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2 人回報1 年前
想要好走,連119都不能叫。

從過去在腦外傷急重症加護病房不計代價搶救病人的醫生,到目前大力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在金山看到了什麼?
文/黃惠鈴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外型很「療癒」,白平頭、白落腮鬍配上圓滾的身軀,
如同宮崎駿裡的「龍貓」,溫暖撫慰人心。

他3年前開國內先例,在金山醫院發展社區安寧,帶領醫療團隊走入末期病人的家,陪伴他們安詳死亡,人生最後一哩路不受無效醫療折磨。

「我覺得太意外的是,阿公阿嬤在家裡死的時候,都是帶著微笑的,」黃勝堅說。

從過去在腦外傷急重症加護病房不計代價搶救病人的醫生,到目前大力推動安寧緩和醫療。

他在金山看到了什麼?

金山是鄉下地方,我們跟很多老人家談,「阿公,你要做仙的時候,希望留在我們醫院,還是送你到大醫院?」

老人家說「不要,我要留在家裡。」

我們當初一聽很苦惱,末期病人留在家裡,誰照顧?可能有10天不會死啊。結果病人說,「院長,你來家裡照顧我,好不好?」後來我們的醫護團隊就嘗試在健保還沒有給付的情況下,到末期病人家裡照顧他。

我從醫以來大約已經歷了4、5千個病人死亡。最近3年照顧了100例在宅往生的人,他們臨終前完全沒有到醫院接受飛機大砲式治療的照護。

我覺得太意外的是,阿公阿嬤在家裡死的時候,都是帶著微笑的。

我們本來很擔心,病人家裡沒有呼吸器、沒有什麼設備,醫護人員到病人家裡怎麼照護他?後來發現我們多慮的。

我們以前在加護病房做的那些事情,都是對死亡過程的干預。給太多水分、太多治療、太多營養,變成病人的負擔。

過去在加護病房搶救生命的過程,看到心跳回來時,很高興,我自己一路上是這樣走過來的。但卻沒有想到後來會造成病人多痛苦幾個月、家屬的怨與恨,我們才恍然大悟:自然死亡是很重要的事情。

其實要照顧生命的末期,不是沒有選項,法律保障了病人的善終權(指「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

我要求我的醫療團隊,第一次到病人家裡,或病人來我們醫院時,假如他可能是潛在的末期病人,也就是他一年內可能會死亡,第一次見面就要告訴他:你有你的善終權,你可以有選項。至於要不要簽,是另一回事。

假如病人有簽署意願,我們跟他談,把最壞最怕的狀況都先預備好,甚至連死前不打一一九,都得計畫。幫病人完成最後的心願。

為什麼?我們碰到第一個案例是,有一天我接到病人的太太來電告知,她先生往生,我回說馬上趕過去。結果這位太太慌張地說,她女兒忍不住先打了119,現在119的弟兄要幫她先生急救、電擊,問我該怎麼辦?

我們才恍然大悟,想要臨終前不受折磨,連119都不能叫。

結果,我只好在電話中跟119弟兄說,讓病人家屬簽名證明不接受急救,才讓病人逃過肋骨會被壓斷、被電擊的狀況。

所以現在在金山地區,末期病人如簽署意願書,我們幫助他在死前6、7個月就已鋪陳好,如何好好善終。最後兩週,我們的醫護人員天天去他家探視。

之間,末期病人較穩定時,我們幫他完成心願。

有阿嬤說,她想看海。我們心想,金山就靠海,怎麼看不到海?原來阿嬤因為生病,已經3年沒走出過房門。

上週,一個末期的阿公告訴我們,他的心願是吃「美而美」早餐。「美而美」就在他家隔壁,可是他也因為生病,3年沒踏出家。我們的醫護人員推著輪椅陪著阿公,走出家門到隔壁吃早餐。

類似這樣的小小心願,我們的醫護人員在末期病人穩定期陪伴完成,而不是把病人丟在醫院裡。

我們希望在病人生命末期有限的時間裡,幫助他道謝、道愛、道歉、道別,最後走得平順。

病人走了以後,活著的人如果過不了關,醫護團隊繼續陪伴。很可惜健保說,病人死了就結案,後續的悲傷輔導不處理。這樣的話,我們為什麼要叫「衛福部」?不是應該讓衛政跟社政整合起來,回歸到以病人和家屬為中心?

