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4 個月前
甚麼人可能感染麻疹(易感族群)?
得過麻疹的人,具有終身免疫力。
不曾得過麻疹或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
「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各接種一劑MMR疫苗者可產生抗體。
🇹🇼但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已隨時間而衰退,致使保護力降低。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2018年4月4日,日本沖繩傳來麻疹群聚的消息。一位台灣旅客三月初在泰國感染,回台於3月14日發病,3月17日繼續前往日本沖繩,目前已經確認傳給了同事、搭機飛往日本時接觸的30多歲男空服員,還有另一名20多歲虎航女空服員。台灣目前已確診4例,日本則是12例(其中一例是同一人,就是第一個指標個案,這次案例都是由他而起,對台日兩國都算從泰國的境外移入)。 寫在最前面,不管日本麻疹怎麼流行,流行的區域是哪裡,重點是你自己是哪個年齡? 有沒有免疫力了? 別過度恐慌,因為多半台灣的人都已有免疫力了。 1.民國52年前,超過99%的人孩童期都被感染過麻疹。小時得過就會終身免疫。 2.民國79年10月之後在台灣出生的,目前2018年的時點28歲以下的人,小時候打過了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三合一疫苗。 3.民國65年9月之後在台灣出生的,目前2018年的時點約28到42歲的人,國小到國三的某個時刻有打過疫苗。 4.較有可能沒有麻疹免疫力的人是 #民國65年9月以前出生的,#今年大概42歲以上,#小時候又沒有得過麻疹的人。 5.打過疫苗,非自然感染之人,有5%左右的人,免疫可能失效。 6.麻疹潛伏期7~18天(自暴露至紅疹出現),就算你一下飛機就被傳染,發病時大多也已經回到國內家中 。 7.下飛機後,#若18天都沒有出疹和發燒,那你就解除警報了。 8.如果忘記自己有否打過,或實在太擔心,可以前往醫院要求打MMR。重複施打MMR疫苗不會怎麼樣,這叫做”booster”,免疫力會比只打一次的人強。 9.如果現在要去打疫苗, 若從前有打過MMR,一週就會有免疫力。不過若真的從未打過,應該是要兩週才有免疫力。 10.打完之後約有5~10%於接種後5~12天,會有輕微發燒,偶而會出現紅疹、鼻炎、輕微的咳嗽,可能持續2~5天。 11.麻疹和德國麻疹是兩個病,只是疫苗做在一起(MMR)。德國麻疹在孕婦有高機率畸胎, 麻疹則否。但得麻疹的孕婦有高機率早產,死胎或流產。 12.如何確定身體已產生抗體: 可抽血測抗體。結果大概要兩週出來。 13.若去日本回來發燒,快去大醫院掛急診,說”我要隔離” 主動告知醫師,你有去過日本,要小心麻疹的可能。 14.可傳染別人之時間: 發疹之前、後各4天內。 15.單純以醫學的觀點,我會建議最好一歲以上再帶小朋友去日本。最好等一歲的MMR疫苗施打後再帶去日本會比較安心。 P.S. 本文是前台大感染科專科醫師所整理,且經過兩位以上小兒感染科醫師審稿,請安心服用。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麻疹最近於國際間大流行,台灣疫情也持續擴大,出現三年內最多確診病例,特別是國人喜愛去的日本沖繩也正在大流行中,為使大家更加清楚這個疾病,及到流行地區該注意事項,家斌醫師整理了以下資料給各位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麻疹 (Measles) 為法定第二類傳染病,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是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可經空氣傳染,所以洗手、戴口罩,預防效果不佳) 潛伏期 : (以出疹日為計算基準) 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 症狀 : 1.前驅症狀 @ 高燒 @ 3C: 鼻炎(Coryza)、結膜炎(Conjunctivitis)、咳嗽(Cough) @ 柯氏斑點 (Koplik spots): 發燒3-4天後,出現於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 2.紅疹 @ 柯氏斑點出現後,會持續發燒,並於24-48小時後呈現典型的斑丘疹。 @ 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 @ 特點: ~ 皮疹大多不癢,會有逐漸融合的趨勢。 ~ 先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及四肢(第3天)。 ~ 皮疹於3-4天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 ~ 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 併發症: @ 約5-10%之患者因病毒本身或細菌次發性感染而產生併發症,包括中耳炎(7~9%)、肺炎(1~6%)與腦炎(每1000到2000例中1例)等。 @ 1歲以下嬰兒、營養不良、白血病、癌症及免疫缺損或生活環境較差的兒童,以及大人得到麻疹時,病情較嚴重, 致死率可達到5~10%。 @ 亞急性硬化腦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 : 發生率約為每10萬例中1例,它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一般在麻疹後七年發生,有人格行為改變、心智障礙、痙攣等症狀。 治療: @支持療法以及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在出疹的前後四天內皆具有傳染力 @建議在麻疹的檢驗報告尚未出來前或在出疹前後4天內,病患要採隔離措施,以避免傳染給沒有免疫力的人。 預防方法: @常規疫苗接種: 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 @ 1歲以下避免前往疫區,如必須前往,6個月以上可於出發前2週接種一劑麻疹疫苗(MMR)。(但是記得滿一歲時還是要再按照時程再打一劑!) @ 1-4歲前往疫區,必須確定已完成第一劑麻疹疫苗(MMR);5歲或以上,則必須確定已完成兩劑疫苗。 @ 成年人: 接種2劑麻疹疫苗後,保護力也可能隨年紀增長而衰退(約20年),根據台灣麻疹感染者年齡,大約都是20至40歲者;成人若要去麻疹疫區,1981年以後出生者,建議可追加1劑麻疹疫苗以加強保護力。(得過麻疹能終身免疫,1976年前麻疹曾經大規模流行,因此40歲以上民眾大多有足夠抗體) * 麻疹流行地區: 印尼、印度、泰國、菲律賓、中國大陸、哈薩克、烏克蘭、剛果民主共和國、幾內亞、奈及利亞、獅子山、法國、英國、羅馬尼亞、希臘、義大利、塞爾維亞共和國。( 日本沖繩現也在大流行中!) 吃飯、吃東西前最好都要洗手或是酒精消毒 (因為是空氣傳染,如果麻疹病患打個噴嚏,他(她)沒遮嘴而口沫沾到附近物品,若你剛好摸到,而且沒有洗手就吃飯、吃東西,也就是將麻疹病菌直接吃進嘴裡去了) 所以~捷運、公共場所的各種桌椅、扶把、電梯按鈕,若有用手接觸過,一定要洗手或酒精消毒後,再用餐或吃東西。尤其做生意的商家更要留意,因為客人來來往往,也不知道誰會是帶菌者,更是要勤洗手、勤消毒、戴口罩,雖然前文說效果不佳,但有預防比沒有預防好! 資料來源: 疾病管制局 (CDC)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新聞稿 發稿單位 疾病管制科 發稿日期 107年4月1日 桃園市確診1名麻疹個案 衛生局立即啟動防疫機制 疾病管制署3月29日公布境外移入之麻疹病例,其中1名接觸者確定感染麻疹,該病例是3月28日發燒,30日因出疹,經採檢確診為麻疹。目前已掌握這名個案接觸者共49人,包括家人、工作接觸者及就醫時相關接觸者等,並將持續監測接觸者的健康至4月21日。 衛生局表示,麻疹傳染力極強,經空氣、飛沫傳播。因個案曾於3月28日晚間6時30分至8時,到桃園市八德區貴族世家用晚餐,呼籲曾於上述時段出入場所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18天至4月15日,如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請立即戴上口罩並撥打衛生局防疫專線0800-033-355,由防疫人員協助安排就醫。 衛生局王文彥局長提醒冬末及春季為麻疹好發期,我國鄰近國家(如:印度、印尼、菲律賓、中國大陸、泰國)仍持續有麻疹病例發生。衛生局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不確定是否曾感染麻疹的中壯年人,及部分幼年曾接種疫苗,擔心抗體可能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青年族群,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疫苗接種需求。自流行地區返國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於就醫時充份告知醫師旅遊史,才能及時得到適切的診斷及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衛生局24小時防疫專線0800-033-355洽詢。 新聞資料詢問:陳效君科長 聯絡電話:3340935*2100 新聞媒體聯絡人:黃翠咪簡任技正 聯絡電話:3340935*2200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T細胞 and B 細胞 ⭕️ 為什麼AZ疫苗產生的抗體量似乎不高,卻在真實世界的保護力跟莫德納輝瑞BNT不相上下? 因為對疾病的保護力不能只看抗體效價。抗體效價反應的是B細胞對抗疾病的能力(體液免疫),但你體內的殺手T細胞 一樣是對抗病毒的重要細胞免疫。 ⭕️ 接種新冠疫苗免疫力能維持多久,抗體量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疫苗接種後,會激活兩種重要的白血球: 1⃣️ B漿細胞:體液免疫。 主要功能是產生抗體,但它們壽命不長,初次接種疫苗幾週後開始在體內產生大量抗體,如果不注射第二劑疫苗的話,抗體數量會銳減。這就是體液免疫。 2⃣️ T細胞:細胞免疫。 