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開創性研究:低碳水化合物是治療脂肪肝的有效方法-以下是作者,分子生物技術科學記者兼博士Ann Fernholm的訪客。她是非營利性飲食科學基金會的創始人。

西方世界約25%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因此發生肝硬化,肝癌,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脂肪肝被認為是一種慢性疾病,但哥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在短短兩週內就有可能擺脫肝臟脂肪。這種藥物被稱為:嚴格的低碳水化合物或酮飲食。https://www.dietdoctor.com/groundbreakin⋯low-carb-effective-treatment-fatty-liver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在能量攝取的控制中,不能突然驟減食量,如此會使罹患者感覺過度飢餓,不僅引起全身衰弱甚至有低血糖的症狀。其次,加強鍛鍊,運動消耗肝中脂。最後,也是最關鍵的還是要糾正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合理的飲食是最經濟、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營養均衡是基本原則,只要堅持,脂肪肝會悄悄走的。

    飲食治療原則就

    出處

    http://contentu.pixnet.net/blog/post/29662165-飲食治療"脂肪肝"是最實際的辦法
    飲食治療"脂肪肝"是最實際的辦法
    6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親愛的朋友, 您好!現在,全世界有成千上萬蜜蜂逐漸死去,但兩天後,歐盟有望全面禁用危及蜜蜂存續的有毒農藥! 頂尖的科學家以及農民聯盟都不斷呼籲實施禁令,歐盟國家的民眾也普遍支持;英、法、德等12國將投下支持票,但我們還需要另外4個國家的一票才能贏得星期五的表決。一旦歐盟通過禁令,我們就有機會進而推動更多國家跟進。 目前表決的情勢尚未完全明朗,所以每一個連署簽名都至關重要 -- 邀請您立刻加入連署,並幫忙分享出去: https://secure.avaaz.org/campaign/ct/save_the_bees_neonics_loc_ns/?tUlKRlb&v=500463352&cl=14353930467&_checksum=767b05c6ceeaaced891d5ac06558c6c787260449170dbc0659039ba024e81252 致 各歐盟成員國、世界各國領袖及農業部長: 「我們籲請您們即刻禁用類尼古丁(neonicotinoid)農藥。蜜蜂族群的衰亡將會使我們的整個食物鏈面臨崩壞,如果您迅速採取行動,我們就有望拯救蜜蜂免於滅絕。」 https://secure.avaaz.org/campaign/ct/save_the_bees_neonics_loc_ns/?tUlKRlb&v=500463352&cl=14353930467&_checksum=767b05c6ceeaaced891d5ac06558c6c787260449170dbc0659039ba024e81252 美國和歐洲都面臨蜜蜂族群急速消亡,我們需要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因此牠們的死亡也將對整個食物鏈帶來危機! 銷售這些農藥的化學公司正竭力遊說歐盟延後施行禁令;歐洲各國的Avaaz成員紛紛致電他們的官員、刊登廣告,以累積支持禁令的民意。 現在,我們需要全世界一起串連史上最大規模的保護蜜蜂連署!請立刻加入,並幫忙分享給親朋好友: https://secure.avaaz.org/campaign/ct/save_the_bees_neonics_loc_ns/?tUlKRlb&v=500463352&cl=14353930467&_checksum=767b05c6ceeaaced891d5ac06558c6c787260449170dbc0659039ba024e81252 Avaaz多年來持續推動禁用類尼古丁農藥;現在,距離成功在歐洲通過永久禁令只剩下幾天了 -- 讓我們凝聚龐大的全球聲浪,給蜜蜂一線生機。 滿懷希望的Alice, Antonia, Lisa, Nick 以及 Avaaz 全體團隊 敬上 更多資訊: 歐盟最新草案 類尼古丁農藥嚴重危害蜜蜂 預計全面禁用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3253/ 終結嘉磷塞,歐盟關鍵一戰│法義支持、德國搖擺,百萬歐洲公民連署禁用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1270/ 歐盟拼農藥減半不減產,禁用類尼古丁救蜜蜂,百萬連署反嘉磷塞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3773/ 更多資訊(英文): Neonicotinoids: risks to bees confirmed (EFSA) https://www.efsa.europa.eu/en/press/news/180228 Pressure mounts on Commission to put neonics ban to a vote (Euractiv)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agriculture-food/news/pressure-mounts-on-commission-to-put-neonics-ban-to-a-vote/ The bitter battle over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insecticides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news/the-bitter-battle-over-the-world-s-most-popular-insecticides-1.22972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一位北醫畢業目前在紐約當住院醫師的張銘凱醫師寫照顧COVID-19經驗,寫得非常棒,跟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經驗分享] 我在紐約市的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即將完訓,七月開始會做美國感染科次專訓練。目前紐約災情慘重,我所在醫院確診加疑似病人就超過一百人,我這段其間都在顧ICU因此對於重症COVID的照顧也算有心得,我至少照顧過超過20位以上之住院病人,因為在ICU的關係大部分病人都插管,到目前為止,我應該比許多台灣醫生有武漢新冠肺炎治療之實戰經驗。因為台灣目前防疫做的非常好,多半輕症或無症狀隔離,但是我們隨時要準備如果已經是社區流行,那作為醫生該如何care這些病人,因此做個簡單的分享與教學,所以講解的對象應該是以臨床第一線之醫師或NP為主。但我要說很多evidence都不斷更新,以下是盡量有所依據的臨床處理方式,reference就不一一列舉,有些我可能覺得是一般臨床工作者應有的基本概念也許就沒有多加說明,如造成閱讀上不順暢,也請多多包涵。 #流病學:相信台灣臨床醫生現在非常仰賴旅遊史畢竟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但是我要提醒的是如果有天已經大流行,旅遊史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了,懷疑就該驗。美國之前CDC一直很在意旅遊史而不隨意驗,結果後來發現根本大流行已經來不及了。在大爆發之前,可能會有一個空窗期就是很多原本我們以為低感染風險而沒有驗到的人,他們其實已經可能被感染。此外年輕人或沒有病史病人也非常多,這是在過去醫院前所未見的。在美國輕症就算陽性也不會住院讓他們回家,所以我所看到是真正的病人,我們已經擴充非常多病房了,但是病人真的很多,感染力真的很強要小心!至今我們已經有三個住院醫師中獎了。 #臨床表現:除了發燒咳等呼吸道症狀,還常有拉肚子等GI症狀,我要特別提醒很多病人會有"味覺失調或消失"的症狀,這不是鼻塞引起的味覺降低。很多文獻少提味覺問題,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可能是一個sign就該檢驗。此外有些病人會表達胸痛,不一定就是很嚴重的myocarditis,就純粹是無法解釋的胸痛,但還是會建議驗一下CPK/Trop。這個病毒的潛伏期根據我看到的paper,大概平均是五天多,當然最長可能兩個禮拜,不過我現在講的是一個常態分佈的結果,你要算到最嚴苛標準,也許就兩個禮拜,但是平均還是五天多,所以你如果有接觸史,過了一個禮拜還是沒發病,你大概就safe了。 #抽血:CBC(不一定會leukocytosis,反而容易lymphocytopenia and or thrombocytopenia), 常transaminitis(GOT/GPT高)。我們會大概三天監測一次Ferritin, ESR/CRP, LDH, D-dimer來觀察對藥物反應。基本blood culture, HIV, urine Legionella/strep pneumonia最好也住院時驗一下排除其他問題。 #影像:CXR bilateral infiltrations。相信大家一定常常不知道病人什麼問題但是看到CXR有點白白髒髒就當肺炎收進來打抗生素住院(其實可能根本不明顯)。我要說的是這些COVID住院病人,不會只是CXR微微白白髒髒,而是一看就是明顯兩側蔓延,在我住院醫師期間真的從來沒有看到那麼多CXR都是長這個樣子的,現在我幾乎可以看到CXR就診斷。至於CT chest雖然比較清楚,但是我認為不需要,因為大部分CXR就很明顯了,加上抽血上述markers等等就算PCR還沒有等到就可以很有把握診斷了。安排CT chest只會讓醫院感控暴露風險(因為機器要大消毒,浪費時間也可能使真正需要CT的人沒辦法照到) #氧氣治療方面:如果有SOB or hypoxia,當然要監測O2 sat.一開始nasal cannula, simple mask 下一個nonrebreather mask,中間不要試BiPAP/CPAP/High flow NC你就要early intubation了!因為BiPAP等會有把病毒釋放出來空氣傳播的風險。