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2 年前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隨著年紀漸長,許多民眾開始對面容的皺紋、白髮以及身材在意不已,因此展開許多預防手段。然而除了外表外,外人看不見的口腔隱藏疾病也是需要關注的課題。日本專家表示,若罹患牙周病,不僅會提高死亡、失智症風險還會加重糖尿病的進展。

大阪大學口腔分子免疫制御學講座預防齒科教授天野敦雄表示,許多民眾對口腔不適放著不管,然而40歲後就應認真地進行口腔護理。牙齒是說話、進食不可或缺、支撐口腔機能的重要器官,根據日本「第二回恆齒拔牙原因調查報告書」顯示,60歲後牙齒數量開始減少,其主要原因冠軍寶座就是牙周病。

尚品牙醫診所院長劉典章也曾受訪指出,牙齦炎等牙周病是讓長輩牙齒鬆動的主因,牙周病細菌因發炎反應,會破壞牙齦、齒槽骨,進而讓「地基」流失,使牙齒變得鬆動。而若是因牙周病造成牙齦萎縮,也會讓牙齒縫隙變大,導致容易塞牙,進而讓牙齒更容易動搖。

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日本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半數都有牙周病指標。而台灣衛福部也指出,台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竟高達80.48%,其中和18歲~34歲相比,50歲~64歲的民眾牙周病罹病風險竟高出6.7倍。因此也是台灣民眾不容忽視的問題。
牙周病菌擴散全身,與新冠重症化、糖尿病都有相關

天野敦雄表示,牙周病初期只會造成牙齦腫脹,患病的民眾就可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溶掉齒槽骨,最後導致掉牙。不過牙周病所帶來的壞處不僅如此,一篇2022年3月發表的研究指出,牙周病是新冠感染重症化的重要因素,不僅提高了住院機率,也提高了死亡風險。

天野敦雄解釋,牙周病是伴隨慢性發炎的疾病,當受到感染就容易讓發炎症狀惡化。而口腔中的舌頭、牙肉中也有新冠的入侵入口「ACE2受體」,當牙周病菌分泌蛋白質分解酵素去除了覆蓋ACE2受體的膠原蛋白,就容易讓新冠病毒容易入侵。

此外,牙周病並非只影響口腔,牙周病菌還會侵入牙肉中的血管,進而通過血液流動到達全身上下組織,天野敦雄表示,若僅僅刷牙就發現流血,或用柔軟牙刷還是覺得痛的刷不下去的話,牙周病菌已在體內擴散的可能性相當高。而牙周病引起的發炎症狀也與糖尿病密切相關,根據一篇發表於《糖尿病臨床實踐》(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的研究,糖尿病患進行牙周治療使發炎指數減少後,作為糖尿病指標的糖化血色素(HbA1c)也跟著減少。

天野敦雄更進一步指出,日本已把牙周病與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足部病變和動脈硬化等疾病一同列入糖尿病的第6大併發症。

患有慢性牙周病的民眾,阿茲海默症風險增1.7倍

而在失智症方面,一篇發表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與治療》(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的台灣研究也以50歲以上9291位牙周病患與18672位健康民眾為對象,追蹤調查10年,發現和未罹患慢性牙周病患的民眾相比,患有該病症民眾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出了1.7倍。此外,有其他研究也在阿茲海默症死亡患者的腦組織中檢測出牙周病菌。

天野敦雄進一步表示,因為這些研究的關係,現在美國已經在進行阻止牙周病菌活動藥物的臨床實驗,而自己也在針對牙周病菌對大腦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

牙周病導致失智的原因除了受到細菌影響外,木下齒科醫院副院長野村洋文曄表示,若因牙周病而掉牙導致咀嚼力衰退,除了恐造成營養不良、體力衰退外,由於咀嚼可將五感情報送入腦中,若咬合力衰退無法持續上述功能,腦部機能就有可能降低。