T細胞成熟後分化成不同的效應亞型(CD4+/CD8+ T cells),能識別和殺死不同的病原,有助於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其中一種叫記憶T細胞(memory T cells),在體內可以存活幾十年,誘導長期免疫保護力,這意味著有些疫苗可能會產生終身免疫。也就是所謂的細胞免疫。 ✅ 牛津大學最近在「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接種AZ疫苗即使抗體消失,疫苗中的腺病毒(adenovirus)會驅使 fibroblastic stromal cells,強化體內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CD8+ T cells)的「記憶膨脹」(memory inflation)作用,產生長期免疫反應,甚至對抗新的變種病毒。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1-00969-3 圖片:https://immunology.sciencemag.org/content/5/49/eabd6160
    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一切疫苗就都是用病毒下去做成抗原、刺激身體產生抗體的。換句話說:一切疫苗的本質『就是』病毒。這種起碼的認知到底還有多少人不知道??屯“疫苗”在體內,就是屯「毒物」在體內持續刺激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屯任何抗病毒藥物。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波“疫苗”(姑且這麼稱它好了,雖然它們正確應稱作「EUA實驗性生物製劑」)的副作用、跟病毒的後遺症,其實都會是「一模一樣」的。 ●這波“疫苗”跟傳統疫苗很大的差異是:傳統疫苗的抗原,都是先透過放射等手段來減毒或滅活過了的病毒或病毒的成份;但這波mRNA“疫苗”,是把產生抗原的藍圖、印章拿給人體去自行當場印製的。這決定了什麼?這決定了它們必然是保有「100%生物活性」的。也就是說:它們是100%活生生的新冠病毒成份在人體內被持續生產。 病毒好歹是在外面飄的,做好防護就沒事,且感染也只會是一時的;但這波“疫苗”帶來的任何問題,你連跑都跑不掉,因為它「就是」從已接種者們體內產生的,且是「持續」產生。一切後患將在不久的將來一一浮現。 ●細胞內的酵素在處理這些mRNA時,就會被劫持、無法處理本來的工作;而由於這些mRNA被設計成了「不會衰退」,細胞的正常新陳代謝、維生活動將持續停擺,開始敗壞。 以下影片中有提到: 【法國諾貝爾獎得主:疫情期間「不可以」大規模施打疫苗!】(HIV病毒的發現者,2008年生理或醫學諾獎得主Luc Montagnier) https://odysee.com/@MTSFredTV:f/%E4%B8%AD%E5%AD%97-Nobel-prize-Laureate-Luc-Montagnier-:0 ●抗體與抗原是「鑰匙與鎖孔」的一一對應特化關係,沒對應到,就無法中和掉對方,你就是打到了第一千萬劑、讓你全部血液都變成抗體了,也不會有用,沒用就是沒用,因為全都派不上用場。人們一直打"舊疫苗"企圖獲得"新抗體"=想拿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面對能輕鬆變異的RNA病毒,疫苗從來就難可行、不可行;非但是打到了上萬劑也沒用,而且是自第一劑就沒用。既然沒用,保護力、防重症什麼的自然也是打一開始就談不上,那些多產生抗體的工都只是累贅,持續拖垮身體的能量。 ●無症狀感染+依然能感染+依然能傳播="疫情"完全可以在已接種者們之間傳播。 從而: -已接種者所擔心的新變種完全可以從任何其它已接種者身上來,不論新舊變種皆能從有無接種者身上以相同機率傳出,理由即前一段所說。 -「增加覆蓋率」自一開始就不存在任何意義。 這是早在2021-06-10就存在了的新聞 【打完兩劑疫苗也染疫!羅一鈞:防重症死亡不是防感染】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0407 他們不可能不知道以上這些起碼的常識,而是故意的。 衛福部慫恿人民把EUA製劑打進人體的行為,本身就違法。 我國《藥事法》第 5 條:「本法所稱試驗用藥物,係指『醫療效能及安全尚未經證實,專供動物毒性藥理評估或臨床試驗用』之藥物。」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30001&flno=5 任何同意接受了這些針劑的人,本身就成了實驗動物,並且正在被實驗的過程中。衛福部正在監守自盜,公然大規模違反該由它自己負責看守的法律、明目張膽地犯罪。 我們的政府正在搞事,而且不是現在才開始,而是自兩年前就開始的"疫情"本身就是個天大騙局了,只存在於官、商、媒、醫們的繪聲繪影之中。 “疫情”是為了推“疫苗”而存在的,而非相反。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COVID-19 疫苗》之一 最近一篇自然 Nature :醫學的論文,比較了世界上各種疫苗的效果。 縱軸是保護力(%) 橫軸是與康復者血清抗體效價的比(康復血清是I,中國的就是0.2;AZ 0.6, moderna 莫登納 或novavax 就是4倍) 中國滅活(我們稱減活)疫苗的保護力較低(50%),另外,若是滅活品管出了問題可能有活的病毒,會造成感染。 