS的核心重災區,處理最嚴重的病人!台大總共收治全國40%以上的病人,那年我是台大胸腔科總醫師之一,我們兩人一組,每天巡視掌握確診病例的病情進度與治療建議。每天都有好幾回的「未爆彈」! 台大也經歷了創院108年以來首次關閉急診二週的紀錄!全院病房空盪盪的、許多常規手術都取消了,大家都自嘲說,只剩下胸腔科和感染科醫師在上班,其他醫師則在家裡自主管理。

那100多位受感染的醫療人員,不只是數字,而是我身邊的同袍、師長。
看著戰友們,一個個相繼發燒,被隔離,我們每天透過電話,瞭解身在隔離房的同袍/師長的情況,除了語氣中的擔心,完全聽不到他們絲毫的抱怨,是被誰誰誰傳染的~

那11位殉職的醫療人員,不只是一個個的名字,而是我曾經熟悉的故事,記錄著他/她們每天的變化。
病人一個個,因為病情惡化從外院轉來,然後一個個離去~

所以,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和大家談談重大疫情的「人性」這件事!
SARS時期的「三零」事件、和平封院、中央地方不同調等等有關政治「人性」問題,我就不談了!

面對未明的疫情,大家當然都會害怕,但是,過度的恐懼卻會綁架我們的「理性」,讓我們說出不適當的話、做出不適當的事!

面對疫情,大部分的醫療人員,都是義不容辭的,我沒有看到逃兵!
我負責整理前7位SARS病人的X光在景福館報告的時候,會場是擠滿了北區的胸腔和重症醫師!大家不會因為台大有SARS病人,就不敢來台大參與學習SARS的診斷與治療。台大在辦全院宣導時,大家也都戴著口罩把講堂擠得滿滿的!為什麼大家都不怕,因為,我們相信,生病的同仁不會隱匿,會主動被隔離,大家也都會全程戴好口罩、做好防護!

這一天,我第一次登上報紙的頭版,隔著口罩,仍然可以看得出那憂心的眼神!
這一天,Carlo Urbani (首位留意到SARS是一種全新傳染病的醫生)過世了~ 而這一天,是我生日,我才新婚兩個月,跟我太太說,我這段時間我都不會回去~

醫療人員因為瞭解,而不會過度恐慌,但是民眾就不是!

有民眾因為知道我們是醫療人員,叫我不能進去餐廳用餐,有些語氣委婉、有些則惡言相向!

甚至還波及了同仁的小孩,學校、家長得知小孩的父母是醫療人員,竟然勸孩子不要來上學!

民眾家中有人被隔離了,全家都會被鄰居排擠!

這些都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過度恐懼,這些都是人性!

所以,加強對民眾的宣導,減少民眾對病人、甚至是醫療人員及其家人的歧視,很重要!

當社會出現過譴責被感染者的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
疑似被感染者,會因為害怕被歧視、被攻擊、被隔離,而選擇隱匿不就醫!
SARS期間,就發生過一件因為病人害怕被診斷出來、害怕被鄰居知道,而連夜從台北坐客運南下就醫!結果造成同車多人被感染!

還有,SARS初期,民眾因為恐懼而大量採購口罩囤積,讓醫療人員嚴重缺乏口罩使用!請把口罩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不過現在不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各醫療院所都有足夠的備量!

病毒雖然可怕,但是,人性、無知,更可怕!
請停止譴責、歧視、排擠感染者及其家人!
我相信對疾病的正確認知,能夠避免我們成為比病毒還可怕的人!

曾經我們也以為SARS是世界末日,但是,我們撐過去了!
唯有我們大家摒棄互相的猜忌與不當指責、團結一致、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配合防疫政策,我們才能戰勝病毒!