劉典章醫師建議,除了定期請牙醫去除牙結石以防牙周炎之外。每天都必須要溫水刷牙、三餐飯後則應以牙線、牙間刷清潔牙齒並漱口來保健口腔。

此外,平時咀嚼時也應輪替使用兩側牙齒,以免一側萎縮,另一側卻負荷過重,一旦發生缺牙,就應及時就醫進行補牙修復。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美國藥廠Cortexyme研究分析54位阿茲海默症死者的腦部組織,發現都有牙周病的主要致病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細菌數量愈多,蛋白堆積愈嚴重。 台灣也有相關研究。2017年,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張育超及博士生、現為國軍高雄總醫院牙科主治醫師陳昶愷,運用台灣國家健康保險研究數據庫,追蹤9千2百多位牙周病患者、未罹患牙周病的1萬8千6百多位民眾,結果發現,罹患10年以上慢性牙周病的患者,發生阿茲海默症較未罹患者高出1.707倍。 這項研究登上英國泰唔士報,陳昶愷說,過去牙周細菌與阿茲海默的研究,都是動物實驗,這項人體的研究提供英國衛生部的政策考量依據,未來增加牙周病治療的預算,來降低阿茲海默的風險。 而此次《新科學人》報導中的研究,是陳昶愷研究的進階版。將口腔內幾百種細菌,限縮到單一細菌;同時,也將牙齦卟啉單胞菌植入到老鼠體內,結果腦部受到感染,更出現阿茲海默症狀。文中甚至大膽假設:牙周細菌可能就是阿茲海默的主要成因。 睡足7小時、牙刷+牙線,遠離阿茲海默威脅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4675&utm_campaign=Daily&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疾病對於病人及家屬皆會帶來很大的影響,然而至目前為止,疾病的發生機轉及可能的治療方式卻仍在研究階段。《Cell Reports》日前刊登中國山西醫科大學(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原先發展用來治療糖尿病的特定藥物,有機會反轉阿茲海默症的記憶喪失症狀。第二型糖尿病已知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之一,其病程會影響到胰島素的分泌,而在過去的研究中亦曾發現,這個影響人體血糖調節的荷爾蒙,其分泌不足可能與大腦的退化情形有關。本篇研究中,作者發現結合第二型糖尿病的特定藥物,可能改善數項阿茲海默症的獨特病徵。作者表示,這項研究發現,有助於未來發展阿茲海默症及其它神經退化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新聞出處:Alzheimer's treatment: Diabetes drug holds promise for fighting disease after 'significantly reversing' memory loss《Independent》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health/alzheimers-diabetes-drug-memory-loss-reverse-disease-treatment-degenerative-a8133681.html 研究刊登在《Cell Reports》第1678卷 第64-74頁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899317304596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牙周組織發炎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牙齒問題了,因為牙周囊袋內會藏污垢,所有你想不到的細菌,都有可能存在裡面,麻煩的是,這些細菌、毒素會隨著血液漂流全身。 研究發現,這些細菌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心臟瓣膜以及冠狀動脈血管內膜會損傷,冠心病機率就增加。發炎也會波及胰島素瘦體,加上肥胖,此時第二型糖尿病就容易發生,所以牙周並已經被視為全身系統的疾病了 有人醫好了牙周病 糖尿病也好了 有牙周問題的朋友 請積極治療 我5月開始早晚用G-care皂刷牙 中餐吃完用噴劑於口腔 自從用皂刷牙後 口腔很潔淨 能早中晚刷更好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梅納反應,是食物好吃又香的秘訣,卻也同時是使人老化致病的原因。   