AZ 是腺病毒㩦帶病毒外套S 蛋白的基因(RNA), 不含病毒基因。腺病毒轉染(transfect) 細胞後,生成mRNA, 再譯出S蛋白。 Moderna 莫登納和輝瑞是病毒外套S 蛋白的基因(RNA) 所轉錄(transcript) 出來的mRNA, 然後用微脂體包覆,打入人體細胞後譯出S 蛋白。不含病毒基因。 Novavax 和國產高端、聯亞,是病毒S 蛋白中選出會產生抗體的數片次單位,打入人體後,T細胞直接認出這些外來蛋白而產生抗體。不含病毒, 而且不會產生自體免疫(因為蛋白一段時間會降解)。是最安全的一種(如B 肝疫苗)。 不管是mRNA或腺病毒帶的RNA , 雖然不會有病毒感染(因為不帶病毒核心的RNA), 但是若這些RNA 進入長期存在的細胞(如腦細胞),則不知道會讓這些細胞表達S 蛋白多久,若是太久,則長期可能有自體免疫的疑慮。 理論上,重組蛋白次單元的疫苗最安全,因為不含基因,且作為先例的B 肝疫苗已經三十年,沒發現有大的不良作用。Nature medicine 最近的一篇論文,美國重組蛋白的Novavax 不論在抗體效價或保護力都最高,可惜FDA 還遲遲未通過。國產的高端、聯亞也屬同一類,都是針對病毒外套S 蛋白(尤其是ACE 受體結合區)設計的蛋白次單元疫苗,正等待解盲。台灣政府可能會用緊急授權,以extended phase 2 開始接種。 mRNA 疫苗的輝瑞和莫登納,或是用腺病毒為載體㩦帶RNA的AZ, 嬌生,蘇俄衞星疫苗,都是可以轉譯出S 蛋白的疫苗。保護功效也都不錯。但是都是基因,入了人體細胞後會持續表達S 蛋白一段長時間,除誘發T 細胞產生抗體外,須長期(可能要很多年)觀察是否會產生兩個最麻煩的問題:1. ADE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造成再度感染變種病毒時,病況更加劇。不過,以目前美國和歐洲的大量施打數據,AZ, Moderna, 輝瑞,嬌生似乎都沒看到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個人推測可能設計時這些RNA 或mRNA 都是針對S protein 的ACE receptor site, 所以neutralization 效果好。不似滅活疫苗可能會對病毒外套的N 蛋白產生抗體,這些被吸引進來的T 細胞和病毒N 蛋白結合,病毒外套的S 蛋白又去跟肺細胞的ACE receptor 結合,造成T釋放的毒殺cytochromes 或T本身直接殺了肺細胞,反而沒中和到卻死得更快(最近印度打完印度滅活疫苗covaxin 的許多人在印度株大爆發之後大量快速死亡就可能是這個原因,聽說中國大陸打完科星滅活疫苗的大眾也在挫列等,印度株已攻入中國)。2. Autoimmune: 由於佐劑,或是組織持續表達S 蛋白(S 蛋白與人體組織的多種protein 有homology ), 引起被免疫激活的T去攻擊組織。如:myocarditis, 尤其在小孩、年輕人,已經看到不少接種疫苗後發生的病例(感染COVID-19 的小孩致死率超低,有的可以像蝙蝠一樣與病毒和平共存,12歲以下小孩應該不要打疫苗);血管炎引發血栓(如AZ 接種後產生,但是東方人極少見白人容易); 神經:GBS, transverse myelitis, facial palsy, tremor,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大規模接種數據中,9千多件不良反應中2.6%約250多例為神經性)。 最後,滅活疫苗技術最老,但是QC 很重要,養毒雞蛋滅活不全,等於打入活病毒,另外就是剛才講的全基因序列引發我們不想要、會衝康的抗體(如N 蛋白抗體),造成ADE。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如果想打疫苗的參考一下 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整理了關於疫苗的Q&A,讀者可以參考後,與自己的醫師根據自身狀況討論,再決定是否要/是否可以施打疫苗。 首先要知道,目前市面上可以施打的疫苗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種類,mRNA疫苗跟腺病毒載體疫苗。 輝瑞/BioNtech與莫德納疫苗屬於mRNA疫苗,注射後,mRNA被注射部位的巨噬細胞吸收,並指示這些細胞製造棘蛋白,棘蛋白就會出現在巨噬細胞表面,誘導身體起免疫反應。 AZ疫苗跟嬌生疫苗則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是由實驗室中提取新冠病毒的DNA序列,讓其穩定後由腺病毒攜帶,注射疫苗後,腺病毒無法複製,但其遺傳物質可以進入宿主細胞轉換成mRNA,製造出棘蛋白抗原,引起宿主反應,過程模擬Covid-19的自然感染機制,抗體跟細胞免疫都會被誘發。 Q: 疫苗能持續多久?需要補打嗎? 由於疫苗測試從2020年夏天才開始,疫苗保護力可以持續多久尚沒有明確的資訊。 以莫德納疫苗的第一期試驗為例,試驗結果表明抗體大約能持續四個月左右,滴度會隨時間過去輕微下降。(注射時間愈長,免疫效果愈弱) 由於尚未確定疫苗可持續的時間,目前不建議增加劑量或補打。不過各大藥廠的確正在研發加強劑量的疫苗,以及針對變種病毒進行防護的疫苗。 Q: 接種了疫苗,就不會把病毒傳給別人了嗎? 新興證據表明,已接種疫苗者「較不容易」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在以色列進行的大型研究中發現,已接種者無症狀感染病毒的機率比未接種者減少了90%。