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重磅新聞!劍橋大學發表溯源新冠病毒的研究報告: 最原始毒株普遍存在于美國,中國流行的是變異毒株】

報告原文鏈接: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covi⋯igins?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實錘了,新冠病毒起源于美國!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ANS)上一篇針對新冠病毒溯源的研究發現,目前全球感染的新冠病毒實際上并非是同一種,而是變異分化成A、B、C三種類型,并且這三種類型的病毒在全球分布范圍不同。

研究人員通過繪制2019年12月至今年3月新冠病毒的基因發展史,發現了上述三種不同但又密切相關的病毒類型;然后通過在全球范圍內收集的160份感染樣本發現了不同類型的新冠病毒在全球傳播的軌跡。

讓人比較意外的是,A型--最原始的毒株,被認為是從蝙蝠傳播到人類中的新冠病毒祖先--雖然最先在中國被發現,但卻在美國最為普遍,研究發現有三分之二的美國樣本感染A型病毒,但其中受感染的患者大多數來自西海岸,而非紐約--紐約目前為美國疫情的“震中”,B類毒株是中國境內(即武漢)以及東亞地區的主要類型,C類病毒是歐洲主要類型,且在中國大陸沒有發現此類型的樣本。

By using genetic network techniques, researchers from Cambridge, UK, and Germany have reconstructed “early evolutionary paths” of COVID-19 in humans. Researchers revealed three distinct “variants” of COVID-19, which they labeled as type ‘A’, ‘B’ and ‘C’ .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closest type of COVID-19 to the one discovered in bats – type ‘A’, the “original human virus genome” – was present in Wuhan, but surprisingly was not the city’s predominant virus type. Mutated versions of ‘A’ were seen in Americans reported to have lived in Wuhan, and a large number of A-type viruses were found in patients from the US and Australia. Wuhan’s major virus type, ‘B’, was prevalent in patients from across East Asia. The ‘C’ variant is the major European type, found in early patients from France, Italy, Sweden, and England. It is absent from the study’s Chinese mainland sample.

現有回應

  • 給我一隻麥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本文結論本身與其所參考的劍橋論文有極大差異之錯誤,相反的,本論文證實美國所流行的兩種病毒正是來自中國武漢。

    僅將本文下方文字再次閱讀即可得知:

    A型--最原始的毒株,被認為是從蝙蝠傳播到人類中的新冠病毒祖先--雖然最先在中國被發現,但卻在美國最為普遍,研究發現有三分之二的美國樣本感染

    出處

    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covi⋯igins?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4 年前
    3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重要報導轉發……4/9/2020 剑桥大学昨天发表论文,认为新冠病毒A类是病毒爆发的根源,而A类集中出现在美国和澳洲,出现于武汉的病毒属于B类,是从A类变异而来。 这篇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如果结论属实,对中国和全球华人都是一件幸事。 剑桥大学发表关于新冠病毒的几个变种和传播路径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分三个变种:A、B、C。A类病毒更多发现于美国和澳洲的受感染者。A类在武汉只有极少案例,且来源于在武汉生活过的美国人。A类和从蝙蝠、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最为相似。研究人员称A类病毒为“爆发根源”( “the root of the outbreak” )。 B类毒株是中国境内(即武汉)主要类型,且并没有传播出东亚地区。 C类病毒是欧洲主要类型。亚洲地区的香港,新加坡,韩国皆有此类型。且没有在中国大陆发现。 研究人员认为,C类型毒株演化自B,B类型演化自A。 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方法,此前主要被运用于通过研究DNA来追踪史前人类的人口流动。此次是首次运用在追踪新冠病毒的传播路径(“These techniques are mostly known for mapping the movements of prehistoric human populations through DNA. We think 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times they have been used to trace the infection routes of a coronavirus like COVID-19.” ) 原文地址: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covid-19-genetic-network-analysis-provides-snapshot-of-pandemic-origins 论文今天发表在PNAS (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4/07/2004999117
    7 人回報3 則回應4 年前
  • 新聞強力放送武漢肺炎..不知有沒有同等地報導美國呢? 大爆發 美國今年流感季迄今4800死 增65%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4281323 國內已有6起經通報的疑似病例!武漢肺炎已擴散至臺灣?! (新聞)國內新增武漢肺炎疑似病例 1歲男童發燒隔離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120003285-260405 從武漢開始之類 Sars 冠狀病毒感染案例已擴散至北京等主要都市。 New China virus: Number of cases jumps as infection spreads to Beijing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51171035 防武漢肺炎擴大通報定義 即起大陸來台有肺炎都要隔離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120004298-260405 Chinese virus: How worried should we be? https://www.bbc.co.uk/news/health-51048366 「絕不感冒」防衛術 難怪醫師都這樣做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120001641-260405 武漢肺炎 我方列法定傳染病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116000283-260203?chdtv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累計198例 已死亡3例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120001008-260409?chdtv   武漢肺炎和SARS是親戚 無藥可解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120002364-260405?chdtv
