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年前
美國愛荷華大學Yang Du及 Wei Bao的研究團隊研究民眾在外用餐的頻率與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並將其結果發表在營養與營養學雜誌上,這項研究從1999到2014年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al Examination Survey)的研究,包含35,084位成年人,年齡都在20歲或20歲以上,在居家訪談的問卷調查分析調查飲食習慣,包括外出吃飯的頻率。

在291,475人的追蹤調查中,有2,781人死亡,其中有511人是死於心臟血管疾病,648人是死於癌症,在分析後調整了年齡、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以及體重指數之後所得到的結論是每天在外面用兩餐或以上的人比每週少於一餐在外用餐者,死亡率高了49%,因為心臟血管疾病死亡高出了18%,癌症死亡高出67%。

因為在美國速食餐廳非常發達,因為速食都具有高熱量、飽和脂肪酸及高鹽,對於蔬菜水果纖維及抗氧化物的食材攝取不足,加上很少運動,因此增加了慢性疾病如體重過重、肥胖及糖尿病的風險,導致增加死亡率。

在台灣的雖然比美國少速食餐廳,但是便當有的也含有高熱量,與美國在外用餐的很類似,蔬菜水果纖維也較少,根據這份研究在外面用餐雖然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及癌症風險,但是在家裡用餐時烹調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就是無論在外用餐或在家用餐都要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高熱量、高鹽及脂肪的食物,問題不在什麼地方用餐,而是你攝取的食物內容,少吃紅肉、油炸 加工食品,如果這樣能夠達到,在外用餐比較不會影響健康。而且在外用餐盡可能自備餐具,有些餐具可能含有有毒化學物質,例如鄰苯二甲酸鹽這種增塑劑,過量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2016-11-23 林昕潔/整理編輯 Line Share LINE Join 108.1 K收藏7 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血壓、血糖、體脂...等數字都對健康有莫大的影響,但有一種可以自己追蹤、測量的數字也很重要,那就是心跳!近期有國內健康機構指出,休息時的心跳若超過每分鐘70下,每多一下就會減少1個月的壽命。而國外的研究也認為,心跳越高,代表心臟輸出血液的效率不足,也可能是多種心血管相關疾病的徵兆;更有國外研究指出,心跳持續偏高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會增加55%! 心跳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心跳會隨著人體的狀況而有所改變,像是運動之後心跳變快,是為了增加血流與氧氣供應的自然現象。不過,若是人在休息的狀態下所測得的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也持續偏高,可就非常不妙了。紐約長老教會醫院/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佩雷爾曼心臟研究所的科學家就指出,長期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臟病或其他疾病導致,且與較高的死亡率有關。 心跳過快者,死亡率較高 研究者花費五年時間、追蹤了9193位病患後發現,持續偏高的心跳(超過每分鐘84下、症狀發展或持續五年以上),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55%、全因死亡率增加79%有關。另外,相較於正常的靜止心率(每分鐘60~80下),每分鐘的心跳每增加10下,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就會提高16%,全因死亡率也增加25%。 過快的心跳也和高血壓有關,過高的血壓則會傷害血管壁的健康。另外,心率過高是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的指標之一,而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調,也與缺血性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心律不整等健康問題風險的增加相關。 主要研究者Peter Okin醫師認為,測量心跳既簡單又不花錢,也是醫師會進行的例行工作。但是,心跳會隨著身體狀況而改變,每天、每年的心跳都不一樣是正常的。因此內科醫師不應只考慮單一心跳讀數,更要追蹤長期的心率改變。