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3 年前
(轉貼)分享
人間菩薩的示現,又如何在我相中取捨!摸參考!
感恩您!
祝福您!
王必勝:擔任救災萬用工具人一年半了,屢建戰功,一直沒有深入的媒體報導,直到最近這一篇,證明這個人很低調。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是真英雄,也是真俠客。
英雄通常都是有些這個那個不完美之處的人,但在危難時刻能化險為夷。王必勝的不完美之處就在於他不會公關宣傳太過謙虛低調,遇上惡人就容易人善被人欺。
如果你遇上緊急災難,你是希望王必勝來救你,
還是希望柯文哲?大叔會選擇要柯文哲離開偶遠一點,盡快呼叫王必勝到現場來。
柯文哲這種人就算把你不小心醫到沒救了,都會說這是小護士或設備廠商的錯、接下來最好考慮務實的器官捐贈,讓你死不暝目……
「抗疫救援王」
王必勝讀懂阿中部長眼神,自嘲躺在地上被踹1個半月
2021-07-21
從去年親率醫護人員搭機到武漢接回台商及家屬,到今年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苗栗電子廠群聚、Delta變種病毒入侵屏東,及至近日的台北市環南市場群聚案,每個戰場都可以看到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親赴第一線指揮的身影,他也不負所託,一場又一場完成艱巨的任務。
因為勇於負責和高效率的表現,讓王必勝成為大家口中的「必勝客」和「新戰神」;
在每個瀰漫恐慌與焦慮的群聚感染案現場,只要王必勝現身,似乎就有安定人心的效果。
雖然名字是帶有霸氣的「必勝」,對外也建立了驍勇善戰的形象,王必勝本人卻相當低調。問他為何選擇從醫,他先講了一些通俗的答案:
因為醫師是不錯的職業,社會對醫師很尊重,醫科考試排名很前面等。深入追問,他才坦言,母親在他小時候就因肺癌過世,這和他讀醫科有一些關聯。而他選擇了胸腔內科,在曾經治療過母親的北榮(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科名醫彭瑞鵬門下學習,可以想見,從醫之路背後有著母親的身影。
在北榮完成總醫師訓練後,王必勝說,那時沒有主治醫師缺,他已經在找工作,談了好幾家醫院;離開北榮前夕,台灣爆發了SARS,改變了王必勝的職業生涯。那時擔任北榮胸腔部主任的彭瑞鵬被指派為北榮指揮官,他派王必勝當總聯絡人,處理各種緊急協調工作。
「有時候人在一生中遇到一些事件,才會了解自己的潛能在哪裡。」
王必勝笑著說。因為SARS的臨危受命,王必勝發現自己在行政和協調規畫上「還可以」,長官也看出他的長才,將他留下來,轉任醫務行政部門。在北榮一待近20年,除了維持胸腔科門診外,他做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務,當過國際醫療中心主任,也代理過掛號組長、住院組長、病歷組長等職位。因為和北榮關係密切,加上北榮先前已演練過池化檢驗(Pooling)的篩檢模式,王必勝處理的許多群聚案,都是委託北榮進行快速大量的篩檢工作。
從北榮借調擔任金門醫院院長之後,王必勝被延攬到醫福會擔任副執行長,2018年升任執行長,一直和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共事,兩人培養出絕佳的工作默契,在這次疫情中顯露無遺。
去年初,和對岸斡旋許久的武漢包機終於成行,王必勝親自帶著12位醫護人員搭華航到武漢天河機場接人,穿著全套防護衣,全程不吃不喝不上廁所,還得面對中國不斷改變的規則與突發事件,終於成功把同胞接回來。他說,那次的決策考量是瞬間的,就是開會時和陳時中「眼睛對到」,他知道陳時中希望他去,陳時中也知道他願意去,就臨時組隊去了。
接下來,不管是磐石艦、諾富特飯店、苗栗京元電子廠等各種事件,哪裡有群聚案例,王必勝就衝到第一線處理疏散與篩檢工作。醫福會(全名是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轄下有26家部立醫院、超過1萬7千位員工,擔任最高管理職的王必勝並沒有必要到前線。他解釋,部立醫院直屬衛福部,是部長可以直接調動的人,算是陳時中的子弟兵,必須展現出有效能而且使命必達,「要到疫情最前線,同仁也會擔心,要讓他們不擔心,就是看到主帥比你還早到第一線。」
抱持這種態度,王必勝帶著部立醫院的同仁無役不與。他笑著說,
初期是示範作用,
「後來好像做出口碑,變成慣例了,哪裡出事就去哪裡。」開會時大家提出哪裡有問題,接著沒有人說第二句話,「我就直接問:『我現在出發嗎,還是晚一點?』」對於指揮中心的分工,他說,每個人的專長不一樣,「外場一律由我處理。」
車上隨時備有替換衣物的王必勝,說走就走,曾經
在部桃前進指揮所住了21天,
在苗栗前進指揮所住了十幾天。
家人已習慣他的工作模式,兩個女兒晚上若沒看到爸爸,就和他視訊,他會告訴女兒現在人在何處。
抗疫之路有驕傲 !
超前部署檢疫所防醫療崩潰,不多談自己的表現,
王必勝話鋒一轉強調,他最驕傲的,是疫情期間所有交辦的事,
部立醫院同仁沒有人推辭、拒絕,
每個人都是被交辦任務就去做,
對提升部醫的形象有很大助益。
身兼「公立醫院協會」理事長的他說,部醫的前身省立醫院曾經有輝煌的時代,但精省後因為署立醫院弊案、房舍老舊等因素,後來在公立醫院體系中一直居於弱勢;
這次疫情大家很拚,也得到很大的認同,
以前部立醫院很難招到年輕醫師,
現在桃園醫院、台中醫院等機構招人,人選甚至多到可以挑。
王必勝強調,這是部醫轉變的契機,5年、10年後會變得更好,或許那時他已不在醫福會,
但領導人不要一直想在任內看到成果,而是要為機構鋪陳茁壯的路。
不只是篩檢和收治病人,部醫也承擔了中央設置集中檢疫所的全部工作。王必勝表示,26家部立醫院總共成立了48家集中檢疫所,有5千5百個房間,他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大家笑我是全台最大旅宿業者,沒有人比我管更多房間。」
雙北疫情爆發時,中央檢疫所幫雙北收了兩千多位隔離者,其中1千多位是輕症患者。王必勝說明,去年設置檢疫所是為了隔離和檢疫之用,但他有想到,
如果醫療量能不夠時,檢疫所可作為輕症治療的場所,這次疫情爆發後,果然用到了,
那時雙北醫療量能早已滿載,如果沒有將1千多位輕症病人安置在集中檢疫所,雙北的醫療可能就垮了。
雖然接收了雙北的隔離者和輕症病患,那時雙北市長幾乎將「槓中央」當成每日記者會的主軸。
對於雙北一面向中央求援、一面將矛頭指向中央的事實,王必勝說,都有拿數據出來說明,但民眾往往接收不到這些訊息,或者媒體標題不這樣下;
後來他們想通了,不管怎麼做都會挨罵,
只能該做的事就做。
他說,疫情爆發時,台北市只有劍潭一個檢疫所,新北市完全沒有,「只好拜託我們幫忙收,我們死命收,北部滿了就往中部、南部送,一面請雙北趕快設立加強版防疫旅館。」那時很驚險,最高峰時一天收6、7百人,
他每天都在算房間的周轉量夠不夠,擔心只要再一週沒有控制住,連中央檢疫所也撐不住,就會像國外一樣崩潰了。
抗壓之路有選擇 與陳時中自嘲看待外界批評!
