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秋葵」的黏液才是精華!細胞生物學教授教你吃:控體重、穩血糖、解肝毒|健康2.0
https://health.tvbs.com.tw/nutrition/324748?from=dable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個人意見

    理由

    秋葵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富含蛋白質,熱量不高,很適合想減肥的人食用。但要提醒民眾,它的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排軟便的人,最好不要多吃。燙熟後蘸摻有蒜末、辣椒末的醬油食用,可以稍微平衡它的寒涼,但還是不宜吃太多。

    不同意見

    https://www.tgfdf.org.tw/information.php?id=8
    1 年前
    10
  • Stephanie Wang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秋葵的粘液不仅能保护呼吸道,还蕴含着丰富的膳食纤维,非常有利于肠胃的蠕动,降低葡萄糖的吸收效率,也就能起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出處

    https://www.39health.com.tw/threads/13061889/
    https://www.backchina.com/blog/383905/article-372464.html
    1 年前
    01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2019年3月,壹批來自加拿大溫尼伯實驗室(NML)的劇毒病毒在經歷了壹系列的神秘事件之後最終抵達中國。這壹事件引發了生物戰專家質疑加拿大為何向中國發送致命病毒的重大醜聞。來自NML的科學家說,這些高致死性病毒是壹種潛在的生物武器。 經過調查,這起事件被追查到在實驗室工作的中國特工,也可稱之為生物間諜。4個月後的2019年7月,壹批中國病毒學家被強行從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實驗室(NML)帶走。加拿大溫尼伯實驗室是加拿大唯壹的4級設施,也是北美僅有的少數幾個具備處理世界上最致命疾病的設施之壹,包括埃博拉、非典、冠狀病毒等。 NML科學家邱香果與她的丈夫以及她的研究小組成員壹起被帶離加拿大實驗室,邱香果被認為是中國生物戰特工。 邱是加拿大NML特別病原體計劃疫苗開發和抗病毒治療部門的負責人。 邱香果出生於天津,1985年在中國河北醫科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96年赴加拿大攻讀研究生。後來,她隸屬於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溫尼伯曼尼托巴大學兒科和兒童健康系,沒有從事病原體研究。但是自2006年以來,她忽然改變了她的研究方向,開始研究加拿大NML中的強大病毒。2014年,她對從NML運往中國的病毒進行了研究,例如:馬丘波病毒、朱寧病毒、裂谷熱病毒、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和亨德拉病毒。 邱香果與另壹位中國科學家程克定結婚,程克定也隸屬於國家海洋實驗室,特別“科技核心”。程主要是壹位細菌學家,後來也轉向了病毒學。這對夫婦負責從許多與中國生物戰計劃有直接關系的中國科學機構的學生那裏滲透到加拿大的NML中,其中包括許多中國人,這些機構有: 長春市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 成都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湖北省中科院武漢病毒學研究所 北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述四個中國生物戰設施均在埃博拉病毒的背景下與邱香果合作,軍事獸醫研究所也加入了裂谷熱病毒的研究,而微生物學研究所則加入了馬爾堡病毒的研究。值得註意的是,後壹項研究中使用的藥物Favipiravir早前已被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成功測試,名稱為JK-05(最初是2006年在中國註冊的日本專利),對抗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病毒。但是,邱香果的研究在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馬爾堡病毒或裂谷熱病毒的情況下,對中國生物武器的發展具有更先進的意義。 目前,加拿大的調查仍在進行中,有很多問題沒有查證。比如2006年至2018年是否曾以某種方式向中國運送其他病毒或其他必要制劑。 邱香果曾於2018年與美國馬裏蘭州美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的三名科學家合作,研究猴子體內兩種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暴露後免疫治療;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防部的支持。 邱香果在2017-18學年至少五次前往上述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即P4實驗室,該實驗室於2017年1月通過了BSL4認證。此外,2017年8月,中國國家衛生委員會批準在武漢開展涉及埃博拉、尼帕和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的研究活動。巧合的是,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距離被稱為武漢冠狀病毒的冠狀病毒爆發的震中華南海鮮市場僅20公裏。 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位於中國軍事設施武漢病毒學研究所,與中國的生物戰計劃有關。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壹個符合生物安全4級(BSL-4)標準的實驗室,有著最高處理生物危害水平,意味著它將有資格處理最危險的病原體。 吳桂珍在《生物安全與健康》雜誌上寫道,2018年1月,該實驗室開始運作,用於對BSL-4病原體進行全球實驗。吳桂珍寫道,2004年非典實驗室泄漏事件發生後,原中國衛生部啟動了非典、冠狀病毒、流感大流行病毒等高水平病原體保存實驗室的建設。 武漢研究所過去研究過冠狀病毒,包括引起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H5N1流感病毒、日本腦炎和登革熱的病毒株。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引起炭疽病的病菌,炭疽病是壹種曾在俄羅斯開發的生物制劑。 研究過中國生物戰的以色列前軍事情報官員丹尼•肖漢姆說:“研究所已經研究過冠狀病毒(特別是非典病毒),很可能就保存在這裏。”。他說。“非典型肺炎壹般被納入中國的生物武器計劃,並在若幹相關設施中得到處理。”喬治敦大學神經學教授、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生物戰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喬達諾(James Giordano)表示,中國在生物科學方面的投資不斷增長,圍繞著基因編輯和其他尖端技術以及政府和學術界之間的融合,更為寬松的道德規範提高進化了這種病原體被武器化的幽靈。這可能意味著壹種攻擊性的藥劑,或者是壹種改良的細菌,只有中國有治療或疫苗。他說:“這本身不是戰爭。“但它所做的是利用作為全球救星的能力,然後創造出宏觀和微觀經濟以及生物能源依賴的不同層次。” Bar Ilan的Begin Sadat戰略研究中心的肖翰姆Shoham在2015年發表的壹篇學術論文中稱,40多家中國工廠參與了生物武器生產。 肖漢姆在接受《國家郵報》采訪時說,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實際上開發了壹種埃博拉藥物,名為JK-05,但很少有人透露它或國防設施擁有埃博拉病毒,這促使人們猜測它的埃博拉細胞是中國生物戰武庫的壹部分。 埃博拉被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列為“a級”生物恐怖劑,這意味著它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會導致高死亡率和“可能引起恐慌”。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將尼帕列為C類物質,壹種致命的新出現的病原體,可以被設計成大量的病毒傳播。 中國的生物戰計劃正處於研發、生產和武器化能力的高級階段。據信,該公司目前的庫存包括全系列傳統化學和生物制劑,以及各種運載系統,包括炮彈、航空炸彈、噴霧器和短程彈道導彈。 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研究生物學的軍事應用,並尋找與其他學科(包括腦科學、超級計算和人工智能)有希望的交叉點。2016年以來,中共中央軍委先後資助了軍事腦科學、先進仿生系統、生物仿生材料、人的性能提升和“新概念”生物技術等項目。 2016年,AMMS的壹位博士研究人員發表了壹篇論文《人因績效提升技術評價研究》,將CRISPR-CA描述為可能提升部隊戰鬥力的三大主要技術之壹。這項支持性研究著眼於莫達非尼藥物的有效性,該藥物在增強認知能力方面有應用;以及經顱磁刺激(壹種大腦刺激),同時也認為CRISPR-Cas的“巨大潛力”是“中國應該“掌握主動權”的軍事威懾技術”正在開發中。 2016年,由於基因信息潛在的戰略價值,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基因庫,計劃成為全球最大的此類數據存儲庫。旨在“開發利用我國寶貴的遺傳資源,保障生物信息學國家安全,增強我國在生物技術戰爭領域搶占戰略制高點的能力”。中國軍方對生物學這壹新興戰爭領域的興趣,是由那些談論潛在“基因武器”和“不流血勝利”可能性的戰略家們引導的。 相關: 冠狀病毒發現是2012年6月13日,埃及病毒學家阿裏•穆罕默德•紮基博士從沙特壹名病人的肺部分離並鑒定出壹種以前未知的冠狀病毒。在常規診斷未能確定病因後,紮基聯系了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醫學中心(EMC)的主要病毒學家羅恩•福基爾(Ron Fouchier)尋求建議。 福基爾Fouchier從紮基寄來的樣本中對病毒進行了測序。使用廣譜“泛冠狀病毒”實時聚合酶鏈反應(RT-PCR)方法檢測已知感染人類的壹些冠狀病毒的特征。這個冠狀病毒樣本隨後由加拿大溫尼伯國家微生物實驗室(NML)的科學主任弗蘭克•普盧默博士直接從福基爾Fouchier那裏獲得,後來,這種病毒被中國特工或者說生物間諜從加拿大實驗室偷走。
    2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2017年諾貝獎出爐:你變醜和變笨的原因他們終於研究出來了 —熬夜 來源:澳洲Mirror 就在10月2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布了!獲獎者是杰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 他們獲獎的研究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開始變醜變胖變笨了?而原因也很簡單:熬夜! 這三位科學家深入鑽研了我們的生物鐘並且闡釋了它內在的原理闡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調節自己的生物節律使其與地球的旋轉保持同步同時還列出了當生物節律與地球的旋轉不同步時,所能造成的影響。翻譯成人話就是:“他們解釋了一下為什麼半夜總有人不睡覺而是修仙以及修仙所造成的危害。” 可能有人會覺得,熬夜多大點事,自己身體好著呢,只要熬夜之後多休息,再補回來就行了,怎麼可能還變醜變笨呢?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可太天真了…因為隨著研究的深入,三位科學家發現,晝夜節律的紊亂,與內分泌代謝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重的腦部疾病,例如阿爾海默病,乃至腫瘤的發生發展都有關聯。簡而言之,2017年受全世界關注的諾貝爾醫學獎,其實就在告訴所有人一件很簡單的事: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按時吃飯,到點睡覺,別熬夜了! 到底這個神奇的生物節律是怎麼研究出來的呢? / 01 / 人體內有神奇的時鐘基因 說起這三位獲獎者對生物鐘基因的研究,那可要從2003年開始說起了。 當時杰弗理·霍爾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他研究的就是一個奇怪的經常早睡早起的家族。 這個家族成員總在凌晨3、4點起床,晚上6、7點就睡覺。這和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大不相同。可是奇怪的是,他們這種獨特的生活習慣源於家族成員身上的一種名為“PER2”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是一種管睡覺的基因,正是這突變導致他們的早起早睡。 研究人員為了更具體的研究這種睡覺基因,就把這種基因轉到了小白鼠的身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擁有這種基因的小白鼠不僅開始早睡早起,而且吃嘛嘛香。研究人員發現,小白鼠擁有這種睡覺基因之後,連帶著管吃飯的PER1基因也突變了,而因為吃得更多,還導致了這群小鼠發胖,肥胖問題緊隨而來。 此類基因又稱時鐘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會在相同的時間打開和關閉,以保持睡眠和飲食週期的均衡。但如果其中有基因發生突變,就將打破這一環節,從而使得機體的各種生物鐘不能步調一致。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獲獎的)杰弗裡·霍爾等三人的研究是先驅性的,他們克隆出時鐘基因,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到這種神奇的規律現象。” / 02 / 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 疾病匍匐而來 有關睡眠的奇妙故事還沒完。獲獎者之一的邁克爾·羅斯巴殊教授,說起了一組罕見病例。近二十年來,各國醫生發現了一些“睡不著覺的家族”,這些家族的人得了怪病,就是至少三四十年都沒好好睡過。他逐漸發現,這些罕見病人的大腦下丘腦、杏仁核等區域存在著控制節律的基因突變或紊亂。“我們已發現一些經典的節律基因,它們很精細地工作著,相互箝制,此消彼長。它們還通過大腦神經調控著全身的器官,讓大家有節律地工作著,由此也形成精妙的外周節律環,這樣全身其實存在著大量的節律相關基因。一旦打破,會出現問題,疾病可能匍匐而來。” 邁克爾·羅斯巴殊教授說,2013年,他在一項肥胖研究就發現,通過調節小鼠體內LGR4基因開關,可以影響肥胖的發生。