「糖化終產物的累積,會導致身體氧債變多、慢性發炎反應變多,不僅讓人提早老化,也會胰島素阻抗性變多、發炎反應上升、血管更容易硬化,干擾內分泌的功能。所以,糖化終產物的累積是與肌少症、糖尿病、心臟疾病、腎臟病、阿茲海默症等諸多慢性疾病有關的!」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9/08/AGEs.html?m=1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早安健康/林明慧整理編譯】如同眼睛為靈魂之窗,口腔可說是「軀體之窗」。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口腔,就能充分了解此人的健康狀況。雖然從小就被教導好好刷牙、保持口腔衛生乾淨,但大多數的人卻仍不了解口腔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究竟有多麼重要。 牙齒疾病的問題十分普遍。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 國人蛀牙盛行率接近9成,罹患牙周病的比率甚至高達99.2%,居亞洲之冠。日本鶴見大學牙科病理學教授齋藤一郎進一步指出, 30歲以上的成人,至少有8成都有輕度或輕度以上的牙周病。美國統計更顯示, 在65歲的年齡層中,每3個人就有1個人牙齒全部掉光! 不僅吃東西不方便、外表不美觀外,萬病源於口,居住在口腔中的細菌及微生物還左右我們的健康。當有害的細菌及微生物藉由口腔內的傷口跑到血液,便會乘著血流運送到其他身體部位,引起感染發炎。近年來研究報告也發現, 口腔健康與心臟疾病、動脈硬化、關節炎、肺部感染、骨質疏鬆症、糖尿病以及懷孕風險等息息相關。 患有牙齦疾病的人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比沒有牙齦疾病的人高出3倍。牙周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多出2倍。此外, 有嚴重牙齦疾病的人,中風機率也高出2倍。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研究發表也指出, 缺牙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而且每缺1顆牙齒,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增加11%。 光是改善口腔問題,就能有效預防及治療許多慢性疾病。除了擁有良好的潔牙與飲食習慣外,國際公認健康營養知識一流權威、《油漱療法的奇蹟:清除齒科毒素與致命疾病》作者布魯斯.菲佛醫師於著作表示,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源自印度阿育吠陀醫學的古老口腔清潔法-「油漱」。 什麼!用油漱口就能有這麼強大的治療功效?布魯斯.菲佛指出,其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只是利用非常簡單的生物知識原理而已。寄生在口中的微生物大多為單細胞所組成,這些細胞被脂質或脂肪膜包覆起來。脂質與水不相容,卻會與油同性相吸結合在一起,因此 當把油放進嘴裡時,就像一個強力磁鐵一樣,把藏身在牙齦裂縫、牙齒細孔和細管中的細菌吸取出來。如此一來,排除口內致病細菌,還你健康牙齒與清新口氣,身體也能專心自我療癒,抑止感染發炎,受損的組織得以修復,降低引發疾病的風險。 布魯斯.菲佛認為油漱的用油不拘,最典型的為葵花油與芝麻油,不過他偏好使用椰子油,比起任何一種植物油來的健康,且味道也較為清淡。日本抗老權威白澤卓二也指出, 椰子油中豐富的中鏈脂肪酸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實行油漱2~3天後牙齦出血的情況獲得改善,牙垢髒污也被油溶解帶出,牙齒變得亮白。而且 由於持續使用肌肉漱口,消除臉部鬆弛與皺紋,打造人人稱羨的V字小臉!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重磅發現—老年癡呆症是傳染病! 不用公筷,後果很嚴重! 2019年7月16日 11:00 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顯示老年癡呆症(Alzheimer)具有遠超出我們想像的傳染性。 現在,科學家們發現牙齦卟啉單胞菌就是導致感染老年癡呆症的“罪魁禍首”之一。 