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0 個月前
📣📣📣在追求減碳的目標下,再生能源是必不可少的。再生能源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改善空氣品質。然而,再生能源的供應不穩定,可能會導致電力供應中斷。因此,需要搭配其他能源,例如核能,來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
✳️核能可以提供穩定的電力,但也有核廢料問題。核廢料的處理需要長時間和高昂的成本,並具有安全風險。因此,在發展核能的同時,也需要做好核廢料的處理和安全保障。
✅要取得再生能源、核能與減碳之間的平衡,需要各國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需要發展更穩定的再生能源技術,並降低再生能源的建設成本。同時,也需要提高核廢料的處理效率和安全性。
🔰政府應加大對再生能源的研發投入,並提供政策支持,以降低再生能源的建設成本。
🔰企業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並提高能源效率。
🔰消費者應提高能源意識,減少能源浪費。
🟩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逐步實現再生能源、核能與減碳的平衡,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發展多元化的再生能源組合,以降低發電不穩定的風險。例如,可以結合太陽能、風能、水力等不同的再生能源,以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
🔸降低再生能源的成本。例如,可以透過政策補貼、技術研發等方式,降低再生能源的成本。
🔸加強核能安全。例如,可以強化核電廠的安全措施,並建立安全監控系統,以降低核能安全風險。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9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芬蘭綠黨議員 : 為氣候必須捍衛核能⚠️ 時事.9月1日 13:49 本篇社論由芬蘭綠黨國會議員兼氣候變遷專家 Atte Harjanne,以及綠黨黨員兼核能研究員 Ville Tulkki 撰寫,並於 2019 年 8 月 23 日發表於芬蘭最大報社 Helsingin Sanomat。因本文對於氣候變遷及能源發展至關重要,希望對於台灣未來氣候之路帶來正面影響,本人於此將資訊提供給各位。 煩請各位積極轉載分享,謝謝! 中文翻譯: ⚠️芬蘭綠黨議員: 為氣候必須捍衛核能⚠️ 在歐盟,芬蘭可成為核電與再生能源並行使用的國家案例。 芬蘭有意在其擔任輪值主席期間,強化歐盟在全球氣候領袖的地位。在氣候與能源政策辯論時,降低排放量及永續發展時常與增加再生能源畫上等號。的確,增加再生能源也是歐盟氣候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然而,核能時常因對於再生能源的強調而遭到忽視。核能在這樣的討論往往遭到置之不理。 當今,核能為歐洲最主要的低排放電力來源。根據 2018 年歐盟執委會報告指出,核能在 2050 將維持相同水平。 維持與現今相同水平的核能發電,將需要針對現有及建造新核電廠進行大量投資。然而,在執委會的願景中,核能項目部分並無提及任何措施,僅被略微帶過。這將對歐盟的長期氣候策略帶來變化,而其中要素將於芬蘭擔任輪值主席期間明確訂定。 各項研究顯示,為達成巴黎協議所定目標,除非碳可被補回並存放作為能源用途,否則化石燃料的使用將不得再提升。然而,化石燃料的投資依舊繼續。 目前有許多針對 100% 再生能源經濟體的模型與模擬,而大多都基於對儲能充滿理想的假設。然而,儲能與電力系統控制帶來的挑戰,將因再生能源往 100% 邁進而快速增加。若在這樣的調配裡加入核能,系統將無需大量儲備與過量閒置能源以滿足調度需求。 生質能源的使用已快速衝擊了生態系統域界以及對碳匯的需求。若我們選擇使用燃氣來平衡發電量不均勻的風與太陽能,將導致無法足夠並快速地降低排放量。 儘管風能、太陽能與地熱能是很好的低碳排發電,再生能源於總發電量佔比並非減緩氣候變遷的要素。更有效的方案,應以著重於降低排放量為佳。 核能發電可以從目前水平再往上提升。核能是一種在多元能源配比中的可靠發電方式,而核能用於發熱也正在發展當中。 在核廢料方面,其可以被安全存放,且與核能電廠所提供的發電量及其他能源造成的環境衝擊相比低了許多。 儘管核廠提早除役以及杯葛建造新廠等舉措抵觸了巴黎協議訂定的目標,核能在許多歐洲國家依舊不斷地被浪費。 當前,歐盟正致力於制定永續融資標準,以將投資導向著重於減排。然而,這些標準並未將核能列為永續發展方案。不論從健康,排放或保護生態多樣性等方面來看,這樣的政策是相當令人感到擔憂的。 核電在芬蘭獲得了廣大的支持,且我們對於新小型反應爐也有更多的興趣。芬蘭在核能與核安的專業也在國際間受到重視。 與此同時,芬蘭也針對發展風能、電池技術及儲熱方面進行投資。芬蘭可成為優先制定能源政策,同時允許不同發電方式間衝突的國家案例。 芬蘭也將在追求結合核能與再生能源的氣候與能源政策上有著好的發展。在追求快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將核電排除在討論核心外絕對是不負責任的。在面對氣候危機時,你我無權擁有任何偏好及選擇。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我們大可不必想像美國劇烈減少化石燃料生產與使用的結果,因為歐洲已經深陷其中,而且歐盟企業與勞工都很痛苦。由於能源價格上漲,現在歐洲許多地區為了維持經濟成長而放棄去碳化計畫。