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3 年前
搶救阿茲海默症 英認證降低失智風險逾35%的習慣:為了解從事智力與社交活動能否降低失智風險,英國倫敦大學行為與健康學系研究團隊,針對逾8,000名50歲以上的英國參與者,展開長達15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智力活動的增加的確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其中,有定期閱報習慣的女性,罹患風險降低35%,而經常使用手機的男性,罹患風險則降低36%。同樣地,已婚人士如果有消遣或嗜好等社交活動,罹患失智的風險則降低30%。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2月份的《阿茲海默症期刊》。研究團隊指出,失智症已成為老年人口殘疾的重要原因,也是老齡人口主要死亡因素。由於目前仍無可治癒藥物,加上先進國家人口日益老化,早期介入已成為公共衛生防治的重點。

現有研究發現,生活型態對於改善失智風險有著關鍵影響力。更具體地說,從事休閒、體能與智力活動有助於認知建立,從而降低失智風險。文獻更指出,智力與社交活動透過提升認知能力,對大腦產生保護作用;而體能活動則透過強化心血管保護,間接地提供大腦保護。

然而,現有研究大多為橫斷面研究或短期縱向追蹤研究,而有倒果為因的可能性;加上現有文獻仍無法指出,能更大程度影響認知能力的具體活動為何,以及性別、婚姻狀態是否會影響大腦認知。

為此,研究團隊針對8,030位年齡50歲以上的英國參與者,展開長達15年的追蹤研究。其中,男性3,568人、女性4,462人,所有參與者平均年齡為74歲,加入之初皆無失智症。研究團隊每2年便利用電腦輔助面訪(computer-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 CAPI)進行數據收集。第一波為2002年至2003年、第二波為2004年至2005年,以此類推至第8波的2016年至2017年。

研究團隊具體列出13種個人休閒活動,其中,智力休閒活動共6種,包含閱報、有嗜好或消遣活動、使用手機、使用網路與電子郵件、參與藝文與音樂活動,與文化活動參與。就社交休閒活動而言共7種,包括加入體能性社團、教會團體、照顧他人、參與各種團體或組織(涵蓋政治、工會、鄰里、環境)、與慈善團體或志工合作、與朋友見面或參加社交社團,以及國內外旅遊。

在研究期間,共412人罹患失智症,發生率為5.13%。其中,男性180人(占罹患總人數的44%)、女性232人(占罹患總人數的56%),罹患者平均中位年齡為81歲。此外,共有2,192名參與者在研究期間內死亡(佔總人數27%),平均死亡年齡為81歲,而罹患失智症後死亡者約274人。

結果發現,約70%的參與者定期進行2次至4次的智力活動,只有3%的人表示沒有任何智力休閒活動,更有4%的人表示參與研究團隊所列出的6種智力活動。

研究團隊還發現,做更多的活動愈能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平均每增加1項活動,罹患失智的風險就會降低9%。此外,閱報與使用手機分別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達21%與20%;但性別的確會產生影響,男生滑手機能降低36%的失智風險。女性閱報則能降低失智風險達35%。

整體來說,罹患失智症者除了年齡較長以外,教育程度較低、喪偶的機率更大。與未罹患失智症者相比,罹患失智症的參與者從事智力與社交活動的比例也較低。至於已婚者,若有嗜好或消遣則較能降低失智的風險;但單身、離婚或喪偶的參與者,從事消遣時則未能顯現這樣的好處。

研究團隊表示,現有文獻指出,維持心血管健康與避免抑鬱症對於預防失智有著關鍵地位。但本研究則證實,透過令人愉悅的生活方式,可讓大腦在承受損害時還保持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針對50歲以上的人進行,意味著重拾嗜好或學習新技能永遠不會太晚。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研究發現:每周吃魚及喝茶4次以上 失智風險減半 用LINE傳送+ 2019-02-19 11:10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 有研究發現,長期喝茶、吃魚,似乎能降低失智風險。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陽明大學長達11年的追蹤顯示,每周攝取魚、茶葉4次以上者,失智風險能大幅減半。 研究團隊分析國人營養攝取與疾病資料,發現常攝取植物類食物、植物類飲品、乳製品、海鮮與魚類這樣搭配的飲食型態的長者,認知功能程度較佳;魚與茶葉的保護作用尤為顯著。 研究團隊以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資料為基礎,藉此進行一份橫斷面研究與一份長期性的縱貫研究。在橫斷面研究中,研究團隊檢視2014至2016年間的NAHSIT資料,分析裏頭1245名65歲以上長者的膳食攝取與認知功能測驗分數。 