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真綠能?太陽能板製程 產生4千噸廢料 政府無能力處理


蔡英文政府能源政策,喊出在2025年台灣太陽能發電量要達到200億度,光是去年台灣太陽能產值達2千億元,不少業者也急於投入這個「綠色」能源產業,但生產太陽能板原料時,會產生高科技廢料「廢砂漿」裡頭含有毒物質,台灣每個月太陽能廠至少產生3、4千噸的廢料,但只有不到1成經過合法處理,有知情業者私下透露,不肖廢棄物處理業者,將這些廢料載運到7縣市亂傾倒,業者也說就算被查出,政府也無力處理大量的廢棄物,不過詢問環保署中區督察大隊表示,並沒有查獲亂傾倒的事件。



空拍機鳥瞰一大片農田,穿插格狀的太陽能板面積高達30公頃,在雲林農田不種農作物改「種電」1年還能賣給台電1億2千萬,農舍、魚塭也都裝置太陽能板,中南部縣市日照時間長,成為太陽能板裝設熱點,蔡英文政府新能源政策甚至喊出,到2025年台灣太陽能發電量可達200億度,以1戶3人用電量300度來算,能供5百55萬戶使用1個月,綠色能源又能賣錢,看似雙贏的太陽能源真的就這麼無害嗎。




台灣太陽能廠每個月產生3至4千噸的廢砂漿,黑麻麻的廢砂漿還散發出金屬刺鼻味,很難想像這是製造太陽能板的原料矽晶圓,產生的廢料這還只有1公噸的量,透過業者回收廢砂漿的展示工廠,可以看到至少要經過3道清洗的手續,才能將廢砂漿其中的有毒物質乙二醇和聚乙二醇給分離出來,這些物質如果流入土壤或水源,就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目前台灣太陽能廠,每個月至少產生3至4千噸,廢砂漿真正有合法處理的不到1成,剩下的9成都到哪去了?業者私下透露,傾倒地點包括桃園大園、苗栗、彰化、雲林虎尾、高雄、屏東、台東擴及7個縣市之多,只是沒被舉發,業者也說這些廢棄矽沙,其實還能夠再利用。2017-08-17 環球華人網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太陽能矽晶片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切割晶片,這時候會產生包括矽、切削粉、切削液(油)等物質的廢砂漿。對晶片廠來說,矽泥不但不再是要花錢請人處理的廢棄物,更搖身一變為有價值的資源,還能降低採購成本,一舉數得。經過不斷改良,固體矽渣製成矽錠,特色包括:強度夠,從40米的高處掉下來也不會破碎

    出處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0443&pg=2
    太陽能產業進入回收高峰期
    7 年前
    71(Why?)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7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核廢料分三種:1. 低放射性( 擦拭設備用過的廢紙與廢布等低於世界原子能組織規定值,即用核能發電廠的焚化爐燒掉;2. 中階核廢料,如故障的設備,用55 加侖的鉛鋼桶放置於廠內防幅射廠房,蘭嶼屬於此類,現他們不准各核電廠運回廢料,否則將喪失敦親睦鄰費每年12000 元、7 台冷暖氣機電費免費、工作機會、 保送台電與考台電優惠、每年三億元鄉建設,全鄉沒有一位因核廢得癌症故核電廠員工很希望蓋在自己的家( 我們吃的幅射比他們高許多),然台灣空污得肺癌每年一萬多人;3. 高階廢料係用過核燃料棒放置燃料池,待日後送國外再提煉發電,民國71 年我國曾在清大附近蓋廢燃料棒再提煉廠,惟中研院副院長張憲義跑到美國告狀台灣趁機製造原子彈,故美國強烈要求拆除,並把清大實習用的原子爐拆回美國),請參考今日黃士修的非常寶貴資料,及以後請敬愛的鄉親詳閱小弟所傳有關以核減炭、 重起核四資料。核電/ 燃煤/風力/ 太陽能 天然氣每度電成本0.9/1.3/5 元以上/6 元,又風力和太陽能用地大於100 倍以上及不穩定,無法當基載,如您們如我待過火力和核電,絕對保證會贊成核電。蓋核電世界原子能組織規定要把四百年的氣侯、 地震、地質、 海嘯等等審查通過後,才准蓋核電廠,興建核電廠需經台電、 台灣與世界原子能組織駐人員廠蓋嚴格的監督、 測試、試運轉完全安全簽名後才能發電,發電時每天台電與台灣原能會駐廠人員巡查,每半至一年世界原能組織至各核電廠審查評鑑,即如有缺點立刻改進,很榮幸我們核二廠 民國105年前榮獲三次世界營運安全績效冠軍,故內埔國小120 週年慶我被評審委員們甄選為傑出校友,我核電廠表現全球前 三名。台灣百分之九十八能源 進口,需仿效比爾蓋茲與中國核能公司在世界上蓋第四代核電,第一座建在湄州,一度電成本 約6 角, 又冷卻燃料棒的廢水可提煉氫離子乾電池供給電動車、 機車,每12 公里只要 約6元,節能省炭省錢,保護自己的健康與地球溫室效應及提升經濟等等,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那些公民沒有告訴你的事 (13)-那些不是廢料,是留給後代的能源 說到核能發電,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無法處理的核廢料』.. 一般而言,核廢料分為高階核廢料與低階核廢料 今天來看看甚麼是高階(高放射性)核廢料 一般所稱的高階核廢料,也就是用過的核子燃料, 其實,現在應該正名為『乏燃料』。 