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目前雖然尚未在小兒急診室遇到新冠肺炎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的病人,但上週聽了研討會的病例分享,加上這幾週診治幾百位確診的輕中症兒童,有一些個人觀察心得和推論,非嚴謹研究證據,分享內容僅供參考:

1. 反覆高燒(大於 39 度)通常發生在未滿 12 歲尚未接種疫苗的族群,特別是 5 歲以下的幼童;12 歲以上的青少年,大部分接種過疫苗,主要症狀是喉嚨痛,不見得會發燒,即使有發燒症狀,較不會出現反覆大於 39 度的高燒。

2. 幼童高燒的時間約 48-72 小時,48 小時後發燒症狀逐漸緩解,大部分在 72 小時內完全退燒;若高燒超過 72 小時且沒有改善的跡象,亦即在三天後仍然持續體溫超過 39 度以上的反覆高燒,要懷疑出現併發症的可能,如肺炎或敗血症等。

3. 高燒兒童前 48 小時是最不舒服的時期,即使服用退燒藥物,退燒的效果有限,常停留在 39-40 度以上的體溫,孩子常因為高燒活力不佳、無法進食、嘔吐、腹痛、頭痛、頭暈。大多數高燒兒童撐過 48 小時後,症狀大幅改善。

4. 猛爆急性腦炎幾乎出現在發燒的當天或隔天,亦即出現在發燒 48 小時內,表示發燒 48 小時內可能是病毒量最高和發炎反應最猛烈的時期,容易發生病毒順著血流進入腦部破壞腦組織和出現嚴重的免疫風暴。

5. 雖然新冠肺炎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發生族群跟腸病毒 71 型類似,主要針對 5 歲以下的幼童,但病程不像腸病毒 71 型主要是腦幹腦炎,反而比較像流感造成的猛爆急性腦炎,全腦皆可能受到影響,演變成嚴重腦水腫,迅速致死。

6. 關於新冠肺炎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的機轉,因為其超快病程,我比較偏向病毒直接入侵腦部造成破壞為主,之後產生的免疫風暴為輔;先有病毒血症,血液裡的病毒進入腦部,再有猛爆性急性腦炎,所以會合併敗血性休克。以上機轉是個人推論,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7. 根據上面的觀察和推論,只要孩子能撐過高燒和血液中病毒量最高的 48 小時,突然變成猛爆急性腦炎的機率應該大幅下降。

8. 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存在血液中,可能降低病毒血症的程度,進而降低急性腦炎發生的機率。

9. 若有跟克流感一樣安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在 48 小時內服用,降低病毒血症的程度,可能因此降低急性腦炎發生機率。

10. 兒童 3 天發燒期結束後,有時候在病程 4-5 天時,出現下肢痠痛無法走路的情形,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

以上十點觀察和推論,是我從兒童急診角度的經驗分享,但會到兒童急診看診的確診病人病況相對嚴重,跟一般門診病人的嚴重度不同,所得出的心得想法亦會有所不同。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個人意見

    理由

    內文為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近期在臉書分享經驗,兒童施打疫苗的副作用會有20到50%出現暫時性的疼痛、紅腫、發燒、倦怠,另有約十萬分之一可能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個案,但症狀輕微且發病期短暫、可逆轉,發生率也比青少年低,很少會有變嚴重的病例,可以不用那麼擔心副作用的

    不同意見

    https://kidedu.ntpc.edu.tw/p/406-1000-10955,r147.php
    滿6歲至11歲學童COVID-19疫苗接種


    https://udn.com/news/story/122190/6347260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近期在臉書分享經驗

    https://hk.news.yahoo.com/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擬降至5歲以上-冀鼓勵兒童打針-103343827.html
    鼓勵兒童打針

