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長期服用益生菌中毒 美研究:干擾大腦注意力不集中】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230344】

每一戶可以拿戶口名簿 去該區消防隊/局 免費申請一個火災警報器 別錯過囉! 目前確定台北/新北/桃園有, 其它縣市請上各地消防局網站查詢。 領回家後開啟電源, 用內附泡棉膠黏著於天花板, 已含專用特殊電池,壽命長達十年

查看該用戶回報的所有文章

現有回應

  • 4000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新聞報導

    出處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230344
    6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傷大腦 研究:食用益生菌小心中毒 -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808001594-260408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吃益生菌好處多多?美研究:小心中毒】 https://ctee.com.tw/mobile/ViewCateNews.aspx?cateid=jkys&newsid=191333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益生菌」具有抗過敏、提升免疫力、緩解便祕的作用。 關於益生菌,你必須知道的12件事: (scissors)https://goo.gl/dTRinw
    1 人回報2 則回應7 年前
  • 益生菌一直被許多人認為對人體有益、幫助消化,也有不少腸胃科西醫對病人腹痛不知所措時,就建議病人服用益生菌,因此,許多人每天吃含有益生菌的食品,覺得如此可以調和腸胃、增進健康。 然而最新醫學研究卻發現,益生菌導致小腸中細菌量大增,使得血液裡的D乳酸含量飆高,對人腦細胞產生毒性,會造成所謂的「腦霧現象」,認知與時間感受到干擾,短期記憶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等,同時,過多的細菌量也會導致嚴重脹氣。 現在很多的醫學研究,都和益生菌一樣,昨是今非:以前認為澱粉類食物得少吃,以免造成高血糖及肥胖,最近哈佛大學研究卻認為如果澱粉類食物少於進食總量的50%,反而可能會短命;椰子油重獲好油地位之後,現在又被認為危害心血管;以前認為吃高膽固醇的食物,會導致心血管問題,現在卻認為那和高膽固醇食物無關,而是糖類食物造成的;以前被認為是造福人群的各種偉大西藥,現在卻被確定副作用的壞處遠遠大過壓制病情的好處,不斷地為集體訴訟付出巨額賠償…..。 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在於人體是很複雜的系統,在如此複雜的系統裡找到「關聯性(correlation)」遠比全面探討「因果性(causality )」容易太多了,使得絕大多數的研究在發現什麼關聯性時,就急著發表成果到醫學期刊,而閱讀及引用研究的人,也有意無意地把發現的「關聯性」當成「因果性」,以期待很快的從這個研究延伸下去,或者製作出什麼西藥出來賺錢。 當我們觀察到每次B現象出現前都會先出現A現象,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推論說「A導致B」呢?當然不能,因為A和B可能都是另一個C現象導致的結果。然而,許多的醫學研究及西藥研發,為了抑制B現象的出現,就直接大剌剌的想辦法抑制A現象,自得其樂的以為可以防止B現象。而即使我們真的肯定是「A導致B」,那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利用抑制A來避免B的出現?也沒那麼單純,大多數病理問題都是「多途徑(multi-path)」,即使我們壓制了A,B也可能被另一個D現象給觸發,同時,在複雜的人體裡,抑制A可能會導致更多更嚴重的E問題、F問題等等。這樣見樹不見林的研究,導致了昨是今非的大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事情。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堅持天天吃益生菌?這就像很多人,甚至很多醫生,大力推廣吃這樣東西、按那個部位就可以治百病、長命百歲等等的現象一樣,都以為可以利用很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千百種的健康問題,好像方法越簡單就越偉大,如找到基督教的聖杯(Holy Grail)一樣的到處宣揚。