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31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Dear All,

從以下影片得知,把所有窗戶打開通風,才能迅速將「無症狀感染者」的飛沫排出室內。

所以天氣熱,還是儘量不要吹冷氣比較好。

揭「無症狀感染」怎傳播 微飛沫20分鐘才散 驚!-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https://youtu.be/OnWNtD5uTso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嚴酸,提醒大家:

舉例來說:今天有外敵入侵,我們怎麼守城?
⭕第一要務,防御工事(防護)一定要做好。
⭕第二要務,把兵練好,進入最佳備戰狀態。

❓今天的敵人是「新冠病毒」,防護的話,口罩、隔離、洗手、疫苗…一定要加強。但現在的政府或醫學大部只強調「防護」,卻很少教導大眾要積極的「練兵」。

⭕「練兵」進入最佳備戰狀態」就是把個人的精神、體力都調整到最佳狀態,這時我們的抵抗力、免疫力都是最好的狀態。
⭕精神調整到最佳狀態:睡眠要充足、不熬夜…。
⭕體力調整到最佳狀態:要運動、補充熱源、讓體質 (生理機能、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保持最佳狀態。
⭕希望大家「練兵」練好,即使感染,也有信心成為「無症狀感染者」。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請記得:「練兵」和「防護」都很重要。

Best regards,
劉峻龍 Gino Liu

現有回應

  • 4000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影片內容的部分正確,節目內容引用自 NHK的2020年3月22日播出的特別節目〈
    “パンデミック”との闘い―感染拡大は封じ込められるかー(與世界大流行傳染病的對抗—是否能阻止感染擴大)〉。

    但後面宣導的內容與影片無關,過去已經闢謠過,運動、補充熱源、調整體質等皆有不同意見指出無法防範

    出處

    即時查核|蔡壁如分享的7分鐘語音檔?誤導描述訊息
    https://www.mygopen.com/p/7.html?m=1
    【錯誤】網傳「冠狀病毒在抵達肺部前會停留在喉嚨四天...如果他喝大量的水,並且以溫水加鹽巴或醋來漱口,可以消除病毒」?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3207
    【易誤解】5個增強免疫力的方法?教授:部分臆測且缺乏根據
    https://www.mygopen.com/2020/07/5-Immunity.html
    新冠病毒怕熱? 網傳洗熱水澡可抗疫
    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2003/202003091993107.html
    5個增強免疫力方法防範新冠病毒?教授逐一破解迷思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1/4721357
    3 年前
    50
  • 4000使用 Lucien Lee 的回應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節目內容引用自 NHK的2020年3月22日播出的特別節目〈
    “パンデミック”との闘い―感染拡大は封じ込められるかー(與世界大流行傳染病的對抗—是否能阻止感染擴大)〉。