若我們能從它們的錯誤中記取教訓,將是明智之舉。 歐盟對減少碳排量設下野心勃勃(也就是不可能)的目標, 為加快減碳步伐,歐盟成立碳排放交易體系(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但該體系既無效又滋生腐敗。誠如《金融時報》所言:「歐洲對於再生能源判斷錯誤。」 那些堅信工業化國家可以在短短幾十年內,從完全依賴化石燃料轉為依賴風力與太陽能的人需要仔細看看,歐洲兩個採取激進綠能政策的國家――德國與英國的失敗。這兩個繁榮且高教育水準的國家,三十年來追求根除化石燃料的目標,已經踏上人類史上第一次能源衰退之路。 這些國家吹噓自己的綠能政策成功,含糊地承認需要進行一些「調整」,隱藏不住經濟的損失與人民的痛苦。歐美一些主流媒體報導,德國激進的再生能源政策是「環保的瘋狂行徑」、「引起嚴重後果的大失策」、「綠能癱瘓」、「錯誤的賭注」、「系統性剷除工業化」與「追求自我毀滅」。 現在德國和英國消費者,要面對比美國平均零售貴兩至三倍的電價,國內工業則紛紛外移到電力廉價的國家。德國能源消費者協會(The German Association of Energy Consumers)估計,目前約有十萬戶負擔不起昂貴電價的家庭,正退回使用燒柴爐灶與照明不足的狀態。綠能運動雖然立意良善,但已威脅人類基本健康與福祉。 綠能政策是場豪賭,如果綠能不造成能源短缺、經濟衰退、人類痛苦或不增加地緣脆弱性,再生能源是可以取代化石燃料。但德國與英國的綠能政策已經證明,風力與太陽能無法勝任化石燃料在現代大規模工業經濟裡所扮演的角色。 激進的德國能源革命 德國實行的綠能目標是全歐洲最激烈的一個——二○三○年再生能源達到40%;二○五○年幾乎完全排除使用化石燃料;但因為嚴重錯估再生能源補貼的成本,且整合大量不穩定再生能源的工程相當複雜。這項政策不僅使再生能源和傳統電力公司都蒙受重大損失,更讓燃煤發電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也連帶上升。 德國的「能源轉型」始於二○○○年的再生能源發電補貼,二○一一年日本福島地震引發核災,德國政府連忙宣布於二○二二年全面關閉所有核電廠,該決定奪走德國25% 可靠且零碳排的電力。 德國能源轉型的成本持續攀升,超乎原先預期。二○一四年德國納稅人在再生能源補貼方面支付超過三百億美元,德國前聯邦環保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預估,到二○二二年能源轉型的成本恐達一兆美元。 電價上升重創德國著名的能源密集產業,《金融時報》二○一四年的報導指出,由於能源成本過高,德國出口淨虧損達六百七十六億美元,能源密集產業接連外移到一些天然氣價格低廉的國家,如美國。 綠能政策竟是劫貧濟富 多數綠色政策增加的成本,特別傷害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家庭,富人通常不會在意能源帳單上多出的一兩位數。按照德國「高尚」的能源轉型規劃,特定產業與再生能源設備齊全的屋主是受保護的對象,一般消費者卻得直接面對高電價與再生能源稅收的衝擊。 德國的綠能計畫通常以大幅折扣甚至免費提供的方式,來補助屋主安裝太陽能板,然後讓屋主以保障價格出售家庭多餘電力給電網。然而德國租屋的人口遠多於美國,租屋民眾的收入也往往低於房東,他們不符獲取這些福利的資格,還得支付綠色稅。倫敦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Global Warming Policy Foundation, GWPF,譯註:由質疑全球暖化者所創立)的貝尼• 派爾(Benny Peiser)博士向美國參議院證實:「德國普通家庭要支付數千億美元,這是歐洲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劫貧濟富」。強制窮人必須為富人貼補綠能成本,等於是從帶動工業化與現代中產階級崛起的進步中倒退。 雖然,德國絕大多數官員堅稱其能源革命成功,但負責執行能源轉型的內部人士卻透露出「重大失策」的證據。瑞士財務諮詢公司FAA (Financial Advisory)撰寫一份題為《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整合:從德國學到的教訓》(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Lessons Learned From Germany)報告發人省思: 「過去十年間,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立意良善的決策者制訂再生能源政策並慷慨提供補貼,但現在已漸漸顯示政策難以為繼,且對所有相關產業的利益造成嚴重、始料未及的後果。」 德國能源轉型比「逆向羅賓漢經濟效應」(reverse Robin Hood economic effects,譯註:劫貧濟富,或稱「羅賓漢悖論」(Robin Hood Paradox)還嚴重,更增加煤炭與木材的使用量,使原本預計消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這些愚昧的行徑究竟如何發生? 德國能源革命的規劃者忽略了一些關於電力工程的基本事實:現代電力系統透過傳統發電廠、變電整流系統與電力輸送網絡的整合運作,實現非凡的精準度、效率及可靠性,如同前蘇格蘭電網的控制工程師所言:「關於電力有兩個基本事實:電力無法大量儲存,也不能溢出電網,所以必須根據需求立即產生電力,任何偏差都會影響維持發電輸出的系統頻率。」 現代電力系統係圍繞著煤炭、天然氣與核電等「可調度/可控式」(dispatchable / controllable)發電來源建立,能夠準確提供當前所需電量,並滿足電網不斷變化的需求。