病毒會挑選人性最脆弱的時候,乘虛而入!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轉貼~ 讓人真心佩服的德國超前部署… 昨天的紐約時報報導了在Covid-19疫情橫掃歐洲,義大利、英國的死亡率超過10%,西班牙、法國、荷蘭這些過去大家認知的醫療先進國家,死亡率也超過8%。 在這個可怕的疫情之下,只有德國死亡率直到今天早上8點的數字,雖然感染人數已經超過9萬6千人,但死亡率仍然只有1.5%。 紐時的文章報導,德國每天可以進行超過5萬次採檢與病毒核酸檢測,事實上WHO所送給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檢測試劑,就是由德國的RKI研究所所開發出來,造福全世界的。 德國不只檢測能量驚人,一周7天可以檢測超過35萬份檢體,而且他們還有另一個很聰明的作法。 他們會針對醫療人員,常規性的進行病毒檢測。 德國人會特別針對醫療人員這麼作,是因為醫療人員本身天天接觸病人,是可能會被感染的最高危險群。同時醫療人員也很容易傳染給其他的醫療人員,如果因為一個人的感染沒有被早期發現,就可能造成醫療人員的群聚感染。當然整個醫院與醫療體系最珍貴的「戰力」就會瞬間大幅減弱。 而且醫療人員如果被感染卻沒被發現,當然還有可能再傳染給其他的病人,造成更大規模的院內感染惡性循環,那就不可收拾了。 我不知道紐時報導中的「醫療人員」有沒有包括會在醫院各個病房病室走動的清潔人員,甚至各棟大樓之間走來走去的傳送人員。但是這些在醫院中工作的人員,卻很可能是防護知識與資源都相對缺乏,而且也不會像醫療人員一樣,會被特別注意到的人。 但是德國針對醫療人員常規採檢的方式,並不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檢驗。而是在他們同樣有限的篩檢能量下,10人一組的「區塊篩檢」方式來為醫療人員採樣與檢測。 它的作法就是集合10個醫療人員的鼻咽拭子,將拭子上可能帶有病毒的檢體,全部混合在同一份拭子保存液中。這等於是讓10個人身上的可能有的病毒RNA與DNA全部先混在一起。 然後再用偵測新冠病毒核酸獨有的二段特異基因的方法,去檢驗這份保存液中的所有RNA或DNA裡面,是否帶有新冠病毒特有的這二個核酸片段。如果在這一份混合了10個人鼻咽部分泌物的混合檢體中,發現了二個新冠病毒特異片段的話,就可以確定診斷這10個人裡面,至少有一人是感染者。 然後再從這10個人裡面,去一個一個再採檢與追查到底是10人中的哪一個人或甚至更多人,才是真正的感染者。如果混合在一起的10個人,都是醫療人員的話,那當然很容易被重新找回採檢。 就算不是醫療人員,只要具有特定身份特定職業,或者是特定小群體(例如旅行團,防疫人員群組)的人的話,這10個人也非常容易就被追蹤,一旦有陽性結果出現,也非常容易就被找回來重新一個一個作篩檢。同時常規性的篩檢,也不容易漏掉任何一個感染者。 這個方法非常聰明,因為這等於是瞬間就把檢驗能量擴大了10倍。而且只要結果是陰性,先撇開技術上的「偽陰性」不談,就能讓絕大多數的醫療人員安心在繼續工作崗位上奮戰。 用這個方法,可以針對因為特定職業有高的感染風險,同時又很容易追蹤的人,進行常規性的篩檢。例如最高風險的醫療人員。例如同樣高風險的醫院清潔人員、傳送人員。 如果採檢方式可以讓採檢者更安全的話,例如韓國讓採檢者在一個封閉空間中被保護著,然後被採檢者站在戶外由採檢者將鼻咽拭子伸入病人鼻腔的方式。 如果檢驗能量也可以再擴充的話,就可以針對其他同樣是為了維持社會與國家運作,必須常常要接觸不特定多數人的工作者來進行檢測。 例如機場的地勤與工作人員,例如基層警察,例如大眾交通工具的第一線人員。例如仍然必須值勤的每一班客機上的空服員與機師。 如果每個「區塊檢驗」的每個「區塊」如果是10人以下,我相信準確性更沒有問題。 德國人針對針對風險最高,但又絕對不能倒下去的醫療人員,以這種間接擴大十倍檢驗能量的「區塊檢測」方式,來為他們作常規篩檢。