如果建立起整套思維模式,有討論、有簽署、有計畫,其實到最後需要進加護病房的機會非常少、非常少。

我在金山醫院3年多來,有一百多個末期病人臨終前沒有插過呼吸管、作急救、住進加護病房,為什麼我們做得到?因為用心、發願,溝通、溝通、再溝通,而不是用一大堆的醫療儀器來照顧他們。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62469 請自行參考網頁連結,看起來式天下雜誌的網頁資訊 為什麼一直呈現"字數不足" ? 這種非常清楚可確認的資訊,強迫提供者要寫廢言嗎? 右上角寫"相似可疑訊息" 有 "未審先判、預設立場"的嫌疑 ChatGPT 自動分析,並沒有作足"求證"的功夫 以下是"黃惠玲"的網路資訊 https://bookzone.cwgv.com.tw/author/682 從這兩個網站網址,應該可以求證屬於正式天下的網站,還是偽造的網址。 建議網站大幅度改良 這些淺顯易懂,AI 事實上可以進行有效求證的資訊。 否則,我們只能針對貴網站的資訊,自行再做更多功課 ...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女兒跪!文/黃勝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一個肝硬化末期的爸爸,全身臘黃、肚子漲得大大的、插著鼻胃管,由三個女兒連扶帶撐著,一路喘進醫院。 醫生一看病人情況不對,馬上進行急救,準備插氣管內管,沒想到病人看來像個國中生年紀的二女兒立刻出言阻止:「醫師叔叔,不要幫我爸爸插管,他是末期病人。」 醫生聽了很不高興:「這樣還不要插管?那你們來醫院做什麼?」 像高中生的大女兒哽咽的說:「如果醫生你判斷我爸就要死了,那我們就帶他回家,我們還能幫忙他撐著,好好的陪在他身邊,如果說我爸爸還有一段時間,三四天或一兩個禮拜,我爸爸喘成這樣,我們姐妹沒有醫學專業知識,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醫生你可不可以先打個嗎啡,讓我爸舒服一點就好?」 「妳爸爸現在這樣,不急救,不插管,直接要打嗎啡,萬一一針下去人出了人命,那是要算誰的錯?」 喘得說不出話的爸爸眼神絕望,吃力的揣著大女兒手不停搖晃,大女兒再怎麼裝鎮定,也掩飾不了害怕:「我爸說他受夠了折磨,再也不要這樣喘下去,該簽什麼放棄急救的文件,我們都同意都簽。」 簽完DNR後,醫生說:「那我幫妳們爸爸找間病房好了。」 電話打到內科問,內科說:「他都已經這樣了,沒有什麼可治療了呀!」 打到加護病房,加護病房說:「滿床吶,一時之間也調不出床位來!」 醫生從病歷上看到外科曾幫這個爸爸開過刀,打電話把狀況說一說,然後問我可不可以收這樣的病人? 「好吧,我收!」心裡也不忍那垂危的父親,和三個年紀不大的女兒們,只能窩在急診的走廊上,眼睜睜看著爸爸受苦,卻又束手無策的抹淚乾著急。 病人送上來了,住院醫生一個頭兩個大:「主任你收這樣的病人啊?我們真的已經都幫不上什麼忙了,要怎麼照顧啊?現在要寫住院病歷,待會兒就得寫出院病歷了!」 資深的護理長更是直言:「這種病人,不用四小時就走人了。」 「這種事,請大家勉為其難吧,別讓三個姐妹太難過、太無助了。」我硬著頭皮說。 住進一間三人房的床位,其他兩床病人和家屬一看,流露出的神色,讓三個女兒難堪又不安,護士看了也覺很不妥,又回頭找我想辦法,總算喬出間隔離病房來,讓他們可以單獨相處。 「爸爸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妳們就在這裡好好的陪陪爸爸吧!」我實話實說,雖然為了她們爸爸,我被同事唸到臭頭,但也不能就丟下撒手不管。 我們的資深護理長還真神準,三個半鐘頭後,那位爸爸過世了。 住院醫師忍不住搖頭:「看吧,收這種病人,住院病病歷才剛寫完,現在又要開始寫出院病歷了……」 往生室推車來了,簡單的遺體整理後就往外推走,三個女兒跟在車後嚶嚶哭泣,經過護理站的時候,姐姐拉著兩個妹妹跪下去,向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磕頭:「謝謝醫生叔叔,謝謝護士阿姨,沒把我爸爸丟在急診走廊上等死,沒人管,沒人理,謝謝你們,謝謝。」 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被突來的震撼,震到寂靜無聲,剛還在碎碎唸的醫生悄悄低下了頭、護士眼眶泛紅;護理長忍不住跑出來,抱著三個女孩,輕聲的安慰,眼淚,卻也跟著掉個不停! 想想看,如果沒有病房收治這個病人,不願收治這個病人,讓這個爸爸真的死在急診的走廊上,你覺得這三個年齡不大的女兒,在往後的人生,因為這個事件,對人情世故,對這個社會的觀感,會產生什麼樣的偏差?甚至怨懟?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大家紮紮實實上了一課:我們雖然救不了爸爸的生命,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給了她們人性可貴的溫暖 ,她們就算孤貧一身,也不曾被遺棄、被不聞不問。 我深信,老天爺讓我們穿上這白衣,賦予我們的責任絕對不是只有治病與救命。