但德國不管價格或可靠性,一心將再生能源電力列為優先考量。讓天氣而非經濟來決定往後的能源供應來源,扭曲了能源市場;每當天氣條件允許風力或太陽能發電、綠色電力進入電網時,傳統發電廠就陷入「停擺」狀態,擱置過去電網調度標準,如電價、安全性與 供應。 穩定電力靠傳統能源 傳統電網的穩定性必須即時平衡需求與電力調度,並於整個輸送系統中維持穩定的電壓。要將不可控的再生能源電力放入電網,需要與傳統電網完全不同的工程系統,但德國的政策卻決定把「前所未有、龐大、間歇性且不可控的發電來源,注入亟需安定的電網系統中」。換句話說,由於無法控制綠能的供應狀況,風力與太陽能的間歇性與變動性擾亂了現代電力工程與經濟的基礎。煤炭、天然氣與核燃料的傳統發電廠提供持續、穩定的電力供應,可以按需求調節電量上升或下降,化石燃料與工程控制滿足人類需求的能源系統;但當風力和陽光照射作為能源時,人類需求必須隨著再生能源的任何變化而調整。 風和雲的變化不定,但電網必須保持平衡以穩定需求與電流供應。一旦這個平衡開始動搖,電網營運商若能提早預防、快速且正確行動,就能調整電網使其恢復平衡,否則很可能導致電網崩潰。二○○三年德國電網營運商必須採取特殊措施以調整電網不穩的情況只有兩件;到二○一三年德國政府積極實施再生能源發電後,需要採取干預措施以避免電網不穩的情況增加到一千二百一十三件。如(圖表9.1)所示。 歐洲漸漸發現幾乎不可能預估風力與太陽能的發電量。隨著德國與英國試圖增加電網內的再生能源電力,可能需要兩倍的備用電力容量以因應天氣變化。 如工程師所說,備用或過剩電力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致命缺陷。想像一下,你的汽車有兩個油箱,一個裝滿汽油供主引擎燃燒,另一個油箱的汽油提供輔助引擎,但輔助引擎並不提供車子的動力,只為預防主引擎失常。因為你必須偶而使用輔助引擎,而浪費了輔助油箱的汽油。本來一輛車每加侖可以跑二十英里,現在只能跑十英里,效率更差。 再生能源所需的備用電力,必須來自可控與可靠的傳統發電能源,如煤炭和天然氣。想像一下,依賴一個需要花費兩倍能量的電力系統,如何能贏得二次世界大戰或壓制俄羅斯囂張的氣 燄呢? 負電價誤導視聽 慷慨的補貼以及將再生能源列為優先,使燃煤電廠與燃氣電廠無法盈利。別忘記德國從俄羅斯進口大部分的天然氣,其價格是美國的兩至三倍,但德國許多燃煤電廠和燃氣電廠仍因無法與綠能補貼競爭而被迫關閉。為避免停電,德國現在必須補助燃煤電廠,讓它們重新回到電力生產線。綠能計畫要消除的煤炭是維持照明的必要燃料。雖然德國家庭與工業花費數百億美元支持能源轉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增不減。 德國綠能方案獎勵大規模綠能配置,卻未顧及電力的可靠性、效率與經濟的實惠。其中一項奇怪的缺陷是「負電價」(negative pricing)或稱「負瓦特」(negawatts),即賣方付錢請買方購買電力,卻荒謬地請人購買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廠在不需要(例如半夜)或電網無法處理時所產生的電力。風力發電業者付錢請電網公司購買並不需要的自家電力。原本只有當風力或太陽能實際發電時的可觀稅收才有獲利;但再生能源發電業者以負瓦特出售電力時――或更精確地說,付錢請買家購買不需要或不想要的電力仍可獲利。所以,自由市場的效率也不過爾爾。 德國大力宣傳再生能源發電量創下紀錄,大部分是受到負電價的刺激。二○一四年五月十一日德國官方報告指出,再生能源電力達全國一日電力需求的75%。聽起來是很驚人的進步,但其他數據更引人深思。由於德國電網無法全部消化,75% 再生能源電力大部分成為德國付錢請其他國家收購的負瓦特。弔詭的是,即使德國的電力成本相當高,這種情形仍頻繁發生。 無論是規劃者對能源的無知、一廂情願或意識形態狂熱所導致,德國的大規模綠色計畫已造成反效果且經濟上難以為繼,但德國並未修改綠能目標和重新設計系統,反而是發放越來越多補助來掩飾問題。 https://goo.gl/s3Tf6K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根據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公布的財報,台電在2022年度預計將虧損4000億元新台幣。這是台電自2017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台電的虧損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 燃料成本上漲:國際燃料價格在2022年持續上漲,這導致台電的燃料成本增加。 電價凍漲:台電的電價在2017年以來一直凍漲,這導致台電的收入減少。 綠能成本增加:台電在2022年增加了對綠能發電的投資,這導致台電的成本增加。 台電的虧損可能會對台灣的能源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台電是台灣最大的電力供應商,如果台電破產,可能會導致台灣的電力供應緊張。政府可能需要採取措施穩定台電的財務狀況,以確保台灣的能源安全。 台電「估計虧損4000億」瀕臨破產…恐全民買單 經濟部出手救援了 | CTWANT | LINE TODAY https://liff.line.me/1454987169-1WAXAP3K/v2/article/gz6Qkyp?utm_source=lineshare
    2 人回報2 則回應1 年前