很抱歉,人體像這個世界一樣,非常複雜,沒有任何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讓人們高枕無憂,不然,人類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同形式的嚴重疾病,這個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衝突、戰亂、飢荒、歧視等等。 或許,有些人會說經典哲學認為「大道至簡」,所以,醫學及其它種類的問題都可以找到非常簡單卻偉大的方法來解決。這其實是對經典哲學的誤解及亂用,「大道至簡」是一個哲理,是一個指導原則,而非執行上的方法及細節。譬如,我們去請教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經營者如何管理公司,這位偉大的企業家告訴我們「誠信」兩個字,這個「誠信」是個哲理,也是這位企業家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然而,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良好的商品或服務、人事制度、財務管理、行銷策略等等,就算是企業每一位高層主管都非常誠信,這個企業也撐不了多久。再譬如,人類認知的宇宙裡,每一件事情在物理學上都可以用「能量的傳遞及形式轉換」來解釋,這個「大道」夠簡單了吧,但是,只靠一句「能量的傳遞及形式轉換」的最高指導原則,沒有各種細節的學問,我們是不可能有手機使用,也不可能把人類送上月球。 所以,當我們聽到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就可以治療百病時,聽聽就好,無論講得多麼天花亂墜、多麼吸引人,都要知道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或許在某些特定情況及特定病人身上有些幫助,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可以治療百病,即使是針對某一個簡單健康問題上的幫助,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平和的心情,才是我們應該去注意、去做的事情。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轉] 戴口罩缺氧綜合症現已席捲全球 研究表明,長時間使用自製或 N95口罩,會導致氧氣損失 5% 至 20%,導致高碳酸血症(通常由呼吸不足引起的血液中二氧化碳過多)、驚恐發作、眩暈、 複視、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反應遲緩、癲癇發作、血液化學變化和空氣置換導致的窒息。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資深學者稱,長時間戴口罩會改變血液化學成分, 美國NIH的專家表示,吸入過多呼出的二氧化碳 (CO2) 可能會危及生命。 到現在為止,至少每個人都經歷過那種頭暈目眩、心慌意亂的感覺,就是不斷地重新吸入自己已經處理過的空氣。 這些只是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的開始警告信號。 事實上,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中心高級學者,馬里蘭州的健康安全醫學博士阿梅什·阿達利亞(Amesh A. Adalja)的說法,日復一日地戴口罩會導致血液化學變化,如果嚴重的話,會導致“意識水平發生變化”。 更糟的是,專門研究神經毒理學和環境醫學的德國神經學家瑪格麗特·格里茲-布里松(Margarite Griesz-Brisson)博士(藥理學博士)警告說,長時間佩戴 Covid 口罩導致缺氧,會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傷。 在她的研究中寫道:“我們呼出的空氣又重新呼吸,毫無疑問會造成氧氣缺乏和二氧化碳氾濫。我們知道,人腦對缺氧非常敏感。例如海馬體中有神經細胞,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不能超過 3 分鐘——它們無法生存。急性警告症狀是頭痛、困倦、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時間減慢——認知系統的反應。” 眾多的口罩佩戴者,不知道這種慢性損傷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原因是,因為一旦一個人長期缺氧,所有這些症狀都會消失,因為這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缺氧狀態; 但他們的效率仍然受到損害,並且,缺乏足夠的氧氣輸送到大腦,其危險繼續地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在長時間使用口罩後,許多人說他們不再“介意”(Mind——這是一個不經意的雙關語,因為他們正在失去理智)。 