簡單說,如果在小鼠體內去除這個LGR4基因,小鼠的體重會減輕,各項代謝指標,包括血糖、血脂、血壓等,均明顯好轉。他們研究進一步發現,LGR4基因其實具有某種節律基因的特徵和功能,它會控制小鼠體內某些代謝功能的延遲或提前。敲掉一個基因就會出現這個現象,而長期的晝夜顛倒、節律紊亂,就更可能引發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 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Michael Rosbash另一位獲獎者,邁克爾·楊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由於熬夜缺乏睡眠,神經突觸部分被星形膠質細胞大量吞噬。這些星形膠質細胞像是微型的吸塵器,當大腦連接變得衰弱和分裂的時候,就會開始清除神經突觸細胞,從而減少了神經遞質,導致大腦神經傳導變慢、反射時間變長。所以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 同時,慢性睡眠限制(連續五天保持熬夜)將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的跡象增加。由於小膠質細胞的低水平持續激活可導致嚴重的腦部疾病,例如阿爾海默病(老年癡呆症),和其他形式的神經變性都觀察到持續的小膠質細胞激活。他還發現,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此外,不按時吃飯、不按時睡覺,不僅引發肥胖,還會引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疾病。 因為這三位得主極有創意的發現,晝夜節律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涉及面廣且動態發展的學科領域,並且一定會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 / 03 / 生物鐘研究的現代提示: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到點就該睡覺,到點就要吃飯,這個“到點”,說的就是一種節律。許多醫生在得知2017年諾貝爾獎的歸屬是人體節律時,他們表示,正是因為生物體這種奇妙節律現象吸引著科研人員前仆後繼地投入這項研究。始於好奇,終於使命。杰弗裡·霍爾等三人,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認識到,這是一把認識生命、認識疾病的重要鑰匙。節律生活,乃至天人合一,道理是古老的,但其具體作用機制乃至影響,正被科學家逐漸認清。 倒時差、熬夜、借咖啡提神……在醫生看來,現代人的很多行為與進化而成的某些節律背道而馳,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正被逐步發現。杰弗裡·霍爾教授說,很多職業需要值班或跨時區旅行,這是對人體本身的晝夜節律,或者說生物鐘的一種挑戰。“如果人體生物鐘不能很好地與晝夜節律匹配,可能進一步影響機體其他功能,比如免疫和內分泌功能,影響生活質量。對於生物節律及其基因機制的研究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自身,有望克服晝夜節律對職業能力的限制。” 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杰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那麼,生物鐘已經亂了,是不是就沒救了? 並不是,人體有奇妙的自我調節功能。“長途旅行會出現時差,對時差的調整就是人體的一種自我調節,比如在飛機上,會通過調整飲食供應時間來幫助你調節時差——本該是平時睡覺的時間,卻給你來一份正點的正餐。”杰弗裡·霍爾告訴人們,這些例子提示,良好的睡眠習慣或有規律地吃飯,會對人體的生物鐘起一個重新設定的作用。 / 04 / 直到2017年人類才知道 一個行為可以由基因來控制 生命體適應地球環境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感知並適應地球各種週期的變化,比如晝夜節律(夜伏晝出)、季節變化(冬眠)等。這種行為幾乎普遍存在於從低等到高等的各種生命體內,細菌、藻類,直到哺乳動物,乃至人類。“在這一發現之前,人們從未想到過,一個行為可以由基因來控制。”這三位獲獎者在領獎時說,自從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大家知道基因可以控制生命體的一些基本特徵,比如種子的大小、眼睛的顏色等,但一種相當複雜的行為也可以由基因來控制,這還是第一次。 這也是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給晝夜節律的研究領域,儘管生命科學界的同行已經期待了好多年,感到這個領域應該獲獎,因為它涉及到瞭如此基礎的生命活動,已經成為一項經典研究。“其實,最應該得這個獎的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西摩·本澤,他已在2007年去世。”這三位獲獎者在領獎時說,“我們基本都是本澤的晚輩。 ”上世紀七十年代,本澤曾在果蠅身上發現通過基因變異,可以將果蠅的生物鐘調快、調慢,甚至關閉。雖然這未解釋生物鐘如何運作,但卻踏出了關鍵一步。在這個基礎上,1984年,三位獲獎者發現並克隆出了這個基因,將其命名為PER,週期基因(period gene)的縮寫。隨後,他們又發現了一系列相關的生物鐘基因。邁克爾·羅斯巴什解釋,控制生物鐘的基因彷彿構成一個鐘擺,PER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其他生物鐘基因和它一起“搖擺”,來調控生命體的生物節律。 / 05 /模式生物“果蠅”摘得的第五個諾貝爾獎 這是果蠅作為模式生物,第五次幫助科學家摘得諾貝爾獎。 由於果蠅的基因組相對簡單,繁殖速度又快,所以在研究很多生命現象時,它都是科學家的有力助手。此前的1933年、1947年、1995年和2011年,科學家四次因研究果蠅而摘得諾獎,今年,生物鐘的研究讓果蠅再次引人矚目。 邁克爾·羅斯巴什介紹,這次的獲獎者幾乎都是果蠅的研究專家。他們發現攜帶PER基因的果蠅突變體中,晝夜活動節律被打亂了,在本應安靜的晚上,卻表現得和白天一樣。 經過多年持續探索,生物節律如今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中動物行為方面分子機制最為清楚的領域之一。比如,哺乳動物的PER基因有三個拷貝,這些基因上的那些氨基酸的突變會引起生命體怎樣的行為,都有詳細的研究, “可以說,生物鐘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了原子水平。” 生物鐘控制著人類的行為和代謝。控制生命節律的一個核心基因CRY最早在植物中被發現,作為藍光受體發揮功能,後來才發現它也是生物鐘中央振盪器的關鍵基因,參與眾多生理反應調控。後來還發現它參與感應磁場,在鳥類遷徙中發揮重要功能。 邁克爾·楊教授說,我們對於人體節律的這些發現。正在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也在為個性化醫療提供可能。比如,人體大腦內松果體分泌的褪黑素,可能影響人的晝夜節律,被廣泛用於調節睡眠。現在,不少手機應用可以記錄人的睡眠、運動情況,並由此推斷每個人的生物鐘,這為某些藥物的給藥時間提供了參考。同時,在一天中,有些時段癌症細胞生長比較快,那麼抑制癌細胞的藥物在此時使用,效果可能最為明顯。在植物領域,生命節律的調控還可幫助植物獲得更高的產量。 順便一提在這項研究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熬夜所以一句話概括他們的研究就是:“諾貝獎獲獎者熬夜研究了熬夜的危害”…最後,你知道諾貝爾獎金多少錢嗎? 900萬瑞典克朗,相當於740萬元人民幣!所以,以下是一組價值740萬元的建議:該睡覺的時候就去睡覺,別磨磨唧唧 充分利用早上的時間學習和工作,因為此時效率最高 下午和傍晚時健身效果更好 最最重要的是: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 編輯:Ellen&小黑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cience/653ybr3.html
    1 人回報2 則回應7 年前
  •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健康忠告:只有四個字,價值3200萬! 2017-10-13 名家話健康 本月初,享譽世界的2017年貝爾獎頒佈了。其中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受到了民眾特殊的關注,因為這似乎是諾貝爾獎離我們的生活最近的一次! 三位研究“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科學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Michael W. Young獲得該項殊榮。 “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到底是個啥東東? 他們的獲獎理由是: 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晝夜變換的。 簡而言之,他們研究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生物鐘”! 生物鐘調節身體重要功能,例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等;生物鐘和你的健康息息相關。你什麼時候睏、什麼時候醒、一天內的體溫變化、什麼時候激素水平上升,統統都是由生物鐘在管理。 三位科學家通過精密的實驗得出幾個結論: 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疾病匍匐而來。 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 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 因此,本屆諾爾貝醫學獎研究成果,最貼切的解釋就是: 不要熬夜!!! 這話聽著一點也不新鮮啊!父母長輩親朋好友沒少叨念過。 但是這三位科學家憑藉該研究一共獲得了諾貝爾獎金900 萬瑞典克朗(約合 3500萬元人民幣)。 所以,以後聽到別人勸你不要熬夜的時候,一定要像拿到3500萬一樣高興哦…… 下面是一組價值3500萬的建議: 1. 不要熬夜: 睡覺是養生的一大功能,養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細胞去取代腐敗的細胞,如一夜睡不著就換不了新細胞。如果說白天死亡一百萬個細胞,一晚上只補回來五十萬個細胞,時間長了,身體就虧空得越來越厲害。 獲獎者之一的邁克爾·羅斯巴殊教授,說起了一組罕見病例。近二十年來,各國醫生發現了一些“睡不著覺的家族”,這些家族的人得了怪病,就是至少三四十年都沒好好睡過。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疾病匍匐而來。 另一位獲獎者邁克爾·楊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由於熬夜缺乏睡眠,神經突觸部分被星形膠質細胞大量吞噬。通俗的說就是: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他還發現,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 2. 要養肝: 其實,熬夜對肝臟的傷害是最大的。因為肝臟是我們身體裡最大的解毒器官,而晚上又是肝臟集中精力的“工作時間”。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不休息,反而大肆吃喝,會讓肝臟超負荷。當肝臟真的“喊”起疼來,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11點後睡的人,白開水裡一定要加一點它! 白開水裡加點“紅棗” 沒有什麼能抵消熬夜的損害,但因為生活迫不得已熬夜時應該長期飲用紅棗水護肝。 有實驗表明,每天給肝功能差的人喝紅棗水,持續一週可以達到養護肝臟、促進肝臟解毒排毒的效果。中醫學也認為,紅棗水有補氣養血、疏肝解鬱的功效。將果肉豐富的紅棗掰開,用溫水泡發,這樣維生素更利於肝臟吸收。 3. 價值3500萬的養生表: 中國古代養生講究“順應自然”,現代生活中人體也有它最喜歡的節奏和規律。如果我們順應了身體的生物鐘規律,摸準薄弱那一刻,拾遺補缺,身體就能被調校到最佳狀態。而反之,則會產生各種問題,危害健康。 5~6點: 醒了也要多睡會兒 很多中老年人“晚上睡不著,早上醒得早”,如果你在清晨五六點就早早醒來,不妨儘量讓自己多睡會兒,實在睡不著也可以閉目養神,或躺在床上按摩腹部、揉搓雙手,有助於保證白天旺盛的精力。 6點半: 做伸展運動 中老年人每天早上簡單鍛鍊10~20分鐘即可,建議以輕緩柔和的運動為主,如伸展運動、散步、瑜伽、太極拳等。 7~8點: 吃份高營養早餐 包子、油條、燒餅等澱粉類食物是多數人早餐桌上的主力軍。但是,除了澱粉類食物外,再來一杯牛奶或者豆漿、一個雞蛋、一小份水果,則更加健康哦。 10點: 吃一小把堅果 中老年人應該在上午十點左右,吃一小把堅果,對心腦血管健康有好處。花生、核桃、杏仁、松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哦。 11~12點半: 享受“雜牌”午餐 午餐食物一定要種類多樣。老年人做午餐一定要“雜”,炒菜時儘量多放幾種食材。比如,炒青菜時放點蘑菇,做肉菜時放點胡蘿蔔丁、黃瓜丁,每種菜量不大,但種類、顏色要儘可能豐富。 13點: 小睡30分鐘 午飯後半小時,疲勞感來襲,此時不妨先喝一杯水,然後打個盹兒。午睡對降低血壓、保護心臟、增強記憶力、提高免疫力等都有好處。但是,午睡時間不宜過長,20~30分鐘即可。 14點: 喝杯綠茶 午覺醒來之後,人總會有些倦怠,此時來杯綠茶對身體可是非常好哦,研究表明綠茶能降低患癌風險。 15點: 晒晒太陽 如果天氣好,中老年人可以去戶外鍛鍊,此時陽光和煦,是晒太陽的好時機。若下雨或者太陽太毒,則可在家做做健身操、身體拉伸等。 16點: 來杯優酪乳 下午4點,人的血糖開始升高,此時,中老年人可以再加個餐,喝杯優酪乳或吃兩片全麥麵包。 18~20點: 與家人分享“慢”晚餐 晚餐一定要清淡,對一天的營養進行查漏補缺。晚飯不能吃得太晚,否則影響睡眠。晚餐時間一般相對充裕,可以和家人一起慢慢享用,細嚼慢嚥,聊聊天,無疑是一段幸福的家庭時光。 20點: 站一刻鐘 吃完晚飯,很多人便立刻窩在沙發裡看電視,這可是十分傷害腸胃的。晚飯後最好站立15分鐘,或一邊走動一邊給久違的朋友打個電話,也可以澆澆花、洗洗碗。 21點: 提前刷牙 刷牙時間最好放在晚上9點,這樣可以保證自己晚上9點後,不再吃東西。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看看書等。 22點: 調低臥室溫度 人的最佳睡眠時間是22點,最晚不超過23點。科學研究顯示,臥室保持低溫可以降低患糖尿病和其他代謝疾病的風險,入睡前最好將房間溫度稍微調低一點。 健康的一天自此結束,睡個好覺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吧! 記得把這篇文章發給朋友們,告訴他們這才是最科學健康的生活時間表。 3500萬的建議哦! 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1 人回報2 則回應7 年前
