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師道不存 國之將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知識的教授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

784號大法官解釋文出爐之後,師生雙方改變為客戶關係,用法律上的平權原則,把教育解釋成商業性質的服務業,未來師生關係只剩下受業,無須傳道及解惑了嗎?784號解釋等同宣告教育從此是職業而非「志業」,師生關係徹底轉化為客戶關係。「志業」就是多一層倫理牽掛,教改前的師生關係,類似親子關係:有愛與期待。愛與期待中一定包括壓力與責難。教改後師生關係已經改變,少了愛與期待,老師只管教,會不會、懂不懂,是學生自己的事,這個解釋文等同明確劃分清楚師生的權利義務關係,嚴重影響到教育的本質。

中國教育文化中最珍貴的「有教無類」必將蕩然無存。表面上是傷害了老師的尊嚴,束縛了老師和學校的管理權,真正受害的是學生及望子女成龍成鳳的父母!

784號大法官解釋文擴張「各級學校」學生不服校規,認其權利受損,都可以提出訴訟予以救濟。在法律上是縮減「特別權力關係」,是「平權」原則的擴大實踐,也定義了教育完全成為商業、服務業。特別權力關係是行政法專有名詞,政府遷台後,法院採德國法學名詞,認為學校與學生,公務員與國家間,均屬特別權利義務關係,不可提起行政訴訟,後來經大法官會議解釋,已陸續放寬大學生可行政訴訟,784號再擴張到「各級學校」學生,完全解除了學生的特別權力關係。

這次釋憲文起因於,台中市立長億高中張姓學生因「叼菸」被記小過,後又因無照騎機車而被記大過,張不服,提訴願、行政訴訟都輸後,聲請釋憲。大法官七八四號解釋文一出爐,就有國、高中老師擔憂未來「如何管理亂紀的學生?」。簡單說,以後學生在學校「叼菸」或無照騎機車,老師或學校都不能處罰,也無須在意,否則會被學生告到法院。學生調皮搗蛋,打架鬧事,睜隻眼閉隻眼就過去了,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呢?教育部認為784號解釋更能保障學生權利,將提醒各級學校依法行政。教育部有沒有想過老師的尊嚴及感受,老師及學校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能不管就不管,能教多少是多少,想不想學習,學生自己決定,這種保障學生權利的邏輯並沒有錯,錯的是因為少數不守規矩的學生有了興訟權,減低老師教學熱誠,學校管理意願,大多數想要好好讀書的學生將受到嚴重影響。

10月19日聯合報一篇文章提及:曾經有一則震撼教育界的新聞──晚上十點前,老師不得拒接家長電話。在全國校長協會建議下,教育部教研會委託全家盟制訂「教師工作守則」,雖然不具強制力的參考準則,一旦納入聘約,教師就必須遵守。全國中小學老師,未來不得拒留聯絡電話號碼給家長,也不得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十點前拒接家長電話,

未來這也會成為過眼雲煙嗎?師生關係是否融洽相當程度影響教育成敗。大法官的單向法律見解,將摧毀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優良傳統「尊師重道」,所以我們說,師道不存, 國之將亡。

吳斯懷108、11、3

現有回應

  • uienwt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784號解釋,認定學生權利因學校教育或管理措施受侵害時,可提起行政訴訟救濟。教育部認為784號解釋更能保障學生權利,將提醒各級學校依法行政。
    關於老師不得拒接家長電話,教育部表示,當時這是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辦說明會的草案,案子還沒送進教育部。很多地方必須要再跟老

    出處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10250324.aspx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509847
    https://tw.news.yahoo.com/-yahoo論壇師道不存-國之將亡-060018451.html
    5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投書:年改救濟不可能搭便車 張守銘 2018年07月06日 00:00:00 SHAREgoogletwitterlinkedin 未參與年改行政救濟者,放棄自身權益在先,對於憲法之維護亦無貢獻,豈有搭便車之理?(攝影:李昆翰) 總統蔡英文念茲在茲的年金改革,於中華民國107年7月1日,隨著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下稱年改三法)施行已成定局,分別受到影響的軍、公、教三大族群現階段紛紛提起行政救濟以為因應。 即便年改三法具有違反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的疑慮,在司法院大法官將其宣告違憲失效之前,行政機關僅能依法行政,法院只得依法審判,可知大法官此一環節實為救濟流程中的關鍵所在,然而向大法官聲請解釋憲法的前提是「用盡救濟途徑」,明知難逃遭到駁回的命運,訴願(軍、教)或復審(公)、行政訴訟仍為必經的程序。 