    https://www.gov.tw/News5_Content.aspx?n=11&s=609224
    兒童新冠疫苗開打
    2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兒童新冠腦炎處理6點建議(林奏延教授/林口長庚) 最近兒童COVID-19確診數激增,已佔台灣全部確診數的20%,雖然兒童感染後絕大部分是輕症,但猛爆性腦炎,在南北地區陸續發生,也造成了多位病童的死亡跟社會的不安。這些病例大都是學齡前兒童,而且病程都非常猛爆,往往在確診一、二天就急遽惡化,三、四天左右就不幸往生。 這情況很像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時所見到的兒童腦炎。當年有78位病童不幸因此而死亡,更多的兒童存活下來了,健康卻自此受到長遠的影響。筆者在流行初期即一再呼籲防疫單位重視,繼而與台灣學界做腸病毒的研究,台灣因此成為兒童腸病毒防治研究的重鎮,迄今全世界對腸病毒的治療都以台灣經驗作為準則。筆者今天目睹台灣兒童再次面臨一樣是病毒帶來的嚴重危機,謹以一位兒科醫師和防疫老兵的身分,總結20多年來的實戰經驗,提出幾點建言: (1)家長:指揮中心已公布兒童腦炎重症的八警訊(前驅症狀),請家長不用太恐慌,但要密切觀察兒童的病情變化,一有變化即刻送醫。 (2)兒科醫師:由於大部份兒童COVID-19為輕症,基層兒科醫師照症狀治療即可,如有腦炎前驅症狀就轉送專責醫院;專責醫院之醫師應密切觀察腦幹症狀,包括抽筋、肌躍型抽蓄、意識不清、非自主性眼球動作(如眼球固定偏向一側、鬥雞眼)、顱神經功能異常等,因為一出現,幾個小時就可能出現腦幹疝脫,甚至心跳、呼吸停止。 (3)分級分流:在疾管署的協助下,兒科醫學會與相關各次專科(兒童神經、兒童感染、兒童胸腔重症、兒童急診),已在上週五完成【兒童新冠腦炎治療的臨床指引】。兒童腦炎重症病程變化快,要由有經驗的兒童照護團隊治療,預後才會良好。筆者建議各縣巿至少設一家兒童COVID-19重症專責醫院,由REMOC平台來負責,「優化兒童醫療照護體系」中的兒童重症運送團隊也可適時發揮功能,如果不適合轉診的病例,也要經由視訊,每天早晚由專家小組會診討論。 (4)提供兒童公費快篩:實名制的快篩試劑,特異性高達99%,目前兒童陽性率甚高,兒童快篩陽性就可視為確診,而進入下一步治療。5-11歲兒童才剛開始打疫苗,應廣發公費快篩試劑給兒科診所,將目前塞爆的兒童急診有秩序地疏散到基層診所。 (5)病理檢查:在大流行期,相似的症狀及病程可能是不同的病毒引起,相同的病毒也可能引起不同的病理變化及臨床狀況,所以病理檢查是非常重要的。1998年6月在筆者懇談之後,一對父母在悲傷之餘,發揮大愛,捐贈孩子遺體,由當時美國CDC感染病理專家謝文儒醫師指導,進行病理解剖,才在腦部培養出腸病毒71型,並確定『腦幹腦炎及其再引發的神經性肺水腫及心臟衰竭』是重症主因。目前幾例冠狀病毒腦炎的病程都有點差異,而且因進展迅速,往往無法做詳細檢查,所以病理檢查更為重要,如此才能了解重症機轉,提供更適切的治療,筆者建議由政府出面與家屬協商勸說。 (6)研究:這次台灣兒童腦炎的情況和歐美不同,新加坡並無兒童腦炎病例,香港則有2例類似報導,人種差異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台灣重症病人的基因研究非常重要,筆者團隊近期發現台灣腸病毒的易感受基因,洛克斐勒大學的Casanova教授最近也發現COVID-19重症病患與易感染基因有關。 COVID-19腦炎猝不及防的進展到抽搐、昏迷與死亡!想要及時治療,就要想辦法找出早期預測進入猛爆性腦炎的因子,例如病毒量Ct值和染疫指標如CRP,procalcitonin,IL-6等的關係,這些研究及基因研究都需要全國性快速的進行。 另外,在疫苗接種方面,如果6個月到5歲兒童疫苗通過EUA,建議儘快採購施打。 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更是國家的未來!1998年腸病毒重症大流行後,經過台灣醫界的努力,已經具備世界級先進的兒童重症照護能力,誠然政府已經竭盡全力做出卓越的防疫成效,如能稍撥冗作更細緻的規劃,優秀的兒科醫師們必定能在指揮中心的領導之下,不僅要救活這些重症的兒童,更要讓孩子們完全康復,能夠繼續健康的長大,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台灣兒科醫學會今天最新聲明稿 1: 支持 6-11 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2: 不可忽視兒童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影響 3: 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具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兒童接種疫苗心肌炎之機率低於青少年 5: 兒童莫德納和BNT並無絕對優劣 6: 充分了解後再做決定,潛在疾病者儘早接種 https://www.pediatr.org.tw/DB/News/file/4274-1.pdf?v=1651412774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兒科醫學會提出「6+6」項指引建議 針對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的兒童個案 給出具體建議 ⬇️ 兒童居家照護期間 適合需轉介視訊診療或建議住院的6種情況 包括: 1.