  • 大魔王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大魔王OMICRON 病毒來勢洶洶,疫苗功能在緩解新冠病毒重症的危險,預防感染的關鍵是自然免疫力。 ⋯⋯⋯⋯⋯⋯目 錄⋯⋯⋯⋯ (一)冠狀病毒木馬屠城三步曲。 (二)大魔王OMICRON變異 病毒來勢洶洶,病毒變異是因為病毒複製程序發生錯誤而導致。 (三)Delta 症狀像似重感冒,青少年族危險機率最髙。 (四)物兢變異天擇,尊重生命,愛護自然,適者生存。 (五)打兩劑疫苗VS不打疫苗,病毒傳染力竟然一樣。疫苗功能在緩解重症危險,防疫關鍵是自然免疫力。 ⋯⋯⋯⋯⋯⋯⋯⋯⋯⋯⋯⋯⋯ (一)冠狀病毒木馬屠城三步曲。 據Science Daily 期刊報導,新冠病毒(Covid-19)入侵人體細胞的兩大“幫手”是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和TMPRSS2疍白活化酶,其實還有個幕後“牽手”,俱有切割功能的Furin 疍白活化酶,其過程如同詐騙間諜連續劇,三位一體裡應外合,引狼入室。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具有穩定血壓及內分泌功能,主要分佈在人體細胞膜上,擔任守衛門城的重要責任,而冠狀病毒的外型像似皇冠形狀的刺突疍白質(spike protein)的萬能Mast Key ,當接近細胞膜上的ACE2時,棘突疍白質得到人體Furin疍白酶的切割活化和牽引,就騙過了門衞ACE2,順利套合啓開了門鎖,項著亮麗皇冠的”冠狀病毒“堂而皇之進入 了細胞,具有疍白質分解移轉功能的TMPRSS2疍白酶也被冠狀病毒所騙惑,幫助病毒突破防線,融合細胞囊泡,順利長驅直入,進入細胞核內,利用RNA的複製功能,進一步偽裝成信使,反客為主,指使人類細胞轉投敵營,製成自己所需要的疍白質,進行自身複製,以幾何級數的快速增生繁殖,分頭遍擊,攻毀肺部所有細胞,橫屍遍野,造成肺部纖維化,血氧不通,生命堪危!(請參閱拙文《健康免疫力:陽光中脈》一(一)節)。 (二)大魔王OMICRON 變異病毒來勢洶洶,病毒變異是因病毒復製程序發生錯誤而導致。 COVID-19是一種核糖核酸病毒(RNA Virus),而且是世界上最長的單鍵(S RAN)病毒,有3萬個鹼基極不穩定,而且複製速度快,在病毒複製時,容易發生程序錯誤,又缺乏修正錯誤的DNA聚合酶機能,RNA病毒具有較髙的變異性,容易突變。世衛組織WHO今年5月3日公布四種髙度警戒的變種為英國Alpha,南非Beta,巴西Gamma,印度Delta。南非在11月又爆發大魔王Omicron 變異株,美國傑斐遜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楊景端醫師表示:Omicron 棘蛋白有32處的突變部位,為Delta的兩倍,傳播力更強,是Delta 的500倍,它俱有Delta 及 Beta等所有變種病毒的特點,能夠感染人體的刺突蛋白8個變異部位,和2個刺突蛋白&ACE-2受體結合處,如果包括刺突蛋白以外的變異點,這個病毒的變異點多達50個之多,也就是說Omicron 能逃避人體免疫功能的本事要大很多,Omicron 病毒來勢洶洶,很可能成為全球新的主流傳染病毒。第一個向世衛組織報告的南非醫學會主席内科醫師Dr Angelique Coetzee表示:南非全國的疫苗接種率雖然只有25%,在她的病患中,卻有68%的病患已經接種了疫苗卻仍被感染,最多的是40歲以下的青年男性及兒童,他們沒有呼吸道症狀,沒有神經系統損害及味覺神经的損害症狀,沒有流鼻涕症狀,主要症狀類似流感,喉嚨沙啞,嚴重疲勞及肌肉酸痛,然後頭痛。香港在11月底己發生兩例,英國5日新增86例,一天之內激增53%,全國累計病例已達246例。(歐新社),南非目前住院陽性案例達1151例,11月此病毒已占全部新冠確診的74%,南非公衛學者估計,近期染疫者中,40%曾經染疫,30%至少接種過一劑疫苗,這些數據表明,Omicron能夠輕易突破由染疫所產生的抗體,單靠染疫防範Omicron病毒是不可行的。開普敦大學免疫學教授柏格斯表示:「我們可以預測,對抗Omicron 病毒時,丅細胞許多免疫反應仍然活躍」。由Omicron 病毒突變的位置暗示兩件事實,第一是這種病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逃脫疫苗所帶來的保護力,第二是Omicron 看起來無法躲避人類的第二道防線T細胞,T細胞與抗體攜手對抗入侵的病毒,避免發展為疾病,若病毒能躲過抗體的攻擊,接著丅細胞將消除受感染的細胞。㨿《Science 》報導:Omicron 變種病毒發生的原因,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會感染Covid-19 ,且容易發展成慢性感染,在無法清除體內病毒的情況下,讓它繼續繁殖,就有機會發生許多突變,有證據顕示Alpha 變種可能是以這種方式突變,Omicron 也可能循相同路徑發生的變異。科學家論點懷疑是逃避免疫系統的變種,確實會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身上發展。(technews)。可見加強自身的兔疫力才是病毒預防的關鍵。(請參閱拙文《健康免疫力:陽光中脈》)。增打疫苗加強劑,有緩解重症發生的作用,但應事先就本身的健康情況,疫苗可能的負作用如血栓及心肌炎的形成,中樞神經疾病等,與專科醫師詳細研討。基本上必須了解:疫苗的主要作用是在解緩重症的發生,及啓發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殺病毒必須依賴真槍實彈的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和B細胞,若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即是再打多少疫苗增強劑,也難有助益,這就是一般打了疫苗後卻仍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原因。楊景瑞了醫師強調:病毒的預防都取決於我們自身的免疫功能的狀態,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我們自身免疫力方面。(四維健康)。人體本有一套「先天自然免疫物理防腺」,是預防病毒感染的關鍵要塞。(詳本文(五)節)。再加口罩與社交距離才是基本防護之道。 俄羅斯加馬列亜流行病與微生物學研究中心阿爾特斯坦教授指出,「Delta病毒株將消失,而代之的是Omicron 變異株,但並不是特別危險的疫情,類似流感死亡率在3%左右,而Omicron病毒株如果的確傳開,很可能病原性會降低,那麼疫情可能將會結束,Omicron有機會可能終結這場歴經兩年死傷慘劇的疫情。所以人們不必過度緊張,只要保持小心警覺,增加疫苗加強劑緩解重症及啓發人體免疫系統作用,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才有攻殺病毒的功能,同時加強防範傳染的措施,就可以安全無憂了。(路透社) 美國傑斐遜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楊景端.醫師表年示:Omicron 棘疍白有32處的突變部位,為Delta 的兩倍,傳播力更強,是Delta 的500倍,它俱有Delta 和Beta等所有變種病毒的傳播特點,能夠感染人體的棘疍白8個變異部位,和2個刺突蛋白&ACE-2受體結合處,如果包括刺突蛋白以外的變異點,.這個病毒的變異點多逹50個之多,也就是說Omicron 能逃避人體免疫功能的本事大很多。第一個向世衞組織報告的南非醫學會主席內科醫師Dr.Angelique Coetzee 表示.南非全國疫苗接種疫苗率雖然只有25%,在她的病患中,卻有68%的病患已經接種了疫苗,卻仍被感染,最多的是40歲以下的青年男性及兒童,他們沒有呼吸道症狀,沒有神經系統損傷及味覺神經的損害症狀,沒有流鼻涕症狀,主要症狀類似流感,嚴重疲勞及肌肉酸痛,頭痛。香港在11月底已經發生兩例,來勢洶洶,人心惶惶,恐將成為新主流病毒株。據《Science 》報導:Omicron 變病毒發生原因。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會感染Covid-19 ,且容易發展成慢性感染。在無法清除體內病毒的情況下,讓它繼續繁殖,就有機會發生許多突變。有證據顯示Alpha變種可能是以這種方式突變,Omicron 也可能是循相同路徑發生的變異?科學家論点懷疑是逃避免疫系統的變種,確實會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身上發展。(technews)。可見加強自身免疫力才是病毒預防的關鍵。(請參閱拙文《健康免疫力:陽光中脈!》)。增打疫苗加強劑,應事先就本身健康情況,疫苗可能的負作用如血栓,心肌炎的形成,中樞神經疾病等,與專科醫師詳細研討。基本上必須瞭解,疫苗的功能主要是在解緩重症及啓發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攻殺病毒必須依賴真槍實彈的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和 B細胞。若是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即使再打多少疫苖增強劑。也是難有助益!這就是一般打了疫苗卻仍然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原因?楊景瑞醫師強調:病毒的預防都取決於我們自身免疫功能的狀況。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髙自身免疫力方面。(四維健康)。人體本有一套「先天自然免疫物理防腺」。是預防病毐感染的關鍵要塞。再加口罩與社交安全距離才是基本防衛之道。(詳本文(五)節)。 台灣早在去年12月23日華航班機由倫敦反台的一位有發燒症狀的少年乘客入境,經確診為英國Alpha變種病毒感染者,此一新變異株,命名為B.1.1.7.,它的遺傳序列中有23個突變位置出現變化,而其中8個突變位在重要的S棘突疍白,其中兩個關鍵突變位點是「N501Y」及「p681H」,後者的特色是造成更快的傳染率,前者是病毒促進病毒刺突蛋白經人體Furin疍白酶的切割活化牽引,更容易啟開人體防衛的門鎖ACE 2,快速攻毀了人體的肺泡。台灣在五月中旬爆發社區感染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對確診者進行基因定序發現,幾乎所有個案都是英國Alpha變異枺,這種變異病毒比初期的新冠病毒枺,傳染病力增加了60%,平均每位患者可將病毒傳到4個人。台灣的確診累計數到1212冃22日達16,6376637例,共計848848例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世衛組織WHO警告,目前全球已有85個以上國家出現Delta 印度變異株病例,來勢胸猛,佔全球疫情95%,美國變異病毒佔逾九成,幾乎都是Delta,曰增突破十萬以上的確診數。台灣一對攜帶Delta 病毒自秘魯回國的祖孫,在屏東枋山鄉亦造成隣居及計程車群聚感染,7月7日確診17例為Delta ,可見Delta 印度變異株已入侵台灣,有後來居上取而代之的強烈趨勢,WHO指出Delta變種病毒為B.1.617.2,是目前傳染力最強的變種病毒,它的關鍵突變位點是在L452R, P681R及T478K,其中前 者是傳染力最強的關鍵位點,尤其後者被認為可以逃避人體免疫攻擊,同時也會讓疫苗保護力下降及更快的傳散力,傳染力是各種病毒之冠,其自然基本傳染機率Ro值(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在信賴水準a下發生的機率)比Alpha株傳染率髙出6成以上。(The Reporter,GISAID,NExtstrain,WHO,CoVriants,柯皓翔,陳潔整理)。WHO秘書長譚德塞特別提出警告,具有髙傳染力的Delta 變種病毒已經蔓延全球,而且繼續演化和變異更髙傳染性的Delta Plus,及來自秘魯的Lambda 變種,稱為C37病毒,在傳染力方面俱有6個關鍵變異點位,其中一個L452Q與Delta 中的髙傳染力變異點位L452R類似,傳染力比Delta 來得更為強大,WHO特別列為“憂心變種”(variant of concern),表示強烈的警告訊息,目前已傳播到英美及南美州等30多個國家,這種病毒潛在更髙傳染力及毒性,有待醫學界進一步深入研究。據Newsweek 9月6日報導一種新病毒Mu變種感染病例已經在美國多州出現,夏威夷,緬因等州分別有3942個以上的病例,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Anthony Fauci表示,Mu變種具有突變的功能,能逃避疫苗產生的抗體 的能力,全球疫情正面臨非常危險的階段。 (三)印度Delta 症狀像似重感冒,青少族危險機率最髙。 Delta 病毒株的傳染率比英國Alpha髙出6成以上,為目前各種病毒株之冠,在確診者中出現肺炎有49%的機率,遠髙於Alpha的38%,台大醫院檢驗部副主任張淑媛表示,根據報導,Delta病毒株讓確診者一發病就轉為重診的比率,比其他病毒變異株都來得又快又髙,而它的初期症狀有所謂「一燒二痛一水」,中央疫情中心專家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感染Delta 病毒株後出現症狀的比例為頭痛發焼72%最髙,喉嚨痛34%,咳嗽46%,流鼻水16%,呼吸困難19%,無症狀12%,很類似流行重感冒,容易為青少族群誤判及忽視,以致錯失就診的的關鍵時效。英國政府資料表明,Delta 變種病毒感染更多的青年族群,被檢測的人群中,50歳以下比50歲以上的病患髙出2·5倍,英國公衛生部報告,5~24歲年齡層感染到Delta 病毒的機率明顯升高,約為其他各種冠狀病毒的4~5倍之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調查統計,25歳以下的年輕病患比年紀大的人髙出五倍,青少年身強體壯,可以長住久安,是Delta 最有興趣的族群,年幼兒童也是最愛的目標,由於病毒的迅速傳播,美國一週內新增10萬兒童感染,到目前為止,12歳以下的兒童尚無任何疫苗可以注射,美國CDC宣稱,預計會有更多的學校因疫情而關閉。 (四)物兢變異天擇,尊重生命,愛護自然,適者生存。 COVID-19 自2020年初大規模爆發至今,已經造成全球近2·12億人感染,高達444·2萬人死亡,全球死亡率達2·9%(2021,8,24 ,zh. m.wikipedia),不過回頭看2003年SARS病毒致死率髙達11%,65歲以上的長者髙達55%,MERS致死率高達35%,其死亡率之髙,造成宿主人類死亡,病毒也無法活存,Covid-19(SARS-CoV-2)病毒比起當年的SARS聰明太多,容易在人群中傳散,不斷突變破解人類的各種防疫措施,利用各種疫苗的藥品落差及抗藥性,反而成為最適合病毒生存的環境,台灣感染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病毒繼續變異傳下去,也是自我修正改良。」未來還可能訓練出更強大的新變異株。英國緊急科學諮詢組織(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 for Emergencies,SAGE)一篇論文警告稱,差不多可以肯定一個新冠病毒的變異株會出現,「導致現有的疫苗失效」(vaccine resistant variants)的可能性,這種新變種病毒株對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抵抗力會更強,能夠逃避現有的疫苗,是因為所謂「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或變異病毒株「重新結合」的情況而發生。