如果大法官最終宣告年改三法違憲失效,下一步就是向行政法院提起再審之訴(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2項)或向原處分機關申請重新開始程序(行政程序法第128條第1項第3款),撤銷原處分以回復年改之前的狀態,並補發這段期間因違法處分而損失之差額。 說到這裡,許多人可能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有人並未一一跑完行政救濟流程,是否得以坐享其成? 大法官解釋的一般效力,原則上應自解釋公布當日起,向將來發生效力;經該解釋宣告與憲法意旨不符之法令,基於法治國家法安定性原則,原則上自解釋生效日起失其效力(司法院釋字第592號解釋)。由於大法官解釋原則上僅向後生效,而非溯及生效,因此年改三法經宣告違憲失效之前仍為合憲有效,據以作成的行政處分亦屬合法。 大法官解釋針對個案,在特定情況例外地具有溯及效力。一開始限於聲請人就聲請案件,得以該解釋為由,請求再審或非常上訴(司法院釋字第177號解釋)。後來進一步擴張聲請案件的範圍,包括同一聲請人就同一法令牴觸憲法疑義,於解釋公布前,已先後提出聲請之數案(司法院釋字第193號解釋)。乃至於原聲請人以外之人,以同一法令牴觸憲法疑義聲請解釋,在解釋公布前據以聲請之案件(司法院釋字第686號解釋)。定期失效的情形亦應作如是觀,法院不得以該法令於該期限內仍屬有效為理由駁回。(司法院釋字第725號解釋) 大法官解釋具有溯及效力的情形畢竟不是常態,亦非憲法的必然要求,毋寧是一種提供誘因的制度設計,以昭肯定聲請人守憲維權之至意。大法官蘇永欽在司法院釋字第725號解釋提出之協同意見書中,傳神地以「獵人的彩金」比喻其性質,相當值得參考。 未參與行政救濟者,放棄自身權益在先,對於憲法之維護亦無貢獻,豈有搭便車之理。對於搭便車者而言,如果司法這條路走不通,倒不如冀望立法。無論是否提起行政救濟,選票才是受年改影響者最大的武器,為了權利而奮鬥,就從年底的選戰開始吧! ※立法委員陳學聖國會助理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我以為我們輸了,原來我們沒贏也沒輸。 可,「愛家公投成了最大的輸家,還讓台灣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1.大法官在2017年5月24號釋憲:「禁止同志婚姻已違憲。即日起,有關機關兩年內應完成相關法律修正或制定。⚠️逾期時,同性伴侶得依婚姻章規定,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也就是說,你們這些支持立專法的人,必須將「同志婚姻專法」在2019年5月24日前生出來,也就是半年內,否則,同志婚姻會直接生效。 你們覺得可能嗎? 你知道關於配偶的條款含訴訟、醫療、財產、子女,連夫妻報稅也與單身者不一樣,你說要重新立多少法條? 並且,這些法條都不能違反所謂婚姻專章裡的權利義務。 一旦違反,就必須重新檢視修改,你說要浪費多少人力資源?要浪費多少人民的納稅錢? 我是不知道啦,你們說呢? 再來,這次的愛家公投完全是個笑話。 愛家公投10「你是否同意民法婚姻應限定在一男一女的結合?」 ⬆️大法官就說了,禁止同志結婚是違憲的,那你今天是投心酸的嗎? 再來,內文說的是「民法」你注意到了嗎?一切都是在為了立專法鋪梗,你以為公投過了同性戀就結不了婚了嗎? 愛家公投11「你是否同意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國中及國小),教育部及各級學校不應對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 ⬆️目前全台灣國中國小的學生課本當中,經證實「沒有」同志教育,沒有! 你在投什麼?投心酸。 愛家公投12「你是否同意以民法婚姻規定以外之其他形式來保障同性別二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另立同婚專法」 ⬆️好啊,你立啊!大法官沒說不能立啊!但是半年內要生出來啊!不然同志婚姻會在2019年5月24日強制生效。 這半年所燒掉的,是納稅人民的錢,最後進誰的口袋? 我不知道啦,你們自己想。 好笑的是,你們愛家公投,燒了大把鈔票,結果同志還是可以結婚,可不可笑? 你燒自己的錢沒關係啊!王雪紅燒了9億,我很尊敬她。 但現在好啦,你們燒掉的是台灣的錢,滿意了嗎? 再來,當初我們的蔡英文總統選前大喊婚姻平權,現在貌似跳票了,誰能一箭雙鵰? 你說呢?問問你的肛門吧。 #老娘文章有憑有據 #你們這些支持愛家盟的敢點進去看看真相嗎 大法官釋憲當天的新聞⬇️ http://m.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077893 大法官釋文出處⬇️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 教育部澄清同志教育⬇️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6DDDD36D6874DB88 尤美女民法修什麼?只有五條你們知道嗎?⬇️ http://gaymarriagedata.blogspot.com/2016/11/law.html?m=1 限定一男一女結合公投過關 司法院:不能違憲⬇️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11240281.aspx 看到這裡,我想問問你們,你們在做什麼,自己知道嗎? 歡迎分享,拜託一定分享。 台灣人真的該醒醒了。