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年前
如果沒有親眼目睹真的很難相信這個奇蹟❤️

今天上午準備開會時接到馬偕醫院婦產科權威
陳持平醫師的來電。
他說上午會有一對夫妻會帶孩子來診間做追蹤檢查,他們願意接受我們的訪談。

這個男嬰在媽媽肚子裡接受產前胎兒檢查時
已經被兩位婦產科醫師判定染色體異常,被醫生強烈建議要進行引產。

這對夫妻雖然感到不捨但也已經做好心理準備,特地選擇到馬偕醫院掛號準備接受引產手術的安排。

就這麼巧,病人當天掛號的王醫生看到這個案例後覺得應該要再轉診給婦產科遺傳諮詢專家陳持平醫師做最後確認會比較妥當,當下立即建議病人趕緊去加掛陳醫師的門診。

當時陳醫師的診間其實已經快要下診了
一般來說醫生不一定會接受臨時掛號看診
又或者如果當天陳醫師沒有門診
這對父母親可能就遇不到陳醫師,孩子當然也就保不住了!

這對夫妻很幸運遇到陳醫師樂意接受他們進來看診且願意替胎兒進行ㄧ系列的精密檢查。

最後陳醫師強烈鼓勵這對父母親勇敢的把孩子生下來,因為陳醫師多年的研究和經驗支持這對父母親可以安心生下孩子。

感謝上帝的恩典,這位原本不存在的男嬰
最後不僅被順利的生下來而且還是個可愛健康的孩子。
父母的心情就像是洗三溫暖,從原本懷孕的喜悅到沮喪到半信半疑,最後選擇相信專業勇敢的生下孩子,真的是非常值得紀錄的過程!

陳醫師過去十幾年在鑲嵌型染色體的研究有許多重大的發現並且在國際發表將近200篇期刊論文,陳醫師也是史丹佛大學公佈全球前2%的婦產科醫師,真的是我們台灣之光👍

陳醫師這幾年已經救下超過百位原本被宣判要引產的胎兒。最大的一位已經國小六年級,每個都是健康寶寶,讓許多家庭因此有了孩子的幸福時光。

感謝陳醫師在醫學研究的重大發現
我們會一起支持陳醫師的拯救胎兒計劃
讓更多人受惠,讓生命繼續發光❤️

#馬偕醫院#陳持平教授醫師
#原本不存在的孩子#拯救胎兒計劃
#國際母嬰產業發展協會#MamiGuide

陳持平醫師門診諮詢
https://reurl.cc/mD78AY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7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土城 小角落 借助社會力量的幫忙... 這位父親近日帶國小兒童去醫院檢查得知孩子患有罕見疾病 民眾鼻酸求:大家多幫忙 能力所及 多多捧場 不求經濟支援 日前她與家人在土城和平市場看見一家四口擺攤,如今只剩一人,而這位父親的眼神不時透露著疲憊、無助之感,但仍不敢鬆懈,守著攤子,她一問之下卻讓人相當震撼。她表示日前一名國小男童因為發燒有四肢癱軟現象,這對父母親自帶去醫院治療之後,得知病毒已感染入侵神經,導致淋巴系統破壞,病毒把原本前些日子看起來還活潑好動的12歲孩子,卻突發患有格林巴氏症 類似(俗稱小兒麻痺)這位父親這麼努力這麼拼命就是為了要讓這個孩子能夠活下去,而他已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花費了將近四到五十萬的醫療費用能給孩子打入一支將近6000元的疫苗來恢復健康,如今已快經濟無力,但是只要看見孩子漸漸能夠行走之後心足已,真的很讓人非常地心疼,另也有不少人也前往用行動支援,讓人看了真的非常暖心。 原PO表示前些日子假日和平日晚間,在附近生意攤幫忙時,便撇見一名國小男童坐在路邊轉角顧著攤子,和父母親及妹妹他們賣著一袋袋的蔬菜和水果鳳梨,當下便跟他們買了一些。隔些日子又再度前往土城和平市場,得知實事竟讓左鄰右舍等相當震撼,只見小男童父親一人支撐生意,男童父親的眼神帶著疲憊及無奈,眼前還有一些尚未賣完的蔬菜及水果。 原PO買了一些水果鳳梨後,進一步得知,他們從早到晚擺攤,攤上的蔬菜水果都不貴。原PO當下很想將剩下未賣完的全部買回,但就怕此舉會傷了他們的自尊心,也不敢問得太多,只得知他們每日都會在這。 據悉,有知情的網友向原PO透露,這對夫妻常常擺攤從早至黃昏過後,時不時會為了擺攤生活可能被警察驅趕(市場型態),有請網友轉發。希望能幫助他們早早回家去醫院陪陪孩子。 #幫助弱勢 #社會事 #伸出援手 #小兒麻痹 #急難救助 #土城 #土城五穀先帝廟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敬告復興中學校長、訓導處、健康中心: 丞彥於5/11晚上睡前表達身體不適,有拉肚子現象。5/12(五)上午到校上課,因身體不適,經校方通知,家長本人在9:00多鐘到校接孩子返家休息。 家庭醫師郭烽裕是中永和地區頗負盛名的小兒科醫師。丞彥從小都是由郭醫師做醫療診治。5/12下午3:00,在郭醫師的門診,判斷是諾魯病毒引發的腸胃型感冒。因為身體已經呈現脫水狀況,並在診所內做靜脈輸液注射。在診治之後,當下丞彥身體已經稍微舒適,並吃了福州乾麵與蛋花餛飩湯做為晚餐。本人並於當日班上日常溝通的Line 群組上向班上表達丞彥的病況,並提醒大家要注意衛生,勤洗手。因為家人間並沒有諾羅病毒的問題,傳染源理應從學校同學間得到,而且丞彥也是帶原者。所以我立即提醒同班家長,要注意自家小孩的身體狀況,盡地球公民義務。 當晚因為持續感覺疲倦,所以早早休息,並一覺睡到5/13(六)傍晚晚飯時間。旋即吃了兩份炒牛肉,表現的體徵,沒有發燒,食慾還可以,但是不舒服的狀況繼續,所以也是早早入睡。隔天中午起床,跟弟弟一起叫了29塊的麥當勞炸雞塊分吃,食慾也是不錯,精神尚可。 到了5/14下午,持續的發出不舒服的疼痛反應,但丞彥表示有想嘔吐與腹瀉的感覺,但想吐吐不出來,想拉拉不出來。但沒有發燒反應,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盲點。到傍晚時,已經出現血尿,但是還是沒有發燒。除了血尿之外,並沒有出現其他重病的體徵,讓我即時警覺到小孩的身體已經進入十分緊急的危險狀態。所以,當時還當作是持續性腸胃炎尚未恢復,除了讓丞彥休息之外,計劃明日一早再去門診治療。 郭醫師於(5/14)當晚10點多來電詢問小孩病況,他警覺狀況不對,當下要我立即轉送到有小兒專科的馬偕醫院急診。我立刻送小孩到台北馬偕急診,在檢傷處,測量到的血壓只有80/40左右,這時的生命跡象已經十分緊急,所以馬偕醫院立刻優先將丞彥送入小兒科的急診病房,開始輸液注射並同時進行抗生素的投入,並同時做抽血與糞便尿液等的檢查。凌晨3:00多的血液檢查報告出來,除了腎臟嚴重受損之外,免疫功能也嚴重受損,急診醫師告知要立即住院。 到了5:00多鐘,轉入小兒科一般病房。主治醫師在看了丞彥的相關檢查報告之後,認為經過了5個小時之後的靜脈注射,血壓還是呈現80/40左右的狀況,萬一狀況再低下,還是需要進入加護病房照顧。但因為當時台北馬偕的加護病房滿床,旋即轉送淡水馬偕小兒加護病房。大約在5/15早上7:00左右,立即進入加護病房。 