神經退行性疾病需要數年才能發展,但我們已經進入戴口罩大流行兩年了 媒體和CDC大肆宣傳這種流行病,包括幾乎無害的 Omicron 變體,以至於美國人即使完全獨自在家、汽車裡、辦公室,或在外面散步和慢跑時也戴著口罩。 孩子們被迫在學校一整天都戴著口罩,即使在課間休息時,也很少不戴口罩或零戴口罩。 有些人在健身房使用有氧運動器械鍛煉時確實戴著口罩。 瑪格麗特博士解釋說,你認為自己越習慣戴口罩,隨著缺氧的持續,你大腦中的退化過程就越放大。 此外,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無法以正常方式自我分裂,受損的神經細胞會因為大腦無法清空“垃圾”而再生。 口罩就像二氧化碳誘導麻醉 大腦的新陳代謝越活躍,它需要的氧氣就越多,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整天戴著口罩絕對是荒謬的。 此外,正如這位德國神經學家所說,人們的免疫系統非常具有適應性,需要“與地球微生物組持續互動”。
    27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臨床試驗證實具良好輔助效果 花慈淨斯本草飲 預防長新冠後遺症 2022-05-27 ╱經濟日報 ╱第A15版 ╱醫療 ╱花蓮訊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即使新的突變病毒感染患者大部分都是輕症或無症狀,但國際研究發現「二次感染」及「長期後遺症」,也就是「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將成為未來嚴重的疫情問題。花蓮慈濟醫院自2020年研發出應用中草藥的淨斯本草飲,在臨床試驗上證實具有良好的輔助效果,近期研發團隊針對新冠肺炎後遺症、併發症及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何宗融與黃志揚在日前帶領研發團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林欣榮表示,新冠患者的長期症狀有可能遍及全身,造成慢性長期發炎導致潛在疾病,如肺浸潤、急性肺損傷及心血管相關症狀。據研究報導指出,由於新突變病毒造成長期血管發炎及侵入神經系統,可能導致心腎功損傷及「腦霧」徵狀,使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憂鬱、記憶損傷,且伴隨睡眠障礙、疲倦、長期疼痛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由於許多兒童尚未施打疫苗,青少年及兒童的確診率相較於前2年大幅提升5至6倍。綜觀成人及兒童患者,新突變的新冠病毒會侵襲身體多個系統,造成全身性發炎疾病,最終導致成人患者的細胞激素免疫風暴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等疾病。因此,不僅要提升施打疫苗普及率外,也需要針對全身性發炎及長期後遺症的輔助調養,以降低長新冠的後遺症。 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說,證嚴上人慈悲為懷,有鑑於疫情的發展,委請林欣榮帶領中醫部及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黃志揚副院長組成團隊,嚴守「有益無損」的準則,精進探討對抗瘟疫、保健身心的淨斯本草飲。(劉靜君)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美國最新突破性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凶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A +A 風傳媒作者國際中心 | 風傳媒 – 2016年12月4日 下午5:46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gut bacteria),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可能引發巴金森氏症的腸道細菌(Caltech) 可能引發巴金森氏症的腸道細菌(Caltech) 結果發現,無菌實驗鼠不僅沒有表現出巴金森氏症症狀,而且在跑步、爬桿等運動機能測試中的表現要明顯好得多。 