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蘋果電子報-【同志遊行】總統府:婚姻平權方向確立 秉持釋憲精神建立完整法律架構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politics/realtime/20181027/1455467/ 第16屆同志大遊行今下午登場,今年主題為「性平攻略由你說.人人18投彩虹」,估計現場已湧入約13萬7千人,且人數持續增加、上看15萬人,創下歷年新高。主辦單位呼籲支持「民法婚姻章保障同性婚姻」及「性別平等教育」兩公投案。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今傍晚表示,行政院立場一直都是尊重各式意見表達,對於釋憲,就尊重大法官的決定。 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也說,每個人應該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在大法官做出釋字第748號解釋後,婚姻平權的方向已經確立。他強調,「現在,我們正秉持大法官釋憲精神,著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架構,周延的確保每一位國民追求幸福的權益」。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許多人不清楚為什麼要設立⓬號公投的重要性~ 1.為什麼愛家公投要推12案 ? 起因於2016年11月8日,執政黨以多數控制的立法院一讀通過《民法》親屬草案,已初審通過,全案送朝野協商。 並於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已屬違憲,要求行政和立法機關兩年內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以保障同性婚姻的權利,成為亞洲首例(明年5月24日滿二年會自動生效) ★因為大法官釋憲2019年5月24日台灣同性婚姻⋯⋯⋯ [會自動生效] #詳情:請上網搜詢維基百科---台灣同性婚姻 2.為什麼愛家---⓬案要蓋 [同意] ? ★因大法官釋憲確定明年5月台灣同性婚姻自動生效〜 所以逼得人民只能選擇修改【民法】和【專法】2選1 〜若不立專法就等同於要修民法婚姻了〜 3.公投⓬蓋 --【同意】的重要性〜 要【同意】以【民法婚姻規定以外之其他形式】 來保障同性別二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 ★ (才不會動搖原本民法婚姻的保障及規範) 維護孩童教育和民法婚姻❿⓫⓬請蓋-[同意] #14.15請蓋不同意~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大學自治與正當法律程序—談台大校長之聘任關係與法律爭議 一、大學自治的憲法制度性保障 公立大學校長之聘任,基於大學自治之憲法制度性保障,大學在教學、研究、學習領域享有自治之權,大學之內部組織亦為大學自治之領域(釋字450、563、626號解釋參照)。因此,各公立大學以自訂的遴選辦法組成遴選委員會,訂定校長遴選之資格、程序,當然亦為大學自治的範疇,應無疑義。 二、公立大學校長依大學法報教育部聘任之法律關係 各該公立大學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16條之規定,係教育部之所屬之附屬機構,其法律地位為教育部所屬之下級行政機關,各公立大學所遴選之校長人選具有聘任之權。其聘任之權限,亦保留並賦予其監督機關作成合法性監督與適當性監督之權。 1、首先,就敎育部就各公立大學報請聘任之法律性質而言,依據行政程序法第92條及釋字423號解釋,其為敎育部單方對於公法上具體事件或公權力措施之行政處分,自無疑義。 2、其次,大學在教學、研究、學習領域享有自治權,其以自訂之遴選規章,甄選適合大學發展及競爭之校長人選,當亦享有自主組織權。然而,此次台灣大學校長之遴選,大學當自享有大學自治之權,以大學自治規章自己遴選校長,雖然其遴選辦法未有甄選人與遴選委員會之委員(其獨立董事與其任職私法人之董事)的利益迴避規定,惟遴選委員會之成員,其與甄選人存有利害關係(不論是否有利或不利益),基於正當法律程序,為確保機關組織之適法,並使作成決定不致造成偏頗或對於其他利害關係人的不公平對待,機關之組織適法,其重大經濟利益關係者之迴避,乃為正當法律程序之構成要素。 3、大學雖然享有憲法制度性保障的自治權,然大學之遴選若具有程序之瑕疵,仍然不得以大學自治權掩蓋程序瑕疵的違法,進而逃脫「正當法程序」之法理及逾越法律保留原則、法律優越原則之監督。也就是說,大學自治仍然不得自外法治國依法行政原則之支配。 三、依法論法,讓此台大校長之聘任回歸法律之適用 因為此次事件其爭議延宕數月之久,也因此造成過多的「政治操作聯想」,但是這些政治立場上的爭執,其實都無法也無助於釐清法律上的爭議。 1、敎育部作成不予聘任之行政處分,其是否具備合法性,現在爭執點乃在於是否組織具有合法性,即遴選委員會之迴避義務? 2、若為違反正當程序之「迴避義務」,其遴選之決定,雖然具有程序上瑕疵。但是,依法理自當類推適用「程序瑕疵之補正」,主管機關基於尊重大學自治,應由公立大學就其遴選程序之瑕疵加以補正,重新就遴選之人員作成迴避後,就原遴選人員再行審查表決,始符合尊重大學自治及合法性監督之措舉,主管機關敎育部逕予作成不聘任之行政處分,是否亦存有瑕疵,不無疑義。 