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microphone)黃勝堅醫師(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pencil)「當生命走向終點,其實是像電腦關機的過程,一個個系統逐漸關閉,最先停止的是腸道蠕動和消化,身體不會感覺飢餓;由於減少營養及身體開始出現脫水現象,會使血液內的酮體積聚,有止痛效果,並產生愉悅感。」黃勝堅院長解釋,在自然狀態下,臨終並非一般人想像中的恐懼;反之,當身上插滿各種維生管線,擾亂身體系統的自然關閉程序,就好像他要關燈,卻一直被強迫開燈,對臨終者是很殘忍的事。     國外許多醫學研究也證實,病人必須「臨終脫水」才會舒適;此外,因為心、肺、肝等器官衰竭,容易陷入昏迷狀態,反而可以比較舒適離世,可說是老天爺賜給人類最好的退場機制。 -------------------------------- (microphone)陳秀丹醫師(現職: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安寧照顧基金會委員…) --【人生退場機制,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pencil)生命是有賞味期的,人們應該遵從老天給予的退場機制,「當一個人老到不能吃、病到不能進食時,如果沒有額外給予水分,腦內的嗎啡生成量就會增加;當一個人心臟、肺臟不好時,二氧化碳沒辦法排除,持續累積就會造成二氧化碳性昏迷;當肝功能下降,阿摩尼亞代謝出問題時,血液中的阿摩尼亞增加,就會造成肝性腦病變(肝昏迷)……這些都是讓人可以「比較舒適的離開人世」的身體機制,也是老天爺給予人的舒適退場機制,切莫因為無知去逆向干預而加重臨終者的痛苦。 「真正的孝順,是陪伴老人家變老,讓他年老時不要受苦;守護至親能夠圓滿人生最後一個福報,那就是『善終』。」 生命的最後一哩路,能夠「放下自己」是智慧,能夠「放下別人」是慈悲,當面臨生命的最終章時,適時放手才是真愛!千萬別忘了生命是無限的,生命的告別是為了讓愛延續,死亡最深層的意義是要讓活著的人能夠無憾無悔及活得更好!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照顧老人家光靠愛心是不夠的, #還要有方法_有智慧。 ---------------------- 母親今年已89歲高壽, 早在8年前她就已經坐輪椅、無法自由行動, 日常生活所需都需要他人照料, 10年前我們申請找來印傭阿妮照顧母親, 很幸運、阿妮是一個細心溫暖的人, 她把母親照顧得很好, 讓我們兄弟姊妹很省心。 . 從去年開始母親就漸漸無法說話了, 每當我回台中看她時, 她依然會張開眼睛看著我, 每次二姐都會開心對著媽媽說:“志建回來看你囉。” 然後媽媽就會點點頭作回應, 表情雖然不大, 但看得出來母親是認得我、而且她是開心的。 . 但這幾個月我再下台中看母親時, 發現母親越睡越多、眼睛張不開、 有時候叫她、她也沒反應。 . 阿妮說媽媽總是在睡覺, 但三餐時間到了她依然會“#很負責的準備食物幫母親餵食。 我很感謝她如此細心照料母親。 . 上週回台中, 母親坐在輪椅上、一動也不動, 我叫她、她完全沒反應, 應該在睡覺吧,我想, 此時阿妮拿出布丁正幫母親餵食,(如下圖) 我笑著、半疑惑地對阿妮說:“阿嬤在睡覺還可以吃東西喔?” 阿妮一副無可奈何的表情說:“可是阿嬤還沒吃午餐。” . #老人在睡覺中需要餵食嗎? 這樣會不會有危險? 我充滿疑惑。 因為當場我親眼看到阿妮餵母親時, 母親嗆到了, 於是我連忙去拍母親的背。 . 回到台北後, 我連忙向好友畢醫師提出我的疑問, 甚至把母親在睡覺中印傭餵食的照片給她看, 畢醫師看了嚇一跳, 她馬上告訴我, #這樣很危險, 千萬不要在老人家睡覺的時候餵食。 . 接著, 畢醫師馬上提供給我正確的照料知識, 她說: 日本NHK電視台曾經作過一個紀錄片,後來出版同名書籍《老衰死》。 日本隨著人口老化,「老衰死」的比例逐漸增加。 這些老人家除了高齡外,並沒有特殊的嚴重疾病, 漸漸地會沒有緣由的睡眠時間越來越長,進食量越來越少。#這是正常的。 有經驗的醫師和照護人員,並不會特別把病人叫起來吃東西。 正確的作法是: #讓他們想睡就睡, #醒來了想吃再吃_吃多少完全由病人決定,不強迫病人。 . 畢醫師說: “如果病人沒有什麼痛苦,也不需要做任何的醫療處置, 甚至有些老人家在臨終前就會自然的不想吃不想喝,大約在兩週到一個月左右,就會自然平靜的走了。 就像即將燃盡的蠟燭一樣,連進食的慾望都沒有,也沒有吸收食物的能力,自然的停止飲食往生。(這就是 #斷食善終 的概念) . 畢醫師還提醒我: “如果這時候給老人家做人工灌食或者打點滴, 只會讓病人痰多不舒服、甚至身體腫脹而死, 徒增其痛苦而已。 . 她引用書中安寧照護(Hospice)創始人,西西里桑德斯(Cicely Saunders)的一句話: “「Not doing but being.」, #不必再做任何事__只要陪在身邊就好。” 她説:這就是對老人最好的安寧照護。 . 