    影片內容並未證明「冠狀病毒可透過空氣傳播」,而是證明「一般情況下,近距離的微米飛沫傳染」的可能性。其中,微米飛沫是

    出處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事實釐清】網傳影片宣稱「戴口罩很重要。冠狀病毒證實是空氣傳播」?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3576
    - 台北市聯合醫院內部研討 paper review 投影片 http://www.tshp.org.tw/ehc-tshp/s/viewDo⋯umentId=64d31c8b775e4f35baf0e04d324975e2
    3 年前
    3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9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這影片是日本模擬無症狀者的傳染途徑,很值得一看 https://youtu.be/OnWNtD5uTso
    6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一定要看,並轉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WNtD5uTso
    5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數據已經證明,已打過疫苗後重症比率及死亡率比未打的還要高非常多,實驗劑也都未公佈成份,世界各地都在揭露疫苗真相,不要一昧相信主媒,資訊不對等的台灣,要從世界角度看台灣,不要從台灣看世界! https://m.youtube.com/watch?v=xf1ewVTTJ9k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解封在即】懸疑的新冠肺炎,可以放心嗎? 華醫生/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 COVID-19高達22%患者是無症狀感染者,更難防堵病毒散播。路透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192個國家,短短5個月死亡人數破40萬,已超越H1N1豬流感、伊波拉、MERS或SARS疫情的罹難人數。由於新冠病毒(SARS-Cov-2)和過去流行疫情的表現大相逕庭,例如在發燒之前就會傳染、無症狀的感染者眾不少、部分患者出院後還會回復為病毒陽性等特徵,打破我們對病毒的認知。發燒之前就有傳染性,衝擊現行量體溫措施的有效性。德國研究發現高達22%患者是無症狀感染者,更讓我們難以防堵病毒的散播,所以WHO到現在改口建議大家要戴口罩了。疫情若持續下去,粗估全球將可能有15億人被感染! 過去認為,只有在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的飛沫才有傳染性。其實,我們平時講話、唱歌,甚至僅是單純呼吸,就會釋放出許多1微米以下的氣膠微小液滴。中山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的氣膠中心在《科學》期刊發表研究,含有新冠病毒的氣膠可以在空氣中存活至少16小時。這些微小的病毒氣膠,一旦被吸入體內,可能進到肺部更深處導致感染。這樣氣膠的傳播形式,很容易造成「超級傳播者」的出現。特別是無症狀患者在不知染病、且未配戴口罩或任何防護措施下,可能使氣膠傳播成為主要感染途徑。 我國的採檢模式迄今僅檢驗確診個案接觸過的高風險者,無法掌握台灣社區中無症狀感染者比率,會讓外國政府不放心而影響開放國人入境。 新冠肺炎起源地武漢6月初完成1千萬市民的全面核酸檢測,共查出無症狀感染者300名,也就是每10萬人口有3人是無症狀感染者。另外,這300名無症狀感染者的血清抗體檢測結果,沒有一位檢出代表「近期受感染」的IgM單抗體陽性,IgG單抗體陽性有187人,IgM和IgG雙抗體3人,但有110人都沒有IgM和IgG。這表示36.6%無症狀感染者竟然不會產生保護抗體,會讓病毒潛藏在體內伺機而動著實令人擔憂。 新冠肺炎的致死率2〜3%,已經讓最先進的美國醫療系統不堪負荷。萬一新冠病毒在無症狀感染者體內不斷產生基因重組,難保有一天不會演變為同屬冠狀病毒SARS(10%)或MERS(33%)高度致命的可能性。果真如此不幸的話,目前的高傳染性,加上高致命性,將導致全球的醫療系統崩潰,我們祈禱不會發生。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6月刊出研究 指出,第六次大滅絕正在發生,而且完全是人類的錯。生態系統牽一髮動全身,人類作惡,不可能全身而退。世界長久以來,總是瘟疫、紛爭不斷,若我們繼續屠殺動物或製造戰爭、吃動物的肉,就會有另一波清洗。