    5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口罩可以乾蒸嗎 #為何2月不行現在可以 #水鏡來告訴你 今天疾管中心宣傳口罩可以乾蒸,再重複使用 馬上有人找出2月衛福部食藥署建議不要乾蒸的資料 還有人把這照片放在爆料公社,很明顯要帶風向 有人酸因為唐鳳說可以乾蒸,所以政策就轉彎 不管別人怎麼說,包括這篇都是 請做個獨立思考的人 #防疫本來就是與時俱進 大家應該還記得,2月的時候疾管中心跟大家說不用戴口罩 總統、行政院長、陳時中部長,也帶頭不戴口罩 當時還有「我OK,你先戴」的風氣 當時背景是沒有社區感染,戴不戴口罩風險都低 當時到現在沒戴口罩的人,都活得好好的也沒被感染。 這兩天陳時中部長已經戴起口罩,為什麼呢? 簡單說,我們有零星的社區感染,加上這幾天連假的出遊 我們要在未來的14天防範疫情社區化 Nature Medicine刊出香港學者研究,外科口罩可以顯著防止新冠病毒從感染者傳播出去。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843-2?fbclid=IwAR3EzP6Xm2bXH4bDHx9i9oOYxqHIraWbuRbZcGzM6fmgQz7iIl7ufHrkN-A 這是因為疫情的不同,資訊的改變 政府反應以及需要民間配合的方式不同 #那到底口罩可不可以乾蒸 你可能會問,當時食藥署為何覺得不行? 當時食藥署的說法是"可能"會破壞結構,所以不建議。 但後續的研究出來,真的可以透過乾蒸讓口罩重複使用 根據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賴全裕表示,經過檢測證實,「電鍋乾蒸」口罩,5次以內,過濾效果都還在規定合格的80%以內。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1064 實驗結果發現無論細菌過濾效率或微粒過濾效率都跟原本口罩效果相近。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23669 再說一次,這是人類第一次遇到這個病毒,很多事情本來就不了解。 比如Nature這篇研究,就刷新大家原本的認知 原來剛被感染的前5天,傳染力最大,到住院第9天傳染力就低了,不一定要在負壓房。 這對本來以為症狀越嚴重傳播力越大、負壓房要住好住滿的觀念是很大的釐清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96-x 好,回到乾蒸口罩這件事 原先政府有疑惑,後來研究證實,口罩乾蒸可以重複使用 政府提供資訊,不OK嗎? #未來14天大家照顧好自己 現在已經有人在傳 「為了要向國外捐口罩,所以要求民眾乾蒸」 請問我們有為了捐口罩,一周從買三個變買兩個嗎? 提供乾蒸,只是資訊更新後提供方法 可能有些人不覺得一個口罩五元貴 但對節省、重視環保的或有經濟壓力的人,這不失為權宜之計 至於要酸的、要戰的、要攻擊的, 就別了,台灣需要大家的團結 就像這幾天的連假, 大家玩都玩了,該得的也得了,不該得的也不會得 本院只有一個請求 #連假有出遊的朋友接下來14天外出請戴口罩 接下來14天,大家把自己照顧好 勤洗手、出門戴口罩、保持人際距離、不摸臉、少聚集 #祝大家平安健康 #我們二月也不知道肥胖容易得重症啊 #水鏡共筆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一位北醫畢業目前在紐約當住院醫師的張銘凱醫師寫照顧COVID-19經驗,寫得非常棒,跟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經驗分享] 我在紐約市的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即將完訓,七月開始會做美國感染科次專訓練。目前紐約災情慘重,我所在醫院確診加疑似病人就超過一百人,我這段其間都在顧ICU因此對於重症COVID的照顧也算有心得,我至少照顧過超過20位以上之住院病人,因為在ICU的關係大部分病人都插管,到目前為止,我應該比許多台灣醫生有武漢新冠肺炎治療之實戰經驗。因為台灣目前防疫做的非常好,多半輕症或無症狀隔離,但是我們隨時要準備如果已經是社區流行,那作為醫生該如何care這些病人,因此做個簡單的分享與教學,所以講解的對象應該是以臨床第一線之醫師或NP為主。但我要說很多evidence都不斷更新,以下是盡量有所依據的臨床處理方式,reference就不一一列舉,有些我可能覺得是一般臨床工作者應有的基本概念也許就沒有多加說明,如造成閱讀上不順暢,也請多多包涵。 #流病學:相信台灣臨床醫生現在非常仰賴旅遊史畢竟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但是我要提醒的是如果有天已經大流行,旅遊史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了,懷疑就該驗。美國之前CDC一直很在意旅遊史而不隨意驗,結果後來發現根本大流行已經來不及了。在大爆發之前,可能會有一個空窗期就是很多原本我們以為低感染風險而沒有驗到的人,他們其實已經可能被感染。此外年輕人或沒有病史病人也非常多,這是在過去醫院前所未見的。在美國輕症就算陽性也不會住院讓他們回家,所以我所看到是真正的病人,我們已經擴充非常多病房了,但是病人真的很多,感染力真的很強要小心!至今我們已經有三個住院醫師中獎了。 #臨床表現:除了發燒咳等呼吸道症狀,還常有拉肚子等GI症狀,我要特別提醒很多病人會有"味覺失調或消失"的症狀,這不是鼻塞引起的味覺降低。很多文獻少提味覺問題,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可能是一個sign就該檢驗。此外有些病人會表達胸痛,不一定就是很嚴重的myocarditis,就純粹是無法解釋的胸痛,但還是會建議驗一下CPK/Trop。這個病毒的潛伏期根據我看到的paper,大概平均是五天多,當然最長可能兩個禮拜,不過我現在講的是一個常態分佈的結果,你要算到最嚴苛標準,也許就兩個禮拜,但是平均還是五天多,所以你如果有接觸史,過了一個禮拜還是沒發病,你大概就safe了。 #抽血:CBC(不一定會leukocytosis,反而容易lymphocytopenia and or thrombocytopenia), 常transaminitis(GOT/GPT高)。我們會大概三天監測一次Ferritin, ESR/CRP, LDH, D-dimer來觀察對藥物反應。基本blood culture, HIV, urine Legionella/strep pneumonia最好也住院時驗一下排除其他問題。 #影像:CXR bilateral infiltrations。相信大家一定常常不知道病人什麼問題但是看到CXR有點白白髒髒就當肺炎收進來打抗生素住院(其實可能根本不明顯)。我要說的是這些COVID住院病人,不會只是CXR微微白白髒髒,而是一看就是明顯兩側蔓延,在我住院醫師期間真的從來沒有看到那麼多CXR都是長這個樣子的,現在我幾乎可以看到CXR就診斷。