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長期吃 奶、蛋、 起司、乳製品、堅果、麩質、甜食、
omega-6脂肪酸 大豆油和玉米油等食物的注意了 ,
這些都是容易是引起身體發炎 過敏的食物。

在柏格醫生的影片,可以更深入了解引起身體長期慢性發炎的誘因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96hK2BhXo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補腦抗老化食物 觀看次數:11,266次•2020年10月16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yoOsZWlvE 今天,讓我們談談對大腦最好的抗衰老食品,這樣您就可以保持大腦年輕健康。 您應該知道以下內容: *鎂-鎂有助於恢復突觸(synapses )並增加其密度。這可以改善記憶力,辨識功能,學習和睡眠。 *鐵-鐵過多會損害您的大腦。如果身體鐵含量高,請不要再吃鐵含量高的補充品和食物。 *鋅-您需要大量的鋅來幫助預防澱粉蛋白斑塊。澱粉樣斑塊是引起癡呆的原因。 *手機-手機發出電磁波對大腦不好,不要手機靠近耳朵,不然就是用擴音,也不要使用藍牙耳機。 *菸鹼酸(B3,50毫克/天)也可以幫助抵抗電磁輻射。 *避免植物油-玉米油,低芥酸菜子油,棉籽油,豆油會促進大腦中的氧化。遠離這些。請改用橄欖油。 *B1缺乏症-如果您缺乏維生素B1,則可能導致稱為WKS綜合疾病。症狀包括記憶力問題,冷漠,視力問題和步態問題。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會消耗維生素B1。 *硒含量低-硒含量低會導致高汞含量,會氧化大腦。 以下是您應該做的5件事: 1.吃貝類,補充DHA是一種omega-3脂肪酸,佔大腦的大部分。要為大腦提供大量的DHA,您需要有大量的貝類和鮭魚等其他魚類。貝類也是鋅,銅,碘和硒的重要來源。 2.多曬陽光,陽光是維生素D的最佳來源。維生素D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它有助於減少大腦發炎並改善睡眠。 3.深綠色葉蔬菜,含有對認知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素,例如葉酸,鎂和鉀。 4.生酮飲食加斷食、酮是大腦首選的能量來源。如果身體有酮,會先使用酮。生酮飲食和間歇性斷食,會使您的身體處於酮症狀態,並為大腦提供能量。MCT油是增加酮的一種好方法。 5.運動:缺氧是指大腦某些部位的氧氣不足的情況。這可能來自許多方面,包括頭部外傷,中風和睡眠呼吸暫停。每天進行有氧運動(例如散步,騎自行車或慢跑)來增加大腦的氧氣。高壓氧療法也可能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好處。 柏格醫生簡介: 柏格醫生現年55歲,是脊椎醫生,專門研究健康生酮和間歇性斷食。 他是暢銷書《健康生酮飲食》的作者,也是Dr. Berg’s Nutritionals營養品總監。 他不再執業,而是專注於社交媒體教育健康知識。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為什麼麵包不能吃?》 ~黃冠球醫師 [壹]前言 1987到1989年,我在美國Loma Linda University 讀「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為了節省交通時間,我住校,週末才開一個多小時的車回家。回家前我會去校園的超市,買一些即期折價的麵包、披薩,回家享用。 最後一學期 期末考前的週末,我書還沒讀完,頗有壓力,但還是回家團聚,而且帶了麵包,也帶家人去郊外樹林走走。但是孩子們不願意在豔陽下走路,我們不歡而返。晚上洗過澡後,我發現在右耳前面的皮膚,冒出了一塊塊的蕁麻疹,幾天後就融合成半個巴掌大的皮膚炎。 回到台灣,看了皮膚科醫師,沒有效。「醫師啊!先治療你自己吧!」這臉上一大塊丟人現眼的皮膚病,很無奈地,跟了我27年。一直到2016年我讀到《無麩質飲食》這本書,為了健康我停止吃麵食,沒想到兩個星期後,臉上的病灶縮小了,兩個月後多年的頑疾竟然不藥而癒!俟後我偶吃水餃、麵包,它是會復發的,再停吃就消失,現在七年過去了,皮膚完好。 當然我也勸家人不要吃麵食,但我的大女兒 患有思覺失調(舊稱精神分裂症),她不容易控制自己。在聖誕夜的子夜彌撒後,她會提早離席,領了麵包點心盒,就先回家大快朵頤。接下來的兩三天,糟糕了!她疲倦到爬起不來,沒辦法ㄧ如平日的作息,與我共餐,和我去運動場散步。第二年的聖誕夜,戲碼再度重演。 因此,我告誡大女兒,有三樣食物不能吃: 1. 麵食,含有麩質; 2. 甜食,會發胖發炎; 3. 油炸食物,有反式脂肪。 [貳]現代小麥 -已然不同 小麥裡的「麩質」,英文原文是「gluten」,它是小麥的多種蛋白質, 若將麵糰置於水中沖洗,剩下來不溶於水的黏稠膠狀物就是了。