而且COVID病人desaturation or decompensation進展真的非常快!sat keep不住就要early intubation。另外不要使用neubulizer等會霧化的藥物治療,如需支氣管闊張劑可以用MDI手壓的pump。另外ARDS常用的臥趴姿勢prone position效果感覺非常好,病人一prone血氧真的會稍微提升,有些病人甚至沒有被插管的,血氧稍微差一點的我們就會叫他趕快趴著!還真的很有用。很多插管病人我們也會給他prone,我看討論串好像台灣不是很喜歡prone因為很耗費護理師人力,不過至少我在我們醫院我看到是一大早三個主治醫師就一起合力把病人翻姿勢,其實美國醫師工作也是很辛苦的。 #藥物治療: 1.我知道很多診所喜歡開類固醇給"感冒"的病人,但是絕對要避免因為類固醇有延長viral shedding的副作用,之前在MERS等病人的研究也是類固醇壞處大於好處,因此使用類固醇除非是有其indication才用(例如septic shock等等)。 2.高劑量Statin似乎有研究對防止病毒結合有幫助,因此如果LFT, CK允許可以考慮使用(lipitor 40 or 80, etc)。 3.Litonavir愛滋病藥物nejm已經發表確定沒用。 4.在美國我們幾乎每個病人都會給hydroxychloroquine(400mg bid for a day, then 200mg bid for 4 days)會影響lysosome fusion抑制病毒, 使用藥物前一定要EKG,如果QTc>500就不要用。我們醫院現在不加azithromycin了因為兩個一起用會延長QTc就有致死案例。對於法國研究Hydroxychloroquine+azithro很好但是我保持樂觀態度,那個研究病人量很少(n=21),而且我實際臨床經驗覺得幫助好像有限,但是因為in vitro研究有效,我們還是會給病人就是了! COVID似乎會跟其他呼吸道病毒一起co-infection所以還是要驗一下flu, 但是如果flu negative也不需要給tamiflu因為對covid無效。除了病毒還常bacterial superinfection,所以我們幾乎還是會給抗細菌抗生素,macrolide or levofloxacin擔心prolong QT所以我們醫院現在給doxycycline。記得驗一下Urine Legionella因為跟covid一樣都常有GI症狀。 5.Remdesivir在美國第一個case就是靠這個治好的,各國都在臨床試驗中,我個人很看好,我們醫院也要開始實驗這個了... 6.日本藥favipiravir聽說也很成功但是因為我在美國比較不熟。 7.很多COVID病人為什麼這麼sick,明明年輕人卻full blown ARDS比老人更嚴重,因為很多是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的關係。所以IL-6 inhibitor如tocilizumab or sarilumab本來治rheumatoid arthritis的生物製劑或許也有用。現階段也還在臨床試驗中,可以抽血IL-6監測。聽說MGH用tocilizumab,而我的醫院也要開始臨床試驗sarilumab #Code status:COVID大部分還是胸腔性疾病,很多就是插管呼吸器ARDS mode來治療,因此插管是很重要的環節。但是有些運氣不是很好的病人,多重器官衰竭等等突然coded需要CPR的情況,這對醫療團隊來說是暴露極高風險甚至多半可能徒勞。我認為有必要一開始就要跟病人談好DNR,這不代表就要DNI,該插管還是要插管,但是真的不幸心跳停止等,要量力而為。 #醫院管理:至少在紐約我們的物資設備都輸台灣很多也嚴重不足,不過也許可以給台灣要是不幸疫情大爆發做個借鏡。現在醫院幾乎都是COVID病人,也不可能一人一間病房了,因此直接把COVID病人直接放在同一間房間,反正都得病了也不怕被感染了。不過還是建議最好病房的門是有窗戶的至少從外面看進去可以知道病人好不好,而且就我剛剛所說,病人原本可能好好的就突然血氧掉非常喘需要趕快插管,每個住院病人真的像未爆彈。另外ICU病人因為常常有很多pump點滴,護理師要一直進出隔離房不方便穿脫PPE,可以考慮直接把pump放在房間外面,點滴線延長出去就好,這樣如果護理師要調sedation or pressors等等就可以不用進入房間更改設定。 #國家防疫:現階段台灣防疫做很好,還在containment的階段,就是把最有可能的人抓出來隔離,但是對於平均每個個案的隔離成本很高,國家也很不容易控制,目前台灣有兩百多的個案,但是某天要是慢慢累積好幾百個病人甚至破千,我們也許就要調整策略,因為把全部只要是陽性的病人都抓到醫院關那是不可能的,台灣沒有那麼多的醫療能量,也不能這樣浪費,而且輕症染病的病人,要多久PCR會轉陰性,我還沒看到研究統計出來,應該也很少人會做這樣研究,因為很少國家會像台灣如此嚴格標準檢疫隔離的,就好像今天得influenza A,如果不太嚴重也是讓病人回家,病癒就是病癒,一般醫師也不會再重複flu swab;同樣如果有C.diff病人,把PO Vanc的療程吃完沒有再拉肚子,你也是當作好了不會再去驗糞便。個人覺得台灣可以把輕症病人平均多久時間PCR轉陰性做個統計發表研究。