畢醫師又說: “其實2022年5月開始,台灣政府已經將衰老者也列入安寧緩和醫療的健保給付項目中, 若遇到上述老衰病人,睡眠增加,進食快速減少或者不願吃喝等情況時,其實是可以申請 #居家安寧照顧,在宅善終的。” . 哇! 好棒的資訊我怎麼都不知道。 (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吧、#本文歡迎分享,功德一件) . 畢醫師最後還告訴我: “我經常接到老衰病人日漸衰弱、昏睡時間變長、緊閉著嘴、不願意吃喝的家屬前來諮詢。 老人家都近八、九十幾歲了, 家屬之間經常為了要不要送父母去醫院而意見不合爭吵。 於是我會告訴前來諮詢的家屬, 如果老人已經是進入臨終狀態, #順其自然就好,吃多少算多少,不必強迫進食, 就算生命跡象紊亂也不用擔心,那是死亡的自然過程。” . 哇!原來如此。 感謝畢醫師即時的提醒與正確的衛教,受教了。 . 老實說,一般人根本都不懂, 就會像我們家一樣, #基於愛_生怕母親挨餓,時間到了就拼命餵食, 但方法不正確, 我們的“愛”反而變成“#害”, 不只徒增老人家的痛苦,還有可能引發其他疾病、折損老人家的壽命。 . 看來照顧老人家光是有愛心是不夠的, 還要有 #正確知識, 否則白忙一場了。 . 好生好死, 是一個人最大的福報, 但不容易啊, 因為我們都很恐懼、 #我們都做太多了。 這是我最大的感觸。 . #斷食善終, 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需要的一本好書。 轉自周自建老師
    17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3/6(五)起,桃園以下11間醫院,將實施四大住院病房管制措施,包含停止探病 (一)中壢天晟醫院 (二)聯新醫院(原壢新) (三)國軍桃園總醫院 (四)怡仁綜合醫院 (五)楊梅天成醫院 (六)桃園醫院(含新屋分院) (七)敏盛綜合醫院 (八)聖保祿醫院 (九)桃園長庚醫院 (十)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 (十一)林口長庚醫院 四大住院病房管制措施如下: 一、除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及經醫師醫療專業同意者外,其餘一律全面停止探病,請家屬改採視、通訊方式關心住院病患。 二、每名住院病人陪病者以1名為限,陪病者須登記姓名、電話,陪病者需減少在院內移動,若有必要進出醫院,也要配合醫院分流機制。 三、用餐以外帶、外送取代內用,醫院美食街商店用餐以外送、外帶取代內用,並縮減或停止非民生必需攤位經營。 四、減少聚集情形發生,各醫院針對民眾可能聚集的地點,應進行管制及疏散,減少妨礙防治工作之情形。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醫療崩壞在即,基層醫護向社會求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聲明稿 疫情嚴峻,確診病患持續增加,政府一直強調醫療量能足夠,實際狀況到底如何?工會這 幾天接到無數的員工申訴,醫療崩壞在即,基層真的已經不知如何是好。我們不想引起社 會恐慌,只是希望社會可以聽見我們求救的呼喊。 一、急診爆、病房滿,病人源源不絕…… 北市聯醫的現況是:急診塞爆,病房滿床,救護車還是源源不絕地把病人送進來。我們是 市立醫院,守護市民健康責無旁貸,但現在急診發燒篩檢站雙人病房塞了六名確診病患外 加陪病家屬,還有許多病人躺在走廊;北市聯醫的負壓隔離、專責病房都已經滿床,正在 快速將一般病房改建為專責病房,裝設未完成,沒有單獨隔間、空調獨立,就有病人要送 進來。 我們只能很痛心地告訴病人:「等等看或許會有病房」、「醫生等等看完其他病人就會過 來了」、「對不起真的沒有病床了」、「我知道你很喘,但現在沒有重症呼吸器的床」… … 我們真的已經不堪負荷,沒辦法再收更多病人。人力、設備都沒有到位,硬收、超收病患 會造成第一線醫療過載,無法給病人所需的醫療,更多醫護人員過勞或感染,進一步造成 整體的醫療崩壞。不是基層醫護不願意扛起台灣,而是目前北市聯醫真的已經飽和。在人 力、設備都不足的狀況下被推上第一線,我們也很害怕。 我們知道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經在想辦法,全國醫學中心醫院增開肺炎重症病房、台北市各 區域以上醫院也增開專責病房,但以我們在第一線的壓力來看,似乎緩不濟急。 一旦發生醫療崩壞,我們會損失更多醫療量能,失去因應疫情的能力。我們想問,如果如 政府所說,台灣的醫療量能足夠,為何會這樣?能否請政府加強、加速調度資源,或疏導 病患到還有餘裕的醫院? 二、匡列接觸者速度太慢,擴大感染風險 由於疫情嚴峻、確診病患人數增加,院內有許多員工在防護不足的狀況下接觸確診病患、 同事。然而,上述「接觸者」應繼續到院上班、或居家上班、或居家隔離?制度上是由「 地方政府」做疫調,「中央指揮中心」決定匡列名單,問題是確診人數太多,地方與中央 都來不及消化。 有一般病房護理師得知照護的病患確診,卻在「七天後」才收到通知,被匡列為接觸者, 要居家隔離七日。接獲通知時已為「應」隔離期滿日,而這七天他都在醫院照常上班。