提到檢疫所,王必勝話匣子大開,他指出,「如果你問我在疫情中做了什麼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個,
不是到前線的那些工作,
證明廣設檢疫所有幫到別人。」
去年大量設置檢疫所,但台灣疫情平穩了很久,檢疫所很多是空的,他坦承,後來壓力頗大,那些被徵收房間的公家單位和軍營都要求收回房間,他自己心裡也想著「我會被審計部盯死」,但他看國外疫情一直燒,不敢撤。還好堅持住了,在5月疫情最嚴重時派上用場。
他強調,不管中間花了多少資源,在疫情最嚴重時,讓國民可以被安置、讓病人有地方被照顧,
這個價值無法用金錢度量。
對於外界給的「台灣阿信」稱號,
王必勝說,當阿信有兩個條件,
一是做得很辛苦,這點他不否認,真的很累;
二是當阿信要有一個特質,
就是不抱怨、不罵人,
陳時中從不批評任何人,也幾乎不抱怨什麼,整個團隊就跟著陳時中的基調,
「有時候我也很想罵,但都會忍耐,今天誰又在罵我們了,好吧,罵就給他罵。」
提到陳時中,王必勝描述,前不久陳時中用台語問他:
「我們躺在地上被人家踹多久了?」
他回答:「大概踹了1個半月。」
陳時中悠悠地說:「我怎麼覺得不止1個半月啊!」
兩人相視一笑,用自嘲的方式,互相承載與舒緩了彼此肩頭上的壓力。

六度如何萬行!!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疫情延燒!蘇貞昌宣布雙北、桃園、宜蘭進入三級警戒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爆不停,4天下來爆增65起本土。行政院今早舉行臨時記者會,由行政院長蘇貞昌親自主持。蘇貞昌宣布,台北、新北、桃園、宜蘭防疫層級提升到第三級。 今天包括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內政部長徐國勇、經濟部長王美花都出席記者會。 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發布的「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第三級警戒措施的標準為「需單週出現3件以上社區群聚事件或1天確診10名以上感染不明的本土病例」。 進入第三級警戒後,民眾外出時需全程配戴口罩;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僅保留維生、秩序維持和必要性服務、醫療或公務所需之外,其餘營業場所及公共區域都需要關閉;營業或公共場所都需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據了解,因應中央提升防疫層級,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早也緊急開會做出因應。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醫療崩壞在即,基層醫護向社會求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聲明稿 疫情嚴峻,確診病患持續增加,政府一直強調醫療量能足夠,實際狀況到底如何?工會這 幾天接到無數的員工申訴,醫療崩壞在即,基層真的已經不知如何是好。我們不想引起社 會恐慌,只是希望社會可以聽見我們求救的呼喊。 一、急診爆、病房滿,病人源源不絕…… 北市聯醫的現況是:急診塞爆,病房滿床,救護車還是源源不絕地把病人送進來。我們是 市立醫院,守護市民健康責無旁貸,但現在急診發燒篩檢站雙人病房塞了六名確診病患外 加陪病家屬,還有許多病人躺在走廊;北市聯醫的負壓隔離、專責病房都已經滿床,正在 快速將一般病房改建為專責病房,裝設未完成,沒有單獨隔間、空調獨立,就有病人要送 進來。 我們只能很痛心地告訴病人:「等等看或許會有病房」、「醫生等等看完其他病人就會過 來了」、「對不起真的沒有病床了」、「我知道你很喘,但現在沒有重症呼吸器的床」… … 我們真的已經不堪負荷,沒辦法再收更多病人。人力、設備都沒有到位,硬收、超收病患 會造成第一線醫療過載,無法給病人所需的醫療,更多醫護人員過勞或感染,進一步造成 整體的醫療崩壞。不是基層醫護不願意扛起台灣,而是目前北市聯醫真的已經飽和。在人 力、設備都不足的狀況下被推上第一線,我們也很害怕。 我們知道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經在想辦法,全國醫學中心醫院增開肺炎重症病房、台北市各 區域以上醫院也增開專責病房,但以我們在第一線的壓力來看,似乎緩不濟急。 一旦發生醫療崩壞,我們會損失更多醫療量能,失去因應疫情的能力。我們想問,如果如 政府所說,台灣的醫療量能足夠,為何會這樣?能否請政府加強、加速調度資源,或疏導 病患到還有餘裕的醫院? 二、匡列接觸者速度太慢,擴大感染風險 由於疫情嚴峻、確診病患人數增加,院內有許多員工在防護不足的狀況下接觸確診病患、 同事。然而,上述「接觸者」應繼續到院上班、或居家上班、或居家隔離?制度上是由「 地方政府」做疫調,「中央指揮中心」決定匡列名單,問題是確診人數太多,地方與中央 都來不及消化。 有一般病房護理師得知照護的病患確診,卻在「七天後」才收到通知,被匡列為接觸者, 要居家隔離七日。接獲通知時已為「應」隔離期滿日,而這七天他都在醫院照常上班。護 理師擔憂傳染給家人,更擔憂成為「防疫破口」造成院內群聚感染。同單位已有同事出現 發燒症狀,正在等待採檢結果,人心惶惶。 請地方衛生局與中央指揮中心建立管道,即時向醫院反映現況! 三、 院內感染資訊不明,已造成院內群聚 工會在疫情初始就向院方反映:員工需要知道院內感染的狀況,資訊透明才能醫治謠言與 恐慌。然而,目前院內嚴重資訊不透明,就連「我照顧的病患有肺炎確診」或是「我隔壁 的同事有肺炎確診」都不知道!上週,北市聯醫某單位有員工感染確診,然而,主管未告 知同單位其他員工,竟然是同事「自行發現有同仁沒有來上班、私下關心」,才知道同辦 公室的員工已經確診。同事自行前往篩檢後亦確診,至目前同辦公室已有五名員工感染! 若政府「匡列接觸」的速度沒有改善,我們認為院方單位主管有責任進行管控,提供公假 請請風險較高的同仁先行隔離。請北市聯醫做到最基本的資訊透明:當有病患確診,請讓 接觸過的醫護人員知情。當有員工確診,請醫院至少讓同單位同仁知情。以利員工自我保 護,也影響事後職災認定。 四、 急診需要固定人力,而非訓練不足的無效支援 在疫情初始,工會就請院方立即改善「支援的人力調度與教育訓練」問題,然而至今卻仍 有大量相關申訴。