在以前,科技還不到時,用過的燃料棒無法再次使用,所以稱為"廢料" 但現在,在用過的燃料還有許多利用的價值,不再是廢料了。 一般來說,對於乏燃料目前有幾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是暫時貯存(storage):(台灣及大部分核能國家的做法) 由於用過的乏燃料在移出爐時,仍會產生大量的衰變熱與輻射,所以將乏燃料放在水池內,以水循環提供衰變熱熱交換,並利用水良好的隔離輻射,稱之為濕式貯存。 (在水中,每7公分輻射強度會衰減一半) 在放了十年以上後,衰變餘熱已經降低至原本的1/1600,此時可以將乏燃料以特製的燃料護箱(Cask)貯存隔離輻射,利用空氣對流來冷卻,稱之為乾式貯存。 核一廠目前建造好的乾式貯存採用的是混凝土護箱型式: 將乏燃料置於密封鋼桶中,外加鋼筋混凝土護箱,保護鋼桶與屏蔽輻射;最外面再加上鋼筋混凝土屏蔽結構,可有效將廠界輻射劑量降至0.05毫西弗/年。 (原子能委員會-乾貯資訊) 這樣暫時貯存的好處是,科技已經允許讓現在的乏燃料成為新一代反應爐的燃料,方便未來取出繼續使用。 第二種是深層地質處置(disposal):(瑞典、芬蘭申請建照中,美國因政治因素停建) 選定穩定地質,深度約300至1000公尺,將乏燃料置於地底管理,讓乏燃料中高放射性的核種不致於進入生態圈,一但有需要仍然可以再取出來使用。 (可以想像成是把用完的鈾埋回鈾礦中) 當乏燃料經過再次利用至無法再利用後,將之好好保管儲存,隔離於生態圈外。 比起火力發電的廢氣排入空氣中,這更是對後代負責任的態度。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吳思鍾 2023年5月7日 郭台銘應宣佈與比爾蓋茲合作,以小型核電解決台灣缺電隱憂 執筆者:吳思鍾(西陵電子創辦人,曾任電電公會、工商建研會、青創會理事長) 日前,郭台銘在高雄提出,以小型核電站解決台灣缺電的問題。雖然引起爭論,引起民進黨甚至國民黨內擁侯不分區立委的藉機攻訐,使問題失去焦點。 但是,郭台銘小型核電站的主張是正確的,只因他是科技人,能務實解決缺電問題,但少了政客的圓滑。 小型核電設施簡稱SMR,是第四代核電科技,採模組化設計,體積小,施工較容易。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反應堆能靠空氣冷卻,緊急時能自動關閉,沒有爐芯熔燬的安全風險。 此不同於福島的核電站,其災變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核電廠的核反應堆是利用海水冷卻,當地震引發海嘯,淹沒了抽水冷卻的電力設施,而核反應堆仍繼續產生熱能,終致熔燬爐芯,造成爆炸和核幅射外洩的重大災難! 郭台銘之所以道歉,是因為他點名小型核電站可以在半屏山設置,恐得罪地方選民。其實,小型核電站除了安全,核廢料的安置,核電先進國都有標準模式,處理並不困難。只是台灣人民對小型核電科技的發展所知甚少,所以有疑慮。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2008年在美國華盛頓州創辦了泰拉能源(Terra Power),目前是西方世界小型核電的科技領先者。 韓國第二大財團SK集團,在2022年投資泰拉能源2.5億美元,成為其主要股東之一,SK計劃在南韓及東南亞各國推廣SMR,它認為零碳又安全的小型核電站是大勢所趨,市場前景看好。 而日前泰拉能源宣佈,將與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JAEA)和三菱重工共同集資40億美元,在美國懷俄明州興建全美第一座SMR核電廠,預計2028年啟用。 日本在歷經福島核電重創之後,仍然不放棄核電,因為只有核電能提供穩定乾淨零碳的能源,太陽能風電等綠能皆有其不足。日美合作發展SMR將是日本未來核電發展方向,目標是2030年,核電佔比超過30%以上,未來會超過40%甚至更高。 歐洲的小型核電站的發展,也不遑多讓。2023年1月,人口1000萬的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宣佈,瑞典準備將其6座核電廠擴充到12座,以SMR為主,且分佈各地,瑞典電力公司已計劃啟動兩個小型核電站。 今年3月,英国的勞斯萊斯公司,與瑞典、芬蘭電力公司簽定SMR的合作備忘錄,全力在北歐推廣其SMR設備,並且計劃以SMR介入烏克蘭的重建。 核電佔比70%的核電設備大國法國,在2月28日歐盟的能源和交通部長會議期間,召集了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11國舉行了一場會外會,並發表聯合聲明,宣示各國將合作發展SMR等新核能科技和聯合處理核廢料等措施。 中國對SMR採兩手策略,一方面自我研發,同時採國際合作。中國的核工集團在2015年與泰拉能源簽定合作備忘錄。但因美中對抗,之後,被川普否決。 但大陸的華能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在山東威海石島灣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商用小型核電站,規模只有0.2兆瓦,已於2022年啟動試營運,之後,將擴建兩座4兆瓦的SMR。