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多頻繁地作檢測,但我真心佩服德國人的這種作法,這才是真正的「超前部署」。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3/20台灣的新冠肺炎增加27例,其中24例境外移入,引起許多人恐慌,囤貨。 整理新冠肺炎重點,希望大家了解病毒,知道如何防疫,配合衛福部政策,要小心但不必恐慌。 1.新冠肺炎是飛沫傳染,接觸傳染。不是空氣傳染。 2.預防飛沫傳染: a.病人講話時距離1公尺。 b.病人咳嗽打噴嚏時距離2公尺。 c.病人戴口罩時就没有飛沫,只要注意接觸傳染。 3.預防接觸傳染 a.多洗手,別摸口眼鼻。 b.病人戴口罩可攔下90%以上病毒,病人衣物和環境中病毒量變少,傳染機率就很低。 4.戴口罩的目的是保護別人,不是保護自己。要求病人戴口罩的目的是保護醫療人員(保護國家重要防疫資產),要求醫療人員戴口罩的目的是保護病人,因為病人年紀大抵抗力差。 5.保護自己最重要是 a.要求病人戴口罩 b.自己勤洗手。 5.台灣對接觸者的定義已經放得很寬。所有接觸者採檢陽性才1.5%。大家遵守衛福部的指引,不要自己跑醫院要求檢驗。 6.得新冠肺炎 a.66%症狀很輕 b.28%輕度肺炎 c.6%嚴重肺炎(大部分是老年人)。 e.義大利確診者死亡率 i.30歲以下死亡率0。 ii.30~50歲死亡率0.1%。 iii.80歲以上死亡率17%。 iv.90%以上死者>70歲。 7.台灣現在幾乎全民戴口罩,已經不可能有大規模群聚感染或疫情爆發,小規模群聚難免,但影響不大。 8.最壞的估算,就算台灣有1萬例感染,台灣的社會能量和醫療能量可以應付,不會崩盤。 a.輕症6600人居家隔離 b.輕度肺炎2800人住院隔離 c.重度肺炎600人住負壓隔離病房。 d.2300萬台灣人照顧1萬個病人。等於2300人照顧1個病人, 規劃好就不會亂。 e.台灣防疫世界第一,不可能出現1萬例感染這種極端疫情。 台灣這次管控新冠肺炎,只要繼續小心謹慎,一定没問題。大家要了解病毒傳播模式才知道如何防範,不會驚恐,不會相信謠言,不使用偏方,或用錯方法防疫。
    3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我是劉宜光醫師(家醫專醫字第3757號)一個大眾的錯誤認知要告訴大家 很多人以為病毒像灰塵一樣飄在空中 所以搶購口罩來保護自己 其實病毒不會飛 他只能伴隨著體液 在病人咳嗽 噴涕時噴濺出體外 呈拋物線落在地上 活的病毒無法穿透皮膚 只能鑚進眼 口 鼻黏膜 無皮膚保護的地方 不管什麼病毒 缺乏水分就會死亡 即使乾掉像灰塵一樣飄 也已經死亡 沒有感染力 冬天的氣溫低 水蒸發得慢 病毒在體外存活得久 這也是為什麼冬天感冒比夏天多 2003年sars一到夏天就自動絕跡的最主要原因 一般布製口罩 跟醫療口罩差在醫療口罩最外面一層是不織布防水層 只有醫護人員近距離照顧病人才有機會被病人的飛沫直接噴到口鼻 一般民眾不可能有機會被噴到 而且真正疫情流行時 我們會加戴護目鏡 跟不織布一樣 保護我們眼睛不會被病人噴濺 一般民眾如果要戴醫療用口罩 就應該像我們一樣 連護目鏡也戴上 否則會噴到你口鼻也會噴進你的眼睛 我在板橋開業 平常看診都沒戴口罩 也沒有因此感冒 因為我隨時警覺手是髒的 臉癢眼睛癢我都會用替代物 像䄂子或棉花棒來抓臉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 以保護家人 結論就是 一般人包括病人用布製口罩即可 不要跟我們搶醫療級口罩 請轉發