我最近看了世界著名病毒學專家何大一博士的專訪([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ip-iceberg-virologist-david-ho-bs-74-speaks-about-covid-19?fbclid=IwAR1XVnPHq82gD97Y2Y06FkIFzAtNNfopnMgqa98fHAwX7WHzHGyBVbnZlIQ](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ip-iceberg-virologist-david-ho-bs-74-speaks-about-covid-19?fbclid=IwAR1XVnPHq82gD97Y2Y06FkIFzAtNNfopnMgqa98fHAwX7WHzHGyBVbnZlIQ)) 個人覺得這篇寫得不錯,裡面他就有寫到目前也不知道陽性的病人過多久後才不會有傳染力,他說猜測大概三週。至於已經得過COVID的病人之後會不會再重複感染,他是覺得應該是不會,也就是現在所有的防疫工作,就是在爭取時間讓疫苗可以製造出來讓群體都可以有保護效果。現階段幾乎的國家都大爆發,就不可能像台灣還在containment的防疫階段,因為你要假設所有人都有可能是病人,那能做的就是#緩和曲線了flatten the curve,我覺得這個概念相當重要 ,基本上就是拖延戰術,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和聚集,要social distancing,不必要的商業活動要停止,電影院酒吧夜店要關,餐廳只能外帶等等,這可以避免加速接觸感染,讓病人增加量不要達這麼快一下超出醫療能負荷的數量避免醫療崩壞,很多國家都在這麼做了,目前聽起來表現比較好的國家像是南韓,雖然他們一開始防疫沒有做好導致非常多人得病,但是經過大規模檢驗,還有避免出門要待在家等等,目前疫情也有和緩的趨勢,算是亡羊補牢,也不是不行。台灣目前表現全球數一數二,但是我們總是要做最壞的準備跟打算。 #後記:沒想到一下就寫這麼多,這算是我第一線醫療工作者的紀實與經驗分享,目前紐約疫情雖然已嚴重崩壞,但實際上還只是開始而已不見緩和。不過美國參戰之後相信會有更多醫學研究與臨床治療準則可以參考,實際上也不完全是壞事。你問我會不會怕我每天也是提心吊膽的,都很怕生病,每天都要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但偏偏美國住院醫師工時非常長(週休一日而已也沒有PM off)又不斷把我們明明不是在病房rotate的時候抓來上班取消我們的門診等等,我都盡量多休息有時間就睡覺保持免疫力。現在在醫院其實也是看到很多恐慌的面孔,我們醫院是公立醫院,平常病人多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吸毒的、遊民的、酗酒的,總之各種問題台灣一個比較健康的社會大概很難想像是一個怎麼樣的場所。不過最近因為COVID病人大爆發,我發現很多可能社會上的一般人或中產階級,他們可能是警察、可能是清潔工、就某天感染病毒生病了,這時候醫護站起來照顧他們治療他們,讓他們免於恐懼,這是作為醫學生涯也算比較榮光的時候,因為我們平常的訓練,就在這時候派上用場,也算是找到一點點行醫的意義跟價值。可以平安地活著其實就很好。目前台灣社會可以安全的生活著也真的很好。
    3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逆轉糖尿病比想像中還容易】只要18分鐘,改變一生【TED短片,精采到想看3次】 令人折服證據,看完18分鐘後,會下定決心改變飲食,代謝,減重,活力 Dr. Sarah Hallberg經認證的減肥醫學及內科醫師,同時還擁有運動生理學的碩士學位,任職於美國印地安納大學醫院,創立醫療監督下減重課程。 最近又成立美國第二個,供醫學院學生的非手術減重臨床實習,課程在減重方面領先全國,而且在逆轉第二型糖尿病和許多代謝疾病上,得到很成功的結果。 https://m.youtube.com/watch?v=0Gyfk2SRJos 很棒的一篇演講,会顛覆你原本錯誤的飲食觀念和習慣。糖尿病是萬病之罪魁惡首,而導致糖尿病的主因就是傳統多糖和多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演講中給了我們幾個重要也是福音的觀念: 1.糖尿病無法根治,亦不需靠藥物醫治,但可靠低碳(甚至零碳)的飲食習慣來預防.抑制改善或降低糖尿病胰島素失衡的病因(碳指米.穀.麵粉.糖..等會產生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2.低碳飲食的營養不足可由高纖及高脂(有另一報導謂老人吃肥肉可防止老人癡呆)的食物來補足。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謝謝薛醫師的分享,糖真的太可怕了: "攝取大量的糖和碳水化合物,會讓人長期感到疲倦,沒有精力。" L. 羅恩 賀伯特 (HCO公報1973年8月2日 精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糖可謂是百病之源。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都與糖有關。過去都把問題歸咎於食物的脂肪,但現在發現其實兇手是糖。 現代生活中到處都是糖。這包括甜食與含糖飲料。但不只這些。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類食物,在體內也是轉換成糖。所有麵包、麵條、餅乾、包子饅頭、米飯等等傳統主食,都可以看做是糖。水果、果汁、蜂蜜這些也有大量的糖。 