至於CT chest雖然比較清楚,但是我認為不需要,因為大部分CXR就很明顯了,加上抽血上述markers等等就算PCR還沒有等到就可以很有把握診斷了。安排CT chest只會讓醫院感控暴露風險(因為機器要大消毒,浪費時間也可能使真正需要CT的人沒辦法照到) #氧氣治療方面:如果有SOB or hypoxia,當然要監測O2 sat.一開始nasal cannula, simple mask 下一個nonrebreather mask,中間不要試BiPAP/CPAP/High flow NC你就要early intubation了!因為BiPAP等會有把病毒釋放出來空氣傳播的風險。而且COVID病人desaturation or decompensation進展真的非常快!sat keep不住就要early intubation。另外不要使用neubulizer等會霧化的藥物治療,如需支氣管闊張劑可以用MDI手壓的pump。另外ARDS常用的臥趴姿勢prone position效果感覺非常好,病人一prone血氧真的會稍微提升,有些病人甚至沒有被插管的,血氧稍微差一點的我們就會叫他趕快趴著!還真的很有用。很多插管病人我們也會給他prone,我看討論串好像台灣不是很喜歡prone因為很耗費護理師人力,不過至少我在我們醫院我看到是一大早三個主治醫師就一起合力把病人翻姿勢,其實美國醫師工作也是很辛苦的。 #藥物治療: 1.我知道很多診所喜歡開類固醇給"感冒"的病人,但是絕對要避免因為類固醇有延長viral shedding的副作用,之前在MERS等病人的研究也是類固醇壞處大於好處,因此使用類固醇除非是有其indication才用(例如septic shock等等)。 2.高劑量Statin似乎有研究對防止病毒結合有幫助,因此如果LFT, CK允許可以考慮使用(lipitor 40 or 80, etc)。 3.Litonavir愛滋病藥物nejm已經發表確定沒用。 4.在美國我們幾乎每個病人都會給hydroxychloroquine(400mg bid for a day, then 200mg bid for 4 days)會影響lysosome fusion抑制病毒, 使用藥物前一定要EKG,如果QTc>500就不要用。我們醫院現在不加azithromycin了因為兩個一起用會延長QTc就有致死案例。對於法國研究Hydroxychloroquine+azithro很好但是我保持樂觀態度,那個研究病人量很少(n=21),而且我實際臨床經驗覺得幫助好像有限,但是因為in vitro研究有效,我們還是會給病人就是了! COVID似乎會跟其他呼吸道病毒一起co-infection所以還是要驗一下flu, 但是如果flu negative也不需要給tamiflu因為對covid無效。除了病毒還常bacterial superinfection,所以我們幾乎還是會給抗細菌抗生素,macrolide or levofloxacin擔心prolong QT所以我們醫院現在給doxycycline。記得驗一下Urine Legionella因為跟covid一樣都常有GI症狀。 5.Remdesivir在美國第一個case就是靠這個治好的,各國都在臨床試驗中,我個人很看好,我們醫院也要開始實驗這個了... 6.日本藥favipiravir聽說也很成功但是因為我在美國比較不熟。 7.很多COVID病人為什麼這麼sick,明明年輕人卻full blown ARDS比老人更嚴重,因為很多是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的關係。所以IL-6 inhibitor如tocilizumab or sarilumab本來治rheumatoid arthritis的生物製劑或許也有用。現階段也還在臨床試驗中,可以抽血IL-6監測。聽說MGH用tocilizumab,而我的醫院也要開始臨床試驗sarilumab #Code status:COVID大部分還是胸腔性疾病,很多就是插管呼吸器ARDS mode來治療,因此插管是很重要的環節。但是有些運氣不是很好的病人,多重器官衰竭等等突然coded需要CPR的情況,這對醫療團隊來說是暴露極高風險甚至多半可能徒勞。我認為有必要一開始就要跟病人談好DNR,這不代表就要DNI,該插管還是要插管,但是真的不幸心跳停止等,要量力而為。 #醫院管理:至少在紐約我們的物資設備都輸台灣很多也嚴重不足,不過也許可以給台灣要是不幸疫情大爆發做個借鏡。現在醫院幾乎都是COVID病人,也不可能一人一間病房了,因此直接把COVID病人直接放在同一間房間,反正都得病了也不怕被感染了。不過還是建議最好病房的門是有窗戶的至少從外面看進去可以知道病人好不好,而且就我剛剛所說,病人原本可能好好的就突然血氧掉非常喘需要趕快插管,每個住院病人真的像未爆彈。另外ICU病人因為常常有很多pump點滴,護理師要一直進出隔離房不方便穿脫PPE,可以考慮直接把pump放在房間外面,點滴線延長出去就好,這樣如果護理師要調sedation or pressors等等就可以不用進入房間更改設定。 #國家防疫:現階段台灣防疫做很好,還在containment的階段,就是把最有可能的人抓出來隔離,但是對於平均每個個案的隔離成本很高,國家也很不容易控制,目前台灣有兩百多的個案,但是某天要是慢慢累積好幾百個病人甚至破千,我們也許就要調整策略,因為把全部只要是陽性的病人都抓到醫院關那是不可能的,台灣沒有那麼多的醫療能量,也不能這樣浪費,而且輕症染病的病人,要多久PCR會轉陰性,我還沒看到研究統計出來,應該也很少人會做這樣研究,因為很少國家會像台灣如此嚴格標準檢疫隔離的,就好像今天得influenza A,如果不太嚴重也是讓病人回家,病癒就是病癒,一般醫師也不會再重複flu swab;同樣如果有C.diff病人,把PO Vanc的療程吃完沒有再拉肚子,你也是當作好了不會再去驗糞便。個人覺得台灣可以把輕症病人平均多久時間PCR轉陰性做個統計發表研究。我最近看了世界著名病毒學專家何大一博士的專訪([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ip-iceberg-virologist-david-ho-bs-74-speaks-about-covid-19?fbclid=IwAR1XVnPHq82gD97Y2Y06FkIFzAtNNfopnMgqa98fHAwX7WHzHGyBVbnZlIQ](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ip-iceberg-virologist-david-ho-bs-74-speaks-about-covid-19?fbclid=IwAR1XVnPHq82gD97Y2Y06FkIFzAtNNfopnMgqa98fHAwX7WHzHGyBVbnZlIQ)) 個人覺得這篇寫得不錯,裡面他就有寫到目前也不知道陽性的病人過多久後才不會有傳染力,他說猜測大概三週。至於已經得過COVID的病人之後會不會再重複感染,他是覺得應該是不會,也就是現在所有的防疫工作,就是在爭取時間讓疫苗可以製造出來讓群體都可以有保護效果。現階段幾乎的國家都大爆發,就不可能像台灣還在containment的防疫階段,因為你要假設所有人都有可能是病人,那能做的就是#緩和曲線了flatten the curve,我覺得這個概念相當重要 ,基本上就是拖延戰術,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和聚集,要social distancing,不必要的商業活動要停止,電影院酒吧夜店要關,餐廳只能外帶等等,這可以避免加速接觸感染,讓病人增加量不要達這麼快一下超出醫療能負荷的數量避免醫療崩壞,很多國家都在這麼做了,目前聽起來表現比較好的國家像是南韓,雖然他們一開始防疫沒有做好導致非常多人得病,但是經過大規模檢驗,還有避免出門要待在家等等,目前疫情也有和緩的趨勢,算是亡羊補牢,也不是不行。台灣目前表現全球數一數二,但是我們總是要做最壞的準備跟打算。 #後記:沒想到一下就寫這麼多,這算是我第一線醫療工作者的紀實與經驗分享,目前紐約疫情雖然已嚴重崩壞,但實際上還只是開始而已不見緩和。不過美國參戰之後相信會有更多醫學研究與臨床治療準則可以參考,實際上也不完全是壞事。你問我會不會怕我每天也是提心吊膽的,都很怕生病,每天都要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但偏偏美國住院醫師工時非常長(週休一日而已也沒有PM off)又不斷把我們明明不是在病房rotate的時候抓來上班取消我們的門診等等,我都盡量多休息有時間就睡覺保持免疫力。現在在醫院其實也是看到很多恐慌的面孔,我們醫院是公立醫院,平常病人多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吸毒的、遊民的、酗酒的,總之各種問題台灣一個比較健康的社會大概很難想像是一個怎麼樣的場所。不過最近因為COVID病人大爆發,我發現很多可能社會上的一般人或中產階級,他們可能是警察、可能是清潔工、就某天感染病毒生病了,這時候醫護站起來照顧他們治療他們,讓他們免於恐懼,這是作為醫學生涯也算比較榮光的時候,因為我們平常的訓練,就在這時候派上用場,也算是找到一點點行醫的意義跟價值。可以平安地活著其實就很好。目前台灣社會可以安全的生活著也真的很好。