當前的新冠病毒危機是種警示,人類對待自然界的粗暴行徑將嚴重反噬人類自己。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就改變不了命運。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606/RZAK4UJLKIPUXHVLPSE64S4G6E/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重要資訊》 可怕!美國流行病專家全副武裝坐飛機,仍感染新冠,只因忽略了這個! 新冠疫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時間一長,外面的世界逐漸恢復色調,人們開始就放鬆,以至於忘記,病毒,一直都在。 不管疫情是否真的過去,北美大陸要重開,已是趨勢。那麼問題來了,人們現在的防疫措施,真的夠嗎?美國病毒學家約瑟夫·費爾(Joseph Fair),就用親身經歷警示人們:新冠病毒面前,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據美國NBC News 5月14日報道,42歲的病毒學家約瑟夫·費爾於近日確診新冠病毒,並已入院治療。費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是在飛機上接觸到病毒的。 作為常年與病毒為伍的病毒專家,費爾已經十分注重防疫措施,上飛機前,費爾就全副武裝~》全程戴著N95口罩、手套,一刻都沒有摘下,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用洗手,保持雙手清潔。 下飛機後,費爾哪兒也沒敢停留,直接回了家。沒想到3天後,費爾開始出現新冠疑似症狀,且急速惡化。到醫院一查,自己竟然確診新冠! 左思右想,費爾猜測自己是因為沒有戴護目鏡,病毒從眼睛進入身體,進而感染新冠肺炎的。 「正如我一直告訴人們,我們在飛機上必須最好防護措施:戴好口罩,防止病毒從鼻子和嘴巴進入身體。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和眼睛進行傳播,但平時我們都比較重視呼吸道防護,對眼睛的傳播關注不夠。但是你知道嗎,病毒接觸到你的眼睛,一樣會感染新冠肺炎。我就是這麼被感染的⋯」他在接受美國節目Today Show時表示。 剛剛出現症狀時,費爾也沒有在意,直到身體情況惡化,才叫了救護車。沒想到一到醫院,醫生直接將他診斷為危急病人。所幸13日晚,費爾情況好轉,目前還在醫院接受治療。 根據最新發表的病例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在人體眼睛內留存長達數周。意大利國家傳染病研究所透露,一名65歲新冠患者在首次出現症狀後,接受病毒檢測確診新冠肺炎。經結膜檢驗,醫生發現新冠病毒在她眼睛里持續呆了21天! 早在3月1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就表示,新冠病毒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且病毒會在感染1天後,從結膜轉移到呼吸道和其他組織。 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的症狀多為咳嗽、發燒、胸悶、呼吸不順等等,傳播路徑主要為呼吸道飛沫。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專家如此強調,人們須在外出時佩戴好口罩或其他遮蔽物,覆蓋嘴巴和鼻子。 但隨著「無症狀感染者」的增多,新冠患者的症狀也越來越多。此前,爆發新冠疫情的美國華盛頓基爾克蘭生命護理中心一名護士就透露,她觀察到幾乎每一位新冠病人都有紅眼症狀。 通常而言,紅眼症可由許多細菌和病毒引起,且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狀。雖然全球各地接連出現新冠患者也有紅眼症狀的現象,但比例相對較低,未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人類在拼命研制疫苗,卻始終趕不上病毒發展的速度。如今,「無症狀感染者」越來越多,面對看不見的病毒,我們只能打起12分精神,一刻都不能放鬆。嘴巴、鼻子、眼睛,反是病毒能夠趁機而入的地方,都必須做好防疫措施,勿讓一時的輕心,斷送了寶貴的生命。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全境擴散封城封國? 把握最後防疫機會! 我先講結論 為減少潛在病毒散播 我提醒最近因返國而需居家檢疫的國人: A.本人在家都戴口罩 B.勿忽略任何的症狀 C.