    2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拜託大家一起分享出去,就算是被約談被關我也要說!我寧可生病死掉,也不願意被錯誤政策害死! #中央流行防疫中心最高指揮官陳時中部長 全國醫療系統醫院已經將這次的「新冠狀病毒」提升為一級警戒狀態,大型醫院出入也管制中,住院病患每床每天可以領取一片醫療口罩,重點來了~ 一床一片只限照顧者領取,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沒辦法領取,病人自己不能領取口罩? 請問,病人要是沒有家屬陪伴或無力負擔看護費用,那還要求病人要帶口罩,但醫院不能給病人口罩自己領取,這是什麼政策呢? 病人住院期間健保卡都是交由醫院,請問怎麼去買醫療口罩? 中央這個政策不是本末倒置嗎? 你們防治中心的政策你們知道基層醫療人員很不服氣嗎?他們每天都被病人或家屬指責謾罵,就因為你們的爛政策。 要不要在醫院跟你們官員們用買的可以嗎?口罩跟你們官用買的可以嗎? 病人的命不是命,如果被交叉感染到算幸運中獎還是恭喜他呢?政府 為什麼可以事先預防措施卻刁著醫療口罩不給人民! 還有我們排隊不是領取政府發放的口罩,是「購買」是一片花五元購買的,現在已經發生本土感染了,口罩七天兩片夠用嗎?我們要醫療口罩!拜託🙏! #中央流行防疫中心 #衛福部 #行政院長蘇貞昌 #柯文哲 #侯友宜 #盧秀燕 #韓國瑜 #中華民國所有立法委員諸公 #台視新聞台 #中視新聞 #華視新聞 #中天新聞 #民視新聞 #三立新聞 #TVBS 新聞
    1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一位在美國醫院台灣醫師對武漢肺炎感言 來分享一下這一年來在急診看COVID-19的心得好了. 身處在德州這個重災區, 至少可以很驕傲說我應該是看過最多COVID病人的台灣急診醫師了. 我看過的病例可能比整個台灣加起來都要多. 我們急診來診量不到台大急診的一半, COVID確診數目卻是台灣全國的好幾倍, 真不知道是該開心還是難過. 雖然大家都慢慢習慣了這個疾病的存在, 台灣民眾與醫師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有多麽幸褔, 因為如果COVID一旦在台灣蔓延開來, 我相信整個醫療系統會馬上崩潰, 這絕對不是在危言聳聽喔. 以下是幾點心得分享. 1.先不論COVID跟流感像不像, 死亡率高不高之類的問題, COVID最大的威脅在於病人Hypoxia的現象非常普遍, 而且不論你過去有多健康都有可能發生. 以我們醫院為例, 有需要氧氣的病人就必須住院. 聽起來沒什麼大驚小怪, 因為有需要氧氣不見得一定會變成重症插管. 但問題在於當有大量的病人湧入醫院需要住院時, 整個急診甚至醫院的Capacity就會是一個考驗. 以我們醫院為例, 原本每天的急診暫留量曲指可數, 現在每天都在報滿床, 急診暫留量是原本的5-10倍. 最嚴重的時候還需要讓病人戴氧氣回家. 這樣的情形如果發生在原本就滿滿上百暫留病人的台灣急診室, 會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 畢竟台灣的急診醫療負荷平時就已經在臨界點了. 2.COVID的另一大特徵是傳染力很強, 需要Droplet/Contact isolation, 美國醫療人員在工作中被感染的非常普遍. 要知道在德州的醫院幾乎都是一個病人一個房間喔, 我很難想像在台灣要靠走廊圍簾來容納病人的急診空間該怎麼辦. 而且COVID的病人不見得表現很明顯, 很多跌倒進來的病人後來都被確診, 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很難阻止傳播的原因, 因為很難有有沒有發燒咳嗽來判斷. 當病人量一多, 不管是戴口罩或Social distancing都效果有限了. 3.在初期因為大家對於疾病的恐慌所以不敢來急診室, 但是一旦傳播開來就不同了, 幾乎有任何症狀的病人都會開始湧入急診室, 這對於平常很少來急診的美國人是不常見的. 