  • 前退休官員說,核能廠延疫以台灣目前的法規來說,可說是不可能,因法規已經將除役時間明確列出,每一個時段過了就難回頭。核能廠與一般電廠不同,電廠即使到了使用年限,基於必要不想除役,可以繼續使用,比如協和電廠原本除役是2017年,又延到2018年。 但是核能廠的法規是公權力的介入,每部機器出廠就規定除役的期限,即使想延疫,必須通過原能會嚴格檢視後才能運轉,不是那麼容易可重啟運轉。 就算核能的設備到了2025年依然正常,根據原能會的規定,也拿不到運轉執照,必須經過層層檢查與維修,經過嚴謹的程序,才可能重新啟動。 再生能源初期發展比較慢,即使如期如實完成,仍存在不穩定供電的風險需要克服。台灣的綠能政策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歐洲國家推動綠能發電至成熟階段才捨棄核能,核能也依然可備而不用;台灣則是先訂出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離岸風電等設備仍在裝設中,才會產生外界對於綠能政策沒把握的質疑。 【非核危機】前官員:一口氣廢核惹議 再生能源是變數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科學環團批蔡政府能源政策錯誤:中研院「去碳燃氫」吹牛過度 00:002023/12/07 中時新聞網 江飛宇 字級設定:小中大特 科學環保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在12月5日召開記者會,直斥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錯誤,而且台電公司、經濟部、中研院等重要部門也是幫兇,台電燈號繼續擦脂抹粉;中研院提出的「去碳燃氫」更為離譜,竟然宣稱「產出淨能量為投入能量的6倍」,完全無視物理定律,竟然沒人出面糾正,所以他們必須出來召開記者會,還大家一個真相。 氣候先鋒者創辦人,同時也是電力從業人員的楊家法先生表示,台電與中研院最近正在宣傳「去碳燃氫」,他們宣稱「從天然氣中提煉氫氣,分離出固體碳,再以氫氣做為發電燃料,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中研院說明去碳燃氫的簡報出現「偽科學」,熱力學定律表明,能源轉換只會愈轉愈弱,產出能量不可能比投入能量多。 (圖/中研院簡報) 中研院說明去碳燃氫的簡報出現「偽科學」,熱力學定律表明,能源轉換只會愈轉愈弱,產出能量不可能比投入能量多。 (圖/中研院簡報) 氣候先鋒者批評,中研院發現一個無窮大能源的算式,這成就已經超越愛因斯坦了。(圖/楊家法提供) 氣候先鋒者批評,中研院發現一個無窮大能源的算式,這成就已經超越愛因斯坦了。(圖/楊家法提供) 至於遺留下來的固體碳(碳黑),性質與石墨相似,可以做為工業原料,或是備用能源。 這在理論上還不算錯,然而中研院對於去碳燃氫的效率,卻宣傳的非常離譜。在中研院的公開文宣上稱「去碳燃氫,產生的能源增加了6倍」,楊家法對此痛批「天然氣經熱裂解轉換後的氫氣,總能量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哪有產物比原料的能量還高的道理?依照中研院的邏輯,那天然氣發電產生的能源,不就是無窮大了?」 他對中研院表示極度失望「要是中研院是對的,那愛因斯坦發現E=MC^2,根本就遜掉了,我很訝異國家級的科學研究機關,竟會有這樣論述。」 那麼真相是什麼? 楊家法說,以熱裂解天然氣來產氫,這樣生成的氫氣由於少了一部分的可燃物(碳),所以最多的熱值只有原本的55%,換言之,發同樣1度電,要用1.8倍的天然氣為材料來製作氫氣,經濟效益不足。而且碳黑的價格能否像中研院說的這麼高,也是個大問號。 那麼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呢? 根據台電、中研院的說法「去碳燃氫每年可減少7000噸碳排」,這樣很多嗎?台灣核電廠每年的減碳效果就達到295萬6000噸! 顯然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只是核電廠的零頭。 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員陳中舜博士補充說,中研院提出的熱裂解法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之所以在國際上未受重視,就是因為它的產氫效果普通。而且甲烷也是被列為該被減少的溫室氣體,應該做的是減少使用量,而不是換個名目增加使用。至於碳黑,陳中舜表示,要是用這種方法製氫,並做為發電主力,那麼每天生成的碳黑將會非常巨量,工業界要如何消耗? 只能保存了,這種易燃物要是儲存不當,一把火就會快速的燒回二氧化碳,那麼原本碳封存的設想就會完全破功。 再說到近8年以來,蔡政府的再生能源電力鋪設,是否達到減碳效果? 楊家法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表示「從2015年到2022年,台灣發電量增加了298億度電,但是增加的發電量,火力發電佔了98%,而低碳電力只佔2%」。 論其原因,就是因為核電在這段時間持續減少,那些新增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只能勉強補上失去核能而遺留的低碳電力空缺。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核二廠在3月除役停機,所以今年前10個月的低碳電力(核能)減少了55億度,但再生能源只增加14億度,導致2023年的低碳電力,將比2015年的低碳電力還低! 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減碳,經濟部2022年3月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說,「以2005年(民國94年)為基準年,目標:一、2020年要達到減碳2%;二、2025年要減碳10%;三、 2030年減碳20%。 然而,根據環境部2023年最新出版的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最新統計到2021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297,007 千噸co2e,跟2005基準年的290,552 千噸co2e相比,稱加了2%多,換言之,2020年減碳2%的目標是跳票了。 近在眼前的2025年,「減碳10%的目標」,在增加的發電量皆是火力發電的情況之下,勢必也會跳票! 氣候先鋒者聯盟呼籲,明年新總統上任,請召開能源國是會議,同時順應COP28,全球22國的倡議,支持核能發電,「用科學來評斷,而非由政客評斷核能。」