淡水馬偕小兒感染科主任張龍醫師在8:00多進入加護病房,看到丞彥在身體所出現的體徵與之前的檢查報告已經出現一些急遽的變化,但在加護病房下醫囑之後,立刻向我說明。從丞彥進入馬偕急診開始,所有的急診用藥都是正確的,但目前血壓太低,他們在可用的4種升壓藥中,第一種升壓藥已經全下,第二種升壓藥也用了一半劑量,讓血壓維持穩定。雖然不知道要面對的細菌敵人,但是目前所注射進入身體的抗生素都是必要的。只要拖過兩天時間,就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此時,丞彥的心跳是200/每分鐘。但當下也請心臟內科的醫師做超音波掃描,認為當時丞彥的心臟是可以承受這麼高速的運作。 等到10:00左右,加護病房主任出來告知,丞彥的生命徵兆十分紊亂,心跳接近300/每分鐘。他們要求我簽插管同意書,並發出病危通知。告知丞彥目前不穩定的狀況,最壞的狀況,有可能下午就會有狀況,也有可能是晚上。在此時,我的心情是極度崩潰。但強忍者激動的情緒,通知在上海工作的丞彥媽媽,以及其他家人陸續到醫院來。 5/15,下午兩點,丞彥的心臟震顫,進行第一次電擊。之後生命跡象維持穩定,到傍晚丞彥媽媽在晚上7:00左右到院。7:30我與丞彥媽媽進去加護病房探訪,兩分鐘不到,因為心臟震顫,旋即將我們請出病房,進行第二次的心臟電擊,總共進行4次才又恢復了穩定。當晚8:00多鐘,其實丞彥已經進入彌留狀態,我與丞彥媽媽進去看丞彥,身體插滿管子,但是因為心臟能力大幅下降,四肢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已經有發黑的樣態。 當晚10:00以後,馬偕醫院感染科張主任告訴我,丞彥已經進入緊急急救狀態。大約10:30,丞彥媽媽與我進入加護病房,看到10多位醫護人員圍在丞彥身邊進行CPR。不忍丞彥再受苦,幾分鐘之後,我請張醫師放棄急救,丞彥於106/5/15 22:44離世。 馬偕醫院發出的病理報告如下:5/17中午,接獲馬偕醫院感染科張主任來電,告知從血液中培養出黃金葡萄球菌抗菌病株(所謂超級細菌MRSA)。丞彥因為超級細菌造成急性敗血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 因為感染諾魯病毒在先,旋即在病程中招治超級細菌二次感染,才會造成如此急性的症狀,始料未及! 此事事情發生的太快了,丞彥的家庭醫師郭醫師也協同台大病理科、馬偕感染科、國防醫學院的心內教授房同經醫師持續的探討。因為沒有再做病理解剖,所以有可能的情況,我自己歸納推論如下: 1.在丞彥辭世前大約一個月左右,得到A型流感。在郭醫師處快篩確診,所以立刻投入克流感,讓丞彥的A流症狀得以控制。但有些特殊體質的人,會因為病毒引發心肌炎或遞延性心肌炎。 2.諾魯病毒引發腸胃炎,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黃金葡萄球菌在為數相當高的人身上都會存在,細菌就趁著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下,進入血液引發敗血症。但是,張龍醫師強調這種細菌是一種十分陰險的細菌,在感染時,並沒有產生發燒的症狀。或者是瞬間大量繁殖的細菌直接襲擊免疫系統,去抑制發燒的反應,所以在臨床診斷上,醫師無法判斷已經著受到細菌感染。 3.食慾不差,也是導致我們誤判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孩如果生重病,應該都會發燒、食慾不佳,通常這些比較明顯的症狀,一般有經驗的父母,就會有警覺。但經過這次的教訓後,其實現在的空氣污染、病毒、細菌也隨著藥物也不斷在改變型態,有更強的抗藥性。我以丞彥爸爸的身分,沈痛的呼籲,小孩生病,千萬不要等閒視之。任何一個環節的疏乎,都會造成你難以想像的結果! 丞彥在感染諾魯病毒之時,我就立刻通報班上。之後他在星期五上午9:00出頭已經離開學校,在離世前再也沒有進過學校。超級細菌是他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所引發,應該無傳染源或者有可能感染到其他同學。在此過程,透過班導師與學校密切聯繫,在此清楚說明,丞彥病逝與近日內學校所產生的流感疫情並沒有任何關聯。學生柯丞彥爸爸敬告復興中學校長暨相關單位。 柯立培 敬上
    33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馬階陳持平醫生的忠告: 1。冬天洗澡要小心謹慎。 2。冬天早上勿出門。 3。半夜起來要多穿衣服。 4。起床床旁邊要放水壺可以隨時喝水。 5。冬天宜早睡晚起。勿晨間外出運動,勿熬夜,熬夜時心跳會加快,而且會一直想吃東西,造成肥胖及胃食道逆流。 6。冬天要常常戴帽子,就是在家也戴上暖帽,出門時一定要把頭包住,戴手套 7。冬天是我們老年人面臨危險的季節。我們一定要步步驚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8。少應酬,少飲酒,少爬山,少外出,少熬夜,少暴飲暴食吃火鍋,特別是在寒流來的期間,室內要保暖穿著要保暖,還有定期吃藥控制三高,是非常重要的事!9。凡事不逞強,不鬥勇,平淡,平凡才能平安健康快樂! 10。血壓,心跳保持穩定正常。多喝白開水,少吃甜食,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白饅頭白麵包白吐司白麵條,多走路,不要喝酒,不要吃蛋糕甜點。 11。少吃超甜的水果。遠離糖尿病,遠離高血壓,遠離高血脂,不要吃四腳動物的紅肉及脂肪,少吃牛油豬油奶油,少吃罐頭甜醬辣醬香腸臘腸臘肉,少吃炸烤的食物,多吃蒸煮的食物,小小的細節多加注意,對身體健康則是獲益良多! 12。另外千萬不要很晚才吃晚餐,也不要吃宵夜。 13。我們年紀大了要預防跌倒。預防骨質疏鬆症。若有骨質疏鬆症則一旦跌倒,就容易造成大腿骨骨折,長期臥床會造成生命傷害!另外要訓練大腿的肌肉,每日步行7000步就夠了。補充足夠的鈣及維他命D。游泳沒有重力,所以對預防骨質疏鬆沒有幫助。不要去參加三鐵五鐵或是去跑馬拉松,過度的運動對身體有害而且會降低免疫力。 14。不要跑步,爬山,爬樓梯,打羽毛球,及從事跳躍的運動,那會傷到膝關節,同時也容造成小腿肌腱斷裂。 15。每日步行7000步,就可以解決並滿足所有老年人的運動需求。我們中國人比西方人容易主動脈剝離,所以要盡量避免憋氣的動作,不要舉重,伏地挺身,及仰臥起坐,不要拿重的東西,另外吹喇叭,吹薩克斯風,吹氣球,高歌一曲也要小心。我有個同事婦產科醫生,高歌一曲後,腹部主動脈剝離。 16。我們在小孩子的時候凡事有父母及老師千萬叮嚀。我們長大以後,到了老年時候,叮嚀我們的父母及老師都不在了,只有靠同學們彼此互相鼓勵,互相扶持。 祝您健康,平安,喜樂,長壽,萬事如意!