3、台大校方及利害關係人(報請聘任人管教授)不服教育部之行政處分,亦可提起行政爭訟之救濟(即課予義務訴願之拒絕申請之訴願進而提起拒絕申請之訴),以釐清爭議及確保當事人之權利保障。不過,本䅁基於對於台大校務及當事人權利,個人的看法以為台大及管教授,自可依行政訴訟法第6條規定提起確認行政處分無效之訴,既可節省訴願程序又可由司法機關行政法院審理教育部其行政處分之合法性,儘速解決爭議。而且,台大校方及管敎授亦得「類推適用」行政訴訟法第196條第1項規定,於提起撤銷訴訟(亦可類推適用確認行政處分無效之訴),向行政法院聲請回復原狀之必要處置。 台灣現行法律的爭議,在我國法律完備之今日,由於存有「政治立場」操作的聯想,而模糊原來的法律爭議,仍然履見不鮮。所以,平心看待事件的爭點,回歸法律的規定及適用,邁向法治國家的社會,從許多事件看來,我們仍有許多努力進步的空間。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下面係陳水扁執政時期當時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於民國94年所發佈的一篇文告,題目:新政府執政以來(89年迄今)對公務人員權益福利維護之重要措施說帖。內文之“貳.重要措施/六.維護退休與保險權益”項內清楚昭示:『維持退休金優惠存款18%之制度』並明確說明:『基於以下原因仍予維持: ※為維持政府誠信及信賴保護原則。 ※符合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280號解釋,政府應保障公務人員退休後生活之意旨。 ※保障早期擇領一次退休金而金額有限人員之生活。 ※………』 既然當時扁政府都已承認『為維持政府誠信及信賴保護原則』,對相對影響較小之退休金優惠存款18%制度猶認應予維持,則舉輕明重,對公教人員權益影響更為重大之整體月退俸制度,更不應輕率改變。但對照今日蔡政府所做的年金改革,卻全然變了調。同一的執政黨,前一刻還信誓旦旦誇言維護公務人員權益福利,下一刻卻枉法背信,恣意斲損公教人員權益,出爾反爾,完全棄誠信於不顧。現任考試院副院長李逸洋先生,即是當年的人事行政局局長,這份說帖便是由他署名發佈的,則李氏前後二次主司同一件事,為何昨是今非?有必要出來向大家說明清楚。 這份說帖正好打臉當前蔡英文政府的年改說辭,可作為聲請釋憲及提起行政訴訟的有力證據。冀望關心年改的朋友及團體能重視之,並廣為傳布,好讓社會各界瞭解真相,揭穿民進黨虛假的面目。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人民應考試服公職權不只是財產權 釋字第730號的大法官解釋法理在於「法律保留原則」,解釋文大意:「法律的施行細則規定,欠缺法律具體明確之授權,對人民權利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侵害其受憲法第十五條保障之財產權,與憲法第二十三條法律保留原則有違。」但是,多位大法官的協同意見書中,對於本號解釋關於人民應考試服公職之權有所闡釋,在目前年金改革的爭議中,深值吾人關注。 黃茂榮大法官的協同意見書中指出:「退休金不是額外的恩給,與薪資同為勞動報酬的一部分,皆是雇主或國家對於勞工或公務人員、教職員勞務之對待給付的重要部分,二者互有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之消長的關聯。」國家為確保人民退休後之最低生活需要,其給付關係宜朝「年金保險給付」的方向規劃。年金改革究竟有無朝向符合大法官見解的「年金保險給付」方向規劃,尚待討論、觀察;但是,人民的退休金和在職期間所領取的薪資,兩者加起來「同為勞動報酬」,在職期間的薪資(朝四)與退休金(暮三)有著「此消彼長的互動關聯」。因此,說好的「朝四暮三」,不能事後以政府作為雇主一方的事由,反悔改為「朝四暮二」,甚至是「朝四暮一」。而且「退休金不是額外的恩給」,事後剝奪人民退休金,就是扣課人民本來就該領取的「勞動報酬」,不管再怎麼強詞奪理曲解「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誠信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改革不會是政府以國家暴力搶劫人民財產。 另外,同號羅昌發大法官的協同意見書中也指出:「服公職權之概念與範圍:憲法第十八條規定:『人民有應考試服公職之權。』此規定包括人民應考試之權及其服公職之權。其適用之前提為涉及『公職』之擔任;而其所規定『服公職』之保障,包括人民『擔任公職之權』及對服公職者賦予制度性保障。」所以,退休金不僅只是人民的財產權而已,在我國憲法體制下,甚至是攸關社會階層上下流動的憲法第十七條之參政權(「參與治理本國」之權及「參與本國公務」之權)。退休金當然是人民「擔任公職之權」及「對服公職者賦予制度性保障」的一部分,對退休以後之公務員之退休金的任何形式的剝奪就是「對服公職者賦予制度性保障」的支解,就是剝奪人民的參政權,標榜民主自由的政府焉能如此? 人民應考試服公職權是一種參政權,公務員領取退休金是應得的「勞動報酬」,不是「額外恩給」;退休金不只是一種財產權,更是「對服公職者賦予制度性保障」的一部分。國家財政困難不能僅只片面歸咎於公務員,不能一方面對公務員極盡污名化之能事,一方面無能激活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預算收入,政府負債臨界法定上限,而猶好官我自為之!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管校長的悲屈 管中閔事件毋寧是台灣教育界醜聞。 