而且得了COVID即使痊癒的病人, 甚至會增加來急診室的頻率, 因為有太多胸痛, 喘或者是焦慮的表現產生, 更別說要來急診打COVID抗體的病人, 因為COVID衍生出來的Post-COVID syndrome也變成急診另一個負擔. 4.當網路上醫療人員都在秀自己穿上全身防護衣的照片時, 事實上現在我們是沒什麼防護可言的, 連N95都要靠自己買, 我已經不知道多少次跟COVID病人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只隔著一層口罩的. 如果連美國都可以如此物資缺乏, 很難想像其他地方會怎麼樣. 我們醫院已經要準備提供疫苗給第一線醫護人員施打, 很多人問我到底疫苗安不安全. 如果你真的了解COVID目前衍生的醫療與社會問題, 就應該知道施打疫苗已經從一個個人安全問題變成了一個社會安全問題, 尤其在目前沒有任何好的解決方法之下, 或許疫苗是我們最後一線的希望. 這可能是還在討論什麼時候可以出國玩的台灣朋友們無法體會的.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我是劉宜光醫師(家醫專醫字第3757號),一個大眾的錯誤認知要告訴大家 。 很多人以為病毒像灰塵一樣飄在空中 ,所以搶購口罩來保護自己 。其實病毒不會飛 ,他只能伴隨著體液 。在病人咳嗽 、噴涕時噴濺出體外 ,呈拋物線落在地上 ,活的病毒無法穿透皮膚 ,只能鑚進眼 、口 、鼻黏膜 。無皮膚保護的地方 ,不管什麼病毒 ,缺乏水分就會死亡 。即使乾掉像灰塵一樣飄 。也已經死亡 ,沒有感染力 。冬天的氣溫低 ,水蒸發得慢 ,病毒在體外存活得久 。這也是為什麼冬天感冒比夏天多 。2003年sars一到夏天就自動絕跡的最主要原因。 那又為什麼會被傳染呢?因為大家自小就被教育咳嗽要摭住口、鼻 。卻沒被教育 摭完口鼻要洗手 ,手又到處亂摸 ,電梯按鍵 ,門把 、扶手,還沒乾就被下個健康人摸到 ,他眼睛癢再揉眼睛....... 一般布製口罩 ,跟醫療口罩差在醫療口罩最外面一層是不織布防水層 。只有醫護人員近距離照顧病人,才有機會被病人的飛沫直接噴到口鼻 。所以需要這一層防水層 。一般民眾不可能有機會被噴到 ,而且真正疫情流行時 ,我們會加戴護目鏡 ,跟不織布一樣 ,保護我們眼睛不會被病人噴濺 。一般民眾如果要戴醫療用口罩 ,就應該像我們一樣 ,連護目鏡也戴上 。否則會噴到你口鼻,也會噴進你的眼睛 。 我在板橋開業 ,平常看診都沒戴口罩 ,也沒有因此感冒 。因為我隨時警覺手是髒的 ,臉癢、眼睛癢我都會用替代物 ,像䄂子或棉花棒來抓臉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 ,以保護家人 。 結論就是 :一般人包括病人用布製口罩即可 ,不要跟我們搶醫療級口罩 。請轉發!
    4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轉: “紐約康奈爾醫院治療COVID19病人的ICU醫生與朋友開的電話會議視頻。信息非常及時且實用。如何防禦,有了症狀如何處理,何時需要去醫院,等等。 大致以下重點: 1)99.9%的傳染是從手摸觸臉部以至於病毒從眼👀,鼻👃,口👄 而侵入體內的。 所以只有管住自己的手,隨時洗乾淨,不觸摸臉,就是最有效的防感染COVID19了 2)戴口罩有用。 不是因為空氣中有病毒感染,而是防止用手觸摸臉部。 所以不用戴醫用口罩,戴個手絹也可以。 N95口罩對一般人絕對沒必要。 只有醫生在接觸病人為病人做一些特殊的醫療程序時才需要。 平時醫生看COVID19 病人時戴普通醫療口罩就夠了。 3)COVID19病毒很脆弱,普通清潔劑(disinfectant)就可以殺死。 Purell 洗手液 也可以足夠殺病毒滅活。 所以常洗手就有效 4)發燒了可以自己在家隔離。 最好自己有一個房間和浴室。 出來時洗手戴口罩。 以免傳給家人。 發燒不要用ibuprofen,可用acetaminophen。 5)只有在呼吸困難的時候才應該去醫院。 