    4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百年之後~趙寧 【你的客氣讓我更客氣】 知名作家 - 趙寧 (2008/09/05) 十一點三十二分 病逝榮總 回頭再看這篇趙寧自己撰寫的文章時 格外有感觸 ……… 百年之後~趙寧 我去民權東路的殯儀館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最後的儀式是繞著朋友的棺木瞻仰他的遺容。 看著朋友安詳的臉,想到去世前他因病而極端痛苦的樣子,我減少了憂傷的情緒,感到有點安慰了。 走出殯儀館,我想到今後再也不能和朋友一起喝咖啡談笑,想到生命的短促無常,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告訴自己:好好的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吧!因為百年後再也吸不到了。就覺得空氣特別香甜. 然後,我步行到一家與朋友去過的亞都飯店喝咖啡,在那優美的,歐式咖啡廳裡,我端起咖啡,對自己說:好好的品味這杯咖啡吧!因為百年後就喝不到了. 這樣想,覺得那咖啡特別的香甜. 喝完咖啡,我沿著民權東路向東走回家! 走過了大家都不想進去. 最後不得不進去的殯儀館. 走過了大家都在求財富、求姻緣、求子嗣的恩主公廟,香火鼎盛,可以看到人間永不滿足的慾求. 走過了幾家婦產科的醫院,彷彿聽到新生兒恐慌面對人間的啼哭聲. 走過了廣大的榮星花園,看到幾對情侶在那裡談情說愛,一對新婚夫妻在拍新婚的照片. 啊!生老病死的歷程是多麼短暫,民權東路一千公尺就走完了,我們的人生不就是這樣的在演出嗎? 讓我們更真誠的相待吧!因為我們的人生難得. 因緣難遇! 善意像顆球,丟出還會再回來! 有一次家人一起到一家西餐廳用餐. 那天客人滿多的。菜出得慢,不過還好,陸續送了來,大家開始用餐🍴吃到甜點時,我點的餐還沒送來,因為是一家人,所以我吃一點你的前餐,你吃一點他的主菜,大家都沒注意到這事,但我沒忘記. 送飲料來時,服務小姐很不好意思地詢問:是不是還有一份餐未送來? 我說是,服務小姐很客氣的說了一聲對不起就離開了. 不到三十秒,老闆娘帶著大廚到我旁邊,連聲抱歉說:剛把主菜放下去而已,還要一二十分鐘問我:能不能等一下,或者要退掉. 我答:沒關係,我知道你們今天忙,難免會慢一些我等一下好了,等好的時候幫我打包起來,我帶回家. 老闆娘跟大廚連聲道謝離開. 然後 原來沒點餐的小朋友都有了甜點、水果與飲料. 埋單時我驚訝地問說是否算錯了!老闆娘在旁邊解釋道:因為你的諒解與客氣,所以餐點打八折,沒上桌的那一份免費,小孩子的附餐也免費招待. 我笑笑說:妳太客氣了. 老闆娘回了一句話:因為你的客氣,所以不得不讓我們更客氣. 我笑著離開,不因少花錢,只因客氣也可以傳染給別人…… 我的工作讓我常常有機會介紹想裝潢的客戶給做室內設計的朋友,按照行規,或多或少總會有些介紹費,但我從來沒接受. 大概是從高中開始,當朋友要回報我對他們的幫助時,我總是拒絕. 我只認真的告訴朋友,那天我需要幫助,拉我一把就好了. 因此,當我須全家外出離家數天時,我不用擔心家裡的魚會餓死、花會枯死,當我需要搬運東西時 我不用找搬家公司,當我無車可用時,不必擔心沒人載⋯⋯ 善意與幫助像是一顆球,當你毫不遲疑的將球丟向對你招手的人後;有天,當你也在招手時,也會有顆球飛到你手中,或者,還不只一顆. 這是滿好玩的遊戲,你不妨也試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 如果喜歡~~~就把它當顆球讓別人也感受吧! 讓我們對父母多一點孝心,因為百年後只會剩下懷念. 讓我們更真誠的對待妻子或丈夫,因為百年後就不能攜手散步了. 讓我們更珍惜兒女的成長,因為百年後要擁抱他們就不可得了. 讓我們在每一個相會. 每一個因緣裡,都能全心的付出與融入,都能無私的感謝和奉獻. 讓每一刻相待都是最真誠的相待. 因為、因為、百年後,這些都不可得了!⋯⋯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一直想花時間好好聊聊柯P,現在總算有點時間了。很多人說柯P變了,他的行為和言論已跟他第一任任期時不同,不過,在我的認識裡,柯P始終是那個樣子的。 為免有人要起底,我就先自爆了。一直以來我都不是認真的學生,也不是典型的好學生,我當年就是靠幸運上了台大醫學系。進去之後,能翹的課我絕對翹,不能翹的課我也想辦法翹,以至於我大四之前的出席率,大概兩成不到,成績很爛,差點被退學,當然也經歷過休學。畢業那年,我母親得了重病,爾後過世,讓我重新思考,醫生是不是我這輩子追求的目標?所以最後我拿到台大的畢業證書後,決定不從醫,也別害人,畢竟,以前某老師說過,沒醫術等於沒醫德。 在2014年以前畢業的台大醫學系學生,一定有被柯P教過,我當然也不例外。比起許多人,我對柯P的認識可能沒那麼深,不過既然曾在台大醫院實習過,那就或多或少會聽過柯P的事蹟,也會有『交手』過的情形。一些小的事情我就不提,聽聞來的軼聞也不說,我只提一件我親眼目睹的事情。 當時我在外科加護病房實習。加護病房,是個管制嚴格的單位,通常每天探病時間只會開放兩到三個時段,每次約一到兩個小時,每個病床只會配置兩件隔離衣,也就是,如果同時有三個人要來探視同一個病人,很抱歉,你們得輪流進去,同時也會要求所有探視者要戴口罩與使用乾洗手,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感控(感染控制)。 那天早上,我在護理站打著藥單,在剛開放探視的時間,突然衝進來十幾個人,未依規定穿隔離衣,在我們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時,他們拿起了手機和相機在拍照。當下所有人都很錯愕,包括同時來探視的家屬,我們護理長理所當然的跳出來制止,大罵,將他們全數趕了出去。別說感染控制出現漏洞了,還拍照,病人隱私要不要顧?別忘了加護病房很多病人身上只有一件輕薄的手術衣。 以為這事就這樣落幕了,結果下午時,柯P獨自來到我們單位,對著護理長破口大罵,把人都罵哭了,理由是「妳不給我面子」。原來那群人是中國來的參訪團,說是學者,但這麼不重感控,不重隱私,真的是學者嗎?柯P是否有認真確認每個人的身份,就讓助理帶他們進來?更糟糕的是,這麼重視SOP的柯P,未申報,也未事前知會我們單位,憑什麼要我們放行?然後,加護病房的管制出了這麼大漏洞,你生氣的點竟然是,「不給你面子」? 這事情後來當然傳到了我們單位的長官耳裡。