跨科如隔山,醫事行政同仁,或病房、門診護理師去支援急診,需要足 夠的教育訓練、工作安排規劃,否則淪為「無效人力」,急診同仁和支援同仁雙方都很困 擾! 急診是目前防疫的第一線,很多病人都卡在急診,而急診同仁還是工作塞車。除了大量篩 檢工作與既有的緊急醫療,還要照護大量等床但等不到床的病患!急診的工作壓力大、強 度高,我們需要增加的是已受訓、固定的護理人力,而不是每日流動式的支援,遑論交叉 支援恐造成擴大感染。醫護同仁都願意投入防疫第一線,但支援問題多次反映未改善,使 急診同仁灰心,堅守岡位的信心開始動搖。 此外,工會也建議聯醫各院區比照仁愛院區,急診與快篩站做出空間、人力、業務的分隔 ,減輕急診同仁壓力。 除上述問題外,供醫護人員下班後住宿的「警消醫護加油棧」竟有對醫護人員的歧視、拒 絕住宿;醫院宿舍為高風險區但沒有正式消毒、只請住宿同仁自行清潔;支援急診室否有 獎勵仍資訊不明……目前仍有許多問題待改善。聯醫院方已經有建立與工會溝通的管道, 但有很多問題並非只靠北市聯醫院方就能解決。醫護人員都堅守在岡位上,希望院方、政 府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專注貢獻我們的專業。也希望長期低薪、人力不足、高離職率的 問題,可以獲得重視與解決,畢竟此刻的人力告急,就是過去長期疏忽漠視的結果。我們 需要深刻的檢討。充足的人力、健全的醫療體系與勞動環境,才是最好的超前部屬。
    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作者:王尚智 一位來自台灣的女學生是「無症狀感染者」,據此看日本機場檢疫單位直接賞了陳時中一個嘴巴子,我難得嘴角上揚忍不住。 要記得陳時中從來不是「防疫專業」,他始終只是長期醉心於政治的牙醫背景。 台灣不進行高密度的普篩,是以「擔心醫療體系崩潰」之名;這是陳時中堅持主張的一種防疫管理的「政治思路」。 如此這麼個竟會忙著「在人群簇湧中」這樣到處吃喝、宣揚旅遊、沉迷掌聲的「醫界政治人物」,甚至還有可能遠眺今後是否參選台北市長,這樣以每日記者會直播曝光為己任的牙醫,當然壓根沒有對於疫情「擴大篩檢」懷有任何強烈的危機與渴切的意識。 真正的防疫專家都不免神情從骨子裡憂心忡忡,像是白宮防疫小組首席代表的「佛奇」那般,怎麼可能會率眾笑瞇瞇的在墾丁擠來擠去大口吃生魚片? . 以我在某主要醫院感染科第一線負責接收篩檢個案的好友,所透露近一個月來「防疫單位轉送的篩檢人數」,基本上可以粗略推算出全台灣的每日篩檢人數,早已經又低又少到一個可笑又不合理的誇張總量。 日本公共衛生與防疫專家,不是牙醫在主導,人家當然不是笨蛋! 日本寧可「越南」都可優先列入恢復開航,越南政府防疫單位所交出的,是相對嚴密的疫情控制和普篩比例。 至於台灣這種「自我蒙蔽、自我催眠、自我得意」的超低人口比例普篩、疫情調查毫無可信度的所謂「#零確診」,明明一大把感染個案最終都是「感染源不明」匆匆交代且事後根本沒追蹤下去。 只有台灣還傻傻以為誕生的防疫明星陳時中,連同台灣單薄的防疫經驗真的「Taiwan Can Help」! . . 端午連續假期今天開始,整個台灣早已全面失去普遍防疫意識了,人潮旅遊洶湧放封之前,日本剛好就此「打臉」,明眼人都會看見某一個因緣「警告」的時機點! 昨天防疫單位的匯報拖延、陳時中的支支吾吾,因為一位年輕女孩在台灣感染的「無症狀帶原」且帶回日本,這使得台日復航管制和陳時中驕傲自滿的零確診,就此顯得荒謬而諷刺。 當然,真正值得在意的不是臉被巴的陳時中,他只是沉溺於群眾目光追捧仰慕而無法自拔而已。 關鍵從來都是台灣漫不可測、多不可知、宛如無形病源散播、到處行走且難以分辨的帶原者「有多少」? 特別是那個陳時中幾個月來始終壓根不肯公布的「台灣每日篩檢總數量」,在自詡「零確診」的乘減比例下,如今在廣大人群中能夠被真實捕捉到的肺炎散播者數量,究竟單薄稀少到何種地步? 說白了,事實就是「每天越篩越少」,當然輕易就是「零確診」。 . 國際上如今再也沒有誰傻傻提及台灣防疫經驗了。 幾個主要公衛機構與防疫組織的調查統計發佈,排名從來未曾位列前茅的台灣防疫,本來就禁不起國際防疫體系的專業檢視。 尤其台灣的「零確診」若去仔細端詳,從來都只是一個「政治名詞」與「政治語言」! 如同台灣一向眾多在善良、祥和之外,從未減少過些許的那些「自欺欺人的社會文化」,與「擅長遺忘的集體意識」。 當然,因為從不信任台灣「篩少少」,我自己始終還是信守著「沒事遠離陌生人群」,離群索居、換戴口罩的原則過生活,包括過端午! 而中午氣象局從上週到昨天,都還在預測說這幾天會「下雨」,一早豔陽繼續高照,同樣打臉氣象局幾十年來至今也依然「不準」如初。 關於天氣預報我已經寫過很多篇了,平日我也都寧可去看日本的中央氣象局與民間氣象機構,所預報的台灣各地天氣「準多了」! 總之端午佳節,仍要揪緊心思持續防疫,並且防曬、防中暑就是。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國際主流媒體如何看待台灣究竟為何爆發新冠肺炎的蔓延擴散? 1. 紐約時報 :「..局勢從四月中逐漸改變。航空公司機組員返台居家檢疫從五天改為三天後,中華航空機師染疫,華航諾富特桃園機場飯店爆發群聚感染,接著台北萬華茶藝館出現群聚感染。部分專家擔心篩檢量過少,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台灣疫苗接種率僅約百分之一,在疫情升溫時更令人憂心。紐約時報以「這天遲早會來」為標題,指出病毒變異加上疫苗施打極為緩慢,終於形成台灣防疫的重大破口。 2. CNN:「…問題在於,是誰告訴老百姓說台灣很安全?陳時中是不是在疫情爆發前,還在宣傳要國人放心出門旅遊?是誰造成疫情破口,導致無辜的人民染疫、飽受歧視、生計受到嚴重打擊甚而失去性命?」 3. 彭博社:「…台灣除了靠圍堵,沒有任何其他的防線。篩檢很少,沒有找出潛在感染者的機制,以及幾乎沒有疫苗。台灣沉醉在「全球最成功」,台灣的政府和社會都高度自滿,以為新冠肺炎指是外頭世界的事情。」 4. 彭博社:「民進黨政府在4月15日做了一項致命的錯誤決定,把改成載貨的航空公司的機組員入境隔離天數縮短為3天,其結果是傳染力強的英國變種病毒被染疫機師帶進台灣,隨後病毒傳播到獅子會和萬華,導致疫情大爆炸。簡言之,政府驕傲自滿導致疫情的爆發。」 彭博社「台灣的問題是沒有疫苗可以打…」 彭博社指出「…台灣的指揮中心過去一直批評篩檢會增加偽陽性和浪費醫療資源,然而民進黨政府的立場和全世界多數國家背道而馳。彭博引用牛津大學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6日,台灣每千人的篩檢率是0.18,與此同時,澳洲的篩檢率是1.8,新加坡的篩檢率更是高達13.1。」 5. BBC英國廣播公司:「台灣的政府和人民都過度自滿,而且篩檢率極低。