這群人當中有16.7%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研究團隊校正年齡、吸菸習慣、健康狀況等影響因子後發現,越常攝取水果、堅果種子、全穀物、麥片、咖啡、乳製品、海鮮與魚類的男女,發生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越低。對女性有幫助的食物還有茶葉、雞蛋、蔬菜與大豆製品,攝取越多者的罹病率越低。 長期而言的情況類似。在縱貫研究方面,研究團隊採1999至2000年的NAHSIT資料,檢視裏頭1436名原來沒有失智症的長者的飲食型態,再進一步透過健保資料庫追蹤至2012年,看看這群人罹患失智症的情形。 分析發現,這群人當中有19.53‰罹患失智症,但較常採取上述飲食模式的長者罹病率較低,尤其經常吃魚、喝茶者最顯著。一周內喝茶少於1次者的罹病率是21.7‰,一周喝茶超過4次者則為14‰;一周吃魚少於1次者的罹病率是25.7‰,一周吃魚超過4次者則為17‰;一周喝茶與吃魚都不到1次者的罹病率是24.1‰,若一周內喝茶與吃魚雙雙超過4次,罹患失智症的比率降為12‰,降幅超過一半。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說明,動物實驗顯示,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易使β類澱粉蛋白沈積,導致腦神經元受損,提高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而魚類富含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各種彩色蔬果富含的植化素能抗發炎;綠茶中所含的兒茶素能穿越血腦屏障,進而把抗氧化的作用帶給腦細胞;雞蛋與乳製品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能使人免於缺乏時血漿的同半胱胺酸濃度升高帶來的神經毒性。 魚、茶葉的攝取頻率與失智風險。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 魚、茶葉的攝取頻率與失智風險。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多數人都不知道:許多疾病皆因「大腦退化」引起!很多人認為談大腦退化「還早啦」、「我還很年輕」……但事實上,老化都是從三十幾、四十幾歲開始!目前的研究更發現:20歲後,腰腿肌力會開始退化,進而影響大腦機能。人體的雙腿和大腦是相通的,一旦感到足、腰(下半部)無力或體弱,小心,你的腦部正在老化! 如何判定自己的大腦正在退化?先看看平常是否有以下症狀── □ 站著穿鞋或穿襪時,身體老是搖搖晃晃、無法保持平衡。 □ 走路時,經常被後面的人超越。 □ 地面稍微不平就容易絆到腳。 □ 經常撞到小腳趾。 □ 坐在椅子上時,雙腿會不知不覺張開。 □ 雙腳冰冷或水腫的情形,變得比以前嚴重。 □ 站起來時,嘴裡不自覺發出「呦咻」吆喝聲。 □ 爬樓梯很吃力…… 日本舒壓教育第一人──美野田啓二發現:只是減少走路和運動量,我們的腦袋運作就會變得遲鈍。因此他開始歸納研究,把我們每天都會做的「走路」,規畫成一套隨時隨地都能實踐的「逆齡步行法」。只要運動占全身肌肉三分之二的「腿部」,心臟和大腦都能夠健康運作,進而改善內臟運作、提高思考及記憶力、遠離癌症及失智症。 預防失智症,邁開腳步就能辦到 健忘,是每個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出現的毛病,不過,若忘得太嚴重,就要懷疑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比方說,記不起來曾經體驗過的事、忘記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認不出朋友的臉等,都是失智症的特徵。 關於步行運動對失智症的改善效果,已有各種研究做出實證。我先以加拿大曾進行的研究為例。 該研究共花了5年時間,追蹤調查超過4500位男女,分析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且比較「只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才會步行者」,和「養成步行運動習慣、一週步行運動超過三次者」,結果發現,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例是前者的一半。 此外,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做過「步伐大小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以日本群馬縣和新潟縣共660名、超過70歲的長者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與身體機能。再將其走路時的步伐大小分成「開闊」、「普通」、「狹窄」三組。 結果發現,步伐較狹窄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邁開大步走路族群的3.4倍高。若只以女性作為比較,則高達5.8倍。 美國醫師協會曾提出一份研究報告。邀請阿茲海默症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進行每週3次、每次50分鐘的步行運動,六個月後發現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改善。 