台大每個外科加護病房單位,會配置兩位主治醫師輪班,而這兩位就是我們的長官。當時值班的女老師,是一位台大很嚴厲(學生私下稱為『太后』,我後來申請台藝研究所的推薦信,正是找她,和婦產科的施景中醫師,一位精神科主任),教學認真,但同時人很好的女醫師(我們每個人都被電得不要不要的,但老師常常會在休息室幫我和值班的學長準備宵夜和早餐)。自己的護理長被罵,而且還是對方無理,老師當然無法接受,便直接找柯P理論去了。為什麼我之前從沒在臉書提過這事?我承認我之前也對柯P有所期待的,所以不願去戳破。 回來聊柯P。眾所皆知,他是台大醫學系第一名(國考第一)畢業的『外科』醫師,而外科醫師的主戰場是哪?絕對是在開刀房。在柯P那個年代,沒有健保,前幾名的醫學生志願都在外科(跟現在皮膚科,眼科當道不同),尤其,心外,胸外這種開『大刀』的,更是搶破頭(當時還沒有內視鏡手術。以前林靜芸醫師就跟我們分享,她跟丈夫,前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醫師畢業後,兩人都走外科,可是她在住院醫師期間懷孕了,加上醫院的重男輕女,她就被『下放』到整形外科,孰不知風水輪流轉,現在整外成了最夯的外科)。 而第一名畢業的柯P,可以優先選擇,他自然選了外科。那麼為何一位外科醫師,後來沒在主戰場開刀房發光發熱?或許是柯P也自認為,自己的技術不夠好,不要開刀害人(就像我也決定不從醫一樣)。必須說,柯P這個決定是良善的,我們以前也跟過一些名醫大P們的刀,技術真的點點點,只因為他資歷夠久了,加上會社交,跟病人關係好,就一路升上去。不過大家也別太害怕,這樣的人滿少的,大部分我在臺大接觸的老師們真的都很厲害(我爸爸大腸癌也是在臺大開的)。 如果說開刀房是外科醫師的主戰場,那加護病房就是麻醉科的領地。然而一位外科出身的醫師,被放在滿是麻醉科醫師為主的外科加護病房裡,自然是滿滿的不得意。外科思維和麻醉科是非常不同的。對外科來說,就是一和零,我要開刀,就是要把你問題徹底解決,而你往後的生活品質,才是我次要考慮的。但麻醉科,主要是做支持性的治療,控制你的疼痛,以你的生活品質為優先。我曾經遇過一個病人,在開完某大P的刀後,短短三天,輸了13袋血,台大該血型的血庫因為他而沒有庫存,當時值班的麻醉科主治,跟我們說,「他應該撐不過去」,畢竟看他懨懨一息的樣子,任何人都不覺得有希望。然而幾天後他的主刀外科醫師來,對他在床邊精神喊話,病人的眼神中散發著我從未看過的光芒,他整個人『活』過來了,甚至說服他開第二次刀,只可惜依舊沒能找到出血點,不過至少在一週後我離開該單位,病人都還繼續撐著。 在某個程度上,一位外科醫師被放在加護病房,而非刀房主戰場,那就猶如是在邊疆了,即使你是將軍,但你手下的麻醉科醫師,就彷彿是跟你不同宗不同族的人,某些時候彼此觀點是很難在同一頻率,所以2014年才有傳聞說,柯P在臺大被排擠。 然而在臺大不得志的柯P,在媒體這裡得到了另一種光環。頂著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的名號,外界自然將柯P捧得高高的,柯P在醫院的不如意,此時得到了釋放,因為媒體「很喜歡聽他說」。大概是自從2006年邵曉鈴車禍後,柯P和他的葉克膜團隊一夕之間變得全台知名了。確實以邵曉鈴當時的狀況,是很難救了,然而柯P推廣的葉克膜卻讓她撐了過來,即便後來留下嚴重後遺症,讓她智力退化,是否值得?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她確實活過來了。大概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柯P成了全台神醫,加上媒體對他的提問,他幾乎有問必答,爾後不管是哪個名人明星住院,你去問柯P,他都會透露,然後,媒體就更愛問他,柯P就更被民眾認識,享受這份光環。不過台大醫院當然有自己的公關體系和發言人,然而在那之後,柯P儼然就是台大的發言人了,也確實讓台大感到有些困擾,畢竟,這牽涉到病人隱私。 然後,就是連勝文的槍擊案。在2014年連與柯對擂時,很多人罵連,說柯救了他,他卻恩將仇報。這事情對也不對,柯P是創傷醫學部主任,連勝文的醫療小組,自然跟他有關,但,連勝文跟邵曉鈴當時狀況不同,連的槍傷並未危及生命,而且,更重要的,柯P不是當時主刀醫師。連勝文後來的開刀與治療,當然是整個醫療團隊的功勞,可是我想,最關鍵的還是當時主刀的醫師吧?然而,2014年市長選舉,當媒體把『連勝文救命恩人』這球做給你柯P時,你竟然就這麼吃了下來,不去提及整個醫療團隊,甚至不去提及連勝文主刀醫師是誰(連我現在去查wiki都查不到)?不說出實情,跟說謊當然不同,前者並沒有任何錯或犯法,只是給人觀感不佳。我當時當然也很不以為然,但我也沒在臉書評論過這件事,原因是,我也實在很不喜歡連勝文擠下丁丁,選市長。可是我們這些鄉民不去戳破這件事,不代表柯P你不用去解釋,倘若你那時大器的將功勞歸給團隊,歸給主刀醫師,對你反而是加分的,可是你沒有那麼做。 2014年選舉,我剛好有些朋友分別在柯和連的競選團隊,都是年輕人,但你可以感覺他們的態度不同。幫連勝文的人,多半也對連勝文無感,只是國民黨給的經費和資源多,很多人也不看好連,所以就當來打一份薪水不差的工,「我們只是來工作,但他上不上就與我們無關」。而柯這邊的人很不同,很多人不去計較薪資,而是真心希望柯P上,常常是一人當兩人用,也可以發現,柯P2014年的競選團隊,多半是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可是你也會注意到,這些人在柯競選第二任時,幾乎不在了,包括當時為他操盤網路宣傳,為他安排各投開票所監票的小尖兵,現在都紛紛跳出來喊不支持柯P(以柯現在的標準,這些人也是收了錢的網軍,可是別忘了,他們曾經是為你立下戰績的人)。 在草創時期永遠是最辛苦的,跟著你打天下的這群人,等於在一個未知的未來上下賭注,這些人也是最衷心希望你能闖出頭,而不計較個人利益的(畢竟,要貪利益,去找線上最有資源的政黨即可,何必幫你『個人』,還不確定你未來能不能成功)。然而,在幫助你上位後,卻在四年期間,這些人紛紛走人,這是否意味著你的領導出了問題?而當你已飛黃騰達時才來蹭的人,不能說全部,但多多少少是有些要貪圖你能施予的利益的。 我前面說了,某種程度上,柯P在醫界當時確實是有些不得志的(要說排擠也可以啦),但不得不說,當他2014決定參選時,醫界還是非常欣喜的,也期待他帶來些改革,希冀他是政壇清流。這情形一直到2018他競選連任時都沒變,我身邊許多醫師友人,老師,捐款給他,我相信他的捐款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醫界。