民進黨政府太過強調而且只在乎邊境控管,而台灣的疫苗接種率出奇的低。台灣在短短一週內出現一千多的本土病例,病例數字相對於其他國家雖然相對少,但對台灣當地來說這些數字是難以想像的驚人。 BBC指出:台灣的防疫是「一個自滿的故事」,疫情於武漢爆發後,台灣率先禁止外國人入境,並持續嚴格控管邊境措施,但民眾和政府卻都開始自滿。 BBC指出,民進黨政府放寬未接種疫苗的航空機組員的隔離期,從最初的14天放寬至5天,甚至繼續不科學的鬆綁到3天。在將機組員的隔離時間鬆綁到3天後不久,華航諾富特機場飯店爆發群聚感染,多數患者身上帶著的是英國變種病毒…」 BBC報導指出「政府的自滿鬆懈,導致醫院也不再積極為發燒病患檢測是否帶有新冠病毒,醫院缺乏警覺性也並未認真對待。然而這並不是醫師的錯,也不是醫院的錯,而是民進黨政府犯下致命的錯誤。」 6.德國之聲:「…台灣並未盡全力獲取國際疫苗,不幸的悲劇是,台灣似乎變成自己成功防疫故事的受害者。」「大多數政府官員並沒有意識到接種疫苗的急迫性,導致本土疫情大爆發,台灣面臨沒疫苗可打的困境。」 7. 美國時代Times雜誌::「..民進黨政府開始努力尋找疫苗來改善台灣在已開發國家中接種率最差的窘境。 美國時代雜誌「⋯台灣的疫苗規劃幾乎不存在,新冠肺炎病毒在台灣就像找到一塊毫無防備的處女地。」 「台灣沒什麼確診,也使得台灣人對於獲得疫苗注射也沒什麼急迫感。台灣在疫苗相關事項上,幾乎比全世界其他所有的國家都要來得更加延遲緩慢。」 「民進黨政府在國產疫苗完成三期安全試驗前就會提早授權,政府承諾會在國產疫苗完成第二期安全試驗後便將疫苗開放讓全台灣人進行施打。」 「民進黨事實上就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蔓延擴散的元兇⋯⋯」「…無數人和地區遭到獵巫及汙名化。然而,民進黨政府給我們台灣每一個人一頂團結的大帽子,彷彿這筆爛帳都不用計較,不需要追究疫情之所以擴散蔓延的政治責任。」 「民進黨政府表現得像是跟疫情爆發完全沒有責任,忽然開始宣導防疫不分中央地方,立刻開始強調同島一命。」 「蔡英文、蘇貞昌和陳時中都像無辜的小白兔,只要每個人恐懼新冠肺炎的病毒,每個人都忙著防疫,政治人物就能卸責;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民進黨政府都是導致本土疫情擴散爆發的罪魁禍首。」 台灣如果順利在六月能努力度過第一階段的危機,卻不是政府的功勞,而是台灣兩千三百萬同胞的自律自愛,大家減少出門緊戴口罩的共同成就。
    69 人回報3 則回應3 年前
  • 轉:昨天跟我醫療界的大哥確認訊息。他跟衛福部很熟,原本被安排要去接陳時中的位子但他婉拒。他說這個月要超級小心。因為隱性傳染鏈是確實存在,而且情況越來越難控制住。 昨天又跟媒體朋友確認真實狀況,得知其實昨天暴增人數是二十幾例。有七例延後公布。因為如果昨天全部報就直接進入三級防疫。 兩方資訊證實高層希望指揮中心再試試能不能不升級而控制住疫情。 因為一旦升級到三級,股市跟經濟會出問題。最怕外資資金外逃。 建議年長者少去醫院。口罩不要重複使用。拿下來就丟了吧。你去收起來其實會感染你其他用品。疫情沒有擴散時,口罩重複使用還好。現在不是省口罩的時候。這次的隱性傳染鏈可能在底層工作的,跟外勞之間(萬華的色情場所,按摩院)。然後現在傳染到他們雇主 (獅子會), 也開始傳染到中下的企業主族群。別相信新聞報導,要真正升級到三級,然後升級後三星期病例控制住才算解除危機。這次重症比例其實比上一波更強,小吃攤,廉價餐廳,外勞跟底層勞工多的地方不要去
    7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第19例, 中部男60歲, 職業司機, 無出國旅遊史, 1/27 發病, 2/3 確診, 2/15死亡. 第20例, 50多歲, 已確認個案家屬. --------------------------------------------------------- (請協助分享)剛傳出國內 #首例 因 #武漢肺炎 死亡的案例,也引起是否有 #社區感染 的疑慮。我們快速整理以下重點,希望幫大家合理評估現在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到底第19例患者發生什麼事? 首先,第19例患者,是61歲男性,在1/27出現症狀,本身無出國旅遊史,但他是白牌計程車司機,多數的客人是中港澳旅客,2/3被診斷為「肺炎」(注意,此時非診斷為武漢肺炎),接下來在2/15死亡。 會發現這名案例,原因是我國看到日本的類似案例,因此自2/12起,只要是全國各醫療院所通報的流感併發重症案例,但流感篩檢是陰性的患者,全部都再檢驗一次武漢肺炎病毒。總共檢驗了113件檢體,這個案例是唯一的一名被驗出的確診者。 確診之後,防疫人員再趕快追接觸史,掌握79名密切接觸者,目前已經完成73人採檢,其中60人檢驗是陰性,一名陽性。目前第20例是第19例的親屬。 這個第19例,依照原本的檢疫規格,很有可能是抓不到的,幸虧現在檢驗的能量逐步擴大,因此在2/12起開始回溯去加驗檢體,才有機會發現。 (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國內防疫人員輕忽,而是規劃檢驗標準時,要考慮到檢驗量能。如果一天只能驗500個,你把標準放很寬,一天送進5000個檢體,那除了驗不完以外,抓不到的還是很可能抓不到。) #到底這是不是社區感染? 第19例嚴格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接觸史。因為他接觸了許多的中港澳旅客。但他在進入病房之前,還是有可能接觸了其他人,目前已經努力追查篩檢中。 今天陳時中部長有特別說明,社區傳播的意思是:「在社區中走動都會被感染」 而社區感染的定義有 1.確診者找不到傳染的來源 2.國內案例多於國外染感案例 3.持續性的傳播鍊,比如一傳十、十傳百 4.廣泛發生群聚感染事件 目前台灣都沒有達到這4個前提,但目前有發生社區傳播的徵兆,目前努力做好疫調與防護鍊,以作好預防。 #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努力「準備戰略物資」,包含口罩、消毒液、防疫人員的防護衣。還有很重要的檢驗能力,現在我們可以在四小時內檢驗完畢,而且一天的檢驗能量已經可達到1000個檢體以上。 除了原本的阻絕病毒於邊境以外,醫療人員面臨的是「可能的感染者」進入醫院,現在的發燒篩檢站、醫療院所的動線規劃,以及防疫人員的防疫物資,都已經嚴陣以待。 我們會不會爆發社區感染?目前的狀況,沒人敢說不會。