這項簡單卻重要的指標,能夠標示出可能致命的健康問題,但藉由診斷與治療,仍然能夠預防惡化。 降低心跳從生活著手:多吃魚、補充纖維礦物質,規律運動 當發現自己有長期心跳過快的問題時,除了就醫治療,也要從生活中著手,幫助心臟重新找回健康。其中最重要的做法,就是運動和飲食。 《Frontiers in Physiology》期刊中曾有研究指出,增加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鱒魚、鮭魚、鮪魚、鯖魚、鯡魚等魚類,與顯著降低心率有關,因為魚油中的omega-3對心臟肌肉收縮有直接影響,能夠幫助降低心率。 另外,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能夠降低會導致心率提高的三酸甘油酯;飲食中較佳的鎂鈣比例,則有益於肌肉收縮與放鬆的機能,有助於控制心率;攝取鉀、減少鈉,則有助降低血壓。 藉由有氧運動,則能夠強健心臟、使其能夠在每次收縮時送出更多的血流,提升送血效率,就能讓心臟以更少的收縮次數完成工作,心跳也會隨之減少。新墨西哥大學運動科學家Len Kravitz指出,規律運動能夠使靜止心率每分鐘降低5~25下,而心跳減少也能夠提升心臟送出富含氧氣和養分的血液的效率。 心跳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轉傳) 分享我今天做的筆記:醫生江守山說他不與病毒共存,他不要染疫。感染時的嗅覺神經是通到大腦,所以最近很多小孩子感染得到腦炎死亡。肥胖的人,有很多脂肪幫忙傳遞病毒。高血壓有很多ACE2的受體,染疫容易變中重症。 維生素D經過醫學實證的研究可以降低住院率,降低變成中症的住院率。可以降低住院後的插管率。插管後再使用D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吃的時間不對就是沒效,已經無法降低死亡率。就像治療新冠的“瑞德西偉”早期用有效,病人插管以後再使用已經無效了。維他命D確診前吃可以降低染疫,確診後吃降低中症率。全脂牛奶,黑木耳含豐富的D。 重症裡面,經研究發現Omega 3很低,有吃魚油可降低感染率,同時住院者清除病毒的時間是沒吃的人的一半的時間。吃魚油組的死亡是對照組沒吃魚油的死亡的7分之1。鯖魚、秋刀魚、鮭魚、土魠魚都是台灣排名魚油含量高的前4名,這個油是可以消炎。 維生素D對死亡無效,但是蜂蜜跟魚油對死亡有很大的幫助。蜂蜜經過研究裡面有雙氧水,蜂蜜一直喝就幫你消毒鼻腔喉腔的病毒,可以抗病毒。蜂蜜經過研究可以阻斷病毒的複製,每天分3次喝,一次10到20克,看身體的重量,1公斤約1克。 經過研究鋅可以阻止病毒的複製,死亡的人身體裡面的鋅最少,鋅最多的不需要住院,川普染疫的時候就有吃鋅,很快又活潑亂跳的跑出來。對抗病毒要40毫克的鋅,而且是天天要這個劑量。 回家第一件事情不能講話先用水漱喉嚨,有研究發現,不論你是用消毒水,水,茶水或者是鹽水漱喉嚨,可以把在外面帶回來的病毒,病毒的棘蛋白拿著假鑰匙在那邊等待進去,你用水漱喉嚨把它清掉一些。即便是染疫,可以用鹽水把呼吸道清一清,可以避免傳染給家人,也舒緩喉嚨不會像拿美工刀割的感覺一樣痛。漱漱喉嚨,這種不花錢的事,沒有風險的事情,大家應該好好去做。最終的人照著上面的飲食,會有80 %的人不會染疫。 醫生江守山一向不認為這個病毒是可以共存的,絕對堅持讓身體不與病毒共存,因為,已經有研究指出: 1.染疫後大腦會萎縮,麻煩的是,大腦是不會再生的,萎縮的地方是海馬旁廻(這個是眼,額,顎皮質)會影響記憶力跟思考造成失智症,這個不像流感,比流感超䐬多了。 2.更糟糕的是只要染疫,心血管疾病者在一年內變重症者增加了好幾倍,輕症者增加成心血管疾病者近20%,至少1年內可看見的現像是會增加很多心血管疾病者。更糟糕的是經過研究,染疫的人,輕症者會增加24%的糖尿病機會,重症者會增加2.59倍糖尿病的機會。這個很糟糕的疫情來的時候,這個世界增加很多醫療照護的需求。糖尿病不會好,失智症很難好,心血管疾病者要反覆開刀裝支架。增加人生很多的麻煩,還會侵入男性的睾丸,降低生育率。 以上 4篇的研究有兩篇是nature做的研究。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看完2分半鐘影片, 就知道全家為何要吃魚油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FkH9_SCbw PM2.5黏在肺部排不掉!吃魚油抗發炎、增強免疫力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49036 (本連結文章與影片都要看) 【吸入PM2.5,全身壞了了】 許多研究已證實,懸浮粒子會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導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先天性疾病與早死(濃度每增加10 μg/m3, 總的死亡風險會上升4%)。 美國更有研究指出,長期暴露在過高的PM2.5濃度之下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之多。 而孕婦與幼童,更應慎防PM2.5的傷害。根據研究指出,孕婦在孕期當中暴露在過多的PM2.5之中,使胎兒早產的機率大大提高、新生兒的體重也較低,而且,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PM2.5也是讓孩子自閉的兇手之一。