始作俑者民進黨一批人,這些人有那些?誰是事件主謀者? 要鬥倒管中閔的職務延宕、一拖再拖,誰是操盤手? 動機和目的何在? 他們究竟想陰謀布局得到什麼? 誰是加害人?誰又是受害人?(包括台大本身地位名譽、老師、學生的教學、學生就學尊嚴利益抽象損失、這些有沒有受到侵害?至少要𨤳清。 如此侵害所失損害,當事人有沒有請求司法救濟,及恢復名譽的權利? 法律上誰有請求權?怎樣去請求?由誰來負該灰色恐怖事件的法律責任? 所以,回恢名譽及侵犯管中閔的權利,是一個行政訴訟?還是一個民事請求財產補償之訴?或涉刑事責任的人身攻擊?或其他妨害名譽之訴?( 例如說他文大畢業,並不適任台大校長云云….) 精神的苦痛損害怎麼去計算?都是可以来作為關切討論的議題。 當然,要請聘律師及法律專家的意見,或是進行訴訟。 民進黨團人員,執政濫用公權力侵害對手,行政手段下流,要如何定界悪行?要搜集明確證據成為法律作戰問題核心。 斯有損害,要求進行法律訴訟反掣,應有必要。對惡人的懲罰,只有等正義時間到來才能終結。 對待管中閔的行政霸凌,是台灣教育界之恥,也是一個醜聞。 至少,要民進黨的首謀和同夥協助者(不論官階名位)應該實實在在站出來,把話向社會交代清楚。 此一公案,既有開始就應該有一個了結。如果以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最後一道防線當然是司法的話,司法代表公論正義(justification)司法可以討管校長一個公道。至少,可以把事實向社會披露,才是一個民主法治社會。 最近美國的律師殺妻案,法院審理把所有證據、證人、證物、供詞等全部攤開在媒體陽光下,就是好典範。 若以美國的法律制度方,閔案的受害至少可以向法院請求名譽及精神賠償,訴訟賠償千萬美元也不為過。 因為去為第二生命的名譽𡚒鬥,那是至關重要,尤其攻擊一個有相當社會地位又無過失之人。 起訴,自蔡陰文以下的有關係人,可以一律列為被告,來清倉春秋大審。也為司法創一個假藉權力及機會凌虐他人的政治迫害事件典例。 民黨執政偏執狂久矣,尤其有一個殘敗孤女執掌大權。 3/14/2023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高中生學習歷程不宜綁考招 蔡總統在國慶談話指出台灣正處於國際政經情勢劇烈變動中,必須「求穩、應變、進步」,透過產業升級轉型、推動國際多元布局來厚植實力。在缺乏天然資源下,吾人認為唯有拼教育、拼人才,才能壯大台灣。然而現行高中教育和考招制度、大學治理和資源分配等教育問題不少,已經嚴重阻礙新一代的競爭力。本文僅探討高中課程安排和學習歷程綁考招的問題。 我政府已投入經費450多億元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即108課綱),建立高中選課大學化,希望提供學生更多元學習。此政策符合知識爆炸時代自我學習新趨勢,值得肯定,然而因數理必修課程過少及學習歷程綁考招的不當配套措施,極不利科技人才的培育及限縮高中生們的自我探索空間,茲討論於下。 高中選課大學化宜參採大學通識教育的經驗 有感於大學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自20世紀後通識教育已廣泛在歐美大學推行。台灣通識教育始於臺大前校長虞兆中,他於1982年在台大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組」,推動開設「歷史與比較文化」、「數學與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等五類通識領域多門課程。隨後,各大學相繼跟進。由於各校資源和學生需求各異,成效不一,教育部乃於1984年發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實施十年後,1996大法官第三八0號解釋文決議,通識教育、軍訓及體育等大學共同必修科目,未來採必修或選修,由各大學決定。由於通識課程品質良莠不一,大學生普遍視為營養學分,教育部乃於2008年建置全國性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希冀提供各大學更好通識教育資源,還推出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迄今。 因此,大學通識教育實施將近四十年來,大學師生已普遍認知(i)學生選課類似到餐廳點菜,主菜是各系的必修課程,再輔以學生興趣及各校教學特色選修課程當作配菜;(ii)每位學生有其自主選課和學習權力,校方不會追蹤學生的學習歷程,若有也是供學生課程規劃參考而已;(iii)各校推出課程各有特色,沒有標準化同質課程,因此在博碩士入學招生時,不會要求繳交學習歷程,而是看中學生的專業必修實力、完成的論文或作品、未來研究計畫及潛力等。吾人以過去大學通識教育走過的顛簸之路,來檢視推動一年多來的108課綱課程安排及其學習歷程等配套措施如下: 數理必修課大幅削減且只修二年,如何造就數理人才? 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華在最近的演講承認華為之所以在5G技術的成功,係充分利用其海外研究中心之外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等來推進其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他強調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工業的強大,只有長期重視基礎教育,才有產業振興的人才土壤。 