但以我國目前的戰備狀況,如果民眾沒有混亂、不要隱匿疫情、醫療體系沒有崩潰的狀況下,即使有發生社區感染,也很有機會讓疫情處理在可控的程度內。 努力配合防疫政策,沒必要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眾場合,這段時間避免航空旅行。這些都能有效降低我們的防疫負荷。(少了可能的感染者或者是需要被隔離者,就能降低檢疫人員、疫調人員、檢驗能量甚至醫療能量的消耗) 這次死亡的案例,患者本身也符合中高齡、本身有慢性疾病(B肝跟糖尿病),和之前對這個疾病的了解,也就是死亡案例多數會是中高齡的慢性疾病患者一致。因此年輕人一樣請配合 #我OK你先領 的政策,把口罩優先給高危險的族群使用。 現在醫療院所的口罩已經大致上足夠,產能也還在繼續上升中。大家沒必要,就不要隨便跑醫院,這很重要。 媒體也很重要,今天已經看到有媒體下標「暴增兩名案例」,誒,一天增加兩名個案叫做「暴增」嗎?各種聳動的標題就是要製造國人的緊張,請大家要有點免疫力,不要被這種標題嚇到。你接下來一定也會看到一堆什麼失守啊、淪陷之類的標題,但以我們看來,這跟真正的疫情失控還有很大的距離啊... 之前就說過,武漢肺炎的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團體戰。在我們國外的疫情沒有獲得控制之前,國內的挑戰就會持續。恐慌的人會用跑百米的速度去反應,但我們在跑的是馬拉松,不要讓自己過度緊張導致跑不到終點。除了保護自己以外,更要支持我們的前線將士,才有辦法讓這個島嶼上的多數人一起順利渡過危機。 台灣加油!!!台灣人,加油!!!(本篇歡迎隨意分享,複製到line群組去避免更多人因為沒有完整了解狀況恐慌)
    7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轉~王尚智臉書 道盡政治人物赤裸裸的以疫謀權財的真面目⋯⋯ 週日的昨天,周末下午慈濟發出的新聞稿,我第一時間取得且仔細閱讀,當下就有一種「久違的興奮感」。 果然,下午四點在上TVBS的節目時,總統府就屁滾尿流的在臉書上,快速公布蔡英文總統與證嚴法師的「視頻照片」,並且蔡總統承諾「保證政府一樣會積極處理」! 慈濟兩頁滿滿的新聞稿,語氣非常希罕的「軟中帶硬」。 除了表達申購疫苗是全球海內外慈濟人共同的心願,也強調了Delta病毒的入侵需要強大的疫苗才能積極救人;最後具體指名的對象不再是「政府、衛福部」,而完全挑明「總統府、蔡英文總統」要出面解決! 「柔軟的堅定、冷靜的毫不退讓」,這就是慈濟露出肌肉(show muscle)的時刻! 這種真正的肌肉力量,彷彿強烈的民意化成指尖,指向政治權力最傲慢艱深之處,令人不禁興奮夾帶戰慄~。 . 慈濟整篇新聞稿,幾乎可以直接投現如同證嚴法師在電視上那種「悲憫的初衷、堅定的表情、冷峻的眼神」。 在所有外界輿論之前幾乎都認為慈濟還是被衛福部,尤其行政院羅秉成都已經毫不客氣的開口「卡掉、擋掉」之後,出乎意料的證嚴法師以極其「堅定的決心」,毫不猶豫的推進「#慈濟非要買到BNT不可」! 想想也是,慈濟從40多年前最初花蓮的小小精舍開始,證嚴法師從立志「籌建醫院、取得土地、發展志業」,所有的過程哪裡不是歷經無數的「被勸退、被卡關」? 說到底,慈濟若能「輕易」被勸退、被卡關,那也就不會是如此這般全球性數百萬信眾傾心且服膺的規模了! . 回溯一下這幾天,之前慈濟在花蓮要開記者會宣布,被民進黨內的大咖打電話阻撓----慈濟隔天依然派員送件。 後來,衛福部與行政院毫不客氣的直接以「沒有原廠授權書、無法併案不要節外生枝」送上軟釘子直接卡關----慈濟週末就發出洋洋灑灑的新聞稿。 然後,據說是「#證嚴法師堅持要親自聯繫上蔡英文總統」,總統府終於完全不敢「怠慢、卡關、攔胡」了! 而昨天整起事件給人的興奮感,來自於一種「示範」與「領悟」! 慈濟完全不必寫出「慈濟人將全球動員反對你民進黨繼續執政」這種狠話來較勁。 替代的是,證嚴法師以一種「堅定」充分示範了; 若要對付民進黨這般的政治詐騙集團,絕對不能「鬆懈意志、輕易退讓」!要堅定一意的「站在人命與基層的初衷」,啟動所有的實力去對抗到底!穿破政治權力、行政體制的所有關卡。 今後你我無論是要繼續看穿、揭發更多的政府防疫與政治謊言,乃至對抗並掃蕩所有的綠營網軍蟑螂,都應該學習證嚴法師的堅定意志,同為表率呢! . . 週日的今天,最動盪的應該就是Delta病毒正式入侵並起社區感染傳開的屏東地區。 難以想像,陳時中竟然毫不猶豫的開口「普篩、普篩」!全村普篩、跨村普篩。 不只是國家等級動員的消毒、大量人員的投入疫調,「莫德納疫苗立刻送到」且全村跨村即刻施打。 衛福部還進一步宣布所有最昂貴的「單株抗體」等治療藥物,全都第一時間運送至屏東standby。 和之前動輒「醫療資源面臨崩潰、體恤前線醫療人員」的各種藉口天壤懸殊,對於屏東此刻一切堪稱「不計成本」的圍堵防疫! . 「#蔡英文總統的故鄉是Delta病毒的破口」,是唯一原因! 顯然是讓陳時中十倍、百倍振奮且努力,連禁忌抗拒了一年多甚至雙北與萬華爆發疫情死傷也不肯讓步的「普篩」,0.1秒就立即可以自我打臉放棄。 對照著柯文哲與侯友宜這一個多月的雙北抗疫,林右昌在基隆沒水準的整天酸言酸語、陳其邁在南部最近屢次砲打雙北,民進黨政府甚至「疫苗分配」無視疫情嚴重性對藍綠執政縣市的分配不均。 所有政治現實、政治手段、政治算計、政治抨擊的「#大小眼」,如今不知是否老天有眼,終於讓台灣當然絕對不可能避免的全球90多國蔓延中的Delta變種病毒,直接「空降總統故鄉」成為無法抹滅的標記! . 當然屏東此刻的防疫很嚴重也很必要,一切事涉全台灣是否就此淪陷於變種病毒的今後肆虐,也不是值得說三道四的事。 但我們可以持續冷眼觀察的是: 後續看看整個陳時中、衛福部、行政院將會是如何與之前台北、新北疫情嚴重爆發時的「冷淡、緩慢」差別,今後「#殫精竭慮且夙夜匪懈的全國防疫資源灌爆屏東小村落」且不斷派員坐鎮、親自巡視、肯定屏東潘孟安的所有的等等等等等等。 還有,原本此刻正在大舉「污名化雙北、污名化柯侯」的綠營網軍蟑螂,隨即配合改方向,全面發動不要污名屏東、「#全島一命愛屏東」之類的風向帶動。 然後總歸我們就要繼續看著這一切,然後從心裡與胃裡不斷隱隱噴湧一種說不出來的東西:叫做「噁心」! . . 週日過後,台灣疫情之外的政治主戰場,我有預感即將開始出現「大亂鬥」! Delta病毒入侵與其說是「屏東出現破口」,實際上一如「桃園3+11」,終極還是因為陳時中的「#入境防疫標準毫無警覺」所致。 說到底,Delta病毒的突破,「入境才是破口、桃園機場才是破口、陳時中與衛福部才是破口」! 然而,疫情所有的警覺之士都知道,無論罪責在誰,一旦Delta蹤跡真的出現「全台灣就糟糕了」。 以此刻當下全球各國蔓延失控的程度,乃至即使十倍防疫嚴格到普篩、封城到滴水不漏的中國大陸也依然無法清阻。 