在日本,約有462萬失智症患者,而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推估至少有400萬人(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顯示。) 編按:根據2015年8月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2015年六月底人口資料與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臺灣約每一百人中即有一人為失智者。 你我都可能在某天罹患失智症,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人家天天補充維生素D,當心反而有害健康!國衛院今(29)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打破一般人認為「補D」可保護失智症的印象,經動物實驗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只要一年吃活性維生素D超過146天、即每周超過3天,符合高劑量條件,反而恐加劇失智症,恐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不過,研究團隊強調,民眾勿恐慌,維生素D對小孩及年輕人,仍是絕對的正向,可以幫助發育及骨質。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的團隊是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進一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也驗證65歲以上的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而失智症患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死亡風險增加2.17倍。研究結果完全顛覆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健康形象;成果也已於2021及2022年分別發表於老化醫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Aging Cell》。 莊志立表示,維生素D發現已經超過百年,有益於兒童早期骨骼發育及大腦智能缺陷,是佝僂症的救星,一直被認為有益人體骨骼跟大腦的健康,也有神經保護作用,尤其老化過程跟失智症患者過去被發現普遍缺乏維生素D,因此「缺乏就要補充」的概念一直被一般人所接受,根深柢固,但其中的因果關係,其實過去並沒有好好被釐清。 莊志立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維生素D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血液中維生素D的量明顯較野生型小鼠低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病人及小鼠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大腦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顯示維生素D在細胞內的作用機制,已在阿茲海默症的病程中明顯改變了,阿茲海默症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維生素D受體蛋白竟然可以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增加表現量,並且參與神經病變,「很有可能是疾病造成缺乏,而非缺乏造成疾病」,顛覆過去「缺乏就要補充」的概念。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莊志立指出,維生素D受體蛋白正常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走好路」、「做好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中,卻會走向另一條「壞路」,維生素D受體蛋白會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並藉此促進神經細胞凋亡,反而壞事。 影響所及,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小鼠若持續補充維生素D,非但沒有減輕病程,反而會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因為補充維生素D進一步增加維生素D受體蛋白與p53的結合,加速大腦神經退化。 莊志立說,研究同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即每周使用超過3天,每次1到2顆維生素D,每日使用0.25國際單位,其日後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若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維生素D3超過146天,其死亡風險更是未服用者的2.17倍。 莊志立強調,研究結果並非全盤推翻維生素D的作用,只是要提醒民眾不要濫用,只有在適當的時機用它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已經進入老年或失智症的狀態,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反而有反效果,提醒年長者或失智症患者在補充維生素D上,需考量增加失智症的風險,除非醫師建議,否則不必自費購買,並可用曬太陽來取代口服補充。