這種致病細菌來自於一個人們從沒想到過的地方: 牙齦疾病(Science Advances,23 Jan 2019:Vol.5,No.1,eaau3333)。 美國加州的微生物學家Jan Potempa說, 他們在已逝的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大腦中發現了牙齦卟啉單胞菌這種慢性牙周炎也稱為牙齦炎的病原體。 在動物實驗中,這種病原體口腔感染的結果是細菌“侵入”大腦, 導致與老年癡呆症有關的β澱粉樣蛋白的增加。 Stephen Dominy博士說:“之前研究表明,致病細菌與老年癡呆症的發展有關。 現在,我們第一次找到充分證據證明這種革蘭式陰性致病菌, 也就是牙齦卟啉單胞菌與 癡呆症發病的相關性。”另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患者大腦中由這種細菌分泌的被稱為牙齦蛋白酶的有毒酶,這種酶與兩種不同的癡呆症的標誌物tau蛋白及泛 激素有關。 更引人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在並未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的逝者大腦裡也發現了這些有毒的牙齦蛋白酶。 這一發現很重要,因為雖然之前表明牙齦卟啉單胞菌與癡呆症有關,但並不能證明是牙齦病導致老年癡呆。 研究人員說:“我們對人大腦中的牙齦蛋白酶抗原進行鑑定, 確認是大腦中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感染引起癡呆症,而不是患有癡呆後口腔護理不善或癡呆症帶來的後果。 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年人在認知能力下降之前就在大腦中發現牙齦蛋白酶。 ”目前,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的被稱為COR388的新藥已投入臨床。 該藥能減少大腦中已被牙齦卟啉單胞菌感染的菌載量,同時也會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及神經炎症反應。 老年癡呆症研究方面的首席科學家David Reynolds說:“這是15年來癡呆症治療方面的突破。 ”這個研究結果說明減少牙齦炎的複發可降低老年癡呆症的風險。 美國牙周病專家 Salvatore發現不管牙菌斑清除得多徹底多頻繁,都不能阻止牙齦炎復發。 預防和治療牙周病,有利於防治老年癡呆症。 保護好牙齒,清潔口腔,防止牙齦發炎對我們是多麼重要了。 所以牙膏非常重要唷!
    1 人回報2 則回應1 年前
  • 重磅發現老年癡呆症是傳染病!2019年7月16日11:00 越來越多的臨牀證據顯示老年癡呆症(阿爾茨海默病)具有遠超出我們想像的傳染性。 現在,科學家們發現牙齦卟啉單胞菌就是導致感染老年癡呆症的“罪魁禍首”之一。這種致病細菌來自於一個人們從沒想到過的地方:科學進展,2019年1月23日:第5卷,第1期,eaau333)。美國加州的微生物學家揚•波特帕說,他們在已逝的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大腦中發現了牙齦卟啉單胞菌這種慢性牙周炎也稱爲牙齦炎的原體。 在動物實驗中,這種病原體口腔感染的結果是細菌“侵入”大腦,導致與老年癡呆症有關的β澱粉樣蛋白的增加。 斯蒂芬•多明尼克博士說:“之前研究表明,致病細菌與老年癡呆症的發展有關。現在,我們第一次找到充分證據證明這種革蘭式陰性致病菌,也就是牙齦卟啉單胞菌與癡呆症發病的相關性。” 另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患者大腦中由這種細菌分泌的被稱爲牙齦蛋白酶的有毒酶,這種酶與兩種不同的癡呆症的標誌物希臘字母第19字蛋白及泛激素有關。更引人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在並未被診斷爲阿爾茨海默的逝者大腦裏也發現了這些有毒的牙齦蛋白酶。 這一發現很重要,因爲雖然之前表明牙齦卟啉單胞菌與癡呆症有關,但並不能證明是牙齦病導致老年癡呆。 研究人員說:“我們對人大腦中的牙齦蛋白酶抗原進行鑑定,確認是大腦中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感染引起癡呆症,而不是患有癡呆後口腔護理不善或癡呆症帶來的後果。這就能夠解釋爲什麼中年人在認知能力下降之前就在大腦中發現牙齦蛋白酶。” 目前,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的被稱爲COR388的新藥已投入臨牀。