    3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今日新聞報導,多國旅遊解封,但都未納入台灣,台灣自詡防疫成績不錯,為何會是這般結果。有分析說,台灣是被動篩檢新冠,篩檢總數及比例偏低,恐有漏網之魚。 上網查了一下,台灣篩檢新冠肺炎總數7萬多,排名全球85,每百萬人篩檢數,僅有3000多,全球排名138,看來,我們還是不可掉以輕心,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都不可偏廢。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今天連續三篇醫療雜誌不約而同地都報導Vit D與COVID-19的關係: 一.WebMD. 更多維生素D,降低嚴重COVID-19的風險? 這個故事於2020年10月27日更新,其中包含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新研究。 2020年5月18日-如果您感染了COVID-19 ,那麼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含量是否可以幫助您避免重症監護病房和死亡? 更多研究表明,“陽光維生素”可能在您的病情嚴重程度中起作用。 芝加哥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教授瓦迪姆•貝克曼(Vadim Backman)博士說,儘管這些研究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但“這些研究支持維生素D可能預防COVID並發症的觀點。”維生素D缺乏與不同國家死亡率差異之間的聯繫。 最新研究中: .在住院的200例COVID-19患者中,有80%以上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患者血液中的炎症標誌物水平也較高。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低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之間沒有聯繫。 .西班牙研究人員 測試了維生素D處方藥如何影響COVID住院患者。在接受該治療的50名患者中,只有一名需要重症監護病房(ICU),並且沒有人死亡。在26位未服用維生素的患者中,有13位需要加護病房,其中2例死亡。 .美國研究人員評估了235例因COVID入院的患者的血液樣本,然後對其進行跟踪以了解其進展情況。維生素D水平適當的患者不太可能失去知覺或死於COVID。(該研究發表後,期刊編輯發表了“擔憂的表情”,質疑樣本量是否足夠大以及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該研究的作者,波士頓大學維生素D研究人員Michael Holick,醫學博士以促進維生素而聞名,並確認需要進行更大的研究。) 將會有更多的研究。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啟動Coronavit(為期6個月的研究),該研究將招募5,000人,看看高劑量維生素D是否可以減少冬季呼吸道感染,包括COVID-19。 臨床試驗Trial.gov上列出了其他31項研究。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招募。 專家說,當免疫系統反應過度並開始攻擊人體自身的細胞和組織時,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可以通過幫助COVID-19的人避免細胞因子風暴來提供生存優勢。 同時,有人說服用維生素作為預防措施沒有害處。 波士頓附近的馬薩諸塞州紐伯里波特市38歲的傑基•威爾科克斯(Jackie Wilcox)說:“我覺得如果現在有什麼事情可以支持我們的身體,我將全力以赴。” 她的家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每天都在補充營養。 研究人員如何開始研究維生素D? 當陽光照射到您的皮膚時產生的維生素D具有許多其他好處,例如骨骼健康。在某些食品和補品中也可以找到它。 當COVID-19大流行開始升級時,西北研究人員Backman說他想提供幫助,但不確定如何做。他說:“還有幾個謎團尚未解決。” 一個是國家之間死亡率的差異。 因此,他的團隊在研究了COVID死亡率差異的可能解釋後,對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19,例如衛生保健質量,人口年齡,測試率和不同病毒株的變化,沒有任何變化。 維生素D在調節免疫系統中的作用,包括其抑制危險的細胞因子產生的潛在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在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中,陽光和維生素D與降低死亡率有關。 因此,當有關細胞因子風暴在COVID-19中的作用的研究出現時,Backman的研究小組將更多精力集中在維生素D水平的作用上。 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他說,這些蛋白質是肝臟響應炎症而產生的,以減輕感染的損害。 他們估計,維生素D缺乏的患者中約有17%會感染嚴重的COVID-19,但維生素D水平健康的患者中只有約14%。Backman說,差異具有統計意義。他說:“實際上多少會降低死亡率,我們不知道。”因為這些數字是基於統計模型得出的。 尋找維生素D鏈接的其他研究 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聯繫: .英國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個歐洲國家的平均維生素D水平和COVID-19病例數以及死亡率。英國國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基金會信託基金研究和創新負責人彼得•克里斯蒂安•伊利醫學博士說,人口中平均維生素D血液平均水平較低的國家的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數更高。 .在西北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建模方法估算出,維生素D缺乏者中有17%會發展為嚴重的COVID-19感染,而維生素D水平卻只有14%。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 .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例因COVID-19住院的患者,發現入住ICU的患者中有11名維生素D缺乏,但是只有4名不需要ICU的患者。 .