    32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分享善知識~ 《不妨於能力範圍內,適度練習「大步」行走》 走路的好處,大步走都有,但「步伐大」,才是健康長壽、預防失智的關鍵! 預防失智症的最新研究!短短五公分的「步幅革命」 迎向不失智的長壽人生,祕訣就在於大步走路 現在開始大步走,你的今天比昨天年輕! ▌寫給「想要活久一點,但不想失智」的你 人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光是「長壽」還不夠,「健康」是絕對必要的條件。否則,如果始終臥病在床,或是罹患失智症必須有人照顧,長壽也沒有意義。 →日本老年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可達3倍以上!」 步伐變小,也是腦中某處的迴路堵塞所導致。但是,只要你努力邁大步,腦就會為了實踐這點,創造出新的迴路。 ▌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步幅) 研究發現,步調快慢與「認知功能衰退」看不出因果關係。要確認腦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步幅能否擴大」。最新研究指出,「步幅不穩定的人」表示認知功能有問題,且「腦部異常」造成步幅變窄,是不可顛覆的事實。因此,只要你能夠刻意跨大步走路,就證明你的腦能夠正常發揮功能。 →只要步伐比現在大一點,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減半。 ▌大步走的好處,不可不知 ●刺激神經迴路 ●找回肌肉活力 ●提升心肺功能 ●使血管有彈性 ●預防老年癡呆 ●讓心情變開朗 走路的好處,大步走都有,但「步伐大」,才是健康長壽、預防失智的關鍵! ▌簡單跨大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跨大步伐的走路方法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如果你的腰腿無力、腦部不協調、無法保持平衡,請自我訓練持續大步走,你將體驗到: ○大步走路,姿勢會變好。 ○視線變高,手臂會確實擺動,腳尖也會跟著朝上,整個人看起來更有精神! ○全身的肌肉比過去更活躍,運動量大幅增加。 ○全身的血液循環會變好! ○因為腦和腳之間的資訊交換變得頻繁,為了處理這些資訊,大腦會更加活化。 ▌「步幅」要多寬,才算理想? 「步幅」是指一腳的腳跟到另一腳腳跟的距離。不分男女,任何人都適用的步幅目標是65公分。即使你沒有做到這個數字,也不用悲觀,只要步伐能夠比現在大一點,多1~3公分就是進步,表示你有機會愈走愈好、愈走愈大步! →日本一萬名銀髮族的實驗發現:「步幅65公分」是決定健康長壽的關鍵。 ▌開始大步走,預防失智提早上門 是否會得失智症,與你現在幾歲無關,越年輕就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 ★年輕人現在就開始大步走,沒有所謂太早的問題。 ★高齡者現在就開始大步走,也沒有什麼太晚的問題。 就算沒有器材、沒有錢、沒有時間也能辦到。 利用通勤或購物時,稍微跨大步伐走路,這樣就足夠了。 抬頭挺胸、跨大步走路,一下子就會看起來年輕了十歲,而且真的會很有精神。還能預防失智症,得到健康長壽,是最棒的收穫! →步幅只要增加5公分就能夠回春5歲,增加10公分就能夠年輕10歲。 五十年代,艱苦的台灣農家生活。https://youtu.be/094WTi4xyag
    2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平日多喝茶,新國研究:有助預防失智症 隨著年紀增長,許多人會覺得記性大不如前,做事情容易忘東忘西,甚至害怕老來會罹患失智症。若您也有類似的擔憂,不妨開始泡茶喝吧!一份前些時候發表在國外《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nd Aging)的報告就指出,常喝茶似乎有益智健腦的作用,值得大家參考。 該研究由服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璐齡(Yong Loo Lin)醫學院心理醫學系的范磊(Feng Lei)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透過刊登廣告招募到957位年齡為55歲以上的華人,並針對他們進行追蹤調查,時間長達7年,目的在探討喝茶和神經認知障礙(NCD)之間的關聯性。 過程中,所有志願者每兩年需接受一次問卷訪談,內容主要有喝茶習慣(例如喝茶頻率、每次攝取量與茶葉種類等)、生活方式(如運動、社交狀況)和就醫紀錄等。