    2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慢性發炎的 20 個警訊 1. 不明原因皮膚起紅疹或發癢 2. 常打噴嚏、鼻塞、氣喘、流鼻水、眼睛癢 3. 自體免疫疾病 4. 經常腹瀉 5. 慢性腸胃疼痛或不適 6. 關節腫脹、疼痛或發炎 7. 手掌、手腕、腳踝或腳掌有慢性疼痛 8. 經常膀胱或泌尿道感染 9. 經常感覺到疲勞、頭痛或失眠 10. 腹部脂肪堆積 11. 體重過重或肥胖 12. 糖尿病、動脈硬化、中風、心血管疾病 13. 憂鬱、記憶力減退、神經退化性疾病 14. 罹患癌症 15. B 型肝炎或 C 型肝炎帶原 16. 曾被診斷有病毒或微生物感染 ( 如:EB 病毒、泡疹病毒、白色念珠菌 ) 17. 經常因為細菌感染而服用抗生素 18. 有定期服用消炎止痛藥 19. 喜歡吃甜食或含糖飲料 20. 經常吃油炸食物、燒烤、速食 抗發炎飲食這樣吃 1. 熱量控制得當 攝取過多熱量會促進脂肪合成進而造成肥胖, 肥胖就是慢性發炎的原因之一, 因為過多的游離脂肪酸 會激活脂肪細胞內的「促發炎轉錄因子」NF-κB, 而 NF-κB 被活化是慢性發炎重要的起始點。 因此,在適當的範圍內控制熱量, 減少食物的攝取量,是預防慢性發炎的第一步, 體重過重者建議每餐吃六分飽就好, 而體重標準者則建議每餐吃七~八分飽。 2. 增加 Omega-3 好油 現代人外食機會多,經常攝取精製過後的油脂 ( 例如: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 使得飲食中 Omega-6 脂肪酸的比例偏高, Omega-6 在體內代謝會產生花生四烯酸, 進而產生促發炎的前列腺素, 導致血管收縮及慢性發炎。 相反的,Omega-3 脂肪酸經由代謝後 可產生抗發炎的前列腺素, 並可在體內與 Omega-6 競爭同一個酵素, 使得 Omega-6 因為酵素不足 而無法產生促發炎的前列腺素。 建議多攝取含 Omega-3 的食物,( 例如:鯖魚、秋刀魚、鮪魚、鮭魚、海藻、堅果、亞麻籽、亞麻仁油、紫蘇油。 ) 建議每天可攝取 1 湯匙堅果, 並且多以魚類來取代紅肉。 若有抗發炎的特殊需求, 可視情況直接補充「魚油」保健食品 來獲得較高量的 EPA 和 DHA, 可挑選 EPA 濃度較高的魚油抗發炎效果較好。 同時,也要避免過量攝取 Omega-6 脂肪酸, 建議家中的烹調用油不要再選擇上述的精製油脂, 可改用 Omega-9 含量較高且初榨的冷壓橄欖油或苦茶油。 3. 吃原態食物 過於精製加工的食物通常膳食纖維含量少, 且可能添加較多的精製糖和油脂使得熱量增加, 攝取後血糖快速上升, 長期處於高血糖的情況下也會增加發炎反應。 選擇原態、少加工的食物, 一來可以減少攝取到人工添加物的機會, 二來也較有助於維持血糖的穩定。 當然,也要避免攝取精製糖。 4. 彩虹蔬果抗氧化 蔬菜水果當中含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 這些植化素除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之外, 經研究發現還能刺激體內複雜的激酶反應, 產生一連串的訊息傳導效應。 另外,蔬果當中所含的維生素 C、維生素 E、類黃酮…等 營養素有助於抑制發炎的源頭 NF-κB。 而且,類黃酮家族當中的槲皮素(quercetin) 也被證實可以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和細胞激素。 以上所說的這些營養素, 都存在於各種顏色豐富的蔬菜和水果當中。 5. 辛香料抗發炎 不少辛香料也有助於抑制 NF-κB,( 例如:薑黃當中的薑黃素、大蒜、辣椒、薑、羅勒、迷迭香、丁香、孜然、茴香、八角…等。 ) 6. 維生素 D 平衡免疫 大部分的免疫細胞都有維生素 D 接受器, 足夠的維生素 D 有助於調節免疫細胞功能, 避免免疫系統低下(易感染) 與反應過度 (自體免疫疾病),減少發炎反應。 奶類、肝臟、蛋黃…等是含有維生素 D 的食物, 我們也可以經由曬太陽來獲得維生素 D。 但多數國人體內維生素 D 的濃度都不足, 若您經過血液檢查 25(OH)D 偏低, 則建議可額外補充維生素 D 營養品。 7. 遠離過敏原食物 慢性食物過敏是常見的慢性發炎原因, 但由於其過敏症狀不像急性過敏一樣顯著, 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8. 採取低溫烹調 再好的食物用錯了烹調法都有可能促進發炎。 多利用低溫的烹調方式減少食物成分的裂變, 例如清蒸、水煮、水炒…等。 抗發炎這樣做 1. 維持理想體重不過胖 2. 適度且規律的運動 3. 良好的睡眠品質 4. 適當的抒壓方式 5. 擁有愉快的心情 6. 