一歲以下有症狀者。 2.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3.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4.持續嘔吐。 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6.退燒後仍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 家長需要立刻打119 或手機連上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 1.抽搐。 2.意識不佳。 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 4.唇色發白或發紫。 5.血氧飽和度低於94%。 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重要資訊 #請分享給家中有兒童的朋友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國內腸病毒流行期原本是4-9月,最近卻出現一種讓家長聞風喪膽的新興威脅--腸病毒D68型,在秋冬好發,以五歲以下幼童為主要感染族群,重症症狀與70年代曾大流行的小兒麻痺症類似,嚴重恐終生偏癱。 不像一般腸病毒會出現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D68型可怕的地方在於輕症時以發燒、咳嗽、流鼻水表現,就像感冒一樣,但病毒可能會侵犯中樞神經,造成腳手無力。在輕症發生後約一周內就可能出現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的重症症狀,甚至傷及腦幹,造成腦炎,患者會出現意識不清、抽搐等症狀。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端午剛過,但似乎沒人注意到一則消息: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診案例出現了。日本腦炎雖然聽起來很少見,但一旦出現腦炎症狀,日致死率約20%至30%,存活病例中,約30%至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請分享提醒身邊親友注意! 今年首例患者是一名家住高雄的50歲男性,疑似因為工作地點附近有豬舍,遭到帶有病毒的三斑家蚊叮咬,因此染病。這名男性一開始僅有肢體無力、發燒這類的類似感冒症狀,但在第五天被發現意識狀態改變(腦炎可能發生的症狀),因此被送到醫學中心治療,經臨床診斷後,懷疑是日本腦炎感染,就通報疾管署,隨後檢體被確認為日本腦炎感染。 大家可能覺得這個疾病離你很遠,但其實台灣幾乎每年都有日本腦炎流行。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在2012-2016這五年中,每年病例數分別為32、16、18、30和23例。 這起疫情,代表今年的流行季節已經開始。每年日本腦炎疫情大概都會是在五月開始,六、七月間達到高峰。 以下為大家整理日本腦炎防治的重點注意事項: 病媒蚊: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及白頭家蚊 流行期間:每年五至十月,高峰落在五、六、七月份為主 病媒蚊活動範圍:豬舍或水稻田附近最多 病媒蚊活動高峰:黎明跟黃昏期間 感染症狀:初期多數無症狀,即使有也多為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腹瀉、頭痛或嘔吐等,症狀輕微者的臨床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或不明原因發燒。之後可能出現腦炎症狀(意識狀態改變、全身無力、高燒、局部神經障礙)等等 預防方法: 一、依規定時程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目前只有小兒公費施打,)如果認為是高風險族群,可請醫師評估自費施打。) 二、預防病媒蚊叮咬: (一)於流行期作好自我保護措施,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處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以避免蚊蟲叮咬,降低感染風險。 (二)建議安裝紗門及紗窗,及使用蚊帳。 (三)避免於黎明和黃昏等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 一天不到 5 元,支持我們給大家更多正確知識!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backme.tw/ref/GsHuB/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資訊: http://www.medpartner.club 立即醫師線上提問(每天回覆但不即時喔): http://line.me/ti/p/%40wyt3898 #日本腦炎 #病媒蚊 #日本腦炎疫苗 #淺色長袖衣 #MedPartner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麻疹最近於國際間大流行,台灣疫情也持續擴大,出現三年內最多確診病例,特別是國人喜愛去的日本沖繩也正在大流行中,為使大家更加清楚這個疾病,及到流行地區該注意事項,家斌醫師整理了以下資料給各位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麻疹 (Measles) 為法定第二類傳染病,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是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可經空氣傳染,所以洗手、戴口罩,預防效果不佳) 潛伏期 : (以出疹日為計算基準) 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 症狀 : 1.前驅症狀 @ 高燒 @ 3C: 鼻炎(Coryza)、結膜炎(Conjunctivitis)、咳嗽(Cough) @ 柯氏斑點 (Koplik spots): 發燒3-4天後,出現於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 2.紅疹 @ 柯氏斑點出現後,會持續發燒,並於24-48小時後呈現典型的斑丘疹。 @ 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 @ 特點: ~ 皮疹大多不癢,會有逐漸融合的趨勢。 ~ 先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及四肢(第3天)。 ~ 皮疹於3-4天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 ~ 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 併發症: @ 約5-10%之患者因病毒本身或細菌次發性感染而產生併發症,包括中耳炎(7~9%)、肺炎(1~6%)與腦炎(每1000到2000例中1例)等。 @ 1歲以下嬰兒、營養不良、白血病、癌症及免疫缺損或生活環境較差的兒童,以及大人得到麻疹時,病情較嚴重, 致死率可達到5~10%。 @ 亞急性硬化腦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 : 發生率約為每10萬例中1例,它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一般在麻疹後七年發生,有人格行為改變、心智障礙、痙攣等症狀。 治療: @支持療法以及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在出疹的前後四天內皆具有傳染力 @建議在麻疹的檢驗報告尚未出來前或在出疹前後4天內,病患要採隔離措施,以避免傳染給沒有免疫力的人。 預防方法: @常規疫苗接種: 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 @ 1歲以下避免前往疫區,如必須前往,6個月以上可於出發前2週接種一劑麻疹疫苗(MMR)。(但是記得滿一歲時還是要再按照時程再打一劑!) @ 1-4歲前往疫區,必須確定已完成第一劑麻疹疫苗(MMR);5歲或以上,則必須確定已完成兩劑疫苗。 @ 成年人: 接種2劑麻疹疫苗後,保護力也可能隨年紀增長而衰退(約20年),根據台灣麻疹感染者年齡,大約都是20至40歲者;成人若要去麻疹疫區,1981年以後出生者,建議可追加1劑麻疹疫苗以加強保護力。(得過麻疹能終身免疫,1976年前麻疹曾經大規模流行,因此40歲以上民眾大多有足夠抗體) * 麻疹流行地區: 印尼、印度、泰國、菲律賓、中國大陸、哈薩克、烏克蘭、剛果民主共和國、幾內亞、奈及利亞、獅子山、法國、英國、羅馬尼亞、希臘、義大利、塞爾維亞共和國。( 日本沖繩現也在大流行中!) 吃飯、吃東西前最好都要洗手或是酒精消毒 (因為是空氣傳染,如果麻疹病患打個噴嚏,他(她)沒遮嘴而口沫沾到附近物品,若你剛好摸到,而且沒有洗手就吃飯、吃東西,也就是將麻疹病菌直接吃進嘴裡去了) 所以~捷運、公共場所的各種桌椅、扶把、電梯按鈕,若有用手接觸過,一定要洗手或酒精消毒後,再用餐或吃東西。