中文原稱為「麵筋」。 將gluten翻譯為麩質,容易使人誤以為它來自小麥的麩皮(bran),其實它是位於小麥的胚乳(endosperm)部分。 小麥、大麥、裸麥磨成的麵粉含有較多的麩質(gluten)。 人類在10,000年前,進入農業社會後才開始吃穀類,但是現代的小麥和祖先吃的野生小麥已經截然不同;即使和60年前的小麥也大不相同。 美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為了解決世界糧食不足,於1943年在墨西哥成立了「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IMWIC),將小麥雜交、育種,培育出數以千計的新品種。新品種長得矮小,生長快速,產量大增,口感更佳。主其事的美國遺傳學家Dr. Borlaug,因此獲得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 新品種的小麥雖然養活更多人口,但也養出許多健康問題,因為它們並沒有先做過人體的安全試驗。 現代的小麥經過品種改良後,麩質的含量高出了幾十倍,麩質在胃中分解為多胜肽(polypeptides),進入血液循環後,能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進入大腦,和嗎啡受體結合,讓人有欣快感,會上癮,會想再吃。麩質也容易引起許多過敏症狀如下: [參]今之小麥 危害大矣 小麥的麩質引起的過敏症狀,比較出名的是「乳糜瀉」(Celiac disease),它造成腸道發炎、腹瀉,破壞腸道內壁,使原本緊密相連的細胞與細胞間隙出現滲漏,稱為「腸漏症」(leaky gut)。酒精、抗生素等也會造成腸漏症。 腸漏會讓腸內的細菌毒素—-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 LPS) 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全身發炎, 殃及大腦。許多腦神經的疾病,如憂鬱症、漸凍症、巴金森症、阿茲海默症,都發現和LPS 毒素偏高有關。 其實「乳糜瀉」只是冰山的一角,有些麩質過敏的人沒有消化道的症狀,但是會有皮膚和腦神經系統的傷害。 2009年紐西蘭的醫師Dr.Ford指出「神經系統才是麩質破壞的主要目標。」 因為麩質本身就會透過 免疫系統,觸動「發炎反應」,危害全身,而大腦又是最脆弱的地方,所以小自頭痛、癲癇, 大至阿茲海默症、思覺失調、憂鬱症,以及小孩的自閉症(autism)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都和麩質有關。 美國神經科醫師Dr. Perlmutter甚至認為:「其實正常人的大腦,也會受到麩質危害,只是他本人並沒有察覺。」 2013年,美國Mayo醫學中心的團隊甚且證實:「麩質會控制腸道菌叢,引發糖尿病的發生!」 [肆]血糖高 老化快 小麥還有一個本領,它會催人老! 小麥裡的澱粉, 75%是屬於最容易被消化的「A型支鏈澱粉」,它會快速地被吸收,血糖也快速升高,所謂的 升糖指數GI質,全麥土司或白吐司是高過任何其他碳水化合物的。 血糖高 會觸發「糖分子與蛋白質、部分脂肪結合」,所謂「糖化反應」,而形成有害的「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 糖化終產物AGEs又會引發身體的「發炎反應」、「自由基增生」,而「破壞血管壁」,導致 動脈硬化。 血管壁受到了破壞,所以糖尿病患者容易併發冠心病和腦中風;血糖偏高,也會導致大腦的認知能力 較快衰退而導致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 AGEs也是皮膚起皺紋,和眼睛的水晶體變混濁(白內障)的原因。 AGEs更是加速老化的禍首,一如英文縮寫字母的含義age。 血糖長期偏高,產生的AGEs就越多,然後衰老的速度就越快。 AGEs的多寡可以參考糖化血色素(HbA1c),它代表紅血球中的血色素(hemoglobin ,一種蛋白質)被葡萄糖 糖化的比例。 HbA1c 的正常值是4~6%; >=6.5%即診斷為 罹患糖尿病。HbA1c 6%相當於血糖值126 mg/dl,也就是過去三個月內你的血糖平均值。 HbA1c數值越高,代表血糖控制不佳,即血色素受到糖化的比例越高;HbA1c越高也代表大腦組織損害的程度越大。《小麥完全真相》一書的作者Dr.Davis 甚至說:「HbA1c <5% 代表正常的老化速度;>5% 代表你老化得比較快,離天國也近一點。」 如果你關心 是否血糖偏高和 老化的速度,體檢的時候,不妨自費檢查,加驗「糖化血色素」,價錢不貴,而且不需空腹,隨時可以檢查。 「糖化終產物」AGEs除了在體內產生以外,也和外來的食物有關。高溫燒烤、煎炸的肉類,AGEs含量最多,所以肉食以清蒸或燉煮為宜。 