常吃很多這些東西的人,就會長期感到疲累沒有活力。而且老化得很快。 "過去四百年間,人類的飲食習慣變了。現代社會有許多人生病,或靠救濟金過活。人類卻還不斷推廣這一切的元兇-- 糖和碳水化合物。 L. 羅恩 賀伯特 (HCO公報1973年8月2日 精力) 近代食品工業大量製造糖與碳水化合物的廉價食品,導致全球的糖尿病與肥胖問題日趨嚴重,甚至可能是罹癌率這麼高的原因之一,因為癌細胞喜歡吃糖。 有些所謂蔬食養生的飲食方式,卻是吃進大量的澱粉與糖,例如地瓜、燕麥、山藥、蔬果汁等等。這些也都會造成體內血糖急遽升高。所以應該適量就好。 應該少吃糖與澱粉類食品。飲料要選擇無糖的。同時多攝取蛋白質食物 (魚、肉、蛋、奶、豆類)。 "只要戒除可樂、甜食,以及咖啡和茶裡的糖,同時開始攝取充分的蛋白質,一個人還是可以逆轉頹勢的。過了幾個禮拜或幾個月,他就會感到精力充沛。破舊的身體已經開始自我重建了。" L. 羅恩 賀伯特 (HCO公報1973年8月2日 精力) 所以只要戒糖幾個禮拜或幾個月,你就會感覺很不一樣了,身體也會自我修復。你的身材會變好,你的許多身體疾病可能會有明顯改善。 不過提醒一點,糖有跟毒品一樣成癮的特性,所以在初期戒糖期間會比較辛苦一點,會有強烈想吃糖或麵包麵食的衝動,根據經驗通常是兩週,熬過了就會比較好了。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胰島素阻抗矛盾與出路 胰島素阻抗產生新陳代謝症候群 ,造成高血壓,高血糖 ,高血脂, 高腰圍 ,升高了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的風險! 胰島素是人體進食 的時候會反應分泌的一種荷爾蒙 ,尤其是吃入碳水化合物 ,糖分的時候 ,分泌會比較多, 經由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受體將血液中的糖質帶入細胞, 提供生存熱能的儲存! 當人體不進食的時候, 胰島素下降 ,人體開始使用儲存的熱能。 傳統理論認為胰島素阻抗是因為細胞外的血液中有太多的醣質,卻沒有辦法經由胰島素受體進入細胞內! 但如果真的是這樣, 細胞會處在飢餓狀態而縮小, 人也會極度消瘦, 肝臟也會變小 ,五六十年來 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疑問, 相反的, 第二型糖尿病 ,胰島素阻抗患者常傾向腹部肥胖, 脂肪肝! 常規醫療處置的方法就是給予更多胰島素 ,但多年的經驗, 證實這並不能改善胰島素抗性, 越來越多的劑量反而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增加, 胰島素劑量不斷加重, 唯一的好處就是使糖化血色素與血糖得到暫時的改善,但長遠來講 ,第二型糖尿病都是不斷惡化, 患者最後都逃不過糖尿病併發症! 新的一代的理論 認為血液中血糖與胰島素增高,導因於長年細胞內糖質堆積過多而溢流, 這時細胞外的血液糖分就沒有辦法再進入細胞內! 只能在細胞外的血液中不斷堆升! 這很合理的解釋了第二型糖尿病患傾向肥胖, 脂肪肝的現象! 這一切都是細胞吸收了過多的糖分造成, 若能夠減重,降低身體的糖分儲存, 胰島素抗性及其引起的新陳代謝問題都可消失! 這是對胰島素阻抗比較精確的思考方式! 使用藥物不斷增加 胰島素 ,把血液中過高的糖質強制灌入糖質溢流的細胞內,使 細胞更難以接受血液中的糖份, 那就使每一個糖尿病患越來越糟! 現代人每天三餐外加十幾次的點心,零食,飲料,水果 , 內容幾乎都是高升糖的 碳水化合物, 使血糖,胰島素整日都維持在高水平 ,跨越中年就很容易產生第二型糖尿病與胰島素抗性! 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斷絕深度加工的澱粉, 高升糖食物, 每日改成兩餐, 在6小時之內完成, 其餘18小時維持空腹狀態 , 這中間不吃任何點心,間食, 甜飲料,使血糖與胰島素 水平降低 ,不用很久的時間, 胰島素抗性就恢復正常, 若進行的很熟練 ,可考慮一週一次, 一天只吃一餐 ,當全身細胞溢流 的糖質不斷減少時, 人的體重也會減少 ,精神體能會變好, 恢復胰島素的敏感性 ,新陳代謝疾病會痊癒! 對原本使用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患, 開始低糖飲食與階段性減餐斷食, 血糖會降得很快, 應請醫生減藥。 否則可能會血糖太低! 低碳水化合物合併 階段性斷食 ,對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新陳代謝問題非常有效, 也同時可改善肥胖及血壓過高的問題 ,沒有費用,沒有成本, 節省出很多進餐所消耗的時間, 剛開始當然不太適應 練習一段時間即可駕輕就熟, 使自己從久病中解放! 斷食自古希臘哲學家與三大宗教都有實施的傳統 ,對其益處近年相關的醫學文獻 也有很多正面的論述!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個月前