研究人員隨後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餵食由腸道菌群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併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巴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了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凶可能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Caltech) 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凶可能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Caltech)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腸道微生物組是巴金森氏症的重要推手。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或者腸道細菌本身的變化,可能促使甚至導致運動機能惡化,而運動機能惡化是巴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 負責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馬茲馬尼恩(Sarkis Mazmanian)說,對於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傳統治療方法都是讓藥物在大腦中發生作用。而新發現意味醫生可能要從腸道著手治療巴金森氏症,比如調節短鏈脂肪酸水準、服用益生菌或清除有害的微生物。相比現有療法,新的治療策略要容易得多,而且更加安全,副作用更少。 巴金森氏症與腦中風、老年失智症並稱老年人的三大腦病,發病年齡以50至79歲最常見。最主要的臨床症狀有三:四肢顫抖(震顫)、肌肉僵硬、運動緩慢或動作完全消失。到最嚴重的第5期,患者無法自行走動,需靠輪椅或躺在床上,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照顧。巴金森氏症患者初期主要靠藥物治療,也可考慮外科手術,但兩者都只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 7777777777777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標題:長新冠治療方案 來源:FLCCC Alliance 日期:2023年3月4日 由於長新冠 和疫苗後綜合症之間有明顯的重疊,請參閱I-RECOVER 疫苗後治療方案以了解詳細的治療策略。本頁重點介紹了這兩種綜合徵之間的差異,即持續性機化性肺炎。 (一) 關於長新冠 長新冠,也稱為長途 COVID 綜合症 (LHCS),最近被稱為“COVID-19 的急性後遺症 (PASC)”,是一種多樣化的綜合症,其特徵是長期不適、頭痛、全身疲勞、睡眠困難、脫髮喪失、嗅覺障礙、食慾下降、關節疼痛、呼吸困難、胸痛和認知功能障礙。 高達 80% 的患者在 COVID-19 後經歷了長期疾病。此外,許多 COVID-19 疫苗受傷患者的症狀都很常見;事實上,這兩種疾病都被認為是“刺突蛋白相關疾病”的表現,在症狀、發病機制和治療方面有明顯的重疊。 使這個問題進一步複雜化的是,許多長期感染 COVID 的患者都接種了疫苗,而疫苗受傷患者的症狀往往因急性 COVID-19 感染而加劇。 長新冠可能在急性感染後持續數月,幾乎一半的患者報告生活質量下降。患者可能會遭受長期的神經心理症狀,包括多個認知領域。長新冠的一個令人費解的特徵是它不是由初始疾病嚴重程度預測的;長新冠經常發生在輕度至中度病例和不需要呼吸支持或重症監護的年輕人中。 在大多數情況下,長新冠的症狀集與慢性炎症反應綜合徵 (CIRS)/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綜合徵非常相似。與 CIRS 的一個重要區別因素是觀察到長新冠 自身繼續改善,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進展緩慢。另一個重要的觀察結果是,與影響老年人或有合併症的人的嚴重 COVID 相比,長新冠 包括更多的年輕人。此外,已觀察到肥大細胞激活綜合徵 (MCAS) 與長新冠 之間的相似性,許多人認為長新冠 是 MCAS 的一種變體。 (二) 症狀組 長新冠的臨床體徵和症狀可分為以下幾類。這種分組的原因是允許器官特異性靶向治療或個體化治療: • 呼吸系統:氣短、充血、持續咳嗽等。 • 神經:腦霧、不適、疲倦、頭痛、偏頭痛、抑鬱、注意力不集中、認知改變、失眠、眩暈、驚恐發作、耳鳴、嗅覺缺失、幻覺等。 • 肌肉骨骼:肌痛、疲勞、虛弱、關節痛、無法運動、運動後不適、無法進行日常活動 • 心血管:心悸、心律失常、雷諾樣綜合徵、低血壓和運動性心動過速 • 自主...