同時,中國也將在全國各地,以小型核電站取代燃煤電廠。大陸目前的火力發電佔比66%,核能發電佔比5%,其能源目標是火力降至20%,核能30%,水力20%,太陽能和風電各佔15%。太陽能主要建構在沙漠荒地。 綜合以上,可知世界各國的綠能規劃,都聚焦在小型核電站,因為水力、太陽能、風電都受環境及天候限制,只能做為輔助。 促成SMR的興起,還有一個原因,是歐盟在2026年開始分階段課徵碳稅,產品出口歐盟,依碳排放高低課碳税,各國也將逐步跟進,減少碳排放,以達到2050年全球碳中和的目標。 反觀台灣,台積電半導體製造世界第一,政府的能源政策卻遠遠落後美中日韓歐。政府不能幻想「非核家園」是世外桃源,而讓台灣人民用肺發電。 台灣白天80%以上的電力仍靠火力,夜間則超過90%。太陽能發電白天日照充足時佔比10%,這已是到處砍樹或搶佔魚池種電的結果,把南台灣搞得貪腐橫行、治安敗壞。夜晚或無日照時,發電歸零。台灣風力發電佔比3.5%,只能做為補充,不能做為電力主流。而穩定又清潔的核電,占比低於4%,政府還想再廢。這些百姓都不懂,但是政府必需誠實面對,能源是科學問題,不能靠口號或美化數字來欺騙台灣人民。 小英總統雖然關心半導體產業,但無法突破民進黨「非核家園」的意識形態,因此政府的能源政策進退失據,企業界和民間都擔心缺電! 郭台銘是科技人,務實的提出小型核電的主張,直指缺電問題核心。其他藍綠白候選人,都避談核電,談到台灣的缺電危機都躲躲閃閃,或講空話把責任推給中央而毫無對策。忘了自己就是要解決問題的人。 但是,郭台銘太誠實,他告訴台灣人民,以後可能每一縣市都會有小型核電站,因此,被對小型核電無知的政客與名嘴,在政論節目釘得滿頭疱,認為他失言,犯衆怒。 其實,應看看瑞典的SMR在全國各地佈局,以及投資SMR的利益分析。中國形容SMR是核能印鈔機,SMR設備使用壽命超過40年,投資4年可以回收。泰拉能源成本較高,估計可能需10年,SMR是安全核能,佔地又遠小於太陽能,只要政府定出獎勵設置辦法,日後各縣市搶著設置是理所當然。都會區無法設置的,就得向那些SMR發電充裕的縣市買電或付費購買「碳權」。 郭台銘的主張,其實並沒有錯,只是台灣人民需要對小型核能站的認知教育。我之所以執筆,是基於知識份子的良知,並非受其所託。 我認為,郭台銘可以公開宣示,如果當選,將立即與比爾蓋茲的泰拉能源合作,把現有核電廠、未啟動的核四、火力發電廠逐步轉化為安全的SMR。政府未來的能源政策,也將透明合理。同時,提出民間投資小型核電站的設置配套方案,讓台灣產業和人民,不再擔心缺電。 孫運璿、李國鼎都是工程人,他們都沒有政治人的口才與圓融,當年設立科學園區和台積電,也少有人看好。但是,由於科技人的腳踏實地就事論事,40年後,半導體的護國群山雄起,給台灣經濟撐起一片天。 我們感謝經國先生識人之明。
    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我們大可不必想像美國劇烈減少化石燃料生產與使用的結果,因為歐洲已經深陷其中,而且歐盟企業與勞工都很痛苦。由於能源價格上漲,現在歐洲許多地區為了維持經濟成長而放棄去碳化計畫。若我們能從它們的錯誤中記取教訓,將是明智之舉。 歐盟對減少碳排量設下野心勃勃(也就是不可能)的目標, 為加快減碳步伐,歐盟成立碳排放交易體系(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但該體系既無效又滋生腐敗。誠如《金融時報》所言:「歐洲對於再生能源判斷錯誤。」 那些堅信工業化國家可以在短短幾十年內,從完全依賴化石燃料轉為依賴風力與太陽能的人需要仔細看看,歐洲兩個採取激進綠能政策的國家――德國與英國的失敗。這兩個繁榮且高教育水準的國家,三十年來追求根除化石燃料的目標,已經踏上人類史上第一次能源衰退之路。 這些國家吹噓自己的綠能政策成功,含糊地承認需要進行一些「調整」,隱藏不住經濟的損失與人民的痛苦。歐美一些主流媒體報導,德國激進的再生能源政策是「環保的瘋狂行徑」、「引起嚴重後果的大失策」、「綠能癱瘓」、「錯誤的賭注」、「系統性剷除工業化」與「追求自我毀滅」。 現在德國和英國消費者,要面對比美國平均零售貴兩至三倍的電價,國內工業則紛紛外移到電力廉價的國家。德國能源消費者協會(The German Association of Energy Consumers)估計,目前約有十萬戶負擔不起昂貴電價的家庭,正退回使用燒柴爐灶與照明不足的狀態。綠能運動雖然立意良善,但已威脅人類基本健康與福祉。 綠能政策是場豪賭,如果綠能不造成能源短缺、經濟衰退、人類痛苦或不增加地緣脆弱性,再生能源是可以取代化石燃料。但德國與英國的綠能政策已經證明,風力與太陽能無法勝任化石燃料在現代大規模工業經濟裡所扮演的角色。 激進的德國能源革命 德國實行的綠能目標是全歐洲最激烈的一個——二○三○年再生能源達到40%;二○五○年幾乎完全排除使用化石燃料;但因為嚴重錯估再生能源補貼的成本,且整合大量不穩定再生能源的工程相當複雜。這項政策不僅使再生能源和傳統電力公司都蒙受重大損失,更讓燃煤發電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也連帶上升。 德國的「能源轉型」始於二○○○年的再生能源發電補貼,二○一一年日本福島地震引發核災,德國政府連忙宣布於二○二二年全面關閉所有核電廠,該決定奪走德國25% 可靠且零碳排的電力。 德國能源轉型的成本持續攀升,超乎原先預期。