此外,在接種疫苗後仍被感染的人群中,病毒量似乎也比未接種者來得低。嬌生疫苗的研究發現接種後第29天,接種疫苗組出現18例無症狀感染,而安慰劑組則是50例,也就是疫苗組少了66%。 可以合理假設,無症狀感染數少,病毒傳播的機率就會降低 (無症狀者會到處跑,所以傳播機率高)。這讓人看到疫苗抵禦病毒感染跟減少傳播的希望,而疫苗政策背後的動機,也多是為了控制傳染數。 即使疫苗降低了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我們不能說「打了疫苗就不會傳給別人」,因為保護效果永遠不會達到100%。 因此,在新病例減少,而且大部分人都接種疫苗以前,政府單位有責任繼續向大眾強調,接種了疫苗不代表其他的防護措施就不需要了,在公共室內空間仍應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去人多的地方仍是重要且必須遵循的政策。 Q: 疫苗真的安全嗎?過了幾年會不會有後遺症啊? 無奈的是,由於疫苗發展進行時間很短,目前只有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後續,而不是好幾年。 輝瑞跟莫德納的疫苗試驗都是從2020年夏天開始,嬌生則是2020年9月才開始。不過以過往其他病毒的疫苗為例,嚴重的不良反應通常會在幾天或幾週內就發生。 幸運地是,根據長期研究的結果,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疾病的疫苗長期副作用非常少見,當然新冠疫苗的長期副作用要等到數年後才能確定。接種疫苗後病人的資訊都會被蒐集並集中分析。 Q: 針對不同族群,是否有建議施打的疫苗品牌? 目前輝瑞疫苗可以讓16歲以上人群施打,而AZ、莫德納和嬌生則是18歲以上人群才能施打。 一開始疫苗很少的時候,醫界呼籲所有成人都可以施打各牌疫苗,不過現在已經開始有比較明確的建議,尤其是AZ和嬌生疫苗施打者,都有部分被誘發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症(TTS)的症狀,尤其年輕女性出現此狀況的機率特別高,因此臨床醫師建議50歲以下的女性最好使用輝瑞或莫德納等mRNA疫苗。 而對於施打mRNA疫苗者,一旦施打了第一劑,就應該按照醫生給予的第二劑預約時間施打「相同品牌」的第二劑疫苗。現在完全沒有關於第一劑和第二劑使用不同廠牌疫苗的安全報告。 不過CDC表示若真的無法獲得第一劑使用的廠牌時,只要與第一劑施打時間間隔28天以上,就可以使用不同廠牌的mRNA疫苗。雖然仍應該「盡可能」不要使用不同廠牌的疫苗,但如果同是mRNA疫苗「理論上」是可行的。而對第一劑mRNA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者,CDC建議在醫生監控下給予嬌生疫苗進行第二劑施打。 Q: 打疫苗有禁忌嗎? 目前施打Covid-19疫苗唯一的禁忌,是已經知道自己對疫苗成分有超敏反應的人不能打。CDC明確指出禁打疫苗的族群如下: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或曾服用任何疫苗成分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時,出現立即性的過敏反應(不管嚴重程度),或對任何疫苗成分有過敏史者 對任何其他疫苗/注射療法曾有過過敏史者,則不在禁打疫苗之列,但有過敏史者應該由醫療人員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密切觀察至少30分鐘。如果有人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則不應該再施打第二劑mRNA疫苗。不過,建議四週後可以在嚴密監控下施打嬌生疫苗。 而如果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嚴重疼痛,或其他非過敏性症狀,則必須自己決定是否要施打第二劑。醫生不會禁止,但第二劑的副作用可能會更嚴重。(不過要注意,曾經感染Covid-19的人通常會回報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更嚴重,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準備好要對付Covid-19疫苗)。 如果擔心第二劑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一種解決方法是在施打完第二劑,疼痛開始發作時就馬上服用布洛芬 (ibuprofen) 或醋氨酚 (acetaminophen) 等止痛藥。不過不建議在施打疫苗前就進行投藥,因為理論上它們會減弱疫苗引發的抗體反應,讓產生抗體的效果變差。 用於治療Covid-19的單克隆抗體 (monoclonal antibodies) 或恢復期血漿 (convalescent plasma) 可能會降低疫苗的效用。任何曾經接受這些療法的人必須至少等90天以上再進行疫苗施打,考慮到這段時間這些療法會進入半衰期,而已得過Covid-19的人三個月內再度被感染的機率也極低。這一建議已被加到CDC指南的臨床考量中。 Q: 孕婦或哺乳婦女可以施打疫苗嗎? 