印尼研究人員評估了780例記錄在案的COVID-19病例,發現大多數死亡的患者維生素D水平低於正常水平。 .愛爾蘭研究人員分析了歐洲人口研究和維生素D含量,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高發國家的COVID-19死亡率也更高。這些研究人員要求政府提高維生素D的建議。 COVID-19之前研究 維生素D的益處 儘管關於維生素D和COVID-19的早期研究才剛剛開始,但其他研究發現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幫助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研究人員回顧了1918-1919年的流感 大流行後,發現具有健康維生素D血液水平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較小。 加利福尼亞杜阿特癌症中心希望之城糖尿病免疫學系主任巴特•羅普博士說,將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細胞因子風暴聯繫起來的研究尚處於初期階段,但這並不令人驚訝。他說,維生素D是“談判者”,因為“它不抑制免疫系統,而是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D使免疫細胞的炎症減少。” 雖然研究發現低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COVID-19的嚴重程度,但尚不知道將維生素D恢復至正常水平是否會有助於治療。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擁有健康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幫助您避免這種病毒。 菲律賓東南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評估了212名被診斷為COVID-19的人的維生素D血液水平,發現處於危急狀況的人維生素D最低,而感染較輕的人維生素D最高。他的論文的結論(未經同行評審)是,補充劑“可能會改善感染COVID-19的患者的臨床結局”。 英國研究員Ilie說:“我們已經知道,骨骼健康需要它。” “正在等待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證據-我怎麼說-證據來不及提供幫助可能太遲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同意維生素D可能對馴服COVID-19有用。循證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於5月1日對證據進行了“快速審查”,得出結論:“沒有證據表明維生素D缺乏會誘發COVID-19,也沒有補充預防或預防維生素的研究。治療COVID-19。” 研究人員還說,儘管某些人群中維生素D含量低的風險與高風險人群中獲得COVID-19的風險存在“重疊”,包括老年人,有色人種和慢性病患者,但這些關聯沒有證明。 在最近的一項同行評審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348,000人(包括449名確診COVID-19的人)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感染風險之間沒有聯繫,也沒有解釋種族感染差異的聯繫。 有關維生素D的更多信息 簡單的驗血可以檢測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否健康或不足。甲水平需要的每毫升20納克或以上,以保持骨健康; 低於12毫微克/毫升稱為缺陷。 維生素D還有助於調節細胞生長和減輕炎症。一些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和血糖問題,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認為這項研究並不明確。 為了維持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醫學研究所建議1歲以下的兒童每天攝入4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1至70歲的人們則攝入600 IU。70歲以上的人每天應獲得800 IU。 很少有食物中天然存在維生素D ,但可以將其添加到其他食物中,也可以作為補充食品。三盎司煮熟的鮭魚有570 IUs,而三盎司虹鱒魚有645 IU。一杯2%維生素D強化的牛奶有120 IU。 但是,在大流行期間,採取更多措施可能是明智的選擇,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喬安•曼森(JoAnn Manson)博士說。她在今年早些時候告訴Medscape: “建議的維生素D的飲食津貼為每天600-800 IU,但在此期間,每天含有1,000-2,000 IU的維生素或多種維生素的補充是合理的。” 現在,曼森(Manson)正在啟動一項臨床試驗,以觀察每天補充4周維生素D是否會減少新診斷出COVID的患者住院和/或死亡的風險。她還在研究服用這種藥物是否會減少他們最親密的家庭接觸者的感染風險。參與者在2天之內每天需要9600 IU,然後在第3到28天要花費3200 IU。 專家說,每天服用50,000至60,000 IU可能會發生維生素D毒性。過多會導致血液中鈣的積聚,並伴有嘔吐,虛弱,排尿頻繁和心律不齊。 隨著COVID-19案件的增多,現年45歲的洛杉磯的Tracy A. Pearson是一名博士生和大學僱員,同時擁有法學學位,她開始研究除社交疏散和親身幫助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她的風險-洗滌。 她患有哮喘,正在接受藥物治療。她的肺部可能很脆弱。她說:“當我感冒時,我經常會得肺炎。” 她很快找到了維生素D-COVID-19研究,並與醫生討論了一下。 她過去的維生素D水平較低,並且每週服用50,000 IU即可恢復到健康水平,因此她的醫生在對她進行評估後,同意再次這樣做。因此,她每天開始服用比平常多的4,000 IU。她還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例如在丈夫處理外事時留在家裡。而且他每天還需要4,000 IU。 他們在整個大流行中都繼續這樣做。 皮爾森說:“我天生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我試圖弄清楚如何減輕[風險]。這並不是我進入研究時就想到了'維生素D'。” 二.Healthline. 新研究發現80%的COVID-19患者維生素D缺乏 .一項針對216名COVID-19患者的新研究發現,其中80%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不足。 .該研究還發現,同時具有COVID-19和較低維生素D水平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物,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這與較差的COVID-19結果有關。 .另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水平充足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且並發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醫學專家的理論認為,儘管需要更多的測試,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維持足夠的維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或從嚴重的COVID-19中恢復。 