  • 轉po: 預估兩週潛伏期 Lancet論文統計指出 兩成 不發燒 七成 會咳嗽 症狀非常不典型! 一週後發病 發病後一週 32% 加護病房 29% ARDS插管急救 15% 死亡終結 意思是 重症一半會死! 機率大概 比六發子彈 直接開一槍的 俄羅斯輪盤低一些~ 中國官方還告訴大家沒事兒不要怕?! 我身為 高雄榮總 急診一線醫師 加護病房主治醫師 我目前想不到有什麼其他比這個更嚴重更糟糕的傳染病了🙏 Lancet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183-5/fulltext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你喝堅果飲,還是「澱粉飲」? 作者 : 王暄茹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堅果是健康食物,但變成堅果飲後,八成是澱粉以及很多黏呼呼的添加物。該如何吃對? 堅果的爆紅,很難不發覺。走進便利商店,生菜沙拉加了堅果,零食架上多了不同品牌的堅果,連飲料架上都出現堅果飲。競爭之激烈,廠商不得不重金禮聘邀請知名藝人代言,打起廣告戰。 堅果好處很多,卻因高熱量得限量攝取,令人又愛又恨。 堅果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降低壞膽固醇、提高好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 堅果中的多酚類白藜蘆醇還具有抗癌效果,能抑制腫瘤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台北榮總研究團隊在動物試驗中,以放射線治療,搭配從堅果內萃取出高濃度白藜蘆醇,可有效提升放療對腦癌、頭頸癌的療效。 就因為堅果的好處不少,市面上沖泡式及包裝堅果飲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推出。有人買來送禮,有人當成早餐飲品或下午茶點心。但是,用喝的堅果飲,經過加工過程,其實暗藏陷阱。 陷阱1:脂肪少、澱粉多,和真正的堅果營養素天差地遠 仔細看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熱量比例就能發現,堅果飲的營養組成和真正的堅果截然不同,輔仁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劉沁瑜提醒。 堅果約有八成熱量來自優質的脂肪,其他兩成則是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反觀堅果飲,由於加糖調味以及摻了澱粉類原料提高飲品濃稠度,讓脂肪熱量比例從八成掉到兩成,最少的連一成都不到,而來自碳水化合物的熱量卻從10%暴增至70~80%。 陷阱2:堅果含量不足 每包或每瓶堅果飲的堅果含量低。依食品衛生管理法施行細則中規定,食品內含兩種以上內容物時,標示順序「應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之」。 以義美美味堅果飲為例,成分表中的前三大原料竟是麥芽糊精、砂糖和奶精粉,而非杏仁、腰果。 劉沁瑜估算,一包堅果飲的堅果含量僅約0.6~0.7份,根本無法達到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一天一份的量(約一湯匙)。 多數堅果飲外包裝及營養標示也未註明建議攝取量,消費者無法拿捏。僅桂格核桃腰果栗子及杏仁蓮子燕麥兩項產品標註每日建議食用量為兩包,然而,兩包的堅果量雖足夠,卻又多攝取兩倍的糖及澱粉。 陷阱3:太多糖、澱粉、香料等添加物 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康甄真看了堅果飲的成分發現,副原料有麥芽糊精、預糊化澱粉、玉米澱粉及修飾澱粉等各種水解澱粉和糖,很容易被身體吸收轉化為脂肪。 堅果飲裏的糖的角色也很奇妙,吃原味堅果不用加糖就很香,加工變成堅果飲後,卻得摻糖才好喝。每包堅果飲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20克糖(約多加了4顆方糖)或1/3碗飯。 更奇怪的是,堅果本身就有優質油脂、維生素和香味,許多堅果飲卻又添加棕櫚油、調和植物油粉、維生素、礦物質甚至核桃口味等香料來增添風味。 最令人擔心的是乳化劑、甜味劑(如蔗糖素)、黏稠劑(如結蘭膠、海藻酸鈉等)、品質改良劑等。雖然都是合法添加物,但有研究發現攝取過多蔗糖素會引發偏頭痛。 另一種常見添加物是食用膠,目的是讓堅果飲質地濃稠,如結蘭膠、鹿角菜膠、關華豆膠屬於植物膠,明膠(如吉利丁)則是動物膠,若僅以「食用膠」標示,會讓素食消費者無法分辨是動物或植物性。 陷阱4:加工降低營養價值 堅果營養價值雖高,但經過常見的加溫及脫水等加工程序後,不僅熱量會增加,營養素也會降低,如維生素C會被高溫破壞,脫水也會影響B群含量。 舉例來說,黑芝麻變成黑芝麻粉後,每100克的熱量增加9%(50卡),維生素C全沒了,維生素B1僅剩原本的38%,鐵質剩13%,纖維質減半,其他如維生素B2、E及礦物質鉀、鈣的營養素也都減少。 優點是食用方便 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長黃青真認為,堅果飲最大好處就是方便,讓較少攝取優質脂肪的人能隨手取得、食用。只要在辦公室抽屜裡備著,餓的時候就能沖一杯。 但劉沁瑜認為,堅果飲並不適合代替正餐,更不建議以麵包搭配堅果飲當早餐,否則吃下的全是碳水化合物。 對於飲食型態和料理習慣還無法融入堅果的人,堅果飲可作為過渡期的替代品,不過,得改變喝法。 例如將一包堅果飲分兩杯泡,先以少許熱水溶解,再加入鮮奶或無糖豆漿,一方面補足堅果飲較欠缺的蛋白質,另方面拉低澱粉比例和甜味口感,劉沁瑜就試過和先生一人半包堅果飲加冰牛奶,但實際攝取的堅果量就更少。 