學習正念(Mindfulness)時時刻刻留心覺察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骨折死亡率高!醫揭含鈣蔬菜冠軍是它 骨質密度年過30歲之後,將會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失,尤其女性更不得不重視。人體一旦長期缺鈣可能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進而衍生多種疾病,「鈣」是人體必需礦物質中的一種,從幼童到成人、再到老年人,都需要鈣質來觸發體內系統運行,包括免疫、神經、循環、消化、內分泌等,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別以為只有牛奶才有鈣質,蔬菜裡的鈣質也不少,美女營養師高敏敏就整理了「含鈣蔬菜排行榜」!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第四名,其中女性患者比例較男性高出三倍以上。而台灣65歲以上婦女人口因骨鬆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而且台灣的骨折發生率高,每年髖關節骨折患者就有近2萬例,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名。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mg,但根據調查顯示,成年人鈣攝取不足率達8成以上,而且現代人普遍都不愛曬太陽,如果又營養失調恐怕就會加重骨質流失進而增加骨鬆的風險。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不要小看食物的奧秘!不僅牛奶,其實蔬菜裡面鈣質也不少的,營養師整理了15種蔬菜,以每100g的菜告知民眾鈣含量,冠軍為髮菜1187mg,第二名為紫菜342mg,第三名芥蘭菜181mg,其次依序為莧菜146mg、地瓜葉105mg、青江菜104mg、油菜88mg、菠菜81mg、空心菜64mg、高麗菜47mg、茼蒿46mg、四季豆40mg、水蓮26mg、木耳27mg、白蘿蔔23mg。 高敏敏表示人體一天需要的鈣質含量是1000至1200mg,建議各類的食物都要均衡補充。一天除了乳製品要吃夠之外,黑芝麻、小魚干、海帶等天然食物,也都是很好的鈣質攝取來源,另外她也提醒最少最少也要吃1碗半(3份)的蔬菜以強化骨骼健康。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運動醫學觀念分享: 腎臟: 人一輩子大約有200萬顆腎絲球,然而它「死掉一顆就少一顆」不會再生。 國人飲食習慣常造成腎功能受損,因此;建議避開某些食物,老了才能減少洗腎風險。 早餐穀物:主要成分為裹上糖的碳水化合物。 奶酥(克林姆)麵包:內餡主要由奶油、奶粉、糖混合製作而成。 燒餅油條: 1、高溫油炸更產生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的傷腎致癌風險。 2、為了增加油條酥脆口感,會使用含有重金屬「鋁」的膨脹劑,一旦攝取過多,恐腎衰竭。 鍋貼:高熱量(750大卡)包餡食物傷腎第1名就是鍋貼。 肉鬆、肉乾與香腸: 加工過程中胺基酸、維生素營養幾乎耗盡,只剩下高油鹽糖調味 鐵板麵: 1、所有早餐中最傷腎的食物,高油鹽糖全包了,一份油麵361大卡鈉含量高達712毫克。 2、鐵板上高溫烹煮,容易卡上陳年焦炭,異環胺、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增加罹癌風險。 三寶飯: 1、一份三寶飯960大卡,加上配菜後熱量約在1330大卡。 2、脆皮是因為醃料中含糖,烘烤後更是油包糖。 炸雞排: 1、裹著澱粉、經過油炸的雞排,一片平均630大卡。然而可怕的不單是熱量,雞排的獨家調味又甜又鹹的高鹽糖。 2、回鍋油更含有致癌物與重金屬,提升致癌率。 日式拉麵: 1、一碗鈉含量就高達2000~4000毫克,血液中的鈉離子飆高。 2、高血鈉除了造成腎臟負荷、傷血管,更易引起水腫、高血壓與痛風的發作,是傷腎大魔王。 第一名珍珠奶茶: 1、台灣人攝取頻率最高的傷腎食物。一杯熱量783.2大卡。 2、珍奶中的果糖分子代謝會產生過多的磷酸三碳糖,促進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也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堆積、胰島素阻抗,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些慢性病症是傷腎的最大元兇。
    26 人回報1 則回應8 個月前