二○一四年德國納稅人在再生能源補貼方面支付超過三百億美元,德國前聯邦環保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預估,到二○二二年能源轉型的成本恐達一兆美元。 電價上升重創德國著名的能源密集產業,《金融時報》二○一四年的報導指出,由於能源成本過高,德國出口淨虧損達六百七十六億美元,能源密集產業接連外移到一些天然氣價格低廉的國家,如美國。 綠能政策竟是劫貧濟富 多數綠色政策增加的成本,特別傷害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家庭,富人通常不會在意能源帳單上多出的一兩位數。按照德國「高尚」的能源轉型規劃,特定產業與再生能源設備齊全的屋主是受保護的對象,一般消費者卻得直接面對高電價與再生能源稅收的衝擊。 德國的綠能計畫通常以大幅折扣甚至免費提供的方式,來補助屋主安裝太陽能板,然後讓屋主以保障價格出售家庭多餘電力給電網。然而德國租屋的人口遠多於美國,租屋民眾的收入也往往低於房東,他們不符獲取這些福利的資格,還得支付綠色稅。倫敦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Global Warming Policy Foundation, GWPF,譯註:由質疑全球暖化者所創立)的貝尼• 派爾(Benny Peiser)博士向美國參議院證實:「德國普通家庭要支付數千億美元,這是歐洲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劫貧濟富」。強制窮人必須為富人貼補綠能成本,等於是從帶動工業化與現代中產階級崛起的進步中倒退。 雖然,德國絕大多數官員堅稱其能源革命成功,但負責執行能源轉型的內部人士卻透露出「重大失策」的證據。瑞士財務諮詢公司FAA (Financial Advisory)撰寫一份題為《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整合:從德國學到的教訓》(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Lessons Learned From Germany)報告發人省思: 「過去十年間,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立意良善的決策者制訂再生能源政策並慷慨提供補貼,但現在已漸漸顯示政策難以為繼,且對所有相關產業的利益造成嚴重、始料未及的後果。」 德國能源轉型比「逆向羅賓漢經濟效應」(reverse Robin Hood economic effects,譯註:劫貧濟富,或稱「羅賓漢悖論」(Robin Hood Paradox)還嚴重,更增加煤炭與木材的使用量,使原本預計消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這些愚昧的行徑究竟如何發生? 德國能源革命的規劃者忽略了一些關於電力工程的基本事實:現代電力系統透過傳統發電廠、變電整流系統與電力輸送網絡的整合運作,實現非凡的精準度、效率及可靠性,如同前蘇格蘭電網的控制工程師所言:「關於電力有兩個基本事實:電力無法大量儲存,也不能溢出電網,所以必須根據需求立即產生電力,任何偏差都會影響維持發電輸出的系統頻率。」 現代電力系統係圍繞著煤炭、天然氣與核電等「可調度/可控式」(dispatchable / controllable)發電來源建立,能夠準確提供當前所需電量,並滿足電網不斷變化的需求。但德國不管價格或可靠性,一心將再生能源電力列為優先考量。讓天氣而非經濟來決定往後的能源供應來源,扭曲了能源市場;每當天氣條件允許風力或太陽能發電、綠色電力進入電網時,傳統發電廠就陷入「停擺」狀態,擱置過去電網調度標準,如電價、安全性與 供應。 穩定電力靠傳統能源 傳統電網的穩定性必須即時平衡需求與電力調度,並於整個輸送系統中維持穩定的電壓。要將不可控的再生能源電力放入電網,需要與傳統電網完全不同的工程系統,但德國的政策卻決定把「前所未有、龐大、間歇性且不可控的發電來源,注入亟需安定的電網系統中」。換句話說,由於無法控制綠能的供應狀況,風力與太陽能的間歇性與變動性擾亂了現代電力工程與經濟的基礎。煤炭、天然氣與核燃料的傳統發電廠提供持續、穩定的電力供應,可以按需求調節電量上升或下降,化石燃料與工程控制滿足人類需求的能源系統;但當風力和陽光照射作為能源時,人類需求必須隨著再生能源的任何變化而調整。 風和雲的變化不定,但電網必須保持平衡以穩定需求與電流供應。一旦這個平衡開始動搖,電網營運商若能提早預防、快速且正確行動,就能調整電網使其恢復平衡,否則很可能導致電網崩潰。二○○三年德國電網營運商必須採取特殊措施以調整電網不穩的情況只有兩件;到二○一三年德國政府積極實施再生能源發電後,需要採取干預措施以避免電網不穩的情況增加到一千二百一十三件。如(圖表9.1)所示。 歐洲漸漸發現幾乎不可能預估風力與太陽能的發電量。隨著德國與英國試圖增加電網內的再生能源電力,可能需要兩倍的備用電力容量以因應天氣變化。 如工程師所說,備用或過剩電力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致命缺陷。想像一下,你的汽車有兩個油箱,一個裝滿汽油供主引擎燃燒,另一個油箱的汽油提供輔助引擎,但輔助引擎並不提供車子的動力,只為預防主引擎失常。