尤其做生意的商家更要留意,因為客人來來往往,也不知道誰會是帶菌者,更是要勤洗手、勤消毒、戴口罩,雖然前文說效果不佳,但有預防比沒有預防好! 資料來源: 疾病管制局 (CDC)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心臟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台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特別撰寫了《健康心起點》一書,用淺顯易懂、圖文並茂的方式解釋疾病,希望讓民眾在閱讀後,知道正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醫師提醒 慎防流感心肌炎 最近氣溫下降,意味著冬天即將到來,林謂文昨天特別提醒民眾要預防流感心肌炎。他表示,幾年前曾收治一名31歲的男性患者,因業務工作繁忙,飲食與生活作息失調,免疫力低而染上流感。自行買成藥服用1、2週,不但未好轉還日趨嚴重。某天因「猛爆性心肌炎」出現喘、胸悶痛等症狀送急診,不到4小時就急救無效宣告不治。 林謂文感嘆,患者當時才新婚不久,十分年輕,當時身旁的新婚妻子哭紅了眼,難以接受,令人不勝唏噓。 林謂文指出,流感病毒造成心臟肌肉發炎的例子,在流感季節並不少見。流感病毒入侵心臟,有可能引發猛爆性心肌炎,發生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失去作用,死亡率極高。提醒民眾如果感冒遲遲未癒,甚至出現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 公費疫苗已於本月初開打,林謂文呼籲符合資格者應及早前往醫療院所接種;不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也可視情況考慮自費施打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兒童感染 Omicron 與抽搐(Convulsions) 的相關 國內出現首例的兒童感染 Omicron重症個案,臨床上是以抽搐及腦炎來表現,這讓家長及第一線兒科醫師都繃緊神經! 那到底兩者的相關是如何呢? 我們來看看國外幾個研究…. 1.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研究; 這是三個病例報告。 當 Omicron 佔瑞典 COVID-19 病例的 98% 以上時,四名患有 COVID-19 的兒童因抽搐而被送往瑞典厄勒布魯的兒科急診。 其中有三個孩子是男孩,住院當時年紀分別為3個月、21 個月和 14 歲。 痙攣病史方面,這三個男孩中沒有一個有癲癇病史或熱痙攣病史。 其他過去病史方面,三個男孩並沒有特別的過去病史。 三個男孩染疫後的病症; 這兩個年幼的男孩都發燒了。一個人在抽搐前發燒,一個人在抽搐時發燒。 14歲的男孩「沒有發燒」,但確實有上呼吸道症狀。 3個月男童「反覆抽搐發作數小時」,21個月男童持續抽搐15~20分鐘即癲癇重積狀態。這兩個男孩經歷的抽搐被認為是嚴重的。 14 歲男孩有一次持續30-60 秒的抽搐發作,隨後有一段時間的「行為改變」,此時他變得非常具有攻擊性,有時候不得不接受鎮定。 疫苗接種方面,14 歲男孩在醫院住院前 2 個月接種了一劑輝瑞BNT疫苗,但由於他生病時錯過了加強疫苗接種。 2.南非的研究; 在 2021 年 10 月 31 日至 12 月 11 日期間,研究人員對來自該地區成人和兒童的 75 個病毒樣本進行了測序,其中 74 個(99%)是 omicron 變種病毒。 上述期間,初次診斷為 COVID-19 的住院兒科患者(年齡≤13 歲)中,138 名患者中有 「19 名(31%)」報告了抽搐發作,其中只有2位兒科患者先前有痙攣病史(癲癇1位 和腦性麻痺1位),這可以解釋2位痙攣發作的表現。 所以「17位兒童是先前完全沒有痙攣病史。」 3.日本的研究; 日本兒科醫學會分析了 2020 年 2 月至 2022 年 2 月期間在其數據庫中登記的5,129 名診斷為 COVID-19 的15 歲以下兒童就醫資訊,將他們分為“COVID-19大流行初期”、“Delta流行時期”和“ Omicron 為主流時期” 。 其中「發燒」 在COVID-19大流行的初期階段,發燒的頻率約為 40%,但在 Omicron 為主流期間超過了 80%。 「熱痙攣」方面 在 COVID-19大流行的初期階段和 Delta流行時期,1 至 4 歲的熱痙攣發生率分別為1.3% 和 3%,但在 Omicron 為主流期間時為9.4%。 Omicron 流行期間,5歲至11歲兒童的抽搐發生率也從0%增加至3.5%。 另外,幾個國外的研究發現兒童感染 Omicron後,熱痙攣發作的年紀,不限於我們常看到的6個月到5歲之間。 綜合以上; 因此抽搐(Convulsions)可能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 提醒大家注意! 最後衷心希望在這波Omicron 疫情下,台灣的小孩們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難關。