還記得「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 嗎?小心它也會加速糖化作用,加速老化喔! [伍]結語 吃糖不健康,是大家早已知道的事實,只是不知道有那麼嚴重。我在台東聖母醫院門口的豆漿店吃早餐時,喝的豆漿不是全糖,也不是無糖,而是半糖,因為無糖又太不好喝。但是老闆娘告訴我,她的兒子從小喝豆漿不愛加糖,所以頭腦聰穎,現在是天文學的博士。那真是得天獨厚啊! 現在我知道甜食和小麥澱粉會引起「發炎反應」和「糖化反應」,造成全身的慢性疾病 以及老化,下回光顧豆漿店,我會向老闆的兒子看齊,選擇無糖豆漿了! 而小麥的麩質蛋白更是容易透過「免疫反應」,而傷害 腦神經,使大腦退化。 為了多留住青春的容顏;為了還能認得身邊的老伴。 請節制口慾,少喝甜飲、不吃燒烤,也不吃含麩質的麵包。 畢竟我們還有糙米飯、小米粥、烤蕃薯、馬鈴薯、滷蛋、優格⋯可以吃。當然也還有魚蝦、家禽等可以享用。 其實上帝造的萬物都好,並沒有不讓我們享用小麥和麵包。是人類自作聰明,扮演上帝的工作又做得不夠完美,惹出了紕漏。幸虧也有人扮演現代諾亞的角色,在收集、保護古老的小麥品種。待 有朝一日,眾人覺醒,浪子回頭,還是有回頭路可走的。 附記:生機飲食專家李秋涼老師及其夫婿黃藥師 還教導我們: 「為了賣相 、口感、和存放期,麵粉中所含的食品添加物:磷酸塩、漂白劑、防腐劑、品質改良劑、色素等,真的太多了。有些添加物是有致癌的風險!」 Oct. 2023~全文完 - [ ]
    114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有效降低確診後不適。 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的超強傳染力,可能人人難逃被感染的命運,但同樣被指揮中心列為輕症的患者,每個人不舒服的程度還是不同。如果總有一天可能被感染,在那天來臨之前,有沒有自我「超前部署」的預防方法,可以減輕「中鏢」後的不適? 本土疫情遍地開花,社區處處是病毒,尤其雙北重災區,許多人身邊早有染疫的親友。雖然本土病例99%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但仍不時聽到有人染疫後很不舒服,例如喉嚨腫痛、劇咳、全身肌肉痠痛、腹瀉、高燒等持續數天;但還是有人幾乎無症狀,甚至確診後才回想起前陣子出現輕微症狀可能就是感染。 Omicron防不慎防,台灣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不少人開始「轉念」思考,如果遲早要被感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輕輕中鏢」,希望自己是相對幸運的確診者,症狀可以非常輕微,如果能無症狀感染更好。 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方法,但《康健》訪問多位專家均表示,確實可以掌握一些要訣,如果平常注重保養,身體儲存的本錢夠,當病毒來臨時,身體的免疫反應自然會更好,不適的感覺也就更輕微、更短暫。而關鍵就在降低身體發炎狀態,不要在身體脆弱的情況下被感染。 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術,降低確診後不適。 如何做到抗發炎、建構平衡強健的免疫力?綜合專家觀點有以下建議: 1.多吃蔬菜:蔬菜本身富含葉綠素、纖維質及各種植化素,而且最好是各種顏色蔬菜都要攝取,就能補充到番茄紅素、胡蘿蔔素、花青素等,這些都是抗氧化的物質。蔬菜豐富的營養素也能讓身體產生良好代謝作用,有助消化,腸胃健康、菌相平衡,自然有良好免疫力。 2.適量攝取水果、維生素C:新鮮水果特別是芭樂、木瓜、奇異果和柳橙等,富含維生素C,過去研究發現對於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例如流感或一般感冒,在感染後能夠有效緩解症狀。但吉康耳鼻喉科診所院長羅仕寬建議,太甜的水果不宜吃多,反而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最好是帶點酸味的水果,例如番茄,不會太甜,酸甜滋味也容易入口,他建議,「蔬菜可以多吃,水果還是不要吃太多」。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吳至行表示,國人較沒有缺乏維生素C的情形,只要正常均衡飲食,多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如果平常攝取較少,再考慮補充維生素C錠劑。 3.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維生素D是目前較多研究指向對於免疫確實有幫助的營養素,而維生素D也是國人普遍缺乏的維生素,吳至行建議,即使疫情期間少外出,還是可以在自家前庭、陽台、頂樓曬太陽,以補足維生素D。