  • 德國著名的反華傳媒《德國之聲》,把全球十種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排名,排頭四位的竟然全是中國疫苗: 1. 國藥(中國) 2. 國藥(中國) 3. 科興(中國) 4. 康希諾(中國) 5. 阿斯利康(英國) 6. 輝瑞(美國及德國) 7. 莫德納(美國) 8. 強生(美國) 9. Novavax(美國) 10. 衛星五號(俄羅斯) 國藥有兩種疫苗,分別排第一及二。 現在全球已有幾千萬人接種了輝瑞,都只是集體死了二、三十人及幾十人面癱,出事率其實很低,算安全。 中國已向全球50多個國家,輸出超過5億劑疫苗,估計已接種的人也有幾億,只有香港錄得一例疑似與接種疫苗有關的死亡個案,而死者本身有糖尿、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臟血管疾病,港府顧問醫生許樹昌及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均說,其死因未必直接與接種科興疫苗有關,但有待調查公布。 所以,中國疫苗出事率更低,也更安全。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源自德國著名的反華傳媒《德國之聲》,把全球十種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排名,排頭四位的竟然全是中國疫苗: 1. 國藥(中國) 2. 國藥(中國) 3. 科興(中國) 4. 康希諾(中國) 5. 阿斯利康(英國) 6. 輝瑞(美國及德國) 7. 莫德納(美國) 8. 強生(美國) 9. Novavax(美國) 10. 衛星五號(俄羅斯) 國藥有兩種疫苗,分別排第一及二。 現在全球已有幾千萬人接種了輝瑞,都只是集體死了二、三十人及幾十人面癱,出事率其實很低,算安全。 中國已向全球50多個國家,輸出超過5億劑疫苗,估計已接種的人也有幾億,只有香港錄得一例疑似與接種疫苗有關的死亡個案,而死者本身有糖尿、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臟血管疾病,港府顧問醫生許樹昌及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均說,其死因未必直接與接種科興疫苗有關,但有待調查公布。 所以,中國疫苗出事率更低,也更安全。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心內科39位醫生集體吃素!全球40年科研鐵證:一半癌症與過量食肉有關! http://line.me/ti/p/%40pyn1177a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早在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官方微博正式宣布,根據其麾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相關結果:加工肉製品被正式列為一級致癌物(人類致癌物),經常食用的紅肉也被列為二級致癌物(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事實上,同屬於一級致癌物的還有香煙和砒霜,常見的加工肉(培根、香腸和火腿等)就和劇毒物砒霜並列了。 提前拿到世衛組織報告的BBC報道稱: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會使患結腸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 加工肉:指通過鹽、腌制、發酵、煙熏或其他工藝以增強風味或改善保存的肉類製品。 紅肉:指所有哺乳動物的肌肉,包括牛肉、小牛肉、豬肉、羔羊肉、羊肉。 難道我們真的不能吃肉了嗎? 美國40年科研:一半癌症與過量食肉有關 2015年:減少食用能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 早在1976年,美國成立由參議員喬治麥高文主持的「營養與人類需要」小組,調查結果顯示:以肉食為主的飲食引發的癌症佔了超過一半。 1980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指派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進行食物營養與癌症有關文獻的收集和研究。研究報告指出: 男性的癌症有四成由肉食引起;女性的癌症高達六成與肉食有關。 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新聞稿(PRESS RELEASEN°240): 將加工肉列為一級致癌物,「人類致癌物(carcinogenic tohumans,Group1)」,將紅肉列為二級致癌物,「可能的人類致癌物(probablycarcinogenic to humans。Group2A)」。 報告還稱:基於足夠的證據,食用加工肉製品可導致大腸癌。 2015年10月29日,WHO在官方網站確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關於加工肉及紅肉的致癌風險,是對2002年WHO「飲食,營養和慢性病預防」報告建議的確認,提醒人們減少食用這些產品,可降低結腸直腸癌的風險。 到底還吃不吃加工肉? 