家人外出都戴口罩 我是簡維新,一位在基層診所的小兒科醫師,綜合了3/18-3/24所新增共139位感染新冠病毒個案做了以下歸納,提供給大家參考,若有錯誤之處也歡迎留言來理性討論: (1)需要預防生活群聚感染 目前216例中我估算共 98例與生活群聚感染有相關(佔45.37%),其中共有 12起『家庭』群聚感染, 4 起『學習』(含插花班)群聚感染, 4起『工作』(含院內感染)群聚感染, 10起『旅遊』(包括家庭旅遊)群聚感染。 最近新增個案幾乎都是近期返台國人,所以 目前防疫重點是~~近期返國而居家檢疫對象~~『在家應該都待在房間(包括用餐)且戴口罩(用餐除外)』。 因為 你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 與家人講話而產生飛沫! 氣候多變而過敏打噴嚏! (2)輕微的不適千萬別忽略 很多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狀是輕微的(請參閱我3/21統計50人的分析~無發燒佔66%,而54%像是沒有發燒的感冒症狀,甚至8%無主觀症狀),而最近氣候多變很多人的鼻子會有過敏症狀,但在確診案例中有數人卻只有輕微鼻炎症狀(鼻水鼻塞噴涕嗅覺變差)根本很難與過敏性鼻炎做區分。如圖 所以居家檢疫者有任何不適都應該主動告知所屬防疫負責人員,並安排就醫! 特別是不可輕忽類似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3)戴口罩保護別人不感染~~這個觀念超重要! 案156安養中心的護理師被感染3/12發燒後仍然工作(所照顧的臥床老人是高感染風險族群)數天,但追蹤(包括同事)95 人目前 81人無感染~~可見戴口罩的效益是保護別人不被感染。 這表示此護理師工作時候感染防護做的很確實,值得讚許!(雖然不知道她是在哪裡被感染?下班後是否還有一直戴口罩?) 按照規定同住者無須被限制外出,這點我是贊成的,是不應該將居家檢疫對象無限延伸的。但若同住者被感染了一樣只有輕微症狀,是容易被忽略的。除了居家檢疫本人在家應該戴口罩(用餐除外), 為減少可能的病毒散播~~居家檢疫同住者外出(就學工作通勤採買訪友)時應該都戴口罩。 所以我的結論 為減少潛在病毒散播 最近因返國而需居家檢疫的國人 A.本人在家都戴口罩 B.勿忽略任何的症狀 C.家人外出都戴口罩 若你周圍有剛返國的親友鄰居(居家檢疫的對象)請分享給他們或他們的家人。特別是不會用FB的年輕留學生,請轉發到IG給他們看喔!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現在,我們已經聽到了很多有關新冠病毒的信息,但這是這位病毒學的專家對於“要”和“不要”的觀點有一個很好的總結。 主題:邦妮·亨利(Bonnie Henry)博士,「Covid 19的防護」 亨利博士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省級衛生官員,該職位的第一位女性專家。她還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副教授。她具有流行病學的背景,也是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專家。她也來自愛德華王子島(PEI)。 1.我們可能不得不與COVID-19一起生活數月或數年。我們不要否認或是恐慌。不要讓我們的生活習慣變得毫無用處。讓我們學習忍受這個事實。 2.通過喝幾加侖的熱水,對於防疫並沒有用處,您只會更頻繁地去洗手間,因此也無法消滅穿透細胞壁的COVID-19病毒。 3.勤洗手並且保持兩米或是六英呎以上的距離是保護您的最佳方法。 4.如果您在家中沒有COVID-19的患病者,則無需對於房屋及物體的表面進行消毒。 5.包裝好的貨物,加油泵,購物車,和自動取款機,並不會引起感染。如果勤洗手,你可以像往常一樣地生活。 6. COVID-19不是經由食物感染。它與諸如“流感”之類的感染滴有關。沒有證據可以表明COVID-19是通過食物傳播的。 7.您可能會因大量過敏和病毒感染而失去嗅覺。但是這只是COVID-19的一個非特定之症狀。 8.回家後,您無需緊急換衣服或是去洗澡!保持某種純潔磨是一種美德,但是妄想症並不是一件好事! 9. COVID-19的病毒不會在空中懸吊很長的時間。這是呼吸道飛沫感染,所以需要避免密切明人羣接觸。 10.空氣清潔;您可以漫步在花園和公園中(只需要保護身體與保持社交距離即可)。 11.使用普通的肥皂來抵抗COVID-19就夠了,而不是使用抗菌性的肥皂。這是一種病毒,而並不是一種細菌。 12.您不必擔心您的外賣食物訂單。但是,您可以根據需要而將其全部通過微波爐加熱。 13.帶COVID-19的鞋子回家的機會就像一天之內兩次被閃電擊中一樣的機率。我從事病毒工作已有20年了,滴狀感染不會是那樣子的傳播方式! 14.服用醋,甘蔗汁和生薑汁是無法保護您免受病毒侵害的!這些只是為了增強免疫力而不是治愈新冠病毒。 15.長時間戴口罩會影響您的呼吸和氧氣水平,所以僅需要在人群中才佩戴。 16.戴手套也是個壞主意;如果您觸摸臉部,該病毒會積聚在手套中並且容易傳播病毒。最好說最好的方法是定期與勤洗手。 17. 