可是為何2019年之後,這些人幾乎都不支持他了?包括我最敬重的施景中老師。 只要曾經在台大待過,或多或少會聽老師們聊起柯P的一些事,有些好笑的,也有些荒謬的,然而,我只能說,醫界的老師們還是滿仁慈的,或者說,他們仍對柯P有些期待,所以在柯P進入政壇,甚至讓大家失望後,依然沒有人跳出來翻出柯P的過往。而我自己本身對柯P進入政壇的兩個期待,是希望他對酒駕和健保制度發聲。 大家應該有印象,2013年柯P的愛徒女醫生遭酒駕撞死的事吧?當時柯P積極奔走,成立酒駕防治協會。然而在2014年,柯當上市長後,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卻幾乎不再為此事發聲了?就連去年過年孝子被酒駕撞死,行政院長,總統都發聲了,也不見柯的粉專有任何動靜(我只觀察頭一兩天,後續沒追蹤)。或許有人說,酒駕又非首都市長管的,但,外交議題,兩岸議題又豈是台北市長範疇,柯不也頻頻發表意見?在柯的第一任任期,柯P享受著全台的焦點,幾乎從未有任何政治人物這樣受『所有』媒體,不分藍綠的愛戴,那時候你柯P要講話,誰不會拿麥克風給你?可是你卻沒趁著這份光環尚在,去為酒駕的事情多做點什麼 而另一個議題,健保,更是沒看到柯P有去想改變環境。只要在醫界待過,不可能不知道健保制度的問題,健保對全台人民絕對是個最好的福利政策,但不代表它不需要改革。在我在台大實習的時候,應某位老師要求,去試算了健保比例,也才發覺這套制度存有很大的問題。 當時某一個華僑,十幾年來沒回台灣,更沒繳健保費(傳聞他在泰國因吸毒後恍神,引發火災),導致全身80%燒燙傷。他回台灣後,只補繳了幾個月保費,就恢復了健保身份(每年乖乖繳保費,一年又只看一兩次醫生的我們,顯得很蠢)。住在台大醫院一個多月,每天早上要兩到三位醫護人員幫他換藥一個多小時(其他病人約一位實習醫師,十幾分鐘即可換完),期間進開刀房手術三次,住院期間總共花費五十萬台幣,而因為健保,他竟然只需要負擔不到五千元出院費用,也就是不到1%!住在台北市蛋黃區,一間雅房租金也不只五千了,什麼時候我們的醫療服務比最廉價的旅館都不如?當然,他是病人,他不是自願生病,可是這比例也絕對不合理。我相信柯P對健保制度一定比我更熟,但,他也從未把握他的光芒,去做些什麼改變和聲援。 2018年我也曾跟我爸大吵過(我爸偏綠,我媽那邊家族則是以軍公教為主的鐵藍),他認為柯P反過來咬民進黨,是背骨,而我認為民進黨這三年做不好,一直抓著柯打很煩。我也曾經為器捐的事,跟一位堅信柯P有到中國賣器官的護理師吵過。即使我知道柯P一些事,他稱不上好人,但也絕對不是壞人。那麼為什麼柯給人感覺立場跟四年前不同?等我最後來解釋,先來說說柯給自己貼上的標籤,也是最為人所知道的,他的特質,『台大醫科』和『亞斯伯格』。 說真的,台大是個很大的包袱,又是醫學系(當然,享受的資源也很多。資源?受人關注本身就是資源啊,以柯P為例,他如果不是台大醫院主任,參選時受到的注意會這麼多嗎?)。例如在朋友聚會自介時,當你說你是清大,成大,大家會「哇」,但你說台大時,得到的反應會更大(我沒有要戰學校,清大成大各大學校都很好,可是也不可否認,各類組第一志願都剛好在台大)。明明只是在講自己學校,但你講「我們成大」,和「我們台大」,後者聽起來就是格外刺耳,彷彿你在『強調』什麼。以至於我連在家,提學校的事,都是用「我們學校」取代「我們台大」,因為連我爸都在吵架時嗆過「你台大了不起?」(自己兒子讀台大,卻被拿來當攻擊點是滿怪的)。 然而柯P本人倒是完全不避諱,而且一直強調。如果是一個毫無知名度的素人,或新人,需要點話題,可能需要強調自己學歷,但,全台灣有誰不知道柯P是台大的?而他往往在說話時,很愛去強調「我們醫界都balabala」,台灣政壇,曾經是醫生的並不在少數,可是只有柯P會在說錯話時,拿整個醫界來幫擋箭牌。一再的強調自己的學歷,也是在樹立高旗,「我跟你們思維不一樣,我比較聰明」,也就可以感覺得出,他言語中流露的傲慢和自戀,跟他不願採納別人意見的特質(可以對照後面形容的亞斯伯格)。 柯P的另一個大標籤,就是亞斯伯格症。這彷彿是他的免死金牌,每當他說錯話時,他和他的支持者就會用這個病症去為他開脫。要說亞斯伯格,我絕對能來好好說明,因為在我最親的家人中,就有兩位,其中甚至有我打從出生就接觸的人。當然,不是每個亞斯伯格症狀都一樣,就像憂鬱症一樣有個體差異,然而它能被歸類在同一病症,絕對是有某些共同性,所以從我家人身上,也能看到與柯P類似的狀況。為了個人隱私,我不說明是誰,也很抱歉,為了讓大家了解,我必須舉例說明。 亞斯伯格的人,很常關注在一些小事情上,然後就『黏』住了。上個月才發生一件事,當時我們一家人,開著七人座的廂型車,要去祭拜我媽。小亞斯(我某位亞斯格症的家人),在出發前,我們答應他,會繞去消防局看消防車(他『黏』住的事物,就是各式車子)。然而開車的人忘了,過了紅綠燈,沒右轉,直接往目的地開去。小亞斯提醒了我們跟他的『約定』。一般的孩子,你這時候繞個路,繞去消防局就沒事,可是他無法接受,「車子開回B2,車子開回B2」,他不斷叫嚷著,他沒辦法接受路線不是照他原本的『預期』,所以他要求車子回到原點,也就是開回我們住家大樓的B2停車場,重新出發。就這樣,我們照他的『期待』做了,多花了二十分鐘,開回B2停車場,然後右轉去看消防車。如果你不照做呢?那就是一整個早上的不安寧,因為他『黏』住了。 像柯P這樣的人,不是不會說謊,而是他們說謊很容易被拆穿,他們難以隱藏情緒,所以當你感覺他在說謊,別懷疑,他十之八九真的在說謊。因此當柯P『失言』講出那些話時,別懷疑,他是真心這麼想(包括她所有歧視言論也是)。亞斯伯格的人,常會因『黏』在小事情上,而失去耐性,甚至忘了看整個大局(如我上面的例子)。當他在憤怒的情緒時,很抱歉,不管周遭的人在做什麼,都必須停下來,『處理』好他的情緒,在他們的觀點裡,天塌下來的事,都沒有他現在這個情緒重要。說真的,那也不是他們願意的,都說是『症』了啊,你也不會叫一個憂鬱症的人,不要憂鬱吧?某方面來說,亞斯伯格的人自己也很痛苦,那也不是他們願意的,但他們就是很容易『黏』在這些雞毛蒜皮的事,然後情緒也『黏』在這,走不開。例如,我上面說的那個小亞斯,除了車子外,他還愛星星和數字『8』。買滿天星的餅乾給他,其他的樣式你可以吃,但如果星星樣式的你拿走了,他會崩潰一個小時。某次他兩歲的妹妹『誤拿』了星星的吃,他崩潰了,明知道不可能,但他要求妹妹吐還那顆餅乾給他,即使我們拿出其他十幾顆星星樣式的補給他,他也不接受,他只要被妹妹吞下肚的那一顆。 