護 理師擔憂傳染給家人,更擔憂成為「防疫破口」造成院內群聚感染。同單位已有同事出現 發燒症狀,正在等待採檢結果,人心惶惶。 請地方衛生局與中央指揮中心建立管道,即時向醫院反映現況! 三、 院內感染資訊不明,已造成院內群聚 工會在疫情初始就向院方反映:員工需要知道院內感染的狀況,資訊透明才能醫治謠言與 恐慌。然而,目前院內嚴重資訊不透明,就連「我照顧的病患有肺炎確診」或是「我隔壁 的同事有肺炎確診」都不知道!上週,北市聯醫某單位有員工感染確診,然而,主管未告 知同單位其他員工,竟然是同事「自行發現有同仁沒有來上班、私下關心」,才知道同辦 公室的員工已經確診。同事自行前往篩檢後亦確診,至目前同辦公室已有五名員工感染! 若政府「匡列接觸」的速度沒有改善,我們認為院方單位主管有責任進行管控,提供公假 請請風險較高的同仁先行隔離。請北市聯醫做到最基本的資訊透明:當有病患確診,請讓 接觸過的醫護人員知情。當有員工確診,請醫院至少讓同單位同仁知情。以利員工自我保 護,也影響事後職災認定。 四、 急診需要固定人力,而非訓練不足的無效支援 在疫情初始,工會就請院方立即改善「支援的人力調度與教育訓練」問題,然而至今卻仍 有大量相關申訴。跨科如隔山,醫事行政同仁,或病房、門診護理師去支援急診,需要足 夠的教育訓練、工作安排規劃,否則淪為「無效人力」,急診同仁和支援同仁雙方都很困 擾! 急診是目前防疫的第一線,很多病人都卡在急診,而急診同仁還是工作塞車。除了大量篩 檢工作與既有的緊急醫療,還要照護大量等床但等不到床的病患!急診的工作壓力大、強 度高,我們需要增加的是已受訓、固定的護理人力,而不是每日流動式的支援,遑論交叉 支援恐造成擴大感染。醫護同仁都願意投入防疫第一線,但支援問題多次反映未改善,使 急診同仁灰心,堅守岡位的信心開始動搖。 此外,工會也建議聯醫各院區比照仁愛院區,急診與快篩站做出空間、人力、業務的分隔 ,減輕急診同仁壓力。 除上述問題外,供醫護人員下班後住宿的「警消醫護加油棧」竟有對醫護人員的歧視、拒 絕住宿;醫院宿舍為高風險區但沒有正式消毒、只請住宿同仁自行清潔;支援急診室否有 獎勵仍資訊不明……目前仍有許多問題待改善。聯醫院方已經有建立與工會溝通的管道, 但有很多問題並非只靠北市聯醫院方就能解決。醫護人員都堅守在岡位上,希望院方、政 府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專注貢獻我們的專業。也希望長期低薪、人力不足、高離職率的 問題,可以獲得重視與解決,畢竟此刻的人力告急,就是過去長期疏忽漠視的結果。我們 需要深刻的檢討。充足的人力、健全的醫療體系與勞動環境,才是最好的超前部屬。
    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親人真的很急!請大家幫忙轉發好嗎?只要你看到或是沒看完都沒關西!只要按下分享就好!!!最近是個適合積陰德的好時機!如果能幫忙分享!功德無量啊˙啊! 拜託幫我把爸爸從大陸帶回來~ 詹小妹妹目前就讀於國中一年級,害羞文靜的個性,只有在熟人面前才會綻放出難得的開朗笑容,但乖巧的詹小妹,卻不像許多人有著完整的家庭,因母親很早就離開她,她對於母親早已沒什麼印象,而爸爸也長期在大陸做工,很偶爾才會回來探望女兒,詹小妹便被阿嬤一手帶大,阿嬤吃苦耐勞、省吃儉用,靠著資源回收掙錢養孫,但因為孫女極為孝順且知福惜福,故相依為命的兩人過的還算幸福。 但原本平順幸福的生活,卻因突如其來的噩耗而變調了…詹小妹在大陸的爸爸因心肌梗塞病發昏迷,被推入崑山第一人民醫院的加護病房,得知訊息的當天是一家人最難熬的一天,爸爸的生命跡象極不穩定,幾度失去生命但又搶救回來,大陸醫院光是一天的醫療費用就高達6~9萬,無助的詹小妹只能透過電話,不斷拜託醫生幫忙,懇求盡力的搶救並放寬醫療費用,但大陸醫院卻完全不通融,因為我們不是當地人,無法使醫院資訊透明化,也沒有任何的保障,阿嬤只能眼睜睜看著,任由醫院喊價,大大諷刺了全球倡導所謂的「醫療無國界」,醫院的利益似乎高於病人的生存權利,除了鉅額款項能解決問題,似乎沒有絲毫的一線希望,阿嬤曾好幾度因龐大的醫療費用而有放棄的念頭,但平常毫無要求的詹小妹卻一再懇求阿嬤:「拜託不要讓爸爸死掉,拜託把他帶回家,帶回家後我可以照顧他!我可以一起跟你一起撿回收幫忙賺錢,拜託把爸爸從大陸帶回來好不好?」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心,本來快被絕望壓垮的阿嬤決定振作起來,到處尋求協助,除了要借到這幾天待在大陸醫院的費用,還要籌備將詹小妹爸爸從大陸接回來的費用,爸爸正在台灣的另一端努力地與病魔奮鬥,阿嬤和詹小妹也日夜奔波的籌錢……我們或許無法與生命的無常抗衡,但可以藉由積極與信仰創造奇蹟,而我們的積極行動便是他們信仰的希望,希望大家幫助知足的詹小妹見到他僅剩的父親,完成他把爸爸接回台灣的小小願望! 拜託大家幫忙轉發~ *請求各界善心人士的幫忙,若有能力幫幫忙~ 聯絡人 Yun Jie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醫院閃邊去。 