另外,也安排一系列的神經心理學評估,藉以瞭解當下的認知功能如何。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走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輕鬆自然的事情。其實,要做到說走就走、說停就停,必須靠我們大腦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合作無間才辦得到。年紀增長,大腦細胞會因老化而逐漸減少,走路所需的神經控制與協調就會變得比較差。雖然老人家行動會比年輕時慢一些,但應該可以維持平均每秒大於1公尺的速度,研究發現,行走速度慢的老年人,存活率比較差。 然而,《康健雜誌》的「照顧父母健康,你做對了嗎?」大調查發現,竟有近八成(78%)的受訪者認為老人家走路愈來愈慢是正常的,這樣的迷思應該盡快導正。 通常,會造成老人家行走速度變慢有幾個原因: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肌肉無力、視力不佳、周邊神經病變、中風、巴金森氏症或者害怕跌倒的心理障礙,使得老人家的步伐變小,經常小碎步走,這反而容易步態不穩,提高跌倒的風險。 走路速度慢,也是失智症警訊。研究發現,失智症病人在行走速度、步態、步伐長度等,比同年齡的老年人還來得小。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針對2410 位平均年齡62 歲的受試者,進行步行速度、手握力和認知功能測驗。追蹤11 年發現,走路速度慢的人在65 歲後失智的比例,比走路快的人高出1.5 倍,這項研究指出,步行速度較慢,與腦容量較少,和記憶、語言、判斷力測驗表現較差都有關係。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提醒各位: 一群傳染病專科醫生把一些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的風險等級排名,請記住,這些級別是基於醫生的專業知識並假設參與者都採取了最大的安全預防措施,包括社交距離,佩戴口罩,手部衛生……等,他們評估每項活動的風險分9個級別: 最低風險---等級1 最大風險---等級9 1.拆郵件 *(1)* 2.餐廳外賣 *(2)* 3.汽車油站入油 *(2)* 4.打網球 *(2)* 5.露營 *(2)* 6.超市購物 *(3)* 7.與人群一起散步、跑步或騎自行車 *(3)* 8.打高爾夫球 *(3)* 9.在酒店住兩晚 *(4)* 10.坐在醫生候診室 *(4)* 11.去圖書館或博物館 *(4)* 12.在繁忙的市中心逛街 *(4)* 13.去公園 *(4)* 14.在別人家吃晚飯 *(5)* 15.參加燒烤Party *(5)* 16.去海灘 *(5)* 17.到商場購物 *(5)* 18.送孩子上學或日托 *(6)* 19.在辦公大樓工作 *(6)* 20.在公共游泳池游泳 *(6)* 21.拜訪親戚或朋友 *(6)* 22.去美髮沙龍或美容院 *(7)* 23.在餐廳裡面吃飯 *(7)* 24.出席婚禮或葬禮 *(7)* 25.搭飛機旅行 *(7)* 26.打籃球 *(7)* 27.踢足球 *(7)* 28.問候朋友時擁抱或握手 *(7)* 29.自助餐 *(8)* 30.在健身房鍛煉 *(8)* 31.去遊樂園 *(8)* 32.去電影院 *(8)* 33.出席大型音樂演唱會 *(9)* 34.去室內體育館 *(9)* 35.參加宗教儀式超過 *(9)* 36.去酒吧 *(9)* Good Luck!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提醒各位: 一群傳染病專科醫生把一些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的風險等級排名,請記住,這些級別是基於醫生的專業知識並假設參與者都採取了最大的安全預防措施,包括社交距離,佩戴口罩,手部衛生……等,他們評估每項活動的風險分9個級別: 最低風險---等級1 最大風險---等級9 1.拆郵件 *(1)* 2.餐廳外賣 *(2)* 3.汽車油站入油 *(2)* 4.打網球 *(2)* 5.露營 *(2)* 6.超市購物 *(3)* 7.與人群一起散步、跑步或騎自行車 *(3)* 8.打高爾夫球 *(3)* 9.在酒店住兩晚 *(4)* 10.坐在醫生候診室 *(4)* 11.去圖書館或博物館 *(4)* 12.在繁忙的市中心逛街 *(4)* 13.去公園 *(4)* 14.在別人家吃晚飯 *(5)* 15.參加燒烤Party *(5)* 16.去海灘 *(5)* 17.到商場購物 *(5)* 18.送孩子上學或日托 *(6)* 19.在辦公大樓工作 *(6)* 20.在公共游泳池游泳 *(6)* 21.拜訪親戚或朋友 *(6)* 22.去美髮沙龍或美容院 *(7)* 23.在餐廳裡面吃飯 *(7)* 24.出席婚禮或葬禮 *(7)* 25.搭飛機旅行 *(7)* 26.打籃球 *(7)* 27.踢足球 *(7)* 28.問候朋友時擁抱或握手 *(7)* 29.自助餐 *(8)* 30.在健身房鍛煉 *(8)* 31.去遊樂園 *(8)* 32.去電影院 *(8)* 33.出席大型音樂演唱會 *(9)* 34.去室內體育館 *(9)* 35.參加宗教儀式超過 *(9)* 36.去酒吧 *(9)* Good Luck!