這樣的人,可能很聰明,很有智慧,但絕對不適合當領導人,因為,所有的決策都必須以他的情緒為第一優先考量。而亞斯伯格看事情的『標準』,也不見得與一般人一樣,例如,他可能很討厭煙味,所以覺得抽菸該判刑(我講得比較誇張),但他又覺得偷竊沒什麼,只因為在他的『標準』裡,抽菸是比偷竊更嚴重的罪。不過,我還是自次強調,不管任何病症,都無法完全解釋每個患有此病症的病人的狀況,其中還是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為何說柯P自始至終都沒變呢?你從他2014年參政以來就可發現,他的某項『標準』從來沒變過。「說我柯P壞話的,就是壞人」,這就是柯P最高的標準,也可以說是民眾黨的圭臬。2014年,國民黨打他打得兇,然後民進黨禮遇他,不提名候選人,所以他覺得你國民黨好壞,民進黨是我友邦,我還幫你立委助選。然後,2018年,民進黨開始打柯,國民黨樂見你鷸蚌相爭,所以柯P改變了態度,說我壞話的民進黨才是壞人。中共從沒批評過我,所以中共在我眼中也不是壞人了,這就是柯P的『標準』。這標準是不是很符合我最前面提的,「你不給我面子」的加護病房事件?因此,也不用期待,將來民眾黨內會有持跟柯P不一樣的聲音,會有持跟黨主席柯P不一樣意見的人,不然你就是我柯P眼中的壞人。很幼稚嗎?對,在跟亞斯伯格相處的經驗,我覺得他們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掌握,也相對容易操控,只要你抓對他的『標準』,和讓他『黏』住的是什麼。 還有,別再1450,網軍網軍的叫,我還真沒收到任何政黨的錢和指示。如果不認同你,你就要認為他是收了錢幫敵方陣營做事,我只能說,你會少聽見很多聲音。你可以試試拿錢給我,我一定收,但不會幫你說話,謝謝。 最後補充一點,很多人覺得柯P第一任市政不錯,為何現在變這樣?就如我說的,他前後兩任身邊走了很多人。當初圍繞在他身邊的人夠強,也真的是衷心為他打拚。而這也是柯P人格特質最要小心的一點,他的所有政策,會被周遭的人左右(如我前述,說我好話我就覺得你是好人,所以我就採納你的意見)。所以柯P將來還是有機會成為好市長的,只要圍繞著他的人,心態夠良善,但,他的高度也差不多到這了。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行醫二十餘年,我為什麼給病人開的藥方都是素食⁉️ ㊙️吃素夠營養嗎? ㊙️發育中的小孩及體力不好的病人、老人或孕婦可以吃全素嗎? ㊙️吃全素一定就能健康不生病嗎? ㊙️為什麼不要吃奶蛋呢? …… 這些都是許多人對於全素飲食的疑問與擔憂。 本文為「大愛電視台」專訪楊濟鴻醫師之全文記錄,讓我們來看看楊醫師怎麼說。 【問】:當醫生的人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康,楊醫師您從醫那麼久了,為什麼現在強調要吃全素才能保持健康呢❓ ⬛【楊濟鴻醫師答】: 這個過程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我學中醫和西醫(擁有中、西醫師執照),從傳統醫學或是以前所學的現代醫學、營養學,也都主張奶、蛋、魚、肉、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種種營養都要兼顧,我想現在普遍大家還是抱持這個所謂六大營養素均衡攝取的觀念吧。 台灣以前是農業化社會,逢年過節才有魚、肉可吃,無形中加強動物性食材比較營養的印象,老一輩的人都有這種概念。 但是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因緣,這個因緣來自於我的慧深法師。 我現在開中醫診所,中藥當中含有動物性成分的藥材,比如:蛤蚧、鹿茸,若從中醫藥的角度而言,這些藥材是有其療效的。 但是在六年前,有某因緣告訴我,如果我還繼續使用這些含有動物性成分的藥物治病,我們家將會遭逢一些事故。 當初我的同修有先在師父那邊參加朝山,但並沒有深入了解佛法,只知道師父一直交代我們吃全素,我們也知道應該吃素。 若說我不吃素的話,我會遭受一些果報,那我還可以接受,但今天我是拿這些藥去治療病人的,又不是我自己要吃的,怎麼不可以呢?我不能信服。 我就向同修提議要拜訪師父。那是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十二月三十日。師父很慈悲接見我們,但我一見到師父,就一直跟他爭辯為什麼不能使用動物性藥物,而使用植物性藥物就可以? 雖然師父用了很多方式告訴我應該改用不含動物的藥,但我都聽不下去。後來,有一個年輕的師父過來,師父請她跟我分享一下。 只見她坐下來後,卻說不是她要分享,而是有人要說話,然後她眼睛一閉,手下垂,呈現半身不遂樣,駝著背,分明就是我媽媽往生時的狀態,那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的情況。經過許多事情證實,她的確是我媽媽要來告訴我一些事情。 ◐◐我媽媽為什麼會駝背❓又為什麼會半身不遂呢❓ 原因是她有腦幹出血性中風,而會腦幹中風,又是因為往生前大約十年的背痛,任何醫學檢查都是慢性肌筋膜炎而已,不算治療很困難的疾病,但是總是不能治得好。 她大概因為背痛而不能活動,年紀大的婦人晚上都會頻尿,她躺下去就不敢動,一動背就痛得受不了,頻尿卻不得不起床,從打算起來到上廁所,我爸爸觀察過,每一次至少花費十分鐘。 也因為背痛,最後她索性連運動也不做,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好,下肢深部靜脈栓塞,我把她送到榮總一個我認識的醫生那裡,注射抗凝血劑,這卻導致她的腦幹血管破裂,中風,三年多。 我媽媽出來告訴我她的背痛是什麼原因❓是因為被牛肉的山壓住。但媽媽生前是不能吃牛肉的呀,為什麼她會被如山的牛肉壓住❓ ♥後來我媽媽說:我的外公在日據時代就經營一家很有名氣的日本料理店,我媽媽當時每天放學,外祖母都會要她幫忙熬煮牛肉,攪動鍋裡的牛肉。就這麼攪動牛肉而已,她都要背負因果,承受這種果報,被牛肉山壓住,所以她的腰直不起來:慢性肌筋膜炎。 她說,如果我還是使用含有動物性成分的藥物去治療患者,我也要背負這些果報。看到那一幕,我不再跟師父爭辯動物性藥物可不可以使用的問題了。 ♥我媽媽還說,因外婆家開日本料理店,自幼她就吃得很「好」,外婆常把許多「好東西」藏在白飯下,現在這些動物:螃蟹、蝦、魚、小卷都圍著她要索命,要報復。師父就教她趕快向眾生求懺悔。 (看到這一幕後,當下我就發願吃全素),而且在一個星期內就將診所內含有動物性成分的中藥全都下架了。 