今天早上我在信箱中讀到來自Rescue網站(這是由一位名記者Michael Cupuzzo所創立的網站,他創立這個網站的目的正是為了打破有關新冠病毒的治療被媒體壟斷與遮蔽的狀態)的最新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Mary Beth Pfeiffer,一位一直在報導新冠病毒與各種治療與「不可思議」的醫療現場怪狀的記者與作家。 她報導了最近發生在芝加哥的一則故事: 一位來自香港的華人(Ng,我猜中文是艾先生),到美國伊諾州芝加哥去為他的外孫女一周歲慶生。不幸地,他在美國感染了Covid 19,並且惡化到住進醫院的加護病房,醫師用盡各種治療方式但效果不佳,醫師判斷病人的存活機率只有10-15%。 家屬是位病人的獨生女,也是一位機械工程博士,請求醫院使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來治療病人。醫院拒絕。病家在絕望之餘,只好找律師控告醫院,請求法院准許他們使用伊維菌素來治療瀕死的病人。 法官問醫院代表,使用伊維菌素到底有什麼壞處? 法官問,為什麼在病人已經使用了各種治療但都無效的狀況下,醫院仍然不肯使用一種安全的藥物來作為絕望情況下的治療手段? 醫院說明拒絕使用伊維菌素的理由是: 1)可能有副作用。 2)開立伊維菌素違反醫院的政策。 3)法院強迫使用藥物是極不尋常的司法越權。 這位Paul Fullerton法官不同意這些論點。法官認為沒有比面對一個人的生與死的問題更不尋常的狀況。Fullerton法官說,「我並不是要強迫醫院作任何事,我只是要醫院閃一邊去。我只是要透過法庭的權力,來讓另一位醫師能有緊急的特權來給予病人一個可能救命的藥物。」 在法官的裁定下,這個Edwards-Elmhurst醫療體系真的閃一邊去了。另一位Alan Bain醫師從2021年11月8日到11月12日,給病人使用了每天24毫克,一共5天的伊維菌素。 在這則報導中說病人在服藥之後8小時內,呼吸狀況就有了明顯改善。病人5天內拔除了氣管內管也脫離了呼吸器。在11月16日離開加護病房。現在在普通病房裡,不必靠著氧氣而正常呼吸。 這場官司過程曲折,11月1日醫院贏了第一仗,因為醫院說病人病情沒那麼糟。11月5日雖然法官已經下令醫院閃邊去,但醫院以Alal Bain醫師沒打疫苗而不允許他進入醫院診治病人,後來Alan Bain作了PCR檢測陰性才能進入醫院診治病人Ng先生。 即使當病人已經吃完5天的伊維菌素,也拔除氣管內管脫離呼器了,法律程序還沒結束。因為醫院仍然不服,雖然病人病情明顯改善,醫院仍然將要就已經執行完畢,也已經達到救人的目的的法官命令再提出上訴。 Fullerton法官在判斷是否該准許另一位醫師給予病人醫院不同意的伊維菌素時,從美國政府的官方網站下載了伊維菌素的各種作用: 1)大部份的病人都能接受這個藥品。 2)有頭暈的副作用。 3)有皮膚癢的副作用。 4)可能會噁心腹瀉。 法官認為這些副作用比起病人的瀕死狀態,實在太微不足道。法官還引用了醫院醫師的證詞說,「使用伊維菌素的風險是它可能沒有好處。」。法官說「但相反的,它的可能好處是本庭認為它有可能救病人一命。」 幫病人打官司的是一位Ralph Lorigo律師,他從今年一月就在紐約州水牛城為同樣Covid 19的瀕死病人能不能使用Ivermectin而打官司。從今年九月到十一月,他已經接到了超過50件的類似法律諮詢請求。Lorigo律師說,「病人竟然要僱用律師來拯救他們的親人一命,這太可怕了,這種情況是一種犯罪。」 已經在這種狀況下,使用過三次ivermectin而救人一命的Alan Bain醫師,在今年六月已經也針對同一個醫療體的新冠肺炎病人也同樣是病況垂危的Fype女士,給予同樣的伊維菌素治療。Fype女士的女兒告訴文章的作者Mary Pfeiffer說,她母親已經回到家中四個半月,而且完全恢復健康。 Alan Bain醫師的說法倒是很含蓄,他只說「I am not saying it's a cure. It's just amazing.」(我並不是說它治癒,我只是說它很驚人)。關於這個就發生在今年11月的醫學與法律與病人與醫院之間的糾結案件,只要輸入一些關鍵字,就會跳出許多媒體報導。 從2020年8月就開始大量使用伊維菌素,在門診治療新冠肺炎病人的辛巴威女醫師Jackie Stone曾經在一次的網路視訊訪談中提到,澳洲非常知名的Thomas Borody教授告訴過她的一個笑話。Borody教授問她說,請問要找到多少人,才能證明火星上有人類生活? 答案是只要找到一個就夠了。 能見證伊維菌素治療Covid 19這個疾病見證者人數,遠遠、遠遠、遠遠大於1個人。 我不知道Ralph Lorigo律師所說的,如果一個病人要靠著僱用律師來救他的親人一命算不算是一種罪! 我也不知道台灣會不會有一天,也會有病人家屬需要一位Lorigo律師?會不會也需要一位Fullerton法官? 但光是想到在加護病房裡的病人,竟然要靠著法官和律師而不是加護病房裡的醫師才能活下來,就讓人不寒而慄! 我只能希望,台灣永遠不必有那麼一天! 轉貼自台大醫師王明鉅臉書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緊急求助☆☆ 本人得知屏東/潮州有一家庭、母親七十幾歲、罹患糖尿病多年、併發失明、後導致中風、長期臥病在床、已經變成植物人十餘年。 