台灣今後另一波疫情的再爆發,而且是「由南部縣市開始擴散」,幾乎已經是毫無懸念的定局。 公共衛生專業出身的陳其邁、黃偉哲,在好戲旁觀看了柯文哲、侯友宜經歷過的挑戰之後,如今自己也準備上陣了。 . 政治方面各路的大亂鬥,完全可以預測的方向如下: 一方面,是「#Delta引發的憂慮不安所致」; 二方面,則是「#醫療防疫資源的藍綠縣市不均將更赤裸且誇張」將會引發各縣市基層民眾的比較與動盪。 三方面,則是「#監察院開始著手調查甚至要約談陳時中」,監察院無論是真動作或假動作,仍會引發漣漪效應。 四方面,高端、聯亞直接會被外界挑戰質疑「#國產疫苗究竟對Delta病毒有沒有防護力」?使得政府與衛福部的超級護航,面臨加倍的壓力。 . 事實上,全球新冠變種病毒的每一次「變形」,不只是對原本的疫情(防疫)、疫苗(施打)帶來新的衝擊而已。 Delta病毒的衝擊波,終將又對各國原本已經正在「期待恢復穩定」中的政治、經濟,帶來新一波的威脅與挑戰。 這也意味著,病毒本身即是一種穿透整個大自然、人類大環境所有角落的一股「動盪的能量」! 動盪的潮浪永遠是一波又一波的,即使在小小的台灣島內,也將持續晃動出難以平息的憂慮與警戒。 Delta變種病毒,如此完全無情且挑明的是:#打了疫苗也沒用!#就算打了兩劑疫苗還是會中! 所以特別是對於任何「鬆懈」下來的人,Delta病毒將伺機入侵,奪去健康甚至性命,絕對不能小覷。
    8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另位前線醫師的心情告白與殷切呼籲- 上班4小時已採檢了45人,3個確診的輕症堅持在急診待床⋯這句話是現在進行式 我想說,這裏是台大急診,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不是篩檢站,更不是檢疫所:我可以是一個勇敢的前線戰士,更可以是一個無情的採檢機器,不怕累、不怕餓、不怕渴、不怕熱,但我也是一個急診醫師,而我對現場的情況和可預期的未來感到心灰意冷⋯ 這些無症狀者、輕症者所耗費的救護能量、檢驗量能、人力、床位以及急診醫護寶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擠壓著本該分配給重症患者的醫療資源,而這些重症者很可能就是你所珍愛的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可愛的孩子甚或一個嶄新的生命,這些患者被延誤的、本該屬於他們的檢查和治療,很可能導致親無所養、幼無所侍,本該完整的家庭就此破碎不堪,這完全不符合我對台灣社會公義的期待,亦與我從醫的初衷背道而馳。 新聞媒體上每日大家關注的焦點都是確診的人數、確診者所在的地區和足跡,輿論充斥著毫無建設性的謾罵、鬥爭,社會瀰漫著恐慌的氛圍,而我是能理解民眾緊繃的情緒,也能體恤防疫人員的辛勞,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台灣自豪的防疫成果,明明讓我們比世界整整多了一年多的時間準備,可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貧乏程度卻令我感到可憐亦可悲;即使疫苗接種率無法一蹴而就,暫時無法回歸正常的社交生活,但每個國民都應該知道:這是個可以被預防的病毒感染,可是靠的不是採檢的陰性報告,更不是為了安心冒險來最高被感染風險的急診群聚篩檢,而是你臉上的口罩和減少不必要群聚的主動意識;這是個80%患者皆為輕症,皆能順利康復的感染症,靠的也不是住院或吃藥,是自身的免疫力,需要住院觀察的是擔心進展為重症的多重共病患者,而不是健康的確診者。 我只是個小醫生,領公立醫院的薪水,不能拒診,只能衛教勸說,也不能決定政策,只能聽命行事,但即使我跟我的急診夥伴都感到崩潰,即使我們也都擔心自己的家人會因為我們的工作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和歧視,我們還是堅定的站在屬於我們的戰場,確實的執行著我們的任務,這戰場上槍林彈雨、流彈紛飛,而我們正相互扶持,苟延殘喘的負重前行;我只想拜託你各位,在你來掛號前,請你上網先瞭解正確的新冠病毒常識,想清楚自己值不值得浪費寶貴的急重症資源,若你做好承擔共業的覺悟,那我已收拾好最壞的情緒並做好最完整的防護,在此繼續為你們這些聽不懂人話的人效勞。
    1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某名醫給我的防疫知識:分享》 由於近日出現許多沒有接觸史的案例,我決定分享某位名醫看到醫院各種不同的感染案例,給我的建議:也麻煩各位補充或是分享其他朋友: 1)許多感染,來自外賣食物。因為廚房太熱,廚師很容易不小心脫下口罩,或是掉到鼻下,或者包裝菜的工作人員,任何一個環節,皆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外賣食物收到時,包裝先消毒,其次食物要微波兩分鐘左右,才能避免感染。 2)住在雙北地區,儘量避免外出。不得已上班、去市場、或是去賣場、銀行之後,回到家,立即洗手消毒之外,衣服立刻洗換,並且洗澡:尤其洗頭。病毒若沾在頭髮衣服上,不會引起感染,但若沒有洗,沾在手上,手一碰到鼻、口,即可能感染。 3)能打疫苗,就要打。至少可以儘量避免重症及死亡。目前在台灣,疫苗短缺,不要挑疫苗。AZ血栓機率為百萬分之四,而且亞洲人罹患血栓比率可能更低。目前血栓形成有幾個研究報告,但尚未有定論,原因仍不明。但已經有可以治療方法,觀察期三週。六十歲以上施打,更是沒有風險。 Moderna 六月底前到的數量只有兩百萬,醫護、中央防疫人員(包括救護大隊)、警察⋯⋯一人兩劑.。連重大傷病者都未必輪得到。能先打一劑AZ,就打。 *AZ可以和BNT及Moderna混打,歐洲、英國、加拿大目前皆如此。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甚至在研究混打疫苗,是否反而提高保護力。 *沒有必要去醫院,不要去。可以延遲檢查或是開刀的疾病,儘量延後。一方面保護自己,一方面減少醫療人員的負擔。 *外科口罩😷並沒有足夠防護力,尤其是這波變種病毒。儘量和人維持社交距離。 *改掉用手摸鼻子、口腔的壞習慣。 *自加州、英國、南非、巴西、遑論印度變種病毒,此次疫情多為變種病毒,在國外已經証明非常多年輕人成為重症、甚至死亡。 這和去年年輕人無症狀感染者,或是可以自行很快康復不同。潛伏期儘3-5天。如果國外有朋友,可以自購自篩檢測棉花測試器(英文叫Probe,也可糾團採購,台灣國內也有廠商),驗兩次皆為陰性即可。它有偽陽性,必要時,才到醫院進行核酸檢測。 *平安。祝福。