有一天午休,我突然間右邊肋骨痛到受不了,我想我睡覺的姿勢很正確,沒有理由這麼痛。因為接觸過師父,我想必然是果報所致。所以我不斷的持往生咒,希望能夠因此拔除他們的痛苦。 但那時候我並沒有確實的感受到眾生的苦,雖然不斷地持咒,但我的病痛沒有特別的改善。就在那晚剛好新聞播報一則虐狗的畫面,我當下覺得狗很可憐,似乎可以感受到牠的苦,就這樣才持三遍往生咒,結果肋骨處的痛竟然頓時消失掉。 ♥原來,重點不是在持幾遍往生咒,而是在持咒、求懺悔時,您有沒有真正去同理感受到眾生的苦。 又有一個因緣。我的牙齒不好,去植牙,找了一位很有名氣,而且是每個月還要巡迴幫牙醫師上課的植牙醫學會林理事長。植牙前有先幫我做了完整的評估,我那時候骨頭的強度有三十五牛頓,我的嬸嬸那時也有做,但骨頭強度只有我的一半而已。 我想,我去植牙一定沒有問題,而且那是很有名的醫生。我總共植了六顆牙,一段時間之後拆開來看,發現情況很不好,骨骼溶解,連拆四顆都是骨頭溶解,失敗了。 他說他植牙從來不曾失敗過,要失敗一顆就很難了,他實在想不通原因。他說他要把我的案例拿到醫學會報告,讓大家一起來找尋原因。 後來有因緣我到師父那邊,眾生出來告訴我,過去生我傷害很多眾生的牙齒,今生我就是承受這個果報。 我誠心的向他們求懺悔,結果,剩下的兩顆植牙,成功了。知道這一幕的林醫師也說:早知道這樣,您就應該先去懺悔,再來找我植牙的。 ♥後來輾轉得知這位林醫師也改變吃素了。 民間總認為醫學無法解釋的病,就是因果病。 我現在確信,凡所有病都牽涉因緣果報。 原先如果知道會如此,應當趕快求懺悔,化解眾生的怨氣。另外,這半年來,我的口腔潰瘍很嚴重,反反复覆發生,每一次都破八到九個洞。後來知道,這些都是不同的因緣果報。 我想,我們累世的習氣常常是一樣的,犯同樣的錯誤,因緣成熟,眾生找到你,他們就要報復。 我想,怎麼口腔潰瘍那麼厲害,又怎麼都治不好?一個洞就讓人吃喝都很難過,我有那麼多洞,我想做切片檢查。牙醫師告訴我,以他們的經驗來看,這根本不可能是癌症。 我自己也知道不是癌症,但是為什麼都治不好?中醫西醫的方法都用過,治不好;那個很有名的植牙醫師也想不出治不好的原因。 有一次植牙之後,突然間嘴巴痛到受不了,幾乎是整個晚上眼睛都不能闔起來睡一下,看我同修睡得那麼熟,真想把她叫起來。這時我才體會到有些患者說的「痛得想去撞牆」。 以前我們醫生往往以自己的專業說患者亂講話,不可能痛得那麼嚴重,醫生往往沒辦法體會患者的痛苦。 我找醫師檢查,結果是一切都安好,確定不是口腔潰瘍,他實在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痛得那麼厲害。痛得很奇怪,晚上整晚都沒能睡覺。 後來一直等到早上八點,我就撥電話請教師父,師父說十分鐘再回撥給我。回撥過來時,師父直接問我:「楊醫師,你有沒有釣蝦?」聽到「釣蝦」二字,直冒冷汗。 我沒學佛前,在中醫院上班的時候,藥商經常在我們休息的時間,招待幾個醫生去釣蝦。從那時候我培養出興趣來。我同修那時也會跟我去釣蝦。 我釣蝦的技術很好,還去買專屬釣桿。泰國蝦的釣場,人家用的是死蝦肉為餌,我是自己開車到水族館買小活蝦作餌,所以有時候一桿釣起兩隻蝦子。 聽到師父問我有沒有釣蝦?我嚇一跳,我想,出家師父怎麼知道釣蝦這個活動?大概知道釣魚,怎麼師父問起釣蝦?我說我有釣過蝦,又把這段經歷告訴師父,師父說:「你要跟蝦子求懺悔。」釣蝦鉤起來,我的病痛就如同他們。 幾年來我的同修參與尋聲父母教育協會,擔任講師,她那時候正好去做牙齒矯正,牙齒綁著鐵絲。有一場演講,本來好好的,她上了講台,很奇怪,每講一句話鐵絲就刺到口腔,講一句就刺,講一句就刺。我和同修承受著釣蝦的果報。 我打電話給師父時,我的嘴痛得合不起來,當我聽到「釣蝦」二字,我誠心的求懺悔,內心深深的體會到蝦子被釣時的痛苦,我嘴巴的痛苦當下消失,唯有感受過的人知道那種病痛當下消失的喜悅。 ◑◑最近又有一個例子需要跟大家分享。 我參加一場法會,遇到一個小女孩。最近流行兒童輪狀病毒或諾羅病毒,都會造成腸胃炎。午供後我吃飯,小女孩的媽媽帶她過來,說:「楊醫師,我女兒痛到吐,又發燒。」 後來幫她觸診,按肚子,有一點張力,我說這是急性腸胃炎,可能是正在流行的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 先幫她刮痧,穴道指壓,後來給她一些隨身帶的藥,讓她吃看看。她還是不舒服,讓她休息一會兒。 不過,我心裡明白,我跟隨師父六年了,不斷的看到各種因緣果報,我深深體會到,所有的病,包括感冒,其實背後都各有因緣的,「凡所有都是因緣果報」,所以我建議她們好一點以後要去請教師父。 我吃過飯後,進到師父的會客室,門一打開,看到那個小女孩很輕鬆的在那裡頭,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原來,過去世在泰國有選妃活動,當時他們喜歡豐滿身材的,這個小女孩當時就是負責幫忙灌食的,讓那些女性很快的由五十公斤胖到一百公斤,一直灌食。 這一次她的肚子腫脹,疼痛,表現出急性腸胃炎的狀況,原來是過去這個因緣的果報。經過她誠心的求懺悔,病痛好了。你看,我吃飯時間大概不到十分鐘,她痊癒了,飯前和飯後的她有著天壤之別。 本來小女孩找我時痛哭流涕,求懺悔之後,她的病痛當下消失。 ◐◐㊙️為什麼臨床上我一直要求患者吃全素? 就是為了這個:凡事都是因緣果報,如果不吃全素,犯了殺業,日後必得報。 【問】:我們都說要吃素,你強調全素,連蛋和奶都不吃,為什麼❓ 【楊濟鴻醫師答】: 吃素有很多層次,五辛素、蛋奶素、奶素、蛋素、全素。現在食品要標示哪一種素,讓消費者明白。我為什麼堅持要全素?奶蛋魚肉都不可以吃,尤其是蛋。 臨床這麼久,不管學佛的,或很多已經吃素的人,我發現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其內心實際上還是擔心吃全素會營養不均衡,認為全素不夠營養。 民國一百年(2011年),有一個團體歲末祝福時邀請我去演講,演講過後,有一對母女在外面等待我出去,媽媽跑過來說:「楊醫師,聽完你的演講以後我心安了。」這句話讓我感動至今。 我問她為什麼心安了?她說她的女兒(可能是讀幼兒園或國小一、二年級)當時看到「慈濟入經藏」的活動,那麼莊嚴,非常感動。因此,她的女兒也要響應上證下嚴上人的號召全面茹素,要吃全素。 不過,這位媽媽心裡頭還是很擔心全素會不會營養不良?但她聽了我那一場演講以後,她才知道原來從醫學、營養學來看,全素就有足夠的營養。 臨床上我看到許多吃素的人,其實內心都還是擔心吃全素會營養不夠,就像這個媽媽一樣。為何會這麼說呢? 