6)一般從發病到好轉在5-14 天的時間 7)呼吸困難的病人在用了呼吸機5-7天后就可恢復過來。 康奈爾醫院的第一個病人已經出院 8)主要症狀是發燒,咳嗽,咽喉痛,全身酸痛 9)0-14歲的人群目前還沒有發病的。 其他年齡段都有危險。 老年人危險高,但年輕人也不是沒危險。 不能大意 10)出門沒有問題,只有大家保持至少3公尺距離。 防止接觸。 要和傳染期的病人長時間接觸(近距離30分鐘以上)才有可能被傳染。 換句話說,在外面走路偶遇病人一下被傳染的機率是可忽略的。 10)康奈爾醫院的醫生只要戴口罩,保持手乾淨,不觸摸臉部,目前沒有被感染的。 那些目前已被感染的醫務人員都是2,3週前看病人在沒有穿戴防護用品直接接觸了病人的情況下而感染的。 11)目前康奈爾醫院收的病人男性居多,(只是一個觀察,也只是兩週的數據) 12)不必草木皆兵,回到家就洗衣服 之類的。 還有很多信息很值得全聽一遍。 你可能還有不同的理解。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提醒一下,真實的事件: 打過針並非是不會得Covid-19, 只是得到了之後沒有反應,不發燒、不咳嗽⋯等現象。 我有個朋友的女兒是醫療人員,疫苗兩針都打過了,之後被感染得到Covid-19,沒有現象,卻把病毒帶回家傳給父母,現在父親還在醫院。 女兒難過之極,疫情以來她對父母隔離都非常小心,唉! 大家要小心,相互提醒! 打針後會有更多無症狀感染者,洗手,口罩保持距離依然重要,不能因為表面看來健康而鬆懈提防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有呼氣閥的N95口罩 這些人不能戴 但帶呼氣閥口罩的缺點是,配戴者呼出的氣體,不會通過濾材。因此,對於已經出現呼吸道症狀或感冒的人,不應戴有呼氣閥的口罩,否則可能使周圍的人有感染風險。 醫療人員通常也配戴沒有呼氣閥的N95口罩。尚文診所感染科醫師、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的鄭元瑜解釋,醫療人士本身也是被感染的高風險群,「假設這名醫護己感染,他本人將成為傳播者」。 成為病人的風險愈高,愈不適合戴有呼氣閥的N95口罩。同理,進行自我隔離的人士不宜配戴有呼氣閥的口罩。 網上有傳聞表示,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臟病或呼吸困難的患者,配戴有呼氣閥的N95口罩可以減輕呼吸負擔。鄭元瑜指出,這是錯誤的說法,不建議這些病患使用任何種類的N95口罩。因為呼氣閥只能降低吐氣時的阻力,對吸氣的阻力並沒有降低效果。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什麼叫醫療資源有限? 剛剛開了醫院新冠病毒防疫緊急手術室設置的會議,才知道要改裝一間負壓隔離手術室,要花“一千五百萬”。 然後進手術室最低人員的配備:兩位外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加護士各一名,協助手術護士兩名,至少開刀房需有六個人,每人都需要手術用防護衣,一件防護衣四萬元,總共要24萬。 現在全台灣的負壓隔離手術室有幾間,配備的防護衣有幾件,如果要改裝要增購要花多少時間買不買得到,更重要的是在線上能上陣的醫護人員有多少,疫情指揮中心一定知道。如果有疑似的病患緊急要開刀,那裡有開刀房有醫療人員可以開刀,風險如何,這都是讓各方傷透腦筋的事。 想罵疫情指揮中心的政治人物,不妨先問一問,再想一想,能不能駡出口。 P.S. 補充今早「認識新冠病毒」演講,本院內科部部長感染專科張藏能醫師的專業說法,病毒應該不耐高溫,所以類似SARS,四五月夏天新冠疫情或可消失。台灣防疫現在在做的就是把疫情阻隔到四五月。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