最近的研究可信來源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較高的COVID-19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現在,另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相同的現象-指出超過80%的COVID-19患者血液中沒有足夠的“陽光維生素”水平。 作為《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這項新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對西班牙一家醫院的216名COVID-19患者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將患者與另一個數據集的對照進行匹配。 所有的患者中,82.2%的人維生素d缺乏。 在這項研究中,男性的維生素D水平低於女性。 COVID-19和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例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那些已經已連結可信來源 COVID-19結果差。 維生素D缺乏者的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更高。研究表明,他們還因COVID-19而住院時間更長。 霍恩海姆大學教授Hans Konrad Biesalski博士說,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合併症與低維生素D狀態有關,他評估了維生素D和COVID-19。 他告訴Healthline:“看來維生素D狀況不佳的患者可能患有更嚴重的COVID-19”。但是新的研究沒有發現這種關係。 維生素D和COVID-19的恢復 但是,除了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外,許多人還在研究它如何保護人們或幫助他們從疾病中康復。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說:“一種方法是識別和治療維生素D缺乏症,尤其是在老年人,合併症患者和療養院居民等高危人群中,這些人群是COVID-19的主要目標人群。”西班牙桑坦德坎塔布里亞大學的何塞•埃爾南德斯(JoséL.Hernández)博士。 他說,患有COVID-19的高風險人群-老年人,患有潛在疾病的人群以及療養院的人們-可以使用維生素D治療。 ‘’在血液中循環的維生素D水平低的COVID-19患者中,建議維生素D治療,因為這種方法可能對肌肉骨骼和免疫系統都有有益的作用,”埃爾南德斯在一份聲明中說。 保護自己 許多美國人維生素d缺乏,根據以前的研究。這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其他研究可信來源 筆記。 您是否應該檢查維生素D水平?服用補充劑是否足以保護自己,或者至少降低您獲得COVID-19的機會? 研究維生素D並領導波士頓大學骨骼保健診所的Michael F. Holick博士說,《內分泌學會實踐指南》不建議對所有人進行篩查。 Holick告訴Healthline,合理地控制那些患有脂肪吸收不良綜合徵,肥胖症患者或其他醫療問題的人的維生素D水平。 內分泌學會建議,嬰兒每天應攝入400-1,000 IU,兒童每天應攝入600-1,000 IU,成人每天應攝入600-2,000 IU。所需的數量取決於您當前的水平或您是否嘗試提高它們。 Holick指出,肥胖的成年人可能需要增加2至3倍。 Biesalski同意,如果維生素D含量低,補充可能會有所幫助。 Holick解釋說,有幾篇出版物建議維生素D缺乏與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和冠狀病毒)的風險增加有關。 他的團隊的研究可信來源 在191,000名COVID-19陽性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使罹患該疾病的風險增加了54.5%。 Holick說:“在所有50個州和所有種族中都觀察到了這種情況。” 在 另一個小書房可信來源 Holick指出,維生素D水平足夠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發症的風險也大大降低了。 對於患有COVID-19的人,霍里克說,除非一個人患有罕見的疾病,例如結節病和其他肉芽腫性疾病,否則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就沒有任何弊端。 根據文獻和他自己的經驗,按照內分泌學會的建議,兒童和成人合理攝取足夠量的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並降低兒童或成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他說,它開發了COVID-19。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兒科學教授史蒂文•艾布拉姆斯(Steven Abrams)博士指出,我們不知道維生素D對身體有預防作用。 他告訴健康熱線說:“非常低的維生素D狀態會帶來很多負面後果,COVID-19可能就是這種情況,但這與說常規補充維生素D可以預防嚴重感染並不相同。” 展望未來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維生素D和COVID-19之間的聯繫。 已經有證據表明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從而實現最佳健康。霍利克說,知道與疫苗一起服用維生素D是否會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將是很有趣的。 他說,比薩爾斯基想知道維生素A和D的平衡將如何影響疫苗的成功,正如針對流感和麻疹所顯示的那樣。 三.Medscape. 維生素D可以預防COVID嗎?我們之前被燒死了 2020年10月28日 在Medscape的冠狀病毒資源中心中找到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指南 。 為了清楚起見,此成績單已經過編輯。 歡迎使用影響因子,這是您對新醫學研究的每週評論。我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F. Perry Wilson博士。 我和維生素D有點愛恨交織的關係。 簡短搜索我的博客將顯示我如何質疑維生素D與多發性硬化症,腎臟疾病,精神分裂症,跌倒和童年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COVID時代,維生素D再次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安東尼•福西博士(Anthony Fauci博士)在這次大流行期間曾有過清醒而負責任的聲音,報告了他個人使用維生素D的情況,這讓我很感興趣。維生素D也是特朗普在沃爾特•里德(Walter Reed)逗留期間收到的總統雞尾酒的一部分。 我決定在這裡研究數據。但是在我們這樣做之前,我想告訴你為什麼我天生對維生素D研究持懷疑態度。有兩個主要問題: 1.維生素D含量低與許多因素有關。維生素C缺乏會引起壞血病-很好。但是,低維生素D與從阿爾茨海默氏症到百日咳的一切因素都有關係。它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維生素,又是其他重要事物的替代品。 2.當我們通過隨機試驗測試了所有這些引人入勝的聯繫時,給了一些人維生素D和一些安慰劑,它們幾乎總是沒有效果。 