病毒突變是爲了適應人體,永久生存下去,當一隻全新的病毒要跳到新的宿主時,通常會有「天擇訊息」(Natural Selection)藉由快速的突變來保留優勢,淘汰劣勢,以便適應宿主的環境,經過各方科學家的重複驗證,在2020年暑假以前,COVID-19(SARS-CoV-2)都沒有出現這個訊息的改變,直到Alpha及Delta 病毒相繼爆發,因病毒有比較大的變化,感染人數大增,才出現另一波天擇訊息。 台灣冠狀病毒學之父之稱的中硏究院院士賴明詔表示,不管是動物與動物,還是動物與人接觸,都可能產生病毒,賴院士直言:「這種冠狀病毒的演化,是特別受到上帝的照顧」。其實只要人類控制好距離動物的限線,不要侵犯動物自然生存的領域,深居山野的毒蛇猛虎,也不會隨便跑出來危害人類的,維護清靜的大自然,就不會發生新冠病毒對人類造成的災害。武漢冠狀肺炎就是來自幾個野生動物食品市場的病毒傳染,為了滿足好奇心,卻生活活捕殺,貪吃無厭,造成病毒進入人體的機會。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教授楊景瑞博士表示,病毒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必須瞭解和大自然和睦相處,人類必須改變行為,才是與病毒和平共存之道。楊定一博士表示,「重要的是,要從內心轉變,促使我們打開充滿憐憫的心胸,迎接生命,常言道「慈悲沒有敵人」,憐憫與慈悲是宇宙最強的融合統一力量,是幫助身心靈和諧共存的直接方法,是預防及療癒疾病的首要工作。」(真原醫:楊定一)。中研院院士賴明招說,「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只要接觸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新的病毒會不斷產生,而且會持續變異」,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到底該何去何從?病毒學專家陽明大學副校長徐明達說:「希望人類知道,病毒一直充沂在我們週圍,但並非全部都是敵人,有些甚至還跟人類有“合作”互動的關係,也可能是救命恩人,更要學會“互相平衡”」。台灣感染醫學會理事長中央疫情中心專家顧問李秉頴表示,「病毒不會離開這個世界,有許多病毒支持生物的有機健康,支持生態系統方面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台大副校長中央疫情中心專家組召集人張上享稱:病毒感染及與生物間的平衡互動,是一種自然現象,賴明詔院士則說:「病毒太聰明,我們沒辦法打贏它,只有求個和平共存。」中央疫情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世貿組織整理過去一年的新冠肺炎資料,主要有英國Alpha,南非Beta,巴西Gama及印度Delta 四種變異株,由於物競天擇,許多病毒本來就有變異的現象,如英國Alpha與南非Beta的變異株二者並未提髙染疫者的死亡率,僅增強了傳播力量,未來施打疫苗後,病毒遭受物競天擇的壓力會更大。有可能更加快速演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病毒很利害,假動作很多,常常逃避疫苗,像目前正流行的Delta 大魔王變種病毒,傳播速度比感冒還要快,即使連續打兩劑或是混打,都可能無效,全台疫苗失效案例曝光,台灣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9人打兩劑AZ仍染疫確診,不過皆未發生併發重症」,打完整的兩劑任何疫苗不等於「不會染疫」(CTI News),即使再連績第三劑也未見得有效,應作基因序列定位,才能測定病毒變異變種」。疾管暑防疫醫師鄒宗珮表示,這個病毒可以在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上複製⋯病毒有這樣的能力,可能造成廣泛大流行的新興傳染病,絕大部份的來源,還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包括現在的新冠病毒及豬隻傳人的危險。2009年豬流感大流行,H1N1病毒變種,結合了禽流感,命名為G4 EAH1N1,台灣當時就有數萬人遭到感染,還好當時有克流感疫苗的發明,所以疫情很快被控制下來,但還是造成死亡人數臺灣35人,全球約有1·85萬人之多的死亡。豈能不警惕! 美國前總統川普競選連任的緊急時刻感患COVID-19 ,白宮醫生Ronny Jackson 透露,川普服用Regeneron生技公司研發的一種抗體雞尾酒薬品,並同時服用維生素鋅,維生素D及aspirin等,結束空軍醫院三天Covid-19 的療程,就回到白宮,很快就恢複繼續競選工作。維生素D能活化及調節免疫系統B細胞及T細胞的功能,經過陽光紫外線照射可產生D3,故有陽光維生素之稱,英國國家健康照顧硏究院NICE發佈的《Covid-19 rapid guide line;Vitamin D》表明,「專家組認為,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有助防衞或治療COVID-19 ,維生素D 不足的狀況可能與較嚴重的COVID-19 的後果有關」。人體對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是皮膚及口腔喉嚨的黏膜,維生素鋅對附著在黏膜上的病毒可產生即刻的抑制作用,阻擋病毒進入血液擴散到全身,而且維生素鋅可以抑制RNA聚合酶,有效抑制病毒的複製能力,英國营養免疫學者Dr.Philip C .Calder表示,維生素鋅具有特定的抗毒作用,有助加強免疫力和控制炎症的效應。西班牙的醫學中心研究發現,COVID-19 患者,體內維生素鋅的血液單位濃度每升髙一單位,就可降低7%的死亡率。 波士頓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科學家Dr.Sara Seidelmann團隊,為探討日常飮食的習慣和Covid-19 感染風險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性,針對2884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統計發現受訪者中有568人得COVID-19 或曾患者,其中素食者罹患COVID-19 後變成重症的風險比非素食者分別下滑73%和59%,非素食者染疫後變成重症的風險,竟比素食者髙出3·86倍,簡而言之,平常進食的偏好,對於後續身體的免疫力和預防重病的風險還是有相當的影響。(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誠告:「蔬食及有氧運動,是身心疾病首要預防之道」,世衞組織WHO就COVID-19 疫情提供營養飲食建議中,明確提到應該保證攝入適量的蛋白質,水果,和蔬菜,加強健康平衡的飲食。(BBC NEWS)。對於健康營養而言,植物疍白質遠遠優於動物疍白質是重要的因素。 (五)打兩劑疫苗VS不打疫苗,”病毒傳染力竟然一樣“。疫苗功能在緩解重症的危險,防疫的關鍵是自身的免疫力。 變種病毒Delta 肆虐全美,情急拉警報,即使連打兩劑疫苗者,仍有髙達74%照樣染疫,調查統計在已接種完整兩劑疫苗的RealTimePCR檢測Ct值中位數為22.7,未接種疫苗的Ct值中位數為21.54,兩者病毒傳染力相當,(台視新聞),美國CDC公布佛州七月31日仍新增超過2·1萬人確診,創下疫情最髙的紀錄,新增病例較前一周激增50%,佔全美1/5,台北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強調,Delta 病毒猶如水痘般,有極強的傳染性,可能走向流感化,在美國重症醫療單位看到Delta 的“重症”例極少,重症住院率只有千分之四,表示完整的疫苗注射雖對病毒的預防失効,卻對重症及死亡風險的避免,仍有相當緩解的效力。歐洲病毒學專家董宇紅博士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主任Dr.RochelWalensky指出,「疫苗接種VS未接種疫苗,具備相同的傳染力」,美軍醫療病毒實驗室主任林曉旭博士表示:根據醫學期刊《The Lancet刀》報導,美國國衛院經費補助的調查統計:完全接種疫苗引起Delta 二代傳播率為38%,末接種疫苗者為41%,兩者相差無幾。(健康1+1)。美國CDC主任透露,「打兩劑完整的疫苗和不打疫苗,傳染力竟然一樣相同」。全球疫苗施打率名列前矛的英國,根BBC報導英國施打疫苗佔成年人口的比率,施打第一劑為90%,完整接種兩劑者約75%。而調查完整打完疫苗的1785人中,有42人需要住院(2·4%),未打過疫苗的19,573人中,251人需要住院(1·28%),住院人數的比率,打過完整疫苗者幾為未打過疫苗者的2倍,且英國Delta病毒死亡者有三份之一都打過兩劑疫苗,難道疫苗對變種株Delta沒用嗎?(LINSHIBI.Pros),英國公衛署表示:已接種Az或BNT兩種疫苗者再感染Delta 株,其體內病毒量與未接種疫苗的人兩者相當,且具有傳染力。顯示這些疫苗對抗Delta 病毒,已力有未逮,台灣確診個案16087今年6月已在美打完兩劑BNT疫苗,8月來台後又被感染。長榮航空三名駕駛案16068,16119,16120皆在兩劑疫苗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致芝加哥航線臨時停飛(台視新聞09/05),證明顯示:光打疫苗,不足以防止感染,也不能遏制疫情。(udngroup :前台灣家畜衛試所長劉培柏)。英國政府緊急科學顧問小組(Sage)報告指出幾乎可以確定,會出現一種使目前所有新冠疫苗失效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因為病毒隨時都會突變累積,研發新疫苗需要長時間試驗,對新突變的病毒望塵莫及。美國陸軍病毒實驗室前主任病毒學專家林曉旭博士指出,哈佛大學醫學院預測:年末美國大多數州死亡案件將會回升到年初時的髙峯!CDC宣布重要報告:第三劑加強疫苗將自九月開始施打。但是CDC發表養老院接種mRNA疫苗保護力變化調查分拆指出:Delta 出現前的整體保護力為74·7%,過度期為67·5%,Delta蔓延後更降到53·1%,如果未來可能又要加強第四劑,甚至第五劑,在疫苗保護力連續下降的速度情況下,如何取得人民對疫苗的信心?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楊景端教授表示:耶魯大學具有1000名專業醫護人員的Yale New Haven Health醫療中心,在2021.3.23~7.1期間,對Covid-19 的PCR檢測陽性的住院病人中,抽取部分符合完全接種疫苗條件的病患者中,有46%完全沒有症狀,有將近一半的人可能有突破性減染,若是不作檢查,就不會發現。硏究分析關鍵因素一:病毒變種降低了疫苗的有效性,因素二,衰老和慢性病使患者無法產生正常免疫系統反應,自身健康和免疫功能才是決定人戰勝病毒的關鍵,而不是疫苗。(四維健康)。林曉旭博士認為在目前依賴疫苗接種這種方法下,能讓千變萬化的疫情結朿嗎?必須要以非醫藥類的介入手段重新思考,才能減緩病毒的持續變異傳播。根據醫學期刊指出,免疫抵抗力不
    58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 👉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兒童第一型糖尿病的病患可能越多😱😱😱 「台灣糖尿病之父」林瑞祥教授說: (red arrow right)「我們現在產牛奶的牛,是經過品種改良的,能不斷生產牛奶。 (emoji)但牠們產出來的牛奶,裡面有個β蛋白(NO)(NO)(NO) 📌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乳癌(sad),還有第一型糖尿病(surprised blue face),喝越多,得到這些病的人越多。」(miss rabbit_lying)(miss rabbit_lying)(miss rabbit_lying)(miss rabbit_lying)(miss rabbit_lying)(miss rabbit_lying)(miss rabbit_lying)(miss rabbit_lying) https://yns.page.link/ELQ6o (milk)牛奶為什麼不好?因為它的蛋白質已經突變了!(emoji)(emoji)(emoji) 👉牛奶的蛋白質分成2種,其中有60%是酪蛋白、40%是乳清蛋白,而酪蛋白分別由α、β、kappa蛋白組成。 (red arrow right)而培育後的牛因為可以持續大量生產的乳汁,這種牛奶的酪蛋白在經過人體消化酵素分解後,出現一種帶有7顆胺基酸的肽鏈,稱為「β酪碼啡肽7」(ß casomorphin)。(X mark)(X mark)(X mark) 📌林瑞祥教授說,當酪蛋白被消化系統分解成蛋白質碎片、產生β酪啡肽7之後,會跑到大腦裡跟嗎啡(morphine)的受器結合,形成類似鴉片的作用(imp)(imp)(imp) 📌2003年針對各國的統計,發現一個國家中,每個人攝取的牛奶量越多,心血管疾病、乳癌、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就越高。」(emoji)(emoji) 我們在餵小孩那麼多牛奶的時候已經為他們種下了癌症的基因😱 以前的牛有一天只能餐幾公升的奶量,現在產生以前的20倍以上的奶量,因為用了生長激素😨⋯⋯ 牛奶不只讓腸道更不健康容易導致癌症、更是過敏的來源 ,而且容易讓鈣從腎臟排出造成骨質疏鬆.... 很多人認為牛奶很營養,也習慣喝大量牛奶來補鈣,研究顯示不只不能補鈣反而容易造成骨質疏鬆... 嘉人們,不要再陷入牛奶的迷思裡面了,用大豆的營養取代牛奶避免過敏原,照顧腸胃道健康,補充鈣質避免癌症基因喔😊 大豆到底有什麼好處?而我們的大豆又有多棒呢? 💥大豆的營養功效💥 1、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 2、 防止血管硬化:黃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大豆中的卵磷脂還具有防止肝臟內積存過多脂肪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 3、通導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纖維,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膽固醇含量。👍👍👍 4、治缺鐵性貧血:大豆中的鐵不僅含量多,而且易被人體吸收,對缺鐵性貧血有一定療效。👍👍👍 5、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種抑制胰酶的物質,對糖尿病有治療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同時,可抑制體重增加。💋💋💋 💖吃大豆有什麼好處💖 1、 聰明動力: 提高人的記憶和接受能力,可增加神經機能和活力,有較好的保健功能。🌈🌈🌈 2、 防酸效應:大豆磷脂可增加組織機能,降低膽固酵,改善脂質代謝,預防和治療腦動脈、冠狀動脈硬化,助於肝贓健康,對肝炎、脂肪肝都有一定的療效,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防止體質及各組織器官酸化。👍👍👍 3、 多能效益:大豆中的植物蛋白也是重要的健康物質,因為它是大腦從事複雜智力活動的基本原料,增加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功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避免沮喪、抑鬱的深層發展,大豆蛋白在心臟病的防治上,確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4、 護顏使者:駐顏、護顏的健康使者。