父親七十幾歲、身體健康原本就不是很好、長期為了照顧老婆、而無法工作、 也因為長期照顧臥病在床的植物人老婆、而於11月21日因體力不支而昏迷送醫、現仍於東港/安泰醫院、加護病房搶救中。 家中的經濟來源完全靠兒子(潘福信)打零工、與女兒(潘淑靖)白天打雜務工、晚上在旅館當打掃房務員在支撐、收入實在是非常的微薄。 一家雖然是非常的節檢、但生活仍屬非常的拮困。 今日11月24日、母親突然仙逝、兄妹二人已經山窮水盡、無力支付父親的醫療費用與母親的喪葬費用。 盼望群組大大們施援、功德無量。 ☆☆喪家地址: 屏東縣潮州鎮九塊里復興路113號 潘 褔 信 先生 ☆受捐帳號: 台灣土地銀行 (005)166 005 016 369 潘 淑 靖 ☆☆結餘善款 將轉捐出。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繼台積電後,榮總醫療又淪外交籌碼?! 今退輔會預算詢答,媒體報導「退輔會表示我國正在推動與美國退伍軍人部合作,未來3所榮民總醫院將配合規畫提供美退伍軍人醫療服務」,玉霞認為茲事體大,應先釐清此案的催生者是誰?是美方要求、還是退撫會提出?預算多少?明年並沒有編列,請問要挪哪一計畫的預算?3家榮總的醫療量能可以負荷嗎? 李副主委表示之前美國眾議院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主席高野(Mark Takano)拜會退輔會,希望榮總參加美國在泛太平洋地區的醫療合作,將來是收取費的。 我提醒副主委各國間本就有醫療合作,且若是海上急救、人道考量、或緊急醫療,當然義不容辭,但如果要台灣提供美國退伍軍人醫療服務,恐有待商榷。首先,美國退伍軍人部年度預算2000億美元、照顧2300萬退伍軍人,預算是退輔會的45倍,為何還需台灣操心? 其次,退輔會宣稱「我國醫療資源充沛,醫療價格合理」絕對是錯誤的認知,台灣的護理師已經夠血汗了!國際間都在搶醫療人力,台灣不該濫用,希望退輔會將合作計畫公諸於世,接受國人檢驗,不必打腫臉充胖子! 台灣醫療費用比歐美便宜,那是建立在多少血汗醫護人力的犧牲和付出。舉例,現行護病比為1﹕6至10,國際是1﹕5至6,護理師每多照顧一人,病人死亡風險提升7%。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說,台灣醫療量能之所以沒崩潰,是犧牲很多醫護人員換來的。 再者,2030健保大限就要到了,當健保大餅不夠吃時,就要挖民眾的口袋。所謂「加入泛太平洋醫療網絡」,具體內容為何?如何保證平等互惠?國際局勢不安,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都有美軍駐防,會不會合作協議簽下去,變成一個不平等條約,拖垮榮總?是否繼台積電被迫到美國設廠之後,台灣的醫療又要變成外交的籌碼? 退輔會成立的目的在照顧榮民,多少榮民繳不出醫療費、看護費,多少榮民中低收入?多少病患要去榮總看病苦苦等候、一床難求?希望退輔會做好本務,不要未經評估就說要「全力配合」,隨口開支票容易,但醫護過勞與犧牲的事實,官員怎能視而不見,甚至忍心再增負擔? #台商立委溫玉霞 https://youtube.com/@yuhsiawen
    10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中國大陸的健保體系很爛,美國的健保體系很貴,但台灣的健保體系真的很棒棒嗎?請參閱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前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內科教授黃達夫的專文介紹,讓你認識各國各種健保體系的優缺點。 ******************** 我在美國工作25年,在台灣工作30年。我非常清楚美國與台灣的健保體系,我更了解健保制度對於病人及醫療品質的影響。台灣與美國的醫療保險正好是兩個極端,美國的醫療保險很貴,根據2017年的數據,美國健保的花費佔人均GDP的17.9%,平均每人每年用10700美元,台灣是先進國家中,健保最便宜,健保花費佔GDP的6.3%,平均每人每年用1500美元。 ( 作者:黃達夫) 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很複雜,行政費用很高,最令人詬病的是,美國有不少人沒有保險,而且,既使有,卻往往因為負擔不起自負差額而無法就醫或用藥而造成接受醫療的障礙。相對的,台灣的健保是單一保險人,所以,管理很簡單,行政費用很低,幾乎全民都納保,而且,俗擱大碗,因此,除了偏遠地區,就醫的障礙非常低。 所以,從政策面來看,美國的醫療保險太貴,而造成醫療的獲得上,有貧富的階級差距,所以,在國際健保的評比,經常敬陪末座。而台灣的健保,則是價格低廉,既自由又平等,所以,獲得全球的讚揚。 然而,醫療保險太貴或太便宜,對於醫療品質都有負面的影響。美國因為保險費太貴,導致不少人該看病而不去看病,該用藥而不用藥,尤其是慢性病人,而影響了很多國民的醫療成效。台灣病人則愛看多少醫師就看多少醫師,愛做多少檢查就做多少檢查,愛領多少藥就領多少藥。