我有點喜歡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在這裡踢足球。維生素D曾經燒過我們。幾個例子: 多項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這些都是不錯的研究,適合於適當的混雜因素-整個交易。 然後,我們進行了26,000名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兩種結果均無影響。 觀察性研究表明,低維生素D水平與糖尿病的發展有關。然後,我們進行了24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試驗。補充維生素D無效。 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低與摔倒有關。在隨機試驗發現沒有這樣的效果。(不過,運動確實可以防止摔倒。) 維生素D是否能拯救生命?並不是的。該婦女健康倡議試驗隨機36000絕經後婦女維生素D與安慰劑並沒有看到生存利益。 我並不是說維生素D沒有用途,或者它的益處有限。隨機試驗很少像觀察數據那樣具有戲劇性。但是我想不出另一種在觀察數據和隨機數據之間有如此大的脫節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 因為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您生活類型的標誌,因此很難,真的很難適應。當然,您可以詢問人們獲得了多少陽光和運動,飲食有多變化,賺了多少錢,但是這些都是很鈍的工具。 好的。牢記所有這些,我們對COVID中的維生素D了解多少? 就在本週,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我們從西班牙進行了這項研究,發現在216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有80%缺乏維生素D。僅有40%的對照品缺乏。當然,這些控件沒有住院。實際上,還是生病了。 但是,好的,更好地學習。早在9月份,即截至10年前的記錄時,我們就從芝加哥進行了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489位接受過維生素D測試的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的患者患COVID-19的風險高1.77倍。 在PLOS One中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在235名住院患者中,維生素D含量低於30 ng / mL的患者死亡率為20%,而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患者為9.7%。我應該指出,對於某些數據怪異,本文標記為“關注表達”。 好吧,所以我們進行了多次觀察性研究-安東尼•富奇(Anthony Fauci)大聲喊叫-說我們應該考慮維生素D。 為什麼不呢?很便宜 它具有相當不錯的副作用(儘管我的腎髒病專家擔心腎結石)。 但是當涉及到COVID時,與低維生素D水平相關的多種因素也與COVID-19感染和嚴重程度有關:年齡較大,BMI,黑人,貧困,合併症。從統計上適當地考慮所有這些東西真的很困難。 所以我對維生素D不太滿意。我希望進行一次隨機試驗。現在,我們有一個。二,如果你斜視。 來自西班牙的一項隨機試驗是該試驗。 一項小型研究(76例住院了COVID-19的患者)被隨機分配為2:1的維生素D +阿奇黴素+羥氯喹(不讓我開始服用)與阿奇黴素+羥氯喹的比例。維生素D組的50人中只有1人去了ICU。將其與非維生素D組的26種藥物中的13種進行比較。 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零,非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2。我應該注意,非維生素D組在基線時風險較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人群更多。但老實說,正是這種效果的大小令我感到驚訝。我的意思是將入ICU的風險從50%降低到2%?這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此,我們處於以下情況:這是一種奇蹟藥物,還是我們不知道的研究存在問題?如今,奇蹟供不應求。 只是為了給該研究加些冷水,我們有一個仍在預印本中的研究,該研究使用孟德爾隨機法研究了維生素D是否可能與400,000多人的COVID嚴重性有因果關係。 在本研究設計中,您將遺傳上傾向於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人與非維生素D較低的人進行比較。這將生活方式的東西排除在外。有趣的是,遺傳上註定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不太可能因COVID-19住院或發生嚴重疾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鹽粒等。 底線?我們知道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在COVID-19中有不良結果的高風險。我們仍然不知道補充維生素D是否會改變這種風險。這裡有一些希望,但是生活方式維生素早已燒傷了我們,因此請繼續謹慎使用400個國際單位。 F. Perry Wilson,醫學博士,MSCE,醫學副教授,耶魯大學應用翻譯研究計劃主任。他的科學傳播工作可以在《赫芬頓郵報》,NPR和Medscape上找到。他發了@methodsmanmd的推文,並在www.methodsman.com上託管了他的交流工作的資料庫。 參考文獻與資料: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56194/ 2.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 3.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qmuo-ctt101320.php 4.https://clinicaltrials.gov/ 5.https://www.webmd.com/vitamins/index 6.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21211/v1 7.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08.20058578v4 8.https://www.webmd.com/diet/guide/vitamin-d-deficiency 9.https://imj.ie/vitamin-d-and-inflammation-potential-implications-for-severity-of-covid-19/ 10.https://www.bmj.com/content/356/bmj.i6583 1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592793/ 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402120301156?via%3Dihub 13.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536298 14.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518/more-vitamin-d-lower-risk-of-severe-covid-19?ecd=wnl_cvd_102820&ctr=wnl-cvd-102820_nsl-LeadModule_cta&mb=hxEvbwELBF19ah1Iz%2fe9viGBU564IW3UVodLxPg2KGo%3d 15.