它有類似雌激素作用,而無雌激素的毒副作用如噁心、食欲不振、乳房腫脹、月經不調等,是美容抗皮膚衰老的上品,英美科學家經過研究,揭示了東方女性容顏俏麗、肌膚細膩、乳腺癌發生率較歐美低的奧秘。😍😍😍 5、 美白皮膚:抑制黑色素的合成,美白皮膚。😘😘😘 大豆蛋白非一般豆類食品,我們的大豆蛋白是透過美國高科技水浴萃取技術將豆類中對人體有負擔的雜質去除 包含普林及嘌呤..等都去除 留下對人體極有幫助的高營養 所以你可以非常放心使用 大豆蛋白它的成份:非常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鈣質、鐵質、葉酸、泛酸...並且清楚標示人體的9種必需胺基酸含量 常低熱量105大卡(一杯是一顆蘋果熱量) 高營養(一杯是六個便當的營養)非常可口、相當好喝~~ 大豆蛋白可以建造組織 長高長壯 幫助發育的首要營養素 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懷孕者、哺乳婦女與產後恢復、 運動員、食慾不振、營養不良、愛喝牛奶者 都需要補充蛋白質 (停止再喝會讓身體產生大量黏液的牛奶改喝大豆蛋白) 修補組織 手術前後:修補傷口需要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協助修補與建造組織 燒燙傷病患、出血、胃腸潰瘍、糖尿病狀、癌症等傷患; 比一般人更需要蛋白質來修補組織 穩定血糖 調節生理機能,有助身體健康與修復; 提升免疫力、提高大腦的思考活力、舒緩身體不適、紓解緊張、壓力、憂鬱、失眠、改善注意力、皮膚水嫩健康、頭髮、指甲健康、避免水腫。 減肥的聖品,減肥中還可以補充大量身體所需的營養, 大豆蛋白讓孕婦、媽咪及眾姐妹們好安心~ 誰說減肥就一定要失去健康?就不能有足夠的營養? 減肥不失去健康才是真正的王道! 大豆作到了!!讓妳變美、變瘦、變健康。 我們家的高科技水浴技術萃取大豆裡面最精華的部分 只要有對人體有負擔的雜質成分都排除囉~~~ 一杯大豆=30杯豆漿營養含量喔! 是肉類的2倍,雞蛋的4倍,牛奶的12倍 #低熱量(一杯僅105卡)高營養(一杯有6顆便當營養) 大豆蛋白裡含有專利配方,叫做"白胺酸",白胺酸可以保留肌肉,快速燃燒體脂肪,只要是你脂肪多地方都會幫你"雕塑",讓你瘦3公斤看起來卻像瘦7公斤喔;另外大豆蛋白裡面有一個成份, 叫做"大豆異黃酮",這個成份不只讓女人胸部不會變小,大量補充還會讓胸部UP UP,有效幫助女性發育,調理賀爾蒙喔!! 嘉人們,不要再陷入牛奶的迷思裡面了,用大豆的營養取代牛奶避免過敏原,照顧腸胃道健康,補充鈣質避免癌症基因喔😊 優質產品推薦:超級雪克~~ 『雪克』的功能與好處:雪克在減重當中是最優質的產品,可以抑制體脂肪上升,裡面的白胺酸成份可以快速燃燒脂肪,保留肌肉讓減重不復胖。 市面上9成9的產品是沒有白胺酸成份的所以都會有復胖的可能。 大豆蛋白裡面也有白胺酸,但是沒有雪克多,一罐雪克幾乎有一半都是白胺酸,三分之1是蛋白質,雪克是專門針對減重設計的產品。大豆蛋白有三分之1是白胺酸,一半是蛋白質,所以大豆蛋白非常營養,兩種產品各有最棒的優點。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把雪克+大豆蛋白一起泡來喝,減重效果非常好,體脂肪燃燒特別快,搭配溫熱的活力茶+魚油+維特B,就絕對快。(miss rabbit_sing)(miss rabbit_sing)(miss rabbit_sing) 超級雪克多出什麼好成份哩😍 💝多了活益菌:增加腸道好菌,加速腸道消化。 💝多了可蘿多:更多的植物營養素,補充眼睛葉黃素,抑制視力退化。 💝多了益生源:加強活益菌的好菌活力,加強好菌的生命力,讓活益菌效果更好,稱之好菌的營養補充品。 💝多了奧米加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是身體非常需要的必需脂肪酸,非常純淨的油,可以讓眼睛好雪亮,也可以透過好的油來清除血管中的反式脂肪(不好的髒油)。(植物性亞麻油提煉, 素食也可以使用👍 🍎活力補給站🍎 超燃脂蛋白『雪克』 減重最優質的好朋友 🔆抑制體脂肪 🔆瘦身關鍵白胺酸 🔆快速燃燒脂肪 🔆保留肌肉🆙️🆙️ 包含 💖專利瘦身配方 💖膳食纖維 💖益生菌 💖完整礦物質維生素 口感好(+)飽足感(+)瘦的快so~so~so 😘 聯合新聞網專題報導,特別介紹我們的超級雪克,如下方連結,提供給大家囉~ 聯合新聞網首頁https://udn.com/news/index (1)影音新聞:喝出好身材!打造易瘦體質的飲食訣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v=N5wFckIRX7s Life雪克魅力無法擋(!!!) 連三立節目都主動要求策劃節目,分享Life雪克的瘦身魅力 https://youtu.be/m-2gGG_QMdY 📌超級減肥王節目幫助無數人成功減下(3)(0)~ (5)(0)公斤以上的體重,使用的就是嘉康利第一代的雪克。 (shining heart)嘉康利科研博士群為了更強化第一代雪克的不足而新增了更優質的配方,讓效果可以更加強大。💪💪💪 《第二代強效纖奇雪克,套組更優惠》 (red arrow up)少了一顆腎臟的淑惠一樣瘦得健康又漂亮喔(Lets Karaoke Smile)(Lets Karaoke Smile)(Lets Karaoke Smile)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今天連續三篇醫療雜誌不約而同地都報導Vit D與COVID-19的關係: 一.WebMD. 更多維生素D,降低嚴重COVID-19的風險? 這個故事於2020年10月27日更新,其中包含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新研究。 2020年5月18日-如果您感染了COVID-19 ,那麼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含量是否可以幫助您避免重症監護病房和死亡? 更多研究表明,“陽光維生素”可能在您的病情嚴重程度中起作用。 芝加哥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教授瓦迪姆•貝克曼(Vadim Backman)博士說,儘管這些研究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但“這些研究支持維生素D可能預防COVID並發症的觀點。”維生素D缺乏與不同國家死亡率差異之間的聯繫。 最新研究中: .在住院的200例COVID-19患者中,有80%以上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患者血液中的炎症標誌物水平也較高。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低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之間沒有聯繫。 .西班牙研究人員 測試了維生素D處方藥如何影響COVID住院患者。在接受該治療的50名患者中,只有一名需要重症監護病房(ICU),並且沒有人死亡。在26位未服用維生素的患者中,有13位需要加護病房,其中2例死亡。 .美國研究人員評估了235例因COVID入院的患者的血液樣本,然後對其進行跟踪以了解其進展情況。維生素D水平適當的患者不太可能失去知覺或死於COVID。(該研究發表後,期刊編輯發表了“擔憂的表情”,質疑樣本量是否足夠大以及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該研究的作者,波士頓大學維生素D研究人員Michael Holick,醫學博士以促進維生素而聞名,並確認需要進行更大的研究。) 將會有更多的研究。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啟動Coronavit(為期6個月的研究),該研究將招募5,000人,看看高劑量維生素D是否可以減少冬季呼吸道感染,包括COVID-19。 臨床試驗Trial.gov上列出了其他31項研究。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招募。 專家說,當免疫系統反應過度並開始攻擊人體自身的細胞和組織時,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可以通過幫助COVID-19的人避免細胞因子風暴來提供生存優勢。 同時,有人說服用維生素作為預防措施沒有害處。 波士頓附近的馬薩諸塞州紐伯里波特市38歲的傑基•威爾科克斯(Jackie Wilcox)說:“我覺得如果現在有什麼事情可以支持我們的身體,我將全力以赴。” 她的家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每天都在補充營養。 研究人員如何開始研究維生素D? 當陽光照射到您的皮膚時產生的維生素D具有許多其他好處,例如骨骼健康。在某些食品和補品中也可以找到它。 當COVID-19大流行開始升級時,西北研究人員Backman說他想提供幫助,但不確定如何做。他說:“還有幾個謎團尚未解決。” 一個是國家之間死亡率的差異。 因此,他的團隊在研究了COVID死亡率差異的可能解釋後,對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19,例如衛生保健質量,人口年齡,測試率和不同病毒株的變化,沒有任何變化。 維生素D在調節免疫系統中的作用,包括其抑制危險的細胞因子產生的潛在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在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中,陽光和維生素D與降低死亡率有關。 因此,當有關細胞因子風暴在COVID-19中的作用的研究出現時,Backman的研究小組將更多精力集中在維生素D水平的作用上。 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他說,這些蛋白質是肝臟響應炎症而產生的,以減輕感染的損害。 他們估計,維生素D缺乏的患者中約有17%會感染嚴重的COVID-19,但維生素D水平健康的患者中只有約14%。Backman說,差異具有統計意義。他說:“實際上多少會降低死亡率,我們不知道。”因為這些數字是基於統計模型得出的。 尋找維生素D鏈接的其他研究 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聯繫: .英國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個歐洲國家的平均維生素D水平和COVID-19病例數以及死亡率。英國國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基金會信託基金研究和創新負責人彼得•克里斯蒂安•伊利醫學博士說,人口中平均維生素D血液平均水平較低的國家的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數更高。 .在西北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建模方法估算出,維生素D缺乏者中有17%會發展為嚴重的COVID-19感染,而維生素D水平卻只有14%。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 .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例因COVID-19住院的患者,發現入住ICU的患者中有11名維生素D缺乏,但是只有4名不需要ICU的患者。 .印尼研究人員評估了780例記錄在案的COVID-19病例,發現大多數死亡的患者維生素D水平低於正常水平。 .愛爾蘭研究人員分析了歐洲人口研究和維生素D含量,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高發國家的COVID-19死亡率也更高。這些研究人員要求政府提高維生素D的建議。 COVID-19之前研究 維生素D的益處 儘管關於維生素D和COVID-19的早期研究才剛剛開始,但其他研究發現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幫助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研究人員回顧了1918-1919年的流感 大流行後,發現具有健康維生素D血液水平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較小。 加利福尼亞杜阿特癌症中心希望之城糖尿病免疫學系主任巴特•羅普博士說,將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細胞因子風暴聯繫起來的研究尚處於初期階段,但這並不令人驚訝。他說,維生素D是“談判者”,因為“它不抑制免疫系統,而是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D使免疫細胞的炎症減少。” 雖然研究發現低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COVID-19的嚴重程度,但尚不知道將維生素D恢復至正常水平是否會有助於治療。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擁有健康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幫助您避免這種病毒。 菲律賓東南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評估了212名被診斷為COVID-19的人的維生素D血液水平,發現處於危急狀況的人維生素D最低,而感染較輕的人維生素D最高。他的論文的結論(未經同行評審)是,補充劑“可能會改善感染COVID-19的患者的臨床結局”。 英國研究員Ilie說:“我們已經知道,骨骼健康需要它。” “正在等待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證據-我怎麼說-證據來不及提供幫助可能太遲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同意維生素D可能對馴服COVID-19有用。循證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於5月1日對證據進行了“快速審查”,得出結論:“沒有證據表明維生素D缺乏會誘發COVID-19,也沒有補充預防或預防維生素的研究。治療COVID-19。” 研究人員還說,儘管某些人群中維生素D含量低的風險與高風險人群中獲得COVID-19的風險存在“重疊”,包括老年人,有色人種和慢性病患者,但這些關聯沒有證明。 在最近的一項同行評審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348,000人(包括449名確診COVID-19的人)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感染風險之間沒有聯繫,也沒有解釋種族感染差異的聯繫。 有關維生素D的更多信息 簡單的驗血可以檢測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否健康或不足。甲水平需要的每毫升20納克或以上,以保持骨健康; 低於12毫微克/毫升稱為缺陷。 維生素D還有助於調節細胞生長和減輕炎症。一些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和血糖問題,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認為這項研究並不明確。 