    3 人回報1 則回應7 個月前
  • 致蔡英文總統公開信中文翻譯 令人尊敬的蔡英文總統 總統府 10048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 親愛的蔡總統: 作為獨立的科學家、天然資源保護論者、以及能源專家,我們為您對環境保護及以民主方式決策的決心喝采。我們尤其強烈地支持您對減緩致命的空氣污染以及達成臺灣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會談期間所做的減碳承諾。 我們寫下這封信來向您表達我們十分關切臺灣正走向捨棄潔淨的核能轉而使用石化能源,並且想要警示您注意由利益團體所散佈的錯誤資訊,而且鼓勵您採用更民主的方法來對抗臺灣的能源危機。 八月發生在臺灣的大停電無疑是一個對廢核的戲劇化警示。臺灣有半數的家戶失去了電力供應,並造成了超過150間公司數百萬美金的損失。 有些人將這場大停電歸咎於發生在臺灣最大天然氣電廠的人為疏失,但這次停電的供給與需求差異幾乎與目前臺灣停擺機組所能供應的電力是相同的。 能源界的專家皆表示臺灣是無法使用再生能源來替換核能與石化燃料的。去年太陽能與風力加起來提供臺灣不足5%的電力。相反地核能提供了近13%的電力,而且這個比例在所有的核能機組運轉時將達到23%。 作為一個國土狹小,人口密集且有96%的能源仰賴進口的國家,臺灣特別不適合使用像太陽能與風力這些再生能源。 臺灣將需要再花費700億美金來建立617座跟目前島內最大的太陽能電廠一樣大的太陽能電廠才能替代現有核能電廠。而這些驚人的數字還不包括為了應付沒有陽光時必須儲存這些能源的高昂成本以及需要幾乎要跟八成台北市面積一樣大的土地成本。 用化石燃料取代臺灣的核能電廠已經增加了因為空氣污染而死的風險。去年耶魯大學所做的研究指出以民眾暴露在不安全空氣污染的比例來看,臺灣是世界上最糟的10個國家之一。 用天然氣取代核能也可能危及大眾安全。三年前,高雄市的瓦斯氣爆造成25人死亡以及267人受傷。相反地,根據知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指出,核能是產生電力最安全的方式,而且至今已經拯救了高達一百八十萬人的性命。 由於與核能有競爭關係的能源還有利益團體舉辦許多活動傳播相同的錯誤訊息,因此核能卓越的安全記錄並不為多數的臺灣人民所理解。而在臺灣,由錯誤資訊導致的恐懼已經造成了財務與環境上的高昂成本。 用天然氣來替代臺灣現存運轉中與封存的核電廠將導致在目前天然氣價格低迷的情況下,每年依然必須花28.5億美金來購買天然氣。這些錢用臺灣的人均年收入23,916美金來計算等於119,000個新工作機會。 獨立的專家已經警告,如果臺灣依照現有的2025年非核的規劃,電費將成長10%或更多而嚴重傷害臺灣的半導體產業。 近年來,臺灣社會一直呼籲對臺灣的核能未來進行公投。南韓最近進行了公民審議以向總統建議目前正在興建中的兩個核電廠該如何處置。 我們也建議您考慮類似的民主作法。像南韓這樣的公民審議允許大型的、具代表性的民眾抽樣學習到相關的科學知識,聽取不同的聲音並提出建議。透過提供比南韓經驗的三天更長的時間來讓公民審議團學習到相關的事實,臺灣將可以比南韓的經驗做得更好。 做為外人,我們尊重臺灣的主權與民主,也因此提供這封信來鼓勵您採用您所承諾的民主決策與環保來對抗臺灣的能源危機。臺灣的未來發展以及自然環境與氣候是如此重要,因此絕不能夠讓利益團體透過販售迷信與恐懼來使得這些珍貴的事物變得脆弱不堪。 真誠的, 麥可 薛蘭柏格(Michael Shellenberger),時代雜誌所選「環境英雄」,環境進展機構主席 詹姆士 漢森(James Hansen),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環境科學家 凱瑞 伊曼紐(Kerry Emanuel),麻省理工學院大氣科學家 普希克 科赫查(Pushker Kharecha),哥倫比亞大學,美國航太總署 湯姆 威格利(Tom Wigley),科羅拉多波德市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環境與能源科學家 理查 羅德斯(Richard Rhodes),普立茲獎得主,「核能復興」與「如何製造原子彈」等書的作者 史都華 布蘭德(Stewart Brand),全球目錄雜誌編輯 羅伯 寇威爾(Robert Coward),美國核能學會主席 班 赫德(Ben Heard),閃耀新世界執行總監 安德魯 克萊(Andrew Klein),美國核能學會卸任主席 史帝夫 麥考米克(Steve McCormick),自然資源管理機構前執行長 米雪兒 馬維爾(Michelle Marvier),聖塔克拉拉大學環境研究與科學教授 理查 穆勒(Richard Muller),柏克萊大學物理教授,柏克萊地球共同創辦人 彼得 H. 