因為你必須偶而使用輔助引擎,而浪費了輔助油箱的汽油。本來一輛車每加侖可以跑二十英里,現在只能跑十英里,效率更差。 再生能源所需的備用電力,必須來自可控與可靠的傳統發電能源,如煤炭和天然氣。想像一下,依賴一個需要花費兩倍能量的電力系統,如何能贏得二次世界大戰或壓制俄羅斯囂張的氣 燄呢? 負電價誤導視聽 慷慨的補貼以及將再生能源列為優先,使燃煤電廠與燃氣電廠無法盈利。別忘記德國從俄羅斯進口大部分的天然氣,其價格是美國的兩至三倍,但德國許多燃煤電廠和燃氣電廠仍因無法與綠能補貼競爭而被迫關閉。為避免停電,德國現在必須補助燃煤電廠,讓它們重新回到電力生產線。綠能計畫要消除的煤炭是維持照明的必要燃料。雖然德國家庭與工業花費數百億美元支持能源轉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增不減。 德國綠能方案獎勵大規模綠能配置,卻未顧及電力的可靠性、效率與經濟的實惠。其中一項奇怪的缺陷是「負電價」(negative pricing)或稱「負瓦特」(negawatts),即賣方付錢請買方購買電力,卻荒謬地請人購買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廠在不需要(例如半夜)或電網無法處理時所產生的電力。風力發電業者付錢請電網公司購買並不需要的自家電力。原本只有當風力或太陽能實際發電時的可觀稅收才有獲利;但再生能源發電業者以負瓦特出售電力時――或更精確地說,付錢請買家購買不需要或不想要的電力仍可獲利。所以,自由市場的效率也不過爾爾。 德國大力宣傳再生能源發電量創下紀錄,大部分是受到負電價的刺激。二○一四年五月十一日德國官方報告指出,再生能源電力達全國一日電力需求的75%。聽起來是很驚人的進步,但其他數據更引人深思。由於德國電網無法全部消化,75% 再生能源電力大部分成為德國付錢請其他國家收購的負瓦特。弔詭的是,即使德國的電力成本相當高,這種情形仍頻繁發生。 無論是規劃者對能源的無知、一廂情願或意識形態狂熱所導致,德國的大規模綠色計畫已造成反效果且經濟上難以為繼,但德國並未修改綠能目標和重新設計系統,反而是發放越來越多補助來掩飾問題。 https://goo.gl/s3Tf6K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科學環團批蔡政府能源政策錯誤:中研院「去碳燃氫」吹牛過度 00:002023/12/07 中時新聞網 江飛宇 字級設定:小中大特 科學環保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在12月5日召開記者會,直斥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錯誤,而且台電公司、經濟部、中研院等重要部門也是幫兇,台電燈號繼續擦脂抹粉;中研院提出的「去碳燃氫」更為離譜,竟然宣稱「產出淨能量為投入能量的6倍」,完全無視物理定律,竟然沒人出面糾正,所以他們必須出來召開記者會,還大家一個真相。 氣候先鋒者創辦人,同時也是電力從業人員的楊家法先生表示,台電與中研院最近正在宣傳「去碳燃氫」,他們宣稱「從天然氣中提煉氫氣,分離出固體碳,再以氫氣做為發電燃料,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中研院說明去碳燃氫的簡報出現「偽科學」,熱力學定律表明,能源轉換只會愈轉愈弱,產出能量不可能比投入能量多。 (圖/中研院簡報) 中研院說明去碳燃氫的簡報出現「偽科學」,熱力學定律表明,能源轉換只會愈轉愈弱,產出能量不可能比投入能量多。 (圖/中研院簡報) 氣候先鋒者批評,中研院發現一個無窮大能源的算式,這成就已經超越愛因斯坦了。(圖/楊家法提供) 氣候先鋒者批評,中研院發現一個無窮大能源的算式,這成就已經超越愛因斯坦了。(圖/楊家法提供) 至於遺留下來的固體碳(碳黑),性質與石墨相似,可以做為工業原料,或是備用能源。 這在理論上還不算錯,然而中研院對於去碳燃氫的效率,卻宣傳的非常離譜。在中研院的公開文宣上稱「去碳燃氫,產生的能源增加了6倍」,楊家法對此痛批「天然氣經熱裂解轉換後的氫氣,總能量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哪有產物比原料的能量還高的道理?依照中研院的邏輯,那天然氣發電產生的能源,不就是無窮大了?」 他對中研院表示極度失望「要是中研院是對的,那愛因斯坦發現E=MC^2,根本就遜掉了,我很訝異國家級的科學研究機關,竟會有這樣論述。」 那麼真相是什麼? 楊家法說,以熱裂解天然氣來產氫,這樣生成的氫氣由於少了一部分的可燃物(碳),所以最多的熱值只有原本的55%,換言之,發同樣1度電,要用1.8倍的天然氣為材料來製作氫氣,經濟效益不足。而且碳黑的價格能否像中研院說的這麼高,也是個大問號。 那麼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呢? 根據台電、中研院的說法「去碳燃氫每年可減少7000噸碳排」,這樣很多嗎?台灣核電廠每年的減碳效果就達到295萬6000噸! 顯然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只是核電廠的零頭。 