始終待在無菌的環境中會削弱你的免疫力。即使您只是吃增強免疫力的食物也不行,請定期出門到任何公園/海灘行動。暴露於日光與空氣下會增加免疫力,而不是坐在家裡並進食油炸/辛辣/糖食和充氣的飲料。 請您保持聰明並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態!明智而且充實地生活每一天。 善良,冷靜和安全! 邦妮·亨利博士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田納西號潛水119天照樣中標 #武漢外賣海底包送? 知識補給: 潛艇出航后最少30-60天,除了任務,地面不會給潛艇任何任務以外的訊息,家人死了都不能說,以免影響思緒,造成意外,地球滅亡了他們都不會知道。 ★★ 疑似零號病人現身? 美軍潛艇119天未靠岸卻爆發新冠,源頭成謎? 2020-04-14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一個始終困擾著各國專家的問題在於:究竟如何找到最初的感染者,即“零號病人”。在流行病的調查、防疫與治療中,“零號病人”至關重要,隻有確認了“零號病人”的經歷,才能對疫病感染源、傳播途徑和可能的治療手段做出相應的判斷。 一直以來,不少西方國家都把矛頭指向我們,為我們扣上了新冠肺炎爆發地的沉重帽子。這其中,美國政府的調門尤其的響。但如今,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解釋得通的問題出現了…… 當地時間4月13日,美國海軍戰略導彈核潛艇“田納西”號通報,艇上出現8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並有數量不詳的疑似病例,同時不排除有無症狀感染者的可能。 要知道,作為特殊作戰艦艇的一種,潛艇的內部空間遠比水面艦艇更為緊張和狹窄。即便在同噸位條件下,潛艇的艇員總量通常隻有水面艦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人員活動空間和距離依舊遠小於軍艦。由此想來,“田納西”號上的狀態恐怕極為不樂觀。 ★大量救護車在港口待命 在通報確診病例時,“田納西”號正處在返航途中,即剛剛執行完一輪全球核威懾巡航部署。美國海軍受到信息后,立即要求該艇終止一切任務,刻回港,大量救護車停在港口。隨后,全艇人員和相關密切接觸者被全部隔離,據悉總人數高達700余人。 ★ ★ “田納西”號屬於俄亥俄級 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點是,根據美國國內消息披露,“田納西”號是於2019年12月中旬出海的,在茫茫大洋中持續巡航了119天,也就是約4個月的時間。期間,該艇從未停靠過任何國家的港口。於是乎,問題就來了,在海上漂了4個月的核潛艇艇員究竟是怎麼得上的新冠肺炎? 從時間上看,該艇出航的日期明顯比新冠肺炎在武漢爆發要早,因此一個最直接的結論就是,“田納西”號上的艇員在出航前就已經攜帶了病毒,隻是可能較為初期,被誤認為是感冒,亦或是無症狀感染者。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該艇在接受美國海軍海上補給期間感染了新冠。 作為一款滿載排水量接近1.9萬噸級的大型核潛艇,雖然核動力裝置可以賦予該型潛艇近乎無限的續航力,但艦艇自持力並非僅取決於燃料或航程,保障人員生活所需的物資數量也需要計算在內。 “俄亥俄”級核潛艇裝備有淡水發生器,可以自產淡水,但食物和某些消耗性零配件的艇內儲備總是有限的,因此就需要在長期部署任務的途中接受補給。從這個角度來說,也確實不能排除“田納西”號上的新冠病毒是被某艘補給艦上的水兵帶過去的可能。 但是,倘若是前一種可能,那就完全可以証明“田納西”號上的確診病例與武漢完全無關,要麼某位艇員是外界猜測已久的“零號病人”,要麼就是他的某位密切接觸者是“零號病人”。這樣一來,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美國政府若再想亂甩鍋恐怕就不容易了…… ★ 美核潛艇突然暴發疫情!新冠這個鍋中國不背 據美國紐約時報等多家外媒消息報道,美國海軍在SSBN-734“田納西”號戰略導彈核潛艇上發現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隨后美軍緊急召回了這艘出航執行戰備任務的潛艇。 其一回到港口,就被大量救護車團團圍住,潛艇上的出現症狀的人立刻被送去住院。而整艘潛艇上的150名艦員都被立刻隔離,就連這艘潛艇所在基地中的接觸者也被隔離,約有700多人在隔離行列。 對於美國海軍來說,這艘潛艇出現疫情,是僅次於羅斯福號航母因疫情隔離的巨大打擊。 美軍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一共有18艘,其中四艘被改裝,隻有14艘繼續作為美國海軍的戰略核打擊力量基石存在。 