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世衛組織已建議停止(CoronaVirus N2019) 冠狀病毒的最佳方法是保持衛生並增強免疫系統。 這裡有一些提示,說明我們如何保護親人和自己! (請隨時與您的家人和朋友分享。) 首先,只是提醒大家,這是病毒,而不是細菌感染。 病毒只會對我們的免疫系統起反應,因此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療程將無濟於事,但實際上可能會造成傷害-因為抗生素會通過影響胃部而降低您的免疫反應! 當世界進入(正常)流感季節時,以下技巧也很有幫助! 提示以增強您的免疫系統 開始服用: 高水平的維生素C –病毒無法在維生素C高的環境中生存。每天服用2000毫克至3000毫克(對於整個家庭而言)。如果有人肚子不舒服,那就減少它的劑量吧!)維生素C高的食物–百里香,白菜,歐芹,洋蔥,檸檬,酸橙和橙子。 鋅– 12歲以下兒童– 8毫克,成人– 15毫克。鋅含量高的食物–生薑,南瓜子,肉(優質),扁豆。 維生素D3 – 2- 4000iu’s(兒童少,成人高),然後曬太陽! 益生菌(多種菌株)–每天100億-500億個細胞(強健的胃=強大的免疫系統!) 麥盧卡蜂蜜(UMF +15)–每天2茶匙–早上一茶匙,晚上一茶匙 精油-精油非常適合在您的房間和家中開始燃燒!!我們與病毒的第一接觸點是鼻子。如果您在周圍燃燒抗病毒精油,這將在病毒進入系統之前將其殺死。 吸入精油也是確保您的鼻子中潛伏著任何病毒的絕佳方法,可以在有機會的情況下將其殺死! 哪些精油? - 茶樹,薰衣草,丁香花蕾,檸檬,雷文薩拉和桉樹球-從清單中選擇全部或三種-在您的房屋內散布,用噴霧瓶噴入房間並自行混合(一湯匙基礎油- 橄欖,向日葵,杏仁–最多混合10滴上述油。) 每天在脊柱和腳底上擦混合物。 將注意力集中在脊柱頂部,頭後部的「大骨頭」上。 喝很多優質的水! 水對一切都至關重要,但特別是要幫助將其衝出我們的身體!!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外出後要洗手,如果要去擁擠的地方要戴口罩! 一個有用的食譜! - 提升免疫力 一個檸檬。的果汁 1杯新鮮百里香或1湯匙乾百里香 2英吋的生薑(搗成泥,將汁釋放) 麥盧卡蜂蜜+15(建議使用2茶匙的治療價值) 1湯匙蘋果醋 1瓣新鮮的大蒜-(我在晚上加入,這樣一整天都不會聞到大蒜的味道!) 將百里香放入杯子或茶壺中,在上面倒入沸騰的熱水,讓百里香靜置15分鐘。 將百里香注入水中後,將其取出,然後添加所有其餘成分。 最後將整瓣大蒜壓碎,然後將所有碎屑留在裡面。您可以將食譜加倍,整天喝一杯。 最後–請不要緊張–壓力會降低我們的免疫力! 並不是每一種發燒或類似流感的症狀都是冠狀病毒! 也是流感季節,所以要保持警惕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回上一頁請關閉本視窗 鋁中毒及其檢驗 尚捷醫學檢驗 林偉平 日前報紙曾報導腎功能不佳者因飲用過多飲料引發語言退化、行動遲緩等神經症狀,後經新光醫院調查發現,市售鋁罐裝飲料、茶飲料含鋁量偏高,腎功能不佳者若飲用過多,恐無法將鋁排出體外而導致中毒。而鋁中毒的症狀除貧血、骨軟化症外,最常見的即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喪失、口吃、語言溝通困難、肌肉抽搐等腦部及神經病變,因此常被誤診為老年痴呆症。雖然鋁中毒嚴重時可能致命,但所幸只要及時發現,正確診斷,對患者施打鋁螫合劑,將鋁排出,患者的語言、行動功能都可恢復正常,不致有永久性傷害。其中「及時發現,正確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除了醫師的臨床經驗外,血液鋁濃度的檢驗則是提供鋁中毒的直接證據,因此本項檢驗在診斷過程中格外重要。以下則針對鋁的代謝機轉、中毒症狀、腎臟病與鋁中毒的關係、及檢驗數據判讀等做概略的敘述。 無所不在的鋁 鋁是地表上含量最多的金屬,也是僅次於氧、矽,含量第三多的元素。鋁大都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舉凡玻璃用品、塑膠製品、金屬製品、甚至食物及飲水中都含有鋁,由於鋁無所不在,因此我們每天必然會接觸、吸入、吃入一定數量的鋁,高達 1 ~ 10 mg,而人體鋁的全身總含量最多不過 30 ~ 50 mg,甚至更少,因此身體必須有效率的排除鋁,才能維持體內的低濃度,避免因堆積而導致中毒。這項重責大任則大部份由腎臟來完成,這也充分解釋了為何腎功能不佳的人,容易造成鋁中毒了。 鋁的代謝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鋁在人體有任何明確的生物功能,只知道它一旦過量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鋁進入人體的最主要路徑是消化道,透過食物、飲水及藥物進入。