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員陳中舜博士補充說,中研院提出的熱裂解法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之所以在國際上未受重視,就是因為它的產氫效果普通。而且甲烷也是被列為該被減少的溫室氣體,應該做的是減少使用量,而不是換個名目增加使用。至於碳黑,陳中舜表示,要是用這種方法製氫,並做為發電主力,那麼每天生成的碳黑將會非常巨量,工業界要如何消耗? 只能保存了,這種易燃物要是儲存不當,一把火就會快速的燒回二氧化碳,那麼原本碳封存的設想就會完全破功。 再說到近8年以來,蔡政府的再生能源電力鋪設,是否達到減碳效果? 楊家法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表示「從2015年到2022年,台灣發電量增加了298億度電,但是增加的發電量,火力發電佔了98%,而低碳電力只佔2%」。 論其原因,就是因為核電在這段時間持續減少,那些新增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只能勉強補上失去核能而遺留的低碳電力空缺。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核二廠在3月除役停機,所以今年前10個月的低碳電力(核能)減少了55億度,但再生能源只增加14億度,導致2023年的低碳電力,將比2015年的低碳電力還低! 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減碳,經濟部2022年3月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說,「以2005年(民國94年)為基準年,目標:一、2020年要達到減碳2%;二、2025年要減碳10%;三、 2030年減碳20%。 然而,根據環境部2023年最新出版的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最新統計到2021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297,007 千噸co2e,跟2005基準年的290,552 千噸co2e相比,稱加了2%多,換言之,2020年減碳2%的目標是跳票了。 近在眼前的2025年,「減碳10%的目標」,在增加的發電量皆是火力發電的情況之下,勢必也會跳票! 氣候先鋒者聯盟呼籲,明年新總統上任,請召開能源國是會議,同時順應COP28,全球22國的倡議,支持核能發電,「用科學來評斷,而非由政客評斷核能。」
    3 人回報1 則回應9 個月前
  • 芬蘭綠黨議員 : 為氣候必須捍衛核能⚠️ 時事.9月1日 13:49 本篇社論由芬蘭綠黨國會議員兼氣候變遷專家 Atte Harjanne,以及綠黨黨員兼核能研究員 Ville Tulkki 撰寫,並於 2019 年 8 月 23 日發表於芬蘭最大報社 Helsingin Sanomat。因本文對於氣候變遷及能源發展至關重要,希望對於台灣未來氣候之路帶來正面影響,本人於此將資訊提供給各位。 煩請各位積極轉載分享,謝謝! 中文翻譯: ⚠️芬蘭綠黨議員: 為氣候必須捍衛核能⚠️ 在歐盟,芬蘭可成為核電與再生能源並行使用的國家案例。 芬蘭有意在其擔任輪值主席期間,強化歐盟在全球氣候領袖的地位。在氣候與能源政策辯論時,降低排放量及永續發展時常與增加再生能源畫上等號。的確,增加再生能源也是歐盟氣候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然而,核能時常因對於再生能源的強調而遭到忽視。核能在這樣的討論往往遭到置之不理。 當今,核能為歐洲最主要的低排放電力來源。根據 2018 年歐盟執委會報告指出,核能在 2050 將維持相同水平。 維持與現今相同水平的核能發電,將需要針對現有及建造新核電廠進行大量投資。然而,在執委會的願景中,核能項目部分並無提及任何措施,僅被略微帶過。這將對歐盟的長期氣候策略帶來變化,而其中要素將於芬蘭擔任輪值主席期間明確訂定。 各項研究顯示,為達成巴黎協議所定目標,除非碳可被補回並存放作為能源用途,否則化石燃料的使用將不得再提升。然而,化石燃料的投資依舊繼續。 目前有許多針對 100% 再生能源經濟體的模型與模擬,而大多都基於對儲能充滿理想的假設。然而,儲能與電力系統控制帶來的挑戰,將因再生能源往 100% 邁進而快速增加。若在這樣的調配裡加入核能,系統將無需大量儲備與過量閒置能源以滿足調度需求。 生質能源的使用已快速衝擊了生態系統域界以及對碳匯的需求。若我們選擇使用燃氣來平衡發電量不均勻的風與太陽能,將導致無法足夠並快速地降低排放量。 儘管風能、太陽能與地熱能是很好的低碳排發電,再生能源於總發電量佔比並非減緩氣候變遷的要素。更有效的方案,應以著重於降低排放量為佳。 核能發電可以從目前水平再往上提升。核能是一種在多元能源配比中的可靠發電方式,而核能用於發熱也正在發展當中。 在核廢料方面,其可以被安全存放,且與核能電廠所提供的發電量及其他能源造成的環境衝擊相比低了許多。 儘管核廠提早除役以及杯葛建造新廠等舉措抵觸了巴黎協議訂定的目標,核能在許多歐洲國家依舊不斷地被浪費。 當前,歐盟正致力於制定永續融資標準,以將投資導向著重於減排。然而,這些標準並未將核能列為永續發展方案。不論從健康,排放或保護生態多樣性等方面來看,這樣的政策是相當令人感到擔憂的。 