反觀108課綱課程的安排,學生參加學測時所修的數理必修課偏低,例如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科各二學分、另探究與實作四學分(仍在研究可否列入學測)。近年學測名額已佔七成,只考高一二課程,一旦推甄上了大學,就無心上課,等同荒廢高三課程學習。把數理必修課的主菜視為配菜來安排,如此怎能造就出傑出的科學家及紮實的工程師呢?預期此不重視扎根的課程時數安排,將引起產學界的反彈。補救措施是推動考完後招,讓高中三年可完整學習,以及酌予增加必修課程時數(另文再詳述) 。 高中生學習歷程不宜綁考招 現階段剛實施高中選課大學化一年多,各校老師正忙於推出各式各樣有特色的選修課程。有些學校甚至和當地大學合作推出微課程,然而因課程數及容量的限制,一些熱門課程的選課淪為抽籤。而各校所開設的特色課程,也內容不一。教育部現階段最迫切的工作應是輔助各高中建置更周全完善的選修課程,避免出現城鄉課程資源的差距。既然大學通識教育的多年經驗已知,選修課程無法標準化,每位高中生可以修習的課程不盡相同之下,為何要將他們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呢? 這樣的招生制度公平嗎? 教育部力推的學習歷程包含:1.修課紀錄、2.課程學習成果、3.多元表現,其中「修課紀錄」由學校上傳,「課程學習成果」是上課時老師的作業、報告,逐年上傳後由授課老師認證,「多元表現」含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社團、幹部、服務學習、競賽、檢定證照、非修課紀錄之成品、特殊優良表現。這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課程學習成果」是上課時老師的作業、報告,逐年上傳後由授課老師認證。 既然強調高中生的適性揚才及自我探索,怎麼又要求學生逐年上傳作業、報告等,並催促大學端來參採?整個決策最核心的錯誤認知是錯認學習歷程為學習成果,忽略了每個學生的稟賦及吸收能力的差異性。高中時期正是人生中最青春洋溢的階段,為何一上高中他們的未來升學之路就被老師的作業牢牢綁住?痛快的參與社團或球隊(例如我大學同學是籃球高手,身手敏捷幫外商操盤外匯,一路做到董事長)、大量自我閱讀和旅行(例如我同學詹宏志創辦Pchome集團)等都是高中生自我探索的管道之一啊! 教育部執意將學習歷程和考招綁在一起,預期將出現造假的強烈動機及一些不良的後遺症:(i)迫使大批中產階級以上家庭蜂擁將小孩送至私校就學,因私校可為學生打造(甚至造假)漂亮學習歷程,申請進入理想科系;(ii)進不了私校的家長就花錢尋求補習班的協助。近日媒體已報導補習業已打造智慧學習程平台,幫助學生每學期訂定目標、輔導規劃、內容審視,客製專屬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此外還有專業素養課程及素養考題,讓學生全方位迎戰108課綱升學制度。一旦民間有此上千億元的的商機,既得利益團體更樂見此錯誤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制度繼續推動。苦的是家長的荷包、年輕學子學會造假以及被磨掉的青春。南韓前總統朴槿惠的閨密崔順實的女兒以「馬術專長生」開後門錄取名校的殷鑑不遠,我們要步其後塵嗎? 大學教授如何看待這些大費周章張羅的漂亮學習歷程呢?例如家長花鉅資送小孩去參加AI夏令營,以為審查委員會認為這位學生是AI高材生嗎?其實不然,他們要看的是學生的數學能力及邏輯分析能力。大學端看的是學生的基本功是否紥實,也報著存疑態度看這些花俏的學習歷程。他們要看的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國內外科展比賽得獎、外國語言能力得到認証、一篇小論文及實作成果等)。 最後,我想幫適用108課綱的高中生們說說話,政府口口聲聲說新的改革是為了給他們“自由快樂的探索,找出自己的興趣,達到真正適性揚才”,但大人們決定將學習歷程綁考招的過程有讓他們參與嗎?有曾來關心傾聽他們現在的處境和心聲嗎?這不是為政者以為透過更多的溝通和對話就可化解家長和社會的疑慮和不安,而是應該廢除此不當的、沒必要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制度啊!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鄭秀玲教授)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薛子隨筆》台灣的高等教育與論文抄襲 作者/薛中鼎 2022-07-12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很多問題,只要憑藉常識與邏輯,就能知道正確的答案”。台灣的情況更有趣,我發現的規律是:“台灣的事情,只要是往壞的地方想,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那年,我結束了在北京的工作,在朋友引介之下,在台灣某大學,任專職副教授。 我一直在企業界工作,不算是“正統學界”的人士,我也沒有所謂的 SSCI 期刊論文著作。我在企業界工作多年經驗,讓我認識到,管理學界的論文,與企業實務,根本是兩回事。 總之,我任職的學校,是所謂的“後段班”大學,與“跑抄公”林智堅獲得碩士學位的“中華大學”,是同一個級別。 我那幾年任教經驗,讓我充分認識到,台灣的大學教育,都在玩些什麽“鬼把戲”。 