    47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一位北醫畢業目前在紐約當住院醫師的張銘凱醫師寫照顧COVID-19經驗,寫得非常棒,跟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經驗分享] 我在紐約市的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即將完訓,七月開始會做美國感染科次專訓練。目前紐約災情慘重,我所在醫院確診加疑似病人就超過一百人,我這段其間都在顧ICU因此對於重症COVID的照顧也算有心得,我至少照顧過超過20位以上之住院病人,因為在ICU的關係大部分病人都插管,到目前為止,我應該比許多台灣醫生有武漢新冠肺炎治療之實戰經驗。因為台灣目前防疫做的非常好,多半輕症或無症狀隔離,但是我們隨時要準備如果已經是社區流行,那作為醫生該如何care這些病人,因此做個簡單的分享與教學,所以講解的對象應該是以臨床第一線之醫師或NP為主。但我要說很多evidence都不斷更新,以下是盡量有所依據的臨床處理方式,reference就不一一列舉,有些我可能覺得是一般臨床工作者應有的基本概念也許就沒有多加說明,如造成閱讀上不順暢,也請多多包涵。 #流病學:相信台灣臨床醫生現在非常仰賴旅遊史畢竟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但是我要提醒的是如果有天已經大流行,旅遊史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了,懷疑就該驗。美國之前CDC一直很在意旅遊史而不隨意驗,結果後來發現根本大流行已經來不及了。在大爆發之前,可能會有一個空窗期就是很多原本我們以為低感染風險而沒有驗到的人,他們其實已經可能被感染。此外年輕人或沒有病史病人也非常多,這是在過去醫院前所未見的。在美國輕症就算陽性也不會住院讓他們回家,所以我所看到是真正的病人,我們已經擴充非常多病房了,但是病人真的很多,感染力真的很強要小心!至今我們已經有三個住院醫師中獎了。 #臨床表現:除了發燒咳等呼吸道症狀,還常有拉肚子等GI症狀,我要特別提醒很多病人會有"味覺失調或消失"的症狀,這不是鼻塞引起的味覺降低。很多文獻少提味覺問題,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可能是一個sign就該檢驗。此外有些病人會表達胸痛,不一定就是很嚴重的myocarditis,就純粹是無法解釋的胸痛,但還是會建議驗一下CPK/Trop。這個病毒的潛伏期根據我看到的paper,大概平均是五天多,當然最長可能兩個禮拜,不過我現在講的是一個常態分佈的結果,你要算到最嚴苛標準,也許就兩個禮拜,但是平均還是五天多,所以你如果有接觸史,過了一個禮拜還是沒發病,你大概就safe了。 #抽血:CBC(不一定會leukocytosis,反而容易lymphocytopenia and or thrombocytopenia), 常transaminitis(GOT/GPT高)。我們會大概三天監測一次Ferritin, ESR/CRP, LDH, D-dimer來觀察對藥物反應。基本blood culture, HIV, urine Legionella/strep pneumonia最好也住院時驗一下排除其他問題。 #影像:CXR bilateral infiltrations。相信大家一定常常不知道病人什麼問題但是看到CXR有點白白髒髒就當肺炎收進來打抗生素住院(其實可能根本不明顯)。我要說的是這些COVID住院病人,不會只是CXR微微白白髒髒,而是一看就是明顯兩側蔓延,在我住院醫師期間真的從來沒有看到那麼多CXR都是長這個樣子的,現在我幾乎可以看到CXR就診斷。至於CT chest雖然比較清楚,但是我認為不需要,因為大部分CXR就很明顯了,加上抽血上述markers等等就算PCR還沒有等到就可以很有把握診斷了。安排CT chest只會讓醫院感控暴露風險(因為機器要大消毒,浪費時間也可能使真正需要CT的人沒辦法照到) #氧氣治療方面:如果有SOB or hypoxia,當然要監測O2 sat.一開始nasal cannula, simple mask 下一個nonrebreather mask,中間不要試BiPAP/CPAP/High flow NC你就要early intubation了!因為BiPAP等會有把病毒釋放出來空氣傳播的風險。而且COVID病人desaturation or decompensation進展真的非常快!sat keep不住就要early intubation。另外不要使用neubulizer等會霧化的藥物治療,如需支氣管闊張劑可以用MDI手壓的pump。另外ARDS常用的臥趴姿勢prone position效果感覺非常好,病人一prone血氧真的會稍微提升,有些病人甚至沒有被插管的,血氧稍微差一點的我們就會叫他趕快趴著!還真的很有用。很多插管病人我們也會給他prone,我看討論串好像台灣不是很喜歡prone因為很耗費護理師人力,不過至少我在我們醫院我看到是一大早三個主治醫師就一起合力把病人翻姿勢,其實美國醫師工作也是很辛苦的。 #藥物治療: 1.我知道很多診所喜歡開類固醇給"感冒"的病人,但是絕對要避免因為類固醇有延長viral shedding的副作用,之前在MERS等病人的研究也是類固醇壞處大於好處,因此使用類固醇除非是有其indication才用(例如septic shock等等)。 2.高劑量Statin似乎有研究對防止病毒結合有幫助,因此如果LFT, CK允許可以考慮使用(lipitor 40 or 80, etc)。 3.Litonavir愛滋病藥物nejm已經發表確定沒用。 4.在美國我們幾乎每個病人都會給hydroxychloroquine(400mg bid for a day, then 200mg bid for 4 days)會影響lysosome fusion抑制病毒, 使用藥物前一定要EKG,如果QTc>500就不要用。我們醫院現在不加azithromycin了因為兩個一起用會延長QTc就有致死案例。對於法國研究Hydroxychloroquine+azithro很好但是我保持樂觀態度,那個研究病人量很少(n=21),而且我實際臨床經驗覺得幫助好像有限,但是因為in vitro研究有效,我們還是會給病人就是了! COVID似乎會跟其他呼吸道病毒一起co-infection所以還是要驗一下flu, 但是如果flu negative也不需要給tamiflu因為對covid無效。