核電在芬蘭獲得了廣大的支持,且我們對於新小型反應爐也有更多的興趣。芬蘭在核能與核安的專業也在國際間受到重視。 與此同時,芬蘭也針對發展風能、電池技術及儲熱方面進行投資。芬蘭可成為優先制定能源政策,同時允許不同發電方式間衝突的國家案例。 芬蘭也將在追求結合核能與再生能源的氣候與能源政策上有著好的發展。在追求快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將核電排除在討論核心外絕對是不負責任的。在面對氣候危機時,你我無權擁有任何偏好及選擇。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東海大學有應用物理系(]) 日本311大地震已經過了12年,當年台灣人對日本救災的踴躍捐款,可以說是後續「台日友好」持續升溫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也一向是台灣人最愛旅遊的國家,根據觀光局的統計,經過三年疫情的邊境封鎖,今年終於開放後,光是前半年國人就有179萬人次到日本,海放其他國家。 日本雖然已經逐漸從地震與海嘯所造成的破壞中恢復,但是還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福島核電廠的災變。 從今天(2023/08/24)開始,日本就要開始將福島核電廠災後處理的廢水排放到大海中,由於裡面含有放射性的氚(氫的同位素,原子核為一個質子與兩個中子)以及碳-14,引來周邊各國的疑慮與抗議。 為什麼核電廠出事,會產生一大堆放射性廢水呢? 因為災變發生時,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反應爐停下來,可是當時所有的控制裝置全部都完蛋了,所以只好硬幹:把大量的海水注入反應爐,用水來冷卻它。不過反應爐內已經有大量因為核反應產生的放射性廢料,這個名單非常的長,除了前面講的氚以及碳-14之外,還有鍶-90、碘-129、錳-54、銫-134、銫-137、鈷-60…還有很多,族繁不及備載。 這些廢水超過一百萬噸,先用一堆巨大的容器把裝起來,之後再來處理。 接下來,由日本的Toshiba以及美國的Kurion的過濾系統,先處理一波,去除油污以及水中部分的銫跟鍶。 然後日本建立了一套「阿爾卑斯系統」(ALPS, 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先進液體處理系統,不過日文資料中稱之為「多核種除去設備」)來處理這些裡面有一大堆放射性核廢料的水。 好在這些有的沒有的元素,由於具有各自物理與化學性質,我們有很多方法來分離它們。簡單的說,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ALPS想成是家裡的「軟水器+逆滲透濾水器」的巨大豪華版。這個系統用來除去放射性核種的原理是: 前處理一:加入適當的化學藥劑,讓鐵沈澱,這個過程也會除去一些鈷跟鎳。 前處理二:將前處理一處理完的水,加入另一種藥劑,以除去碳酸鹽,以及鈣離子、鎂離子這些會阻礙後續吸附作業的成分。(這個過程看起來跟「軟水器」有像,可能用的也是離子交換的方法) 吸附:前處理完畢後的水,就會依序送到,後面的16支吸附塔。每個吸附塔針對不同的元素,利用多孔隙材料加上對應的吸附劑,讓這些核種吸附在裝置上,然後進入下一支吸附塔。 在ALPS之後,又擴充了「ALPS改」(Improved ALPS)以及「ALPS零式」…不是啦,是「高性能ALPS」(High Performance ALPS),來提高處理的產能。 經過這樣的重重處理之後,絕大部分的核種都可以去除的安全標準以內,例如鍶元素處理過後濃度可以降低至處理前的1/100000。然而,還是有一種放射性元素還是無法去除,那就是氚。因為它是氫的同位素,所以除了質量比較大以外,其他所有的物理化學性質都跟氫一模一樣,所以要把「氚水」(水分子中的氫換成氚)從正常的水分離出來,只能利用質量不同這一點,就跟我們在「歐本海默」的電影裡面看到,要從鈾-238裡面分離出能當作核燃料的鈾-235,你只能用氣體擴散、質譜儀、加速器、離心機這些方式,當年要濃縮幾公斤的鈾-235,就已經累得要死,要用這種方式來分離上百萬噸的水中的氚?別開玩笑了! 那怎麼辦呢?首先這些水已經擺在桶子裡12年,而氚的半衰期也是12年多,所以已經有一半的氚變成氦-3跑掉了,劑量自動減半了。 然後就是排放前再加100倍的水稀釋,排出時,這些廢水的輻射劑量大約是1500 Bq/L,也就是每公升每秒鐘發生1500次放射性衰變:氚放出一個電子後變成氦-3。這個劑量已經由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到福島採樣,送到IAEA轄下位於奧地利與摩納哥的實驗室檢驗、並且還送到法國、南韓、瑞士與美國的多個實驗室進行獨立的查核後確認。 國際衛生組織(WHO)對於氚的劑量規定,是10000 Bq/L,所以這些廢水的輻射量已經低於WHO的安全標準七倍。 在IAEA 8/24 發佈的新聞稿中,也重申廢水經過ALPS處理之後,已經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在良好控制的步驟下,逐步排放到海洋中,對於環境與人類造成的影響可以忽略。 好啦,官方說法就是這樣,至於各位相不相信,能不能接受,要不要去抗議,這就不是科學方面的問題了!