孕婦和哺乳者出於安全考量都沒有被包含在Covid-19疫苗試驗中,因此沒有相關的安全數據。然而CDC建議醫療系統可以提供孕婦和哺乳者施打疫苗的機會,而這兩個群體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施打。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 和母嬰醫學會 (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 都同意這個觀點,而這兩個學會都是婦產科界的權威。目前輝瑞針對孕婦研發的疫苗已經在試驗階段。 而嬌生在疫苗試驗階段同樣排除了孕婦、哺乳婦女,以及近期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在研究過程中,有8名婦女懷孕,疫苗組跟安慰劑組各4名,兩組都有出現少數妊娠不良反應,但是樣本實在太少,很難說是由於疫苗或研究引起的。 不過由於年輕婦女較可能出現血栓反應,而且懷孕期間發生血栓的機率本來就很高,歐美醫界目前偏向給予懷孕跟哺乳婦女mRNA疫苗,而非AZ或嬌生疫苗。 理論上,mRNA疫苗不會對懷孕婦女、發展中的胎兒或者哺乳中的嬰兒造成傷害。 懷孕的大鼠在接受莫德納疫苗後,也沒有出現與胎兒或胚胎發育有關的隱憂。而懷孕期間接種疫苗的一項潛在好處,是抗體可以經由胎盤傳給胎兒,這也是建議孕婦可以接種百日咳疫苗的主因,最新的病例也表明Covid-19抗體確實可以透過胎盤傳給肚子裡的胎兒,理論上也能保護新生兒免於被感染。 孕婦必須知道懷孕期間感染Covid-19或流感,重症的機率特別高。孕婦可以根據這項事實,自己感染Covid-19的機率(例如工作性質),以及目前已知的疫苗風險(雖然資料很少)自己判斷是否想要接種。不過,接種疫苗仍應是孕婦的選項之一,畢竟過去也未曾限制孕婦施打流感疫苗,孕婦應該跟婦產科醫師充分討論所有有關問題與疑慮再下決定。 Q: 如果我已經出現相關症狀,或病得很重,還可以接種疫苗嗎? 如果你已經出現Covid-19相關症狀,或病得很重,則不能接種疫苗,需要推遲到康復以後再進行接種。不管懷疑是Covid-19感染,或者跟Covid-19無關,只要有疾病症狀,都最好先不要接種。不過,患有慢性病且症狀穩定的人則可以接種。例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長期呼吸困難或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以及有腸胃道症狀的人,是可以施打Covid-19疫苗的。當然,在施打疫苗之前必須跟醫師進一步討論可能的疑慮。 Q: 我很害怕疫苗的副作用,怎麼辦? 止痛藥跟退燒藥,例如布洛芬跟醋氨酚可以有效控制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肌肉痛跟發燒等。 但是這些藥物建議在注射結束後出現症狀時再使用,不要在注射前「預防性投藥」,以免使抗體效果下降。由於仍有少數的過敏風險,疫苗施打的場所必須嚴格注意並有辦法評估及治療可能造成生命威脅的過敏反應。 Q: 我曾經跟確診人士近距離接觸,趕快打疫苗可以避免感染嗎? 很遺憾,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與確診個案接觸的人,緊急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感染。由於Covid-19的平均潛伏期為5天,疫苗反應速度不太可能快到可以產生抗體。因此,曾經接觸過確診個案的人,應該好好完成14天的隔離,再施打疫苗。 Q: 我已經得過Covid-19又康復了,還需要打疫苗嗎? 是的,你還是應該接種疫苗。臨床試驗中有一部分人已經有Covid-19的抗體,而疫苗試驗在這群人當中是安全有效的。 由於得到Covid-19再康復後,90天內再次被感染的機率非常低,有些Covid-19康復者可能希望推遲施打疫苗的時間,不過就算你希望可以早點打,這也不是禁止的。不過曾經接受單克隆抗體或恢復期血漿治療的患者則一定要等90天以上才能施打疫苗,因為這些治療方式可能會讓疫苗失效。 須注意的是,曾經得過Covid-19的康復者,在施打第一劑疫苗時,可能伴隨更明顯的全身性副作用,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此病毒並不陌生。這也表明曾經得過Covid-19的患者自身的免疫抗體是「主要的」,而疫苗則是「增強用」,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曾得過Covid-19的康復者不需注射第二劑疫苗,但並非所有免疫學家都認同。目前,CDC仍然建議兩劑疫苗都要施打。 對於要不要打疫苗這件事,只能說避免大規模傳染需要一定人口接種,但由於疫苗上市後後續研究時間還不長,每個人應該根據本身的風險與身體因素,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施打。 奧 (參考資料: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DC)