浙江邵逸夫醫院心內科醫生集體吃素 其實,過量食用加工肉不僅會引起可能的癌變,還會對我們的血管、心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對此,浙江邵逸夫醫院的全體心臟內科醫生直接用行動表明肉食的危害: 「不想給將來心臟上支架,就要以素為主。」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中央人民日報下屬網站《人民網》在今年的1月7日報道的:《浙江邵逸夫醫院的39位心血管科大夫集體吃素防禦心臟病》,這足以說明吃素的好處。 湖南省中醫院心血管科教授肖長江也公開表態吃素,他說: 「我臨床見到太多的心臟病人,我們決定以素食為主,就是不希望將來給自己的心臟上支架,所以減少吃大魚大肉!」 為什麼這麼多心血管科的醫生都用吃素來對抗心臟病呢?心血管科主任肖長江解釋到: 首先(吃素的好處在於)植物性食物優於動物性食物。除了缺乏部分B族維生素(如維B12)外,蛋白質、脂肪、糖、大部分微量元素等營養素都優於動物性食物。 第二,素食膽固醇含量少。 第三,素食熱量更低。 第四,我自己原來有脂肪肝和高膽固醇血症,現在脂肪肝消失,高膽固醇已經不存在了,體重也降低了10多斤。 「我們每天接觸到那麼多病人,2/3是冠心病,這類疾病的發病原因,基本是由糖尿病、高血壓,引起血管堵塞。而這些慢性疾病,與飲食富營養有直接關係,其次的誘因就是抽煙、喝酒。」 ——傅國勝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有39位醫生。而醫生們自己平時吃得都非常素,去他們醫院食堂觀察醫生們的午餐,發現他們的午餐沒有最素,只有更素。青菜香菇、胡蘿蔔素雞、包心菜……感覺農家菜畦撲面而來。 然而吃完素菜和大半碗飯,傅國勝主任一口肉都沒有吃。峰迴路轉的情節,也就是說了句「今天有點饞」,夾了半塊肉皮,午飯就正式吃完了。 傅國勝教授說自己再年輕一些的時候,也愛吃大肉。大約4、5年前,開始基本吃素,午飯、晚飯兩頓,葷菜基本上就吃魚。科室里有的醫生吃素的時間更早。 傅國勝教授說,由於輻射和長期吃素,他們這群醫生的白細胞指數都偏低。但醫生們為什麼仍然選擇長期、大量吃素。 多吃一份肉,死亡風險增加16% 保健專家、第四軍醫大學教授萬承奎曾說:人就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愛吃肉,對心血管太有害: 1、美國哈佛大學的兩個大型研究顯示,每天多吃一份肉會增加16%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0%的癌症死亡風險。 2、愛吃肉,血管過早老化。英國研究者發現,含有過多紅肉而果蔬數量不充足的飲食會加速人體的老化進程,導致患心血管疾病、血管過早老化和腎病的風險上升。這項研究發表在《老齡化雜誌》上。 3、少吃肉,患心血管病率低20%。英國另一項研究發現,半素食者,也就是食物中素食佔七成、肉食佔三成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比吃肉多的人低20%。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顧東風教授表示,降低心血管病風險要改善飲食結構,多吃水果蔬菜,減少脂肪攝入量,盡量低鹽限油,少吃高熱、高蛋白類食物,避免酗酒和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 中國首家「素食病房」 掀起醫學界的飲食革命革命 2017年4月10日周一,註定將成為醫學屆和素食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在全國率先啟動「素食病房」公益計劃,每周一中午預約登記的心血管科住院患者,均可免費獲得一份由愛心人士捐贈的「愛心素食」,推廣健康素食,調養心血管疾病。在湖湘大地這片素食的「窪地」上,悄然掀起一場健康飲食革命。 「素食病房」源於湖南省中醫藥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肖長江博士多年的夙願和積極倡導,由湖南省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學會自然醫學專業委員會、湖南踐行國學基金會稻禾香國學踐行館、長沙市稻禾香公益文化促進中心、長沙稻禾香公益素食餐廳攜手推出的一項素食公益計劃,所有素食由愛心人士免費捐贈提供。 前期試行「每周一素」,並逐漸推廣到「每日一素」,旨在通過這種公益的方式,喚醒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飲食意識,引導患者逐步過渡到以素食為主的健康飲食習慣。 以現在發達的生活條件和普及的營養學知識,即使是純素食(不含奶蛋),也能通過合理膳食來保證營養均衡,還能帶來很多健康益處,儘管素食者更需要關注某些關鍵營養素的攝入(包括蛋白質、維生素B12、維生素 D、鐵、鋅、鈣、碘、N-3 多不飽和脂肪酸)。 