拉文(Peter H. Raven),2001年國家科學獎得主,密蘇里植物園名譽主席 保羅 羅賓斯(Paul Robbins),威斯康辛麥迪森大學尼爾森環境研究機構主任, 馬克 萊納斯(Mark Lynas),「改變世界的6℃」作者 克里斯 迪克曼(Chris Dickman),雪梨大學環境保護科學家 大衛 杜基安(David Dudgeon),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總裁 愛爾青(Erle C. Ellis)博士,馬里蘭大學地理與環境系統教授 克里斯多福 福爾曼(Christopher Foreman), 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環境正義的承諾與危險」作者 諾里斯 麥當勞(Norris McDonald),環境希望與正義機構主席 田中伸夫(Nobuo Tanaka),笹川平和財団 葛妮斯 克雷文斯(Gwyneth Cravens),「拯救世界的力量」作者 沃夫岡 丹克(Wolfgang Denk),人道能源機構歐洲總監 克斯汀 高更(Kirsty Gogan)人道能源機構執行總監 喬書亞 S. 高斯登(Joshua S. Goldstein),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名譽退休教授 史蒂芬 海沃德(Steven Hayward),柏克萊大學政府研究院資深學者 喬 拉西特(Joe Lassiter),哈佛商學院教授 大衛 利亞(David Lea),加州大學地球科學教授 馬丁 路易斯(Martin Lewis),史丹福大學地理系 史蒂芬 平克(Stephen Pinker),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 薩米爾 薩蘭(Samir Saran),印度德里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副總裁 傑夫 泰瑞(Jeff Terry),伊利諾理工學院物理教授 巴雷特 沃克(Barrett Walker),亞列士 C. 沃克基金會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那些公民沒有告訴你的事 (13)-那些不是廢料,是留給後代的能源 說到核能發電,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無法處理的核廢料』.. 一般而言,核廢料分為高階核廢料與低階核廢料 今天來看看甚麼是高階(高放射性)核廢料 一般所稱的高階核廢料,也就是用過的核子燃料, 其實,現在應該正名為『乏燃料』。 在以前,科技還不到時,用過的燃料棒無法再次使用,所以稱為"廢料" 但現在,在用過的燃料還有許多利用的價值,不再是廢料了。 一般來說,對於乏燃料目前有幾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是暫時貯存(storage):(台灣及大部分核能國家的做法) 由於用過的乏燃料在移出爐時,仍會產生大量的衰變熱與輻射,所以將乏燃料放在水池內,以水循環提供衰變熱熱交換,並利用水良好的隔離輻射,稱之為濕式貯存。 (在水中,每7公分輻射強度會衰減一半) 在放了十年以上後,衰變餘熱已經降低至原本的1/1600,此時可以將乏燃料以特製的燃料護箱(Cask)貯存隔離輻射,利用空氣對流來冷卻,稱之為乾式貯存。 核一廠目前建造好的乾式貯存採用的是混凝土護箱型式: 將乏燃料置於密封鋼桶中,外加鋼筋混凝土護箱,保護鋼桶與屏蔽輻射;最外面再加上鋼筋混凝土屏蔽結構,可有效將廠界輻射劑量降至0.05毫西弗/年。 (原子能委員會-乾貯資訊) 這樣暫時貯存的好處是,科技已經允許讓現在的乏燃料成為新一代反應爐的燃料,方便未來取出繼續使用。 第二種是深層地質處置(disposal):(瑞典、芬蘭申請建照中,美國因政治因素停建) 選定穩定地質,深度約300至1000公尺,將乏燃料置於地底管理,讓乏燃料中高放射性的核種不致於進入生態圈,一但有需要仍然可以再取出來使用。 (可以想像成是把用完的鈾埋回鈾礦中) 當乏燃料經過再次利用至無法再利用後,將之好好保管儲存,隔離於生態圈外。 比起火力發電的廢氣排入空氣中,這更是對後代負責任的態度。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台電提醒民眾「在春節假期出遠門時要記得拔插頭」,理由竟然不是省電,而是綠電太多會造成民眾的損失和風險;因為今年春節假期長達十天,工廠、商業用電減少,預估用電負載僅1,750萬瓩,為全年最低,用電下降會導致電壓上升。另一方面,秋冬是離岸風電發電全盛期,再生能源滲透率,也就是風電、光電等不穩定電力在總電力系統中的占比,大年初二有望突破30%。若臨時風力、日照變強,火力機組來不及降載,影響電網穩定性,也會造成電壓飆升,甚至可能升至130伏特。若連續數小時都高過耐壓值範圍,老舊的電器絕緣不佳,可能導致電器損壞,或者更嚴重的是引起電線走火的公共安全問題。因此台電不得不呼籲民眾,將沒有使用的電器,例如除濕機、電視等插頭拔掉。
    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轉貼自臺大醫院王明鉅副院長的專文: 我知道我像個瘋子。 如果不是我天天會收到一、二位臉友給我的鼓勵簡訊。我真的會懷疑我很關切的能源這些事,根本沒有我說的那麼重要。我也真的會擔心,是不是我自己完全搞錯了。 昨天李錫錕教授邀我談能源的時候,有三位年輕人坐在面對我們的一部手機與一部相機後面。 我告訴這些年輕人,我天天談的能源問題,其實和我與李教授的關係很小。我57歲了,李教授比我大14歲。台灣沒有了核電,電力供應穩不穩定,對我們的影響當然有。但影響最大的是你們這一群才30不到的年輕人。 因為你們會被帶進一個就算已經知道作錯了決定,但再也沒有任何回頭的機會,只有一直痛苦地走下去的時代。 我自己走過那一段其實幾乎是完全不理解能源是扁的圓的,反正一定要讓威權政黨與和它畫上等號的核四電廠一起下台,絕對反核到底的年代。 