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話都給我說就好 其之398 圖一:2011/03/11 的日本東北大地震以及接著而來的海嘯、核電廠災變,令人餘悸猶存。(Generated by Midjourney) 圖二:ALPS系統示意圖(來源:東京電力) 圖三:ALPS 系統的核廢水處理以及排放系統示意圖。(來源:IAEA) #福島 #處理水 #氚水 #核電廠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SQTB1os6MUcjHBgNRXM2eFYDW1KXVQAoUHtsoMECNyysUZ2XGBNatk1g8gW3hKPTl&id=100064274606396&mibextid=9R9pXO
    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A B 中時 新聞網 中華民國112年6月24日/星期六 http://www.chinatimes.com 焦點新聞 A2 論 日本核汙水排海 只有蔡政府屈膝 中国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打算本月把核汙水排放 到大海,恐將帶來全面性的地球生態浩劫,周 邊國家紛紛提出嚴正抗議,連日本漁民與旅遊 業者也大為跳腳。反觀我國政府,從上到下都 淡漠以對,既未替漁民強烈反對,也拿不出一 套維護民眾健康與漁場安全的辦法,回想起之 前強行開放日本核區食品進口,完全看得出這 個政府對著日本時,膝蓋就從來沒直過,國格 與國民利益全丟到了腦後。 太平洋國家都抗議 日本福島核電廠預計6月底開始透過海底隧 道,向距離岸邊1公里的太平洋深處排放稀釋 後的核汙水。311震災後核電廠儲存了超過 130萬噸的核汙水,其間曾嘗試多種處理辦法 綠色和平組織嚴肅指出,福島核汙水比一般核 電廠產生的核汙水含有種類更多、放射性更高的 放射性物質,一旦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排放到太 平洋,將對人體健康和海洋生態帶來極為嚴重的 威脅。這些放射物質殘留水中,可以輕易聚集於 食物鏈,長期下來累積攝取的量可能危害人體健 康。 包括以容器儲存、建圍堵牆、凍土封圍等, 但都無法阻止核汙水向地下滲透。對於這些巨 相對於其他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彈,蔡政府的反大。南韓則表示,維護國民健康和安全是首要課灣仍然不得其門而入。現在對核汙水的排放, 量核汙水的處理,東京電力公司評估了多種處應卻是不慍不火,日本2021年宣布此計畫時, 題,若福島核汙水安全性得不到驗證,韓方將反 蔡政府仍然把民眾健康與漁民生計放兩旁,把 理方式,最後選擇以ALPS技術除去放射性同原能會表示遺憾,外交部表示關切,要求日方持對排海。菲律賓更早在2年前日方宣布此計畫時諂媚日本放中間,民眾還看不出這個執政集團 位素後排入海底。雖然日本聲稱排放的是經過續透明提供資訊,農委會則說要增加水產品的抽即強烈譴責,警告汙染環境者必須付出代價,漁 自私冷血的本質嗎? 民也上街示威發出怒吼。 ALPS技術處理稀釋的汗水,但畢竟排出的量驗。現在核汙水排放在即,原能會說核汙水大部 是如此巨大,時間如此漫長,放射物質也會跟著 持續大量進入海洋,這根本是以鄰為壑。 分會隨北太平洋洋流往東太平洋和美國移動, 小部分最快1、2年後到達台灣海域,最大濃度 的影響要到排放4年後,「對台灣的影響非常低 西大路 更可怕的是,即使核汙水經過了處理,仍然無 法除去具有放射性的氚,此外可能仍有鈷60、 鍶90、碳14、銫137、碘129等放射物質,而鍶 90進入人體會被骨質吸收,無法再被排出。這 些有害的放射物質,會隨著洋流擴及全球各地, 估計3年抵達美國海岸,最終影響整個地球。 」。請問,這是人話嗎?以後不要說民眾不敢吃 日本的漁產品,恐怕連台灣的漁產品也怕怕了。 此事衝擊之大之久,攸關全民與後代子孫,政府 怎麼能輕描淡寫不當一回事,總統不說話,行政 院長也保持緘默,這對得起人民嗎? 西北太平洋是台灣遠洋漁業的主要漁場,核 汙水排入太平洋後,不但日本漁獲的安全性會 受到質疑,連台灣捕獲的漁貨也可能遭受汙染 ,致使市場遭受衝擊。更別提民眾在不知情下 食用,導致放射性物質長期積累的後遺症,當 大陸、南韓、菲律賓等國都強硬反對時,蔡政 府卻對之輕描淡寫,民眾健康如何把關、漁民 生計如何維護、海洋生態如何監測、萬一發現 輻射超標如何處理,全都沒拿出個嚴謹的章法 來,更別提是否禁止日本漁產品進口了。 CPTPP仍不得其門入 中國大陸強烈反對,指責日方出於一己私利, 民進黨政府一直標榜和日本關係友好,其實 是事事討好日本。台灣選民曾壓倒性通過反核 讓國際社會承擔整個海洋受到汙染破壞的代價, 是極其自私和不負責任的行為。香港也表明,只 要日本排放核汙水,必定會禁止日本高風險地區 食公投,但民進黨政府仍以一紙行政命令予以 解禁,還宣稱解禁有助於我國加入《跨太平洋 食品進口,涵蓋範圍可能比福島核災初期還要擴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結果至今台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