卻因為醫師普遍看非常多病人,而沒有時間了解病人,也就沒有辦法對症下藥,所以,醫療成效不彰,而且,造成很多的浪費。 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對於一個臨床醫師而言,我始終認為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這才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目標。所以,長久以來,我最在意的是,如何改善台灣的健保制度與醫學教育,讓台灣病人獲得健康,而不是得到很多很便宜,卻缺乏品質保證的醫療。 澤克·伊曼紐爾(Zeke Emenuel)教授是我尊敬的醫師、醫療政策專家及醫療評論家,他更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醫療政策顧問,而且是歐巴馬健保(ACA)的建築師。所以,我迫不急待地想要知道他在今年(2020年)6月所出版的新書[哪個國家的健保最好?(Which Country Has The World‘s Best Health Care?)]中,如何評價台灣的醫療。 此書中,他第一個選了最符合社會主義理想的英國制度,在歐洲,他則選擇較具代表性的法國、德國、荷蘭、挪威及瑞士,在亞洲,他選的是澳洲、台灣及中國,再加上美國,共11個國家。 伊曼紐爾教授說,健保制度有許多面相,包括其可及性、可近性、公平性、費用、價格、財源、給付制度、醫療提供系統等等,依此他的團隊共制定22項指標去評分。因為健保制度牽涉很廣,很難面面俱到,評審後,他和他的團隊認為沒有一個健保制度,值得打A。 因為,中國的醫療體系很紛亂,病人惟恐醫師不用心照顧他們,所以,都要送紅包。也因為對醫師不信任,所以,治療結果不好時,就會殺傷醫護人員。因此,排名墊底。美國的健保覆蓋率太低又太貴,醫療水準再高,病人如果負擔不起,也就幫不上忙。所以是倒數第二。英國雖然有它的優奌,病人看病的負擔很低,但是,因為,不論是要掛號看醫師或排開刀都要等很久,因此,是倒數第三。其他則分兩組,前一組是德國、荷蘭、挪威及台灣。 伊曼紐爾對台灣防堵新冠表現讚譽有加,卻不願來台看病 伊曼紐爾教授出書後,接受了很多媒體的專訪。在Youtube 2020年7月5日Commonwealth Club of California 的專訪中,最初談的是新冠疫情,伊曼紐爾教授對於台灣防堵新冠病毒的表現,讚美有加。 接着,訪談人就直接問他,審視過這些不同國家的制度後,如果,他是病人,他會做何選擇?伊曼紐爾教授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除了台灣,前一組的任何三個醫療體系,他都樂意接受。進而他説,雖然,台灣的健保,民眾滿意度很高,但是,因為,給付很低,醫師一診都看60、90、100位病人,醫師根本不可能花時間了解病人,醫師也就不能針對病人的抱怨為他們解決問題。他接著又説,據他了解台灣的醫院與大家熟悉的很不相同,家屬必須為自己的家人擔負護理工作。相對的,不論是德國、荷蘭、挪威或是其他國家的醫療體系都各有不同的優缺點,但他願意到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看病。 為什麼除了中國與台灣,伊曼紐爾教授願意到其他九個國家看病!難道是種族歧視嗎?當然不是!答案就在最近一期《今周刊》的専題報導「薄冰上的醫療王國」。 該報導開頭就説,有一位腎臓病病人,因為醫師「雞婆」而及時阻止了病人從此開始洗腎的命運。原來這位腎臟病病人,病情還算穩定。這次檢查,腎臟功能指數下降到透析治療(洗腎)的標準了。對於我或伊曼紐爾醫師而言,當發現病人的腎臟功能指數,忽然下降時,下一個動作,就是問「為什麼?」,追根究柢,找出原因,這是醫學教育的基本訓練。今天,《今周刊》的記者,會特別舉這個病例,並且説是醫師「雞婆」。表示,這在台灣是少數「雞婆」的醫師才會這樣做。大多數醫師沒有時間追根究柢,只看檢驗指數,就很可能讓病人開始洗腎,難怪台灣會成為全球第一的洗腎王國。過去,我曾詢問台灣的腎臟科醫師,為什麼台灣洗腎的病人那麼多,我得到的答案是台灣的洗腎技術特別好,病人可以長久洗腎。當然,醫師與醫院也長久有洗腎收入。只是,我常想,為什麼我們不是用心照顧腎臓病病人,讓他們長久不須洗腎?豈不本末倒置。 台灣竟讓無專業訓練的家屬分擔護理工作 另外,伊曼紐爾教授特別指出一件台灣人都習以為常的事情,就是台灣病人住院時,家屬要幫忙做護理工作。顯然,這個現象令他訝異。對他而言,大多數住院病人生命跡象都不穩定,怎麼可以讓沒有專業訓練的家屬分擔護理工作呢?根本違反了醫院須「維護病人安全」的原則。 這回,伊曼紐爾教授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台灣健保「俗擱大碗」導致醫師醫療行為的扭曲以及醫院偷工減料,民眾因而付出不容易察覺的代價。到底台灣人要的是,很自由地獲得很多很廉價的醫療,還是要健康與生命。值得台灣人審慎思考! (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內科教授)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