該藥能減少大腦中已被牙齦卟啉單胞菌感染的菌載量,同時也會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及神經炎症反應。老年癡呆症研究方面的首席科學家大衛•雷諾茲:“這是15年來癡呆症治療方面的突破。” 這個研究結果說明減少牙齦炎的復發可降低老年癡呆症的風險。美國牙周病專家塞爾瓦托發現不管牙菌斑清除得多徹底多頻繁,都不能阻止牙齦炎復發。 他使用低劑量輔酶問題10治療繼發性牙齦炎,一年後病人牙齦出血區域已經消失。他加大劑量到每天2次每次服用120mg個月後,患者牙齦炎得到控制,牙齦出血點已經完全消失。 顯然,輔酶問題10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牙周病,有利於防治老年癡呆症。保護好牙齒,清潔口腔,防止牙齦發炎對我們是多麼重要了。
    9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健康傳媒 簡介 文章分類 健康傳媒 達人部落格總覽 > 林克承醫師 微笑美學牙醫 縮小字體 放大字體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Google+ 牙周病傷牙傷心又傷腦 厭氧菌入侵全身壞了了 點閱:5,837提問:0 口腔是全身最多種細菌的地方,當這些細菌在口腔內不斷堆積形成牙菌斑,不斷增厚讓底層出現無氧狀態,才讓厭氧菌茁壯、生長,進而引發口腔內的發炎現象。所以一直強調刷牙與清潔的重要。我們只能靠機械性的刷牙動作來降低細菌的數量,避免營造無氧狀態。【健康傳媒 楊欣菲/台中報導/2016.01.07】 厭氧菌種類多 導致身體缺氧傷健康 引起牙周病的厭氧菌,可能隨血液循環進入全身,導致心臟及腦部缺氧,長期恐提高罹患心臟疾病與中風的機率,危害遍及全身。微笑美學牙醫診所院長林克承醫師指出,傳統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遇到牙周病人就用雷射治療或開刀治療,如果病患免疫力較差,往往治癒率不佳,花了大筆金錢與時間治療,反而越來越嚴重。 近年來,門診20至30歲的牙周病患者越來越多,以往大都是40至50歲族群,現在連20多歲年輕人也有嚴重牙周病,進一步檢查發現,年輕病人均有嚴重缺氧問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有睡眠障礙的病人,身體缺氧問題嚴重,罹患心臟疾病及中風的機率較高,而這些睡眠障礙患者幾乎合併牙周病。由此顯示,牙周病不只會傷牙,它與全身缺氧有關連,還會傷心、傷腦。 由於人體缺氧時有利厭氧菌生存,厭氧菌又偏好聚集在心、腦等人體器官深處。一遇到天冷,人體體溫下降,免疫力隨之減弱,厭氧菌便伺機作祟,引發心臟疾病及中風,這也解釋了氣候嚴寒期間,猝死者增加的原因。 林克承醫師表示,門診就收治過牙周病人,因同時患有心臟疾病,二尖瓣、三尖瓣脫垂,擔心自己發生中風,希望接受積極治療控制牙周病。如今牙科治療相當進步,從牙周病早期到晚期,都有效果不錯的治療方式,可供病人選擇。 善用牙齒清潔用品 保持口腔衛生 若為牙周病早期,病人可選擇雙氧水治療,利用小蘇打鹼性溶液(即可食用雙氧水)敷在牙齒周圍,就有不錯的滅菌效果。林克承醫師說,早期牙周病症狀為牙齦炎、紅腫熱痛,以及出血症狀,這時建議以雙氧水洗牙或水雷射來預防惡化,作為一般保健。 至於牙周病晚期、傷口癒合能力較差的患者,則可選擇接受高壓氧艙治療。現在有牙科專用臭氧機,具有細長的器具,可深入牙周,利用電流產生臭氧,滅菌除臭,治療牙周病效果良好。 林克承醫師提醒,千萬不能只靠水雷射預防牙周病,應每三個月至半年做口腔定期檢查,每天正確使用牙刷、牙線清潔牙齒,才是預防牙周病的根本之道。牙周病患者務必謹遵醫囑,定期回診檢查,及早控制牙周病,以免日後危害全身健康,後悔莫及。 健康傳媒:牙周病傷牙傷心又傷腦 厭氧菌入侵全身壞了了 牙科林克承醫師牙周病厭氧菌缺氧。 相關文章 隱形牙套精準矯正 整牙不必再忍痛 缺牙好冏 植牙協同治療重建CEO自信 顳顎疼痛抽神經無效? 全口協同治療終結惡夢 腰痠背痛好不了? 竟和咬合不正有關聯 齒科數位模擬新技術 微笑曲線醫病共同參與 我想發問 稱呼:* E-mail:* 聯絡電話: 發問內容:* (限純文字, 500個字以內) 私密留言 驗證:* 重整驗證碼 請輸入上圖六位數字驗證碼 送出 診所地圖 微笑美學牙醫診所 台中市南屯區大業路592號 04-2254-2020 健康傳媒 ​ ​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人家天天補充維生素D,當心反而有害健康!