我也走過開始慢慢理解,到底台灣的能源是什麼。然後在理解了之後,才發現自己過去所絕對反對到底的核能,對於台灣有多麼重要,這一段必須誠誠實實反省與思考的日子。 我支持核能發電,是因為我理解對台灣這個四面環海,一切都要靠自己沒人能幫得了忙,而海的那一邊還有一個天天想霸凌我們的大猩猩的這一切處境。 我支持核能發電是因為它是發電成本最低、沒有空污與碳排放、能最穩定發電、幾乎不怕被任何國家封鎖的能源。 我知道一定會有朋友質疑地震、海嘯對核能安全的影響,也一定會有人質疑核廢料的最終處置等等問題。 但我也知道這些問題其實都有解答。但是政治人物比台電的工程師聰明多了。他們知道選民早就被福島核災的畫面給深深影響。 福島核災的畫面實在太過可怕。而人都是感性的。沒有人在那個畫面之前,還敢說對核能電廠有信心的。更何況那是日本耶,日本都會發生核災了,你們這些台電的核能人員行嗎? 會比日本人更厲害嗎? 當然不可能。 所以光憑這些理由,就足夠讓相信日本一定比台灣厲害的台灣民眾(我相信是大多數),不可能支持核能發電。 有的政治人物把反核當作一種信仰。 有的政治人物就算理解核能沒那麼糟,他們也不想花功夫教育選民說服選民。所以大家一起來反對,至少只要不贊成核能,就算拿不到選票,起碼也不會被對手隨便貼上標籤,天天被壓著打。 核四龍門電廠就是這麼被封存的。 我看過許多前核四王伯輝廠長的文章。但我認識他是個轉折與關鍵。因為我和他當面談過話之後,我就立刻理解了過去這麼多年來,為什麼反核的聲浪會如此巨大,巨大到2014年連一直擁核的執政黨也在許多人要選舉的壓力之下,不得不把核四封存起來。 因為像王伯輝廠長這樣的工程師出身的台電人員,他們背負了原罪。台電人員說的話,就是「核能幫」利益團體在講話。所有人都帶了有色眼鏡在觀察。 更何況這些工程師們,實在缺乏把他們所理解的電力與核能知識,他們所作的工程與品質,用社會大眾能聽得懂的語言說出來的能力。他們根本不會說話也不會行銷。 結果就是明明他們幾乎投入了最大的努力,為台灣建造了一座世界第一流的核能電廠。但卻更沒有辦法把他們對於核能安全所作的一切努力,讓所有的社會大眾了解。 我相信就算是此時此刻,全台灣到過核四龍門電廠的人可能也沒有多少人。 但我有99.9%的信心,如果你真的去參觀過核四龍門電廠,真的理解了他們所作的一切努力,真的親自體驗了工程品質,真的見識了他們對於人員操作的嚴格訓練與要求,你會完全改變你對核能安全的印象。 你會相信他們所作的一切努力,不只是工程,而是早從三十年前的選擇建核電廠的地址開始,一直到為了地震與海嘯所作的重重保護。如果你全部理解的話,你真的可以不必擔心與害怕福島核災會在台灣重演。 而且你也會相信他們這些你原本一句話都不相信的人,他們說的也許是真的。因為他們生於長於台灣(我相信絕絕大多數也會老於終於台灣),他們都是台電公司的優秀工程師,他們不像日本的核電廠全是民營,為了成本會作出許多錯誤決定。他們是用最高的安全標準來建造這座他們知道攸關台灣未來四十年能源安全的核能電廠。 日本人的確很厲害。在發生核災北邊的日本女川核電廠、就在核災南邊的福島第二、與東海核電廠,他們也都遭遇了嚴重地震,也都面臨了海嘯,但是緊急應變都得宜,都安然渡過。 但是只有福島第一核電廠實在從設計一直到管理,日本人一點都不厲害。它從1960年代設計之初為了成本就犧牲了離海平面的距離(離海只有100公尺)與高度(海平面上10米高),在2000年就被提醒了必須重新考慮海嘯高度也一直不改善,被提醒了要提高發電機的高度也不動,最後甚至連應該放棄反應爐來避免災難,也在重重官僚文化下完全擔誤了時間。 如果大家能深入了解,甚至願意讀一讀日本國會與原子能協會所作出的報告,甚至美國頂尖的物理學家所寫的那本「給總統的能源課」之後,你將會發現,日本當然很厲害,但福島核災中的日本人一點都不厲害,它的的確確是人禍。 我自己花了功夫研究之後,我當然也理解,為什麼這一切的理解都沒發生,為什麼大家都不理解。因為這些能源與核能的許多相關知識真的不好懂。更不容易讓整個社會理解。 1970年代,台灣就是在面臨了石油危機開始認知能源安全的重要之後,才開始連續興建了三座核能電廠。 我知道要找到30萬位公民來支持連署,讓「以核養綠」的公投能成案,的確很困難。人人都怕福島核災在台灣上演,更何況沒人會關心到底電從哪裡來,只要有電可以用就好了,不是嗎? 也許天祐台灣的最好方法是,讓美國的川普總統和伊朗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然後互相開火甚至變成局部戰爭。然後油價大漲、天然氣大漲而且也有一大堆運不進來。然後台灣只好被迫限電。然後美國和伊朗又握手言和,世界恢復吵吵鬧鬧的和平。 我支持「以核養綠」,是因為我認為台灣與每個台灣的年輕人已經夠苦了,穩定的能源與電力,其實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經濟支撐。就算有了穩定的能源,仍然還需要足夠的創新創意與努力,才能和全世界競爭。 如果能把未來光是電費就要多花掉的3兆元,拿來讓年輕人更有競爭力,那不才是真正的愛台灣嗎? 如果你也支持這個想法,只要有30萬個你,我們就有機會不必靠著美國與伊朗的衝突,我們自己就能改變台灣的未來!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吳思鍾 2023年5月7日 郭台銘應宣佈與比爾蓋茲合作,以小型核電解決台灣缺電隱憂 執筆者:吳思鍾(西陵電子創辦人,曾任電電公會、工商建研會、青創會理事長) 日前,郭台銘在高雄提出,以小型核電站解決台灣缺電的問題。雖然引起爭論,引起民進黨甚至國民黨內擁侯不分區立委的藉機攻訐,使問題失去焦點。 但是,郭台銘小型核電站的主張是正確的,只因他是科技人,能務實解決缺電問題,但少了政客的圓滑。 小型核電設施簡稱SMR,是第四代核電科技,採模組化設計,體積小,施工較容易。