1.大學教育的演化 早年台灣的大學教育,各個學校的“分工特色”是很清晰的。 當時的台大,是綜合大學;中興大學是農業大學;成大是工科大學;政大是國民黨“中央政治幹部學校”的延續,是培養政治幹部的大學;師範大學,是爲了替台灣培養師資。 所謂的專科,是爲了培育“專職人才”。當時的臺北工專(現爲臺北科技大學),為台灣的製造業,培育了很多人才;而銘傳商專(現爲銘傳大學),爲台灣企業提供了,稱職的秘書行政助理人才。 這些專科大學的畢業生,都能學得一技在身,無需擔心就業問題。 兩蔣政府,規劃台灣未來發展,大陸的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在台灣復校。當時的清華大學,具有國防任務,甚至要研發與核子彈有關的科技;交通大學,則以民生實業為目標,尤其致力於電子半導體科技。 清華與交大在新竹復校,配合當時的十大建設,南北高速公路、桃園機場、新竹科學園區、乃至於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龍潭的中科院等。這些建設,都有清晰的連結性、總體性、與前瞻性。 當年的高等教育,既有個體分工,也有總體效益考慮,爲台灣的經濟與國防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兩蔣之後,李登輝主政,李遠哲掛帥,實行教改。教改的一個主要精神,就是强調人民有《受教權》。 實行教改之後,台灣廣設大學。據我所知,目前一共有 167家大學,可以授予大學學士學位。在台灣任何的地點,以十公里為半徑圈地,就一定可以圈到某家大學。台灣的大學密度,居世界第一。 大學太多了,各個大學的辦學特色與目標,只能以“渾沌不清”四個字來形容了。 更準確的説,台灣大多數的大學,其實都是“學生在混學位,老師在混薪水”。 2. 我的一些經驗 台灣教改,强調人民有《受教權》。主張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接受大學教育。 爲了幫助學生能讀大學,政府也訂定了“助學貸款”的辦法。學生只要拿到了學校的在學證明,就可以到台灣銀行,申請助學貸款。 因爲大學太多,學生進大學,變得極爲輕鬆。有人説,“七分進大學”,或是“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之一百”,都不是笑話。 我在任教授時,只要有個身份證,就可以進大學了。學生拿著身份證與學校給的在學證明,可以去辦助學貸款。隨隨便便混個四年,就拿到大學學位了。 一年貸款十萬元,四年畢業,共欠台灣銀行四十萬元。四十萬元貸款,換了張沒什麽價值的畢業證書。很多學生,到了三十幾歲,銀行助學貸款都還不清。最後也只有靠政府出面協商,“注銷銀行壞賬”,結案了事。 我在此說幾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2.1校長的教誨 某次學校期末考剛過,老師還沒有送出成績,學校召開了全校校務會議。全校老師都要參加,校務組會來點名。 校長苦口婆心的跟全體老師們説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 校長説: “各位老師,如果因爲你們出題不當,造成學生被當,你們一定要再給學生一次機會。” 校長是個好人,他有他的難處,我對他沒有任何不滿。我很清楚,如果老師把學生當了,對學生不好、對老師不好、對校長不好、對學校也不好。 造成學生被當,其實不是“出題不當”的問題。因爲不管我出什麽題目,結果不會不同,很多學生一樣答的很差。 所以不是“出題不當”的問題,而是“給分不當”的問題。 解決之道,就是不管學生如何答題,一概給高分就好。 我注意到,系上有位老師,給學生打的學期成績,大多是給了“一百分”的滿分。 學生“評鑑”老師,也同樣會給他高分。系裏給這位老師的“考績”,也挺好。 我想後來很多老師,都會走上這條路。 2.2 學生很忙的 我剛到學校任教,教的是“國際企業系”二技專職班的同學,也就是三年制專科畢業的,到大學再讀兩年,就可以得到大學的學位。 這班同學,大多已在就業。他們再回大學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學歷。他們的心態,與“跑抄公”林智堅,應該差不多。 我當時教的是畢業班。我想象,既然是“國際企業系”的畢業班,總該讀讀英文吧。於是我挑了一篇英文文章 “McDonald’s in Moscow”(探討麥當勞在莫斯科開店面臨的問題與應對),請學生閲讀,並且寫個報告。這篇文章不長,只有一頁。 過了兩天,教學組長打電話給我,要找我談話。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告訴我,有學生打電話給教學組,說“他們很忙,老師給他們的課業壓力太大”,希望教學組長能幫忙反應。 既然學生强烈反應了,我也無話可説,撤回了我給的作業。 後來學校成立了“企管碩士班”,我再試了一次,拿出一篇英文文章,請他們讀讀看。我發現,英文文章的第一段句子,帶有複合子句的英文句型;外加兩三個生字,學生就無法消化了。 從此,我不再請大學生,或是研究生,閲讀英文文章。要求他們讀英文,太强人所難。 2.3學生的想法 我也會跟學生談談他們的想法。有次我問學生: “你們沒興趣上課,爲什麽要花這麽多錢,花這麽多時間,來讀大學?這張文憑,我看對你們,也不上幫什麽忙。” “老師,我知道這個文憑沒什麽價值,可是大家都有,我沒有更糟。現在連在機場推車的,都需要大學文憑。”學生說。 另一次在麥當勞,我跟學生聊天,問學生對學校的看法。學生的回答很直接。 “我到學校,就像是到麥當勞點套餐。