    4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早安 同學分享,反正不用發錢,也不用特別訓練,只需跨大步向前走,不妨就試看看! 日本老年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可達3倍以上!」 步伐變小,也是腦中某處的迴路堵塞所導致。但是,只要你努力邁大步,腦就會為了實踐這點,創造出新的迴路。 ▌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步幅) 研究發現,步調快慢與「認知功能衰退」看不出因果關係。要確認腦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步幅能否擴大」。最新研究指出,「步幅不穩定的人」表示認知功能有問題,且「腦部異常」造成步幅變窄,是不可顛覆的事實。因此,只要你能夠刻意跨大步走路,就證明你的腦能夠正常發揮功能。 →只要步伐比現在大一點,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減半。 ▌大步走的好處,不可不知 ●刺激神經迴路 ●找回肌肉活力 ●提升心肺功能 ●使血管有彈性 ●預防老年癡呆 ●讓心情變開朗 走路的好處,大步走都有,但「步伐大」,才是健康長壽、預防失智的關鍵! ▌簡單跨大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跨大步伐的走路方法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如果你的腰腿無力、腦部不協調、無法保持平衡,請自我訓練持續大步走,你將體驗到: ○大步走路,姿勢會變好。 ○視線變高,手臂會確實擺動,腳尖也會跟著朝上,整個人看起來更有精神! ○全身的肌肉比過去更活躍,運動量大幅增加。 ○全身的血液循環會變好! ○因為腦和腳之間的資訊交換變得頻繁,為了處理這些資訊,大腦會更加活化。 ▌「步幅」要多寬,才算理想? 「步幅」是指一腳的腳跟到另一腳腳跟的距離。不分男女,任何人都適用的步幅目標是65公分。即使你沒有做到這個數字,也不用悲觀,只要步伐能夠比現在大一點,多1~3公分就是進步,表示你有機會愈走愈好、愈走愈大步! →日本一萬名銀髮族的實驗發現:「步幅65公分」是決定健康長壽的關鍵。 ▌開始大步走,預防失智提早上門 是否會得失智症,與你現在幾歲無關,越年輕就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 ★年輕人現在就開始大步走,沒有所謂太早的問題。 ★高齡者現在就開始大步走,也沒有什麼太晚的問題。 就算沒有器材、沒有錢、沒有時間也能辦到。 利用通勤或購物時,稍微跨大步伐走路,這樣就足夠了。 抬頭挺胸、跨大步走路,一下子就會看起來年輕了十歲,而且真的會很有精神。還能預防失智症,得到健康長壽,是最棒的收穫! →步幅只要增加5公分就能夠回春5歲,增加10公分就能夠年輕10歲。
    48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美國《華盛頓郵報》揭露輝瑞2015年因利潤考量而隱瞞 關節炎藥物可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甚至不投資進行臨床實驗 Pfizer had clues its blockbuster drug could prevent Alzheimer’s. Why didn’t it tell the world? 部分企業追求利益早已經是與道德說再見,軍火商為銷售軍火可以遊說政府出兵打戰,現在藥廠為學名藥到期,可能造成其他藥廠跟進獲利,所以選擇不對外宣佈,甚至放棄投資該藥物對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嚴重影響全球民眾的權益。 曾在1972年揭露水門案件的《華盛頓郵報》於6月4日再次揭露一項驚人的訊息,美國輝瑞(Pfizer)大藥廠研究團隊2015年有一項驚天發現:該藥廠知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藥「恩博」(Enbrel),似乎能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64%。但是輝瑞沒有進一步進行臨床實驗,而是選擇隱瞞這項研究進展,原因是出於利潤考量,遭批評枉顧社會責任。 https://www.facebook.com/george.yi.39/posts/10217366795429328?comment_id=10217366856270849&notif_id=1559938080577867&notif_t=feed_comment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