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反應堆能靠空氣冷卻,緊急時能自動關閉,沒有爐芯熔燬的安全風險。 此不同於福島的核電站,其災變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核電廠的核反應堆是利用海水冷卻,當地震引發海嘯,淹沒了抽水冷卻的電力設施,而核反應堆仍繼續產生熱能,終致熔燬爐芯,造成爆炸和核幅射外洩的重大災難! 郭台銘之所以道歉,是因為他點名小型核電站可以在半屏山設置,恐得罪地方選民。其實,小型核電站除了安全,核廢料的安置,核電先進國都有標準模式,處理並不困難。只是台灣人民對小型核電科技的發展所知甚少,所以有疑慮。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2008年在美國華盛頓州創辦了泰拉能源(Terra Power),目前是西方世界小型核電的科技領先者。 韓國第二大財團SK集團,在2022年投資泰拉能源2.5億美元,成為其主要股東之一,SK計劃在南韓及東南亞各國推廣SMR,它認為零碳又安全的小型核電站是大勢所趨,市場前景看好。 而日前泰拉能源宣佈,將與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JAEA)和三菱重工共同集資40億美元,在美國懷俄明州興建全美第一座SMR核電廠,預計2028年啟用。 日本在歷經福島核電重創之後,仍然不放棄核電,因為只有核電能提供穩定乾淨零碳的能源,太陽能風電等綠能皆有其不足。日美合作發展SMR將是日本未來核電發展方向,目標是2030年,核電佔比超過30%以上,未來會超過40%甚至更高。 歐洲的小型核電站的發展,也不遑多讓。2023年1月,人口1000萬的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宣佈,瑞典準備將其6座核電廠擴充到12座,以SMR為主,且分佈各地,瑞典電力公司已計劃啟動兩個小型核電站。 今年3月,英国的勞斯萊斯公司,與瑞典、芬蘭電力公司簽定SMR的合作備忘錄,全力在北歐推廣其SMR設備,並且計劃以SMR介入烏克蘭的重建。 核電佔比70%的核電設備大國法國,在2月28日歐盟的能源和交通部長會議期間,召集了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11國舉行了一場會外會,並發表聯合聲明,宣示各國將合作發展SMR等新核能科技和聯合處理核廢料等措施。 中國對SMR採兩手策略,一方面自我研發,同時採國際合作。中國的核工集團在2015年與泰拉能源簽定合作備忘錄。但因美中對抗,之後,被川普否決。 但大陸的華能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在山東威海石島灣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商用小型核電站,規模只有0.2兆瓦,已於2022年啟動試營運,之後,將擴建兩座4兆瓦的SMR。同時,中國也將在全國各地,以小型核電站取代燃煤電廠。大陸目前的火力發電佔比66%,核能發電佔比5%,其能源目標是火力降至20%,核能30%,水力20%,太陽能和風電各佔15%。太陽能主要建構在沙漠荒地。 綜合以上,可知世界各國的綠能規劃,都聚焦在小型核電站,因為水力、太陽能、風電都受環境及天候限制,只能做為輔助。 促成SMR的興起,還有一個原因,是歐盟在2026年開始分階段課徵碳稅,產品出口歐盟,依碳排放高低課碳税,各國也將逐步跟進,減少碳排放,以達到2050年全球碳中和的目標。 反觀台灣,台積電半導體製造世界第一,政府的能源政策卻遠遠落後美中日韓歐。政府不能幻想「非核家園」是世外桃源,而讓台灣人民用肺發電。 台灣白天80%以上的電力仍靠火力,夜間則超過90%。太陽能發電白天日照充足時佔比10%,這已是到處砍樹或搶佔魚池種電的結果,把南台灣搞得貪腐橫行、治安敗壞。夜晚或無日照時,發電歸零。台灣風力發電佔比3.5%,只能做為補充,不能做為電力主流。而穩定又清潔的核電,占比低於4%,政府還想再廢。這些百姓都不懂,但是政府必需誠實面對,能源是科學問題,不能靠口號或美化數字來欺騙台灣人民。 小英總統雖然關心半導體產業,但無法突破民進黨「非核家園」的意識形態,因此政府的能源政策進退失據,企業界和民間都擔心缺電! 郭台銘是科技人,務實的提出小型核電的主張,直指缺電問題核心。其他藍綠白候選人,都避談核電,談到台灣的缺電危機都躲躲閃閃,或講空話把責任推給中央而毫無對策。忘了自己就是要解決問題的人。 但是,郭台銘太誠實,他告訴台灣人民,以後可能每一縣市都會有小型核電站,因此,被對小型核電無知的政客與名嘴,在政論節目釘得滿頭疱,認為他失言,犯衆怒。 其實,應看看瑞典的SMR在全國各地佈局,以及投資SMR的利益分析。中國形容SMR是核能印鈔機,SMR設備使用壽命超過40年,投資4年可以回收。泰拉能源成本較高,估計可能需10年,SMR是安全核能,佔地又遠小於太陽能,只要政府定出獎勵設置辦法,日後各縣市搶著設置是理所當然。都會區無法設置的,就得向那些SMR發電充裕的縣市買電或付費購買「碳權」。 郭台銘的主張,其實並沒有錯,只是台灣人民需要對小型核能站的認知教育。我之所以執筆,是基於知識份子的良知,並非受其所託。 我認為,郭台銘可以公開宣示,如果當選,將立即與比爾蓋茲的泰拉能源合作,把現有核電廠、未啟動的核四、火力發電廠逐步轉化為安全的SMR。政府未來的能源政策,也將透明合理。同時,提出民間投資小型核電站的設置配套方案,讓台灣產業和人民,不再擔心缺電。 孫運璿、李國鼎都是工程人,他們都沒有政治人的口才與圓融,當年設立科學園區和台積電,也少有人看好。但是,由於科技人的腳踏實地就事論事,40年後,半導體的護國群山雄起,給台灣經濟撐起一片天。 我們感謝經國先生識人之明。
    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