    4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早安健康 a {color:#000000}body {line-height:0;margin:0;background:transparent;}#google_image_div {overflow: hidden;position: absolute;}body{visibility:hidden} " id="google_ads_iframe_1" style="margin: auto; padding: 0px !important; border: 0px !importan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optical-sizing: inherit; font-kerning: inherit; font-feature-settings: inherit; font-variation-settings: inherit; font-size: 13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font-family: 微軟正黑體; position: absolute; display: block; height: 250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min-height: 0px; min-width: 0px; width: 300px; inset: 0px;"> 黴漿菌感染大人兒童症狀怎判斷?感染黴漿菌多久會自己好? 2023-11-03 新聞中心蔡經謙 快加好友抽好禮   分享   128,370收藏2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黴漿菌是一種特殊的細菌,其中肺炎黴漿菌感染人類呼吸道時,可能產生久咳不癒、發燒、喉嚨痛等症狀,但即使黴漿菌引起肺炎,患者症狀仍有可能輕微如常人、之後自己好起來,因此黴漿菌感染也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 黴漿菌傳染約每4~8年會在台灣發生一次大流行,而鄰近的中國不但疫情嚴重,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也受媒體訪問說明,黴漿菌在中國已有100%抗藥性,在台灣也有60~70%抗藥性,因此治療黴漿菌時須立即使用第二線抗生素,民眾除了遵照醫囑服用抗生素切勿自行停藥以外,若有出現咳嗽一星期未痊癒、發燒等症狀,都應盡速就醫。 目錄黴漿菌感染症狀有哪些?如何判斷黴漿菌感染?大人小孩有差嗎?黴漿菌感染原因有哪些?黴漿菌會傳染嗎?黴漿菌感染多久會好?感染黴漿菌會自己好嗎?黴漿菌治療抗生素有用嗎?黴漿菌如何預防?可以打疫苗嗎? 黴漿菌感染症狀有哪些?如何判斷黴漿菌感染?大人小孩有差嗎? 黴漿菌感染屬於「非典型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民眾在感染黴漿菌後,會有1~4周的潛伏期,接著才會出現以下感染症狀,多數不會嚴重到需要住院: 咳嗽(常以久咳不癒為表現)輕微發燒喉嚨痛、咽喉痛疲倦無力頭痛肺炎(通常症狀較輕)也可能毫無症狀(但鼻腔、喉嚨仍有此菌) 特別的是,相較於普通肺炎,黴漿菌所引起的肺炎通常症狀較輕,即便肺部發炎得厲害,患者依然能在路上行走、一派輕鬆,甚至還有機會自行痊癒,因此又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 根據林新醫院衛教資料,被黴漿菌感染後,大人與小孩的症狀也略有不同,一般來說,小孩比成人更容易發高燒。流鼻水則通常出現在嬰幼兒上,其他族群較不常見。而其他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中耳炎、頸部淋巴腺炎、扁桃腺炎等。 少數民眾感染黴漿菌後,也可能引起皮膚疹(多型性紅斑)、關節炎、嚴重肺炎、無菌性腦炎、心肌炎等病症。三軍總醫院則建議,若小孩出現以下症狀,就需立即就醫治療: 急診:連續高燒、神智不清、呼吸困難等。門診:咳嗽合併發燒、胸痛、不明原因的關節或肌肉疼痛、不明原因皮疹 該如何判斷是否被黴漿菌感染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則曾於《黃瑽寧醫師感染輕百科》分析,由於「黴漿菌並『沒有』準確的診斷方法」,即便是抽血驗抗體,或透過咽喉PCR都不準確,因此黃瑽寧醫師採取「無罪推論」,若非明顯是黴漿菌引起的肺炎,就盡量不用相對應的抗生素治療。 黴漿菌感染原因有哪些?黴漿菌會傳染嗎? 根據衛福部、烏日林新醫院資料,黴漿菌會透過「飛沫傳播」、「接觸傳播」而感染呼吸道,學校、托兒所、家庭都是容易被傳染的地點。雖一年四季均可能被黴漿菌感染,但以秋冬、冬春季節交替期間案例較多,大人、小孩都可能染病。 