在消化道中的鋁約有 0.1 ~ 1 % 會被吸收到血流中,而這項吸收率的大小對血液中鋁濃度的高低影響甚鉅。腸道對鋁的吸收率會隨狀況而改變,通常在酸性的環境下吸收率較高,特別是在檸檬酸 (Citrate, 又稱枸椽酸) 存在的環境下。Slalina 等人找了三組健康人做研究,讓第一組人喝檸檬汁,第二組人吃含鋁的胃藥,第三組人同時喝檸檬汁及吃含鋁的胃藥,結果發現第三組人的血中鋁濃度的上升幅度,比其他二組高出甚多,顯示在檸檬汁提供檸檬酸的條件下,腸道對鋁的吸收率大增。其他影響吸收率的因素有 PH 值、矽酸 (silicic acid)、尿毒症、糖尿病、食入鋁化物的種類、副甲狀腺素、維生素 D、維生素 C、及氟化物等。 鋁在紅血球中的濃度比在血漿中略高,以全血測出的鋁濃度較血漿或血清高出約 8 %,而組織中的鋁濃度和血液比起來則少得多,以肝、肺、骨骼較多。在血中的鋁 70 ~ 90% 和運鐵蛋白 Transferrin 結合,也有一少部份和白蛋白 (Albumin) 結合。鋁不會將結合在 Transferrin 上的鐵置換下來,而是和鐵共同結合在 Transferrin 上。鋁和 Transferrin 適當的結合,有助於減少它對身體的傷害性。 鋁的排泄主要藉由糞便及尿液排出體外。糞便中包含未被腸道吸收的鋁及膽汁排出的鋁。而吸收進體內的鋁,主要靠腎臟來排泄。通常低鋁飲食的健康人,腎臟對鋁的排泄率約為 2.7 ~ 8.1 ug/day。 鋁中毒 鋁中毒的成因絕大多數是因為過多的鋁無法排出體外造成,或是因為消化道對鋁的吸收率過高,或是上列二者合併引起。嚴重程度要視鋁的最高濃度及堆積的部位而定。某些器官,例如腦部組織,對鋁濃度較為敏感,也較容易受到傷害。反觀肝臟組織,則能忍受較高濃度的鋁而無中毒的現象。鋁中毒最常見的三種傷害為 1. 腦神經病變  2. 貧血  3. 骨骼疾病,有時會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發生。 鋁中毒的腦神經病變 鋁濃度過高特別容易造成腦神經的傷害已是無庸置疑的,並常表現出多種不同的症狀。例如語言退化、行動遲緩、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喪失、口吃、癲癇、精神異常。腦神經傷害一旦出現,往往病程會持續進展,若未發現予以及時治療,幾乎是相同的結果-----完全喪失神經功能,最後死亡。 在早期,洗腎水尚未用 RO 處理的年代,鋁中毒引起的腦神經病變和水中的含鋁量有密切的關連。現今此現象已極為罕見,取而代之的是食入過多含氫氧化鋁的藥物或相關物質所引起的腦神經病變。 鋁中毒引起的貧血 貧血可說是尿毒症患者的共同症狀,肇因於紅血球生成素 (EPO) 的製造不足。這類型的貧血在血液學的分類上是屬於「正球性及正色性」的貧血 (Normocytic & normochromic anemia), 也就是 MCV 及 MCH 是大多在正常範圍。但若鋁中毒也介入而成為貧血的原因之一時,會轉變成「小球性及低色性」的貧血 (Microcytic & hypochromic anemia),並且檢驗血清鐵 (serum iron) 及 鐵蛋白 (ferritin) 後,應可排除缺鐵性貧血的存在。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過高的鋁會阻礙血紅素製造過程中 δ- ALA 的合成,也會阻礙鐵離子的參與,它的機轉和鉛中毒引起的貧血有點類似。 鋁中毒引起的骨病變 鋁中毒引起的骨質病變常見的有二種:軟骨病 (Osteomalacia) 及再生不良性骨病 (Aplastic bone disease)。這二種骨病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就是造骨機能變慢及骨質「礦質化」(Mineralization) 的速率降低。先就骨骼生理學觀之,骨質在尚未礦質化前的膠原性基質稱為「類骨質」(Osteoid),類骨質在緊臨礦質骨的交接處,會逐漸礦質化,而轉變成礦質骨,使骨質堅硬。然而鋁濃度過高形成的沉澱物,恰好會堆積在類骨質與礦質骨的交界處,阻撓類骨質轉變成礦質骨,也就是降低了礦質化的速率。研究也顯示,鋁的沉澱物也會吸咐在骨質鈣化過程所形成的磷酸鈣結晶上,而阻擋了更多結晶的形成。 肇因於上述二種降低「礦質化」速率的方式,使得類骨質的生成速率逐漸大於礦質骨的生成速率,而類骨質的本質為較軟膠原基質,當然會使骨質硬度降低,而形成軟骨病了。若鋁的濃度實在太高,高到令造骨母細胞也中毒死亡,造骨母細胞數目便會減少,連類骨質的生成速率也減小,再加上先前的礦質化速率降低,就形成了再生不良性骨病。 鋁中毒與腎臟病 腎臟是排除體內鋁的最主要路徑,腎功能異常的患者由於排除鋁的速度變慢,容易引起鋁在體內堆積而造成傷害,特別是接受血液透析 (洗腎) 的病人。 雖然我們每天的食物及飲水中也可能含有高量的鋁,但大部份的鋁會經由糞便排出體外,被吸收進體內的不及 1 %。但洗腎患者所面臨的情況則大不相同,洗腎用的透析液較容易和血液接觸,即使透析過程被些微的鋁污染,滲入血液後可能會形成洗腎患者的沉重負擔。