除了病毒還常bacterial superinfection,所以我們幾乎還是會給抗細菌抗生素,macrolide or levofloxacin擔心prolong QT所以我們醫院現在給doxycycline。記得驗一下Urine Legionella因為跟covid一樣都常有GI症狀。 5.Remdesivir在美國第一個case就是靠這個治好的,各國都在臨床試驗中,我個人很看好,我們醫院也要開始實驗這個了... 6.日本藥favipiravir聽說也很成功但是因為我在美國比較不熟。 7.很多COVID病人為什麼這麼sick,明明年輕人卻full blown ARDS比老人更嚴重,因為很多是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的關係。所以IL-6 inhibitor如tocilizumab or sarilumab本來治rheumatoid arthritis的生物製劑或許也有用。現階段也還在臨床試驗中,可以抽血IL-6監測。聽說MGH用tocilizumab,而我的醫院也要開始臨床試驗sarilumab #Code status:COVID大部分還是胸腔性疾病,很多就是插管呼吸器ARDS mode來治療,因此插管是很重要的環節。但是有些運氣不是很好的病人,多重器官衰竭等等突然coded需要CPR的情況,這對醫療團隊來說是暴露極高風險甚至多半可能徒勞。我認為有必要一開始就要跟病人談好DNR,這不代表就要DNI,該插管還是要插管,但是真的不幸心跳停止等,要量力而為。 #醫院管理:至少在紐約我們的物資設備都輸台灣很多也嚴重不足,不過也許可以給台灣要是不幸疫情大爆發做個借鏡。現在醫院幾乎都是COVID病人,也不可能一人一間病房了,因此直接把COVID病人直接放在同一間房間,反正都得病了也不怕被感染了。不過還是建議最好病房的門是有窗戶的至少從外面看進去可以知道病人好不好,而且就我剛剛所說,病人原本可能好好的就突然血氧掉非常喘需要趕快插管,每個住院病人真的像未爆彈。另外ICU病人因為常常有很多pump點滴,護理師要一直進出隔離房不方便穿脫PPE,可以考慮直接把pump放在房間外面,點滴線延長出去就好,這樣如果護理師要調sedation or pressors等等就可以不用進入房間更改設定。 #國家防疫:現階段台灣防疫做很好,還在containment的階段,就是把最有可能的人抓出來隔離,但是對於平均每個個案的隔離成本很高,國家也很不容易控制,目前台灣有兩百多的個案,但是某天要是慢慢累積好幾百個病人甚至破千,我們也許就要調整策略,因為把全部只要是陽性的病人都抓到醫院關那是不可能的,台灣沒有那麼多的醫療能量,也不能這樣浪費,而且輕症染病的病人,要多久PCR會轉陰性,我還沒看到研究統計出來,應該也很少人會做這樣研究,因為很少國家會像台灣如此嚴格標準檢疫隔離的,就好像今天得influenza A,如果不太嚴重也是讓病人回家,病癒就是病癒,一般醫師也不會再重複flu swab;同樣如果有C.diff病人,把PO Vanc的療程吃完沒有再拉肚子,你也是當作好了不會再去驗糞便。個人覺得台灣可以把輕症病人平均多久時間PCR轉陰性做個統計發表研究。我最近看了世界著名病毒學專家何大一博士的專訪([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ip-iceberg-virologist-david-ho-bs-74-speaks-about-covid-19?fbclid=IwAR1XVnPHq82gD97Y2Y06FkIFzAtNNfopnMgqa98fHAwX7WHzHGyBVbnZlIQ](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ip-iceberg-virologist-david-ho-bs-74-speaks-about-covid-19?fbclid=IwAR1XVnPHq82gD97Y2Y06FkIFzAtNNfopnMgqa98fHAwX7WHzHGyBVbnZlIQ)) 個人覺得這篇寫得不錯,裡面他就有寫到目前也不知道陽性的病人過多久後才不會有傳染力,他說猜測大概三週。至於已經得過COVID的病人之後會不會再重複感染,他是覺得應該是不會,也就是現在所有的防疫工作,就是在爭取時間讓疫苗可以製造出來讓群體都可以有保護效果。現階段幾乎的國家都大爆發,就不可能像台灣還在containment的防疫階段,因為你要假設所有人都有可能是病人,那能做的就是#緩和曲線了flatten the curve,我覺得這個概念相當重要 ,基本上就是拖延戰術,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和聚集,要social distancing,不必要的商業活動要停止,電影院酒吧夜店要關,餐廳只能外帶等等,這可以避免加速接觸感染,讓病人增加量不要達這麼快一下超出醫療能負荷的數量避免醫療崩壞,很多國家都在這麼做了,目前聽起來表現比較好的國家像是南韓,雖然他們一開始防疫沒有做好導致非常多人得病,但是經過大規模檢驗,還有避免出門要待在家等等,目前疫情也有和緩的趨勢,算是亡羊補牢,也不是不行。台灣目前表現全球數一數二,但是我們總是要做最壞的準備跟打算。 #後記:沒想到一下就寫這麼多,這算是我第一線醫療工作者的紀實與經驗分享,目前紐約疫情雖然已嚴重崩壞,但實際上還只是開始而已不見緩和。不過美國參戰之後相信會有更多醫學研究與臨床治療準則可以參考,實際上也不完全是壞事。你問我會不會怕我每天也是提心吊膽的,都很怕生病,每天都要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但偏偏美國住院醫師工時非常長(週休一日而已也沒有PM off)又不斷把我們明明不是在病房rotate的時候抓來上班取消我們的門診等等,我都盡量多休息有時間就睡覺保持免疫力。現在在醫院其實也是看到很多恐慌的面孔,我們醫院是公立醫院,平常病人多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吸毒的、遊民的、酗酒的,總之各種問題台灣一個比較健康的社會大概很難想像是一個怎麼樣的場所。不過最近因為COVID病人大爆發,我發現很多可能社會上的一般人或中產階級,他們可能是警察、可能是清潔工、就某天感染病毒生病了,這時候醫護站起來照顧他們治療他們,讓他們免於恐懼,這是作為醫學生涯也算比較榮光的時候,因為我們平常的訓練,就在這時候派上用場,也算是找到一點點行醫的意義跟價值。可以平安地活著其實就很好。目前台灣社會可以安全的生活著也真的很好。
    3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