國衛院今(29)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打破一般人認為「補D」可保護失智症的印象,經動物實驗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只要一年吃活性維生素D超過146天、即每周超過3天,符合高劑量條件,反而恐加劇失智症,恐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不過,研究團隊強調,民眾勿恐慌,維生素D對小孩及年輕人,仍是絕對的正向,可以幫助發育及骨質。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的團隊是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進一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也驗證65歲以上的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而失智症患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死亡風險增加2.17倍。研究結果完全顛覆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健康形象;成果也已於2021及2022年分別發表於老化醫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Aging Cell》。 莊志立表示,維生素D發現已經超過百年,有益於兒童早期骨骼發育及大腦智能缺陷,是佝僂症的救星,一直被認為有益人體骨骼跟大腦的健康,也有神經保護作用,尤其老化過程跟失智症患者過去被發現普遍缺乏維生素D,因此「缺乏就要補充」的概念一直被一般人所接受,根深柢固,但其中的因果關係,其實過去並沒有好好被釐清。 莊志立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維生素D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血液中維生素D的量明顯較野生型小鼠低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病人及小鼠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大腦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顯示維生素D在細胞內的作用機制,已在阿茲海默症的病程中明顯改變了,阿茲海默症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維生素D受體蛋白竟然可以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增加表現量,並且參與神經病變,「很有可能是疾病造成缺乏,而非缺乏造成疾病」,顛覆過去「缺乏就要補充」的概念。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莊志立指出,維生素D受體蛋白正常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走好路」、「做好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中,卻會走向另一條「壞路」,維生素D受體蛋白會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並藉此促進神經細胞凋亡,反而壞事。 影響所及,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小鼠若持續補充維生素D,非但沒有減輕病程,反而會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因為補充維生素D進一步增加維生素D受體蛋白與p53的結合,加速大腦神經退化。 莊志立說,研究同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即每周使用超過3天,每次1到2顆維生素D,每日使用0.25國際單位,其日後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若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維生素D3超過146天,其死亡風險更是未服用者的2.17倍。 莊志立強調,研究結果並非全盤推翻維生素D的作用,只是要提醒民眾不要濫用,只有在適當的時機用它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已經進入老年或失智症的狀態,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反而有反效果,提醒年長者或失智症患者在補充維生素D上,需考量增加失智症的風險,除非醫師建議,否則不必自費購買,並可用曬太陽來取代口服補充。