而這14艘一般隻有3∼5艘處於海外巡航備戰的狀態,其他核潛艇需要進行維護和休整,而田納西號核潛艇正屬於准備出擊的那一批。 這艘潛艇由於疫情而失去行動力,這無疑會極大地打擊美國海軍的可用戰略核潛艇力量,對美國整個國家的戰略核打擊能力都是一大削弱。 不過,戰略核潛艇都出現疫情,其疫情的來源就顯得非常蹊蹺了。 美軍航母和軍艦到訪別國發生傳染還可以理解,但戰略核潛艇則不然,不可能是國外傳播而來,隻可能是美國本土但疫情傳播。 據紐約時報報道,田納西號剛一靠岸,美國海軍就調集了大批救護車包圍了港口,將田納西號上的150名官兵全部送往位於基地內的海軍醫院進行檢測和隔離,而少數已經出現感染症狀的官兵將被送往專門醫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 這些艇員就像羅斯福號航母上的水兵一樣,人人自危。 除此之外,和田納西號乘員有過接觸的其他海軍官兵也遭到了隔離,被隔離的總人數已經超過700人。 有媒體指出,田納西號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艘因病毒疫情而被迫“癱瘓”的核潛艇。 同時,田納西號無法如期部署將嚴重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因為這意味著美國的海基核威懾力量很可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處於“缺損”狀態。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有效降低確診後不適。 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的超強傳染力,可能人人難逃被感染的命運,但同樣被指揮中心列為輕症的患者,每個人不舒服的程度還是不同。如果總有一天可能被感染,在那天來臨之前,有沒有自我「超前部署」的預防方法,可以減輕「中鏢」後的不適? 本土疫情遍地開花,社區處處是病毒,尤其雙北重災區,許多人身邊早有染疫的親友。雖然本土病例99%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但仍不時聽到有人染疫後很不舒服,例如喉嚨腫痛、劇咳、全身肌肉痠痛、腹瀉、高燒等持續數天;但還是有人幾乎無症狀,甚至確診後才回想起前陣子出現輕微症狀可能就是感染。 Omicron防不慎防,台灣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不少人開始「轉念」思考,如果遲早要被感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輕輕中鏢」,希望自己是相對幸運的確診者,症狀可以非常輕微,如果能無症狀感染更好。 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方法,但《康健》訪問多位專家均表示,確實可以掌握一些要訣,如果平常注重保養,身體儲存的本錢夠,當病毒來臨時,身體的免疫反應自然會更好,不適的感覺也就更輕微、更短暫。而關鍵就在降低身體發炎狀態,不要在身體脆弱的情況下被感染。 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術,降低確診後不適。 如何做到抗發炎、建構平衡強健的免疫力?綜合專家觀點有以下建議: 1.多吃蔬菜:蔬菜本身富含葉綠素、纖維質及各種植化素,而且最好是各種顏色蔬菜都要攝取,就能補充到番茄紅素、胡蘿蔔素、花青素等,這些都是抗氧化的物質。蔬菜豐富的營養素也能讓身體產生良好代謝作用,有助消化,腸胃健康、菌相平衡,自然有良好免疫力。 2.適量攝取水果、維生素C:新鮮水果特別是芭樂、木瓜、奇異果和柳橙等,富含維生素C,過去研究發現對於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例如流感或一般感冒,在感染後能夠有效緩解症狀。但吉康耳鼻喉科診所院長羅仕寬建議,太甜的水果不宜吃多,反而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最好是帶點酸味的水果,例如番茄,不會太甜,酸甜滋味也容易入口,他建議,「蔬菜可以多吃,水果還是不要吃太多」。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吳至行表示,國人較沒有缺乏維生素C的情形,只要正常均衡飲食,多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如果平常攝取較少,再考慮補充維生素C錠劑。 3.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維生素D是目前較多研究指向對於免疫確實有幫助的營養素,而維生素D也是國人普遍缺乏的維生素,吳至行建議,即使疫情期間少外出,還是可以在自家前庭、陽台、頂樓曬太陽,以補足維生素D。