    3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接種新冠疫苗後刺突蛋白會出現在血液 哈佛醫學院一篇研究顯示早在打完第一劑訊息核醣核酸(mRNA)疫苗後的第一天血中就會出現S1次單位蛋白,隨後1~5天S次單位蛋白繼續增加到第7天開始減少,第9~28天還會出現完整的刺突蛋白,直到產生IgG和IgA抗體為止。因此,注射攜帶刺突蛋白編碼的mRNA疫苗能讓人體有效地製造刺突蛋白,並會暫時釋放到血液中。如此一來,血液中的刺突蛋白則有造成血管發炎的風險,甚至可能會像小鼠一樣S1次單位蛋白還會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肺、脾、腎和肝等重要器官,不過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 至於腺病毒載體的去氧核糖核酸(DNA)疫苗以及直接注射刺突蛋白次單位的疫苗呢?推論其刺突蛋白同樣地可能會出現在血液中一段時間,也存在有直接造成血管發炎的風險,例如DNA疫苗發生血栓的副作用很可能是與體內產生的刺突蛋白有關。 目前絕大多數新冠疫苗都搭載刺突蛋白 由於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感染細胞首要的關鍵步驟,因此目前絕大多數的新冠疫苗都是聚焦在搭載刺突蛋白是可以理解的。可能在開始研發疫苗之初,並不知道它除了具有打開感染細胞通道的功能之外,刺突蛋白本身還會造成血管發炎而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不過專家有個說法,疫苗產生的刺突蛋白和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有點不一樣,可惜並沒有提出安全性研究的依據。
    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今日話題 EpochTimes 大紀元 A6 專家:疫苗打越多越易染XBB毒株 【記者呂適約/綜合報導】隨著 中國的疫情惡化,公共衛生專家就 Omicron 變異株 XBB 發出警報,越 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反覆接種疫苗反 而更容易感染 XBB,甚至使中共病 毒(COVID-19)快速進化。 《華爾街日報》月初刊登社論文 章指,研究表明,頻繁的施打追加 劑,以對抗新變種病毒,正在加速病 毒的變異,實際上加速病毒傳播。 社論作者芬利(Allysia Finley) 的文章借鑑了《自然》(Nature)和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壬寅年十二月十六日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反覆接種疫苗反 而更容易感染 XBB 毒株,甚至使中共病 ECOVID-19)快速進化。(中央社) NEJM)上的研究。她對不斷開發新 的疫苗加強劑對抗新變種提出質疑。 「我們正在教病毒如何躲避我們對抗 病毒傳播的武器」。 芬利表示,「我們沒有將增強免 疫力的工作重點放在最危險的人身 上,而是追求一項不顧風險的普遍疫 苗接種戰略」,芬利解釋說,「 這加 速了變異過程,實質上是浪費了我們 對病毒的暫時優勢。」 中共病毒變異株在2021年 11 月 Omicron 出現之前只有四種: Alpha Beta Delta Gamma 但 Omicron 的多種變種如此快速 張 且同時出現是前所未有的」 2022年12月19日發表在《自 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病毒 似乎已經發生突變,變得更容易傳 播並逃避疫苗和先前感染引起的抗 體。研究還認為,疫苗能訓練免疫 系統記住並擊倒原始病毒株,但對 於新病毒株,免疫系統的反應就不 那麼有效了。 目前尚不清楚 XBB 是否更致 命,但它已經能夠躲避先前感染和疫 苗產生的抗體。《自然》雜誌的研究 表示,目前的群體免疫和 BA.5疫苗 追加劑對預防感染 Omicron 的系列 變種「可能無效」 而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多次接種 疫苗的人甚至更容易感染 XBB。世 界最著名的醫療機構之一克利夫蘭診 Clinic)2022 年 12 所(Cleveland 月17日,發表在醫學預印本資料庫 MedRxiv 的一項研究發現:染疫風 險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接種疫苗劑量 而增加。追加劑打得越多,易感染性 就越高 。 研究顯示,接種三劑追加劑的人 染疫的可能性是未接種疫苗者的3.4 倍,而接種兩劑的人感染的可能性為 未接種者的2.6倍。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科普簡易語言剖析疫苗與免疫力 江晃榮 近來由於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疫苗與免疫力課題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然而這非常專業,一般普羅大眾均一知半解,因此錯誤訊息很多,如何分辨訊息真偽以自保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淺顯易懂科普語言來教育深奥話題是急需的。 抗原、抗體與免疫力 外來物進入人體者叫抗原(antigen),所以細菌、黴菌、病毒、藥物甚至花粉,都是抗原,但在免疫學而言,抗原是專指蛋白質,所以藥物、花粉為半抗原。