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等人所著的《最重要的小事,不容輕忽的耳鼻喉症狀!》中指出,黴漿菌的主要感染年齡層為5~25歲,近年則發現,嬰幼兒與高齡者的感染比例逐漸增加,由於容易因親密接觸而「一人得病,多人感染」,抵抗力較差的民眾甚至可能會重複感染。 黴漿菌感染多久會好?感染黴漿菌會自己好嗎? 兒科醫師歐淑娟曾於臉書專頁撰文說明,許多感染黴漿菌患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即便併發肺炎,也可能未經治療「咳到後來就好了」。黃瑽寧醫師則曾於《黃瑽寧醫師感染輕百科》分析,黴漿菌感染導致慢性咳嗽的病患,常常也會同時誘發過敏、氣喘等疾病,有時只要治療過敏與氣喘,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即便未吃抗生素也能慢慢痊癒。 在經抗生素紅黴素治療10~14天後,雖能舒緩症狀,但無法消除傳染能力。它的傳染期可從出現症狀前的3~8天,到治療後的14星期之久。至於被黴漿菌感染要休息多久,則建議只要急性期過後,沒有發燒、症狀減輕,體力恢復後即可回歸團體生活。 黴漿菌治療抗生素有用嗎? 黴漿菌是一種非典型細菌,與一般細菌不同,它沒有細胞壁。黃瑽寧醫師曾解釋,可將黴漿菌想像成「沒穿衣服的細菌」,一般主攻細菌衣服(夾膜)的抗生素因此對它無效。 不過,仍有部分抗生素能對黴漿菌產生效力。綜合黃瑽寧、歐淑娟醫師資料,雖然黴漿菌引起的肺炎症狀不嚴重,但仍需透過抗生素治療,可使用的抗生素包括日舒(紅黴素之一)、四環黴素等。然而,一旦出現抗藥性,則需更換為第二線、第三線抗生素,甚至後線抗生素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並非必需品,臺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徐浩庭曾撰文解釋,由於大多輕微症狀病人會自己痊癒,只有明顯肺炎,或發燒天數較長的病人,醫師才會建議使用抗生素。一旦使用抗生素,即須依照醫囑定時、定量服用,不可因症狀舒緩就自行停藥,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無藥可醫。 黴漿菌如何預防?可以打疫苗嗎? 由於目前並無有效的疫苗可以預防黴漿菌感染,再加上黴漿菌的傳染力極強,一旦團體或家庭中有病例,其他人就應避免親密接觸,以減少感染風險。歐淑娟、黃立民醫師等人建議,有咳嗽等感冒症狀的民眾應戴口罩,且不要跟家人同房睡覺。若發現咳嗽超過一周遲遲不癒、發燒等症狀就應就醫治療。 一般民眾平時則應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戴口罩、勤洗手,洗手時至少搓揉 20秒,沒有水時,則使用乾洗手液代替。藥師廖偉呈(微笑藥師)曾撰文說明,市售乙醇(酒精)等醇類、碘製劑(優碘、碘酒等)、次氯酸水及次氯酸鹽、漂白水等溶劑也都可達抗黴漿菌的效果,民眾可自行使用市售相關消毒液清潔環境、消毒雙手,預防感染。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腺病毒症狀發燒多久會好?大人兒童都會被腺病毒傳染嗎?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爆發!和一般感冒差在哪?醫師完整解析症狀與治療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 a {color:#000000}body {line-height:0;margin:0;background:transparent;}#google_image_div {overflow: hidden;position: absolute;}body{visibility:hidden} " id="google_ads_iframe_2" style="margin: auto; padding: 0px !important; border: 0px !importan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optical-sizing: inherit; font-kerning: inherit; font-feature-settings: inherit; font-variation-settings: inherit; font-size: 16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font-family: 微軟正黑體; position: absolute; display: block; height: 100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min-height: 0px; min-width: 0px; width: 300px; inset: 0px;"> 服務時間: 週一~週五 9:30~12:30, 13:30~18:00 客戶服務專線: 02-29128060 關於早安健康關於我們人才招募聯絡我們異業合作公益合作採訪通知廣告刊登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及免責聲明 早安健康相關網站早安健康嚴選商城早安健康雜誌 追蹤早安健康FacebookLineInstagramYoutubeRSS訂閱電子報 早安健康 版權所有 © 2020 早安健康 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本服務由早安健康提供。詳細說明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個月前