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70157 16.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1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68797/ 18.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 19.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20.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39759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近日,據英國劍橋大學的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在傳播過程中已變異成三種類型,其中原始毒株A型普遍存在於美國和澳洲的患者。據悉,研究人員利用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間從世界各地採集的樣本數據,繪製了新冠病毒最初在人類傳播的地圖,他們發現該病毒有三個完全不同但密切相關的變體,並稱其為A型、B型和C型,而A型是原始的人類新冠病毒基因組,同在蝙蝠身上發現的病毒最接近。 劍橋大學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是該研究論文主要作者,他表示,通過分析從患者身上第一批160個完整的病毒基因組序列發現,原始毒株A型更多存於美國和澳洲的受感染者,而並非武漢地區的主要病毒類型。同時,他們不僅在居住於武漢的美國人身上發現了變異的A型病毒,亦在來自美國和澳洲的患者中發現了大量的A型病毒。 通過研究進一步發現,B型病毒才是武漢地區的主要病毒類型,且存在於東亞各地的患者體內,如果無進一步突變,它不會在該地區之外傳播太多。而歐洲的主要類型是C型病毒,在來自法國、意大利、瑞典和英國的早期患者中均有發現;但C型病毒無出現在該研究中的中國內地患者樣本中,卻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和韓國都有發現。 分析還指出,新冠病毒最早傳入意大利的途徑之一,是1月27日通過首例記錄在案的德國患者感染,而另一條意大利早期受感染的途徑與「新加坡聚集性」大爆發有關。 其研究人員發出警告,病毒「正在快速突變,以適應不同人群中的免疫系統抵抗力」。不過,儘管上述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評審,但是由於它分析的樣本量較小,是否具有普遍性還待觀察。目前,該研究團隊已更新了數據,納入了截至3月底的1000多例病例繼續進行深入研究。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轉po: 預估兩週潛伏期 Lancet論文統計指出 兩成 不發燒 七成 會咳嗽 症狀非常不典型! 一週後發病 發病後一週 32% 加護病房 29% ARDS插管急救 15% 死亡終結 意思是 重症一半會死! 機率大概 比六發子彈 直接開一槍的 俄羅斯輪盤低一些~ 中國官方還告訴大家沒事兒不要怕?! 我身為 高雄榮總 急診一線醫師 加護病房主治醫師 我目前想不到有什麼其他比這個更嚴重更糟糕的傳染病了🙏 Lancet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183-5/fulltext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转发一下美国家庭备用自救药物(强烈建议有症状先与家庭医生或医院电话联系一下!!)这个符合我所在的另外一个群里UCSF参与了新冠患者救治的药剂师推荐的 1.要化痰,不要止咳。 化痰药:Mucinex。单一成分最好。成分是guaifenesin(expectorant)。 千万不要吃压咳药Rubitussin(成分是Dextromethorphan) 2.退烧 只能用Acetaminophen (Tylenol),但注意⚠️不能过量!!必须严遵医嘱!! 不要用Ibuprofen (Advil or Mortron)!!据德法医生报告,很多年轻的需要ICU的病例都是因为用了Ibuprofen 退烧,医生认为这个消炎药会加重新冠病情!原文链接:https://www.archyde.com/against-covid-19-the-minister-of-health-recommends-not-to-take-ibuprofen/ 3.腹泻 腹泻是人体排毒,不要阻止排毒,但是可以吃让胃产生保护膜的Peptones Bismol (粉色)。 不要吃止腹泻药Imodium! 4. 如果腹泻要吃电解质。 Gatorade要慢慢喝,每15分钟0.5-1 ounce。糖尿病喝Gatorade Zero。孩子喝Pedialyte。
    3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 有 1 則查證表示這是真的 -------------- 一則關於這是真的的查證 🔎 此訊息正確敘述新冠病毒變種消息,但此變種並非近期"出現"。 ▶報導說,科學家們一直自由共享病毒的基因序列,這個序列如同其他所有病毒一樣,會經常突變。美國科學家海瑟廷(William Haseltine)表示:「病毒在一月中旬的某個時候出現了突變,使得病毒更具傳染力。這並不表示病毒更具致命性,但傳染力提高了約10倍。」(中央社) ▶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於6月12日確實發表D614G變種消息,但同時也指出各類數據比對,此變種可能是造成「義大利、美國等地區之前疫情大爆發」的原因。 【中央社】 (中央社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佛羅里達州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實驗證明武漢肺炎病毒曾發生基因突變,使人體細胞更容易受到感染。 報導說,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突變是否會改變疫情發展,還須進一步研究;但至少有一位未參與實驗的研究人員說,可能已改變疫情的發展,而這也許足以解釋,病毒在美國和拉丁美洲何以造成這麼多病例。 【Scripps Research】 There has been much debate about why COVID-19 outbreaks in Italy and New York have so quickly overwhelmed health systems, while early outbreaks in places like San Francisco and Washington state proved more readily managed, at least initially. 📖 Mutated coronavirus shows significant boost in infectivity https://www.scripps.edu/news-and-events/press-room/2020/20200612-choe-farzan-coronavirus-spike-mutation.html 美國研究:武漢肺炎病毒突變 傳染力大幅增強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6130236.aspx -------------- 你也查到了其他的論點嗎?歡迎回應在 https://cofacts.g0v.tw/article/1uyvi8kdzbqjd !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