為了維持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醫學研究所建議1歲以下的兒童每天攝入4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1至70歲的人們則攝入600 IU。70歲以上的人每天應獲得800 IU。 很少有食物中天然存在維生素D ,但可以將其添加到其他食物中,也可以作為補充食品。三盎司煮熟的鮭魚有570 IUs,而三盎司虹鱒魚有645 IU。一杯2%維生素D強化的牛奶有120 IU。 但是,在大流行期間,採取更多措施可能是明智的選擇,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喬安•曼森(JoAnn Manson)博士說。她在今年早些時候告訴Medscape: “建議的維生素D的飲食津貼為每天600-800 IU,但在此期間,每天含有1,000-2,000 IU的維生素或多種維生素的補充是合理的。” 現在,曼森(Manson)正在啟動一項臨床試驗,以觀察每天補充4周維生素D是否會減少新診斷出COVID的患者住院和/或死亡的風險。她還在研究服用這種藥物是否會減少他們最親密的家庭接觸者的感染風險。參與者在2天之內每天需要9600 IU,然後在第3到28天要花費3200 IU。 專家說,每天服用50,000至60,000 IU可能會發生維生素D毒性。過多會導致血液中鈣的積聚,並伴有嘔吐,虛弱,排尿頻繁和心律不齊。 隨著COVID-19案件的增多,現年45歲的洛杉磯的Tracy A. Pearson是一名博士生和大學僱員,同時擁有法學學位,她開始研究除社交疏散和親身幫助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她的風險-洗滌。 她患有哮喘,正在接受藥物治療。她的肺部可能很脆弱。她說:“當我感冒時,我經常會得肺炎。” 她很快找到了維生素D-COVID-19研究,並與醫生討論了一下。 她過去的維生素D水平較低,並且每週服用50,000 IU即可恢復到健康水平,因此她的醫生在對她進行評估後,同意再次這樣做。因此,她每天開始服用比平常多的4,000 IU。她還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例如在丈夫處理外事時留在家裡。而且他每天還需要4,000 IU。 他們在整個大流行中都繼續這樣做。 皮爾森說:“我天生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我試圖弄清楚如何減輕[風險]。這並不是我進入研究時就想到了'維生素D'。” 二.Healthline. 新研究發現80%的COVID-19患者維生素D缺乏 .一項針對216名COVID-19患者的新研究發現,其中80%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不足。 .該研究還發現,同時具有COVID-19和較低維生素D水平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物,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這與較差的COVID-19結果有關。 .另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水平充足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且並發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醫學專家的理論認為,儘管需要更多的測試,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維持足夠的維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或從嚴重的COVID-19中恢復。 最近的研究可信來源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較高的COVID-19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現在,另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相同的現象-指出超過80%的COVID-19患者血液中沒有足夠的“陽光維生素”水平。 作為《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這項新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對西班牙一家醫院的216名COVID-19患者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將患者與另一個數據集的對照進行匹配。 所有的患者中,82.2%的人維生素d缺乏。 在這項研究中,男性的維生素D水平低於女性。 COVID-19和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例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那些已經已連結可信來源 COVID-19結果差。 維生素D缺乏者的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更高。研究表明,他們還因COVID-19而住院時間更長。 霍恩海姆大學教授Hans Konrad Biesalski博士說,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合併症與低維生素D狀態有關,他評估了維生素D和COVID-19。 他告訴Healthline:“看來維生素D狀況不佳的患者可能患有更嚴重的COVID-19”。但是新的研究沒有發現這種關係。 維生素D和COVID-19的恢復 但是,除了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外,許多人還在研究它如何保護人們或幫助他們從疾病中康復。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說:“一種方法是識別和治療維生素D缺乏症,尤其是在老年人,合併症患者和療養院居民等高危人群中,這些人群是COVID-19的主要目標人群。”西班牙桑坦德坎塔布里亞大學的何塞•埃爾南德斯(JoséL.Hernández)博士。 他說,患有COVID-19的高風險人群-老年人,患有潛在疾病的人群以及療養院的人們-可以使用維生素D治療。 ‘’在血液中循環的維生素D水平低的COVID-19患者中,建議維生素D治療,因為這種方法可能對肌肉骨骼和免疫系統都有有益的作用,”埃爾南德斯在一份聲明中說。 保護自己 許多美國人維生素d缺乏,根據以前的研究。這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其他研究可信來源 筆記。 您是否應該檢查維生素D水平?服用補充劑是否足以保護自己,或者至少降低您獲得COVID-19的機會? 研究維生素D並領導波士頓大學骨骼保健診所的Michael F. Holick博士說,《內分泌學會實踐指南》不建議對所有人進行篩查。 Holick告訴Healthline,合理地控制那些患有脂肪吸收不良綜合徵,肥胖症患者或其他醫療問題的人的維生素D水平。 內分泌學會建議,嬰兒每天應攝入400-1,000 IU,兒童每天應攝入600-1,000 IU,成人每天應攝入600-2,000 IU。所需的數量取決於您當前的水平或您是否嘗試提高它們。 Holick指出,肥胖的成年人可能需要增加2至3倍。 Biesalski同意,如果維生素D含量低,補充可能會有所幫助。 Holick解釋說,有幾篇出版物建議維生素D缺乏與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和冠狀病毒)的風險增加有關。 他的團隊的研究可信來源 在191,000名COVID-19陽性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使罹患該疾病的風險增加了54.5%。 Holick說:“在所有50個州和所有種族中都觀察到了這種情況。” 在 另一個小書房可信來源 Holick指出,維生素D水平足夠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發症的風險也大大降低了。 對於患有COVID-19的人,霍里克說,除非一個人患有罕見的疾病,例如結節病和其他肉芽腫性疾病,否則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就沒有任何弊端。 根據文獻和他自己的經驗,按照內分泌學會的建議,兒童和成人合理攝取足夠量的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並降低兒童或成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他說,它開發了COVID-19。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兒科學教授史蒂文•艾布拉姆斯(Steven Abrams)博士指出,我們不知道維生素D對身體有預防作用。 他告訴健康熱線說:“非常低的維生素D狀態會帶來很多負面後果,COVID-19可能就是這種情況,但這與說常規補充維生素D可以預防嚴重感染並不相同。” 展望未來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維生素D和COVID-19之間的聯繫。 已經有證據表明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從而實現最佳健康。霍利克說,知道與疫苗一起服用維生素D是否會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將是很有趣的。 他說,比薩爾斯基想知道維生素A和D的平衡將如何影響疫苗的成功,正如針對流感和麻疹所顯示的那樣。 三.Medscape. 維生素D可以預防COVID嗎?我們之前被燒死了 2020年10月28日 在Medscape的冠狀病毒資源中心中找到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指南 。 為了清楚起見,此成績單已經過編輯。 歡迎使用影響因子,這是您對新醫學研究的每週評論。我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F. Perry Wilson博士。 我和維生素D有點愛恨交織的關係。 簡短搜索我的博客將顯示我如何質疑維生素D與多發性硬化症,腎臟疾病,精神分裂症,跌倒和童年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COVID時代,維生素D再次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安東尼•福西博士(Anthony Fauci博士)在這次大流行期間曾有過清醒而負責任的聲音,報告了他個人使用維生素D的情況,這讓我很感興趣。維生素D也是特朗普在沃爾特•里德(Walter Reed)逗留期間收到的總統雞尾酒的一部分。 我決定在這裡研究數據。但是在我們這樣做之前,我想告訴你為什麼我天生對維生素D研究持懷疑態度。有兩個主要問題: 1.維生素D含量低與許多因素有關。維生素C缺乏會引起壞血病-很好。但是,低維生素D與從阿爾茨海默氏症到百日咳的一切因素都有關係。它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維生素,又是其他重要事物的替代品。 2.當我們通過隨機試驗測試了所有這些引人入勝的聯繫時,給了一些人維生素D和一些安慰劑,它們幾乎總是沒有效果。 我有點喜歡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在這裡踢足球。維生素D曾經燒過我們。幾個例子: 多項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這些都是不錯的研究,適合於適當的混雜因素-整個交易。 然後,我們進行了26,000名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兩種結果均無影響。 觀察性研究表明,低維生素D水平與糖尿病的發展有關。然後,我們進行了24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試驗。補充維生素D無效。 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低與摔倒有關。在隨機試驗發現沒有這樣的效果。(不過,運動確實可以防止摔倒。) 維生素D是否能拯救生命?並不是的。該婦女健康倡議試驗隨機36000絕經後婦女維生素D與安慰劑並沒有看到生存利益。 我並不是說維生素D沒有用途,或者它的益處有限。隨機試驗很少像觀察數據那樣具有戲劇性。但是我想不出另一種在觀察數據和隨機數據之間有如此大的脫節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 因為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您生活類型的標誌,因此很難,真的很難適應。當然,您可以詢問人們獲得了多少陽光和運動,飲食有多變化,賺了多少錢,但是這些都是很鈍的工具。 好的。牢記所有這些,我們對COVID中的維生素D了解多少? 就在本週,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我們從西班牙進行了這項研究,發現在216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有80%缺乏維生素D。僅有40%的對照品缺乏。當然,這些控件沒有住院。實際上,還是生病了。 但是,好的,更好地學習。早在9月份,即截至10年前的記錄時,我們就從芝加哥進行了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489位接受過維生素D測試的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的患者患COVID-19的風險高1.77倍。 在PLOS One中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在235名住院患者中,維生素D含量低於30 ng / mL的患者死亡率為20%,而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患者為9.7%。我應該指出,對於某些數據怪異,本文標記為“關注表達”。 好吧,所以我們進行了多次觀察性研究-安東尼•富奇(Anthony Fauci)大聲喊叫-說我們應該考慮維生素D。 為什麼不呢?很便宜 它具有相當不錯的副作用(儘管我的腎髒病專家擔心腎結石)。 但是當涉及到COVID時,與低維生素D水平相關的多種因素也與COVID-19感染和嚴重程度有關:年齡較大,BMI,黑人,貧困,合併症。從統計上適當地考慮所有這些東西真的很困難。 所以我對維生素D不太滿意。我希望進行一次隨機試驗。現在,我們有一個。二,如果你斜視。 來自西班牙的一項隨機試驗是該試驗。 一項小型研究(76例住院了COVID-19的患者)被隨機分配為2:1的維生素D +阿奇黴素+羥氯喹(不讓我開始服用)與阿奇黴素+羥氯喹的比例。維生素D組的50人中只有1人去了ICU。將其與非維生素D組的26種藥物中的13種進行比較。 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零,非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2。