  • 最近在南非及澳洲流行的李斯特菌請大家小心防患:發生原因 1. 主要傳染途徑是以食品為媒介,食入曾受李斯特菌感染的食品。 2. 易受感染之食品包括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及冰淇淋等。 3. 需經常接觸牲畜的工作者,例如獸醫、畜牧業、寵物飼養者、禽鳥飼養者。 4. 生食者與實驗室工作人員也屬於感染高危險群。 潛伏期 潛伏期短至3天,長到70 天。 中毒症狀 一旦感染了李斯特菌症,每個人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會因為年齡、性別,和抵抗力強弱等等,而有所不同。 1. 對於一些健康狀態良好的人,感染時可能無症狀發生,或只產生類似感冒發熱頭痛或腸胃不適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2. 對於一些族群如老人、免疫不全 (AIDS) 及癌症病人、器官移植接受者為高危險群,可能產生之臨床症狀為肺炎、心內膜炎、急性腦膜炎、尿道炎,且易導致敗血症和腦炎,導致休克、昏迷,為具有潛在致死之疾病。 3. 懷孕期間感染可能導致流產或死胎、早產或新出生嬰兒受感染。 4. 未滿月之嬰兒感染症狀有皮膚出疹、皮下出血、食慾不振、黃疸、嘔吐、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死亡。 治療方法 以抗生素治療。 如何預防 1. 保持個人及飲食衛生,避免進食高風險的食品及飲品。 (1) 加強洗手,進食前、如廁後保持個人衛生。 (2) 生吃的蔬菜、水果要徹底洗淨。 (3) 肉類務必煮熟,避免進食未經煮熟之生肉。 (4) 不要進食未經殺菌處理的牛奶及乳製品、以及來路不明的牛奶及乳製品。 (5) 避免進食存放在冰箱超過一天以上的即食食品。 (6) 澈底復熱經冷藏的食品。 (7) 生鮮和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及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並且分開冷藏。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1.如果您有流鼻涕和痰那您是一般感冒 2.新冠病毒症狀為乾咳,並沒有鼻涕 3.新冠狀病毒不耐熱,可以在26/27度下殺死,它討厭太陽 4.如果有人打噴嚏,飛沫大約會傳播至10英尺,在它掉落到地面不再飛揚之前 5.如果它掉落在金屬表面上,它還是會存活至少12個小時,如果您接觸了任何金屬表面,請務必盡快用細菌消毒肥皂洗手 6.在紡織物上它可以存活6-12個小時,普通的洗衣粉就可以殺死它 7.喝熱水會有效殺死所有病毒,盡量不要喝冰的液體 8.經常洗手,因為病毒只能在您手上存活5-10分鐘,但是這段時間可能發生很多事,您可能會去揉你的眼睛,不知不覺的挖鼻孔等等 9.你也應該用漱口以預防,簡單的把鹽放進溫水裡就足夠 10.覺得還不夠,喝大量的水 症狀1.它會先感染喉嚨,所以您的喉嚨痛會持續3,4天 症狀2.病毒然後融合到鼻液中,進入氣管,然後進入肺,雖之引發肺炎,這會需要5至6天的時間 3.伴隨肺炎發高燒和呼吸困難 4.鼻塞不像正常的那種,你感覺像是淹死一樣,那您必須立即注意起來 新的冠狀病毒可能很多天都沒有感染跡象,如何知道他\她是否被感染?等到他們發燒或咳嗽時去醫院,肺通常已纖維化50%,為時已晚 專家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查,我們每天早晨都可以做 深呼吸,屏住呼吸十秒鐘以上,如果成功完成,而沒有咳嗽,沒有不適,僵硬,或氣密性等。它證明肺部沒有纖維化,基本上表明沒有感染。 在關鍵時刻,請每天早晨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中進行自我檢查。 每個人都應該確保您的嘴和喉嚨濕潤,永不乾燥,至少每15分鐘喝幾口水 為什麼呢?即使病毒進入您的嘴裡,也要喝水,或其他液體會通過您的喉嚨將其沖洗到胃中,一旦到達那裡,您的胃酸將殺死所有病毒 如果您不經常和足夠的水,病毒可以進入您的氣管並進入肺部,那很危險,因此請採取一切措施並確保在大流行期間的安全。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