    32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牙齒決定我們會不會得「失智症」?李偉文醫師:避免腦神經退化、失能,注意4件事!2020.05.07文:李偉文 身為牙醫師,我當然會說牙齒保健很重要。有牙齒才可以好好咀嚼吃東西,消化好、吸收好,身體自然好。吃也是生活的享受、快樂的來源。牙齒更是門面,牙齒美觀,表情豐富靈活且說話清楚,對人際互動亦有幫助。 最近幾年許多腸胃科醫師都建議,食物要多咬幾口才吞嚥,一方面可以充分混合唾液,減輕腸胃道負擔;一方面唯有充分咀嚼,大腦才有時間下達飽足感的指令,免得我們吃太多,不知不覺吃進太多熱量,造成肥胖。 至於究竟一口食物要嚼多少次,每位名醫建議的次數不等,從最少的三十下到最多的六十下都有。說實在,我自己試過,偶爾一口或二口勉強咀嚼六十次才吞嚥或許還可以,若要每餐飯的每一口都做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上提到擁有健康牙齒的好處,大概都算常識範圍,很容易理解。但我最近看了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醫師寫的書,非常訝異,因為他用日本人一貫的嚴謹與一板一眼、實事求是的實驗精神,證明了要避免失智或失能,與口腔的「咀嚼力」與「牙齒數目」息息相關。 長谷川是位每個月負責診治一千位失智症患者,數十年來累積超過二十萬名病人的醫學博士兼腦神經內科專家。 他讓口腔衛生師常駐在自己的診所裡,並設置了牙科治療椅,透過牙科與神經內科這兩科的合作,以及實證醫學的研究,證實了對於改善、預防失智來說,牙科與神經內科的合作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也找到了其中的運作機轉。 長谷川醫師主張,大腦與牙齒彼此間有非常強烈的「羈絆」。大腦裡的神經血管有廣大的範圍和口腔及牙齒相連結,口腔的神經分別占據了全腦運動及感覺神經的三分之一,若再算入與嘴巴相連的顏面神經,甚至占了一半。 換言之,光用牙齒咀嚼就能廣泛地活絡大腦。相反的,若牙齒掉光無法咀嚼,腦部刺激就會減少,腦神經也會逐漸退化。 已有許多研究證明,牙齒的數量和大腦萎縮的風險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每一次咀嚼都會讓健康牙周膜的血管受到壓縮,如同幫浦般將血液送往腦部,每咬一次的血量是三.五毫升。 牙齒愈少,整體牙周膜乘載的壓力隨之減少,送往腦部的血液量當然也會變少。唯有大腦裡的血流順暢,才能沖走造成失智症的β類澱粉蛋白。 正因如此,最容易讓成年人喪失牙齒的牙周病,成了失智症的源頭。 日本早在一九八九年就開始發起「八○二○」運動,意思是「即使到了八十歲,也要留下二十顆自己的牙齒」。這個運動的確有效果,一份二○一六年發表的調查顯示,八十至八十四歲的日本人中,超過半數擁有二十顆自己的牙齒。 長谷川醫師還發現,由於食物愈來愈精緻與柔軟,現代人的咀嚼次數正在快速減少,必須額外創造咀嚼的機會。他的建議是嚼口香糖,每天三次,每次至少五分鐘以上,以彌補正常進餐時不足的咀嚼量。 現今市面上的口香糖多半不含會引起蛀牙的糖,改用木醣醇這類天然甜味劑取而代之,口腔內的細菌不會對木醣醇代謝產生酸,因此能減少牙菌斑,預防蛀牙與牙周病,甚至內含磷酸鈣,可以幫助牙齒的再礦化,也就是修補與強化齒質。 更棒的是,咀嚼本身就能幫助牙周膜的血液流動,連帶讓大腦的血流帶走代謝廢物。 長谷川醫師的論點讓我這個牙科醫師收穫匪淺,現在都隨身攜帶木醣醇口香糖,在外用餐後沒辦法立刻刷牙,或與朋友聚餐無法細嚼慢嚥時,隨時都能來上一顆。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高齡人口比率最高,連帶地,罹患失智症的長者也最多。 台灣的高齡人口比率增加速度近年已超越日本,走在前面的日本所採用的各種因應措施,剛好可供我們借鏡。 (本文摘自《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李偉文著) 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5070006?
    18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