而曬太陽的時間又以上午9點~下午3點之間最佳,羅仕寬說。 4.適量攝取單寧酸:柿子、黑巧克力、綠茶、紅酒等,都有豐富的單寧酸,這是一種水溶性多酚類,除了抗發炎,也有研究發現能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彗倫說。不過,富含單寧酸的食物不適合在空腹食用,也應該和含蛋白質的食物分開,避免造成消化不良。 5.多攝取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如鮭魚、鯖魚、沙丁魚等,都富含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很好的降低發炎指數方法。另一方面,減少食用Omega 6如沙拉油、大豆油、葵花油等及飽和脂肪酸為主的動物油脂和棕櫚油,這些吃多容易造成體內發炎,尤其許多零食、甜點使用的都是棕櫚油。羅仕寬常推薦病人或親友喝魚肚湯,魚肚本身就是豐富的Omega 3油脂,魚肉也是優質蛋白質,如果搭配味噌或薑絲湯,更是防疫期間很好的降發炎料理。 6.攝取足夠水分:水分會影響身體代謝,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身體每公斤x 30cc的水量。雖然幾天不喝水、體內水分減少,身體不會有立即感受,但日積月累還是可能使身體代謝減退,尤其老人家只要一段時間輕微脫水,身體儲備能量就會變差,一旦感染,身體反應、症狀都會更明顯。吳至行特別提醒,防疫期間大家長時間戴口罩,也別忘了適時喝水,補充水分。 7.補充益生菌:除了直接補充益生菌,一般食物中包括味噌、紅麴、納豆、優格、有機醬油、有機豆腐乳等,都是良好的益生菌食物來源。由於人體免疫細胞腸道中就佔了7成,因此專家都強調,只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顧好腸胃,腸道菌相平衡,就能提升免疫力。 專家一致強調,不熬夜、有好的睡眠,建構良好免疫力,是對抗病毒、降低染疫後不適症狀的關鍵。 8.作息正常不熬夜:熬夜、過勞,向來被視為免疫大敵,黃彗倫指出,早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品質差會增加感冒機率,症狀也會更明顯,如果是夜班工作,「那就用規律運動把免疫力補起來。」吳至行也強調,「遇到疫情才想要趕快補救,第一個可以做的是盡快把生活作息調整好,不熬夜、不過勞,只要過累,絕對比較容易受到病毒影響。」 9.使用漱口水:防疫期間只要外出返家,就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漱口。黃彗倫解釋,口腔本身就有許多病菌,若能減少口腔中的病毒,病毒不要殘留、不要存活太久,也就比較不容易複製繁殖,同時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 10.鼻腔過敏者勤洗鼻子:黃彗倫觀察,他遇到的新冠病人不少是本身就有比較嚴重的鼻過敏,例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有鼻息肉等,感染新冠後症狀通常也更明顯,更容易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可能和Omicron以侵犯上呼吸道有關,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鼻過敏的患者,平常可以洗鼻子,減少一旦染疫後的不適。 維持好情緒、適時紓壓、搭配良好作息,平時為身體儲備足夠能量,就能降低染疫後的症狀與不適。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預先替身體儲備能量 面對疫情快速蔓延,「要有最壞打算,遲早有一天,自己或周遭人可能被感染,才不會面對衝擊時毫無心理準備,措手不及,」吳至行也笑道:「說不定你早就是陽性,只是你沒感覺,所以還是要有正向心態,既然得到了,就把最基本功課做好,不要再捨近求遠、緣木求魚,基礎工還是最重要。」 他常告誡身邊親友和病人,替身體存本錢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作息、定期追蹤檢查、保持心情愉快,這些都是促成人們在面對危難時,身體有足夠的儲備力去應對;而在疫情當下,「不要在身體最脆弱時被感染──作息不良、睡眠不足、情緒不好、壓力過大、體重過重,都可能增加發炎指數。」 羅仕寬也分享,他的病人依照他的生活飲食建議執行,儘管染疫,但症狀輕微,而且1、2天就明顯改善。黃彗倫和確診者視訊看診時也常鼓勵他們,即使居家照護,關在家中,還是可以過得很健康,不只是成天上網、追劇,有健康的生活,就能大大降低日後出現後遺症的機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4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