堅果飲DIY,一點也不難 早餐喝燕麥片泡牛奶時,可再加些芝麻、南瓜子等堅果;黃青真建議,可用咖啡磨豆機、食物攪碎器將杏仁果、腰果、核桃等大顆粒堅果磨碎,或回歸傳統手法,用乾淨玻璃瓶碾壓。這杯堅果燕麥牛奶有多少堅果含量,自己清清楚楚。 或是打蔬果汁或精力湯時,也可加些堅果,這是攝取堅果較容易的入門法。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表. 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模式對新冠肺炎有雙重 防護的效果 植物性飲食模式的益處 新冠肺炎的感染 哈佛醫學院和英 1. 健康植物性飲食積分最高的 國國王學院 新冠肺炎 一組新冠肺炎感染的風險 顯著地減少9~20%↓ 592,571位英美參 與者的前瞻群體 2. 住在高度貧困地區人們,不 研究 健康的飲食染疫的風險更 增加1.8倍↑ 2021/9 印度科學工業研 1. 素食者比葷食者染疫的風險 Insights from a Pan India Sero 究所 59.8% Epidemiological survey (Phenome-India Cohort) for SARS-CoV2. 10,427人大型血清 2. 這回朔性研究顯示了飲食習 eLife Sciences 2021;10:e66537 抗體的研究 doi:10.7554/eLife.66537 2021/4 二、新冠肺炎轉重症 哈佛醫學院和英 國國王學院 592,571位英美參 與者的前瞻群體 研究 2021/9 約翰霍普金斯大 學等歐美團隊 2,884位照顧新冠 肺炎患者的醫護 人員之個案與對 照組研究 2021/6 台北慈濟醫院 2022/4 509位染疫住院患 者 美國衛生研究院 國家過敏和傳染 病研究所病毒學 實驗室 倉鼠實驗 2021/6/17 德國弗萊堡大學 2021/10/9 108名新冠肺炎患 者、22名痊癒 者、46名對照者 的糞便和唾液樣 本。 慣和感染新冠肺炎之間有 顯著的關聯性 19: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健康植物性飲食積分最高的一 Diet quality and risk and severity of COVID 組染疫後變成重症的風險明顯 Gut 2021;70:2096-2104. doi:10.1136/gujnl 降低41%↓ 2021-325353 1. 素食的染疫者轉為中度和重 Plant-based diets, pescatarian diets and COVID-19 severity: a population-based case 症的風險明顯降低了73%↓ control study in six countries. BMJ Nu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2021;4:e000272. doi:10.1136/bmjnph 2021-000272 採取高蛋白或低碳水化合物 2. 飲食的染疫者,轉為中度 和重症的機率則是以植物 為主飲食者的3.86倍↑ 原文出處 Diet quality and risk and severity of COVID 19: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Gut 2021;70:2096-2104. doi:10.1136/gutjnl 2021-325353 relation to vegetarian and non-vegetarian diets: 1. 茹素長者(≥65歲)染疫的 COVID-19 illness severity in the elderly in 症狀嚴重度顯著比葷食長 者少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Front Nutr., 2022/4/29 doi.org/10.3389/fnut.2022.837458 2. 葷食長者染疫發生極度嚴重 的風險是素食長者的5.4倍↑ Western diet increases COVID-19 disease 高動物脂肪和高糖的西方飲食 餵給幼倉鼠10~12週,然後感 染新冠肺炎,結果發現明顯增 加細胞激素IL-6 & IL-10導致病 情加重:體重減輕、肺部病變 增加(滲出液、血管炎、出 血、纖維蛋白和水腫)、病毒 清除延遲、病毒脫落時間延長 以及肺功能恢復延遲 3.穩定的腸道細菌組成有助於 新冠肺炎良好的病程進展 severity in the Syrian hamster.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 6.17.448814v1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Complications 1.腸道和口腔微生物群的改變Gut Bacterial Dysbiosis and Instability is 取決於新冠肺炎併發症的多少 和類型,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 and Mortality in COVID-19. https://doi.org/10.1101/2021.10.08.463613 2.