總體而言,抗原因是外來物所以人體會引發免疫反應,形成抗體(antibody),以抵抗外來抗原,保護自己。 抗體有記憶性,是記憶型淋巴細胞,當之前抗原因抗體中和被消滅後,下次同一新抗原再進入體內時,人體免疫體系便立即辨認發現此一抗原曾經侵入過,可以立刻派以前產生的抗體上戰場抵抗,使抗原消失而不會危害人體, 但是抗體一旦形成大多不會消失,只是如果太久沒派上用場,濃度會逐漸降低而已, 理論上是永久有效。 宇宙間萬物均有其生存本領, 否則早就遭淘汰,幾百萬年來,人類生活在一個適合生存但卻又充滿危險的環境,只要是靠免疫力(immunity)才能存活,所以說免疫力是人類演化過程的產物。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也是人體鑑別及消滅外來侵入的任何異物的機能, 更有能力處理老化、損傷、死亡、變性的體內細胞的能力。 主導人體免疫系統有兩類細胞,分別為T細胞及B細胞,T細胞有如軍隊中的步兵,與入侵人體的抗原直接進行肉搏生死戰;B細胞有如砲兵,可分泌抗體(如同砲彈發射攻擊病原體。 免疫力要適中才行, 太高會攻擊自己,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T細胞出問題,會產生對抗自身的抗體,而紅斑性狼瘡是則B細胞分泌異常抗體所致。 人體免疫力有兩種方式可獲得, 一是自動獲得性免疫:此方式一般免疫時間長,可終身免疫,又區分自然獲得及人工獲得, 前者是曾被病毒感染發病史的人,一般不會再次感染, 如麻疹, 後者如種牛痘可終生抗天花。 免疫力另一獲得方式是被動性免疫, 此方式免疫時間短,已較少採用。 又區分自然獲得法及人工獲得法, 前者如嬰兒在母體胎盤或初乳中獲得的免疫, 後者如注射具有免疫力的免疫血清以獲得免疫,如遭毒蛇咬傷時注射蛇毒血清蛋白等。 傳統疫苗知多少 人類與疾病的戰爭自古即有, 而且永無止境,十八世紀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觀察到擠牛奶工人可能會患上輕度的疤,即牛痘,但卻很少進一步染上致命的天花。天花是一種有高度傳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當時的患者死亡率約為30%,倖存者則經常會留下疤痕或者失明。 1796年,琴納在一位八歲的兒童身上進行了一項實驗,將牛痘傷口中的膿注入這名男孩體內很快就出現了症狀,康復後琴納就將天花注入他的體內,但是他卻沒有患病,可見牛痘可使這位兒童免於染病而免疫。 1798年,實驗的結果公之於世,出現了「疫苗」這一名詞——英文的「vaccine」的詞源正是來自於拉丁文的「vacca(母牛)」。 從此人類知道如何利用動物來製造疫苗,疫苗幫助過全人類大幅度減少了很多疾病的傷害性。 麻疹的第一株疫苗在1960年代問世,在此之前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此疾病,麻疹疫苗在二十一世紀開始後十五年間使麻疹致死人數減少了80%。在過去二十年間,各類疫苗使全球三億人次免於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水痘、A型肝炎,以及狂犬病等疾病之苦。 傳統疫苗製造迄今已有兩百年歷史, 都是以不活化(滅毒或減毒)病毒在動物細胞內生長增殖,也就是用動物血清培養藉以擴增細胞,再用培養的細胞增殖病毒,做出疫苗, 疫苗中有病毒但不會致病僅能產生抗體, 之後也用雞蛋培養,這是目前世界上公認最安全的生產方法,但製作疫苗的雞蛋和一般餐桌上的雞蛋可是不同的。 現在的流感疫苗絕大多數都是用雞蛋做的,中國生產的新冠肺炎疫苗也是用此方法。 新生物技術疫苗 1970年代新生物技術興起後有了重組DNA技術, 疫苗生產也引用此技術, 重組蛋白疫苗曾在1980年代台灣研發B型肝炎疫苗使用過(當時筆者曾參與),這是所謂「次單位疫苗」的一種,「次單位」意為只取病原體一部分結構製成疫苗。 台灣三家疫苗廠,國光生技、高端疫苗及聯亞生技,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即是重組蛋白疫苗,美國諾瓦瓦克斯(Novavax) 公司生產的也是同一技術。 另一新技術核糖核酸疫苗,有去氧核糖核酸(DNA)疫苗及訊息核糖核酸(mRNA)疫苗兩種,因蛋白質由RNA指導生合成,RNA又由DNA產生,所以直接把病毒蛋白的DNA或RNA注入人體產生蛋白質抗原,再促使抗體產生,此方法由於跳過細胞純化出蛋白質這個步驟,所以可提高了效率。美國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與德國拜思泰科(BioNTech)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就是mRNA疫苗。 病毒載體疫苗也是另一新技術,原理和核糖核酸疫苗相似,是用另外一個病毒,一般用腺病毒(adenovirus)注射感染人體產生抗體,有如「借屍還魂」般。瑞典與英國合資的阿斯特捷利康(AZ)和牛津大學合作的AZ疫苗即用此技術。 結語 疫苗由研發到上市約需十年,緊急情況下可縮減臨床實驗階段,目前所有新冠肺炎疫苗沒有一種是完成三期人體誡驗的,任何疫苗均有副作用,也非打完疫苗就可百分百不得病,完全依個人免疫力而定,所以強化自己的免疫抵抗力才是對抗病毒的不二法門。 (本文將刊載於六月號科普雜誌)
    8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