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原名為美國飲食協會,ADA)、加拿大營養師協會(DC)、英國飲食協會(BDA)、澳洲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理事會(NH&MRC)都表示經過適當規劃的純素膳食能滿足人體在各個階段的所有營養需求,包括孕期、哺乳期、嬰幼兒、青少年和運動員。 科學已經證明, 肉食在今天已經嚴重威脅到 大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時,素食讓我們遠離癌症。 為了我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請盡量 素食!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為甚麼退休人聚餐要安排在中午呢?晚餐與疾病知多少?尤其是60歲以上的人更要注意 晚餐四分之一的量是維持生命,四分之三的量是在維持醫生的生計! 看完後你會覺得太可怕了,晚上再也不敢貪吃了!特別是訂在晚餐的應酬! 若是在第二天起床沒有饑餓感,請把晚餐量減少一半。 千萬不要以爲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國內外專家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都是來自晚上不良的飲食習慣。 晚餐吃錯了,疾病就會上身 ☆(晚餐與肥胖) 90%的胖子緣於晚餐吃的太好與太多,加上晚上活動量小,熱量消耗少,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肥胖就自然形成。 ☆(晚餐與糖尿病) 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島素的負擔加重,加速老化,進而誘發糖尿病;幷且晚餐吃太多太好,造成的肥胖也是會引發糖尿病。 ☆(晚餐與腸癌) 晚餐若吃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産生有毒物質;加上活動量小及進入睡眠狀態中,會使得腸壁蠕動慢,延長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大腸癌的發病率。 ☆(晚餐與尿結石) 人的排鈣尖峰期約在餐後的4、5小時;若晚餐太晚吃,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于是尿液滯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在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鈣不斷增加,容易沉積下來形成小晶體,長期累積就擴大形成結石。 ☆(晚餐與高血脂症) 晚餐若都是採高蛋白、高油脂、高熱量進食方式,會刺激肝臟製造低密和極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也容易上升,造成高血脂症。 ☆(晚餐與高血壓) 晚餐內容若偏葷食,加上睡眠時的血流速度减緩,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引起細小動脉更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易造成血壓猛然上升,也會加速全身小動脉的硬化。 ☆(晚餐與動脈硬化、心臟病) 晚餐的飲食若偏高油脂、高熱量,可引起膽固醇增高,並在動脈壁堆積起來,成爲誘發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一大原因。 此外,形成動脈硬化的另一主因,就是鈣質沉積在血管內;因此晚餐的美食、飽食及太晚吃飯,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其中原因。 ☆晚餐與脂肪肝 晚餐若吃太好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會加速脂肪的轉化,造成脂肪肝。 ☆(晚餐與急性胰腺炎) 晚餐若是暴飲暴食,加上飲酒,容易誘發急性胰臟炎,甚至使人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晚餐與腦部退化) 若長期晚餐吃太飽,睡覺時胃腸及附近的的肝膽、胰臟等器官仍在運作中,會使得腦部不能休息,並且腦部的血液供應也會不足,進而會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部老化。 青壯年時期經常飽食的美食家,在年老後有五分之一機率會罹患失智症。 ☆(晚餐與睡眠品質) 晚餐的飽食,必然會造成胃腸、肝膽、胰臟等器官,在睡眠時仍要不斷工作,及傳訊息給大腦,使大腦一直處於興奮狀態中,造成多夢與失眠等,長期下來還會引發神經衰弱等疾病。 吃健康晚餐的五個建議 1、晚餐吃少,定量爲好,不暴飲暴食。 2、用晚餐時間約在6、 7點左右,最有益健康。 3、晚餐要多攝取素食,少吃葷食。 4、晚上少吃高脂肪、高熱量、高鈣及易脹氣的食物。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