在 1970 年代,洗腎患者合併發生鋁中毒的病例時有所聞,原因大都因為洗腎水遭受鋁的污染所致。如今洗腎水皆以 RO 處理過,此問題已大為改善。但國外也有調查發現,有些洗腎中心 RO 處理過的水,鋁濃度含量依然超過標準甚多,曾發現是因為造水機的「止逆閥」所用的材質含鋁量過高所致,也有些是因為管路材質中的鋁釋放出來所致,也有些是因為濃縮洗腎液的包裝容器含鋁量過高所致。總之,透析過程中的所有液體、設備、器材、耗材等最好都有 Free-aluminum 標示,醫護人員在操作設備及配製溶液時,應有防鋁污染的概念,透析液也應定期監測含鋁量,若超出標準定要找出污染原並加以改善。因此國外訂定出一套透析液含鋁量監控標準如下: 透析液至少每 6 個月測定鋁含量一次,並應符合下列標準:  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 < 25 ug/L (< 0.93 umol/L)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 < 15 ug/L (< 0.56 umol/L) Hemofiltration 血液濾過 < 10 ug/L (< 0.37 umol/L)   有些尿毒症患者也因長期服用含鋁 (氫氧化鋁) 的降磷藥物,而造成體內鋁過高的負擔。前面提過,當胃腸道在酸性的環境下對鋁的吸收率會增加,特別是當檸檬酸 (citrate) 存在時會特別明顯。例如調整尿毒症患者酸中毒所使用的 Shohl's solution,其主要成份便是檸檬酸,當使用此種溶液時,大大提高鋁的吸收率,若不謹慎使用,甚至可能致死。因此長期服用含鋁之降磷藥物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血中鋁的變化。 血清(血漿)鋁濃度的判讀 雖然血清(漿)鋁的濃度未必能平行反應出身體的總含鋁量,但對定期監控的患者而言,它的數值依然能反應出體內鋁負荷的變化及中毒危險的評估。血清鋁的濃度可能因運鐵蛋白的濃度、透析的頻率、鋁螯合劑的使用而改變。正常人的血清鋁濃度在 10 ug/L 以下,而大部份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濃度會在 100 ug/L 以內。部份研究人員發現,鋁沉澱引起的骨骼及腦神經病變大都在血清鋁大於 100 ug/L 開始發生。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長年洗腎、長年服用氫氧化鋁藥物或持續劑量治療都是造成血清鋁上升的原因,且濃度 > 130 ug/L 起,身體便開始承受鋁中毒的負擔;若高過190 ug/L,隨時可能發生臨床中毒症狀。 一份較新的報告建議,血清鋁濃度最好保持在 60 ug/L 以內較不會發生骨骼方面的病變。而鋁中毒引發的腦神經病變,和更高濃度的血清鋁有關 (> 200 ug/L)。歐洲 ECC 會議則針對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下列處理原則: 1.      血清(漿)鋁每年至少應檢查 4 次。 2.      若血清鋁濃度超過 60 ug/L,表示對身體產生了過度的負荷。 3.      若血清鋁濃度達到 100 ug/L 以上,應增加血清鋁的檢驗頻率,且應針對鋁濃度過高可能造成的傷害加強監控照護。 4.      採取任何可能的措施,絕不讓患者的血清鋁超過 200 ug/L。 血液檢體的採檢 由於環境中的鋁無所不在,而人體血液中的鋁含量又非常低,因此裝血試管本身的鋁含量有可能比血液還高,甚至針頭、採血器也可能造成污染。通常血液檢體的分裝應採用專用試管,且試管已事先經過酸化去金屬處理,並且試管與針筒最好不要是玻璃材質的,因為玻璃是矽化物,有時含鋁量會很高。採檢完畢後管口應封緊,沒必要請勿開蓋。 總結 雖然正常的健康人都能將體內的鋁排出,但仍應減少食用或飲用含鋁量過高的食物及飲料。新光醫院曾蒐集了市售碳酸飲料、運動飲料、茶飲料、及腎臟病患的營養補充品共 102 件,檢測其鋁含量,結果發現,奶茶、檸檬茶飲料含鋁量可達 1000 ~ 2000 ppb (ug/L),而烏龍茶飲料也有 400~500 ppb (ug/L),比起碳酸、運動飲料都高,且鋁罐裝的鋁含量往往比寶特瓶、鋁箔包高出甚多。 研究發現茶葉的鋁含量本來就高,而鋁材質容器較易釋出金屬成份,尤其遇到酸性物質時更是如此,所以茶類、鋁罐裝飲料的鋁含量會特別高。其實,一般人的代謝功能若正常,飲食中攝取的鋁,九成以上都會排出體外,但腎功能不佳者,便易使鋁堆積在體內,所以對市售飲料,腎功能不佳者應少碰為妙。 值得一提的是,曾調查兩種腎臟病營養品,鋁含量也達到 400 ~ 500 ppb(ug/L),患者在使用時應小心。 回上一頁請關閉本視窗 盜用必究 以上圖文由尚捷醫學檢驗製作編輯,由專任法律顧問維護,若要引用或連結,請先與本中心聯絡,若有私自盜拷及違反著作權之行為,依法追究之。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