而曬太陽的時間又以上午9點~下午3點之間最佳,羅仕寬說。 4.適量攝取單寧酸:柿子、黑巧克力、綠茶、紅酒等,都有豐富的單寧酸,這是一種水溶性多酚類,除了抗發炎,也有研究發現能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彗倫說。不過,富含單寧酸的食物不適合在空腹食用,也應該和含蛋白質的食物分開,避免造成消化不良。 5.多攝取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如鮭魚、鯖魚、沙丁魚等,都富含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很好的降低發炎指數方法。另一方面,減少食用Omega 6如沙拉油、大豆油、葵花油等及飽和脂肪酸為主的動物油脂和棕櫚油,這些吃多容易造成體內發炎,尤其許多零食、甜點使用的都是棕櫚油。羅仕寬常推薦病人或親友喝魚肚湯,魚肚本身就是豐富的Omega 3油脂,魚肉也是優質蛋白質,如果搭配味噌或薑絲湯,更是防疫期間很好的降發炎料理。 6.攝取足夠水分:水分會影響身體代謝,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身體每公斤x 30cc的水量。雖然幾天不喝水、體內水分減少,身體不會有立即感受,但日積月累還是可能使身體代謝減退,尤其老人家只要一段時間輕微脫水,身體儲備能量就會變差,一旦感染,身體反應、症狀都會更明顯。吳至行特別提醒,防疫期間大家長時間戴口罩,也別忘了適時喝水,補充水分。 7.補充益生菌:除了直接補充益生菌,一般食物中包括味噌、紅麴、納豆、優格、有機醬油、有機豆腐乳等,都是良好的益生菌食物來源。由於人體免疫細胞腸道中就佔了7成,因此專家都強調,只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顧好腸胃,腸道菌相平衡,就能提升免疫力。 專家一致強調,不熬夜、有好的睡眠,建構良好免疫力,是對抗病毒、降低染疫後不適症狀的關鍵。 8.作息正常不熬夜:熬夜、過勞,向來被視為免疫大敵,黃彗倫指出,早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品質差會增加感冒機率,症狀也會更明顯,如果是夜班工作,「那就用規律運動把免疫力補起來。」吳至行也強調,「遇到疫情才想要趕快補救,第一個可以做的是盡快把生活作息調整好,不熬夜、不過勞,只要過累,絕對比較容易受到病毒影響。」 9.使用漱口水:防疫期間只要外出返家,就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漱口。黃彗倫解釋,口腔本身就有許多病菌,若能減少口腔中的病毒,病毒不要殘留、不要存活太久,也就比較不容易複製繁殖,同時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 10.鼻腔過敏者勤洗鼻子:黃彗倫觀察,他遇到的新冠病人不少是本身就有比較嚴重的鼻過敏,例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有鼻息肉等,感染新冠後症狀通常也更明顯,更容易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可能和Omicron以侵犯上呼吸道有關,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鼻過敏的患者,平常可以洗鼻子,減少一旦染疫後的不適。 維持好情緒、適時紓壓、搭配良好作息,平時為身體儲備足夠能量,就能降低染疫後的症狀與不適。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預先替身體儲備能量 面對疫情快速蔓延,「要有最壞打算,遲早有一天,自己或周遭人可能被感染,才不會面對衝擊時毫無心理準備,措手不及,」吳至行也笑道:「說不定你早就是陽性,只是你沒感覺,所以還是要有正向心態,既然得到了,就把最基本功課做好,不要再捨近求遠、緣木求魚,基礎工還是最重要。」 他常告誡身邊親友和病人,替身體存本錢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作息、定期追蹤檢查、保持心情愉快,這些都是促成人們在面對危難時,身體有足夠的儲備力去應對;而在疫情當下,「不要在身體最脆弱時被感染──作息不良、睡眠不足、情緒不好、壓力過大、體重過重,都可能增加發炎指數。」 羅仕寬也分享,他的病人依照他的生活飲食建議執行,儘管染疫,但症狀輕微,而且1、2天就明顯改善。黃彗倫和確診者視訊看診時也常鼓勵他們,即使居家照護,關在家中,還是可以過得很健康,不只是成天上網、追劇,有健康的生活,就能大大降低日後出現後遺症的機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4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