我應該注意,非維生素D組在基線時風險較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人群更多。但老實說,正是這種效果的大小令我感到驚訝。我的意思是將入ICU的風險從50%降低到2%?這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此,我們處於以下情況:這是一種奇蹟藥物,還是我們不知道的研究存在問題?如今,奇蹟供不應求。 只是為了給該研究加些冷水,我們有一個仍在預印本中的研究,該研究使用孟德爾隨機法研究了維生素D是否可能與400,000多人的COVID嚴重性有因果關係。 在本研究設計中,您將遺傳上傾向於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人與非維生素D較低的人進行比較。這將生活方式的東西排除在外。有趣的是,遺傳上註定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不太可能因COVID-19住院或發生嚴重疾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鹽粒等。 底線?我們知道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在COVID-19中有不良結果的高風險。我們仍然不知道補充維生素D是否會改變這種風險。這裡有一些希望,但是生活方式維生素早已燒傷了我們,因此請繼續謹慎使用400個國際單位。 F. Perry Wilson,醫學博士,MSCE,醫學副教授,耶魯大學應用翻譯研究計劃主任。他的科學傳播工作可以在《赫芬頓郵報》,NPR和Medscape上找到。他發了@methodsmanmd的推文,並在www.methodsman.com上託管了他的交流工作的資料庫。 參考文獻與資料: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56194/ 2.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 3.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qmuo-ctt101320.php 4.https://clinicaltrials.gov/ 5.https://www.webmd.com/vitamins/index 6.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21211/v1 7.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08.20058578v4 8.https://www.webmd.com/diet/guide/vitamin-d-deficiency 9.https://imj.ie/vitamin-d-and-inflammation-potential-implications-for-severity-of-covid-19/ 10.https://www.bmj.com/content/356/bmj.i6583 1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592793/ 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402120301156?via%3Dihub 13.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536298 14.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518/more-vitamin-d-lower-risk-of-severe-covid-19?ecd=wnl_cvd_102820&ctr=wnl-cvd-102820_nsl-LeadModule_cta&mb=hxEvbwELBF19ah1Iz%2fe9viGBU564IW3UVodLxPg2KGo%3d 15.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70157 16.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1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68797/ 18.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 19.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20.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39759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心臟有問題時————左邊手臂會酸、麻、痛。 肝臟有問題時————小腿晚上睡覺時容易抽筋。 腎臟出現問題時———聲音就會出不來,就會沙啞。 脾胃出現問題時———偏頭痛。 任何試圖更改生物鐘的行為,都將給身體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20、30年之後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身體器官工作表一覽: 一、晚上9-11點為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 。 二、晚間11-凌晨1點,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 三、凌晨1-3點,膽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點,肺的排毒。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 五、凌晨5-7點,大腸的排毒,應上廁所排便。 六、凌晨7-9點,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療病者最好早吃,在6點半前,養生者在7點半前,不吃早餐者應改變習慣,即使拖到9、10點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點為脊椎造血時段,必須熟睡,不宜熬夜! [轉載]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一、心臟 心臟有問題時: 1.呼吸會不順暢,胸口會悶也會刺痛,刺痛的時間是短暫的,一發作幾秒鐘就過了,最多一分鐘。 2.嚴重了會從前胸痛到後背膏肓肩胛的地方,十天半個月會來一次,三、五個月發作一次,時間越短越嚴重。 3.心臟不好會牽扯到左邊手臂酸、麻、痛,因為我們心臟的神經與左手臂的神經是同一條,所以左邊的心臟有問題會牽扯到左手臂。 4.心臟也會牽扯到頸部僵硬、轉動不靈活,早上起床脖子經常扭到;因為心臟有問題,頸動脈會狹窄,血液供應不順暢,旁邊的筋失血自然僵硬。 5.心臟有問題,火毒(心火)就會上升,火毒慢慢上升到了額頭停留在這裡,不可能從額頭跑出來,停留時間久了,這裡就會長爛瘡,很多人會頭昏,到達這裡會經過兩個面頰,經過眼睛,所以心臟有問題,兩個面頰會泛紅。 6.另外,火毒到了頂就會往下降,從額頭順着兩個眉陵骨繞着太陽穴穿過我們的後腦,延着頸部進入咽喉,進入腸子,從肛門出去;所以火毒降下來,兩個眉陵骨就會痠痛;有的朋友機能亢進,慢慢眼睛壓力會大,眼睛會往前暴出來,即所謂的"凸眼症"。 7.火毒降下來,順着兩個太陽穴,太陽穴在兩側就叫"偏頭",血管就會擴張,一擴張就刺激到旁邊的神經,痛的受不了。 8.慢慢的火毒會從後腦下來,這就開始發脹,感覺怪怪的,接着穿到頸部,頸部停留過久,淋巴就會腫大;慢慢進入咽喉,咽喉就容易發炎,經常會感覺有東西哽在裡面,吞又吞不下去,吐又吐不出來。再來火毒會進入腸子,腸子會燥進,越來越熱,溫度太高水份會來緩和,水份來的多來的快,腸子裡的糞便就會爛掉,我們就會拉肚子;水份來的不足,糞便就會幹燥,排不出來。 9.心臟有問題會造成我們的脾胃受傷,脾胃一受傷,消化吸收的能力就降低,吃進來的食物不能消化,最後會胃脹,那些東西會反衝回頭,叫做"胃酸"。 10.心臟有問題,養份不能輸送,總覺得體力不夠,想吃多點來補充,過多的食物會帶來大量的糖份,排除糖份都靠肝臟、腎臟,過多的糖份會導致肝、腎衰竭,很容易得"糖尿病"。 11.心臟有問題,人的神經就會衰退,一點事情就會緊張,就會受到驚嚇,晚上睡覺不易入睡,睡着以後就做惡夢,惡夢會延續,所謂的"惡夢連連"。 [轉載]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二、肝臟 肝臟有問題時——尤其得了肝炎,以下的4個現象不可以有任何一個現象經常性的發作 1.右上腹悶痛。 2.右後腰痠痛。 3.右肩感覺酸、麻、痛,甚至造成右手舉不起來。 4.小腿晚上睡覺時容易抽筋。 肝臟出現問題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的現象會有: 1.肝臟像拳頭一樣,有正面,有背面正面如果硬化、腫大,會擠到我們的肋間神經,肋間神經就會脹痛;如果在背後,會造成右腰痠痛 2.肝臟不好,晚上睡眠品質會不好,翻來覆去不容易睡着;起床後口乾、口苦、口臭,刷牙時牙齦會流血。平常為食物沒有興趣,不吃不餓,吃一點點就有飽感;走路走個兩步小腿就會很酸,會感覺全身越來越疲勞,手腳也是越來越沒有力。 3.肝臟不好的人,腳會經常扭到,扭到了又好不了;不小心割傷了,傷口也不容易癒合。 4.喜歡喝酒的朋友,忽然酒量減少了。或是有久治不癒的皮膚病,周而複始好不了,都要注意肝。 [轉載]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三、腎臟 當腎臟出現問題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的現象會有: 1.腎臟有兩條通路,從腳底的湧泉上來,走到腳後根內側,再順着腿的內側往上走。 第一條: 從後方上來走到腰與膀胱結合,再順着脊椎兩側往上走當我們腎臟不好,氣會不足,血就上不來;因此腰會酸,背會痛,再往上到頸部,頸部會覺得僵硬;到了後腦勺會感覺昏脹不舒服,到了頭頂會覺悶脹,過了頭頂往下到兩個眉心之間的"精明穴",氣不到會覺兩眼乾澀。 第二條: 從前面上來,經過大腿跟我們的生殖器及肝臟結合,最後延着身體兩側到胸前與肺臟結合。腎臟有問題,大腿兩側會酸、軟、無力,經常發癢。無法把氣送到胸口與肺臟結合,我們的呼吸就慢慢不順暢,久了以后裡面的氣管就會自然閉鎖,一閉鎖空氣就不易進來,人就會感覺到窒息,必須"乾咳"來減緩它。 2.氣不足不能與膀胱結合,造成膀胱中括約肌的細胞就容易代謝死亡而造成鬆弛,排尿狀況不好,頻尿,久了以後細胞慢慢壞死,最後就尿失禁。 3.看東西的瞳孔部份叫做"視覺",就是由腎臟直接控制,腎有問題,不能將腎水送達到眼睛,眼會覺得干、酸、澀、慢慢視覺就會模糊,嚴重會出現黑影,叫做"飛蚊症",久了以後壓力會越來越大,造成"青光眼"。 4.早上起床,腳後跟會不舒服因為,人在休息時,血液是在肝,腎臟會暫時缺血,起床須把血液送至全身,由於腎臟不好,氣太弱,血液來的太慢,關節失血自然就會僵硬,活動一下,血液循環到了關節才會輕鬆。 5.人活着就會講話,講話耗元氣,本身腎臟不好氣太弱,再把氣耗掉就會不想說話,因工作不能不說話時,聲音就會出不來,就會沙啞。 6.想要深呼吸總是覺得氣不夠,自然呼吸就會快,呼吸一短促,鼻腔就會缺血,鼻腔的黏膜因為缺血,抵抗力就會減低,空氣中的塵蹣就會破壞它,破壞了當然就會敏感,天氣潮濕、變化,承受不了就會發作,稱為"過敏性鼻炎 7.男性朋友的攝護腺,婦女的卵巢、子宮都間接、直接跟腎臟有關,因此,腎臟有了問題,到了一定的年齡,攝護腺就會肥大;婦女因腎臟不好,卵巢、子宮就會虛弱、寒冷,虛寒就沒有力量將每個月應該排出的經血排掉,排不乾淨都還滯留在子宮裡,每個月經血都要出來,不能完全排掉都停留在子宮裡,久了難免造成血塊堆積,形成腫瘤,稱為"子宮肌瘤"。 8.每個月經血出不來,在裡面來回撞擊,子宮的內膜會受不了這些經血會受不了這些經血在裡面的推擠,就會變形、異位,稱為"子宮內膜異位";慢慢的內分泌就會混亂,過多的分泌物,赤白帶就會形成。 9.時間久了,腎臟越來越不好,氣越來越弱,手腳就會開始冰涼,尤其到了冬天特別冰冷。慢慢久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肯定會造成神經受傷,晚上睡覺不好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一點點聲音就會被吵醒,縱使睡着了,整夜都在作夢,有睡跟沒睡一樣,天天都很累。 [轉載]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四、脾胃 脾胃出現問題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的現象會有: 1.肩膀疼痛可能的症狀:右肩經常痛時"肝臟"有問題。左肩痠痛時"心臟"與"胃"有問題。兩肩同時感覺不舒服,脖子經常覺得僵硬時,肯定是"消化器官"出了問題。 2.偏頭痛:你常感覺太陽穴的兩邊有疼痛的現象,雖然長期求診。吃藥還是無效,你可能同時還伴有便秘。排便困難或腹瀉及胃腸脹氣等現象。這只要治好消化器官的毛病,自然可治好困擾多時的偏頭痛。 3.一般人都以為"便秘"及"腹瀉"是兩件分開的事,可是有些人會有便秘及拉肚子同時交替出現的現象,平時常覺得食慾減退。腹部脹氣。胸部有壓迫感或心悸。呼吸困難及失眠等現象,而且感覺自己的體力一天天減弱。肌肉消瘦,又查不出原因,有以上現象,你可能已罹患"慢性腸炎",不趕快處理可能會造成致命的腹膜炎 4.小腸與淋巴系統:不明原因的疼痛經常困擾我們,若你的咽喉沒有發炎,但經常不舒服或疼痛,脖子兩側也經常脹痛,肩膀與手臂外側也會有不舒服與脹痛,但查不出原因,經過推拿。按摩也只能站時紓解,此現象請多注意"小腸"與"淋巴系統"已亮起紅燈。 5.大腸:當你經常覺得口乾。口苦,想要多喝水,而且容易鼻塞。流鼻涕;平時沒有蛀牙,但牙齒會痛。脖子兩側會脹大些。不舒服。無法提重的東西,以上在告訴我們"大腸"已亮起紅燈。 [轉載]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五、糖尿病 1.糖尿病不只是胰島素不足而已,而是腎臟、肝臟、心臟都不是很健康的情形下所形成的,因此不易醫治。而且易造成其他病變如:腎臟衰竭、中風、失明、截肢…… 2.糖尿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明顯出現三多一少的症狀。三多(吃多、喝多、尿多)一少(體重減少)。 糖尿病患者可能發生下列幾項症狀: 1.視力異常:因糖尿會引起眼睛末梢微血管阻礙,造成眼睛易疲勞、視力模糊、細小字看不清,嚴重者會導致失明。 2.易疲勞:因體內血糖無法進入細胞,導致全身無力。 3.皮膚抵抗力差:體質通常呈現酸化,末梢血管易堵塞,傷口不易癒合、易化膿、也易引起牙周病、香港腳。 4.神經障礙:肌肉和神經組織得不到滋養,因此阻塞循環不良,指尖出現麻痛,重者甚至失去感覺。 5.傷口不易癒合:糖尿末期,因末梢血管壞死,傷口發黑、潰爛不易癒合,有時甚至需截肢以延續生命。 [轉載]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六、頭痛 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根據調查顯示,全台至少60萬人有頭痛情形,頭痛藥越吃越多,但卻越吃越無效,頭痛情形更加惡化,還有部分民眾每月至少頭痛15天以上,3成以上因而濫服頭痛藥,結果頭痛依舊,卻養成吃藥成癮的惡習。 其實頭痛和內臟有一定關係。依位置來說:前額反射心臟,兩側太陽穴附近腸胃,頭頂心和後腦杓則是腎功能異常,耳後兩側反射肝臟,頭昏為腎氣不足,但是頭會暈眩則要多注意肝臟,尤其是男性。 [轉載]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七、便秘 現代人生活忙碌,常食用低纖維質的速食,不常喝水,不常運動,往往有便秘,卻無法正常排便,加上情緒不穩,服用藥物或不當使用營養補充品,也會造成便秘。 長期便秘的人,因為糞便累積在大腸的時間太長,常有脾氣不好或內分泌失調等後遺症。 其實,造成便秘的真正原因,跟心火是有很大的關係,火毒往下傳動至腸胃,會造成腸子蠕動過慢,水分被吸收,糞便來不及排出,形成便秘。而若蠕動太快,水分來不及被吸收,則會變成腹瀉。甚至心火往下到直腸肛門而形成痔瘡。便秘時間太長,則有可能是腸燥症、結腸癌、糖尿病的警訊。 [轉載]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看! 八、肩膀或頸部痠痛 不通則痛,痛則不通。主要因素即是由內臟氣血運行不順,與臟腑機制不健全所導致。 一般而言,肩膀或頸部痠痛是很有學問的,並非所謂運動傷害,五十肩,韌帶發炎。。。等單純原因而已。所以,為什麼民眾花了時間和金錢,長期復健,痛點注射類固醇,或服用止痛藥,達不到效果之外,精神的煎熬更為痛苦其實,痠痛的位置可反射出內臟問題,像是長期左邊頸部和肩膀痠痛, 主要因為心臟位於人體左側,長期心火上升,或心臟功能出了問題自然會出現氣血阻塞,就會有左邊頸部或肩膀僵硬,痠痛,轉動不靈活,或常常習慣落枕。。。至會延伸至左肩胛骨痠痛。 同樣的,肝臟位於人體右方,當肝陽上亢,肝火上升時,剛才所提及之痠痛現象就會出現在右側身體。有時痠痛位置會跑,會由單側變為兩側,因為長期心肝火氣都未消除,火往下傳動後,會造成腸胃蠕動障礙,而肩膀兩側即是反射腸胃。 如果每天能利用一點方法,把身體裡面的火氣和毒素向體外排掉,保持氣血通暢,痠痛毛病自然消除! 在中醫看來,我們體內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會產生不良作用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毒”,例如瘀血、痰濕、寒氣、食積、氣鬱、上火。這些毒素堆積在五臟之內,就會加速五臟的衰老,然後由五臟供養的皮膚、筋骨、肌肉、神經也就跟着一起衰老了。雖然毒素深藏,但它們在身體表面還是留下了蛛絲馬跡,不同的樣貌代表毒素藏在哪裡,現在,我們要找出毒素的藏身處,儘快把它趕出身體。 如果肝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1. 指甲表面有凸起的棱線,或是向下凹陷。中醫認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所以毒素在肝臟蓄積時,指甲上會有明顯的信號。 2. 乳腺出現增生,經前乳腺的脹痛明顯增加。乳腺屬於肝經循行路線上的要塞,一旦肝經中有“毒”存在,乳腺增生隨即產生,尤其在經血即將排出時,會因氣血的充盛而變得脹痛明顯。 3. 情緒容易抑鬱。肝臟是體內調控情緒的臟器,一旦肝內的毒不能及時排出,阻塞氣的運行,就會產生明顯的不良情緒。 4. 偏頭痛, 臉部的兩側長痘痘,還會出現痛經。臉部兩側以及小腹,是肝經和它的搭檔膽經的“一畝三分地”,一旦肝的排毒不暢快,自己的後院就會先着火。 怎麼排毒更順暢: 1. 吃青色的食物。按中醫五行理論,青色的食物可以通達肝氣,起到很好的疏肝、解鬱、緩解情緒作用,屬於幫助肝臟排毒的食物。中醫專家推薦青色的橘子或檸檬,連皮做成青橘果汁或是青檸檬水,直接飲用就好。 2. 枸杞提升肝臟的耐受性。除了排毒之外,還應該提升肝臟抵抗毒素的能力。這種食物首推枸杞,它具有很好的保護肝臟的作用,可以提升肝臟對毒素的耐受性。食用時以咀嚼着吃最好,每天吃一小把。 3. 按壓肝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太衝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鐘,感覺輕微酸脹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氣,兩隻腳交替按壓。 4. 眼淚排毒法。相較於從不哭泣的男人,女人壽命更長,這不能不說和眼淚有關係。中醫早已有了這個認識,而且也被西方醫學所證實。作為排泄液的淚液,同汗液和尿液一樣,裡面確實有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生化毒素。所以,難受時、委屈時、壓抑時就乾脆哭出來吧。 如果心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1. 舌頭潰瘍。中醫認為舌和心臟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潰瘍長在舌頭上,通常認為是心臟有內火,或是火毒。 2. 額頭長痘。額頭是心臟管轄的一個屬地,心火旺盛成為火毒時,這個屬地也會沸騰,於是此起彼伏地出現很多痘痘。 3. 失眠,心悸。心臟處於不停的工作中,當火毒停留於心而無法排除時,睡眠不會安穩。 4. 胸悶或刺痛。心臟內出現瘀血也是一種毒素,就像是在公路上堵車,輕一些的是胸悶,重一些的則會出現刺痛。 怎麼排毒更順暢: 1. 吃苦排毒。首推蓮子芯,它味苦,可以發散心火,雖然有寒性,但不會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最好的化解心臟熱毒的食物。可以用蓮子芯泡茶,不妨再加些竹葉或生甘草,能增強蓮子芯的排毒作用。 2. 按壓心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少府穴,位置在手掌心,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按壓這個穴位不妨用些力,左右手交替。 3. 綠豆利尿排毒。綠豆可以通過利尿、清熱的辦法,來化解併排出心臟的毒素,但吃綠豆時要用液體的形式,例如綠豆漿或綠豆湯,綠豆糕的效果會差一些。 心臟最佳排毒時間:中午11—13點是心臟最強的時間,可以吃些保心、助排毒的食物,例如茯苓、堅果、黃豆、黑芝麻、小棗、蓮子等。 如果脾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1. 面部長色斑。長斑的女性通常消化系統能力弱一些。 2. 白帶過多。脾主管體內排濕,如果濕氣過多,超出了脾的能力,就會出現體內濕氣過盛,白帶增多是其中的一個體現。 3. 脂肪堆積。脂肪在中醫裡另有一個名字:痰濕,是由於脾的消化功能不佳,不能及時把垃圾毒素排出體外而產生的。有效的減肥必須圍繞恢復脾胃正常代謝痰濕的主題來做,否則就會反彈。 4. 口氣明顯,唇周長痘或潰瘍。口唇周圍都屬於脾,當脾中的毒素無法排出體外,蓄積的毒素就要找機會從這些地方爆發出來。 怎麼排毒更順暢: 1. 吃酸助脾臟排毒。例如烏梅、醋,這是用來化解食物中毒素的最佳食品,可以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時間內排出體外。同時酸味食物還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 2. 按壓脾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腳交替做。 3. 飯後走一走。運動可以幫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過需要長期堅持,效果才會更好。 脾臟最佳排毒時間:餐後是最容易產生毒素的時刻,食物如果不能及時的消化或是吸收,毒素就會積累很多。除了飯後走一走,因為甘味健脾,還可以在吃完飯1小時吃1個水果,幫助健脾、排毒。 如果肺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1. 皮膚呈鏽色,晦暗。中醫認為肺管理全身的皮膚,皮膚是否潤澤、白皙,都要依靠肺的功能良好。當肺中毒素比較多時,毒素會隨着肺的作用沉積到皮膚上,使膚色看起來沒有光澤。 2. 便秘。中醫認為,肺臟和大腸是一套系統,當上面肺臟有毒素時,下面腸道內也會有不正常淤積,就出現了便秘。 3. 多愁善感,容易悲傷。毒素在肺,會干擾肺內的氣血運行,使得肺臟不能正常舒暢胸中的悶氣,被壓抑得多愁善感起來。 怎麼排毒更順暢: 1.蘿蔔是肺臟的排毒食品。在中醫眼中,大腸和肺的關係最密切,肺排出毒素程度取決於大腸是否通暢,蘿蔔能幫助大腸排泄宿便,生吃或拌成涼菜都可以。 2.百合提高肺臟抗毒能力。肺臟向來不喜歡燥氣,在燥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積累毒素。蘑菇、百合有很好的養肺滋陰的功效,可以幫肺臟抗擊毒素,食用時加工時間不要過長,否則百合中的汁液會減少,防毒效果要大打折扣。 3.按壓肺臟排毒要穴。有利肺臟的穴位是合谷穴,位置在手背上,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這個部位,用力按壓。 4.排汗解毒。肺管理皮膚,所以痛痛快快地出一身汗,讓汗液帶走體內的毒素,會讓我們的肺清爽起來。除了運動以外,出汗的方法還可以是熱水浴,浴前水中加一些生薑和薄荷精油,使汗液分泌得更暢快,排出身體深處的毒素。 5.深呼吸。每次呼吸時,肺內都有殘餘的廢氣無法排出,這些廢氣相對於那些新鮮、富含氧氣的空氣來講,也是一種毒素。只需幾個深呼吸,就能減少體內廢氣的殘留。 肺臟最佳排毒時間:肺臟最強的時間是早7點~9點,此時最好能夠通過運動排毒。在肺最有力的時候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能強健肺排出毒素的功能。 如果腎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1. 月經量少,或經期短,顏色暗。月經的產生和消失,都是腎功能是否旺盛的表現,如果腎臟中有很多毒素,經血就會減少。 2. 水腫。腎臟管理體內的液體運行,腎臟堆積毒素後,排出多餘液體的能力降低,就出現了水腫。 3. 下頜長痘。臉部下頜部位由腎管轄,腎的排毒不足,多餘的毒素會表現在下頜部位。 4. 容易疲倦。身體內的毒素消耗了腎的能量,腎臟提供的能量減少,於是出現體倦,神疲思睡,四肢無力。 怎麼排毒更順暢: 1. 腎臟排毒食品:冬瓜。冬瓜富含汁液,進入人體後,會刺激腎臟增加尿液,排出體內的毒素。食用時可用冬瓜煲湯或清炒,味道儘量淡一些。 2. 腎臟抗毒食品:山藥。山藥雖然可以同時滋補很多臟器,但最終還是以補腎為主,經常吃山藥可以增強腎臟的排毒功能。拔絲山藥是很好的一種食用方法,用焦糖“炮製”過的山藥,抗毒的功效會相應增強。 3. 按壓肝臟排毒要穴:湧泉穴。這是人體最低的穴位,如果人體是一幢大樓,這個穴位就是排污下水管道的出口,經常按揉它,排毒效果明顯。湧泉穴位置在足底的前1/3處(計算時不包括足趾),這個穴位比較敏感,不要用太大的力度,稍有感覺即可,以邊按邊揉為佳,持續5分鐘左右即可。 腎臟最佳排毒時間:腎臟最適合排毒的時間是早晨5~7點,身體經過一夜的修復,到了早晨毒素都聚集在腎臟,所以早晨起來最好喝一杯白水,沖刷一下腎臟。 黑眼圈、嘴唇乾裂未必是睡眠不足或缺乏水分引起的。日本醫學家說,70%的健康問題臉上都有體現。想瞭解身體狀況?看看你的臉就知道! 眼睛告訴你的6個密碼: 黑眼圈:一早起來,發現眼睛四周黯沉、眼圈發黑?小心了!這可能是血液中沉積太多廢物的緣故。下眼瞼皮膚比其他部位薄,最容易反映血液顏色。想想最近有沒有感到壓力過大或過度疲勞?支配泌尿和生殖器官的腎功能失調,也會讓眼周變黯沉。澳大利亞醫學專家說,少熬夜、多吃全麥食品是消除黑眼圈的最好辦法! 眼皮浮腫:即使睡前沒喝多少水,早上起來眼皮仍腫得厲害?你可能體液失調了!造成水分代謝失調的原因很多,如果除眼皮浮腫,還感到下身無力、口乾舌燥,可能是你的腎在“搗鬼”。健康的腎能將體內多餘水分順利排出,水分不足時,它會放慢代謝速度,把水分囤積在體內,因而造成輕度浮腫。彆著急,趕快喝上幾大杯水,很快就能恢復一雙電眼! 脂肪顆粒:美容師常常建議用某種不含油分的眼霜,對付眼睛下面的脂肪顆粒。但醫學專家則認為,脂肪顆粒是體內膽固醇過高的警訊。從食譜中刪去油炸食品和動物內臟,多吃新鮮蔬果,惱人小顆粒很快就會不見! 紅血絲:眼睛明顯充血,可能是血液循環不暢導致。別忙着滴眼藥水,活動一下頭、頸、肩部,疏通上肢血流,再好好睡一覺,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可以在後頸部和肩部涂一些維生素C乳液,維生素C有助疏導血液循環,紅血絲很快就能減少。 針眼:別把長針眼不當回事!日本醫學專家發現,長針眼表明你的免疫力正在衰退,細菌容易從睫毛根部進入眼中,引起發炎。如果反覆長針眼,最好去醫院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檢查。常喝補中益氣湯,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和針眼徹底“分手”。 眼白泛黃:如果眼白顏色不太清澈,可能是肝、膽出了問題。膽汁是黃綠色液體,它從肝臟細胞分泌出來後,貯藏在膽囊中,當膽囊或肝臟失調時,膽汁會流向血液,讓眼白泛黃。好在膽汁能分解體內多餘脂肪,有了充分膽汁,短期內不用再為體重發愁! 嘴巴告訴你的6個密碼: 嘴唇過白:嘴唇和下眼瞼一樣,屬於黏膜,表皮很薄,因此能完全反映血液顏色,這就是嘴唇呈紅色的原因。如果你的唇色變淺,可能是血紅細胞不足,建議改變食譜,多吃動物肝臟和豆腐,從而減輕貧血症狀。 嘴唇過紅:唇紅齒白也要有個限度!如果你的雙唇過於鮮紅,先別忙着歡呼,可能是你正被紅色代表的“熱症”困擾。中醫將熱症分為“實熱”和“虛熱”,“虛熱”是由體內水分減少引起的。當體溫上升,身體調節功能減弱,兩頰和唇、舌才會局部變紅。多吃新鮮水果、喝大量的水,能幫助你化解體內過剩熱量,讓唇色恢復正常。 嘴角破裂:如果你感覺嘴角刺痛,甚至紅腫破裂,很可能是早期胃炎的預警。當胃壁黏膜處於疲勞狀態時,會引發內熱,導致嘴角紅腫。不要怕,80%的早期胃炎都能被治癒。建議吃飯時多咀嚼幾下,給胃一點時間,充分吸收和消化食物。胃壁溫度降低後,嘴角紅腫很快就會消失。 嘴唇乾澀:嘴唇雖是黏膜,但與皮膚最大的不同是沒有汗腺。想讓嘴唇分泌汗液並調節體溫,絶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嘴唇還無法分泌油脂、保存水分,需要來自口腔的黏液滋潤,黏液不足時,嘴唇容易變干,抵抗力也會隨之減弱,細菌和病毒正好藉機入侵。除了多喝水保持口腔黏液充足外,建議多用淡鹽水漱口,因為鹽分是促進口腔黏液生成的一大動力。 “口氣”大:對著鏡子大呼一口氣,如果聞到重重的“口氣”,可要注意了!六成以上“口氣”由牙齒疾病引起。當細菌侵入牙根與牙齦間的縫隙,繁殖後將引發牙齦炎,生出討厭的“口氣”。另外,如果口腔清潔不徹底,食物殘渣形成的齒垢,也將讓你呼出難聞的氣味。建議徹底洗一次牙。 流口水:早晨醒來後,嘴角是不是總掛着口水?流口水是由唾液分泌過多引起,可能是你的胃腸功能虛弱,無法充分吸收水分,造成水分滯留,唾液被稀釋,因而才流到嘴邊。如果你還感到腸鳴、胃鳴,最好去看消化科醫生。 舌頭告訴你的6個密碼: 舌頭振顫:對著鏡子吐舌頭,如果舌頭微微顫動,很可能是精神緊張、體力衰退的徵兆。日本醫學專家在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七成以上的人都不會在振顫初期意識到,等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建議你儘快調整作息時間,不要熬夜,合理飲食,否則很快會面臨神經衰弱的危險! 舌頭髮紫:當血液中含有大量廢物、體內水分供應不足時,缺氧血和含氧血就會混在一起,使得血管變成紫色。如果除了舌頭髮紫,你還會感覺肩膀僵硬和腰痛,只能說明你體內的毒素已經沉積太多!不妨堅持一週清淡飲食,做做桑拿,保持規律、輕度的有氧運動,毒素很快就能排出。 舌苔太厚:舌頭上的舌苔就像豆腐渣一樣很容易被颳去,可能是腸胃功能不良或飲食過量。如果這樣的舌苔一直都有,最好去消化科,讓醫生幫你降降胃火。 舌苔太薄:舌苔不明不白脫落,舌頭表面顏色班駁不均,醫學上將這稱為“地圖舌”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