就以下的情況,如果您不敢堅持吃全素的話,那您的內心必然還是擔心吃全素會營養不夠的,例如: 1⃣,當女兒或媳婦懷孕時,本來吃素的長輩們,都不敢讓女兒或媳婦完全吃素,因為他們會害怕萬一營養不夠,未來的嬰兒寶貝孫子發育不良。 2⃣,孩子正在發育時期,很多吃素的長輩也不敢讓孩子只吃素。 3⃣,成年人得了重病後,比如得了癌症,正在接受化療時,很多醫生乃至營養師都告訴病人要吃營養一點,否則白血球會降低,會要病人多吃牛肉等紅肉,喝雞精,很多人都會聽醫生、營養師的建議吃葷,他們認為這樣才有足夠的營養,他們認為純吃素,不夠營養。 4⃣,老年人。很多晚輩不敢要求家裡老一輩的人吃素。 事實上,國內外已經有非常多研究證實:全素就有很好,很足夠的營養了。 以蛋白質來談,本來我們認為動物性蛋白質對人體最好,很多吃素的人還吃蛋,為的是補充蛋白質;但從現今的醫學和營養學來看,蛋絕對是吃不得的。 有些宗教信仰者,認為可以吃蛋,因為他不具有生命。 我向他們說明,現在很多蛋的養殖生產過程,幾隻母雞在A4紙張大小的鐵籠子裡一起飼養,出生直到老死,都在那種環境裡養著,從來不曾放他們出來活動。 有些雞的腳陷在格子鐵絲間,跛了,活動時機少,所以體質也都很差。這樣的方式飼養的母雞能不生出瞋恨心嗎?這種怨氣會投射入所生下來的蛋裡。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很強烈的訊息,會有很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格子籠養著的母雞,所生下的蛋,即使沒有受精過,因為母雞有瞋恨心,吃蛋的人還是要受到果報的。 最近有主張要改變飼養方法,像放山雞一樣,給母雞很大的自由空間,隨意活動,但就是公母分開,不給予交配。 像這種飼養方式所生出來的蛋,似乎已經比較人道了,那又為什麼還是不能吃?因為這樣飼養的方式,還是將母雞和公雞強制隔離,對於那些原本可以透過自然交配而被生出的小雞來說,這樣的方式還是斷了牠被生出的因緣,這些小雞難道不瞋恨嗎?所以,從醫學、營養學和因果來看,蛋絕對不能吃。 牛奶、羊奶不能喝。您知道嗎?人類是所有動物當中,斷奶之後還在喝奶的動物,所有哺乳動物,斷奶之後就不再喝奶了。 而且人類更離譜,不但斷奶後還一直不斷喝奶,而且是喝不同物種的奶水。不同物種的奶,蛋白質的結構不同。 ♥《救命飲食》這本書,我常推薦患者去閱讀的書,各位可以看。他發現(牛奶與肝癌有關聯,牛奶所含的成分其實不適合人體)。 ♥以前的人說喝牛奶可以補充鈣,廣告常說多喝牛奶補充鈣質,多喝羊奶補充鈣。(其實牛奶羊奶會導致鈣離子流失,不是補充鈣)。 以前對牛奶鈣質的研究是在實驗室做的,因為牛奶確實含有一些鈣質,所以認為只要多喝牛奶,那它的鈣質就會進入身體。 ♥後來,更多的研究顯示,牛奶的鈣質人體是不容易吸收的。世界上產牛奶的六大國家:美國、英國、芬蘭、瑞典、紐西蘭、澳洲,他們國民骨質疏鬆比其它國家嚴重,少喝牛奶的國家人民骨質密度高出很多,這是一個事實。 喝牛奶,雖不會導致殺生,但是我認識一位師兄,他有一塊地出租給台灣某家生產牛奶的公司,這位師兄親眼目睹。 他說為了讓母牛大量產乳,使用大量的賀爾蒙等東西,我想這個是不爭的事實了,師兄看到母牛的乳房大到垂到地面,走動時乳房就在地面拖著,皮膚都磨破了。他看到那一幕,當下就不再喝牛奶了。真的很不人道。 我們今天既然學佛了,我覺得我們要慈悲,不能夠只看到人類,應該對所有眾生慈悲,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大家都一個樣子。 我跟許多不同宗教徒來往,(覺得眾生平等的觀念很重要)。接近師父以後,我更加明白,眾生不只是我們看得到的,還許許多多無形的眾生。我們為什麼會有病痛?我舉的好幾個例子就可以知道,(過去累世我們所傷害的眾生,他們還在怨,還在苦,所以他們會尋尋覓覓,日後一旦因緣具足,就讓您受果報了)。 ㊙️再跟各位分享,很多人痛苦到極點時,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因為他們認為死了什麼都不知道,一死百了。 其實這個觀念是大錯特錯。許多因緣讓我看到,(例如我的母親死後直到找到師父解除病痛之前,她就是那麼的痛苦,往生之後那個業果報的痛苦還在)。 ♥今生我殺了你,即使我死了,(你對我的怨氣依然存在,因為你怨,我還要受苦,累世之間,你尋尋覓覓,你找到我,就要我受苦,我要承受果報)。 ♥我了解到,(我們會病痛,因為我們過去傷害過眾生吃過眾生,他們還在苦還在怨,我們才會承受病痛)。(我們除了吃素,也要跟眾生解冤釋結),不要再造作新的惡業,結下新仇。 ♥許多經典提到,水懺提到,地藏經也提到殺生的人要受到多病短命報。我為什麼那麼篤定?因為我親身體會到,又目睹許多事例。(吃素,就是不再造新的殺業)。 但是開始了解並吃素之前,我們所傷害的眾生怎麼辦?我們對過去所傷害的眾生,一定要誠心求懺悔,而且時時用心觀想,希望他們也都能一同學佛,一同得到離苦得樂。 我一直在想什麼才是真心求懺悔?為什麼師父常會說你們都不夠用心?後來我才知道那是觀想,生出同理心,(願我從自己身體的病痛觀察到眾生的苦,我就不再想到自己的病痛,那個當下就是真實的懺悔)。 以前民間經常流行「吃這個補這個,你有什麼病痛就吃那個」,心臟不好的人多吃動物心臟。這種傳說實在是很大的錯誤。 🌐最後,我要做一個總結: 身為一個佛弟子的醫師,我深切體會到所有病痛的真正病因就是其背後的因緣,所以我除了給予病患醫藥治療以外,(我一定要求他們吃全素,就是奶蛋魚肉均不吃)。 ♥這里特別要注意:(蛋絕對不能吃)。而且,每天還要不斷的反省,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此不再造作新的惡業,並努力行善,布施。 但是要特別注意,功過是不相抵的,所以我們更要以同理心,真心地求懺悔。能夠這樣,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的治療。 那麼多醫生都主張吃素了 你也快快跟上 新時代健康飲食方式的步伐吧 【注】: 楊濟鴻,台灣中醫師,透過純正中醫藥的調治使患者的身體回歸平衡,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 對患者強調“全植物性飲食”(即奶蛋魚肉均不吃的全素飲食)對身體的好處。 圖文轉分享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轉載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