我付錢,學校提供套餐。” “老師就像在櫃檯賣套餐的服務生?”我指著櫃檯問他。 “我是這樣想的。”學生説,似乎爲自己的直言,還略感靦腆。 我笑了笑,沒有再説什麽,明白了他們的想法。 還有一次,我看學生一上英文課,就趴在桌上睡覺,我就問他: “你爲什麽不努力一下,也許可以學到點東西?” “我從國中開始,就決定對英文完全放棄,再也不想學了。” “爲什麽要放棄?” “沒興趣,學也學不會。”學生理直氣壯的說。 2.4. 我的感想 我在學校任教,明白了一些事。我任職的學校, 最早的名稱是“某某工專”;後來升等了,叫做“某某科技學院”;後來又升等了,叫做“某某科技大學”。 早年報考的學生多,學校少,學生的相對程度還好。學校在不斷升等的同時,學生的水準,也在急速下墜。 到了後來,學生的程度,只能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寫不出來。英文大概只限於念念26個英文字母,其他的無法要求。 台灣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名稱越來越“好聽”,内涵越來越“糟粕”。外在的制服,穿的是越來越“漂亮”;内在的體質,卻是越來越羸弱。 系上經常開“系務會議”。“系務會議”永遠只有兩個重點。一是如何應對教育部的“大學評鑑”;一是如何得以順利“招生”。 教育部的“大學評鑑”極爲重要,評鑑甲等,學校可以獲得升等,學系可以擴大招生名額等。評鑑不好,可能會被迫“減招”,乃至於被迫“裁系”。 我任教數年,“系務會議”從來不曾討論過,如何真正做好教育工作。 爲了應付評鑑,系上經常造假,胡説八道。譬如畢業同學的就業率,平均薪資等,都是在隨意編寫,反正沒有人會去查核,也無法查核。 再舉例説,教育部鼓勵學校召開“國際會議”,並且可以申請經費補助。學校就請旅行社找了菲律賓的朋友,談談菲律賓的旅游景點,將有關文章匯編成冊,就算是“很成功”的召開了一場“國際會議”,可以向教育部請領經費了。 幾年下來,我對台灣的高等教育界,已是毫無敬意。最後,我決定不再跟著學校瞎耗,選擇辭職不幹。 我的大學任教經驗,已是十多年前了。近年來,少子化問題,比以前更爲嚴重。我相信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與我那個時候相比,今天只會更壞,不會更好。 我離開教職時,寫了兩句話明志: “願以牛勁開新頁,不把鷄肋度餘生” 3.談《跑抄公》林智堅事件 關於近日喧喧嚷嚷的《跑抄公》林智堅事件,我依據我自身的高教職業經驗,邏輯推理,加上多方面的觀察、了解與認知,我可以確定,事情發展,是符合一個簡單而準確的規律的。 這個規律如下: “台灣的這類問題,只要是往壞的地方去想,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所以,我對《跑抄公》事件的解讀是這樣的: 1)林智堅的碩士論文,其實不是“抄襲”,而是找他的助理“複製”加“剪貼”。他自己根本就沒有花時間,好好閲讀他的論文。論文口試,就像是在茶館泡茶聊天。所有的口試委員,都不是“外人”。林智堅相信,他這樣拿學位,風險很低。不會有人真正追查他的論文内容。就算有人追查,他可以運用他的政治關係,擺平問題。 2)所謂的中華大學與台大國發所,其實都是在“量販”學位。指導教授,也無非就是拿學校的學位,來做“交易”。其中規律是,我護航你拿學位,你要懂得“尊師重道”,要懂得適時做出回報。 主子照顧後輩,後輩要效忠主子,這是個很容易理解的雙邊關係。 3)整個系所,多少有點幫會的味道。只要是這個系所畢業的,就應該相互提携,親愛精誠,互助共榮。 4)系所的首腦,要負責打點好與政府高層的關係。譬如中華大學的首腦,是民進黨發言人,打點政府高層,得心應手。台大國法所的首腦,是塔綠班政府國安局長,負責全國國安。 首腦可以通天,學生自然恭順撫貼。一個人指導幾百個碩博士,隨意剪貼複製,就有如在高速公路順次開車,各個依時到站,通暢得很。而且前車與後車之間,如生產流水線,講究效益,一個接一個,不留空檔。 5)中國字“黨”者,“尚黑也”。換句話説,所謂的“黨”,就有“黑道”的含意。這次“跑抄公”被抓到了紕漏,黨主席、行政院長、國安局長,所謂的“一國三公”,通通跳出來,不問是非,就是要幫“跑抄公”護航,充分展現了這個黨的 “黑道本性”。塔綠班的精誠團結,令人佩服。 6)這個具有濃厚“黑道本性”的民進黨的護航策略,很清楚。可以分四項説明: 第一,移轉問題焦點,把“抄襲是非問題”,移轉為“政黨口水問題”。 第二,塔綠班的一國三公,總統、院長、國安局長、傾巢而出,以官大權威大的聲勢,集體為“跑超公”造勢護航,是採取了以“權”與“勢”,來壓制對手的策略。 第三,大力報導新的新聞,譬如安倍被刺的新聞,來稀釋掩蓋“跑抄公”林智堅欺世盜名,矇混學位的新聞。多來幾次,就沒事了。 第四,選舉在年底,民衆一般善忘,只要能撐過一陣,也就沒事了。譬如説萊豬進口案,當時塔綠班信誓旦旦,一定會追蹤萊豬的銷售通路走向。風潮過了,塔綠班也就安了。現在已如塔綠班所願,每個人都在悶聲不響的啃吃,來自於各個管道的萊豬,再也不聞異聲。 4.結論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 “很多問題,只要憑藉常識與邏輯,就能知道正確的答案”。 台灣的情況更有趣,我發現的規律是: “台灣的事情,只要是往壞的地方想,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大家不妨注意檢驗一下,我的規律,是否正確。
    2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