個別併發症的發生與低危險 細菌(例如普氏冀桿菌)和高 危險細菌(例如擬桿菌屬)相 關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運動醫學觀念分享: 腎臟: 人一輩子大約有200萬顆腎絲球,然而它「死掉一顆就少一顆」不會再生。 國人飲食習慣常造成腎功能受損,因此;建議避開某些食物,老了才能減少洗腎風險。 早餐穀物:主要成分為裹上糖的碳水化合物。 奶酥(克林姆)麵包:內餡主要由奶油、奶粉、糖混合製作而成。 燒餅油條: 1、高溫油炸更產生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的傷腎致癌風險。 2、為了增加油條酥脆口感,會使用含有重金屬「鋁」的膨脹劑,一旦攝取過多,恐腎衰竭。 鍋貼:高熱量(750大卡)包餡食物傷腎第1名就是鍋貼。 肉鬆、肉乾與香腸: 加工過程中胺基酸、維生素營養幾乎耗盡,只剩下高油鹽糖調味 鐵板麵: 1、所有早餐中最傷腎的食物,高油鹽糖全包了,一份油麵361大卡鈉含量高達712毫克。 2、鐵板上高溫烹煮,容易卡上陳年焦炭,異環胺、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增加罹癌風險。 三寶飯: 1、一份三寶飯960大卡,加上配菜後熱量約在1330大卡。 2、脆皮是因為醃料中含糖,烘烤後更是油包糖。 炸雞排: 1、裹著澱粉、經過油炸的雞排,一片平均630大卡。然而可怕的不單是熱量,雞排的獨家調味又甜又鹹的高鹽糖。 2、回鍋油更含有致癌物與重金屬,提升致癌率。 日式拉麵: 1、一碗鈉含量就高達2000~4000毫克,血液中的鈉離子飆高。 2、高血鈉除了造成腎臟負荷、傷血管,更易引起水腫、高血壓與痛風的發作,是傷腎大魔王。 第一名珍珠奶茶: 1、台灣人攝取頻率最高的傷腎食物。一杯熱量783.2大卡。 2、珍奶中的果糖分子代謝會產生過多的磷酸三碳糖,促進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也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堆積、胰島素阻抗,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些慢性病症是傷腎的最大元兇。
    26 人回報1 則回應6 個月前
  • 這段多聽幾遍。阿爾茨海默症,慢性頭痛,癲癇,抑鬱,焦慮,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以及很多可怕的腦部疾病,都和我們所吃的食物有關,而這裡邊最重要的一個危害我們的東西就叫做膚質。 過去我們的健康專家都會建議我們說你要少吃脂肪,對吧,然後你要可以多攝取一些碳水化合物,吃一些粗麥麵包,對吧,然後什麼粗麥的麥片等等,然後這個作者就告訴你說那些粗麥的麥片會把你的大腦殺死。 那些粗麥的麥片導致你得阿爾茨海默症,然後導致你得糖尿病,而且你之前得了糖尿病,你老了就很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症,這是中間有著必然的聯繫,甚至他告訴我們說阿爾茨海默症其實就是三型糖尿病,它是糖尿病的一種表現方式,而這個原因是來自於你吃了更多的含有膚質的一些食品,這些食品會嚴重的損傷到你的大腦,然後讓你得各種各樣的疾病。 作為一個愛吃麵食的陝西人,看這本書真的是絕望了,就是看完了以後他會告訴你說以後再也不要吃麵條了,這樣對你的身體健康會有很大的好處,那他建議吃什麼呢?肉,油,脂肪,比如說要吃高級的脂肪,什麼叫高級脂肪?就是深海的魚類,三文魚,深海的鱈魚,這些高級的脂肪會給你補充大量人體所需要的脂肪,還有雞蛋,膽固醇。 就是你吃的膽固醇越多,你體內分泌的膽固醇就越少,然後牛肉,這個鹿肉,什麼這些水牛肉,這都是能夠提供高級脂肪的食物,然後水果也要區分,有的水果可以多吃,有的水果就不能多吃。 你比如說他就不建議你多吃菠蘿啊,芒果啊,杏啊,這都不是好的食物,好的水果最好的是鱷鯉,這都是我們讀完這本書之後所得出的結論,這本書叫做鼓舞大腦,這本書不是一個隨意寫就的書,這是一本科學的論文,這本書的作者呢,就是戴維·伯爾馬特,他是世界上公認的叫神經退形性疾病的權威,就是他研究阿爾茨海默症, 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說的老年癡呆症,他是權威專家,然後這本書在出版以後,在亞馬遜的健康類圖書排行榜上連續80週排名第一位,而且書中所用的論據,醫學的這種實驗,還有大量的案例,讓你不得不思考,我們過去的很多思維方式都是錯的。 在這本書的最後呢,有一個特別棒的貢獻,就是他直接給我們做了食譜,而且這些食譜呢,有的看起來還挺好吃的樣子,所以如果大家願意的話,你們可以買這本書,然後就根據後面的這個食譜來跟家人商量一下,然後安排一下自己家裡的這個吃飯的節奏和方法。 我為什麼突然會這麼相信這本書呢?就是我最近的減肥經驗,然後我的這個醫生告訴我的這個原理,跟這裡邊是不謀而合的,最重要的是在我身上它真的出現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只需要去調整你們的飲食結構,讓自己吃得更健康一點,就有可能會更加的長壽,更加的快樂。 你們大家都轉發轉發吧,這麼好的這個知識。
    3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個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